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10篇

2018-02-24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10篇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是一本由[英] 朱利安·巴吉尼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一):我是个老女人

  我想,我在豆瓣是个毋庸置疑的老女人,并且不用跑去第三方翻用户年龄结构

  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哲学问题,黑格尔1817年出版的《小逻辑》已经讨论过,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也涉及过,因为两本都讲了很多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些小的基本问题。

  就如同一名父亲或者母亲年轻时梦寐家庭样子孩子却好像总是和他们不一致似的,新的哲学逻辑仿佛有着永远承载不完的内容例子,貌似带着新的内容,其实骨子里和旧的逻辑书籍讨论的还是同出一辙。即使新的逻辑总是不承认,于是逻辑的形式还是内容成为根本特征的问题也被提出来。

  倒退7年,一看到哲学两个字我就神魂颠倒,阳光灿烂的午后和即将闭馆的图书馆里,我都拿着支笔奋力地在书上划线,生怕忘了看过的内容。论文永远第一个交,只要和哲学扯上任何一点点关系课程都拿95分以上。现在谈起这个来实为酸腐不已。

  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哲学不能拿来当饭吃,也唯有这样才不能被忘记,于是再拿起哲学书的时候少了饥饿和奋力,多了点为扫除绝对化的宽容,然而主观参与永远都不可消除罢了。

  绝对是希望多出些这样可以让人思考的书,高中生们可以看看,按摩头脑老年人可以看看解闷,前提是您不能钻牛角尖。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二):思想实验:一种神奇思维工具

  在谈论思想实验之前,我不妨先提一个问题:假如,不给任何工具,要你证明宇宙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你打算怎么做?

  在2000年前,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是这么做的:他问,假如宇宙是有限的,你走到宇宙尽头,使劲掷出一支矛,那会出现什么?只有两种情况,弹回来,或者继续往前飞。无论哪一种,都表示宇宙边际之外都有东西存在——弹回来是有东西挡住了,继续飞是还有更多的空间。于是,卢克莱修就断言:宇宙必定是无限的。

  够简洁吧?简洁得连我都看得懂。卢克莱修有什么秘诀吗?有,他借助了一种神奇的工具。

  这种工具神奇而易知,并不是什么独门暗器。它们就叫做:思想实验。最近读到一本书,就是专门介绍这个的。

  这本书的名字和它的内容一样有趣,叫《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作者巴吉尼为我们介绍了100个思想实验。这100个千奇百怪的工具放在一起就如杜十娘的百宝箱——除了刚才提到的卢克莱修的矛之外,还有奥卡姆的剃刀,休谟的叉子,尼采的锤子。这些思想工具比思想本身更有生命力成百上千年了拿出来还寒光闪闪、智慧逼人。让我们随意捡几件看一看——

  其中最有名的恐怕要数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说的是,在一个洞穴中生活着一群囚徒,他们终年被铁链锁在一个山洞中,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而不知身后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直到忽然有一天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过头来……这个思想实验太有名了。据说,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它这里。

  另一个同样古老的思想实验是特修斯之船。这是一艘历经风雨的古船,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直到所有的部件都被换完。问题是,最终的这艘船是原来的老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新船?还可以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换下来的老部件重新建造一艘船,那么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如果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你也就回答了心灵哲学中最难的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比较新近的,“缸中之脑”。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中。大脑上插着各种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电脑上。你的所有体验都是这台电脑就模拟出来的。这个实验提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可能性: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假的,外部世界也许不存在!

  还有还有。笛卡尔那个骗人的魔鬼、维特根斯坦那只装在火柴盒中的甲虫、塞尔贴满汉字的房间、爱因斯坦穿越时光的双胞胎……

  这些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思想实验,几乎都出自天才的大脑。如果把它叫做实验,那么实验室就是人的大脑,那里没有烧杯,没有仪器,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非凡的想象力。比如开头提到个那个卢克莱修之矛。当时没有任何科学手段来证明宇宙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但卢克莱修借助想象力,完成了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证明得如此漂亮,至今让人拍案叫绝。即使是科学极为发达的今天,想象力依然不可或缺。当代科学天才霍金关于黑洞的证明,也是运用思想实验的经典一例。

  但这个想象力不是天马行空。一个精致的思想实验,形式可以是奇幻的,而内核则必须是理性的、逻辑的。就像那个“缸中之脑”,无论它有多么恐怖、诡异,但它并不荒诞;第一,理论上说这完全可能,在未来甚至是可以实现的。第二,逻辑上是不矛盾的,这里面没有不可想象的东西,任何理性的人都能够理解。正因为它的可实现性,很多思想实验被科幻导演看中而被搬上银幕。你猜对了,《黑客帝国》的创意就源自缸中之脑。

  木匠的锯子是用来锯木头的,铁匠的锤子是用来打铁的,那么,思想实验这种工具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既然叫实验,首先当然是一种验证。当人们必须思考那些不可能之事,思想实验的非凡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人们需要在大脑中构想,假如这样的话,情况会怎么样?当年,关于机器是否有灵魂、会思维的问题,各种学问争论不休伟大计算机之父——图灵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一举终结了啰嗦的哲学争论。这个思想实验就叫图灵测试。听说,迄今还没有任何一种计算机可以通过这种测试。后来哲学家塞尔也如法炮制了一个“中文屋”,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思想实验不仅是验证的工具,还是理解的工具。思想实验的好处删繁就简,直抵本质。它把可变的因素排除掉,把问题推到极致,这使问题变得更简洁、更清晰,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因斯坦如果不是构想出的孪生子思想实验,人们特别普通人要想懂得相对论将是非常难的。同样,如果没有那只著名的猫——薛定谔之猫,量子力学趣味也将失去不少。

  但思想实验最神奇的功效并不在此,而在于启发思考。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破头”做副标题的用意所在

  之所以“想破头”,是因为思想实验面对的都是一些大难题。如果思想实验是一把锤子,它砸的是最硬的那颗核桃。无论这些故事多么有趣,哲学家精心编织它们可不是为了讲故事;故事的后面往往都有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比如,特修斯之船说的是人格同一性问题。这是心灵哲学中最难啃的骨头,它询问的是:有没有一个自我在时间中持续存在?我和婴儿时相比,每一样东西都改变了,凭什么说这是同一个人?人其实就是一艘特修斯之船。

  之所以“想破头”,还因为这把锤子并不保证一定能砸开核桃。即使砸开了核桃,也不保证核桃的美味也就是说,思想实验对这些难题,不提供最终答案。一个好的思想实验,其价值不一定在于证明的力量有多大,而在于它是否能为探寻真理指明一个新的方向。这一点思想实验和科学实验大不一样。伽利略爬到比萨斜塔上扔两个球,一个物理难题就迎刃而解: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但哲学家做不到这个。卢克莱修那个思想实验非常有趣,但宇宙究竟是不是真的无限,他并没有给出最终结论。思想实验给出的结论只是进一步思考的起点,而非终点事实上,这些结论还可能是错的。柏拉图那个著名的洞穴之喻,试图揭示理念真实性,但现在我们已不再相信真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但无论如何,这些思想实验的启发性依然熠熠生辉,逾千百年而不褪色。

  也许,我们普通读者并不会遇到证明宇宙是否无限这样玄奥的问题,但我们依然应该了解卢克莱修之矛。当把这思想之矛用力投向未知之域时,我们可以看看究竟会有什么神奇有趣的事情发生。当我们真的读完这100个让人想破头的思想实验,我敢保证:头并不会真的想破。

  (读《一头想被吃掉的猪》巴吉尼著 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

  2011-3-5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三):不完全解答指南

  已经有相当多的评论介绍了此书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我只补充该书结构上的特色与问题的解答思路

  结构上的特点

  一两段落的思想实验描述,其后跟上几百字的思想引导,这样的结构非常精致而且发人深省:作者不告知确切答案,只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思维;又由于局限于具体的思想实验,我们的思维可以很深入而不流于表面

  后来发现,这样的结构并非巴吉尼首创,马丁柯亨早就写过类似的哲普书《101个有趣的哲学问题》。马丁柯亨的版本与此书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前者有对问题的分类,后者则只提供相关问题的链接。很难说哪种更好,因为书的优劣主要还得看,思想实验选材的匠心与及思想引导的面向是否细致全面。此外,我发觉巴吉尼似乎也有意淡化大问题的分类,而侧重思想实验主题间的联系。比如,思想实验《11 特修斯船》是形上学探讨等同关系的典型问题。形上学对该问题的解答需要用到四度空间、跨时间等同等理论,而作者却根本没让我们往这个方向走,而是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的同一性问题,以照应前面的话题,如《光纤传送》。

  以下我将对《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的问题归类并罗列一些粗疏的解答思路。注意,此书真正的乐趣在于思考,看别人的解答就少了太多乐趣,希望各位认真思考过才读下面的内容。

  1.悖论

  《16 比赛中的龟》、《49 部分之和的漏洞》、《70 突击检查悖论》 、《94 连锁推理悖论》

  这类悖论往往是范畴概念运用错误,比如以有限描述无限、部分表述整体、以运动静止描述某运动着的物体 某时刻 的运动状态等等。

  2.道德两难

  《4 虚拟出轨》《5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17 选择拷打》《22 救生艇》《26 疼痛的残余》《27 履行义务》《34 不要怪罪我》《36 先发制人正义》等

  书中这类话题非常多,解答也非常困难,就如光谱,除了两端,中间都是灰色地带。处理这类问题,一定要记住没有通则可套用,程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3.杂七杂八的哲学问题

  政治哲学、信仰与理性、身心问题、认知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很容易导致怀疑论与阴谋论的问题,比如“他人是否有心灵”、“真实世界是否存在”、“登月是否只是一个阴谋”等等,回答怀疑论可以参考巴吉尼写的另一本书《新闻挖挖挖:头条新闻背后的哲学思索》,也可以参考我写的读书笔记《怀疑论及回应》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386831/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四):哲学也有趣

  圣诞节给师父买书的时候,也顺便为自己挑了这本书。谭唯拿起随便翻了一篇,看完了说道,这人不是有病吗这。

  我拿过一看,其中的一篇《布莱特的难题》,凡事依从理性的布莱德,吃光了家中所有的食物,他的家住在离两家相同超市同样近的地方,该选择去哪一家才算符合理性呢?对他来说选择哪一家都是对另一家的不公平。于是乎,他饿着肚子呆在家里哪都不去,直到快要昏厥。

  不仅莞尔。谁说的来着,哲学就是将正常人变得不正常,将不正常的人显得正常。

  但是人生本身就是矛盾的,即使是何等的智者,智慧得足以洞察每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却仍然会时不时面临何去何从的窘境。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始终记得黑格尔的那句,世界上有两种动物快乐的猪,痛苦的人。

  人的一生有多长,就注定着被哈姆雷特式问题困扰的时间有多长。即便看起来无忧无虑无头无脑的人,也终究是会思考的人,一旦思考,就难免陷入举步维艰困境

  一头经过基因改造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意识并能开口说话的猪,他自知出生便要为人类的饕餮服务,而且经过基因改造,死亡对他而言已是一个无痛的过程。而你作为一个素食主义者,面对这只希望在人类餐桌上献身的猪该怎么办?吃?违背你素食的意愿;不吃?有悖满足别人愿望的道德。杀死一只无脑鸡是否比拔起一根胡萝卜野蛮

  人生面临太多选择,而很多时候所有的选择都在相互矛盾,都是在违背自己的意愿和信仰,我们该如何抉择?我们不仅需要拥有清明的智慧,同样需要追求良知的道德,怎么做才能既符合人之常情,又不违反内心准则,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但这样的解释是否又真的合理呢?

  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两全其美的结局,没有办法舍弃,有的人选择逃避,或者故用冷漠或调侃做外衣,将自己裹起来,聊且当做看破红尘。

  或许这样的问题会让某些人觉得荒谬无聊,但仔细回想,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遇到此类需要思考的问题。垂死痛苦的病人要求安乐死,作为一个具备职业道德又心存怜悯的医生,一边是不能安乐死的法律准则,一边是眼睁睁看着病人痛苦而终时的良心谴责,他该如何抉择?

  假设师父此时不再教我攀岩,我是该寻找另一个老师学习,还是就此放弃攀岩?一边是对师父不离不弃、从一而终的准则,一边是想要学会攀岩的意愿,我该如何取舍,势必陷入两难的境地。

  巴吉尼在书中写道:“哲学会思考一些事实齐备却仍然没有答案的问题”。很多事情都无法得到答案,哲学只是去体会一种思维的乐趣,或者思想的痛苦,跟那些晦涩深沉的哲学文字相比,我更喜欢这种由浅显有趣的故事引发的思考。

  这些思考对生活而言也许并无实用的价值,它们只是在启示我们,不局限于一种思考模式,多元化的思考,才应该是人类应有的特质。生活有局限,思想却无界限,真正想成为一个智者,必须在感性和直观的基础上忍受这种思考的痛苦,才能获得更多开阔的眼界和清醒的思维。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五):耐人寻味

  在朱利安·巴吉尼的另外一本书《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里,早已领略的作者对于诸如“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类的奇葩问题,对他们的讨论,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于哲学问题,由于我们惯性思维的作祟,在许多情况下的思考会偏离真正的方向,而趋于所谓的主流意识,在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大众所趋之时,也就忘却了对结果的质疑与深思。往往许多悖论与谬误便在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中被忽略了。秉持着对思维盲区的警惕,作者带我们进入那些思维误区之中,发现我们原来是如此的粗枝大叶,可笑的错误令我们恍然大悟,获得新体验。

  本书的100个哲学问题,很是令人抓狂。每个论题的开头,作者都引用例子加以阐述,而后再加以分析,在最后还附上书中出现的相关论题。十足一本很有看头的好书,这些问题内容的涵盖面很广,不乏有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书本的内容韵味浓厚,需要细读方能领略其深意,对于问题与自身的切实感受相结合,将会感觉更加之棒。对于论题例子部分出现的些许经典电影,好在之前有恶补过一番电影经典篇目,遂能够有利于自己的理解吸收,好知识的共同性,往往能够一通百通,好生有趣。

  这也许就是,为何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一旦按照既定的方法坚持下去,到后来往往会越来越轻松的缘故。有了过去的知识做铺垫,后面的路走起来也就能够更加踏实舒服了吧。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六):“思想实验”之妙趣

  当一头经过基因改造、既能讲话又希望自己被吃掉的猪站在素食主义者马克斯面前时,他不再能肯定是不是应该吃了它。《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里还有99个诸如此类的“思想实验”:从动物尊严到个人意识,从政治的目标到道德选择,不一而足。

  朱利安·巴吉尼总是先安排了一段情境——这情境有时来自哲学、文学或电影作品,有时则是经典哲学论题的现代版,但无一例外的,它们总是复杂问题排除了可变、特殊因素后的某个侧面——随后是几百来字的分析讨论,作者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指出一种方法,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从而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这不是一本以通俗事例介绍哲学的书,其目的是要以哲学的思考方法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东西,以证明那些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可能根本经不起推敲;或者将问题的核心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剥离,以便思考那些暂时而言还不实际、不可能的事。作者在前言中分析道:“任何一个思想实验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核心概念或问题。如果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情景帮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它的不可能性我们就无须介意了。”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是英国《哲学家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卫报》、《独立报》和BBC的撰稿人,其主要作品还包括2003年出版的《哲学家在想什么》(中译本已于2007年由上海三联出版)和今年最新出版的《一只赢了彩票的鸭子——和其它99个糟糕的论点》。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七):哲学源自生活

  里面有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故事

  当然不是个个都值得看,好看

  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

  里面有好几个故事我都没想明白

  也不想去想明白

  也不是光想就能明白的

  毕竟,我们没有办法向另一个人解释他没有见过的东西

  比如我们没有办法向一个没有见过蓝色的人解释蓝色是一种什么颜色一样

  以下是我觉得有意思的几个哲学故事,我用我的语言简化改编了一下,精髓不变:

  11. 特修斯船 -

  我把宝贵的船送去船厂送修,几日后,在船厂发现了两艘一模一样的船,于是问老板:哪一艘才是我的啊?

  老板说:那要看你怎么看了,左边的那一艘是你的老船,但是全部是用新的部件修复的;而右边那一艘是用老船卸下来的老部件重造的。

  我无法抉择,你呢?

  12.海滩上的毕加索

  我往悬崖下看,一人在沙滩上画画,仔细一看,那个人竟然就是毕加索。他把真迹留在沙滩上后就离开了

  我又激动又害怕,害怕是因为,我太熟悉这片海滩了,十几分钟后,涨潮就会把真迹全部毁掉。我是应该冒险回去拿照相机拍下这幅旷世奇作(当然也有可能我回来的时候画已经没有了),还是尽可能在涨潮之前欣赏它。因为即使拍下来了,也不是真迹本身,只是照片而已。

  我哭笑不得,你呢?

  13.到处都是黑白红

  我是红色色盲,在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红色这种颜色,我从出身就没有见过红色

  但我同时却是一个博学的科学家,我了解关于红色的一切知识,比如红外线的原理,为什么西红柿是红色的,为什么红色代表激情。

  知识这种东西究竟是关于事物本身,还是他们看来如何?

  我知道关于红色的一切知识,却不知道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如何"显示"的

  34.不要怪罪我

  A.B.C被法官问罪。

  A说,不是我的错,我咨询过一个专家,他告诉我要这么做的

  说,不是我的错,我问过我的医生,他告诉我要这么做的

  C说,我不否认我做了,但是不是我的错,我咨询了占星师,他告诉我要这么做。

  法官叹了口气,宣判道:我真的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于是我征询了比我年长的同事的意见

  你们没能说服他们,现在我判处你们极刑。但请不要怪罪我,怪他们吧。

  一种为行为开脱责任的办法是把自己躲藏在他人的建议背后。的确,我们向他人寻求建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希望他们赞同我们想做的

  因而为我们的选择寻找外在的证明。由于对自己的决心缺乏勇气,我们总是从他人那里寻求力量。

  其它精彩故事:

  91.无人受损,就可为恶

  89.杀少数人,还是让更多人死

  87公平的不平等

  84快乐原则

  82搭便车者

  76装有芯片的大脑

  74到处都有水么

  67印度抛饼的悖论(强烈推荐,关于多元化与单一文化的矛盾:单一文化是实现多元化的前提)

  63我真的知道么

  60要听我的话,别跟我的样

  50好的贿赂

  48邪恶的天才

  37自然艺术家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八):假作真时真亦假

  这是本我读大学时很喜欢的书,可碍于里面有一百个思想实验(虽然很多类似),那时觉得不好归纳,也就没记录什么。

  几年后再翻翻,依然觉得颇具趣味。

  身为外行看所谓哲学问题,为什么吸引人,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吊诡的地方,或者两者皆可的答案(康德的二论相悖)

  现在随便写写,举个书里的例子吧,66 赝品 基本是这是一个艺术界屡见不鲜的问题。

  《破晓的白杨路》被专家奠定为梵高被“丢失”的杰作,拍卖价也抬到高价,而事实是这是乔里斯伪造的作品。有人质疑他的道德,乔里斯断然否定,他认为如果这幅作品为鉴定为和梵高一样好,就理应得到应有的价格与赞美,人们为它付出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

  吊诡的地方来了,如果伪作和原作者所作一样优秀,为什么不能得到相应的评价,是否一个签名此画就价值连城。

  在书里以给出较为科学的答案,把伪造者看作一种游击艺术家,除非有人能提供很好的理由让人相信,签名的确很要紧,否则,游击战将继续下去。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阿巴斯的一部电影《合法副本》,只是阿巴斯讨论得更极致,是论优秀的复制本(非再创造同类型的画)是否比原本更有意义,艺术的本质是启迪人心,复制本若是做到那就和原本没有区别(伪作同理)。

  当时我评价这部电影时做了个简单的延伸,就像克隆人是否该有人权一样,他们具有人类的感情、意识,如果剥夺他们的权利,这和种族歧视一个道理。

  所以伪作和复制本在我眼里也同理。只是区别在于,你没有了开创者的故事,要知道,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往往有说不尽的传奇事迹,我想,这也是复制本和伪作所缺乏的。

  然而若是像青铜时期出品的大量青铜器,或者宋代的汝窑之类,大量精品你无法说出谁产的,谁创造的,甚至有可能没弄清楚它的实际用途的东西,难道你就不认为它是艺术品了吗?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九):智者的哈姆雷特之惑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哲学家告诉我们,此岸到彼岸有多长,一生就有多长。莎士比亚则暗示我们,人的一生有多长,就意味着被哈姆雷特式问题困扰的时间有多长。

  实际上,此岸和彼岸对于人生是远远不够的,而人的一生面临的很多选择和困惑也都是耗尽生命也找不到答案的。英国畅销书作家朱利安•巴吉尼在这本《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中设计了100个哲学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了引导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人生何其矛盾,纵使是个智者,生得慧根足以洞穿每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却仍然要不时面对不知何去何从的窘境。

  郭靖曾在五位恩师抛尸桃花岛之时产生不得解脱的自我质疑——“我勤勤恳恳的苦学苦练,到头来只是害人。我怎能杀别人的儿子,叫她母亲伤心痛哭?但是,难道任他来杀我大宋百姓?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也会遇见郭靖这样无可奈何的悲愤,只是这样的悲愤是我们不得不舍弃的,倘若没有办法舍弃,就再寻得冷静和诙谐来做悲愤的衣裳,裹起来了,聊且当作看破。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无可避免地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自己的行为找出合理的解释,但这样的解释是否真正合理?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拿本书的标题故事来讲:经过当今的高科技基因工程改造,一头猪变得有意识有思想而且还会开口说话,它自出生以来就以成为饕餮盛宴中的一道美味为终极目标,另外,由于基因的改造,死亡之于它已经是一个无痛的过程。而你作为一个素食主义者,享用这样一头跟你宣誓自愿被你吃掉的猪有悖道德吗?

  事实是这个故事的联想远远不止于此,书中的故事仅仅是引发我们思考更多故事的一个线索而已。科幻片中的情节不见得无法在未来某天实现,那么你面前这头会说话的猪或许是一个呆在猪身体里的人也说不定。倘若这个说法成立,你正在考虑是否要吃掉的便不是一头猪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只不过有异装癖的人了。

  此外,作为杀猪的人类来考虑,你会想,如果自己不吃掉这头猪也会有别人来吃,况且吃掉它实现它的理想也算是一种慈悲了吧?你的理由充分,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为何你所做的事情既是最佳选择又是一桩恐怖罪行?

  利用科学研制出这样没有生存利益的生物,譬如自愿被吃掉的猪,大概是一件让素食主义者欢欣雀跃的事情?可是改造猪的基因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已经违背了大自然的生物秩序,损害了动物的尊严?

  更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素食者不吃猪肉香肠,甘地也不吃猪肉香肠,那么甘地就等于素食者了?

  还可以把这个例子与书中巴吉尼讲述的另一个故事联系起来。笛卡尔在《沉思录》中做出这种假设:有没有可能我们的生活不过是梦呓或者世界只是我们想象的虚构?为什么不管在做梦还是清醒的时候2加2都一定等于4?难道不可能是一个邪恶的灵魂在愚弄你,让你把错的当成是对的吗?心理医生的催眠术能让人从1数到10,且让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漏掉了7。如果邪恶魔鬼的存在是可能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怀疑的呢?我们同样有可能只是另外一个星球上另一种更高等的生物所圈养的宠物而已,谁敢说我们对于他们而言也不过是猪一样的存在呢?

  或许这一系列问题让你觉得可笑,这种吊诡的问题看起来既荒谬又与我们所接触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那么不妨拿出身边活生生的例子:你是家境贫穷的蜡笔小新,你养了一只叫小白的小狗当作宠物。有一天小白遇到车祸去世了,而小新从小就接受妈妈珍惜食物不浪费资源的教育,面对眼前一大块狗肉你是选择炖汤还是埋掉?

  你是郭靖、你是令狐冲又如何?谁赋予绿林好汉杀人的权力?谁授予了侠客做法官和刽子手的资格?同样是双手沾满鲜血为什么也有善恶之别呢?

  你是个智者,但是你应该具备的不仅仅是解开数学难题的智慧,同样需要了解和追求良知的德性,所以大多数时候,智者和愚者面对难题同样束手无策。哲学家的思考实际上只是在提示我们,有时需要在探索人类的一段历史时同时想到人类的诞生和人类的毁灭,在凝思我们的地球时同时想到其他无数个星球,这时,我们也许就不会狂妄自大到以为“人”字到处和始终都是大写的,这是一种考察问题的有用角度。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的作者作为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教育者的职业让他具备一种引导人思考的力量。此前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头条新闻背后的哲学》就是通过拆解新闻中的各个元素,比如改基因食品的制造争议、公众人物的私生活、宗教和世俗的分野来教人们思考新闻背后的社会本质现象。从璩美凤的性爱光碟到陈冠希的艳照门,狗仔队撒下天罗地网偷窥公众人物,窥探名人的隐私已经成为了全民运动,我们甚至忘记了自己有朝一日也面临被偷拍的尴尬,更来不及思考自己是否有权利挖掘别人的隐私。当美国总统的顿基事件成为拉链门的副标题,人人都要求政治人物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治国能力和性能力有关?上半身和下半身不能够分开思考吗?

  当人们就公平、贫富差距这样的公共议题侃侃而谈,却不甚明了这些议题的真正内涵所在,是否意味着我们只不过是在用道德语言修饰自己内心赞同或者反对的意图?抑或象牙塔只是知识分子的化妆品,我们太过于注重政治手腕,却无心检讨自身的偏见,更无法触及政治正义所欲解决的问题核心?

  以《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为名的哲学,实际上是启发我们不囿于作为人或者作为猪的思考方式,那才是胜人一筹,高人一等的智慧,面向多元的思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有圈子,思想无界限,这样的真情操才能让人历历在目,是让今人汗颜的。

  生存还是死亡?这真的是个问题。不仅仅是人生的逝去,也是思考中灵性的消失。死亡是人生哲学中最大的问题,由于死亡的存在,生存和思考的意义都变得虚无,我们所有人的归宿都是坟墓,所有的努力变得荒谬。

  坚守还是突围?无论怎么在这二者中选择,寻找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都是需要的,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大彻大悟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堕入新的蒙昧,世界永远是在问题中前进的。

  《沉思录》的译者何怀宏先生说过,并没有细究,就很自然地认定一个真理,这是源于一种可恶的耐性和懒惰,我们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明显的自相矛盾竟然熟视无睹,这也是一种不自觉的虚伪,一种最可恶的虚伪。

  智者的哈姆雷特之惑是道德之惑,真正想要成为一个智者,或许必须有一头猪的勇气,自愿被思考以及选择的痛苦所吞噬,首先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真理,不役于物,总可从中竦身一摇,跳将出来,带着客观和抛弃自我利益的立场看历史的阴晴圆缺,才终比卷入时风者有更多清醒和坦然以及超然于象外的说服力。

  智慧就像静穆一样,只能从德性中涌出。一种表述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一个智者的思考如果只被当作一种谋求具体利益的工具,抑或是显露自己才华的手段,就会以丧失直观和感性为代价,对科学世界的思考终将因此与常识世界渐行渐远。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十):我思故我在

  文:头妈

  一个素食主义者,面对一只希望主动献身于人类餐桌的猪,他该怎么办?

  你在ATM机上原本要取100元,但却拿到了1000元,收据和账户一切正常,也没有某个人受损失,你会拿吗?

  一辆失控的列车在轨道上疾驰,一边是40个在隧道里施工的工人,一边只有5个。如果你能拉起铁道换轨器,就可以使列车改变方向。你会选择哪一边,如果5个人中有一个你的至亲,你又会怎么选?

  这些看似奇怪又有意思的问题都来自头妈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这是一本哲学入门书籍,没有枯燥难懂的理论和诡辩,只有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和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没有赢家

  士兵萨克斯被下令先强奸再杀死一个囚犯。但据他所说,这个囚犯是无辜的,只是因为其种族背景才被抓来。如果他遵守命令,可以尽可能让那个囚犯不必承受更多的折磨;如果他违背命令,他自己要被处决,而那个囚犯最后还是会被侵犯后杀掉,可能更残忍。他的推理十分清楚,可是心里难以平静。他在这种环境下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为什么看起来还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呢?

  “如果我不这样做,别的人也会,而且会更遭”——这么想不对吗?不管别人怎么做,我是不是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呢?道德的完整性跟保存生命、减少痛苦相比,哪一个更高尚?

  诅咒生命

  两百年前,维塔丽亚喝下了长生不老药。但是朋友、爱人和亲属都逐渐变老、死去,只剩下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失去了死亡的等待后,她失去了所有的动力,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一心只盼着早点进坟墓。当她终于找到长生不老的解药时,她微笑地服下了解药,并且迅速衰老,等待死亡的来临。

  人们总是以为,人类生活的悲剧在于我们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死亡。古往今来,多少人向往永生,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但是我们真的认真想过永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吗?我们想要的是更多的生命,却从不好好想想如何度过这多出来的生命。不管我们有多少生命,它看起来总是不够多。也许我们不该再想“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就好了”,而是应该想“如果我能更好地利用我已有的时间就好了。”

  我们需要死亡来塑造我们的生活,给予生活以意义。如果没有死亡,生活也就毫无意义。

  古阿斯指环

  赫伯特戴上了古阿斯指环,现在没有人能看到他了,他隐形了。适应了隐形生活后,赫伯特想着他下一步可以做什么。这时,让他感到羞愧的是,第一时间在他脑海中闪现的是他可以在女人浴室或更衣间晃悠,他还可以加轻而易举地“顺手牵羊”,甚至还可以“光明正大”地绊倒他讨厌的人,而不被人发现。他试图抵制这些低价的诱惑,但他也没打出做好事的明显意愿。

  如果你也有隐形能力,你想要做什么事?如果你够诚实,你会发现你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高尚。指环剥下了我们个人的道德外衣,露出了本质。最后我们剩下的东西,可能少得令人失望。

  别人戴指环时会怎么做,自己戴时又会怎么做?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一样,别人将变成无道德的人,而自己仍保有正直。这样的回答,是我们低估了我们的同胞,还是我们高估了自己?

  要听我的话,别学我的样

  杰纳斯正在准备一个关于飞行对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的演讲。她将告诉听众,一次远程飞行,比12个月的汽车旅行带来的污染还要严重。最好她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想拯救地球,我们必须努力减少搭乘航班和次数,并且鼓励人们少旅行或利用其他交通方式。正当她在想象着自己的演讲将会受到多么热烈的欢迎时,一位给她送酒的空中小姐打断了她。这是伪善吗?

  “每一点付出都有帮助”,但真的是这样吗?全中国每个人捐一块钱给慈善事业,那么就有14亿元。但换个角度,如果除了一个人以外其他的所有人都捐了,那么总数就是1,399,999,999元,好像也没什么影响。如果个体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个人都这样推理,关系就重大了。这是一个悖论吗?

  杰纳斯的做法是合理的吗?“要听我的话,别学我的样”是合理的要求吗?

  几个小故事讲完了,你是豁然开朗了还是越发迷糊了?你是不是突然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你还想不想知道什么是自我?为什么“阴谋论”永远有市场?那么就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这本书会给你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思考,值得你反复阅读和品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