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卡夫卡小说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卡夫卡小说选》读后感10篇

2018-03-04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卡夫卡小说选》读后感10篇

  《卡夫卡小说选》是一本由(奥)卡夫卡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25元,页数:5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小说选》读后感(一):卡夫卡:写自己

  都说卡夫卡“不想发表作品,也不想传名于世”(前言),但是他生前却已有不少作品发表、出版,还曾获过奖,他还将自己的作品送给一向看不起他的父亲,以示成就(《致父亲的信》)。至于他给好友布洛德的遗言,要求销毁其全部文稿,这情景与杜牧临终焚诗颇有相似,若他遗愿是真实的而不是布洛德的“炒作”,那么为什么呢?通过发表、印刷等形式“流传”出去的作品是销毁不了的,能销毁的也只是手稿、书信日记之类罢了。除了对自己的作品还不满意,依照他一贯的性格,他是想尽可能抹去他在人世个人痕迹——卡夫卡没有想过也没奢望过自己会成为一位世界知名作家,而这样的功利念头难免不会使一个作者去揣摩所谓“大众的”“社会意义的”“历史的”东西,从而让写作不再是纯个人的、“特行独立”的、轻松的和自由的——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写,真性情,活生命,人不在,留着这些痕迹对卡夫卡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让作者复活。卡夫卡的倾诉细致的,如他所说是具有“洛维”(卡夫卡母亲娘家的姓)气质而不是“卡夫卡”(卡夫卡父亲家的姓)气质的,他的文字没有明显的功利诉求——通过描写,我要揭示什么,反映什么——就像读《乡间的婚礼筹备》,感觉上只是透过自己感性眼睛看到人、事、物之后进行的“水彩画”风格的临摹,既有点自然主义风情,又有点意识味道,甚至让人觉得是没有主旨的游记式“散文之笔”。

  卡夫卡不少作品是没有功利性主题结构上更显自然随意,看不出为某一主旨特意在情节上有所挑选、裁剪、编排,如《乡村教师》《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地洞》,其中不少片段读来觉得乏味枯燥,难以读下去(还由于超长段文字读起来是颇让眼睛疲劳的)——读者读不下去,那作者又如何能写得津津有味,只能是作者太投入了,置身在创造的彼世界之中,如游戏一般。《地洞》,一个“鲁滨逊式”孤岛生活记,一个自恋自闭者的游戏日志,读者能从文字中发现什么?“写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终日战战兢兢、难以自保的恐怕处境”(前言),这标签贴的太歪了,恐怕《动物世界》里的动物都要出来抗议的。然而,就是在貌似游戏之作中,折射出来的作者充满现实经验的超凡的丰富想象力,着实让人佩服。

  《判决》《变形记》里的荒诞,《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乡村医生》里的魔幻,《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中国长城建造时》里的幽默与讽刺,《在流放地》里的批判,《骑桶者》里白日梦似的浪漫,《诉讼》里明摆着的揭露,呈现出一道卡夫卡式风景线。作品的魅力就是作者的魅力,这就是“个人写作”。

  刚读《诉讼》两页,就生出来将这篇小说改编为戏剧想法莫须有的罪名,莫明其妙的逮捕;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司法势力渺小的个人挣扎;丰富的人物对话,轮流切换的场面;现实的主题,鲜明的批判……已具备改写成一个现代派风格的戏剧的诸多元素。写自己的,也是写社会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b65fd60100r3h8.html

  《卡夫卡小说选》读后感(二):【燕仰·書摘】卡夫卡小說選

  近日讀完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的《卡夫卡小說選》。說來慚愧,在此之前我只讀過《變形記》,《老光棍布魯姆費爾德》,《馬戲團頂樓的座位》,《飢餓藝術家》這零零星星的幾個短篇。最近讀本雅明的文章《弗蘭茨·卡夫卡》和《論卡夫卡》的時候,才深感有必要稍微系統地讀一下。

  人文社這個集子里收錄了卡夫卡的21部作品,以及附錄里的《致父親的信》,集合了多位翻譯家的譯本,包括朱甫曉、孫坤榮、李文俊、濤聲、張榮昌、王蔭祺、景岱靈、葉廷芳、汪建等人。其中我尤愛李文俊先生(who is also the translator of 福克納,塞林格,以及卡森·麥卡勒斯,尤其是我讀過的福克納,幾乎全部是他的譯本。)的譯文,在這個集子中由他翻譯的有三篇作品:《變形記》,《在流放地》,和《為某科學院寫的報告》,在此向翻譯家們致謝。

  茲以這篇日誌做一個簡單的書摘,加下劃線的《變形記》,《在流放地》,《騎桶者》,《飢餓藝術家》,《女歌手約瑟芬或耗子民族》,和《訴訟》(《審判》) 等是這一本中我尤為喜愛的幾篇。

  1. 《鄉間的婚禮籌備》(1907﹣1908)。卡夫卡早期的一篇作品,講一個要去見自己新娘新郎埃杜阿德·拉班的旅程。卡夫卡對於火車的描寫充滿了潮濕的、浸淫著夜晚微光的氣息。

  “所有的車窗玻璃都推到了最高處,有些玻璃前比較顯眼地挂了一盞沙沙作響的弧形燈,照得窗戶玻璃上的許許多多雨點閃著白色的光,不斷有一滴滴的雨點往下流。即使關上了車廂門,拉班也聽得見從月臺上傳來的嘈雜聲。” (12)

  “這個小鎮的規矩如何,他不得而知,不過貝蒂肯定已經談到過她的新郎了,而他出現在此地時的風度出色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她的身價大小,因而也影響到他本人的威望高低。現在,他既不知道她在此地威望如何,也不知道她在眾人面前是如何形容他的,因而他越加感到不舒服和難堪了。” (19)

  2. 《判決》(1912)。卡夫卡29歲時獻給他女友費麗絲·鮑爾的小說,從晚上10點寫到第二天清晨6點,8個小時一氣呵成。這一篇是卡夫卡自己比較喜歡的作品之一,以父子衝突為主題:父親最後”判決“兒子去投河自盡,兒子就真的去投河自盡了。這種對於原父的恐懼感,大概也與卡夫卡個人的家庭經歷有關。讀完以後的想法是:這樣的小說獻給剛結識的新女友真的大丈夫?。。。小說的結尾是這樣的:

  “他(父親)又大聲說:‘現在你才明白,…直到如今你只知道你自己!…你是一個沒有人性的人!──所以你聽著:我現在判你去投河淹死!’” (36)

  “格奧爾格覺得自己被趕出了房間,…他快步躍出大門,…向河邊跑去。他已經像餓極了的人抓住食物一樣緊緊地抓住了橋上的欄杆。他懸空吊着,就像一個優秀的體操運動員;…於是,他低聲喊道:‘親愛的父母親,我可是一直愛著你們的。’說完他就鬆手讓自己落下水去。這時候,正好有一長串車輛從橋上駛過。” (37)

  3. 《變形記》(1912)。應該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一篇小說,無須再多介紹。小說著名的經典開頭:

  “一天早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38)

  “我現在正要下床。再等我一兩分鐘吧!…也許您還沒有看到我最近兜來的的定單吧。至少,我還能趕上八點鐘的火車呢。…千萬不要因為我而把您耽擱在這兒,先生;我馬上就會開始工作的,這有勞您轉告經理,在他面前還得請您多替我美言幾句呢!” (47)

  “格裡高爾現在必須設法使父親息怒,因為他既來不及耶無法替自己解釋。因此他趕忙爬到自己房間的門口,蹲在門前,好讓父親從客廳裡一進來便可以看見自己的兒子乖得很,一心想立即回自己房間,根本需要趕,要是門開著,他馬上就會進去的。” (67)

  “就在這天晚上,廚房裡傳來了小提琴的聲音──格裡高爾蟄居以來,就不記得聽到過這種聲音。房客們已經用完晚餐了,…格裡高爾的父親喊道:‘拉小提琴妨礙你們嗎,先生們?可以馬上不拉的。’‘沒有的事’,當中那個房客說,‘能不能請小姐到我們這兒來,在這個房間裡拉,這兒不是方便得多舒服得多嗎?’‘噢,當然可以。’格裡高爾的父親喊道,彷彿拉小提琴的是他似的。…很快,格裡高爾的父親端了琴架,母親拿了樂譜,妹妹挾著小提琴進來了。妹妹靜靜地做著一切準備;她的父母從來沒有出租過房間,因此過分看重了對房客的禮貌,都不敢在自己的椅子上坐下來了。” (76)

  4. 《司爐》(1912)。卡夫卡在這一年真是高產啊。。。這篇似乎也是卡夫卡本人很喜歡的作品。一個被女僕引誘的十六歲年輕人被美國送往美國,在船上試圖幫助一個司爐,卻與參議員舅舅意外相遇并被迫跟著他一起離開。

  “你曾經感到無依無靠,那時,你找到了司爐,現在你感激他,這是很值得稱讚的。為了讓我高興,你不要做得過了頭,你要學著了解自己的地位。” (112)

  5. 《在流放地》(1914)。卡夫卡的短篇里我非常喜歡的一篇。一個旅行家在流放地參觀一種殘忍的行刑工具,并目睹執行行刑的軍官在最終不得不承認這種殘忍的司法方式行將就木而心灰意冷之後,被失控的機械殺死的結局。軍官對於老司令發明的暴力用刑和殺人機器的擁護,讓人不禁想起《哈利·波特》中伏地魔失勢之後那些四散隱蔽起來的食死徒擁躉。(說一句題外話,我最近才知道“擁躉”這個詞是來自於粵語的。)小說冷靜的血腥與荒誕的暴力,讓人不禁覺得余華的《一九八六年》與之相比,不免也小巫見大巫了。小說中被判處殘酷的死刑的犯人所從事的工作,使我想起阿根廷導演Santiago Grasso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動畫短片,《僱工人生》,強烈推薦,視頻鏈接點這裏。

  “他的背上將要寫上:尊敬上級!…您要我解釋一下這個案子嗎,…有個上尉今天早上向我報告,派給他做勤務兵睡在他門口的這個人執勤時睡著了。您知道嗎,他的責任是每小時打鐘的時候起來向上尉的門口敬禮。…昨天晚上那個上尉想考查這個人有沒有偷懶。兩點鐘打響的時候他推開房門,發現這個人蜷成一團睡著了。…這就是罪證。” (121)

  “當犯人躺在‘床’上,…它顫動時,針尖刺破了隨著‘床’而震動的身體上的皮膚。…長針管刺字,短針噴出一泡水來把血洗掉,使刺的字清清楚楚。…當然,不是馬馬虎虎刺幾個字就算了;我們不打算把人一下子就殺死,…整整十二個小時,字刻得越來越深。…到這時,‘耙子’已經幾乎把他刺穿了,他給扔到坑裡,掉在血、水和粗棉花當中。”(124)

  “您正在欣賞的審判和處決的方式在我們這兒已經沒有人公開支持了。我是唯一的擁護者,同時,也是老司令官傳統唯一的信徒。…老司令官生前,流放地到處都是他的信徒;他的信仰力量我還保持了幾分,可是他的權力我手裏一星星也沒有;這就難怪那些信徒都悄悄地溜走了,他們人數倒還不少,可是誰也不敢承認。” (127)

  “原來‘耙子’並沒有在寫字,卻只是在亂戳亂刺,‘床’也沒有把身體翻過來翻過去,…旅行家想,如果可能,他打算讓整個機器停下來,因為現在已經不是軍官所希望的那種精巧的受刑了,這根本就是謀殺。” (139)

  6. 鄉村教師(巨鼴)(1914)。未完成的小說,寫一個發現了一隻巨大的鼴鼠的鄉村教師。小說講述的,其實便是所謂“民科”在學術界的悲哀嘛。。。

  “要看到,您雖然做了一個發現,但是整個發現並不是蓋世無雙的,…我不了解學術界的章程,…也許有一個教授注意我們,他會委託某一個年輕大學生去調查那件事,這位大學生會去找您並用他自己的方法複查一遍您和我所作的調查結果,…那麼他就會自己寫出一篇文章,對您所寫過的內容進行科學論述。…也就會有一個好心的教授設法給您弄到一份獎學金,人們也確實可能會試圖調您進城,給您在一所市立國民小學安排一個工作,以便給您提供利用市立所擁有的科學資料來進修的機會。…人們和您交談,讚賞您的真誠的努力,可是同時卻也看到,您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了,在您這個年齡開始搞科學研究,是毫無希望的。” (154)

  7. 《老光棍布魯姆費爾德》(1915)。這也是一篇未完成的小說,是我繼《變形記》之後讀過的卡夫卡的第二篇小說。講一個被兩個無休止彈跳著的小球緊隨其後的老光棍。這裏題外地推薦一下由陳燾宇、何永康先生主編的《外國現代派小說概觀》,這本書是我童年時對於西方現代派小說的第一本入門書,系統地介紹了表現主義小說、超現實主義小說、意識流小說、“南方文學派”、“迷惘一代”、新感覺派,存在主義小說、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小說和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其中的選本都非常經典,是很值得一讀的入門書籍,至今想起來都是美好的回憶啊。

  “這時房間里傳出來一陣響聲,…那是一種古怪的吧嗒吧嗒的聲音,不過很清晰,很有規則。…他急忙打開房門,扭開電燈。萬沒想到他看到的竟是這樣一副景象。這簡直是變魔術,兩個白底藍條紋小賽璐珞球在鑲木地板上交替地跳上跳下;一個球著地,另一個就在高處;它們不知疲倦地玩著這樣的遊戲。” (159)

  “他鬱鬱不樂,其實他並不知道那兩個球夜裡會對他有什麼損害。…他根據已經取得的經驗在它們下面墊了兩塊地毯。彷彿他養了一條小狗,現在給它鋪個軟和的床鋪。彷彿那兩個球也疲乏了,睏倦了,它們也跳躍得比先前低而慢了。” (164)

  “他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打開那隻大衣箱,背對著它。那兩個球好像看出他打的是什麼主意似的,便留神著不到衣箱里去。…但是,它們的小花招絲毫也幫不了它們的忙,因為現在布魯姆費爾德自己後退著進了衣箱,這一下它們當然也就不得不跟進去了。…這時,幾乎已將衣箱門隨手拉上的布魯姆費爾德,以多年來未曾有過的敏捷,一下子從衣箱里跳了出來,關上箱子,轉動鑰匙,當即把兩個球鎖在了裡面。…他離開房間剛一踏上那空寂的走廊,精神頓時就為之一爽。他拿掉塞在耳朵裡的棉花,聽見了屋子裏人們醒來的種種響聲,心裏禁不住地高興。外面人很少,時間還很早。…在胡同裡,他發覺天氣比他在房間里想像的要好。晨霧在消逝,一陣強勁的風吹過,天空露出了藍色。布魯姆費爾德得感謝那兩個球,多虧了它們他才比平時早得多地從房間里走了出來。…真奇怪,自從他把兩個球甩掉以後,他很少為它們擔憂。只要它們跟在他後面,他就得把它們看作是他所擁有的某種東西,某種在評價他這個人時必須一同加以考慮進去的因素,可是現在,它們只不過是家裡衣箱內的一個玩具罷了。” (169)

  8. 《鄉村醫生》(1917)。講一個治不好病而逃走的鄉村醫生。我非常喜歡這篇小說的意象和敘事節奏。

  “‘駕!’他吆喝道,同時拍了拍手;馬車便像在潮水里的木頭一樣向前疾馳;我聽到馬伕衝進我屋子時把房屋的門打開發出的爆裂聲,接著捲來一陣狂風暴雪侵入我所有的感官,使我什麼也聽不見什麼也看不到。但這只是一瞬間的功夫,因為我已經到了目的地,好像病人家的院子就在我家的院門外似的;兩匹馬安靜地站住了;風雪已經停止;月光灑在大地上。” (183)

  “住在這個地區的人都是這樣,總是向醫生要求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們已經失去了舊有的信仰;牧師坐在家裡一件一件地拆掉自己的法衣;可是醫生卻被認為是什麼都能的,只要一動手術就會妙手回春。好吧,隨他們的便吧。…於是這家人和村子裏的長者一同來了,他們脫掉我的衣服;老師領著一個學生合唱隊站在房子的前面,用極簡單的曲調唱著這樣的歌詞:脫掉他的衣服,他就能治癒我們,如果他醫治不好,就把他處死!他僅僅是個醫生,他僅僅是個醫生。” (185)

  9. 《馬戲場頂層樓座》(1917)。我最初讀到這篇小說,是在插畫家熊亮的一個繪本里,譯為《馬戲團頂樓的座位》。值得一提的是,新時代出版社這一繪本書系還出版了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熊亮的畫風非常贊。其他還有《變形記》和《堂吉訶德》,應該還有別的作品,但是我在成府路上的墨盒子繪本書店只看到了這幾本。這篇小說是那樣短,又是那樣好,我把它整篇摘錄在這裏:

  “如果有那麽一個瘦弱的、患肺病的馬術女演員,騎著一匹搖搖晃晃的馬,在馬戲表演場上,在不知疲倦的觀衆面前,被手裏甩著馬鞭的心腸冷酷的老板整月整月沒完沒了地驅趕著轉圈,她騎在馬上嘎吱而過,把一個個飛吻抛向觀衆,她身穿緊身衣,上下顛簸著,如果這場遊戲在樂隊和通風機的無休止的咆哮聲中一直延續到展現在她面前的灰暗的未來,伴隨著一陣過去一陣又來的掌聲,而這掌聲就是蒸氣錘,那麽,這時可能會有一個坐在頂層樓座的年輕觀衆穿過各層樓座的台階一直跑下來,沖進馬戲場,抓住配合得很好的樂隊的軍號,高聲呼喊:停下!”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那是一個美麗的馬術女演員,她的臉白皙而紅潤,自豪地穿著演出服的人掀開幕布,她便飛了進來;經理先生懷著爲她效勞的心情搜尋著她的眼睛,手裏牽著馬。氣喘籲籲地迎上前來;他小心翼翼地把她抱上圓斑灰白馬,仿佛她是他最心愛的小孫女,現在就要開始一次危險的旅行;他下不了揚鞭催馬的決心;最後,他努力克制著自己,叭地甩響了一鞭;他張大著嘴,跟在馬旁邊跑著,目不轉睛地緊盯著馬術女演員的顛簸;他簡直不能理解她那嫺熟的騎術;他用英語大聲提醒她要千萬小心;他生氣地提醒拿跳馬圈的小厮要特別集中精力;在做極爲驚險的翻筋鬥絕技前,他高高地舉起雙手要樂隊停止演奏;表演完畢,他把小姑娘從顫抖著的馬上抱下來,親吻她的雙頰,認爲就是沒有觀衆的狂熱崇拜他也心滿意足了:她自己則由他扶著,高高地踮起腳,身邊飄散著灰塵,伸開雙臂,頭微微向後仰著,想讓馬戲場的全體都來分享她的幸福——因爲情形是這個樣子,那頂層樓座的年輕觀衆把臉靠在欄杆上,退場的時候,他像沈溺于沈重的夢境裏一樣,不知不覺地哭了。” (188-189)

  10. 《往事一頁》(1917)。講遊牧人的突然入侵。這篇小說讓我想起了很久之前在豆瓣上讀到的一篇馬陌上的妙文《關於性交時走神的治療方案》。當年我還沒有讀過馮唐的小說,而馬陌上這一篇3000字的小文,其文風之酣暢淋漓、大膽赤裸、神采飛揚、清新流麗,與馮唐的很多小說頗有神似之妙。比如這段:

  “春天是個美好的季節:蠻族人窩在大漠以北的帳篷裏睡了整整一個冬天,睾丸裏早已積滿了精液,脹而硬,如漢人蹴鞠時所踢的石球;戰馬也攢足了腳力,從大同出發,一日即可抵達開封城外;對城內的婦女而言,這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蠻族人的牛角號一響,她們便將粗重的棉麻夾衣隔窗丟進護城河裏,只換上輕薄的彩色羅紗,三五結伴來到城外,春風一吹,彩色的羅紗蕩起,白皙的陰部就暴露在蠻族人棕色的眼皮底下。蠻族人只要相中哪枚陰部,便將她擄上馬背,邊性交邊縱馬繞城,以便他們給漢人婦女帶來的歡快能被城頭上的每一個漢人男子和老妪分享。城樓上的達官顯貴,一邊飲酒,一邊聽琴;一手捋著胡須,一手摩挲著侍女的胸部;詩人免不了要贊頌一番盛世,畫家要描繪,歌唱家要歌詠,舞蹈家則必須跳一則千手觀音。來自非洲的黑人使者獻上了長頸鹿,拜占庭使者則獻上了繡著大紅鴛鴦的針織挂毯。武漢知府一時興起,不顧九十歲的高齡,親自帶隊在護城河裏賽起了龍舟;揚州知府則搬著梯子爬上爬下,給整個城樓上挂滿了紙紮的大紅燈籠;北京知府獻上二踢腳和轟天雷;杭州知府獻上折扇;昆明知府獻上水煙;太原知府獻上醋;定邊知府獻上炭;成都知府獻上熊貓;蘭州知府獻上牛肉面;柳州知府則獻上幾名越南處女,穿著黃衣服的皇帝用中指捅破她們的處女膜,她們跪地謝恩而去,皇帝嗅嗅手指上的血迹,頓覺氣況神怡,于是加封柳州知府爲鹽鐵刺史。這樣的盛事每年一遭,史官稱之爲‘民族大融合’。”

  一口氣讀下來真是妙!我剛才回豆瓣上去翻了半個小時也沒找到,原來是被豆娘和諧了。。。哼,原文在這裏。強烈推薦。好像寫跑題了,以及把卡夫卡和這些晚生後輩放在一起是不是有些褻瀆。並且,《往事一頁》這個短篇實在只有一兩頁,並且也沒有上述馬陌上和馮唐的sex有關的描寫,只是遊牧民族對京城的入侵背景突然讓我想到了這一篇。還是摘抄一些《往事一頁》裡的:

  “前不久,肉店老闆琢磨著,他至少總可以省下宰殺牲口的力氣吧。於是第二天早晨乾脆牽了頭活牛來。…我一直在店鋪後面的地板上趴著,…只為不聽見那頭公牛的慘叫聲。原來,遊牧人從四面八方向它衝去,用牙齒從它溫暖的身體上一塊一塊撕肉吃。直等喧囂聲平息了老半天,我才大起膽子走出門去,只見遊牧人全睏倦地躺在公牛的屍骸周圍睡著了,活像一群睡在酒桶周圍的醉鬼。” (191)

  11. 《豺狗和阿拉伯人》(1917)。豺狗和民族劣根性。

  “死駱駝剛放下,那些豺狗就高聲嚎叫起來了。每一條豺狗就像被繩牽著一樣身不由己地跑過來,開始時猶猶豫豫,肚皮緊擦著地。它們忘記了阿拉伯人,忘記了仇恨,那具散發著濃郁氣味的屍體使它們忘掉了一切,使它們著了魔。” (196)

  12. 《十一個兒子》(1917)。講完十一個兒子的人設這篇小說就結束了。卡夫卡自己玩人物設定玩得很開心哦。。。兒子們的形象也隱約折射出卡夫卡本人的樣子。

  “人們只看到他性格中的孤僻高傲,誰也不會介意那隻小眨巴眼的。…使我感到痛心的當然不是這個身體上的缺陷,我痛心的是某種與他的性格相吻合的恍恍惚惚的神思,是在他血液里遊蕩的某種毒素,是他在某種程度上的無能,即不能充分發揚只有我才看到的他的那種稟賦。然而,又恰恰正是這一點使他成為我的真正的兒子,因為他的這個毛病同時也就是我們全家人的毛病,只不過是在這個兒子的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罷了。” (199)

  13. 《夢》(1914)。這個應該是小說《審判》里的一部份。關於看著別人給自己寫墓碑的夢。據說魯教版的語文課本里還選了這一篇,真是要贊一個。

  “K終於明白藝術家的意思了;可是,已經來不及請求他寬恕自己了;…看來一切都預先準備好了,那層薄薄的泥土只是爲了做樣子的;…這時,K感到被一股輕飄的氣流從背後一推,…便很快被這無底的深淵吞沒了,而在上面,石碑上已經很快地寫上了他那遒勁而秀麗的名字。看到這個情景,他興奮得醒了過來。” (206)

  14. 《為某科學院寫的報告》(1917)。一個幾乎要成功地變成人的人猿。在此引卡夫卡對“自由”的一段論述:

  “我擔心人們不太了解我所說的‘出路’指的究竟是什麽,…我故意不用“自由”之類的字樣,我指的並非任何方面都無拘無束海闊天空的感覺。也許因爲我是人猿吧,我知道這意味著什麽,我也見過渴望自由的人。可是就我來說,不論過去或是現在,我都不希望享受這種自由。請允許我順便插一句:我甚至覺得,人類因‘自由’兩字而上當受騙是否已經太多了一些?正因爲自由被視作最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所以,相應的失望也算是崇高的了。好多次,在雜耍戲園子裏,還沒輪到我上場的時候,我常常看空中飛人怎樣在屋頂高處的秋千上表演。他們擺動自己的身子,晃來晃去,向空中跳去,撲進對方的手裏,這一個用牙齒咬住那一個的頭發。我就想道:‘這樣的自我約束居然也算人類的自由。’ 這對神聖的大自然母親該是多大的諷刺!要是讓人猿看到這種表演,戲園子的牆壁不給他們笑塌才怪呢。” (211)

  15. 《騎桶者》(1917)。我覺得這一篇的很多意象與《鄉村醫生》非常相似。我爹非常喜歡這個有趣的小短篇。

  “煤全部燒光了;煤桶空了;煤鏟也沒有用了;火爐裏透出寒氣,灌得滿屋冰涼。窗外的樹木呆立在嚴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銀灰色的盾牌,擋住向蒼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來燒;我可不能活活凍死;我的背後是冷酷的火爐,我的面前是同樣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須快馬加鞭,在它們之間奔馳,在它們之間向煤店老板要求幫助。……我因此騎著煤桶前去。騎桶者的我,兩手握著桶把──最簡單的挽具,費勁地從樓梯上滾下去;但是到了樓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來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駱駝,在趕駱駝的人的棍下搖幌著身體站起來時,也不過爾爾。它以均勻的速度穿過冰涼的街道;我時常被升到二層樓那麽高;但是我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麽低。我極不尋常地高高飄浮在煤礦店老板的地窖頂前,而煤店老板正在這地窖裏伏在小桌上寫字;爲了把多余的熱氣排出去,地窖的門是開著的。…就這樣,我浮升到冰山區域,永遠消失,不複再見。” (218)

  16. 《獵人格拉胡斯》(1917)。一個後來才發現自己其實已經死去的獵人。小說的結尾很棒:

  “我現在在這兒,除此一無所知,除此一無所能。我的小船沒有舵,只能隨著吹向死亡最底層的風行駛。” (226)

  17. 《中國長城建造時》(1917)。也是沒有寫完的小說。統治者。

  “既然如此,那麽我們爲什麽離鄉背井,辭別雙親,離開飲泣的妻子,待學的孩兒,開到遙遠的城市去受訓,我們的思想甚至飛到北方的長城?爲什麽呢?去問首領吧。他們了解我們,他們,心頭翻江倒海,憂慮重重,他們懂得我們,懂得我們卑微的營生,看見我們大夥一齊坐在低矮的茅屋裏,看見家父傍晚時分的祈禱,也許高興,也許不高興。如果允許我對領導階層發表這樣一種看法的話,那麽我得說領導階層早就存在了,他們集到一塊,不是像那些高級官吏,由于一場美好的晨夢的激發而心血來潮,匆匆召集一次會議,又草草作出決議,當晚就叫人擊鼓將居民從床上催起,去執行那些決議,哪怕是僅僅爲了搞一次張燈結彩,以歡慶一位昨天對主子們表示了恩惠的神明,而在明天,彩燈一滅,就立刻把他們鞭趕到黑暗的角落裏去,與此不同,領導階層確實是古已有之,而造長城的決策在那時就定下來了。那些天真的北方民族,他們還以爲這是爲了他們而造的呢,那位值得尊敬的、無辜的皇帝也以爲那是他下令造的。關于建築長城的事,我們所知並非如此,並且保持緘默。 ” (233)

  18. 《飢餓藝術家》(1922)。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小說。同樣,有熊亮的繪本。以及不知為什麼,小說的氛圍總讓我想起電影《致命魔術》。

  “他沒有一次是自覺自願地離開籠子的,…經理規定的饑餓表演的最高期限是40天,超過這個期限他決不讓他繼續餓下去,…所以到了第40天,插滿鮮花的籠子的門就開了,觀衆興高采烈,擠滿了半圓形的露天大劇場,軍樂隊高奏樂曲,兩位醫生走進籠子,對饑餓藝術家進行必要的檢查、測量,接著通過擴音器當衆宣布結果。最後上來兩位年輕的女士,爲自己有幸被選中侍候饑餓藝術家而喜氣洋洋。…在這種時刻,饑餓藝術家總是加以拒絕。…現在剛到40天,爲什麽就要停止表演呢?他本來還可以堅持得更長久,無限長久地堅持下去,爲什麽在他的饑餓表演正要達到最出色的程度(唉,還從來沒有讓他的表演達到過最出色的程度呢)的時候停止呢?…爲什麽這群看起來如此贊賞他的人,卻對他如此缺乏耐心呢?他自己尚且還能繼續餓下去,爲什麽他們卻不願忍耐著看下去呢?…誰能對所見到的一切不滿意呢,沒有一個人。只有饑餓藝術家不滿意,總是他一個人不滿意。…他就這樣度過了許多個歲月,表面上光彩照人,揚名四海。盡管如此,他的心情通常是陰郁的,而且有增無已,因爲沒有一個人能夠認真體察他的心情。” (242-243)

  “總之,有一天這位備受觀衆喝彩的饑餓藝術家發現他被那群愛熱鬧的人們抛棄了,…人們並沒有把他及其籠子作爲精彩節目安置在馬戲場的中心地位,而是安插在場外一個離獸場很近的交通要道口,…他──精確地說──不過是通往廄舍路上的一個障礙,…在現今的時代居然有人願意爲一個饑餓藝術家耗費注意力,對于這種怪事人們已經習以爲常,而這種見怪不怪的態度也就是對饑餓藝術家的命運的宣判。…籠子上漂亮的美術字變髒了,看不清楚了,它們被撕了下來,沒有人想到要換上新的;記載饑餓表演日程的布告牌,起初是每天都要仔細地更換數字的,如今早已沒有人更換了,每天總是那個數字,因爲過了頭幾周以後,記的人自己對這項簡單的工作也感到膩煩了;而饑餓藝術家卻仍像他先前一度所夢想過的那樣繼續餓下去,而且像他當年預言過的那樣,他長期進行饑餓表演毫不費勁。但是,沒有人記天數,沒有人,連饑餓藝術家自己都一點不知道他的成績已經有多大,于是他的心變得沈重起來。假如有一天,來了一個遊手好閑的家夥,他把布告牌上那個舊數字奚落一番,說這是騙人的玩意,那麽,他這番話在這種意義上就是人們的冷漠和天生的惡意所能虛構的最愚蠢不過的謊言,因爲饑餓藝術家誠懇地勞動,不是他诳騙別人,倒是世人騙取了他的工錢。…于是人們把饑餓藝術家連同爛草一起給埋了。而籠子裏換上了一只小豹,即使感覺最遲鈍的人看到在棄置了如此長時間的籠子裏,這只凶猛的野獸不停地蹦來跳去,他也會感到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246-249)

  19. 《地洞》(1923)。我自己是不大喜歡這篇小說啦,儘管卡夫卡把地洞里的環境和心境描寫得如此真切,但是通篇的關於地洞的個人獨白還是很悶,尤其是這篇小說又有點長。也許有更好的敘述方式吧。很多評論家對於這篇小說隱喻的解讀我也覺得有點沒意思,就算是探討異化,然而文學評論什麼時候能擺脫過度闡釋的痼疾呢?不過,我很喜歡小說中透露出的孤寂感。

  “我這地洞最大的优點是它的寂靜。當然,這种寂靜是虛假的,它可能會突然中止,一切也就結束了,不過這种寂靜暫時還在。我可以在我的通道里悄無聲息地轉上几個小時,偶爾某個小動物會發出陣窸窣聲,…除此之外,我什么也听不見,洞里一片寂靜。林間的微風吹了進來,既溫暖又涼爽。…我常常從沉睡中惊醒,豎起耳朵听著,听到的依舊是晝夜籠罩著這里的寂靜,我放心地微微一笑,放松四肢又沉入更深的夢鄉。…我躺在這里,躺在一個四面八方都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在我的地洞里有五十多個這樣的地方——隨意挑選出一些時間,在似睡似醒和昏然而睡之間任其流逝。 ” (252) (這段我摘抄了我更喜歡的周新建的譯文,人文社這個選集中是葉廷芳的譯本。)

  20. 《女歌手約瑟芬或耗子民族》(1924)。這是卡夫卡的最後一個作品,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讀這一篇小說,我想起了一些人,一些國家,和一些民族。

  “我們民族的成員沒有青少年時代,童年也微乎其微。…一個孩子,只要他稍稍能跑,稍稍能辨別周圍環境,就必須像成年者一樣照料自己;…我們的地域太廣,我們的敵人太多,我們的生活危機四伏,防不勝防,因此,我們不能讓孩子們遠離生存的鬥爭,否則他們會夭折。除了這些悲哀的原因,當然還有一個令我們振奮的原因:我們民族繁衍旺盛。每一代都爲數衆多,一代緊接著一代,孩子們沒有時間當孩子。…我們的孩子層出不窮,沒有終結,沒有間隙,一個孩子剛出世,就已不再是孩子了,他身後已擠滿了新的孩子面孔,他爲數衆多,難分彼此,匆匆忙忙,歡歡喜喜,渾身粉撲撲的。當然,這一切未嘗不美好,別的民族可能還對我們羨慕不已呢,可是,我們無法給予孩子們一個真正的童年。這種狀況的後果就在于,我們民族充滿了某種無法泯滅、無法消除的孩子氣;…我們有時的行爲愚蠢至極,像孩子幹傻事一樣,荒唐、揮霍、大手大腳、輕率,…我們民族不僅孩子氣,在一定程度上還提前變老,童年和老年在我們這兒完全是另一種概念。我們沒有青少年時期,一下子就變爲成年者,而成年階段又太長,…我們之所以缺乏音樂細胞,恐怕也與此有關;我們暮氣沈沈,音樂不適合我們,音樂的激越和振奮與我們老成持重格格不入,我們疲憊地揮手拒絕音樂;我們退而吹口哨;時不時地吹幾聲口哨,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誰知道我們中間是否有音樂天才;即便有,我們這種性格的同胞也一定會把他的天才扼殺在搖籃中。 ” (這裏採用了楊勁而非汪建的譯文。)

  21. 《訴訟》(1914-1915)。這部小說現在應該更廣泛地被譯為《審判》。我個人感覺《審判》這部小說是直到第九章以後才漸入佳境的,卡夫卡在這一章里講的鄉下人與守門人的故事的邏輯非常有趣。小說的結尾非常精彩:

  “他們就這樣很快地出了城;在這個地方,城市幾乎直接連著田野,中間沒有什麽過渡地帶。在一座依然是純城市式的房子旁邊,有一個荒涼的,人迹稀罕的小采石場。那兩個人在這兒站定,不知道是因爲他們一開始就選中了這個地方,還是因爲他們實在累得不能再往前走了。現在他們松開K的手;K一聲不響,站在那兒等著;…月亮的光芒正以別的光線所沒有的純潔和寧靜映照著萬物。…一個人隨即解開大衣,從挂在背心皮帶上的刀鞘裏抽出一把屠夫用的又長又薄的雙刃刀,把刀舉起,在月光下試了試刀鋒。他們又可恨地謙讓起來,第一個人從K頭頂把刀遞給第二個,第二個又從K頭頂把刀還給第一個。K現在清楚地意識到,當刀在他頭頂傳來傳去的時候,他應該把刀拿過來,插進自己的胸口。不過他沒有這樣做,只是轉過頭,向四周看了看——他的頭部還可以自由轉動。…他的目光落在采石場旁邊的那座房子的頂層上。那兒亮光一閃,好像有人開了燈,一扇窗戶蓦地打開了。一個人的身子突然探出窗口,他的雙手遠遠伸出窗外;由于他離得遠,站得高,所以他的形象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這個人是誰?一個朋友?一個好人?一個同情者?一個願意提供幫助的人?僅僅是他一個人嗎?還是整個人類?馬上就會有人來幫忙嗎?是不是以前被忽略的有利于他的論點又有人提出來了?…邏輯無疑是不可動搖的,但它阻擋不了一個想活下去的人。他從未見過的法官在何處?他從來沒能夠進入的最高法院又在哪裏?他舉起雙手,張開十指。”

  “但是,一個同行者的兩手已經掐住K的喉頭,另一個把刀深深插入他的心髒,並轉了兩下。K的目光漸漸模糊了,但是還能看到面前的這兩個人;他們臉靠著臉,正在看著這最後的一幕。“像一條狗似的!”他說;他的意思似乎是:他死了,但這種恥辱將留存人間。 ” (499)

  最後,關於對卡夫卡作品的理解,我想,借用《論卡夫卡》一文的結語來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再好不過了:

  “要恰如其分地看待卡夫卡這個形象的純粹性和他的獨特性,人們千萬不能忽略這一點:這種純粹性和美來自一種失敗,導致這種失敗的環境因素是多重的。我們禁不住要說:一旦他對最終的失敗確信不疑,每一件在途中發生的事情都如同在夢中。再沒有什麼什麼事情比卡夫卡強調自己的失敗時的狂熱更令人難忘。” ──瓦爾特·本雅明

  《卡夫卡小说选》读后感(三):用星座解读卡夫卡《我的十一个儿子》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我的十一个儿子》,曾引起各种猜测,声音较大的一种看法,不妨称之为“草稿说”,“速写说”,小说中十一个儿子,是作者同一时期正在写或正在酝酿的,另外十一个短篇里主要人物的简单勾勒。有人仔细翻找了可能对应的小说,比如《在流放地》,《乡村医生》。

  还有两种说法比较显著:“人性说”,十一个儿子,代表十一种人性或者性格;“神秘说”,这类批评并不使用玄学语言,仅依靠秘密口吻,心照不宣那样,将一些作家作品,推向朦胧不可理解。

  我想指出的一种对应,起码会比“草稿说”,“速写说”,契合一些,同时,也能体现“人性说”另一侧面。《我的十一个儿子》,是卡夫卡使用小说语言对星座语言所进行的文字转换,他简略描写了十二星座里,除了巨蟹座以外的十一个星座的性格特征。卡夫卡本身是巨蟹座,1883年7月3日。

  星座同样属于神秘范畴。但我的指出,无意将卡夫卡再次推向朦胧,而是将其一定程度的还原,还原为心中那位幽默作家。相对于“神秘说”,我反而愿意贴上“非神秘说”标签,尽管是用神秘领域的材料,来做这件事情。

  从“草稿说”,“速写说”,这类议论里,如果排除掉对伟大作家容易持有的无条件敬畏,所能带来的同样神秘氛围,就能看到,草稿,速写,这样的含义,表露了不是足够严肃的写作姿态,以及对待作品的消遣心情。

  有西方评论家,注意到了卡夫卡的再创作现象,例如长篇小说《美国》,卡夫卡从未去过美国,却大肆描写那里,细心的评论家,发现了卡夫卡的一些描写,来自一些流行报刊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描写怎样在美国行走,小说场景难免出现滑稽漫画气氛。在写作《美国》时,欧洲时尚正流行美国热。

  星座学,作为传统神秘学和流行娱乐元素,在西方会构成一种日常文化背景,就像中国人在生活里谈论十二属相一样。广泛阅读的卡夫卡,不会缺少接触星座的机会,尤其在阅读那些报刊时。不难想象,《美国》那样的长篇都能根据非文学读物描写出来,卡夫卡看见星座知识,然后结合一些生活中认识的对应星座人,随手转换成小说语言,可能性很大。

  最有力的证明,莫过于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当然,对卡夫卡的文学和星座知识都有了解的读者,在看我的分析时,能相对轻松一些。但会有读者,对星座知识并无了解,我从即将分析的文本所需角度,来介绍十二星座的一个特点,十二星座就像中国的十二属相一样,也有固定排列顺序,从白羊座开始,然后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结束。

  卡夫卡的小说段落,就是按照白羊座开始,双鱼座结束的顺序进行。

  十二星座各自都有显著性格特征,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省略介绍这些特征更为合适,读者可以自己找来十二星座的性格概论,用以对照我所分析转换的语言,是否符合对应星座的性格特征。

  我要做的事情,是将卡夫卡的小说语言,转换回去,变成星座的语言。

  下面的段落,上方带有星号标志的是原文,随后是语言转换,以及我的简单评论。

  原文引用的,是温仁百的译本。

  先说标题,“我的十一个儿子”。尽管小说里出现了以父亲代称作者,但我还是想请读者,从巨蟹座的天然母性思维,这样的显著性格特征,去理解这标题,而不是作者格调低下。

  *

  我有十一个儿子。

  第一个儿子丑陋不堪,但做事认真,头脑聪颖。尽管如此,我不大看重他,虽然我像爱其他儿子一样爱他。在我看来,他思维方式太简单,目不左右,也不眺望远方。他总跳不出他那狭隘的思维模式,换句话讲,他总是在那狭隘的思维圈子里绕来绕去。

  白羊座:认真,聪明。思维简单,直来直去,类似婴儿的目光,多数都爱正视,或者只能正视,在乎眼前行为,不热衷长远打算。

  评论:卡夫卡对白羊座印象不佳,少的可怜的用字,还包含了两句情绪描写。至于丑陋形容,有可能来自卡夫卡对婴儿面目还没长开的反感印象,在卡夫卡作品中,婴儿出现频率不多,而且几乎见不到对婴儿的细节描写,印象也可能来自卡夫卡生活里接触的白羊座人,所造成的片面观感。

  *

  老二长相漂亮,身材修长,体格标准。他击剑的姿势令人心醉神迷。他也很聪明,而且经验还很丰富。他见多识广,因此就是对于家乡的一草一木、自然风光,他都显得比那些呆在家里、足不出户的人更为熟悉、更为亲切。然而这一优势肯定不仅仅、更谈不上主要归功于经常外出旅游,更多地是因为这孩子具有独一无二、别人无法模仿的本领,比如每个想模仿他那连续翻滚、炉火纯青的跳水动作的人都很欣赏他这一特点。模仿者最多走到跳板尽头,然后便勇气丧尽、兴趣全无,再也跳不下去,而是一屁股坐在地上,举一举双臂,表示抱歉。尽管如此,我与他的关系也并非毫无阴影、无可挑剔(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本应该感到满意)。他左眼略小于右眼,而且还老是眨巴着。当然这只是个小小的缺陷,这甚至使他的脸比没有它看起来更为帅气。比之于他非常孤僻的性格,再没有人责备那只小眨巴眼了。我这个做父亲的却要这样做,当然并非这个身体上的缺陷令我感到痛苦,问题在于他精神上某种与此相应的小小的怪异、某种深入他血液的怪毒、某种使他身上那只有我才能看到的禀赋无法充分发挥的无能。但是另一方面,正是这点却使他成为我真正的儿子,因为他这个缺陷又是我们全家的缺陷,只是在他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已。

  金牛座:美感。聪明,经验丰富。熟悉自然。先天的,其它星座难以模仿的连续逻辑能力。内向性格。容易被一些不良情绪左右,影响才能发挥。不良情绪,十二星座都有,不归金牛座独有,只是这方面性格相对凸出些,巨蟹座的不良情绪也相对凸出,对此感到亲近。

  评论:小眼大眼的形容,可能是说金牛座对物质,或者某些方面的表现,与逻辑能力的宽广哲学印象,有些不对等。巨蟹座是水象星座,金牛座是土象星座,同属阴性星座,相对容易理解和亲近。在这里,仅凭字数,就能看到卡夫卡对金牛座的一种偏爱。

  *

  第三个儿子也很漂亮,但这却不是我所喜欢的那种漂亮,那是歌唱家的漂亮:弯弯的嘴唇、扑朔迷离的眼神,脑袋必需一块帷幕衬托才能显出其美,他胸脯挺得老高,双手频繁地举起来又放下,两条腿软弱无力、忸怩造作。另外他五音不全,只能迷惑一时而令行家全神贯注,转眼便又无声无息。尽管一般情况下我按耐不住想炫耀这个儿子,但我更喜欢将他深藏不露。他自己也无意抛头露面,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了解自己的缺陷,而是因为他清白无辜。他也深感与时代格格不入,虽然身为我家里的一员,但却属于另一个对他来讲永远失去了的家。他经常百无聊赖、无精打采,怎么也提不起神来。

  双子座:漂亮。相对轻盈的漂亮,气质不是过于明显,好动,无力一面。注意力不全,一时兴趣。纯真。与社会,与家庭,都有孤独感,失落感。容易精神不振。

  评论:在星座学里,除了十二星座所指的太阳星座,另有更为细致些的,每个人还拥有其它行星的对应星座,卡夫卡很多行星都落在双子座,具备了较多的双子座性格因素。“尽管一般情况下我按耐不住想炫耀这个儿子,但我更喜欢将他深藏不露。”这段话,像是卡夫卡在谈论自己的隐蔽部分。

  *

  我的第四个儿子可能比其他几个为人更为随和。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时代产儿,人人都理解他。他站在公众场合的时候,人人都想给他点头致意。也许是这种普遍的赞许,使他的性格有点放荡不羁,行为无拘无束,言论随便、无所顾忌。他的某些话语人们百说不厌、津津乐道,但仅仅是某些,因为总的来说,他又失之于过分随便。他就像一个人,下跳动作优美动人,像燕子一样在天空中飞翔,最后却在荒漠之中可悲地了却残生。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这种思想使我看都不想再看他一眼。

  狮子座:(自信产生的)随和。时代感强烈,性格容易被人理解。公众场合容易聚焦。性格大条,有点随便,有不顾忌别人的表现。吸引人,又有单一表现,失之于过于随便。行动优美,洒脱;荒漠,是自然界的狮子循环象征,年老的狮子总被年轻的狮子夺去地位。

  评论:段落最后的情绪话语,显得卡夫卡对狮子座的印象也不佳。白羊座和狮子座都是火象星座,卡夫卡延续了对火象星座的反感。而且这种情绪,导致这一段落的叙述感觉错位,因为使用了却残生这样的词语,就不像是前面几个段落,一个长辈的自然口吻。

  *

  第五个儿子善良、可爱,凡是许诺的他就不折不扣地兑现。他微不足道,以致于人们站在他身边却感到孤独一人似的。可是他倒也赢得了一些声望。如果有人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儿,我则无言以对。也许清白无辜最能冲破世间万物的喧闹,脱颖而出,而他恰恰是清白无辜的,或许太无辜了。对每个人他都友好相待,或许太友好了。我承认,如果人们在我面前夸赞他,我会感到很不舒服。这说明,如果表扬像我儿子这样毫无疑问值得表扬的人,那么表扬也未免太容易了。

  处女座:善良,可爱,谨慎重承诺。气质较弱。中规中矩。清白(也可以理解为清净,纯真,洁身自好)。待人友好,太友好,又像是不太真实。个性中规中矩,所以个性的真实感也就不强。

  评论:这个段落的小说语言,基于处女座的一些特征,转换的比较顺滑而且带有深入思考,不像写狮子座时仅局限于表面特征的转换。夹杂了好几处讽刺或者疑问,太无辜,太友好,未免太容易了。卡夫卡对处女座的感情比较复杂。

  *

  我的第六个儿子看来比其他几个性情忧郁,至少第一印象如此。他整天垂头丧气,却又絮絮叨叨、废话连篇,因此,人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待他才好。如果处于劣势,那么他就会陷入无尽的悲伤之中,无法解脱;处于优势时,他又喋喋不休,以此来保持这种优势。不过我并不否认他具有某种忘我的激情。天气晴朗时,他苦思冥想,犹入梦境。他并没有病——相反,他健康状况极佳——但有时,尤其在早晨,他感到阵阵眩晕,可是无需帮助,他也不会跌倒。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他身体发育情况引起的,就他的年龄而言,他个子太高了,这使他整体看来不很漂亮,尽管某些部位特别美,比如手和脚。另外,他的前额也不漂亮,皮肤和骨架都有些干瘪。

  天秤座:忧郁印象(或许是外表刻板,内心有点压抑)。颓废一面,话多。受环境影响,情绪起伏较大。忘我的激情(或许可以理解为,对环境的激情,自我的低调)。苦思冥想(或者就是爱犹豫)。但又具备平衡能力。

  评论:后面两句,对平衡现象的原因解释,转向外貌,有可能源于天秤座人美貌比例较大,这样的星座特征成见,卡夫卡因此纠结在外貌这一点,可能根据生活里接触过的天秤座人,作出一些具体描述,表达反对。

  *

  与其他儿子相比,我更喜欢老七。人们不懂得去赞誉他,不理解他那与众不同的幽默感。我并没有过分夸他,我知道他微不足道。假若世界不是唯独犯了不赏识他的错误,那么它就仍然完美无缺。在家里,我不能没有这个孩子,他既带来不安,又带来对传统观念的敬畏,而且至少在我的感觉里,他把两者融合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然而他自己却不大懂得怎样去利用这个整体。他虽然不会使未来的车轮转动起来,然而他的这一天赋却是如此令人鼓舞,如此充满希望,我希望他子孙满堂,代代相传。可惜这一愿望看来无法实现。他勇敢地面对周围的议论,表现出悠然自得,对此我虽能理解,但却不喜欢。他倒是怀着这种自我满足的心情独来独往,对姑娘不屑一顾,尽管如此,却从没有心情不愉快的时候。

  天蝎座:容易被误解,独特的幽默。有卑微一面。不被世界赏识的独到之处。能带来不安,对传统敬畏。

  评论:我只能转换上述几句天蝎座性格描述语言。这个段落,充满了卡夫卡的私情,很显然指向了一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是一个性格比较典型天蝎座的人,卡夫卡在日记里形容为有血亲关系。不妨这样转换一下:

  (与其它星座相比,卡夫卡更喜欢天蝎座。)卡夫卡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们不懂得去赞誉他,不理解陀的幽默。没有过分夸他,陀的现实地位不高。假若世界不是唯独犯了不赏识他的错误,那么它就仍然完美无缺。在家里,陀是卡夫卡的床头书,不能没有,陀的神经质会带来不安的内容和叙述方式,又有对传统道德的高尚敬畏,在卡夫卡的感觉里,陀把两者融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然而陀自己却不大懂得怎样去利用这个整体。陀虽然不会使未来的车轮转动起来,然而他的这一天赋却是如此令人鼓舞,如此充满希望,卡夫卡祝福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据了解,陀有丧子之痛。陀勇敢面对别人的非议,悠然自得,卡夫卡却不喜欢这种态度。最后那句,有点像卡夫卡在说自己。

  读者如果不是很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通过发达的资讯,轻松了解一下这位作家的生平,就能看到,与卡夫卡的描述,非常一致。

  从星座角度理解,天蝎座与巨蟹座同为水象,卡夫卡的偏爱,有一定程度的水象气质原因。至于利用整体那句话,我估计,是基本宫星座观看固定宫星座的感觉。卡夫卡的巨蟹座属于基本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蝎座属于固定宫。顾名思义,基本比之固定,关注自我的程度,相对淡化一些,这样一来,整体或者外部的注意力也就能多一些。

  *

  我的第八个儿子叫我头痛,但我说不出为什么。他像个生人似的看着我,而我却觉得自己身为其父,与他亲密无间、密不可分。岁月治愈了许多创伤,以前只要想到他,我都会不寒而栗。他走自己的路,断绝了与我的所有联系,而且,他头脑固执永不回头,身体矮小而健壮,肯定会闯遍所有他所喜欢的地方,(只是年轻时双腿很弱,但现在可能已经长好了。)我经常很想叫他回来,问问他究竟怎么啦,问问他为什么如此地疏远父亲,以及他到底想要什么。但是现在,他已发展成这个样子,这么多时间都已经过去,就只好这样了。我听说,他是我的儿子中唯一蓄着大胡子的人,这对于一个如此矮小的人当然并不美观。

  射手座:有不循常理的眼神表现,身体气氛却又感觉亲密。容易给别人带来伤害,一旦决意走自己的路,行为的方向感就很强,喜欢到处去闯,(有无力一面,类似对宫的双子。)所追求的,别人不易理解。

  评论:这个段落的关注相对简化,集中在射手座的出走特征进行小说语言的转换,语感稀释。感觉,卡夫卡对火象星座,不是很了解,从白羊座的寥寥数语,狮子座的表面转换,到了射手座这里,变成了一些感叹和疑问。

  *

  我第九个儿子风度翩翩,天生一双对女人甜甜蜜蜜的眼睛。有时甚至能把我迷住,虽然我知道,这不凡的风采用一块湿海绵就足可以抹去。但这小子的不寻常之处是他压根没有诱惑人的意图。一辈子仰卧在沙发上,目光盯着天花板,他会感到心满意足;或者,闭目养神更是美妙。每当进入这样的美妙境界时,他便话匣大开,而且,高雅不俗,用词简练,直观明了。不过话题仅限于狭小的范围,而他又不可避免地要越出这范围的限制,一旦超越,话语便空洞无味。但是,如果人们还有一线希望觉得能被他那睡意浓浓的目光注意到,就会示意他就此打住。

  摩羯座:(一块湿海绵就足可以抹去,这样的形容,巧妙表达了)眼神的虚饰特征。(自我存在感不足导致的)意图不明显。喜欢专注,喜欢宁静。容易高谈阔论,但有狭小,无聊一面。目光恍惚。

  评论:与简化相反,作为摩羯座的对宫,卡夫卡意识到了摩羯座的显著特点。

  *

  我第十个儿子不诚实。我不想完全否认这一缺点,也不想完全承认。可以肯定,谁要是看见他带着超越他的年龄的威严神态走过来,看见他穿着礼服,纽扣总是扣得紧紧的,戴着一顶陈旧而过分仔细地擦洗过的黑礼帽,看见他面孔呆板微微凸出的下巴,眼皮沉甸甸地耷拉在眼睛上,有时伸出两个手指摸摸嘴唇——如果谁看见他这样,就一定会想,这是个极其伪善之徒。但是,让我们听听他怎样说话吧!他讲话明白易懂、措辞谨慎、言简意赅,回答问题尖刻而生动;他能够惊人、自然得体、愉快地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这种相融的本领往往能使人引颈抬头,洗耳恭听。许多人自以为聪明过人,又因此觉得他的外表令人恶心,但却为他的言辞所深深地吸引。然而现在又有一些人不去理会他的外表,但却觉得他的话语伪善不堪。我作为父亲不想在此取此舍彼。但我必须承认,第二类评论者比第一类评论者无论怎么讲更值得重视。

  水瓶座:游离气质。威严神态(神情冷酷),爱修边幅,爱做小pose。谈吐理性,谨慎,言简意赅,有毒舌表现,生动能力。交际得体,愉快。容易吸引别人目光。

  评论:卡夫卡对水瓶座人具有观察和思考兴趣。水瓶座的游离气质,在生活交际里,难免会表现出言语隔离状态,非常容易让水象的巨蟹座,感到一种言不对心,从而产生敏感的真伪识别欲望。

  *

  我的第十一个儿子弱不禁风,恐怕在我的儿子中最为体弱。然而他的弱只是一种假象,因为有时候他表现得很坚强果断。不过,即使在这种时候他的体弱也是某种带有根本性的东西。这并不是令人羞愧的弱点,而只是某种在这个世界上表现为弱点的东西。难道像类似起飞状态这种事不算弱点吗?它可是一种摇曳不定、摆动不止的状态呀。我的儿子正是类似这样。这些特点当然不能令父亲高兴,它们显而易见是企图毁掉这个家。有时,他看着我好像要对我说:“我要带上你,父亲。”然后我想:“你是我最不相信的一个人。”他的目光好像又说:“那么我权且当你最不相信的人吧。”

  这就是那十一个儿子。

  双鱼座:柔弱。柔弱是假象,有时坚强果断。柔弱又是内在的根本性。柔弱不是缺点,是表现柔弱的欲望。柔弱是准备,摆动,(类似太极)蓄势待发的状态。有毁灭倾向。顺从的表现,尽管这种顺从,有以退为进的含义。

  评论:对于柔弱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一系列感觉推进,卡夫卡充分发挥了巨蟹座的敏感才能。就像他在信件里写的,“特别的思想方法。感觉上的渗透。一切都是作为思想去感受的,即使是最难以理解的情感也是这样。”

  《卡夫卡小说选》读后感(四):卡夫卡:预言了现代生活的穴鸟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生未曾离乡,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保险公司当职员。文学创作是业余爱好,其创作生涯堪称是纯粹的个人写作状态——临终时甚至强烈要求销毁所有作品……(每次想到这些,就觉得自己写东西还有希望。)

  如同契诃夫所追求的那样,《马戏场顶层楼座》也试图描写“生活的切片”,但这里的矛盾集结,似乎更应称为“纠结”,因为卡夫卡的年轻观众是“荷戟独彷徨”,在想象中过着可能性的生活。卡夫卡的年轻观众的心理世界就是宇宙的中心,他如此孱弱,幻想场中的马术女演员是“瘦弱的,患肺病的”,被“手里甩着马鞭的心肠冷酷的老板整年整月没完没了的驱赶”,这样他就可以“穿过各层楼座的台阶一直跑下来……高生呼喊,停下”,而且还要“抓住配合的很好的乐队的军号”来表演这一切。实际情况则相反,女演员是“美丽的……脸白皙而红润……飞进来”,马戏团老板对待女演员,又向对最疼爱的小孙女,又向对贵妇于是,“那顶层的年轻观众把脸靠在栏杆上,退场的时候,他像沉溺于沉重的梦境里一样,不知不觉地哭了。”

  越是荒谬无解,卡夫卡就越要赋予其无限真实的细节描写。有意思的是,我们越是清晰的看到了眼前具体的东西,越无法说清它背后的象征物。或者说,理解的困难,产生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不确定。并不是卡夫卡故弄文字的玄虚,而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已不再是单纯和明晰——我们可以制造出一个极其丰富的世界,但构建在丰富物质基础之上的世界没有变得简单,相反带来了精神的混乱不堪。卡夫卡也不知道自己在象征什么,他可以触摸的到这个世界,却不能向其致敬(也许,我们都不能)。卡夫卡小说无疑是研究存在状态的。

  1917年,卡夫卡预言了现代生活。然后,英国的奥登说:“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作为现代派作家的卡夫卡,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

  ——————

  欢迎关注微信号:梦里不知身是客(duyuzhiwriting)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