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许愿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许愿树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3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许愿树的读后感10篇

  《许愿树》是一本由[美] 约翰·肖尔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愿树》读后感(一):远方的重生——记我生命中的那些光

  远方的重生——记我生命中的那些光亮

  读完《许愿树》的时候,就一直想要记录下一些东西,这部在我刚满十八周岁的时候读的东西,让我明白了很多,但是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作为中文系的孩子,必须要说,作者真的不是专业的写手,很多情节上都有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情感上对这个经历共鸣。好书就是应该这样的,不求语言华丽,只是要给我一些感触就可以了。

  因为刚刚经历上海高考的关系,读书的速度一直慢不下来,所以读这部作品虽然是拖了很长时间,但是因处在繁杂考试复习阶段,就一直没有好好读,今天晚上,在写完寒假计划的时候,就读完了这本书,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

  远方,远方一直对我有一种致命诱惑,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看游记,总是可以从别人的旅行经历里看出很多艳羡的东西。也喜欢走在远方的路上,那些人事物,总是给我很深的思念,即使是在离开了很久以后。只能在《许愿树》里,寻找那些我曾经行走过的地方,做一些点点的呼应:

  泰国·美丽笑容

  去那里之前,我也没想到过,会遇见那些好山好水。泰国的风光美好的就像是行走在我们国家自己山水间,竟然会生出一些归属感。那里的民众开朗,那个导游会说一点点的中国话。很显然,有很多的导游经历,所以竟然一下子从一堆亚洲人当中找出我,知道我是中国人,那个最强大社会主义国家。我听着他对中国的评价,只是浅浅的笑。他脸上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淳朴的笑容,不知道为何,是我走过那么多地方,唯一觉得不会有身在异乡感觉的美好国度。虽然那里也有很多不堪的求生的人,那里的吃饭方式也很奇怪,但是年少的我也像是玛蒂一样,看到了泰姬陵,生出一种敬意。

  印度恒河·生命的起源

  印度恒河的那场火葬,至今都留在我的记忆里,我还记得那个老人说的话,“一切的行走都会成全各自的修行,并最终趋于最后唯一存在的光源。”修行者对于人生绝对体验教会了我,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很重要的生命意义。想起了今天考的西方文学经典导读的考试,哈姆雷特对生命的思考,虽然是我永远达不到的一个思想高度书桌数学代表送的《戏剧诗人柏拉图》还从未看懂过,下学期想选修哲学系的课。华师的哲学,虽然没什么名气,但是也应该可以教会我一些东西的吧。

  话说回来,印度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他们对于生命轮回坚定,和那些千古不变的信仰,十分值得我们这样的大国学习,我们很多人是无神论,其实又是泛神论,没有坚定的信仰,所以总是会出这样那样的不幸,“江山不幸诗家幸”

  中国香港·山水间的高楼

  因为长期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所以一直对好山好水有着极其的向往。在去香港之前,我没想到过,那样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竟然有着上海永远比不上的山水,你永远不知道,一个高起的山坡后面,是转弯的高楼,还是大片开阔海水。克服了土地不适应,便有了这么,适合生活的城市。

  因为喜欢文学的关系,走到一个地方,总是会去逛那里的书店,不然就会觉得旅行不完整。香港的书店很符合我对独立书店的感觉,应该有美好的阳光,暖暖地晒在身上,应该有香醇的咖啡,应该有大排的书,只不过,价格实在是……好吧,我知道还是世俗的人。没办法了的。

  那些行走过的地方,构成了我生命中最好的光亮,也是我看到《许愿树》,为这两个父女感到感动的最大原因。一切的行走,都会是光亮,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是逃避,或是放逐,是遗忘,或是寻找。

  告别往日的悲喜,遇见一个真实的自己。

  独自旅行才能发现,在如水的夜色中,多么高远的志向和欲求,都敌不过这人间无尽无望的温情。或者,只有行走在路上,将自身抽离出来,在他方与那个困顿的自己摇摇相望,真实地面对人生,才能在最清冷体会到这生命最炽烈的热爱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其实是不满《许愿树》最后的结局的,在我心目中,他们行走的理由,是在远方眺望自己,然后彻彻底底可以心怀坦荡的回到那个成长,遇见的地方,重新生活。当然,和香港的她们生活在一起,也是可以的,至少回归了幸福和平淡的初衷。但是,怎么可以不回纽约,哪里都比不上故乡的。

  我还记得,每每在上海的时候,我都会抱怨这里生活的快节奏,这里的忙碌生活,这里除了佘山再也没有好的景色,这里完全不适合生活,各种吐槽。但是每次,飞机从远方的机场起飞,到达上海上空的时候,那些明明灭灭的灯虎,着实给我很强类的故乡的感觉,哪里的灯火都比不上上海那样的温暖,我想,对于玛蒂,伊恩,也应该是一样的。

  《The Hours》中Virgruia Woolf 曾对Leonerd说:You can 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你不可以通过避免生活的方式,来寻找平静

  不是么,亲爱的。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圣经·启示录

  《许愿树》读后感(二):一段段温馨旅程

  首先不得不说,这是读过的外文翻译过来的小说中翻译最棒的一本。文字细腻优美故事温馨感人

  伊恩和玛蒂按照凯特的叮嘱,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国家,体验了日本的漫天樱花、尼泊尔的攀登、开心的泰国人、虔诚的印度人、时尚的香港、浪漫的越南、神圣的埃及,每一段旅程,他们都会像凯特以前一样给陌生人提供帮助,因为他们知道,假如凯特跟他们在一起,她一定也会这么做。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后,他们会打开凯特的信,她在自己生命已经危在旦夕时给丈夫女儿写的句子和诗,每一篇都催人泪下。而玛蒂在每一段旅程里,都会将她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呈现在自己的画笔下,选一棵最好的树,把画送给妈妈,并始终相信她能看到。

  读完这本书,脑海总会浮现出一个高大黝黑的爸爸背着一位天使般的小女儿走在川流不息人群中的画面失去了挚爱妻子和妈妈,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完成了这段治愈之旅,他们再次来到香港。

  中国香港:陌生人的微笑

  那男人女人经常手牵手。男孩子则坐在两个女孩旁边,和她们一起玩耍,就像是兄弟姐妹,但他们并没有同样的肤色和血缘。

  温馨的结局让人深深地松了口气相信凯特看到他们的新生活也一定会开心的。

  《许愿树》读后感(三):一次洗涤灵魂的旅行,一场放逐自我的重生

  印象中我很少看到美国人能写出这么细腻而优美的文字,对我来说,美国式情感就象一份涂满了奶油的生日蛋糕,甜腻而仓促,在程式化的热闹背后藏着难以持久悲哀。然而约翰.肖尔斯的这本《许愿树》,却完全改变了我之前对于美国文学错误而片面的印象,它的细腻和唯美让我的阅读的每一个瞬间怦然心动,沉醉于书中的情节不愿自拔。

  失去爱妻凯特的伊恩是孤独的,他生命中所有亮丽颜色悦耳声音都被凯特带走了,除了十岁的女儿玛蒂。然而玛蒂的身上却有着那么多凯特的影子,这对他而言只不过是更大的折磨:她眉眼之间的独特韵致,她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甚至她微笑的样子,都象极了凯特。他在凯特离开后漫长的十个月里,面对着玛蒂,萧索而愁怅怀念着她的一切,身边的所有物品都如同被施了魔咒般,缠绕着她挥之不去的影子。

  直到他打开凯特留下的礼物盒。为了完成凯特的遗言,伊恩带着玛蒂开始这趟奇异而动人世界之旅。是那样具有画面感的文字:中年男子宽厚胸膛和温暖的笑容,眼角难以掩饰的痛楚悲凉;他带着女儿和妻子留下的信件,在日本纷飞的樱花树下,在尼泊尔巍峨的山峦和湿冷的空气中,在泰国热闹的海滩和寂静的海水中,在清雅肃穆的泰姬陵面前,在高耸入云的香港摩天大楼中……小女孩纯真的笑容飘浮在每一处流动的景致里,她在每座城市的最高处描绘自己眼中动人的画面,坚信妈妈能看到那些美丽的画,她将最诚挚的愿望挂在许愿树上,因为它们能为妈妈带来幸福和平安。在这次丰盛而久远的旅途中,父女二人相依相伴,穿越漫长的苦难,寻找埋藏在自己生命的沙砾中那些如珍珠般闪亮的品质。从内心抗拒到逐渐接受,从闷闷不乐恋恋不舍,体会了无数不可思议的风景,领略了人们各自不同艰辛,在生存与死亡的挑战中,在幸福与苦难的领悟后,他们终于用爱开启了一次灵魂和情感的新生,重新寻回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幸福与期望

  文字是我很喜欢的风格,浪漫而富有诗意,淡淡的哲理和禅意闪烁着情感智慧的光茫,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象凯特那样,在生命将逝之前,完全忽视自己身体病痛,为所爱的人写下一封又一封至情至性的信,激励启发他们忘记苦痛,发掘人性慈悲善良勇气力量。凯特,她一定是个天使,所以才能将自己最伟大祝福和期许藏在纸卷里,用这么美好的文字和故事去抚慰亲人伤痛鼓励他们将所有对自己的怀念转变为寻找快乐动力。仰望星空,仿佛看到她在天堂自由地飞翔,轻轻挥动着洁白的羽翼,为他营造出一方安静平和空间,她的声音在他耳边温柔地响起:

  我们的爱永远不会消失,也不会减弱。

  我们是一体的,也会永远如此——

  我们是同一本书中不同的页。

  但生命很长,你不应该独自走过。

  请你不要独自走过。

  再去寻找幸福吧!

  找到另一个版本的我们。

  在那个版本中,

  庆祝我们曾经有过的日子

  我们一起创造的生活,

  我们相伴走过的道路

  只有当你感到幸福

  你才能在回忆我的时候,

  再次露出微笑。

  我希望能在天常看到你的微笑

  我希望看到你的重生。

  带着记忆,

  带着欢乐

  带着希望。

  记住……

  爱是不受驯服的狂野,

  是奔涌向前的河流

  是永不反悔的承诺

  我爱你

  她要看他微笑着重生,带着记忆,带着欢乐,带着希望……这美好的诗句圣洁的情感在纸面上缓缓铺陈开,内心尘封已久的感动在那一刻毫无防备地释放出来,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次捧着书本坐在那里,泪流满面,为了凯特,为了玛蒂,为了伊恩,还有那溶在故事中如黑巧克力般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初夏夜晚的空气轻轻拂过脸颊,有着微凉的触觉,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自己心脏怦怦的跳动,以及思想在不同的国度间自由驰骋的声音。合上书本,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拥有这样一次放逐自我的旅行,不知道我会不会也象玛蒂一样,在每个城市里画下自己眼中的美丽?能不能也象伊恩那样,用善良和友爱去帮助那些在生活的艰辛面前苦苦挣扎着的人们?

  没有不可疗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许愿树,安静而固执地守候在那里,等待治愈内心的伤痛,或许,它就存在于我们心中,沉默却强大。

  《许愿树》读后感(四):如何跨越心中的那座桥?

  在一次聚会中,遇到过一个人。她曾在路上走了8个月,旅途中偶遇了很多人,其中有一对来自美国加州的夫妇,他们的家园在2008年的一场森林大火毁于一旦。失去一切,他们开始旅行。她说,曾经你觉得很安全的东西,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安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重要。你会发现,生活还有着那么多的可能性。身边好多人藉由旅行而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当然旅行本身并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旅行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从路上的那些风景,那些人身上重新体味自己的人生。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里,学会放下心中的重压,给自己重新选择机会

  对于一个连国门都没有出过的人来说,我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无尽的向往,在还没有能力亲自去探寻一翻的时候,我总是诉诸书本来了解另一个天地。于是在《许愿树》的指引下,我走过日本落英缤纷的樱花树,印度梦幻完美的泰姬陵,香港灯火璀璨的摩天大楼,埃及古老雄伟的凯尔奈克神庙。在尼泊尔的雪山放飞风筝,在泰国的海滩与鲨鱼游泳,在越南的草坪捕捉萤火虫。我仿佛就在伊恩和玛蒂身旁,与他们一同见证这一段神奇的旅途。我也一直在想,玛蒂的画板上是如何铺展这些情景的呢?

  但更重要的是,我与伊恩和玛蒂一样记取路上那些陌生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在日本,亚纪子说:"生活如季节变换。无论积雪有多深,冬天过后总是春天。”在泰国,阿拉克说:"佛祖说每个人都要经历很多次生命,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次的出生和死亡,就像太阳每天升起和落下。"在印度,小男孩卢比说:"当你跟我问好的时候,当你带我去吃东西的时候,那一天,我就重生了,我也要为你们做很多很多事,让你们感觉重生。"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自己会遭遇不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丧失,每个人都会经历人世的冬天,但是每个人也都会寻找到面对冬天的方法,我们在别人的释然中慢慢打开心结,也慢慢在内心凝聚自己的力量,来支撑自己走过那座桥,等到到达对岸时,会真的发现没有跨不过去的槛,这世界还是一片光亮。

  《许愿树》读后感(五):那么多的温情,那么远的距离

  果然对的书要遇上对的人,有时候不是简单的它好,或者不好,只是它与你的阅读经历是否契合!

  《许愿树》是这样一本书,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孩的治愈之旅,真的,就这样如此简单的一件事,被作者默默的抒写了375页,没有推理,没有跌宕起伏,一切都那么温情,简单,以至于会让人有淡淡的无味之感,因为它太慢了,他们父女俩一路在行走,从美国起程,跨越了美洲,非洲与亚洲,终止于中国香港,这样漫漫的长途,却让人觉得停滞,停滞是父女伤感的疗伤被平实而细腻如丝的琐碎所包裹,当我想急切的走进他们,却总觉得有些背道而驰,因为不曾经历那样的离别,或许才无法体味那样的真心实意吧。

  据说约翰肖尔斯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而是一位走遍世界各地的作者,自然的想起了另一本作品,《我的家在蜜糖湾》,亦是一位知名的记者写就的一部小说,有关家族史。总是觉得在他们的文字里不能苛求语言的华美和结构的精致,甚至于文本的吸引性,唯有那一种与自我的契合度,决定着是否喜爱。

  想来《许愿树》中有着太多作者自己的影子,妻子死后的愿望是让他带他们的女儿重走他们生前去过的地方,从美国,日本,尼泊尔,泰国,印度,中国香港,越南,到埃及,这里面深深的植入了一位热爱旅游之人的见闻和感受,让我想起了某位友人,他们热切的想要亲自去感知世界,而我就在他们的眼中,笔下却感受他们感知的世界。

  或许这一种游走太过刻意了,所以总会不知不觉掩盖了情感的递进,或许情感的描绘太过拘泥于日常的琐事了,所以总会觉得慢,太慢,时光仿佛未曾变更过。

  我一直在说,我的阅读越来越重口味了,清浅的,温情的,总是无法挑动我的阅读神经,我承认自己的矛盾和矫情,想起前一阵读席慕容,在那种平实里怎样都找不到雀跃,就像我明知《许愿树》是一本治愈系的成长小说,因为平凡才真实,因为细腻而美好,可是此时此刻的我,却总也无法跟随伊恩与玛蒂,去踏上默默的疗伤之旅,而只能远远的观望,直至有一天回归本真。

  《许愿树》读后感(六):不像是疗伤小说

  总觉得是一本描写旅游的小 说 描写旅途的太多了掩盖了作者要表达的本意

  《许愿树》读后感(七):有女如伊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父亲,带着女儿,跋涉八个国家,最终找到心灵慰藉的故事。对于为什么要旅行,旅行之中和之后都会有什么,父亲和女儿,其实并不清楚。他们只是觉得,总得出去走走,不要老是拘囿于自己的悲伤里。世界那么大,还有什么放不下——可是,一路上,他们还真的是放不下那种失去亲人的悲伤。每遇到一个人,开始一场新的经历,在有一点释然的同时,反而会更加回味起那个走掉了的谁。

  那个走掉了的谁,就是父亲的爱人,女儿的妈妈,就是书中从一开始就死掉了,却总能以文字的方式重回的凯特。

  凯特是个终其一生(太短暂了)都充满爱心的人。年纪轻轻就到日本去做老师,后来又去了许多美丽却不发达的国家做义工。她在日本的时候,跟一个澳大利亚的青涩男孩伊恩相遇、相恋,此后又执手走过人间的许多地方,最后结了婚,有了小孩。这其间,凯特的禀赋一直没变,伊恩却把从前渐渐忘记了~~~他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忙着一点一点往自己的身上揽责任。最终这责任压得自己透不过气,也压得女儿寡言又伤心,更压得凯特生了病,熬不过,去世了。伊恩到凯特走后才发现什么都是空。

  凯特是个好妻子,好妈妈。她活着的时候,是她引领伊恩有着充实的激情的人生(青年时期的),她耐心又温柔地护佑女儿长大,倾听她的每一声心语,看着她一点一滴的进步。她深知自己是被强烈需要着和依赖着的,即使她弥留的时候,也在想着丈夫和女儿以后该怎么办——于是,一封信,十二个纸卷,那么多谆谆的深情的文字,继续引领着伊恩和马蒂,走出家,走出阴霾,走向阔大的天地人生里去,也终于走向彼此的灵魂新境地。

  伊恩一路上都在不断回忆凯特。跟凯特比,自己老得好快——即使岁月过去,凯特的激情从没有退却,爱和善良从没有减弱;跟凯特比,自己是那么粗笨——他看不见女儿失落的眼神,听不见她心底的眼泪,连表达爱也那么木讷,不知所措。每一天,每一步,每一个心动思动行动的时刻,他都在想,如果是凯特,她怎样,人家会怎样……他还是彻底思念着凯特的。

  马蒂同样。她不断拿爸爸同死去的妈妈对比。两者她都爱,她不允许自己爱任何一方多一些,每思念一方,便觉得让另一方伤了心。尽管十岁已是一个懂事的,甚至对某些孩子来说可以从此变得冷酷凛冽的年龄,她仍然干净而纯真,相信梦想,相信情意,相信许愿树。

  凯特永远没有死去。聪明如她,激情如她,睿智如她,总会不经意间影响到伊恩马蒂以及乔舒娅还有其他许多人的生命,让他们变得好,变得快乐,变成更加善良的人。

  凯特才是故事中永远的女主角儿嘛~~

  《许愿树》读后感(八):仪式与诚恳人生

  好吧我承认我现在算是上了年纪了,总是对一本书出现两个评论。第一遍评论是读完后的第一印象,口不择言,一气呵成。等过了好多天,再来写个还是口不择言,但可能会站得更远一些看。

  约翰肖斯这个作者不是以写作见长的,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他真正的身份仍然是个企业家,底层传媒的创始人——然后,如同欧美许多有钱了突然腻味了的人们一样,他开始作慈善,还是写作,开始利用写作赚得的钱继续作慈善——如同书中的伊恩一样,肖斯自己也是走遍了亚非诸国,经过城市,涉过险地,住过五星级酒店,也借宿过当地人家中。他的书中的故事,常常就是他亲自经历过的。我相信如果肖斯能在读者文摘上开个专栏的话,他会源源不断地写下去的。

  正因为写作不是他的主要目的,而是他吸引人们关注的途径(通过他的书,来关注他的慈善和公益事业),所以他也不会像好些专业作者那样在情节布局上用上许多的匠心:警告,如果你是推理小说谜,或者喜欢看特别虐心题材的读者,那么这本书肯定会让你失望。这不是一本以情节见长的打发时间的书,它很厚,很漂亮,它是你在觉得心灵失落、荒芜、担忧、害怕的时候,可以常常拿起翻阅的书。当然,它也不像励志书那样谆谆告诫并且列出一二三四点让你练习实践,它就是一个小说,讲一场跌跌撞撞的漫长旅行,主角其实就是父女二人,可能后来又会插进一些别的什么人,但这父女二人的心历,你多少会有,多少会跟他们有共鸣,多少会感慨他们的成长——既如此,对于我们自己的成长,也要有一点信心,对不?

  会成长的吧?

  主人公伊恩,在妻子死之前,是个埋头工作的好老板,勤奋的职业经理人,因为家中有个强大的好贤内助在,对于家中的一切,他不操任何心,也几乎不留任何心。他只是意识到女儿在渐渐长大,至于她如何长大的,她的性格如何、喜好如何,他全不知晓,也没有意识到必须知晓。包括妻子,她的跌宕、哀乐,他亦完全不知——乃至,最起码的,她的健康。

  总是要到彻底的失去才发现错过了最美好的东西,虽然这个道理俗,但人就是这么贱,人真是这样的。

  把马蒂带上旅途,怀念自己曾经的青春时光,让马蒂也散散心,这还不时伊恩自己能想出来的呢,是凯特的建议。好吧,发现和慰藉其实就是旅行的重大意义之二。伊恩在这种旅行中的无数个瞬间,意识到他多么不了解女儿,也多么不了解凯特,他曾经多么无知地错失了本可以美好的那么多时刻,因为错失,所以更加珍惜。在印度街头的离散,让他不知所措到了觉得世界要毁灭了的地步。还好还好,或者说,因为作者的诚恳善良,没有安排什么人口贩子或者恋童癖进入小说情境,伊恩终于按照猜想中的形迹找到了马蒂的所在——她一个人回到了父母当初依偎着见证过的奇迹处,一个人怀念。伊恩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马蒂,工具并且是自行车。这样简单的慌乱与重逢,却真实而感人。——我说这话,凭良心说,也是诚恳的。因为职业的关系,总是要四处找选题,那么多的小说,号称“感动多少多少万人”,设置一些纠结至死却细想其实生活中不太有的剧情;反而是这种平常的小波折小动荡更加感同身受。

  其实书里头还有许多场景比情节本身更动人。比如某个在异乡的星夜、在树上的攀爬、在海边礁石上的挥毫、在亚热带小镇上女孩子手牵手好奇地闲逛等……都充满了细致的镜头感。我不是旅行书的粉,尤其长途旅行,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一种奢望(没钱没时间没旅伴,更没健康。。。)。但从这本小书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童年在少年时许多个在户外,在他乡的宁静的瞬间。彼时我心灵要比现在清澈简单得多,快乐得多,朝气得多,彼时我甚至眼睛还没有近视得这么厉害,可以看清许多的花草树木,和人们生动鲜活的面庞。

  最后再重申一次,《许愿树》不是一本纠结虐心的情节小说,它是一道温润的小品(虽然这“小”品长了些)。走走停停,停停看看,再继续出发往下一个目标走下去。我们的疑惑、不安、愧疚、悲伤,在旅行中渐渐消逝。我们的希望和信心也在旅行中渐渐腾升。——长旅,就是一场仪式。每个人的生命中必须有仪式,必须要有这么一种东西,庄严的、正式的,改变一些什么,往好里改。

  会改好的。

  我那曾经肆意的率性、妄为、不负责任还动辄说这样才是“最真实、最真实的青春状态”,因为这本书,想要变得安静,想要变得诚恳。

  是的,诚恳——如果阅读也是我的仪式,那么仪式过后,它便是我寻找到的东西。

  《许愿树》读后感(九):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评《许愿树》

  我们都曾经在某一瞬间,认为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但是直到有一天,发生一些事,让我们终于明白,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的追求,还有勇气、责任、坚强和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面前,其实我们并未长大,还不懂爱与被爱,即便是结婚生子、事业成功、让人羡慕的中年男士,比如《许愿树》中的伊恩。

  《许愿树》是畅销书作家约翰•肖尔斯所写的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心灵疗愈小说。伊恩因挚爱的妻子凯特突然离世而陷入巨大悲痛中,生活一下子被推到了崩溃边缘,这位事业有成的男人忽然间发现自己所营造的成功,原来是那么的脆弱、不堪一击,尤其是面对十岁的女儿玛蒂,他几乎不能给她任何安慰,而许多年来他对于事业的追求、工作的压力也早已渗透到父女的关系中,传导到女儿幼小的心灵里,在女儿眼里,父亲是严厉而陌生的,如今又失去了最亲近的妈妈,可想而知海蒂的情况会多么的糟。

  幸好,这个家还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又细心呵护家庭的妻子凯特,尽管她在故事开始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她却无时不在父女俩后来的生活中,她留下的一封信,请求伊恩带女儿玛蒂去进行一场跨国长旅,将那些他们年轻时候相伴游历过的地方重新走一遍。她还给他和女儿各自留下了几个编好号的纸卷,让他们到了相应的目的地才打开。她希望在他们悲伤惶惑的时候,能从纸卷中找到些许的安慰和力量。这种类似于《三国演义》中诸葛军师锦囊妙计的做法,我们读起来既熟悉又感动,熟悉的是每次打开锦囊的结果都是如我们所期待的,甚至更好,感动的是每封信中凯特都是如此的用心良苦、都是在为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都是在竭尽所能让丈夫与孩子更加成熟、更加幸福,而她所做这一切时,已经自知时日无多。

  而作为家庭支柱的男人伊恩也并没有让凯特的在天之灵失望,通过一场大手牵小手的行旅,辗转八个国家,踏上了一段史诗般的旅程,顺着他当初与凯特相见相爱的地方让爱重来。在路上,伊恩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父亲与丈夫的失败,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警醒之处,由于过分关注事业,我们把忽视家庭当成理所应当,然而“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我们每个人如此,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父亲对于女儿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非常关键,错过了将是永久的遗憾,对女儿性格产生不利影响,对她日后的难以得到幸福感埋下隐患。而且随着亲情的疏离,家庭关系自然淡漠,事业上得到再多也不能等价换回,那么我们辛苦付出又是为了什么?

  《许愿树》用一种家的寓言告诉人们告别过去、疗愈伤痛,迈向新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书中伊恩在与女儿马蒂相依相伴、共同经历欢乐与风波,在并不平顺的旅途中,共同得到心灵的成长,女儿长大了,父亲也更加成熟了,对于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你不曾真的离去,你始终在我心底”我想,这可能是伊恩最想对爱妻所说的话,因为,她不但爱这个家,更让丈夫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让温馨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重新回到这个家中,这也将是父女俩幸福的源泉,外部的任何力量都不能最终消解你的忧闷,真正的快乐永远来自人的美好心灵。

  《许愿树》读后感(十):走好人生的下坡路

  北宋党争,苏轼在被贬贬到南疆。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师徒二人相叙,见路边有卖面的小贩,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才吃两口就连连就放下筷子,连连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望着黄庭坚良久,说“九三郎,难道你还要咀嚼它么。“

  生死不能决定,十岁的孩子不得不面对母亲的离开。那么小,除了思念,哭泣还能做什么呢。孤独,恐惧,噩梦包围着玛蒂,还好她有一个细腻的爸爸。爸爸伊恩深爱着妻子凯特,对于妻子的离开久久不能自拔。妈妈凯特是一个有见解的妈妈,她给丈夫留下一封信,让他带着玛蒂去他们年轻时候相伴游离过的地方,并且给丈夫和孩子各自留下几个编好号的纸条,希望他们在旅途中找到欢乐和希望。心理上讲,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转移注意力能够缓解情绪。我想,凯特就是这个目的。嗯,多和谐的一家啊。回顾那些相伴走过的地方,是不是要重新温习那些相爱的时光,是不是要重新寻找当时的心跳。也许是这样,也许是要玛蒂在这一行中完成她一生想做的事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许是要伊恩在旅程中找到新的爱情。精明的妈妈,在世的时候给玛蒂带来快乐的童,给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即使去世之后也把家庭安顿的很好。

  《许愿树》以玛蒂在各国的大树上给妈妈写愿望为线索 ,记叙了父女在日本、尼泊尔、泰国、印度、香港、埃及以及重返香港的经历。父女两人从悲痛到重获幸福,一路帮助日本的亚纪子,尼泊尔的小女孩,泰国被拐卖的女孩子,印度的卢比。玛蒂不仅收获欢乐还收获自信

  虽然整部小说记叙亲人的离世后家人的的心理活动,但是整个旅行的过程却是正能量十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许愿树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