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2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精选10篇

  《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本由(美)米尔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一):社会学的想像力

  传说中的书非要看看不可.

  老套地说下,翻译得还不是很仔细

  外国经典太多了

  国人也不视任何经典为经典了

  古时候那种很精心的翻译书太少见了

  介绍米尔斯的时候说是批评社会学家

  真的名符其实

  真的很批评

  颠覆了许多呆板学者的惯性思维

  如果真的称那些所谓的学者为学者

  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思考

  或者就是因为教育科层体制把他们推到了这个位置

  就像我们很多人读博士一样

  只是为了文凭或者生存的一个媒介

  如果你能接受颠覆的思维

  那这本书可就让人受益良多了

  特别立志做些小小研究的人

  或者有心做人生深入思考的人

  看一遍只领略皮毛

  看两遍也许会启发你的思路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二):社会学家的理想形象

  C.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其主旨,并非探讨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什么,而是追寻一种路径,指明每个社会学家,乃至每个社会科学的学者,为什么应当选择掌握社会学的想象力;假社会学的想象力,他们的使命又是什么。米尔斯批判了一个当今知识分子阶级的社会定位,塑造了他理想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

  为此,米尔斯在书中摆出了战斗姿态,在全书的第二至第六章中,他严厉地批判了社会科学中的几种流行趋势,而在第七至第十章中,米尔斯从否定性批判走向了对知识分子本位的寻找,我不得不说,这一次他站到了社会现实的对立面上,他渴望召唤社会知识分子来教化科层制顶峰的领袖和弱智化了的普通大众——一个使徒般的理想。

  社会学的想像力是米尔斯战斗的武器,他将其定义为一种视角的转换,即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他认为只有这才能使人认清自身价值,从焦虑与淡漠的陷阱中挣脱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这个价值缺失的时代同时,社会学的想像力帮助社会学家回归经典的社会分析关注历史中的社会结构,主旨与紧迫的公共论题和持续的人类困扰直接关联

  而社会学的领域中,显然有一些与传统目标背道而驰的趋势,这种倒退不仅使社会学研究变得无益,在米尔斯眼中,知识分子也将因此被这个无知世界所消化。

  第一种趋势是宏大理论流派,米尔斯对宏大理论的代表人物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作了精细的分析,从而刺穿了宏大理论的面具,宏大理论用枯燥乏味概念游戏替代了轻松自由的想象力,企图迷惑读者,从而构造一个不切实际的概念王国。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就完全不能解决关于冲突问题,因而被米尔斯尖刻地称为“百分之五十只是晦涩的用词;百分之四十是众所周知的教科书社会学”,另外百分之十,鉴于它的含糊不清,很可能被借作意识形态上的工具

  而方法论的登峰造极,则造就了另一不良的趋势,即对“抽象经验主义”的盲目崇拜。他指出,通过对各类研究的简单的加总,绝不可能达成对社会的完整认识,而只是一种奇怪的砌砖成墙的努力。他鄙夷抽象经验主义对系统的研究历史和比较方法的拒绝,也怀疑数据取得的过程信息的缺失和数据的人为修饰。虽然也有人辩解称这种方法论的抑制将助长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专业化的进程,但米尔斯似乎对称为“科学家不屑一顾,他认为这使他的群体降格为助产婆式的专家

  抽象经验主义对时间机构金钱特殊需求也极有可能使社会科学的研究堕落为一种行政职能,发展出一整套恐怖的科层制体系,并为整个社会的科层化服务。社会科学的学者事实上被称作“学术行政官”,他们组成互相攻讦的派系,排斥独立学者,服务于社会的非民主领域,培养出自身的“合理性功能”并试图创造更广泛的“功能合理性”,他们是十足的权威的工具。而有这样一群社会科学的学者正在变成为某一特定群体服务的实用角色。学者对“改变世界”的渴望,或是自身理想和价值的缺失,使他们积极投靠社会上层,追逐实用性而非其它。他们研究他们的新主顾们的问题,试图通过“学术”的方式为急需证明权力正当性的决策生产“权威”。米尔斯用悲哀愤怒的语调评价说:“若是说有人正在‘出卖自己’,那就有些天真了,而且也不甚妥当;因为,这种苛刻词汇只有在确实有东西出卖时,才是妥当的。”

  现今时代的社会科学,不再关注人类的多样性,放弃了比较研究,过分强调专业化从而不愿整合社会科学的各个部分作系统化的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抛弃历史,切割历史,狭隘地看待历史,对历史进行“仪式化的运用”。同时,他们忽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而错失了对个人生活历程进行研究纪录的机会,去做对所谓“人性”的抽象。这些现象在米尔斯看来都是相当荒谬的。

  在米尔斯看来,正确的研究方向应当是关注时代的显著特征,以及历史在这一特定时代中构建出来的过程;也应关注“人性的本质”以及在时代中哪些类型的个人开始盛行。在这个后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层制的广泛运用,大多数人运用个体理性的机会被扼杀,成为“快乐机器人”,而社会科学的使命在于用理性与自由改造社会。自由首先是阐明实际可行的多种选择,而理性所承担的社会任务是在阐明各种选择的基础上拓展在构建历史过程中人类决策可影响范围,因此,运用自由和理性,人类不是被创造而是可以创造历史,是启蒙运动重现的时刻了。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公共的智力工具,超越日常生活的环境,关注公共论题、私人困扰以及潜存在二者之下的时代的结构性趋势。社会科学的学者赋有教育和公共职责,必须捍卫理性和个体性,使其成为民主社会的主流价值,从而对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时代产生影响,再度打造自由的理想,重现社会科学的古典价值。

  这一古典价值,在米尔斯的时代,在我们的时代,又有多少实现可能性呢?知识分子是否当真会朝这一方向发展呢?我想米尔斯本身也会持存疑态度吧。

  米尔斯面临的是一个万头攒动的战后大众消费社会,在这个年代里,有《寂寞群众》,有《推销员之死》,米尔斯在自己的社会研究(《权力精英》、《白领》等)著作中也勾勒出了一幅黑色的图景:“后现代情境”带来了理性的沉沦与退化,自由和民主不再是人们追求中心价值,权力集中在科层制顶峰,知识分子与工人领袖被收编,普通人变得弱质化。换言之说,这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达到极致,人类的大地上一片信仰荒芜的时代。这个年代,与米尔斯企图重建知识分子地位的理想环境当然是极不相称的。

  对此,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最后这样写道:“我们要以我们已经或在一个完全民主的社会的假设行动。”这是一种多么不合时宜的殉道情操啊!我想这才是米尔斯真正要抨击他的同行们的重点。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在米尔斯眼中,是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行动力,从而毫无价值一代。他们沉迷于数据或是文字游戏,其实质是对社会责任逃避。而米尔斯在书中,是多么地怒其不争。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敲醒他们,让他们和自己一道,戴上社会学的想像力这副望远镜,站在世界之巅,向着这满目的荒凉呐喊,唤醒民众理性的热情

  米尔斯还在附录中详细介绍了他的治学之道,从建立学术档案到进行社会调查步骤是相当明晰的。比照吉登斯在《社会学》中介绍的社会学研究的通常方法,也会发现是更有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的一个示范。我从中的受益就像我在看整本书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或许我还不明确我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但在适当的时候,米尔斯教会了我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论是社会学还是法学,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缘木求鱼,而是一种“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一种站在公共论题的高度上的真切关注和考察。

  看到过一张米尔斯的照片,工装裤,运动鞋,骑着BMW的重型机车,据说,他还有BMW原厂发放的机车维修资格证书。他的独立学者风范,我们可以表面化的说,从一张照片上体现了出来。而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米尔斯所体现出的批判精神,更是这个时代,一名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必然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姑且不论其他社会学家对米尔斯的批判作何回应,《社会学的想像力》仍理应是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的领域中一本具有启蒙意义的著作。

  ——这个是我这学期的社会学作业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三):《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这本书果然是批判的深得我心。

  第一章 前言

  对于社会学的研究问题和社会学的三种趋势进行了分类,个人认为还蛮有道理的。

  1、经典的社会分析家总是不断地问三种类型的问题:

  (1)一定的社会作为整体,其结构是什么?它的基本组成成分是什么,这些成分又是如何相互联系的?(2)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该社会处于什么位置?他发生的动力是什么?对于人性整体的进步,他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意义?(3)在这一社会这一时期,占主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什么类型的人又将逐渐占主流?通过什么途径,这些类型的人被选择,被塑造,被解放,被压制,从而变得敏感和迟钝?

  无论他们的兴趣点是强大国家还是细微文学格调、家庭监狱、教义,经典的社会分析家都要问这些问题。

  2、目前被认为是社会学的那些研究工作如下三个总体的发展方向,每个方向都易遭扭曲,甚至走火入魔

  第一个趋势:倾向于一种历史理论。人物:孔德、马克思、斯兵塞和韦伯。很容易偏向于是人类历史的材料被强迫套入超越历史的紧身衣,而从这紧身衣中又跑出来对未来的先知性的观点(往往都是悲观的)。

  第二个趋势:倾向于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性理论。人物:齐美尔和冯·维泽。总之,形式主义的观点在过高的总体性层次理解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过于静态和抽象。

  第三个趋势:倾向于对当代社会事实和问题的经验研究。人物:孔德和斯兵塞。对当代事实的研究很容易变成对一个环境中各个互不相关也不大重要的事实的罗列。

  第二章 宏大理论

  基本上很多都是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以及结构功能主义开刷的。

  3、总而言之,不存在什么能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性的体系,对于古老的颇为恼人的社会秩序问题,其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

  第三章 抽象经验主义

  在研究实践中,抽经经验主义似乎更关注科学哲学,而非社会研究本身。

  4、在抽象经验主义者当中,进来有一种趋势,他们称之为“文献综述”。在我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已有的社会科学学科批评的回应。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工作几乎完全是在资料收集好并且“修”后才做的。更为甚者,由于他要求深思熟虑耐心,因而在繁忙的研究机构中,这项工作就经常交给那些助手去完成了。这样,他炮制出的“章程”就成了一种用“理论”去概括经验研究并“赋予其意义”的努力,或者如常言道——“编出个像样点的故事”。

  5、假如果真只存在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高高在上,并肩站立,那我们的情况则真的糟透了:就实践而言,由于宏大理论表现出的形式的、含糊的蒙昧主义,以及抽象经验主义所表现的形式的、空洞的精巧,使得人们确信,对于人类和社会,我们还是知之甚少

  第四章 形形色色的实用性

  研究人与社会的学者在他们的工作中,要承担和包含道德政治上的决策。

  6、我们要选择所研究的问题,在这种选择之中,就包含了价值,我们陈述这些问题时,要使用一些核心观念,在这些核心观念之中,也包含了价值,价值影响到它们的解决思路。

  如果考虑问题,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再次根据问题被选择的方式来明确价值,然后在对问题的解答中,尽可能地避免评估偏见,无论这个解答把人引向何处,无论他所包含的道德与政治含义会是什么。

  7、以下这段米尔斯对各个学科与价值之间的论述也不错,仅仅选择一部分来说。

  当前经济学的混乱,是政策问题,方法和观念的混乱。同样接触的经济学家宣布完全对立的观点。

  甚至像人口统计学这样以统计学见长的专业,也深深卷入最初由马尔萨斯引发的政策冲突与事实争论之中。现在,许多这样的论题都集中于曾经是殖民地的地区

  文化人类学已经以多种方式深入探索了殖民主义的事实和精神。还服务于自由主义或激进主义的目的,特别是它坚持说纯朴社会的人民正直,人们性格的社会相对性,以及向西方人进行反本位观念的宣传

  一些历史学家似乎渴望重写历史,以便服务于那些只能被认为是当前意识形态的目的。

  政治学家,特别是研究二战以来国际关系的那部分人,当然不能被指控在考察美国政策时,有反抗性的行为。

  第五章 科层制气质

  8、只有在一个研究机构充分发展起来,能提供相应的材料,或许我应该称之为流水线作业之后,这种研究工作才能开展。由于研究费用上涨,研究小组形成,花费越来越高,这就产生了对劳动分工的总体控制。把大学视为一个专业伙伴的圈子,个人在其中指导自己的学生,实践自己治学方法的思想将会被一下思想所取代,即把大学视为一整套研究性的科层组织。

  话说,在中国的大学中,何止科层制,就是官本位!

  9、以下一段是作者对于美国年轻人,社会学二代的评价,把很多问题归结于科层制上。

  他们将社会研究作为一种职业;他们过早地进行过细的专门分工,他们对“社会哲学”漠不关心甚或有些蔑视,对他们而言,那不过意味着"从书本到书本的撰写"或“一味地沉思”。

  第六章 科学哲学

  10、任何一个完整的“答案”,都应找出它可以介入的战略据点,即找到结构维持或变迁的“控制杆”;并对那些处于可以介入的位置却没有介入的人作出评价。

  虎头蛇尾的我表示,先去睡觉了,某年某月再来补完。(~﹃~)~zZ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四):米尔斯的思考与想象

  在某种层面上来讲米尔斯就像历史上许多天才一样,英雄短命,死的过早,他死的时候才46岁。

  有人说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之一,那么吉登斯则是仍在世的最后一位社会学大师,而米尔斯则更像在社会学刚崭露头角的天才少年,他是太有天分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确实给了我一种思考:社会学到底是什么?社会学最核心的品质是什么?我一直觉得要掌握一门学科或一种技巧,最有效地方法是将这一领域的范式拿来看。但是否看多了我们就可以摸清门路了呢?这其实不是绝对的,你尽管可以模仿出这一样式的表面,但对于更深层次不易被看到的东西,还是忽视的多。

  米尔斯在书的开头就可看出他的自信和不满。他前半部分系统的批判了以帕森斯《社会系统》为典例的宏大理论的晦涩难懂、经验主义的技术研究的机械和缺乏新意、实用主义的目光短浅以及整个社会科学呈现出一种科层化的趋势。对这些理论的批判应该说是很容易看出的,米尔斯并没有对这些范式的开创者持全盘接受的态度。为什么这些批判了不起呢?这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自孔德创立社会学以来,应该说历代都有社会学大师,只不过有些年代多点,有些年代少点。而要大师之路往往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我们这个时代不是说大师少了,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太短了!而对于一些社会学的初学者或者平庸的教师来说,他们心知自己和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在社会学几个巨头创造的若干道路上亦步亦趋,他们满足于经验主义研究中的一些图表,并对其中的数字和模型自我陶醉,凡事皆以实用为最终目的……这类人真的不能过度责怪他们,因为他们实在智力有限,视野狭隘,志向狭小,更谈不上什么批判了。

  在书的后一部分,米尔斯提出了他建设性的设想:既然人类社会本来就是多样的,我们还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可供研究,在理性和自由的引领下,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呢?他说:“他们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能使他们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事情的清晰全貌。”对于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我在凡伯伦、韦伯、布迪厄、马儿库塞、鲍曼等人的著作中有看到,无不是充满惊人的原创性。

  有一个问题,即社会学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什么特性让它区别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我无法知道孔德在创立这个学科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但我想直至现在还没有哪一位理论家能真正挖掘出里面的精华。但只有这样社会学才能真正独立(而不是万精油),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和价值。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五):米老头是良师

  第一次在同学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随手翻了一翻,就觉得翻译的味道太浓,就像韩剧或欧美电影的国语配音,一下子距离就被拉开了,没有亲切感,更觉得有股晦涩深奥之感,因为我随手翻一页想看看,像我对很多书做的那样,我发现读不进去……如今看完之后,自觉幸好没有放弃它,这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于是回过头来我怀疑原因可能一在于蹲在地板翻看同学书籍的现实紧迫感,二果然还是怀疑翻译的质量,太像译文的译文不是好译文!

  讲讲读后感,受益良多。

  我之前之后也没有另外调查过米老头,但是透过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良师。在书中他毫不吝啬地分享他的经验,真心想让读者们如他一样感受思考的力量,体会想象的美丽,即使人们所坚持之信念与他的背道而驰也是甘之如饴。

  他给我一种不一样的看事角度:置身于时代中。

  如果世界是一栋大厦,那么从我们以往受的教育出发,我会很习惯地从下往上仰视观察,然后搭电梯直达目标楼层。这结果有二:第一,我的脖子会很酸,而且我十有八九也无法穷尽大楼全貌;第二,我将不会知道自己的楼层在整栋大厦中占据怎样的位置,我只会埋首于自己楼层的事务中,只考虑在楼层中自己的经历,而不是在整栋大楼中的命运。我也许很能注意细节,却无法把握全貌。

  而米尔斯劝诫道,“个人只有置身于所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这就是另外一种观察大厦的方法,从上往下,不是仰视而是俯视的观察方法。这好处也有二:其一,更简单轻松,至少脖子不会酸;其二,容易统观全局,当我们“胸有成竹”而不是胸有“竹叶、竹笋、竹竿、竹花”这些分散的罗列时,我们会更易于感受,更能明晰洞察。

  米老头也让我稍微懂了点社会学的任务:解决“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他说“困扰是桩私人事务,他感到自己真是的价值受到了威胁”,而当我们清楚自己所珍视的价值且没有感受到威胁时我们觉得幸福;当我们既清楚自己所珍视的价值同时又感受到某种威胁时我们觉得恐慌,个人困扰和公众议题由此产生;剩下两种情况则产生漠然与焦虑,而我们大多数人归于后两类……我们只能觉察有什么好像不对劲儿,默默地沮丧,而不能解释清楚什么……这更让人沮丧了,因为我发现自己也找不到自己珍视的价值,或许我根本没有好好思考过,读了那么多书我难道竟成为最不想成为的书呆子吗?!唉,先不自我反省了,反正米老头的观点就是参照贯穿于个人生活历程的各种制度以期完整理解个人的生活,参照历史的多样性以期了解时代的趋势,“设法‘冻结’某个紧要时刻”(我很喜欢这个说法,不是因为林俊杰……),“不断地将个人困扰转换为公共论题,并将公共论题转换为它们对各种类型个体的人文上的意义”,要么主动创造历史,要么成为历史创造者的工具。

  米老头看样子是很赞同现代人珍惜自己哪怕是最微末的个人体验,“因为现代人在一生中获得的个人体验是如此至少,而作为原创性学术研究工作的源泉,这些体验又显得如此重要”。确实,就我自己来说,我的生活如此贫乏无谓,没有阴谋阳谋也不迷恋明星偶像,几乎没有体会过狂热震惊恐惧这些强烈的情感,一切都是那么细水慢流。我努力地想思考,我不想成为书呆子,我希望获得这种想象力的心智品质,但是米老头又说“思考是一种寻求有序化、全面化的努力。你不能太着急就停止……也不能不加控制地一直思考下去”,循序渐进,希望自己对自己严格,坚持下去。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六):漫谈学术研究中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美国著名批判社会学家Wright Mills的代表作。在这本篇幅不长的小书中,Mills对美国社会学流派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反思,认为当下社会学研究在日益走向僵化和教条,呼吁社会学家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为学科发展带来新鲜的气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变化成为了不变的话题,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型。现代人仿佛掉入了一个飞速旋转的魔方,在为光怪陆离的色彩而目眩神迷的同时也为不知身处何方而焦虑不安。

  致力于社会研究的学者们在繁杂事实和庞大数据上投入了绝大部分精力。他们利用理性分析力思考,对数据进行全面掌握和反复分析,试图从中洞察到真实的社会现状,进而构建起对其解释的理论框架。

  可以说,这是美国现代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思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有着重要影响。然而,伴随学科分支的增多和研究目标的分化,这种研究方法也日益细致——社会调查的每一步骤都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数据分析时也更加追求详密全面。

  社会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本该是最具有人文关怀的学科,但现在却变得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冰冷。Mills认为。“人们没有权力反对对次要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但缺乏思想引导的细致研究一旦成为学术主流,必然会逐渐磨灭学者们的学术激情和难得的创造力。

  用庞大精细的数据搭建起的社会模型再逼真也不过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摹写。可以说,“科学的研究”正是通过构造起一个单纯有序的虚拟世界,才有效地降低了学者们进行社会研究的难度。然而,习惯了这种“有序社会”的学者却无法驾驭复杂混乱的现实问题,社会学研究也因此走向歧路。

  既然细碎的数据分析只能对社会现实隔靴搔痒,那么跳过理性分析直接对社会进行天才式感知又是否可行呢?Mills 又一次给予了否定回答,他认为那些由天马行空的语言支撑起的宏大理论,并非一无是处但常常带有居高临下的强迫性色彩。

  宏大理论家们声称他们构建的是“一般性的社会理论”,提供了可用于社会分析的崭新视角。但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万能工具”时常会悲哀地发现,所谓的宏大理论多是术语堆砌起的概念王国。它们高扬对社会进行全面观察和深入分析的旗帜,但实际上不过是有意识地选取个别现象加以解释,然后提出诸如“资本主义”“权力精英”“极权主义”等涵义模糊的术语。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术语应当对具体现象的一般性认识进行了精炼而准确的概括,它的提出能够使研究者的有限精力从遣词造句中解放出来,更多地用于对事实的关注和深度的思辨。然而,宏大理论的后继者们却纠结于术语本身的精准,不断拓宽定义的内涵,试图以此解释所有的社会问题。

  发展理论普适性必然要以丧失理论的针对性为代价。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利用宏大理论时“几乎任何一个本质问题都无法进行清晰的陈述”,而且分析具体现象时也由于变量缺失而力不从心。

  可以说,宏大理论无论在术语构造还是逻辑论证方面都自成一体。如果不深入宏大理论的内部,我们很难对这些似是而非的结论进行反驳,而一旦深入研究又往往会在各种流派给予的不同解释面前不知所措。所以,某种程度而言,宏大理论是一些既难以证明也难以证伪的理论。

  Mills在书中强烈批评了帕森斯在《社会系统》中的宏大理论,并直言他“并没能实实在在地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因为他实际上把他的这些概念奉为神明了”。在盲目崇拜概念的过程中,学者们被困在高度抽象的认知层次上,难以触及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那么Mills提倡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究竟是什么?其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疑问是,我们是否具备对历史事件以及现代社会正确认知的能力?这并不是单纯哲学意义上不可知论者的发问,而是更为深入的探讨——因为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研究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所有的学术成果只能算是一场集体意淫。

  然而,关于这个命题我们却难以如自然科学家一样设计一套试验程序加以证明——事实上,许多人文学科的基本前提都是无法证明的,你只能选择相信然后往下阅读或者咒骂之后更换另一个学者的著作。幸运地是绝大多数学者就这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虽然很多并没有言明,但都以此为立论的前提。

  因此,我们假定不同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具有某种近乎原始和本能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这种心灵相通的能力是人类得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标志也是自身相互理解的基础。Mills将这种心智品质称为“社会学的想象力”,认为只有具备这样心智的人才能推己及人,学会审视他人的人生境遇时了解整个时代,进而更深刻地明白自己的人生。而作为社会研究的学者,这样的想象力将帮助他们增进理性,看清各种现象间的联系,从而选择最佳的理论和方法。

  在进行社会研究前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外部的认识必然从自身经验出发。相比之下学者们可能更多地借鉴了他人的经验,但也不能摆脱个人经验的局限。以往的学术研究模式对学者的个人经验采取了漠视、歧视的态度,过分地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极力避免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这听起来似乎是科学研究的固有程式,但实际上科学研究是无所谓程式的,如果非要找出所谓的程式,也只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头脑。

  原本最能体现人类创造力的研究变成了工厂式的标准化生产,Mills提出的“想象力”或许不该局限在社会学领域,“能够信任自己的体验同时又不盲从”,这是所有成熟学者的标志。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七):毫不客气的批判的精神

  这本书,对我自身的影响,是我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时间的酝酿的越长,我不得不再次体会它对我的深刻的影响。

  它无比犀利、牛叉的狠狠地批了宏大理论,批的我心悦诚服,批的我无比佩服,当时,只是敬佩,敬佩那种勇气,对于一种曾盛极一时甚至曾在美国社会学占统治地位的宏大理论,批的一文不值,那种对权威的毫不客气的质疑,而不是一味的盲从,米尔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观察。

  我没有想到,不管我赞同还是否定宏大理论,但是,我却深深感受到了那种对权威的毫不客气的批判精神,从小就一直接受传统的儒家和马哲的权威教育,忽然,一切都变了,我懂了,权威,只不过世俗的权威,怎么能轻易的折服,成为我精神世界的权威呢?

  我没有想到的,从这本书起,我才切身感受到书籍的巨大能量,真正明白了孟子那句话“尽信书而无书”,你时时刻刻都应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也是从这本书开始,(悄悄的说一句),原来,读书是快速提升智商有效途径。(套用一个很俗的句式,词能达意就好。)

  好书,真的可以明智。(好想培根说过类似的话)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八):《社会学的想像力》读书笔记

  我就是如此无私地奉献

  一、作者介绍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直至逝世。C·赖特·米尔斯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被视为其主要代表作。他与人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选》也被认为是权威译本。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主要译著和著作有:《韦伯社会学文选》(与格斯合译,1946)、《性格与社会结构》(与格斯合著,1953)、《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

  笔者所读版本为陈强、张永强翻译,三联书店2001年7月出版。

  二、概况及主要论点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简述了米尔斯对社会学研究的总体观点,第二到六章讲述了作者对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的考察,第七到十章重点讲述社会学研究的前景。(第23页)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确定科学对于我们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文化涵义。具体说明促成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各种努力;表明它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或许也暗示出一些想拥有它所必需的东西。以这些方式揭示当代社会科学的本质及其应用,并以有限的篇幅记述它们目前在美国的处境。”(第17页)

  以下是笔者对于该书观点的整理。

  1、社会学想象力

  (1)定义: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逐渐期待的,帮助人们利用信息递增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的品质。(第3页)

  (2)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所作的最有成果的区分是“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此区分也是社会学想象力的基本工具,也是所有社会科学经典研究的一个特征。(第6页)为此,米尔斯认为,个人困扰和公众论题是相互联系的,公众论题可以从对个人困扰的思考中总结出来,而不能只是一味地回避。(第9页)

  (3)社会学的想象力相当程度上体现为从一个视角转换到另一个视角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对整个社会及其组成部分的充分认识。本质就是各种观念出人意料的组合。(第230页)

  (4)激发社会学家想象力的方式:第一,重组学术档案。第二,对于阐述不同论题的短语和句子抱持游戏的态度。第三,在思考你所产生的许多一般性观念时,将它们分成各种类型。第四,思考你所关心的事物的反面。第五,在交叉分类中使用是与否的形式。第六,以比较的方式理解资料。第七,理解主旨与论题的区别,论题是一种主题,主旨是一种思想。(第231页)

  2、社会学研究工作目前的三个总体的发展方向(第21页)

  (1)倾向于一种历史理论。米尔斯认为此种理论很容易偏向于使人类历史的材料被生搬硬套。以阿诺德·汤因比和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著作为例。

  (2)倾向于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性理论,突出的有齐美尔和冯·维泽的著作。米尔斯认为该种理论完全抛弃了历史,且很容易成为一种精致却毫无生气的形式主义。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是美国社会学宏大理论家在当代的首要代表。

  (3)倾向于对当代社会事实和问题的经验研究。此种研究很容易变成对一定环境中各个互不相关也不大重要的事实的罗列。社会学家趋于成为调查所有事物方法的专家,方法变成了方法论。目前的例子有乔治·伦德博格、萨缪尔·斯托弗、斯图亚特·多德、保尔·拉扎斯菲尔德的著作。

  3、宏大理论

  “不存在什么能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性的体系。”

  (1)宏大理论的基本起因是开始思考的层次太一般化,以至它的实践者们无法合乎逻辑地回落到观察上来。

  (2)宏大理论在句法学上浑浑噩噩,对语义学茫然无知。(第35页)

  (3)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宏大理论家错误地构想了价值取向的规范性结构。米尔斯认为“价值取向”和“规范性结构”的社会相关性在于人们运用它们来证明或反对某种权力安排,以及在这种权力安排中有权力者所处的位置,而不是假设有某套这样的价值或合法性占居主流,以防止社会结构解体。(第39页)

  (4)宏大理论家提出的“一般性理论”的缺点:相关术语无法有效地表述关于冲突的思想;排除了任何可能涉及社会变迁和历史的因素;无法用术语清晰地陈述几乎任何一个本质问题。(第45页)

  4、抽象经验主义

  (1)抽象经验主义更关注科学哲学而不是社会研究本身,抽象经验主义者将科学哲学信奉为唯一的科学方法。研究模式主要是在构建认识论,最具决定性的结果是造成了方法论的抑制。社会研究风格是经常通过诸如制定社会科学研究的计划和法则的方式,重述并采用自然科学哲学。(第61页)

  (2)对于抽象经验主义的两种流行的辩解:金钱和时间。(第68页)

  (3)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都表现出了对概念的盲目崇拜。(第78页)

  (4)目前所实践的抽象经验主义的存在和发展都体现了一种“科层制”的发展。包括第一,抽象经验主义试图把社会调查的每一步都标准化、合理化,使得其风格的学术操作过程本身变得“科层制”。第二,抽象经验主义的学术操作使对人的研究变得集体性和系统性。第三,抽象经验主义服务于商业部门,尤其是广告公司的沟通部门、军事组织、大学。第四,鉴于抽象经验主义所做的研究对完成其宣布的实践目标很有成效,它们有助于提高现代社会中科层制统治手段的效率、声望以及一定程度上,它的普及程度。(第109页)

  (5)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共享一种学术上的“双方垄断”甚或成为支配性的研究风格,它们将对社会科学的学术前景构成巨大威胁。(第127页)

  5、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实用性

  (1)自由主义盛行的原因是美国没有封建主义而导致的反资本主义精英和知识分子的贵族基础的不存在。米尔斯认为自由主义影响了社会学和政治科学,强烈倾向于同时研究经验性的细节事实和情境问题,倾向于分散关注点。“多元主义因果律”的思想对“渐进式”改革的自由主义政策十分有用,“多元主义因果律”是指自由主义者假设万物生而平等,并且坚持认为任何社会现象背后必然存在大量微小的原因,但此种思想很容易陷入自由主义实用性的视角。(第91页)

  (2)自由主义实用性的本质特征是对分散研究,对事实调查的癖好,以及以此相伴的对多元主义含混的因果关系的信仰。(第92页)

  (3)自由主义实用性具有片段性的原因在于学术系科的奇怪分类,社会学教科书的编排成为机械的对事实的收集,对新思想研究可能性的不重视。(第93页)

  (4)自由主义实用性与凭借其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控制个人问题者十分投合。自由主义实用性是一种道德化的情境社会学,认为理想化了的人是“社会化了的”人。(第94、97页)

  (5)“实用的”意义发生变化,人们认为能够为实现大制度的目标服务的东西才是“实用的”。(第98页)新的实用性给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带来新气象,保守主义的实用性安置于新增加的部门中。新的实用性使人们对处理“人际关系”的管理专家以及对作为权力体系的公司商业进行新的正当性的辩护的需求激增。实用保守主义者持有乌托邦式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意向。(第102页)

  6、科层制

  (1)科层制的运用倾向与日俱增。“目前的社会研究往往为军事首脑和社会工作者,公司老板和监狱管理员等等这些人提供直接服务。”(第86页)

  (2)实践抽象经验主义把大学视为一整套研究性的科层组织,研究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个培训中心,在这些组织中冒出了新面孔:学术行政官和研究发起人、学术新手们。(第112页)

  (3)科层制社会科学具有“技术专家气质”,这些技术专家对社会科学有主导潮流的影响,同时影响批判性判断所依的盛行准则,其完成派系内在任务的手段主要是用利益诱惑,例如给年轻人提供友好的建议;提供工作,推荐其升职;把他的著作送到令人仰慕的评论家手中等等。(第116页)

  (4)科层制气质的政治含义在于其主要服务应用于社会的非民主领域:军事基地、公司、广告中介机构和政府行政部门。(第124页)

  (5)在科层制的社会科学中,整个社会科学的努力局限于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威服务。抽象经验主义是其最合适的工具,宏大理论弥补其理论贫乏。(第138页)

  7、方法论和理论

  (1)米尔斯认为“方法”首先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关,并且相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有一定效力的。“理论”首先与一个人所使用的词汇有关,尤其是词汇的概括程度和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二者的主要目的是澄清观念、简化程序。(第129页)

  (2)要学会暂停研究,反思理论和方法论。在个人实践中,必须让方法和研究工作保持密切的联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论,切勿因为他人的方法论而放弃自身的尝试。(第132页)

  8、社会科学

  (1)社会科学应当关注人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生活于其中的全部社会世界,同时包含着个体的多样性。社会科学家应以有序的方式来理解人类多样性。(第142页)

  (2)社会科学首要和恒久的目的是为获得一系列能达到对人类和社会的有序理解的观点而努力。这些观点必须足够简要,使得理解成为可能,又必须足够的综合,使我们在观点中能包含多样性的广度和深度。(第144页)

  (3)社会科学统一的真正含义是阐明和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主要问题,都需要从不止一个学科中选取材料、概念和方法。(第153页)

  (4)社会科学家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是他们是否明了自己所从事研究的用途和价值,它们是否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或者他们是否曾想要控制它们。在作为社会科学家,从事研究研究的过程中,他们是否在道德上是独立自主的,受制于其他人的道德规范或者道德上是随波逐流的。(第192页)

  9、历史学

  (1)历史学与社会学存在密切关系的原因:第一,在对将被解释的内容的陈述之中,需要范围更为全面的东西,而它们只能由人类社会历史多样性的知识提供。第二,非历史性研究通常易成为对有限环境的静态或短期性的研究。第三,对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或社会学家来说,在对陌生社会的研究中,有关该社会历史的知识显然是理解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第四,即使我们的研究不具有很明确的比较性,即使我们只关注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中某个有限区域,我么也需要历史资料。(第158页)

  (2)马克思“历史特殊性原则”指的是任何一个给定社会都要根据它所存在的特定时代来理解;在一历史类型中,各种变迁机制形成某种特定的交叉结合。(第161页)

  (3)在目前的社会科学中,对“历史的运用”偏向于仪式上的运用:第一,我们经常出于摆脱历史的目的而研究历史。第二,在当代社会的研究中,要尽量根据当代的特征在当代的功能来解释它们。第三,在是否需要直接参照“历史因素”进行理解方面,不同时期和社会是有所区别的。(第166页)

  10、自由和理性

  “从现代生发而来的第四纪元的意识形态的标志,是自由与理性的观念变得不那么确定了,是理性的增进并不必然伴随自由的增进了。理性在人类事务中发挥作用,自由的个人是理性之载体的观念是20世纪的社会科学家从启蒙时代哲学家中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主题。”(第181页)

  “并非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企求自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尽全力或能够尽全力获得自由所必须的理性的。”(第189页)

  (1)自由首先是阐明实际可行的选择并对之进行辩论,然后再作出选择的机会。自由不能脱离在人类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理性的存在。(第189页)

  (2)现在的基本趋势是,庞大的理性组织(科层体制)增多,但个人的实质理性没有增加。当代自由与理性问题的最重要方面是人们还没有认清自由与理性问题的实质,并将其明确的表述出来。(第182页)

  (3)事实的价值、理性在人类事务中所扮角色的价值、人类自由的价值是源于社会科学传统并包含于其前景中的三种主导的政治思想。(第193页)

  (4)社会科学家作为理性人所自我期许的三种政治角色:哲学王、国王的幕僚(目前最通行的角色)、独立自主的角色,即保持独立性地研究和选择问题,但研究要面向国王和“公众”。(第195页)无论社会科学的政治角色是什么,如何履行,效果如何,都和民主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第204页)

  三、摘抄

  1、人们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们。

  2、学术的共同尺度的一个内在含义是:人们借此来表达他们最为坚定的信念;而其他方式和反思类型则仿佛仅仅是逃避和晦涩的手段而已。

  3、制度是按权威分等级的一套角色。

  4、当我们定义一个词语时,我们只是欢迎其他人以我们所喜欢的它被运用的方式来运用它;定义的目的是让争论能集中于事实上,好的定义的应有结果是把对术语的争论转变为对事实的不同看法,从而掀起进一步研究所需的争论。

  5、有公众影响的合法性往往也必然成为个人动机,发挥影响。

  6、正如爱默生所说,“政府”并不一定“来源于人们的道德认同”。而要是相信政府确实来源于道德认同,则是把它的合法性和产生它的原因相混淆。如果确有某社会中的人正好具有这样的道德认同,这要依赖于下述事实,即制度的统治者成功地垄断甚至强行灌输了他们的支配符号。

  7、从符号到行为再到符号,有很长一段距离,不是所有的整合都是基于符号之上的。

  8、广义而言,社会科学哲学似乎包含两种努力。(1)哲学家们似乎试图考察社会研究过程实际是怎样的,然后归纳这些看来有望成功地研究与步骤,并使之前后连贯。这是一项棘手的工作,很容易一无所获。但若是每一位从事实际研究的社会科学家都作出努力,难度就会大大降低,而且每一人都有做一做的必要。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工作做得还很少,并且仅仅运用到有限的几种方法中。(2)抽象经验主义的社会研究风格经常通过诸如制定社会科学研究的计划和法则的方式,重述并采用自然科学哲学。

  9、任何一种类型的经验主义都包含了一个形而上的选择——对那些最真实事件的选择。

  10、任何一种社会研究都是由思想推进的,并只由事实加以限定。

  11、我们不能从自己的信仰的东西里推导出应该如何行动。我们也不能从我们所相信的自己应该如何行动之中推导出其他人应该如何行动。

  12、如果考虑到观念,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中立”的术语,并了解和明确仍保留下来的价值含义。如果考虑问题,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再次根据问题被选择的方式来明确价值,然后在对问题的解答中,尽可能地避免评估偏见,无论这个解答把人引向何处,无论它所包含的道德和政治含义会是什么。

  13、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形态的用途之所以产生,是基于如下事实,即相当多的现代社会科学一直在同马克思的著作反复进行未被人们注意的辩论,反思与挑战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政党。

  14、民主意味着受法律管制的人有权力和自由根据大家商定同意的原则去更改法律——甚至可以变更这些原则;但比之更重要的是,民主意味着对历史本身的结构性运行机制进行集体性的自我控制。

  15、“社会结构”这一应用极广的概念,就是指根据其履行功能而进行分类的制度的组合。这是社会科学家所使用过的最有包容性的研究单位。

  16、并非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企求自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尽全力或能够尽全力获得自由所必须的理性的。

  17、就意识形态发挥的作用而言,人们常常不介入合法化以及越来越趋于冷漠,是当今西方社会两个关键的政治事实。

  四、相关疑问和感想

  1、“如果人类想克服焦虑、淡漠以及由它们导致的种种难以解决的困扰,他们就必须直面这些包含种种困扰和论题的问题,不过艺术没有也不能将感情表达为这样的问题。”(第17页)

  艺术为什么不能?这样说是不是太过于极端?(决定找原著中的英文语句进行再推敲)

  2、“到目前为止,根据新方法进行的分层研究还没有提出新的思想。……他们还以各种笨拙方式强以小城市为‘抽样区’进行研究,却全然不顾下面这一昭然事实:对此类研究的简单的加总,绝不可能达成对于国家的阶级结构、地位和权力的完整认识。”(第58页)

  此语的意思是对关于数据调查研究中样本过小而没有代表性进行的质疑,还是就直接否定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大数据的研究是否就是对这一方法的补足,从而证明数据分析可以由部分而反映整体。

  3、“在发展至极端的情形下,随着合理性的增加,随着它的中心和控制点由个人转移到大规模的组织,大多数人运用理性的机会将会被扼杀,所以将出现不依托理性的合理性。”(第185页)

  人们控制自己不是因为自身的理性或者需求而是因为迫于组织的规范或者相关道德的压力,比如说法律,基本将之作为所有人社会活动的底线,即便出现违法心也不敢做违法事。可是,一些所谓的规范本身可能就是抹灭人性的。例如,古代对于女性裹小脚等习俗,这应该要将具体的历史背景加以研究。那么,是否对于很多所谓的规则我们都应该进行质疑,还是往往因为长时间身处其中或者“生来就有”而默认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4、“如果理性就是在民主方式创造历史中扮演一个自由的角色,它的一个首要载体必定是社会科学。民主的政党、运动和公众的缺失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家作为教育者,不应努力将教育制度形成一个框架,使公众在其中得以解放,起码是开始解放,并在其中鼓励与维持讨论。它也并不意味,教育者不用在以非学院的角色教化这种公众。”(第206页)

  也就是说,不管现实如何,我们的努力不变。

  5、“明了自己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家,必须面对我在本章中所暗示的道德两难困境——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有别于投合人们利益的东西。……我的建议是,通过将我们自身置于论题和困扰中,将论题和困扰阐述为社会科学的问题,我们会遭遇最难得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唯一的机会,使理性以民主方式在自由社会中与人类事务相关,从而实现潜存在我们研究前景之下的古典价值。”(第209页)

  米尔斯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专心学术还是屈于现实。作者之后的观点显然是认为两者之间虽然会存在矛盾,但可以找到平衡点。我认为应该是贵在坚持。

  五、《论治学之道》的方法整理

  《论治学之道》是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附录,是对“研究实质性问题的学者”做研究的方法和思想的告诫,个人感觉很有用,故此整理。

  1、个人生活与学术生活相融合。

  (1)通过设立内容丰富的学术档案而养成自省的习惯,学会如何保持内在精神世界的清醒。养成练笔的习惯。学术档案的主题应包含个人观点、评论、摘录、书目和课题概要。

  (2)在已有资料中可以发现的三种类型:一些和主题有关的理论;其他人研究出来并作为这些理论论据的资料;已收集起来并经过不同程度的整理集中,可以利用但与这些理论无直接关系的资料。

  (3)制定计划。定期回顾“我的问题与计划”的进展。但不要固守任何一项计划,所做的就是列出论题。随时拥有很多计划,即很多想法。

  (4)保持学术事业的目标明朗。

  (5)写作与思考之间相互作用

  2、一些建议

  (1)避免呆板的程式。

  (2)避免形成拜占庭式的拆解组合概念的怪癖,以及空话连篇的做派。

  (3)只要你认为研究必需,可以建立横贯历史的结构,也可以探究各段历史的细节。

  (4)不要沉迷于一个有一个的小情境研究,要关注将各种情境组织起来的社会结构。

  (5)你要认识到你的目标是对世界历史上曾有的和现有的社会结构进行充分的比较性理解。要认识到实现这个目标,你必须避免普遍存在的学院科系的武断的专业化。

  (6)要始终关注人的意象和历史的形象,即有关他的人性的一般观点和关于历史是怎样形成的观念。也就是说你要不断研究并改变你对历史问题、人物问题以及包含着人物和历史交叉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7)了解你继承并正在从事古典社会分析的传统,不要将人作为一个孤立的部分理解,也不要将它本身自然地当作一个可理解的领域或系统去领会。

  (8)不要让经过官方阐述的公共论题或是由个人感受到的困扰决定你所研究的问题。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九):想像力还是想象力?

  本人拿到书,看了标题,第一反应就是:到底是想像力还是想象力?

  从小学到大学,印象中都用想象力,而不是想像力。

  由于手头没有权威工具书,所以在网上搜了一下对想像与想象的辨析,不得不说,无论从最初词汇的产生,还是日后众人的运用,“想象”与“想象力”两个词才是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

  虽然是本书的译后记中,译者说,台湾最初也翻译为“社会学的想像”,但鄙人以为,无论台湾也好,大陆也好, 都需要用规范字,所以这本书的正确翻译应为“社会学的想象力”,而不应弄成“想像力”。

  附录:

  1、http://shrb.dzwww.com/shzx/zh/200704/t20070409_2098466.htm

  “想象力”还是“想像力”

  2007-04-09 08:35:00 作者: 来源:

  最近不少读者打电话,询问报纸上登出的“想象力”“想象”等词是不是用错了,应为“想像力”和“想像”。

  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想像”一词词条的解释中这样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已确定‘想象’为推荐词形。”

  由此可见,规范的用法应为“想象力”和“想象”。

  2、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xypx/xy_jcdy/200312/t20031229_72244.htm

  想起了韩非子

  “想象”还是“想像”?我想起了韩非子说过的一段话,也许可以让我们得到一点启发。

  《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希”通“稀”,“希见生象”,即很少看到活象。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地球生态的变化,人们很少看到活象,得到死象的骨头,便按照骨骼的样子想出活象的模样。所以凡靠主观意识去推想者,都称之为“象”。

  我认为这段话也许便是“想象”一词的出处。

  既然想的是“象”,那当然不能用单人旁。否则,反而是用了一个别字。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蔡建)

  何必走回头路

  韩非子关于“想象”的解说,生动有趣,有如寓言,因而屡被引用,连上一世纪50年代日本大修馆出版的《大汉和辞典》,也曾用作书证,可见影响之广。

  然而,这一说法是靠不住的。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时,在“象”“像”二字条下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韩非说同俚语。”他认为“象”字只不过因为同音借用一下,和“大象”没有任何关系。韩非之说同“俚语”一样不可信。

  那么,“像”字制出以后呢?段玉裁也有说法。他注“象”字时说:“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则学者不能通矣。”注“像”字时又说:“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

  可见,按照段玉裁的观点,不但“想象”应是“想像”,而且“象形”也应是“像形”。那么,为什么事实并未如此呢?因为出版物上“皆从省作象”,“而学者多作象”。这就出现了“象”行“像”废的局面。这就是说,早在段玉裁时代,“想象”已经压倒“想像”。这是文字“从省”的产物,也是“学者”选择的结果。

  既然如此,何必走回头路呢?

  (解志雄)

  “想象”比“想像”合理

  “想象”与“想像”这组异形词,在书刊上使用频率相当,《现代汉语词典》将“想像”列为推荐词形,其实从理据上看,“想象”更为合理。

  首先,从语素表义的合理性上看,“象”字更胜一筹。分析词的内部结构,“想象”和“想像”都是动宾(或述宾)结构,即“心造或悬想(某种或某些)形象”(这是根据该词的词义概括出来的)。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确定“象”或“像”是作为名词性语素出现在“想xiàng”一词中的,因此在分析语素义时可以不考虑“象”或“像”用作其他词类的情况(“象1”指动物大象,虽然是名词,但与我们的讨论无关)。

  从这两个语素本身的意义上看,“象”更具涵括力。举凡与“形状;样子”有点关系的皆可谓之“象”,例如“景象”“天象”“气象”“印象”“表象”“现象”“形象”“抽象”,所谓“万象更新”“万象归一”之“万象”正表明了“象”的涵盖面之广。而“像”只限于“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肖像、画像)或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某种镜面反射或折射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分虚像和实像),义域狭窄。“想xiàng”的内容却是无物不包的,当然宜用“象”字。

  其次,《现代汉语词典》在给“想xiàng”进行解释时,两个义项中都出现了“形象”一词:“①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不难~/~不出。”释义中的两个“形象”都与“象”字对上了号,却与“像”字不搭界。

  (匡吉)

  至于对本书内容的看法,他日再谈吧。但至少本人并不觉得该书应该有那么高的地位,不管是其观点的新颖性,还是其写作的严谨性——很可能因为本书写作年代吧,当时可能是新颖的观点,今天似乎没看觉得有多少出奇之处。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十):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米尔斯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对当时社会科学学术界存在的主要趋势一一作了深刻而又切实的批判。

  米尔斯所谓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在此之前并不存在这个概念,因而其首先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解释。“...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我想要描述的正是这种品质,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1]这并不是社会学想像力这个概念的严格定义,而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解释。简单地说社会学的想像力就是一种把个人生活同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外部力量综合把握的能力。这样才能明白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和陷阱。

  利用社会学的想像力这一概念,米尔斯批判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三种流行形式。它们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实用主义。

  米尔斯认为“宏大理论的基本起因是开始思考的层次太一般化,以至它的实践者们无法合乎逻辑地回落到观察上来”[2]。并且认为宏大理论家实际上是在构造一个“概念王国”,这个概念王国排除了人类社会的许多结构性方面。将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概念化、符号化。

  而抽象经验主义在实践研究中更关注科学哲学,而非社会研究本身。其对方法论的抑制,使人们更多的被困于方法的认识论问题,而不是对经验资料的吸收。并且容易使得研究者湮没于浩如烟海的经验材料中。

  在对各种实用主义的批判中,米尔斯认为,不管是自由实用主义还是新自由实用主义,抑或是保守实用主义都已被政治化、科层化和意识形态化。简言之,这些都是异化的实用主义。

  批判:尚付阙如的方法

  米尔斯对这三大流行的研究形式的批判是比较中肯的。但是这些批判并不意味着米尔斯对这些研究形式的积极的一面视而不见。批判不是纯粹的反对,其目的是为了完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损益”。批判可以分为基于现实的批判和基于理想的批判。

  基于现实的批判是一种政策、政治性批判,其批判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引起政策和政治上的反思,促进政策与实际相结合。各种政治改革都是建立在对先前政治的批判基础之上,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很好的现实中的例子。基于理想的批判是一种学术性批判,其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或重构学术学说,增强理论指导实际的作用。这也是学术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机制。凯恩斯主义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为了解释和解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困境。而新自由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则是为了改变七十年代经济滞胀的局面。同时在这一相互批判的过程中,经济学本身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样,米尔斯对当时学术状况的批判是其指出其社会科学研究前景的滥觞。现实情况和理想类型的抵牾是米尔斯批判的动力和原因。对学术现状的不满,使其立志改变,以批判为手段,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前景是米尔斯的一个理论承诺,既是对自己的,也是对学术界的。并且这才是《社会学的想像力》全书的重点。

  前景:社会科学研究的理想类型

  在构建社会科学研究前景时,米尔斯的思想是深刻而远瞩的。米尔斯是站在空间和时间之上来阐述他所谓的理想类型的社会科学研究前景。在这个前景中,米尔斯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果做好一个研究,另一个是如何做好一个研究者。

  米尔斯是在坚持实证主义本体论的情况下,探讨认识论问题。他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阐述他所认为的每个社会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关于方法论的坚持。

  在空间上(本文所谓的空间是指学术空间,即由不同学科所构成的抽象空间),米尔斯认为“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的,是人类的多样性”[1]。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生活于其中的全部社会世界。由多样性的人所构成的社会也是多样性的,从宏观层面上讲有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之分,从微观层面上讲有城镇社会和乡村社会之分。这样一个多样性的人和多样性的社会,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它必须足够简要,使得理解成为可能;又必须足够的综合,使我们在观点中能包含多样性的广度和深度。”[2]要研究和理解这么一个多样的整体的对象,我们需要压缩学术空间,即运用多学科视角,综合各学科理论和方法,才能比较准确地研究和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

  在某一项研究中,必然要选择一个确定的研究单位,即一个具体的研究视角和分析对象。米尔斯认为“运用任何一个小于民族国家的研究单位阐述问题,都会遇上极大的困难。”[3]米尔斯认为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研究单位,只有将研究单位定位于这样一个层次上,才能够进行比较完整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同一个民族国家里可以包含许多个社会制度,在同一个社会制度下亦可能存在许多民族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始终关注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才能使其研究的理解性和综合性达到完美的结合。

  米尔斯认为理想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压缩学术空间,打破学科之间的明确界线,“改变强调社会科学系科化”[4]的局面。“过分强调社会科学系科化的危险在于与之相随的假设,即经济、政治及其他社会制度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5]而现实却是生活系统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不存在任何一个独立于人类生活系统之外的有关人的系统。在社会科学各门类中,即使是各门类的专家,只要一个人开始掌握这些门类中任何一个,他就不得不涉猎其他门类,也即进入所有那些领域的传统势力范围。对米尔斯来说,“任何一个社会科学专业在任何学术意义上来说,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他渐渐体会到他就在实践着整个社会科学,而不再仅仅是其中一支,无论他在研究中极为关注的是哪一个具体的社会生活领域,情况都是如此。”[1]

  在时间上,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三个维度,分别是历史、现在和未来。“社会科学探讨的是个人生活历程、历史和它们在社会结构中交织的问题。”[2]这三者(个人生活历程、历史和社会)是方向正确的人的研究的坐标点,我们时代的诸种问题,现在包括人的本质这一问题,如果不能一直把历史视为社会研究的主轴,不能一直认识到需要深入发展以社会学为基础、与历史相联系的关于人的心理学,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描述。历史在米尔斯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或者说执牛耳的作用。他认为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历史学科,甚至更为明确地说“所有名副其实的社会学都应该是历史社会学”。[3]不管我们研究的环境是熟悉的工业社会还是陌生的原始社会,亦不管我们研究的领域是静止的还是变幻莫测的,我们都要到历史中寻找答案。只有知道它从哪儿来,才能知道它将到哪儿去。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终极关怀,“人究其根本是社会和历史中的行动者,必须通过他与社会与历史结构间的密切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来理解他”[4]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历史,是为了完整地、全面地解构当前的社会,并且指向未来。历史、现在和未来不是简单的三个时间维度,三者之间具有决定性的因果关系。未来是由现在和历史决定的,现在是历史的产物。这种决定不是机械的,现在和未来不是历史的控制变量所得到的结果,而且加入了人类的干涉作用。因而一个指向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科学研究必然要深深地扎根于历史研究的土壤之下。

  米尔斯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做好一个研究者。研究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研究水平的高低。一个优秀的研究者,或者用米尔斯的话来说,一流的学术巧匠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米尔斯给出的回答是自由和理性。

  “社会科学家关注历史的顶点是他逐渐地把握了他所生活时代的思想;社会科学家关注个人生活历史的顶点是他开始理解了人的基本天性。”[5]自由和理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天性,然而在异化的世界里、异化的生活中的个人自身都已被异化。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就是保持这种自由和理性,即人的基本天性。“自由不仅仅是有机会依自己喜好行事,也不仅仅是有机会在给定的两者中作出选择。自由首先是阐明实际可行的选择并对之进行辩论,然后再作出选择的机会。”[6]而理性,用康德的话说,是一种先验的东西,是人生而得之的一种能力。但是,现代社会的理性却面临着合理性的挑战,个人的理性正一步步被自我理性化占有。“理性在人类事务中发挥作用,自由的个人是理性之载体。”[7]理性和自由是人类的天性,因而社会科学研究者除了保持自己的这份天性,还肩负着另一个重任,那就是寻回全人类的理性和自由。

  至此,米尔斯写作《社会学的想像力》的目的或者说任务已经完成。正如上文所述,批判不是反对,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和重建。米尔斯在此书中对三大研究趋势的批判不可或缺。但是这种批判不是目的,它仅仅是一种手段。是其构建理想研究方法的铺垫。米尔斯所

  谓的理想研究方法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综合。即理性和自由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破除各学科的界线,整合各学科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并在历史的方向上对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进行综合性研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