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基米德借刀殺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5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经典读后感10篇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是一本由小峰元著作,台灣英文雜誌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20,页数:2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读后感(一):少年们的阿基米德与借刀杀人

  乱步奖得奖的大多数是折射着沉重社会问题小说,这一本也不例外。刚读完那会带着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疑问想了一段时间

  重读后才有点领会,所谓阿基米德倒是相对容易理解些,少年们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开端也是因为对阿基米德“极高的品格深邃心灵将一己的抱负置于不掺杂必要性,唯独兼具美与高贵事物中”这种高尚品格的仰慕和对现实社会流于扭曲的厌恶。文中说“人是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甚至干些热血的傻帽事情,除了空洞不可触及的‘正义’,还有什么意义?”像是目睹破败的结果,直接戳到少年们行动盲目。我想到《青之炎》,17岁少年的杀人过程始终带着英雄式的自我理解。日本对这一方面的少年心理研究不少,也决不浅显。

  所谓借刀杀人,则续承了上面所述“空洞不可触及的‘正义’”,少年们组建的‘阿基米德会’,原来其中也有存有私心的女孩唆使。而阿基米德会中错综的关系和庇护,在杀人事件中形成了外人看来的不在场证明。(柳生母亲行为和顶罪叙述也让我把她归类为隐性的阿基米德会成员)其实,少年中此类“借刀”的行为是很普遍的,而因为偶然的因素,导致了死亡事件的发生,“杀人”的结果其实也是必然的。

  当我们长大到完全湮没在社会的阴暗中时,身上的阿基米德也消失殆尽,而借刀杀人就大肆扩张。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读后感(二):原来代沟的存在是如此清晰……

  虽然题目起的非常吸引人,不过直到结尾我才终于“明白”何为借刀杀人,原谅本人愚钝,阅读本作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比较浑浑噩噩的状态,直到最后才被主角们的惊世之语吓到,发现代沟的存在是如此清晰,真不知道该喜该忧,作者对书中这群18岁左右的青少年的描写可谓直白,里面的少男少女们,没有想象中的天真,既有极端现实派,也有对现状失望决定对抗的理想派,作者用冷静的笔调毫无隐瞒地将这一切娓娓道来,却让读者看完心头发冷,原来他们的想法竟然是这样?!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代沟,我无法理解所谓的90后,正如70后无法理解我们一般,这也是我看完书后的一丝感慨,也仅止于此。

  本作的推理成分很小且编排较乱,看得我一头雾水,最吸引眼球的反而是里面的NPC极端现实派的代表田中君,无论是拍卖便当时的反应敏捷与果断还是结尾的时候提出拍卖土地拯救朋友天才构想无不展示出他已经具备了成为合格现代社会成功人士需要条件,而他仅仅是高中在读,不得不让人感慨后生可畏

  总之,虽然不认同书中人物思维方式,但是这难道不正反映出在成人世界影响下,原本应该是最为美好的少年心灵的异化吗?

  所以,害怕却又不得不接受。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读后感(三):少年犯

  阿基米德那种为了理想不管不顾做法,在现实中可能走投无路。作者写的是青少年,可成年人未尝不是如此,能得奖我想也就在此处。

  诡计部分较少,但对青少年心理的描写很丰富。作者是否调查过日本的少年犯罪情况不得而知,但抛开诡计,这样的犯罪肯定是存在的。

  记得前一段在某网站看到新闻标题大概是“90后”犯罪比例很高云云,是啊,这个年级的人到了十大几岁,处在辨别是非关键时期。如果只拿数字来抨击这一代,肯定是不公道的。这一代的背后是上一代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缩影,是近30年急速变化时代缩影。正如小说中的婚外情引发了少年的犯罪,当下里因家庭等因素引起的犯罪应该占很大比重。

  又想到最近热潮的戒网瘾,我倒是坚持根治的办法在于限制游戏,游戏分级购买销售,网游最好咔嚓掉。孩子上网玩,还不是大人招惹的?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读后感(四):你可以看,但是要心情不错的时候看,别给自己找不痛快

  md说好了不看日本人的小说的,又忍不住看了一本,话说乱步奖和推理协会奖真不是盖的,每本看完了总让你像吃了蝎子一样难受刺激

  中学生冷酷放纵,精心与残忍,让人深入骨髓寒冷……爹妈啥也不是,姐弟情意全无……为的只是出位,博取身份认同感。。。

  罗素的那句话真是到位:

  对年轻人来说,Anybody is better than nobody.原话记不得了,但这句英文却让人不寒而栗魔鬼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强吧。拒绝平庸,拒绝无名,哪怕这样那样或怎样。。。。

  日本人怎么总就长不大呢?。。。

  可是我们身边呢?中学生为了获取一个喝彩而在众目睽睽失去理智,看到女孩子为了一头黄发和老师敌对成仇,看到学生为了出位大声呵斥自己的母亲sb以博得身边的同学目瞪口呆!!!

  可怜家长们……也像小说中那个为了无聊正义感惩罚自己父亲而怀孕的小丫头片子的爹妈一样,给整的挺惨。。。。

  哀哀哀,何苦来。

  还是三字经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

  嗯,就咱们中国人有文化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读后感(五):社会性多于推理成分

  如果是本格派爱好者恐怕会彻底对此书失望了。

  典型的社会推理小说,对青少年犯罪的探讨采取了与之前不同角度,关于孩子与大人的代沟问题

  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日本人经常探讨的。“大家都在做错事,为什么我就要受到你的惩罚?我只是芸芸众生一员,和其他人一样地融入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你为什么要找我呢?”这样有趣的问题。

  推理成分实在很薄弱。得到乱步奖的理由恐怕就是其社会性。

  另,这个书名虽然很有本格风味,但其实读完书大家才会知道‘阿基米德’的意义不在于它作为一条线索在整个案件中的作用关键与否,而是作者想表达的——

  人是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甚至干些热血的傻帽事情,除了空洞不可触及的‘正义’,还有什么意义?以成人的价值观来看,阿基米德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幼稚的。

  而最终的结果也很讽刺,孩子们为了‘正义’而组建的‘阿基米德’,原来只是在私心和欲望驱动下发展的。结果自然是走向败灭。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读后感(六):借阿基米德之名的伪推理,伪文艺

  江湖创乱步奖中也有平庸之作....《阿基米德借刀杀人》可以说是一部很失败的小说,名字是如此的高雅令人浮想联翩,可是我在读到70%时已经完全不想读下去了,要不是因为江户川乱步得奖作品的噱头,我还真不知为什么把它读完了。

  作品开头蛮不错,阴沉盛大的少女葬礼,让人感觉作品中的案子很不简单,很有深度,以及柴本健次郎与祥子对于女儿离去表现的碎心的悲痛内心的呐喊,都让作品开篇变得很丰富,重要的是引出了柴本健次郎,让人觉得这个在乱世中成功的事业家一定有着非凡的胆识和智慧,通篇的案子,头脑对决会变得非常精彩,可是作者完全让人失望了。

  先是整个作品就有很多啰嗦之嫌,藤田的出场,教师这条线开始出面,柴本与藤田的初期诸多对话,美雪的头七事件,还有藤田为秋季旅游的记录日记,作者对秋季旅游的泼墨描写,读完后看来全是垃圾多余的。美雪怀孕死去,这是一个很凝练的开头事件,教育制度学校班级,同学老师都第一反应会牵扯进来,藤田的出场无一在暗示这个,可是这个老师也是出来打酱油的,作者丝毫没有影射教育,教师之意,毕竟在当时70+年代极端,压抑社会氛围下。

  后来莫名其妙的藤田和柴本健次郎就淡下去了,书中芳野这个地痞勒索狡诈之人也是很好的线被废了。笔锋突转开始细腻描写美莎子和龟井的婚外恋,整个作品3/4的笔墨在叙述龟井被杀事件,干脆改名叫做《已婚男人龟井被杀事件》算了,毁了《阿基米德借刀杀人》的霸气名字。到是美莎子和龟井在家里调情,性爱的那段文字描写很香艳而含蓄...

  柳生隆宝,内藤规久夫等人读来实在令人恶心,完全是没挨过打,自以为是,内心怯弱的社会败类。尤其是内藤意淫,怯弱,畏畏缩缩,阴沉的人格很恶心。作者竭力表现这些青年的所谓有个性实在用错地方了,不该江户川乱步作品中,作者可以去写记录性质的社会文献。

  作者借此也没有表现出作品的深度,甚至把本来很有深度的案子反而被作者变得肤浅了,柳生隆宝的整个杀人计划的算计安排被作者刻意的夸大了,是想表现柳生隆宝的智慧却反而让人作呕,本来应该表现青少年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压抑,黑暗迷茫等的尖锐性格,却被作者写来有个性,很有智慧,洞察力超强,可见,,,作者就是完全的怯弱,伪作家,笔法不纯之人....这是玷污江户川乱步奖。

  美雪这个人物我单独列出来,开篇对她宫外孕死亡的描写让人为这个少女痛心,不禁为柴本健次郎打气,一定要用你乱世中的智慧与能耐为女儿报仇呀,可是这个少女后期的点明实在让人无语,也是和柳生隆宝,内藤,美由纪之类的同类吗,完全不给父母争气,甚至反过来算计自己的父亲,想让其感到自己的过错,作者你这不是在调戏开篇对少女的描写以及读者的情怀吗...美雪这个人物也被安排的很失败。

  通篇唯一与推理,头脑站沾边的大概只有几代在审讯室与野村的文字博弈了吧,不过很短很短,几篇当事人的自述告白就被敷衍过去了。

  整个作品是人物被塑失败,案件雕琢失败,深度人性社会话题失败,完全就是一失败作品!!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读后感(七):残酷的写实之作

  看看小峰元使用的书名:《苏格拉底的临终之辩》《在伊索的脖子上挂铃铛》《死于毕达格拉斯豆田》,ORZ……本作获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慕名而读,没有预料到是社会派的风格总结起来好像根本没设置谜题。

  本书对少年心态的分类未免残酷,真相本来也是如此啊。有一个细节很让人心痛:警官一步步调查,连带着觉得自己的儿子越来越像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与案件无关)。最近阅读推理作品之余,也看了堪称“惨烈”的青春文学《小牲口》,以及朱德庸漫画绝对小孩》,成人与孩子好像无论怎样都是在两个世界。

  而书中唯一凶杀案件的涉案少年制造的不在场证明被破解的方式,这么强烈的讽刺真是难得一见。不过,全书中最让人感到温馨角色,大概也就是那位有点笨的老太太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