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灯会元(全三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五灯会元(全三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5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灯会元(全三册)》读后感精选10篇

  《五灯会元(全三册)》是一本由普济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4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灯会元(全三册)》读后感(一):五灯会元,灯灯相传

  五灯会元,灯灯相传,禅宗历代祖师传的这个灯是什么灯?是心灯,具体讲就是禅宗的心法,这种心法传承强调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通过历代修行者内心的启悟完成传承的任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心灯,但是这盏灯常常是熄灭的,需要我们点燃它。这盏心灯就是每个人的自有佛性,心灯只能自己点燃,任何人都无从假力,历代修行者拜师求道,不过是从师傅手中拿些引火之物而已。老师可以给你火柴、火把、打火机等等引火器材,但是最终的点灯者只能是自己,因为灯在心中,别人无从点起。

  心灯一旦点燃,能够光明烛照一切内在与外在,破除一切内外迷惑执着,降伏一切内外诸魔,获得内心永久的平静安宁。以丹霞天然禅师和仰山慧寂禅师的例子来看心灯点燃后的精神境界

  有一日天气严寒,丹霞禅师在一座庙里,因为冷得受不了, 便搬来佛像劈碎生火取暖。 寺主骂他:“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烧取舍利。” 寺主说:“木雕的佛像哪来的舍利?” 丹霞说:“既然没有舍利,何妨再多拿几尊佛来烧?”

  仰山跟随沩山参学时,有一天,师父徒弟说:涅盘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山说:统统都是魔说的。沩山听了很高兴说:已无后人奈子何。

  佛像和佛经是求佛者最重视的信仰对象,丹霞烧佛、仰山说佛经统统是魔说的,这正是此二者心灯已经点燃的结果。佛像佛法作为最高偶像的坍塌说明修道者内心的光明已经足以映照一切黑暗,不再需要外部灯源的照明。人生一世恰似在黑暗中行走,很多时候彷徨无助,需要外部光源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往往是一时的,人生漫漫长路,终归还是要自己去走,任何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师长都不可能一生为我们掌灯照明,而且外界愈加黑暗,外部光源的作用越弱,越需要自己的心灯点燃,用内在的光明照亮一切。

  一天夜里,德山侍立在龙潭身边,龙潭说:“夜已深了,你先退下去休息吧。”德山就向龙潭道别,掀起帘子往外就走,可外面漆黑一团,德山不得不折转回来,说:“外面黑”。龙潭便点燃一枝烛火递给德山。德山正想接过来,龙潭却又把烛火吹熄了。德山顿时豁然开悟。在外部光源熄灭之后,德山才意识到内在光源才是永恒之光,从而走上了觉悟之路。

  很多时候,人绝望到极点了,对生活已经不抱丝毫希望了,如行尸走肉般生活,这时候如果遇到某种契机也会触发心灯的点燃。沩山跟随百丈修行时,百丈对他说:“你拨拨看,炉子里可还有火么?”沩山就拨拨炉子,说道:“师父,炉子里已经没有火了。”百丈亲自起来,在炉子深处拨了一拨,拨出一粒火炭来,夹起来对沩山说:“瞧,这不是火吗?”听了百丈的话,沩山当下立刻开悟。在沩山看来,炉子中已经没有火了,百丈恰恰在无火的炉中又找到了火。其实,炉中之火就是生命之火、希望之火,绝望的人如沩山一样,认为生命的火焰已经熄灭了,只剩下一堆死灰,消极悲观,自伤自怜,禅宗心法告诉我们生命之火永不会熄灭,死灰中还有火炭。

  心灯点燃者已经达到立处皆真、任运自在的境界,世间已经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困惑他们,以佛像佛法之尊贵都被他们所抛弃,何况外界世俗的种种看法,何况佛教的清规戒律。这样的人,心灯烛照,众人赞誉其不为所动,众人诋毁其不为所动,真正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潇洒世间。

  怎样能够点燃自己的心灯呢?换句话说,怎样才能够成佛呢?佛家有渐悟和顿悟两种法门,有戒定和慧定两种境界。戒,是戒律,慧,是智慧,戒和慧都是手段,最终目的都是定。心灯一旦点燃,就达到了定的境界。定者,不为所动也,安然自在处世间。慧能说“风未动,旗也未动,是人心在动。”人心在动,说明不定,人心从动到定的过程即是觉悟的过程。定,并不是说静止不动、一潭死水,定的宗旨在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念不生那是死人,念念相续,而不执着于任何一念,就是定。

  戒定的修行强调通过外在的自我约束(遵守各种清规戒律)来达到定,慧定的修行则强调通过智慧地看待一切而达到定。在我看来,戒定是小乘佛法,慧定则是大乘佛法。神会上座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戒定的修行。戒定的修行有个问题,如神会所说要时时刻刻拂拭,一时没有清扫就沾上尘埃了,心就不净了,不定了。人性怠惰,每天一清扫都未必能做到,何况时时勤拂拭了,可见戒定的修行很难有大成。而且,戒定的修行如若在深山巨谷之中还有可能成功,在十丈红软之中则难上加难,君不见虚竹小和尚戒定之念笃诚,也抵不住一绝色美女赤身裸体之诱惑也。所以,戒定的修行者是“小隐隐于山”的层次,远离各种外界诱惑,以此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慧定的修行则要求有“大隐隐于市”的魄力,置身十丈红软中,我心犹自清明行。每天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觥筹交错、美女在怀,心中依然安宁自在、不为所动。有没有这种人呢?有的,《维摩诘经》的主角维摩诘居士就做到了这一点。维摩诘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得佛祖释迦牟尼大力赞誉。维摩诘为什么能够做到“处相而不住相”呢?这是因为他具有无上智慧,因慧而定。智慧表现为他看破世间诸相,本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从而获得了一种无差别之心。以无差别心看世间,则王侯将相与贫民百姓没有区别,十丈红软与青灯古佛没有区别,既然诸法空相,一切本无差别,则他就能够任运自在,随心所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获得无差别之心好比打开了心灯的灯罩,距离点燃心灯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体验到自身的圆满佛性。自身一切具足,无须外求。圆满就是没有缺陷,没有渗漏,不生不灭,不增不灭,不垢不净。出世是圆觉,入世亦是圆觉;成佛是圆觉,众生亦是圆觉,无处不圆觉。既不散乱,亦不昏沉,一念清净,真正净土现前。到了这种境界,心灯已经不点而燃,烛照一切,光明自在。

  《五灯会元(全三册)》读后感(二):读书献疑一则

  我爱读书,爱之成贪。读书求多、求快。其不足在于不求甚解,无力深研。然而,其长处却在于视野开阔,能够融会贯通,汲取众长,不能“我注六经”,却能“六经注我”。

  今读《五灯会元》忽然发现有一段流传的典故相关,只是换了主人公而已。这个典故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做法会,庙外幡动。一和尚说“幡在动”,一和尚曰“风在动”,慧能则曰:“不为风动,不为幡动,仁者心动。”此则典故常常被马列教科书视为主观唯心主义经典案例。不料,我读《五灯会元》时,发现西天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的传纪中发现一段颇类似的话: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携至本处,授具戒讫,名伽耶舍多。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邪?风鸣邪?”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吾无力考据谁先谁后,但不免有一番想法

  很多流行的观念,正是因为其流行所以才失去原来的面貌大众也无从知晓,更不会深较是否是原来的面貌。佛经中的这两则故事太过雷同,我觉得同时出现概率太低。大抵可能是经典的撰录者仿效而得。因为慧能名头对于中国人太大的缘故,所以,我们不知十七祖那也有如此的说法。无论如何——读书需有疑,因疑而深思,因思能有得,有得而能乐。善莫大焉

  《五灯会元(全三册)》读后感(三):岁月无碍

  生日,为凭吊自己转眼又虚度了一载,网购一套《五灯会元》,装帧简洁空静,可却没有熟悉的感觉,不知自己若干年前读的是否是这样的装帧。翻看自己上学时的佛学笔记本,《坛经校释》、《五灯会元》、《中国禅宗史》、《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国禅思想史》等均已借阅,将要点录在此白色优雅本子上 ,只是若干年后并没有增加新的笔记,此后的岁月这方面知识并未再涉及,读书时的心情已然恍惚。寻笔记,找到自己喜欢过的偈语“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在《五灯会元》卷三,第132页,只是翻到那一页,难以想象自己当年阅读时是如何感动于此。只是,只是,已忘记这是百丈怀海所言。佛经言:“五阴是世界,心处于世界,如虚空,虚空是心;心如是智,如莲花,莲花是色,色如是慧。”(《大乘无是方便门》)可在这么多的虚空的时光里,遗忘如飘萍红花映照如是世界,何处是心的空间我的城?(《我的城》常石磊)。

  读葛兆光的《中国禅思想史》笔记上留下片语:“这是零四年六月的一个午后。阴沉的天空清爽的雨丝,令人心怀释畅,一人于静室读书,听王菲犹如天籁的歌声,一切如此自然而又唯美。这是难得的灵静之境,还是一种永恒甜蜜?”(2004.6.5)若干年后读此,发觉或许生活在变,而那些最初的感动或许从未改变,或如诗曰:“一钩寒山孤山疲,应知平生铁石心。”(金依明)无论是读《五灯会元》,还是《古尊宿语录》,除禅机之活泼生动,观目录上禅师名号即有一种踏遍名山好水的清爽洒脱,譬如“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永嘉玄觉”、“石霜楚圆”、“丹霞天然”诸如此等。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抄录了一首王冶梅的题画诗自励:“雪片千层织夜敲,挑灯研墨画梅梢。秀才偏是寒酸骨,冷淡知心故故交。”若干年后,走过千山万水的那个少年,长了出走的梦,宽了想进的城后,是否能飞过天的峰释放世界的风?只是,不管迷悟有殊,见有迟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如同走过的路终究只是路,仰望过的星空终究只是星空,只因,岁月无碍。

  《五灯会元(全三册)》读后感(四):五灯会元的佛祖预言

  第二本是五灯会元,我看到六祖慧能大鉴禅师。

  自七古佛始,到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西天祖师从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禅师,达摩禅师东渡,直到六祖慧能禅师,其后就是枝布叶分,各世法祠都有传承。

  其中有个有趣情节是,在整个法祠传承中,佛祖共有过几次预言,首先是三祖商那和修尊者,曰:昔如来行化至摩突罗国,见一青林,枝叶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荼,吾灭度后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于此转妙法轮。

  到了六祖弥遮迦尊者,曰:我师提多迦说:世尊昔游北印度,语阿难言:此国中吾灭度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颇维堕,名婆须密,而于禅祖,当获第七。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曰:如来记云:吾灭度后六百年,当有贤者马鸣于波维奈国,催伏异道,度人无量,继吾传化。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曰:昔世尊记曰:吾灭度后一千年,有大士出现月氏国,绍隆玄化。

  另外第六天魔王波旬未出现在释迦牟尼佛卷,按传说,佛祖在菩提树下成道时,魔王波旬率各路魔兵魔将阻碍。倒是在第四祖优波毱多尊者记中,魔王波旬恐惧尊者得道,变化天魔娆佛,却反遭尊者设计,变化为三种臭尸,愿皈依三宝。(显然魔王不会就此罢休的)之后就再无现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