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考的技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1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精选10篇

  《思考技术》是一本由大前研一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一):懒于求知的人没有生存空间

  接受了这么多年的填鸭式教育习惯于别人给出现成的答案突然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寻找答案,真的让人手足无措。有幸能够读到思考的技术,大前先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思考的技巧方法

  印象深刻的是假设验证的know-how的方法。以前这方法都用在数学解题上,从没想过对于所有问题都可以这么去思考解决

  还有MECE原则,跟IBM顾问提出的原则相一致,考虑问题时应当全面,做到不重不漏。

  金字塔原则,将各种论据与结论结构化的组合起来。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二):变化的与不变的

  股市暴跌、实体经济低迷、民间借贷跑路、大老虎落马……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们这些平民老百姓措手不及感觉好像自己只能为案上鱼肉,任人宰割

  可这个世界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是这些变化的制造者,也不和这些制造者有直接联系,却能够及时应对这些变故,洞察先机,趋利避害,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他们到底与我们常人有何区别?或许,日本经营之神大前研一在这本《思考的技术》一本书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区别所在:思考技术不同

  大前研一在这本书中,开篇就提到了:思路决定出路,没有了思路,也就没有了出路。直接就给人营造了一种即将没有出路的”恐怖气氛当中,提出了要学会思考的技巧的结论,然后通篇从7个角度,分七个章节对如何思考进行的阐述。在阐述的内容上,除了建立逻辑思维理论知识,还添加了很多大前研一对社会案例思考的过程作为理论的实践展示。从这些案例中,就可以看到大前研一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思考和结论,特别在最后几章关于新经济社会的描写,对未来5年的展望,如今也大部分实现。通过这些,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在这个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社会中,拥有独立逻辑的思考能力,能够帮你洞悉本质,达成共识,并看到趋势,达成成功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思路决定出路。

  在读书的时候我喜欢更改作者的表述结构,这本书中,我将这7章分成了4部分,首先是转变科学思维方法,其次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的本质,然后是如何有逻辑的说服他人,最后是如何做到能够预测未来。通过这样将这本书整理之后,找到了可以将这本书在阅读的时候更加深入理解方式

  首先是转变科学的思维方法,作者介绍的是麦肯锡方法,如果读过麦肯锡的人肯定非常熟悉,读起来非常容易,这部分和麦肯锡的书呼应。然后在识别问题的本质和说服别人的两个篇幅,也大量用到了麦肯锡的方法,如果感兴趣同学还可以阅读李忠秋老师的《结构思考力》,都可以帮助理解。最后是关于未来的思维构建,这应该是本书的重点目的所在,在你掌握了前面篇幅的内容之后,预测未来,应对新时代的经济环境才能有所可能

  所以我将这本书定位成为麦肯锡三部曲的升级版和实践版。升级是因为这本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未来的思维构建。实践是因为这本书的案例内容都是麦肯锡思维的落地使用,对理解和使用麦肯锡思维有着促进的作用。唯一欠缺的就是全书的结构,感觉没有做到MECE原则,有一些前后重复的内容,比如在向小泉提案的那一节中,首先提出了小泉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结,也就是本质所在,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到洞悉事物的本质这一章。当然,将一个完整的案列分割到每一章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需要读者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多次阅读才能理解了。

  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思考。我最喜欢的,还是大前研一的新经济大陆的论点,知道这个论点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如何得到新经济大陆的思维方法。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当中,不变的就是要拥有这种科学的思考技巧,结合相应的科学知识,相信才能够轻松应对这变幻莫测的时代。

  就像最近非常火的一句台词:苦练七十二变,方能笑对八十一难。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三):再谈要不要重复去做一件事情——继续力荐《思考的技术》

  http://yeka.blogbus.com/logs/34284191.html

  昨儿放假前最后一天,大家在一起分享读书体会,几位同事分享了阅读《思考的技术》一书,大前研一的。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但别看篇幅不大,可内涵相当丰富。昨天的阅读,才让我意识到原来我早就该把“作业”给布置下去了。因为如果不布置“作业”,不要求大家来当众分享,大家心里有畏难情绪,或者就轻描淡写地读了,没什么真正的心得。而听大家一分享,就发现其实自己的阅读也还不透彻,同事的分享还是给了自己很多新的视角来理解这本书。计划针对大家在阅读上的难点,自己假期也做一点功课,开年后和大家一起分享。

  同事提到了大前研一两个看似矛盾观点。第一,大前研一说“自己讨厌做重复的事情”。第二,大前研一说获得一种能力要靠反复练习。

  我想,这多半还是表述上的不够严谨造成的理解上的困惑

  也许应该在“重复”前面加上一个定语“机械的”。

  以我的工作体会,我发现,一件事做起来,往往越做才能越多地体会到其包括的细节有多少。事情再小,也能被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虽然对于更大的系统而言它只是一个局部。但独立来看一件事,以系统的思维去思考的时候,会发现它包含的维度比最初自己对它的认识要多,因为能因为不断深入去做这件事情而看到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能看到它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这件事不是静止地搁在这里的,而是动态的。对于一个动态的事物,我们的“重复”也就不可能是机械的重复,而会是动态发展的重复,看上去都是在做一件事,但这件事的细节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我们发现和关注,因为对它的认识是在增长的,绝非简单的重复,而是看似不变,实则已经在不断累积渐变了。

  这种逐步具备系统性的重复,意味着做一件事的系统能力的增强。唯有具备做一件事的系统能力,才称得上有专业水准。

  以往的应试教育,导致老师、学校家长就只盯着升学这一个点,而没有去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与能力,这使得很多学生(包括从前的我)在内,缺乏系统思维的训练,考虑问题容易停留在浅层次做事深入不下去。不能深入,则横向扩展没有意义,只有纵横思维都具备起码的训练积累,才能搭成一个十字框架,这是系统思维最低的维度要求了。

  现实中,经常看到的观点都是走两个极端的,不是盲目悲观主义,就是盲目的乐观主义,都反映了思维的单一性——训练不足凡事不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喜欢“未必吧”这种回答

  系统思维的培养不能速成,但有径可循。《思考的技术》是一本培养系统思维的初级读物,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读。团队里一些同事,因为不了解经济学的一些常识而视之为畏途,这让我有兴趣在假期里做一点准备,开年后和大家一起探讨经济学的各种话题,争取在2009年和团队一起,在经济学这个需要一点数学思维的领域里,把思维能力都提升一步,更少地跟着感觉走,而是跟着分析走,跟着理性走。

  *****************************************

  附同事们分享后写在日志上的体会:

  dinla:听大伙谈《思考的技术》又有了一些收获,如xiaofei提到的把自己想问或别人想知道的内容写下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即要以别人理解的内容来表达,而不是自己以为的方式去说;梅梅针对亲身经历所谈到的,随时随地都应该 思考;sean举了实际业务例子来给大家展示大前研一在书中谈到的逻辑思维方法,很生动

  diuera:今天上午xiaofei分享的按需来提供服务思想我很认同,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时候,无论是xiaofei说的培训编辑还是为作者服务,都需要了解他人所想,有为对方提供服务的思路,这样才能促进沟通,节约沟通成本,并最快达到目标。

  yingbin:翔子、xiaofei和meimei讲得非常好。我的启发是思考的技术也可以理解为沟通的技术,并且划分为四个层次,自我沟通 ——平级沟通——上级沟通——客户沟通。

  首先,沟通的本质。大前研一特别强调大脑的能力开发。比如:“在坐车时用左眼看窗外的街景,用以训练右脑” 、“每天想一个100万项目的点子”、“每做一件事情,就做一个手册”等等。但在我看来,这些习惯和孔子提 倡的每天反省三次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反省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做得好的经验如何提炼来传承,不好 的经验如何去改善等等。这个思想,应用到工作中,就有了大前研一的这些大脑能力训练技巧。我认为这是“法” 和“术”的区别。

  其次,沟通的心态良好的沟通心态必须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无论是书面沟通还是口头沟通,无论是对同事、 上司还是客户,首先思考别人是怎么想的。做不到这一点,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是一个习惯,必须主动去培养 。知难行易,必须经常自我反省,才有可能不断地强化自己形成这个习惯。例如,昨天和diuera沟通写作计划表时, 彼此误会是我更多的在考虑自己的想法

  由“不要做重复的工作”引起的思考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从个人角度来说,工作上要时刻思考如何能够改进现有的工作方式,提供工作效率;

  从公司管理交流来说,重复的工作应该标准化,标准化才能规模化。采用现代化技术将员工在做重复的体力解脱 出来,建立科学规范合理制度流程提高协同效率。因此,我认为实施CMM、ISO等质量体系及工作流 程优化等等,解决的是“做什么”;而“怎么做”往往很难被标准化,因为这属于软性能力。在小公司,更是如此 。

  weiyi:这周读书会上有几位同事分享了《思考的技术》这本书。虽然之前已经读过了,但听了同事们的分析和讨论发现自己看得实在是太肤浅了。xiaofei、diuera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验证了书里提到的一些观点,也让自己在听之余也在想自己读书时存在缺陷,以后一定要积极向同事们多学习

  yuanyu:今天三位同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的技术》,都讲的非常好,特别是xiaofei讲到的不要按照自己的思维去与别人沟通,而应按照别人能理解的思维去沟通,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关于这点,感觉自己有时就是这样的,今天晓菲的这番话才让我真的意识到,谢谢晓菲.

  rong:读书会上大家分享了《思考的技术》这本书,一直有列学习计划却没有真正去读。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思考,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思考的结果,当我们拥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更有可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四):我整理的《思考的技术》的脉络

  ------新经济时代,人们更需要强大的思考力

  新经济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戏剧性的飞跃速度产生变革,而且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一变革可以说和人类发现新大陆之后所发生的变革极为类似。这种新经济就是一块看不见的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对于经济、政治、社会、企业影响,却是极为重大的。在新经济的冲击下,旧的价值观将被全部淘汰,一切都将重新来过。这块看不见的大陆,涵盖了四个空间:

  一、延续旧世界的“实体经济”空间。

  二、现金流、信息流可以穿越国境自由流通的“无国界经济”空间。

  三、由包含互联网在内的各种通讯技术所产生的“数字经济”空间。

  四、以自有资金的倍数资金流动的“倍数经济”空间。

  新时代是个“思考力差距化”的时代。懒于求知的人没有生存空间。脑袋只会越用越灵,没有因用脑过度而完蛋的人。

  新经济不但是个体复杂的世界,更是一个所有问题都无解的世界。我们都会和新经济打交道。我们平时就要锻炼自己的思考力,才能拥有逻辑思考的武器

  在新经济时代,比别人多花两倍时间思考的人,就可以拥有十倍于别人的收入。比别人多花三倍时间的人,就能比别人多赚百倍的利润。(指数法则

  ------正确的逻辑思考方式

  大多数人在面对问题时,并没有认真的思考,而是单纯地把“一时的想法”称为解决之策。存在着思维定势,依靠原来的经验来做。很多时候,固定观念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衍生出许多困难

  因循成性的企业在解决问题时,反效果的思考路径经常会横行无阻。

  并且大多数面临严重问题的企业,在找出解决之策后,却没有坚决实行的执行力。人亦是如此。而坚决的执行力是问题的当事者,必须要做的事。

  咨询顾问的工作,从分析业界数据、企业数据开始,然后再以分析结果为基础进行思考。一定不要将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可以带着假设,但是这不是结论。为了要证明这一假设是正确的,就必须着手收集证据,并分析证据。在搜集和分析的过程中,各种问题就会浮现了。

  分析数据后所整理出来的资料,只不过是假设。但大部分人都将其当结论了。从而忽略了从搜集证据、印证假设到导出结论的逻辑思考。大多数人只看到问题的现象,却看不到产生问题的原因。

  事实上在许多个案中,真正的原因只有其中的一个,而其他都只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现象。首先解决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目前,我们并没有达到剖析根本原因的能力,甚至没有这种意识)

  我们绝对不能在列举了各种现象后就停止思考了。要逐步深入,步步推理。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不断重复假设、验证、实验。以大量的资料以及累积的事实为根基,导出敏锐的结论。如果自己所提出的假设无法获得实证,就必须再重新进行必要的现场访谈或其他的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为印证假设不辞辛劳的行动力,也可以说是为获得正确的答案,彻底动脑的深层思考力。并且不能仅凭现象进行判断。

  ------运用逻辑思维成功打动别人

  所谓说服力就是连对手的心理状态都能考虑到的逻辑构成力。组织一个符合逻辑结构的思路方法,就是提建议时的“Know-how”。

  在方案中给客户的建议,只要一个就够了。但同时要告诉对方如何实现欠所提的建议。同时给对方几个建议,只会让对方犹豫不决。由奇是当对方明白你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无数的分析,进行过许多实地访谈,才得到这个结论时,就更容易采取行动了。

  实际进行提案时,安排整体的流程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最好是从整体结论谈起。先报告所做的事前作业,以消除某些人潜意识中的顾虑。

  用简洁的语言做简洁的分析,第一部分做一个结论,再以此结论提出有证据做后盾的建议。

  最后阐述结论,需要涵盖下面四个论点:

  围绕业界的环境、业界或者是顾客的动向、竞争对手的环境、客户公司对此环境的反应的动向。

  将可以畅谈10个小时的内容,归纳整理在45分钟之内汇报完毕。但是如果不加以归纳整理,只是一心想把所知道的事情全说出来,反而会失去主旨。

  一个优秀的提案者,一定能够一边想象下一页的内容,一边做这一页的说明。如同一个优秀的指挥者,即使乐谱掉了,仍然可以若无其事地继续指挥。因为他们只是出于谨慎而看乐谱,并非真的在读乐谱。

  MECE(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则: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

  同时要关注感情的问题,为了要看到成果,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人的情绪问题。人的感情问题不是用逻辑就可以解释的。因此一旦有情绪问题发生时,一定要追踪后续状况,务必让当事人高高兴兴开始执行。

  ------洞悉问题的本质

  前面所介绍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说服别人的逻辑结构化“Know-How”,不管任何情形都可以派得上用场。所以每天锻炼逻辑思考能力,你就可以逐渐洞悉问题的本质。看清问题真正的原因,并导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通过嘉娜宝公司接受产业再生机构的援助而没能被花王收购的案例。

  从公司估值的角度:反映大部分人只看到了钱的相关无已,但没有关注到钱后面的东西。花王可以给以软的提升力---成本控制能力,促进盈利上升。

  从嘉娜宝自身决策角度:没能看清业界的动向,没有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把握,以及促进人员效率的提升。却反其道而行之,靠增加人手来强化营业能力。而没能开发年轻人能够接受的商品。

  通过几个案例,来反映真像并不如同表面的哪样,只要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进行论证,有一些假象是很容易被击穿的。

  人之所以会对逻辑思考感到棘手,和我们的心智模式有关。逻辑思考的基础在于累积事实,但是大多数人是不忠于事实的。

  能够做到对事不对人,就不会在乎自己的立场。因为事实出现之后,你就会忠于这个事实,坦然接受这个事实。不能忠于事实,不但无法洞悉问题的本质,也不可能走完导出正确解决对策的过程。因此,为了导出真正的解决对策,首先必须让自己 站在没有偏见的立场上。(这也恰恰是做为一名顾问所拥有的优势,是价值点之一)

  解决问题,首先要懂清事实。这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做的,这是大原则。

  但同时99%的人都认为自己没有偏见,人一旦深信就会忘记了怀疑。人会受到来自内心及外界的干扰,识时务者为俊杰。

  如果置身于一个同质的群体时,就会失去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大家都因为听不到不同的声音而没有改善的动作,于是组织就在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走向崩溃。同构型的组织就如同温水中的青蛙。无论人或者一个组织,都应该能够吸收异已的文化,并促进进步!

  要善于沟通,组织内外应该避免U形管及J形管式的沟通模式。一些企业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只好求助于外部咨询顾问。

  ------线性思考行不通

  所谓线性思考,就是套用公式,就一定会得到正确答案的直线式思考方法。但是在非线性以及复杂系理论的世界里,只要初期条件有些许不同,结果就会变得无法预测。

  现今的世界,经济让全世界紧密相连。一个商人运用巨额资金就能够对世界经济有所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在没有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去推测经济的动向。要学会动态的去看待、分析问题。而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要锻炼同时处理并行数据的能力。

  训练自己常常保持好奇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拥有好奇心的人,不只是思考别人所给予的题目,而是要获取更多。要善于学习、分析、总结、储备知识。然后用历史的时间轴和地理的空间轴来思考问题。

  对于任何人所说的任何话,都不要抱着“就是这样”的想法。不要轻易赞同别人的意见。不要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应该思考的事情,要彻底思考,对于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则尽量减少思考的时间,而且绝不没事自寻烦恼。

  平时懒于思考,一有时间就睡大觉的人,将不适应21世纪的世界。最伤脑筋的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半途而废的人。总是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的人,其实浪费了太多时间。

  ------让构思大量涌现

  构思不只是借由天才般突如其来的灵感而产生,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找出问题解决方法而产生的(Problem solving approach),并且要持续不断地在头脑里组织东西,不断加强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考能力,就可以练就不论看到任何事物或现象,都能找到解析对策的本事。保持疑问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

  逻辑思考中,关于“锻炼联想”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平常没有用到的感官(感觉、角觉),用以锻炼自己的第六感。接触不同的事物,可以让构想更丰富,也可以让某些思考上的假设成为充分必要条件。

  人类是懒惰的动物,一旦用脑的方法模式化后,就很难用别的方法再予以刺激。所以,为了训练思考逻辑以产生新构想,就必须常常刺激脑中不同的部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预测未来,开拓者的思考

  对于未来的预知性是通过理论性思考而产生的。而不仅仅是预言。

  成功模式的四个要素:

  1、 事业领域的定义必须明确

  2、 分析现状而推断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来设立简洁而具论点的假说

  3、 专注于自己应选择的方向,即使出现几个可能的选择,也应该专注其一

  4、 不能忘记基本假设,排除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形但不偏离原因

  可能性往往存在于看不到的地方。要善于思考“有没有方法能够产生十倍的效果”。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五):要有训练自己思考能力的意识

  【前言】书只能给意识和提醒,真正能体现书的价值的,需要在平时把书中看到的内容给用出来。

  【总结】这是一本功利书,所谓的功利书,就是没有很深的营养,照着书上的做,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功利书需要用功利的心去读,里面的内容需要用在生活中。

  【内容】书的前言讲了一句话:如果你比别人多两倍的时间思考,那就会比别人多十倍的收入。

  书的第一章写了如何拥有思考能力,总结成三个问题一个训练:1. 你的前提是正确的吗。2. 你确定这是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问题的现象。你建立了金字塔结构了吗(你从深度和广度进行思考了吗)。然后是不断的训练。不断的训练。

  第二章,把你所想的表达出来,根据对象调整说话的方式,在平时多问问例如豆瓣读书怎么样的问题,并回答来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表述能力。

  第三章中了解到大前研一是一个有不断问为什么强迫症的人,并且他会对没有找到问题的自己的结论而感到不安,现实社会是一个只有强迫症才能成功的社会。忠于事实,忠于分析,忠于自己的好奇心和疑惑。

  第四章:回答问题时的常用句式,在某某前提下,可以这么说,或者假设前提是这样的,结论是怎么样的。

  问题是你想或者不想它都会在那里,只增不减,只有你强势的面对你的不足,不足才会慢慢的不见,当然这会有个重复的过程。我弱敌就强,我强敌就弱。

  最后说一句:书评没什么用,把平时用到本书某个内容的实例,记录下来,并定期对记录进行优化分析,这个才有用。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六):管理咨询的思维方法

  大前研一总有从政的意愿,在我看来。

  这本算是比较早期的作品,也会强烈的表达出这种意愿。

  在小泉尚在野的时候,大前写了这本书,这样就导致,书里面有道练习题,名为:如果现在你有5分钟来像小泉纯一郎谏言的话,你要说什么?

  管理咨询的特点就是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加工之后,用具有说服力的方式反馈给客户。那么你能看的多深入,看的多远,就是你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但管理咨询公司也不乏浑水摸鱼的战绩。一个个模型个工具被看似无可挑剔的提出来,或者干脆写明本模型适用于XX状况来撇开一切。然后被人们乐于接受的模型将成为本公司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广泛的应用于能套得上的所有的个案。

  与数学公式不同,数学追求的是将公式推广在推广到更大的适用范围,但对于管理似乎意义不大,如果管理推广再推广到哲学的程度,那就是另一门哲学。但与数学建模有些相似,应对策略和抽象算法还有大量的约束条件,决定了模型的有效性。所以,管理的思考,尚算是有依据可循。

  我在困惑的,这本书只是让我更困惑。大前是个勤奋的乐于从工作中总结模型的人,然后这些模型就成为麦肯锡内部流传的私密教条,套在哪个客户身上,客户也不知道。如果你好彩,是大前在该领域的第一个客户,那么你确实赚大了。

  一直觉得这本书应该改名字,类似与思考的锻炼或思考的习惯比较合适。或许对于商学院的学生而言,所谓的思考的技术已经烂熟于心的在用了,但书里所提到的有益的练习却没有几个人会认真去做,虽然我们都知道,它们很有效,甚至商学院的学生自己都能发明新的思考锻炼习惯和方法,但是少有人勤奋的去训练自己一针见血的能力。

  简单来讲,有操作,但技术与否要看自己判断。

  管理上所谓的技术,往往只是那么虚幻得毫无技术含量的几个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七):读书笔记:思考的技术

  总论:逻辑思考力可以让我们解决问题,甚至预见未来

  收集数据-假设-结论 这一过程容易犯的错误:

  1.将假设视为结论(缺乏印证)

  2.将初步结论或现象视为根本原因或问题所在(缺乏进一步思考,问为什么?)找不出真原因,就别期望能够解决问

  题。

  3.信息收集错误(要到一线实地考查。假设是基于初步收集的事实,因此一定要保证初步数据的正确性)

  4.验证结论时同样需要到一线实地考查。

  5.全方位的努力是错的。我认为因为:一抓住主要矛盾;二自身资源有限(《定位》)

  6.信息要全面的综合分析,不能孤立地分析数据,要注意其他影响因素。(可用MECE方法列出查找数据的方面,交叉

  比对)(《麦肯锡方法》)

  关于如何提建议:

  1.建议要单一。(《定位》)

  2.使提案具有必要及充分性条件。(必须要这么做和这么做会更好)

  3.前期沟通、事后追踪, 从而保证提案的有效、顺利进行。

  4.简洁的语言,做简洁的分析,每一页一个结论。 然后用累积的结论再导出整体结论,最后再以此提出建议。

  5.思考受众的角度,从其立场出发。(要注意人的情绪问题)

  6.MECE(彼此独立,互无遗漏),金子塔原理。(即要有逻辑性!!M的书的理论都一脉相承)

  可参考提案内容的顺序:

  1.业务动向

  2.其他竞争公司动向与情况(尤其处于领域位置的)

  3.本公司的状况分析

  4.分析差异,提出改善的必要条件

  5.解决之道(即整体结论)

  6.建言

  7.具体的实际计划

  注意要思考问题的本质:(前三点还是基于客观的事实,第四点追查本质的是一个思考路径)

  1.5W1H

  2.对事不对人(方能客观)

  3.推崇不同的声音(方能客观,脑力激荡)

  4.思考动机,加以验证。(犯罪心理学,不具备作案动机可能就是疑点)

  思考的方法:

  要多问为什么。思考就是对自己提出疑问(从逐步询问中能导出从来没有人说过的理论)

  不相信权威、不盲从社会认同(想起了《影响力》)

  从现金流状况、顾客购买心理等“物理现象”出发。即根本的客观存在???哪些是人文的呢??

  储蓄智慧:与人接触获取知识(延伸:杂志、报纸、书、电视、广播、与人交流、互联网、自己思考)

  生活简单才能思考:应该思考、彻底思考;不该思考,别浪费精力。以能否规律化为依据。

  先分解功能再进行思考。(先将问题简单化条理化)

  调研时,对信息判断的小技巧:用一些基本问题判断对方诚信。(如打高尔夫球但哭诉业务不好的人,信息不可信)

  说服他人时的小技巧:用言语沟通,而非多媒体信息,以避免对方分散注意力。

  方法:金字塔形如何构成的5个步骤。

  注意:不要抓住个案说事。如具有突出成绩的销售可能有背景或是天才。

  小结论1:战略对了,还要有绝对的执行力。日产汽车的戈恩。

  小结论2:大脑可以锻炼,并有多种方法。包括在管弦乐团演奏,打棒球,钓鱼等。所以不要做在家里看电视。

  小结论3:相对于知识,更应该学习思考和方法。

  小结论4:优秀的业务员都具有随机应变的谈话能力。

  小结论5:越是理所当然,越需要去思考。

  小结论6:成功模式的四要素。

  小结论7:新商机源于颠覆式的思考,如20倍的效果。

  小结论8:可备电脑等类自动化系统取代的工种都有巨大危险。(涉及到职业规划)

  小结论9:M2M的数据交互通过简单的智能化判断,具有巨大发展前景。-》传感器等对M的输入设备会持续走俏。

  结论:任何问题都有解决之道。

  训练方法或原则:

  1.给自己一个题目进行解决问题的思考训练。

  2.说服力:对录音机讲,自已听听其说服力。不行则修改内容重来。

  3.基于逻辑的预测:五年后的自己,五年后的手机,五分钟后的云?

  4.刺激脑中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方法,做不同的事)闭着眼睛走路等。

  5.要有紧迫性(如一小时的演讲内容值500万)

  6.拥有可以互相否定打击的朋友

  问题:作者写此书的动机。自己思想的沉淀,还是为M招揽业务,后者的话是否有任何保留?

  问题:为何有那么多关于管理的书,有多少内容是新的,多少内容是重复的。(所以看的越多,看得越快?应该如何选择?)

  新浪微博:黄磊_涌铧投资 http://weibo.com/u/1920647392

  huanglei-mail@163.com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八):激变年代的方法论——《思考的技术》

  这是一本关于方法论的书,教你如何发现问题,并证明问题产生原因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如何运用逻辑方法解决问题的书。这本书的总体行文结构使其是有瑕疵的(有些章节比较杂糅),但是就方法论而言却是可以给人“洗脑”,颠覆人家固有思维模式的,因为优点打过瑕疵,所以给的4星。

  作者大前研一开宗明义的支出大多数企业(人)在面对问题是,只是单纯的把意识的“想法"和"经验"误认为死解决工作上、经营上的问题。而忽略了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能力”。

  发现现象背后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证明这些原因是该该问题的充分条件,找出解决这些原因的方法,最后靠执行解决问题。

  我觉得如果是公司有实力提供专门的项目小组,或者财务有10个以上的成员,在平时可以采用后面要谈到的方法,进行“头脑激荡”法,作为一种游戏和促进情感交流的方式。

  分析行业、本企业数据,得出假设,如该行业正处在成长期,注意!这只是假设,而非结论。在为怎么证明而收集资料及分析过程中,各种新的问题就又浮现了出来,如书中的“和服案例”就非常有意思。

  作者认为实地考察,到现场多走走,多了解具体经办人的心声,可以收集到较为真实的资料。

  科学实验计划法,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方法,比如先到销售把以前的case调出来,先纸本变化函数,然后用一月的时间,有计划的进行试验,看P的变化会让公司利生出多少?

  当分析成本一种固定的流水作业,大前研一的作法是针对每一种板块编一本手册,以后有相同的板块,就按照对应的手册执行数据收集,分析,提议。日本人是多么的讲究效率啊!我认为在实务中为锻炼自己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如五十不上战场时也要在家舞枪弄棒一样,适当的给自己每天出一个题目,有步骤的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随着脑子习惯思考,这种过程的时间就睡越来越短,最后养成思考的条件反射。

  试着以比自己高两级身份的人的立场来思考,也是该书比较有意思的观点,你认为公司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你会做什么?但你的公司为什么不做?找出理由,针对每个理由,以高两级的身份去思考你应该怎么做?

  找出让受方采信的方法同样重要,自己提出的建议只要一个就够了,多了只会让他们犹豫不决,一种“游戏”,如果只有一分钟让你面对受方你会做些什么让他采纳你的意见?受方可能是CEO,你的顾客,或者别的其他什么人。

  分析的具体步骤:1、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2、改善条件,3、解决方案,4、建议,5、计划步骤。

  最后还要说一点,就是前田研一关于PPT的使用看法也很有意思,他建议1、让自己可以默述PPT的全部内容(当然只是大纲),2、45分钟的PPT在15钟内再压缩的叙述一遍,3、着力于要点,甚至可以再5分钟叙述完整个PPT,4、一边说着PPT的这页内容一边想到下一页内容。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九):怀疑与深究

  怀疑:是这样吗?

  深究:这是为什么呢?

  人总是想当然:认为老师讲授的课本知识总是对的,认为媒体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精准无误的,认为他们所掌握的经典理论是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他们就像文革时的中国人民迷恋毛泽东语录一样迷恋他们所接受的一切“经典”。

  人们懒于求知。

  人们不习惯怀疑与深究。

  政府和开发商对人们说,“赶紧去买房吧,房价又要涨啦!”人们不假思索就去买——其实政府和开发商不过是想通过我们的房贷来拉动经济增长罢了。意外吧?悲哀吧?恼羞成怒吧?——如果在听到这消息时,问问“是这样吗”,再问问“这是为什么呢”。或许,人们可以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无耻的谎言。

  懒于怀疑与深究的表现与危害

  一 全盘接收。

  表现: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所学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就是真理。他们和别人讨论新闻,往往如此:“嘿,老张,今天我在新闻里看到朝鲜给韩国投了两百颗炸弹啊,你看到了吗?~~~~~~哦,你也看到了呀。哎,~~~~世界又不太平咯。”他们看到国家统计局颁布的“2009年全年房价上涨2%”这样荒诞的数字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危害:这样的思考方式会让企业很快倒闭。这类思考者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特别好忽悠。哪怕上级让他把工厂烧掉,他也会坚定不移的去执行。

  二 想当然。

  表现:依赖旧的经济原则,迷恋过去的成功经验法则,妄图用公式和定理来解决所有面对的问题。张口闭口就是“根据某某某的什么什么理论,在当下,我们面对的问题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这般行动~~~~~”或者不论什么有问题要处理,都是一拍大腿:“以前我们遇到问题就是怎么怎么做的,来,我们这次这么干准行!”

  危害:这样的思考方式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所有的经济原理或成功经验都有其特定的环境,时代不同了,环境也不同了,经济原理自然也不适用了。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昨天做出来的成果很可能今天就已经过时,更何况一个世纪以前的东西?

  而后者的危害更大。此类思考者懒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罢了,而且还对自己以前取得过的成就恋恋不忘并对之前的成功法则深信不疑,如此一来,企业难以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第一,你哪有那么好运气一招能从头用到尾?第二,你的竞争对手知道你就会那一招,人家肯定会想到对付你的好办法的。

  三 不作验证。

  表现:错把假设当结论。拿到问题,进行市场分析,整理出资料,便长舒一口气,认为已经得到结论,忽略了从搜集证据、印证假设到到处真正结论过程中的逻辑思考。如,经分析,发现:某行业的销售额越来越少,便得出结论:该行业是个衰退行业,公司应当放弃这部分业务。。。。而事实上,虽然整体销售额下降了,但是年轻人其实对该产品很感兴趣!!!如果再经过一番调查,没准就可以得到验证。这样一来,管理者应该做的,不是放弃业务,而是着手开发适合年轻人品味的新款产品。

  危害:会让企业错失N多良机。由原始数据推导出来的初步“结论”,在未经验证之前,只能算是一个假设。 “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小心翼翼地去求证吧。

  一些建议:

  一. 随时进行思考训练,题目无所不在。

  二. 不可仅凭现象作出判断。

  三. 读新闻,要注意“5W1H”。轻易相信新闻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新闻中看不到“5W1H”时必须更加留意。

  四. 跳出体制。怀疑我们曾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看法或前提条件地去看待问题。

  五. 敢于质疑权威。马克思也是人,凯恩斯也会犯傻。

  六. 用实地调查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研究数字就想得到结论?那太可笑了。

  七. 接受教育,但超越教育。如果学校的教育跟不上现实价值观的转变,那么就不应当受它的束缚。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十):挺好

  在图书馆看的,大概也有一上午了,感觉最深的就是假设再求证的过程。另外就是想多做些咨询公司的习题……

  1.

  核心方法:假设→验证

  具体的报告呈现要求:

  仅一个建议+细节

  表明自己的“事前作业”,即实地访谈现场人员,从数据分析开始。这样显得下了功夫,有说服力,企业方才会觉得你给出的建议是可信的

  Tips:

  自定题目的思考推理,在短时间内思考出原因

  2.Others 旁记&启发

  教育:

  大前研一本身是做核能出身,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从零开始进入咨询。而他在科学领域培养的思维能力,逻辑思考的方法,对于从事咨询是大有帮助的

  填鸭式教育的问题在于只给出了答案,却没有重视方法,所以无法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学生没有培养出思维的能力。更何况,当前知识更新换代即快,学校学到的东西有许多更多是过时的,就更无用处了。从大前研一进麦肯锡这里,方法显然比答案更重要

  异见:

  118杰克韦尔奇设立的confrontation

  领导者:

  122戈尔在日产的策略并无特别之处,但是因为他大权在握,具有绝对的执行力,所以能带来企业走出难关(当然前提是日产本身的生产技术没有问题)

  Outsider:

  常常有人质疑外来者对于内部情况的看法,认为他们对情况缺乏了解,难以提出什么洞见。但是咨询显然就是外来者,他们其实能从不同于内部人士的渠道具体去了解问题(比如实地访谈),加上专业的策略技术,所以才有了咨询。再比如《中国影响》,也是由于正确的分析方法,才提出许多国内人都没注意到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