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私语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私语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1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私语书》经典读后感10篇

  《私语书》是一本由黎戈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私语书》读后感(一):一卷读完,仍嫌不够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手中捧一卷《私语书》,心情却是轻快得紧。这是近来所读书中少有的一本轻松的书,若不是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加大了生活的密度,早就一气读完了。

  在《枕头》一文里,黎戈说她不喜欢文震亨,因他士子气太浓。一本书读下来,你会发现黎戈真是个好随性的人,没有一点姿态。是啊,她自己也说:“我是个女人本能地对生活化、贴己、低矮琐碎事物兴趣”。书的第一辑,题做“微物”,这个词很有意思,从字面上看便可知其着眼处之细,扇子、枕头、长裤、大白菜······她要同你唠叨的是日常生活的一事一物。但有个成语不是叫“见微知著”吗,黎戈虽是从生活的微小处落笔,却能挖掘出这一个个符号下的广阔内涵来。譬如《长裤》一文,她说“长裤对于女人,可以是一种最简约的独立宣言”,接着便以乔·治桑为例做具体阐述。而写到小碎花,她一一细数喜欢小碎花的女作家:麦琪、榛生、安妮宝贝,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为什么爱碎花的人,文字里都会有那样的女性气息温婉、恋物、窄窄的视野,呵手日常的体温,关于电影、书、音乐的碎碎念。小小的、局部的精灵,没有(也不想有)什么系统的、硬朗的大视角。她们很少写什么严肃的大文章,只是心里兀自开落着小小喜悲。

  你不能不叹她观察力之细,感受力之敏锐!

  而这一切,与她深厚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拿出书,随便翻到一篇文章,你一定会惊异于其中典故之密集,惊异于作者读书之多、记忆力之强!就拿《茉莉》一文来说,引述书文掌故,就达十来条之多,且时间地域跨度非常大,古有《本草》、《红楼》,今有《浮生》、《人间草木》,域外则引述了马尔克斯描写茉莉的话语

  她的旁征博引分横向和纵向。横向是落笔无拘管,心到口到,想到哪写到哪,例子与例子之间是平行的,无必然联系。纵向即是以时间为线,将一件物事的前世今生说与你听,譬如《扇子》一篇,她历数扇子从东周到宋元以后的演变历程,什么东周的扇子是礼仪扇,表明权力用的;汉代扇子开始平民化,用竹篾编成,扇柄附于一侧,形同现在的大号菜刀;魏晋南北朝的扇子是羽扇;隋唐时流行纨扇;宋元后期开始使用的折扇。通常,她是将古今中外我交错着来写,在我们获得阅读快感同时还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黎戈行文如四溢的水,读她的文,似乎在听她同你闲话,讲得是意兴飞扬,双目炯炯。是啊,她讲得好忘我,“司马光同志”、“诸葛亮同学”“我草”“哈哈”之类口语化的用词一不小心就蹦了出来。对文辞颇严苛的我,老实说初读有些不适。但整本书读下来,有了不一样看法,这就是黎氏文风啊,随性得很。

  当然,书中闪亮的句子也是俯拾皆是,比较老歌和今天的歌,她说:“老歌像秦汉散文,有着文字最初的元气凝神之美,现在的歌,是宋以后的文学成熟过度的文明,雕琢之下的生命力衰败”,这类比真是精准!还有讲到气味,她说“很多气味让我喜悦。比如四月间的空气,新叶初萌的清香,台风过境后,被摧折枯枝的草木味,风雨欲来时,微潮的水,会想起某次在沿海城市的旅行。又如青草的气味——每年春夏之交,物业公司都会来割草坪,那几天,就有浓浓的草汁味从楼下飘上来,正逢换季,晒冬衣,试新裙,捂了一个冬天的肌肤,都可以见光,一闻到那种饱含阳光的草香,我就非常雀跃。还有艾草的苦香,意味着端午将至,要架蚊帐,换凉席,喝芦蒿汤,放暑假了”,这是很朴素可喜的。

  写了这么多,手中的笔似乎还一直停留在第一辑,以上所说的流连细节以小见大其实皆适用于第二、三辑。第二辑名为“百合”,是一些关于作家、画家与一些作品评论文字。为什么题名“百合”?黎戈说“百合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意味大于肉身美的花”,答案似乎就在其中。因我阅读面太狭窄,黎戈这一辑的文章对我起了一个作品介绍作用,韦尔乔、夏加尔的作品,以及《雨天炎天》、《魔种》等书,我是一定要找来看看的。

  第三辑,深渊,收录的是她的生活文字。懵懵懂懂的追求者小D、老衰严肃的图书馆看门阿姨、爱书的母亲······这是在她脑海里烙下深刻记忆的一些人。另有一些情绪情感,如怀孕后的喜悦、对厦门这个城市未曾相见就已爱上的感情······都静静流淌在她笔尖。

  书读完了,却仍嫌不够。

  《私语书》读后感(二):文字被你磨成一块玉

  2013上半年读书最有收获的就是认识了一位文采斐然的女作家,黎戈。原名许天乐,南京人。和她的缘分起源于《因自由美丽》,文字流畅伶俐,又处处显示着江南姑娘精致。后来读了《私语书》,愈发在她白底黑字的书中看出温润的玉石光芒

  恋物

  心思细腻的作家往往会为生活的细枝末节留下相当可观的文字记录,枕头,茶杯,或是小小的一个吊坠都可以勾起他们的写作欲望。黎戈便是其一。带有一丝考据癖,她总能从一个小事物联系到它们在名作家笔下的前世今生。那些一提起就浮现在脑海的形象,在她的讲述下,比肩着各大文豪响亮名字,混杂在古文,诗歌或者名家轶事之间,让人感觉有些飘忽,有些遥远,仿佛她在说着的是另外的事物。然而事后想想这确是因为她的文字带给我们看到了事物的更多维,也许并非我们所熟知,却是更丰富有趣的维度。

  一个作家“恋物”写作的目的也许就是为了用在平面上展开的文字去揭示,甚至赋予物件更多层次生命,往墨香更深处去。

  有些批评指责这样的写作太过小题大作,太娇气。这样的毒舌当初也曾对准过张爱玲。女作家往往因为恋物的写作被扣上短视,自恋,不关心时事政局的帽子。女性作家的笔下总会少了些以枪杆为象征的雄性激素,正如男性作家缺乏对“针线”的描写一样。然而从来没有人指责过后者,却一直在批评前者为什么做不了海明威。但是就以张爱玲为例,她难道不想写时局,不想写史诗吗?她想写得男女主人公恋情倾覆了一座城池,但是女人的写作视角本来就与男人迥异,因此想要写大,也往往本能地选择“生活化,贴己,低矮琐碎”的事物。

  我是极其喜爱黎戈文字中因为恋物的态度透露出来的清寒气息。对生活中的种种事物保持一份冷静的喜爱,而不是动不动就要凭着满腔热血指点江山。那些每天需要把自己装扮得水深火热来同步世界的水深火热的人,其实才是离生活最远的人。因而读了黎戈的文字,我倒愿意在这个时代宣布自己是恋物主义

  阅读

  黎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最好的读者。不仅在于她写了那么多读书笔记,更是她带着放大镜在字里行间思考,发现。里芬斯塔尔,韦尔乔和波伏娃们都仿佛是她的旧友,谈及的时候无不带着善意而又温柔的口吻,有时又是带着一点点的无可奈何,嘴上却勾起一抹笑地说起“他啊⋯⋯”

  在黎戈的阅读笔记里,每一个爱读书的人都可以找到知音。其实在这个时代,阅读,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因为人们很少会在生活中彼此交流最近阅读过的书籍,分享最多的是微博段子手机应用或者正在追看的电视剧集。如果在深夜,打起一盏灯,开始阅读着这位女作家笔下有声有色各类作家和书的事情,那一份同样源起于“书痴”的喜悦,好像碰到了充当回音壁的书页,回荡在心腔内响起嘹亮又动听旋律

  周国平曾经说过大致意思类似“一个好的作家不应该读太多的书。因为看多了别人的见解,就会少了很多自己的思考,难以产生原创东西。”他忽略了阅读的创造性,读者不光是在体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而是结合自己的经验——生活经验,或者是以往的阅读经验——去创造新的感知。

  现代人在三四岁就开始接触文字,我们往往是先从纸上读到某一个名字,之后才真正遇到和了解。早就认识了“爱情”两个字,就要很久很久才能够真的明白爱情在生命里是什么角色。时代的更新速度像是海滩上浪潮卷着浪潮,新的阅读很快地覆盖了旧的阅读,然而阅读确是长存的。阅读它无法带给你太多物质的收获,却可以让你在遇到美好的时候时不那么难以形容。

  有人说这是因为阅读能让你视野开阔,我倒觉得不如说是阅读让你从文字里懂得了他人和自己的人生

  生活

  最后谈谈生活。生活是一个辽阔草原,它自有它的芜杂和繁茂。那些惹人喜爱的小物件,那些在生命里不期而遇的人,以及那些收藏了自己时光的城市,全都是我们生活的见证者,但是往往都太匆匆地经过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分不清是自己来不及细细去品位他们,还是他们忽略了如草芥一般存在的自己。

  黎戈在书里写到过一段“我会突然想起这个城市,我想他想得睡不着,他是伤口,也是创口贴;是跌倒,也是搀扶,是磨穿的袜底,也是洗净的补丁。”对于生活,大多数人会遭遇“分不清”的境遇,分不清这个场景在何年何月见过,分不清这句话自己曾几何时听过,也分不清这些年过得是勉强还是狼狈普通人就沉溺于这种迷糊,以为糊涂就是大福。而作家却是那群在沉溺之后,企图当一个庖丁将生活条分缕析的人,他们说起那些在生命中出现的事物,不是用好坏来草草概括,他们告诉你的是磨穿的袜底和洗净的补丁的差别

  用文字去描写生活是要下一番苦功的。稍稍读过几篇黎戈的文章,就可以感知这个作家的文字积累远远超出已出版的这两册书的数倍之上。成稿的文字可见作家这些年的心迹,而那些为成稿,匆匆在纸上落下的笔墨却是作家十年苦心啼出的血。黎戈的文字是踏实,不轻浮的,但我却不敢夸赞她文字朴素。她说:“夸奖一个作家行文朴素,就像是夸奖一个人女人化妆跟没化妆似的”。

  生活是一块原石,愈是经过文字的凿磨,愈是散发出温的光泽。在我们的时代,太多公知,太多社论,太多人撸起袖子要和生活干上一场硬仗。忽然邂逅黎戈的文字,就像是和一块上等的玉石对上了眼,它的清寒,温润,纯净从容,精致,抑或是因有瑕疵而带来的独特都尽收进你的眼中,再难忘怀。

  另外,

  我本来就对装桢清新的书籍有格外的偏爱。《私语书》,《因自有而美丽》都是我极喜爱的风格

  《私语书》除了封底有一句张悦然的推荐语,全都是黎戈自己的文字。正文前也是题写了一个自序。作家和编辑的诚意昭然,在此向那些诚恳的人再三致敬。诚意是个实心活儿

  《私语书》读后感(三):摘录

  席慕容《茉莉》

  茉莉好像

  没有什么季节

  在日里在夜里

  时时开着小朵的

  清香的蓓蕾

  想你

  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

  在日里在夜里

  在每一个

  恍惚的刹那间

  一棵独乐乐的树,活在自来的幸福里,也不去功利性地苛求什么,静静地打磨时光,在细节里看清生命的肌理,等着时间告诉我们最后的答案。

  席慕容的诗,有一首到现在还记得,“我在长长的夜里给你写信,然后在清晨,把与你有关的每一个字删掉”。“我终于明白,这人世间的每一条路,我都不能与你同行”。

  任何事情,都是在琐碎的细节中积累出来的。

  爱伦堡怎么说的?“感谢诗情对庸常生活的拯救。让我在流亡的岁月里,也能看见蔷薇色的天空,浊绿的河水”。

  我在想,人的生命中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情谊。它不完全是未成型的爱情,莲花美在未出水时,那么隐秘盛开的青梅竹马,它没那么重,它也不是一种被稀释的甜味剂,所谓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都不是,它更是——一个人路过了你的生命,你的口袋空空,无法支付对价,让他落在实处,他拿走了你的一些东西,又留下了一些,又有一些你们共同开户的东西,被封存了,可是他却营养了你的成长,开阔了你的视野,他时不时地会在你的生命之河里浮上来,让你对一些美好的东西抱有更坚实信心。当然你无法拥有,可是你仍然相信,有些高于日常生活的美好事物,就在不远处。这种积极的经验,也许就是幸福吧。

  我从来不觉得间接经验对实际生活有任何指导作用,或是有任何必要,因为生命是单向的消费品,有些事情就是纯体验性的,没有必要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得处处盈利、满手累累胜利果实。有些事情就是美在途中的挥发,也因为这个挥发而纯粹

  我还是在等那个人,就像你丢掉的另外一半一样,你见到他的那一瞬间,一切都已经被预设好,感情、印象,都已经储备到位,只等你轻触那个天亮的开关,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懂得,你开一个话题他就明白,你一交代关键词他就能感应到方位。那真是一个盛大的奇迹。认识他之前,你都生活在南极或格陵兰群岛,全世界的人都和你有时差,你说的话,他们过了宿,搁凉了,摆馊了,也就忘了。而这个人呢,他不一样,他和你在同一 经纬。神说有了光,就走了光,你们是对方的神。

  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一条河流,青春正盛时,又窄又深,爱恨嶙峋对峙的两岸,日夜被汹涌的感情席卷波动,求安不得。待年岁渐长,慢慢接近出海口,日益平缓和开阔,学会把途径的一切险恶的人事都化为营养的水滴。

  《私语书》读后感(四):半夜无人私语时

  8月1号收到书,就一直读到现在,将近半个月。说实在,我极少为一个现代作家的一部作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是值得的。很高兴认识黎戈,我若早生个20年,定要千方百计和她交个朋友。书里的语言轻松不做作,写到愤慨之时,还不忘「草」,真是率性。其次她似乎还是个吃货,微物里说到吃那可是头头是道啊。再者又时常提到江西,我作为地道的江西人,听人谈及自己的故乡,瞬觉眼前这人也情切了。读已故作者的篇章,有时被字句魅惑得一塌糊涂,也不免有些陈旧的时代感,就像不能贴着肌肤拥抱他。或者,作品无可挑剔,但要与作者本人接触似乎也有距离。可是,黎戈不一样。她太真切了。作品既是她。

  再说此书内容。黎戈所读过的书,我只能望尘莫及。微物篇还好些,不曾听说过的作者、作品都还能边看边百度。到了百合篇,更是吃力,经历有限阅读数量有限,不挑个好心情好时间读真的会头疼。到最后一篇深渊,大概就是黎戈的生活碎片了。也算在结束的末尾舒了一口气。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有些句子和例句似乎有重复提到。比如,百合篇P120「村上春树的大象与风」和P154「倒数三个数,我依旧舍不得把你删掉」:她带着空白、没有未来的无为性,社会坐标是空白的无意而来,降落到他的生活中,她的身份是空白的,社会坐标是空白的,历史是空白的,他不知道她的住处、职业、去向,只知道做爱时冰凉的肌肤触感,耳语时的呵气温暖,对话时的机灵跳脱,你可以在一个人面前,完全打开自己的快感。说的是《天天移动的肾型石》的贵理惠。当然,还有其他地方有类似,难道是作者有意这样写的?

  黎戈其他作品我还未读过。从《私语书》来看,黎戈更像一个评论家,更贴切的就是豆瓣里能写出特别好的书评的人。从一本书中获得深层次的感悟,以旁人的作品为跳板,把自己及读者推向一个更高度。那么。我想起简帧,她不一样。她的感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周遭的人情冷暖引发她无限的思流。

  再就是想给《私语书》列个书架。列出其中所涉及的作品,有些作家真是连度娘的介绍都模糊不已。要读完黎戈列出的这些书,也是是要时日的吧。

  未完····

  《私语书》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发现黎戈的文字细腻,所写之物也是细腻。她写薄荷的香味,说它是『线形的,凛冽的寒香』居然将薄荷的香说成是线形的,乍一读,很是惊艳,再一想,很是妥帖,是经得住推敲的具象化。再比如还是写薄荷这篇,她说汪曾祺在越南吃鱼片,『那边人常常是生食伴点薄荷就吃,吃一口鱼,含一片薄荷去前味,然后再用清净的舌尖去品下一口,这个薄荷好像逗号的用法一样』,像逗号一样的用法,这种关注日常的,淡淡的比喻,我看过的作家里,真是也只有黎戈才能写出来了。

  她总是从物什里看出人的品格,比如她说安妮宝贝喜欢碎花,后来又推想到,『为什么爱碎花的人,文字里都会有那样的女性气息。温婉、恋物、窄窄的视野,呵手日常的体温,关于电影、书、音乐的碎碎念。小小的、局部的精灵,没有(也不想有)什么系统的、硬朗的大视角。她们很少写什么严肃的大文章,只是心里兀自开落着小喜悲』。

  她也很奇妙的能把人的品格用物品下一个定义。还是她写薄荷那篇,她说『薄荷味的作家有库切、奈保尔和毛姆。精确的辛辣,低温,一口毙命的快感,鲁迅是薄荷药膏。张爱玲是薄荷茶。亦舒是薄荷香水』。

  提到薄荷的味道,又想起来,她总是把食物的味道写得妥帖万分!想起来她写野菜那篇,她写爆炒后的马兰头(一种野菜),『就是像被招安的山寨土匪一样,比凉拌少了几分野味』。招安的土匪,少了几分野味,哈哈。下一部分她还写到『我觉得车前子的比喻很切合马兰头初食微涩,继而在舌尖上漫涣开的回味,很温柔的伏击,不是韭菜那种暴虐直击的烈香』。我真是被惊艳的想骂人,真想知道黎戈的神经是有多!小!条!才能写出这么微小的感受,用妥帖到不能再贴的文字。想必她一定也是个吃货。

  《私语书》读后感(六):如细雨绵绵吹入心中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专门写细小事物的书 也是第一次看黎戈的文字

  忘了是在哪里看到黎戈这个名字的了

  反正是无故地对此感兴趣了 买了这本看看

  书刚买回来 才看了前面的几篇

  生活的纹理在这本书镌刻得很深 但用的只是淡淡的文字 清新易懂

  书里面还出现了很多作家、名人的名字

  作者把著作里面关于描写对象的经典全都抽了出来

  很多时候我需要慢慢消化那些引用 有时又不得已要查一查书的出处方能更深理解运用的涵义 当然 我认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

  至少于此期间 我的心是沉静的

  不妨在一个清闲的下午 带上一杯清茶 读此书 慢慢体会私物的美妙吧

  《私语书》读后感(七):只看到了我要看的

  很容易浸润在这种难以言语的情绪中的,就像自说自话。原不打算说好坏,我的好坏多受盲目的情绪支配,所以说好也并非没有毛病,说坏也绝非十恶不赦。 就像黎戈,喜欢她讲话刻薄爽利,不拖泥带水,但也对偶尔的粗话和抽烟的举动略微不适,惊叹于她的读书量和精确的评判,但也不乐于接受她说自己不是个文化人,矫情地与知识分子划清界限,可还是不管不顾地喜欢这文字。 因为读书就是读自己,所以最大的感触就是好些认知和偏好都跟自己好像啊,觉得亦舒物质,认为张爱玲真性情,喜欢冷门的黄老邪,爱极了绿色,要等一个听你说话的人,可以轻松地玩味所有的悲剧和苦难,其实钝钝的疼痛在心里。 那是怎样的因缘际会呢?因为热爱着疼痛吧,因为可以疼痛,所以才是活着,才可以在惨淡的日子里感受到浓重的呼吸声,也因为热爱疼痛,所以没什么需要逃避,没什么不可以遭逢。她虽谈笑风生,可都爱着怎样一些作家啊? 昨天在谈天说笑中被朋友一个问题问的毫无防备,被自己突然的眼泪吓了一跳,那种潜藏着的痛感,也终究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蹦跳出来告诉你,你生生地活着,就是要失去,就是要奔波的。 所以我们才要在这横七竖八的疼痛中,不放过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小情趣,哪怕一条碎花的裙子,一个帆布的包包,一些零星片段的温暖记忆。

  《私语书》读后感(八):细微处的柔软

  拿到书的时候,淡蓝色的封面让人眼前一亮,清新淡雅,与书名相得益彰。每读完一段文字,就忍不住会猜测,这文字背后的写字人会是怎样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黎戈的文字是有灵性的。在扉页上,她说她写文的时候,喜欢设想一个自己非常依赖和私密的爱人坐在对面,微笑着听她说贴心话,这样可以大方的把自己泼出去,所以这本书是名副其实的《私语书》。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微物”,是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的个人感受。譬如枕头、薄荷、大白菜、小碎花,每一样小事物在她的笔下都有了生命。隐雨无声,润如玉,细若丝,让每一个恋物的女子都能在心底生出层层的温暖。

  第二部分为“百合”,是平时看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黎戈写书评,非常注重细节。每本书都能被她挖掘出一个闪光点,顺着这个点,她能找出作者在很多细微处的用心,所以她常戏言自己是写二手书的。

  第三部分为“深渊”,乃日常琐事,拉杂闲扯,是她去往各地看风物的感知记录。看完,你能深刻的体会到她为友的真,为妻的好以及为母的傲。俱为女子,自是最能体会小女子的那份柔软。

  艾小柯曾经评论说黎戈离不开通感,的确是再也没有比她更善用通感的作者了。她说笋子是“平民王妃,可以低眉顺眼,也可以金刚怒目”,香椿则“霸道,不容辩驳,很难相处”;她言菊花脑,“滴几滴现磨麻油,有岁月静好之味”,而“嫂子自制的泡菜,像个眉目楚楚的麻利小主妇。”绿呢,绿也好说得句句灵动字字跳跃,“是休憩和疗伤色,好像长句子的逗号、中转站的座椅、雷雨中的电话亭、第一抹春日的暖阳。”看完再细细回想,不得不佩服她用词的生动活泼。

  女人生来便是感觉性动物,活用通感之灵敏必手到擒来,那些灵动的字句总是能让人在心里开出一朵花来。黎戈的这本《私语书》琐碎而妥帖,是不错的睡前读物。可它也不适合一次读太多,多了就像糖分过多,会腻歪。每天翻几页,最最好。

  《私语书》读后感(九):读书是生死相随的狂热

  读黎戈的这本小书,内心温暖愉悦,像是在干净明亮的雪白大床上睡了舒服的一觉,她的文字简明有力,信息量大,字里行间带着淡淡的思考和笃定。 本书记述了黎戈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她善于以小见大,思绪生发出去,不显山不露水地聊起了此物的前世今生,典故出处,这些足见黎戈的学识和勤奋。

  通过此书,我从女性的视角知道了一位饱受争议的大导演:里芬斯塔尔,她曾为纳粹拍摄了宣传片。因此后半生生活在指责与谩骂之中,但她对“美”的追求却从未退后半步,依旧花费了20年时间,独自潜水拍摄了惊醒世人珊瑚礁消失将发生多可怕事的电影。

  她的文字,带有水汽,像是水墨山水,又像是老友重逢,你爱听她讲述她生活的涓涓点滴,这种诚实坦陈的叙述,于我而言,亦有自我审视关照的作用,因为不造作的文字,实在少见,她像在我心头徐徐吐出的话来,像是西湖上的清风和柳丝般温柔和轻盈。

  《私语书》读后感(十):果然只是细碎私语

  这本书买来放在角落已有数年,一直没有闲暇去看,适逢初夏,它的封面清爽舒服,故开始浏览。从《微物》到《百合》到《深渊》,我仔细看的只有微物,言之凿凿,却也有点自己的见解和味道,字里行间个人喜好掺杂甚多,可见作者是多么自信甚至有点自恋的人,这点我不是很喜欢。看到《百合》的中间部分不想看下去了,因趣味性锐减,就像是在看一个高中生的课堂笔记一样,索然无味。作者读过的那些书,提到的那几个人,写的那一二三四点,说实话,没有构架出体系,显得杂乱无章。如若没有看过这几本书的人是不可能苟同你的看法的。建议作者还是写个短序,把这几本书列进去,让读者先啃完那几本书再来拜读您的佳作。

  一个人的博闻强识不是引经据典,也不是故意彰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在不经意间地流露出自己的气质,就像杨绛先生,就像村上春树,就像很多让人觉得舒服的文字。而作者,确实只是在对别人或者说是对自己的细碎私语,作为一个大老爷们儿,读来顿觉索然。

  不过说到底,作者确实是个扣题高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