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雪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雪国》读后感10篇

2018-02-21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雪国》读后感10篇

  《雪国》是一本由[日] 川端康成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58,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国》读后感(一):坚持徒劳

  “徒劳而已!”男主人公岛村总感觉主人公駨子每天坚持记日记、对每本读过的书作读书笔记只是一种无用功,在冰天雪地而且又似乎于大都市隔绝的雪国,她的“坚持”没有办法使她物质生活有所改善,她的才华内涵也没有办法被之人所了解。岛村会这样想,因为他是个内心极度空虚的人啊,看见沦落风尘的艺伎駨子依然保持着她的纯真干净,她有着她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其说岛村可怜同情她,倒不如说对她有几分妒意?她心灵毕竟是有所寄托啊,因此他明知道駨子并非徒劳,但还是忍不住要多说几次“徒劳而已”。

  “可不是!”面对心爱之人说她的努力只是徒劳,她毫不在意,爽朗地答道。这个洁净姑娘,“恐怕连脚丫子都那么干净”,她有着她说不尽的美,“白里透红的皮肤,宛如白瓷上了浅红”。一个风尘女子,靠什么保持着她的洁净?事什么力量让她的内心能如皑皑冰雪一样晶莹通透、纤尘不染?想必这就是苦行的力量!駨子每天坚持练琴艺,即便在雪国这个比较落后地方,没有良好的练琴条件欣赏她的人也寥寥无几,她只是坚持,坚持,坚持,从不停歇。

  一个娇柔的女子,究竟是如何弹出如此铮铮有力的琴音?駨子弹奏《劝进帐》时,我与岛村一起,整个儿地被击垮了。被这种虔诚感情打动着,整颗心被涤荡着,冲来荡去……

  是的,在岛村这一类世俗、内心空虚的人眼里,駨子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种虚无的徒劳,也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憧憬,但对駨子而言,那正是生存价值体现。这个顽强的姑娘,凛凛然正襟危坐地继续拨动着她的琴弦。

  如果说,駨子是小说的骨与肉,那么叶子便是小说的灵魂了。小说开头,描写她的声音激扬清越,冷淡可靠近,美得几近悲凉,就已经预示了故事悲剧。“姑娘的星眸如同灯火重叠印的那一刹那,她的眼珠儿更像美丽撩人的萤火虫,飞舞在向晚的波浪间”,岛村在列车上看见空灵又带有迷幻色彩的叶子,就一见倾心了。然而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叶子心系的是病危的男子——行男。行男是駨子的未婚夫,两人虽无爱情,駨子却背负起自己作为未婚妻的责任,为了让她能治病,不惜出卖自己肉体,沦落风尘;叶子深爱行男,总是待在他身边,尽心尽力的服侍他,当他贴身看护;然而駨子深爱的是岛村,岛村倾慕的又是叶子。这复杂关系,绕了一大圈子,似乎又印证了岛村的话——徒劳而已。

  叶子与駨子一样,是个顽强而且倔强女孩。行男死了,她日日上坟,神情老那么认真,又距别人与千里之外。这个穿雪裤的漂亮姑娘,干起粗重的男人活、愿意当女佣人,就是不愿下酒席。顽强求生如她,最后还是从火灾现场顶部摔下,死了。她那悲怆的命运,也是故事的结尾。

  “穿过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雪国是个与大都市相隔开的国度雪花飘飞,放眼望去,整篇都是白的。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各种喧嚣,这里是一尘不染的洁净之地,这里是我们内心的一片净土,这里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慰藉。

  《雪国》读后感(二):日本文学究竟是什么节奏

  从图书馆借来的1981年出版的老书。拿到先读了伊豆的舞女。故事很短,有种很清新的感觉,毕竟主角是十四、五岁情窦初开的少女

  雪国读的断断续续。一直不太适应日本文学的节奏,这次也不例外。但是雪国有一种缓慢涣散但是同时却又很诱人的感觉。岛村和驹子的对话都很短,而且都很不直接,总是有种欲说还休的味道。驹子在莫名其妙时间反反复复的来岛村的住处,只是做些细碎的闲事;岛村对于驹子到来的含糊的心境;对于叶子时不时插进来的描写还是略微感觉不明白

  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日本作家文风的原因,从夏目漱石到村上村树到青山七惠到川端康成,看过的日本作家写的句子总是有种很明显的跨文化的感觉,或者说疏离感,很难带入,很难建构情境。

  或者日本文学本身需要有种弥散的、节奏很慢的心境去读。比如封闭的火车或者飞机旅途上、或者一段无所事事的下午或夜里时光

  《雪国》读后感(三):岛村与驹子,三年的约

  一个不务正业舞蹈评论家岛村,三年里从东京到雪国,好像是在赴一场生命约定,与艺妓驹子。

  一个曾经纯洁美好的女孩驹子,三年滑雪季节过去,从一个羞涩的女孩变成一个夜夜宿醉的艺妓。时光增长了他的年纪,白粉掩盖了她的容貌,从未改变的是她对岛村的爱和依恋。

  岛村,从一开始就看出这段感情的徒劳,像叶子对行男的付出,像自己对叶子的付出。也许他看明白了,但他无法改变什么。驹子还是那样的对他眷恋,会在喝醉时闯进他的房间,会注意别人对他们的议论,会狠心的不去见行男最后一面只为了与岛村告别。

  岛村赴约三年,他对驹子的是爱情吗?不是的吧,他爱的是一种纯洁,像叶子和原来的驹子那样从灵到肉的纯洁。雪国新落的积雪,驹子雪一样洁白的肌肤、姑娘们在冰天雪地的寒冬花心思防止的绉纱。驹子却三年如一日,眷恋着他的岛村。殊不知,每年的分别和相聚间,自己早已改变,男人的心也早已不同

  我不知道三年来,岛村在找寻什么,是妻儿之外的新鲜感?是雪国的驹子?是纯洁的叶子?他自己也不知道,甚至,在舞蹈评论方面,他所钟情的西方舞蹈也只存在书本和他的脑海中。而他却深深地明白,驹子的一切都是徒劳的,记日记是徒劳的,为了救行男当艺妓是徒劳的,年年等待自己是徒劳的,人总是这样,看得清别人却看不清自己。随着叶子在火海中自尽,难道岛村的付出不是徒劳?大概每个人都做着自己不明白,别人看来却徒劳的事情吧。

  有些事情的意义,只是对于自己的。

  《雪国》读后感(四):一个哀伤疯子的臆想

  川端康成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疯子!

  即使我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抱着“这一次一定要刷净之前的偏见、用新的不同的心态理解”的想法重读此文,以至于至今已读过不下五、六遍了,我还是这样认为;即使我把现有的全部想法都冲到马桶里去,再把这部中篇小说看上五、六遍,我也会这样认为。

  虽然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这句话在世人口中已成为公理,可是川端樣和其他天才不同。就是把范围缩小到作家、日本作家,甚至是近代的日本作家当中,川端樣文章中也还是透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气韵。与一千円先生幽默面具下的嘲笑和攻击、武者小路实笃他们原野上的白桦树一般的自然、直木铃子痛揭资本主义社会伤疤毫不留情、田中芳树(或者这位应该算是现代?毕竟这位还未作古)张狂的政治讽刺相比,与这些或多或少汲取了西洋文学的精华再与和式文学揉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章相比,川端樣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永远挥散不去得哀愁和厌弃俗世的缥缈。究竟还有哪个近代的日本作家,能把悲伤和虚渺发挥到如斯境地呢?

  文章一开头讲的不是主人公岛村,也不是岛村千里迢迢到这雪国来所为的那个女人驹子,而是他在火车上看见的一个年轻姑娘叶子。如果考虑到结尾部分,我就可以说这是川端樣为了叶子而专门设计的。在开头,岛村一直是通过薄暮时擦去了雾气而像镜子一样的玻璃窗来观察叶子的。叶子就这样变成了浮现在流动的背景上的影像,被远处微弱的灯火衬映的美景。在这晚景的镜面上,叶子精心照料三弦师傅儿子行男自然安稳的情态,由于同毫不相干的背景重叠,使得岛村如同是在望着 “离奇的梦境”。这我是能理解的,但凡孤孑一人踏上过漫长单调的火车旅途的,大抵都会被类似的非现实力量吸引住。不过,川端樣写道“因此,岛村并不感到眼看悲哀事情的苦味,而像是在望着离奇的梦境……”,我却不明白叶子看护三弦师傅的儿子如何就算得上是“悲哀事情”、如何就有可能会让岛村感到“苦味”?难到川端樣是说岛村看见叶子这样在镜中或妖艳或冷峻的美丽姑娘妻子似地看护病了的男人心里就感到是悲哀事情、就感到苦味吗?不得明了,也只好任它去了。在结尾,叶子用自己的骤然死亡给叶子自己、艺伎驹子和行男三人之间怪异尴尬的关系——后来由于岛村的出现演变成的明显的矛盾、给这个发生白雪皑皑的远方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按理说,一个人从二层楼上摔落,应该是直直地头冲下坠落下来、速度很快、砸在地上有一声惨烈的重响才对,但叶子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叶子的身子保持着水平线,像一个木偶人一般不带着一丝的痛苦飘飘然丧生于火场之中。一头一尾让这整个儿,就是一个梦,一个虚无的梦。叶子出现时由远山的野火衬映而美丽,消逝时由熊熊的烈火衬映而震撼,就像一个幻想中的精灵,并不真正存在于这个世界中。而她,也正是一个这样的精灵,因为川端樣对她的观察永远是透过夜间玻璃的反射的、对她的描绘永远是添上了艷丽的火的。

  相比之下有血有肉的驹子,难道就存在于此凡世之间吗?否。驹子,岛村初见她时,还只是一个三弦和舞蹈师傅家的小姑娘,用自己同被大雪覆盖着的寒山一样的清新和纯洁吸引了岛村;在岛村诱骗她和她发生关系之后,在如醉如狂的肉欲场面中,她仍然不显得有哪一点被玷污;就算是岛村离开了雪国、长久地不同她联系,就算是她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艺伎、和服的下摆都垂到木地板上的时候,驹子没有丝毫变化眼睛里只充满着美好的情感。若是再结合驹子过往经历、当下的处境,就必得承认川端樣对驹子的描写是衬上了北国山里独有的漠漠白雪当底色的。

  雪国里两个不存在的纯洁美好的女子,存在于川端樣一杆悲哀的笔下。他臆想着憧憬着这样的女子吧,用这样疯狂、叫人摸不着头脑方式表达。早年川端樣并非如此,那时候他的心就和对熏子的纯真爱恋悄然觉醒的青年学生的心一样;中年时期的他已经开始让我沉浸在一时的哀伤之后破口大骂;及至其晚年,表现寂寞老人变态的恋爱心理的文章,例如《山之音》,我勉强看完一遍就“永世难忘”;如此下来,恐怕自己了解自己的生命,对他来说是最合适也是唯一的出路了。在写这篇读书笔记之前,我本考虑是否要像往常一样放些什么符合心境的曲子,像是写另一篇笔记时所播放的日本和歌。不过没多久我就放弃了这打算,因为川端樣遗世的那张黑白照片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对着暮年的川端樣,恐怕寂静无声才是最好的伴奏,对着这位一方面完完全全继承并发扬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毫无顾忌地在自己的文章里倾泻生来就有的黯淡情绪的人。

  川端康成,无外乎一个因为生为孤儿、恋爱经历不圆满而胡思乱想的老疯子!

  可是,却也无法不迷失在这个老疯子哀伤的臆想里……

  《雪国》读后感(五):你是天边触摸不到的银河

  知道你浴池里唱歌的怪癖,却从来没听见过你的歌声

  知道与你同住在一家客栈,却对你有莫名的拘束。

  知道我爱你,自己却有无由的空虚感,总把对你的爱情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

  你慧眼里放射出一种洞明一切的光芒,就像明亮繁星点点,一颗一颗映在我的心上。

  “唯有女人才真心实意去爱一个人啊。”正如驹子对岛村的爱,炽热而奔放。而岛村对叶子的挚爱,似乎算不上真心实意,飘渺但又真实。看那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苍茫的大地,美得令人惊叹不已。岛村抬头仰望银河,仿佛自己的身体悠然飘进了银河之中,飘飘浮浮,然后伫立在天涯海角上,冷冽又孤寂

  当岛村看见你从二楼落到地面,没有扬起尘埃,正好落在刚蔓延开的火苗和死灰复燃的火苗中间,火光在你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岛村才意识到,那仿佛要拥抱大地的灿烂的银河,都是他落下的点点的泪滴。

  《雪国》读后感(六):.艺妓

  终于把川端康成的《雪国》看完了,这是第一次看日本作品,其实没有看懂,纠结于岛村和驹子之间的那种感情。不知道为什么这部作品为何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女人,对于艺妓和慰安妇,我一直很排斥,总是觉得这是对女性的侮辱,是社会的不公平

  看着驹子,她是矛盾的,一方面现实逼迫的她不得不从事这个职业,而另一方面她却对舞蹈三弦感兴趣,她一直磨不掉她在东京生活的痕迹,她的梳妆盒…总是同情驹子,自幼父母双亡,而她的人生也是留在这个雪村,在不同的宴会中奔波,卖艺,卖身…

  她因为岛村的博学,喜欢上这样一个男人,但是她很清楚的知道此次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可是内心还是渴望着,期盼着,哪怕是一年一次,带着夫人来都行。很低的要求,很卑微的乞求,很寒心。女人总是这样,总是轻易的就将心交到别人手中,而到最后恐怕是连碎片都捡不回来。

  在大众眼中,她们是不被认可的。在东方国家,贞节一直是最被看重的吧!我理解不了古时的贞洁牌坊有什么用,一个女人再怎么坚强,也总是有需要一个肩膀的时候。而这些却轻易的让她们与下半辈子的幸福形成了平行线。

  哪个女子不自爱,哪个女子不期盼幸福。然而现实总是这样,太多的薄情汉,太多的情不由己。每个人的家庭都不一样,都会有自己的苦处。而人在不同的时间总是会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一些故事。

  我欣赏秦淮河畔的那些名妓,或许也是因为那些文人骚客的陪衬,或许是因为在危机时刻对国家的忠诚吧!只是欣赏她们的才情,感叹她们的身世,也仅仅是如此。而她们的苦难也只是他们自己心里明白的。

  不晓得为何,最近一直期盼打仗吧,大家都死了也好,世界重新洗牌,不过也是妄念而已。

  现在依然存在这样的女子,不管是败金,还是生活所迫,只是觉得爱自己多一点就好,女子,真的要爱自己,除了自己,再难有人会疼爱自己的。

  疯言痴语罢了!

  《雪国》读后感(七):雪国之情

  其实对于我来说,还不是特别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与用意。

  摘录几段:

  “忧伤是不是雪国之景和雪国里的岛村、驹子、叶子根本共通的精神特质呢?需要指出,当女人表现出某种忧愁和脆弱(甚至仅仅是她弟弟工作艰苦的情况)时,岛村便涌现出爱意。而当驹子欢快地来找岛村作乐时,岛村就升起出一股厌恶。雪国,注定是一个不可能的国度——当岛村和驹子的手在大火面前火热地握紧在一起时,岛村对自己说,告别的时候到了。也就是说,浪漫的不可能性构成了浪漫本身的条件,那么对于注定失去之美的哀愁自然也构成了美本身。(关于这点,也许三岛由纪夫可以说得更好?)

  “岛村就这样默默欣赏着驹子的美,然后淡漠地定时给家中妻子寄去明信片…他对驹子的爱不抗拒、不约束,到点就准时离开,不作更多的停留。而驹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爱的徒劳、一次时间的浪费、一段难以愈合的伤口。她,除了作为他旅行的一部分新鲜感之外,便不再具有意义。可是她还在等待!岛村用他短促的热情“爱上”驹子,然后迅速的将她遗忘。他把这假日恋情看得太透彻,概括的太精炼。事实上,他“认真”的玩弄了她的爱情。她对他说“请带我去东京吧”,他说“对不起,我不能为你做任何事”……驹子用女人特有的幻想爱着一个虚无的男人,构建一座希望中的爱之殿堂,让人看来是这般单纯无辜。她的行为是徒劳的,希望是模糊的,爱是不切实际的。她把所有寄托放在了一个根本无法自救的男人身上啊!

  《雪国》读后感(八):《雪国》阅读笔记

  1,岛村的“死的根性”

  A、作为“前理解结构”的“死的根性”:生命的倏忽无常,死亡与寂灭作为一种不可回避的威胁背景,始终在意识中清晰地提示。人是无力的。

  对缘起纷纭,人同样是无能为力的。

  透彻地理解这点之后(在历经人世无穷的痛苦与郁闷之后),人才由热(欲望-动作)趋冷(寂灭),连肉欲的火花闪烁,以及爱情的短暂温润,都处于广漠、冰冷、黑暗的阴森寂灭中。

  所以,岛村是疲惫、柔弱、虚无、空漠的,本身趋冷、趋死,也就无法成为男性阳刚活力的化身;

  、叶子作为一个象征,隐喻着纯洁之美,似乎是污浊尘世与永恒寂灭之形上境中的一个中介,尘世因而尚可系恋,寂灭之境因而尚有一丝亮色;然而,叶子之死,隐喻着这种纯素之美的不可持留性,缘起性空,诸行无常,一切均在流逝中,因而一切又归于寂灭。

  最终的启悟:“银河像是唰地进入到岛村的内心中去”--与人世的彻底弃绝,永恒的寂灭。连悲哀、忧伤、绝望都将是多余。“究竟空。”

  2,细节的暗示性--意象的隐喻性

  A、叶子在火中的脸:冷寂中的热烈,永寂中的欲动,死水(岛村枯槁之心)中的微澜,拯救的纤细之线。脸,再怎么惊心动魄,再怎么如闪电击破庸常生活的干枯,还是毁灭于火--宿命式的永恒寂灭。那么,火就成为一个危险的象征。瞬间的贪爱执取,瞬间的大欲之火苗仅仅还只是微炎在将动未动的犹疑迟惑中,就已经焚毁了一切。妄念的荒谬,无明的徒增苦恼。

  、僵死的小虫尸体。在死面前,一切有为法均显得无力、虚妄--遂顺随寂灭之自然秩序。随缘而行,所执皆空。

  ---“对于那我无能为力。”

  2003年04月01日

  《雪国》读后感(九):文学与青年造反

  川端康成是我少年时代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最初读到《伊豆的舞女》,波澜不惊的故事,短浅的文字,却触动了人内心那种说不出来的情感。大概川端所描绘的那种少年与艺妓的爱,正是浑浊的俗世与纯洁的爱情之间纠结在一起的状态,更能让对初涉情感的少年心有向往吧。川端刻画人物情感和内心的本领堪称一流,但他的作品总是透着一股对世界的无奈和深深的哀愁。在雪国和伊豆的舞女这类代表作中,非常典型,一场没有结果的爱,隐喻着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人生的态度——最美好的东西最终都是会失去的。两篇作品的最后,少年如同一泫清水的眼泪,还有向着村岛心中倾下的银河,都把整篇紧凑有序的韵律抛在一旁,戛然而止,骤然间将这种无奈地抛给读者自己体会。仿佛川端对待自己的人生,用自杀来解脱对世界的无奈。

  艺妓是川端许多作品中的着意刻画的形象,她们这种无奈的人生和对真情的渴望也许恰恰是作家自己世界观的人格化体现,对这种若有似无、半真半假的情感的生动描述,恰恰最能展现出作家的高超技巧。而这些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恰如他的一篇小说的题名——美丽与哀愁。那些陪伴过我青涩少年时代的文字,也生动地反映了我少年情窦初开的心境。对于那些可触但不可及,可欲念但又得到的情感,所做出的反应不是少年维特式的疯狂,更多的是川端主人公式的无奈和哀愁。歌德对于青年性冲动的解决方案是极端的,法国革命式的;而川端则是内向和消极的,道德宣泄式的。可德国和日本最后都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却是殊途同归。两位作家恰恰在不同的时空中,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用自己的弊端描绘出了那种革命前的社会躁动,最典型地体现在了年轻人的身上。而类似的作品却不大可能出现在英国作家的笔下,在对少年男女情爱的描写上,《傲慢与偏见》、《简爱》都更多的是从女性视角去看待爱情与阶级地位、财产状况的关系,虽然有理想化的一面,但却少有公然对社会习俗的忤逆,更多第是透着冷静的嘲讽。只是在《双城记》中英国作家才对革命的题材做了回应,但这与少年懵懂只爱已经没有了太大关系。

  要追溯这种文学与政治社会变化之间潜在的线索,当然要回顾由卢梭所开启的这个现代命题。青涩的青年人如何对待那些真切地存在于心中、但是又不能公之于众的感情冲动,对已婚女性、艺妓、年长的女性、不同阶级地位的异性的欲求,卢梭公开地言说这一情感,并炫耀式地展示它。这在不同的西方国家激起了文学上的回声,这正与这些政治体如何打破旧秩序、如何开启包含自由、平等观念的现代进程有密切关系,也与现代民族国家打破自身生存困境的选择有关系。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文学与青年造反、革命、国家意志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种文化与政治进程、历史发展的可能逻辑。

  回到川端,他并没有在作品中公然对这种情感冲动给出过激的解决方案,如何能将其作品与日本军国主义道路的选择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当然不是直线的,而是文化心理上的。虽然川端没有在笔下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其作品在审美上对这种情感的刻画已经赋予了这种欲望以合法性。它可以被言说,那么也许有一天就需要被解决。它被当做一种悲剧言说,那么它有一天就会被当做意志宣泄的出口。

  《雪国》读后感(十):没有雪的冬天

  初次知道《雪国》,是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因为它是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

  后来借来看过一遍,印象不很深刻,因为全书情节单一,且篇幅相对较短。

  今天又看了一遍,感触颇深了些。一直很喜欢村上的文字,看《雪国》,仿佛也看到了村上的影子,文字一样的淡淡的忧伤,饱含日本国的浪漫气氛。译文很流畅,一下就将人带入飘雪的国度,飘雪的季节,我的心不禁随之颤动,外边阳光明媚,时值初冬,我们都在等待,等待一场雪的到来。

  做个比较吧,那我熟悉的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来比,《雪国》里的爱情也是笼罩着一层神秘而模糊不清的薄纱,男女主人公的爱恋并不是相互对等的,这也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当其中一方并没有投入其中时,痛苦便伴着思恋渗入人骨髓,实在令投入的一方难受。

  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莫如叶子,她有一种奇异的美,能够瞬间摄人,魄,她的歌声如此曼妙,闻之使人动容。尤其是对她的初次描写,在车窗玻璃的雾气弥漫下,她似窗外星星点点的夜空,迷蒙而静好。

  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包括《源氏物语》,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日本,它的奇特而深刻的文化,有待细细品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雪国》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