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想的星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10篇

2018-03-06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10篇

  《思想星空》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66页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09年5月,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一):浅尝辄止

  周国平可以说算是我第一个特别喜欢作家高中时一看到它写的书就激动,就想屯着,重复读也没厌倦,可往后,我开始涉猎到了一些小说,像一些美国的意识流小说(如《在路上》),像破碎的杜拉斯的《情人》,像德国的黑塞的各种小说…我接触到的书越多,就越发看出了国平老师散文集的一些些流俗性,看出了他自己言行矛盾

  这本《思想的星空》我最喜欢的文章估计就是那篇《小说的智慧》了,国平老师说:“现代小说在思考。现代一切伟大的小说都不对生活下论断,而仅仅是在思考”,说“不能用逻辑理解生活”,说“文学的安静”。可是他自己的文字呢?一两句布道话的集合也能凑成一篇文章,不断重复的思想不断的表达。我越发丧失了对这种文字的耐心,太具有说教性了,太容易牵着“涉世未深”的读者的鼻子走了,这是间接的绑架自由的思想。他说他写作只是为了写给自己和亲密朋友的,那么这么在意读者的来信是…他说写作切忌功利性、商业化,那一本又一本的印刷是…

  我对周国平老师没有恶意我不后悔曾经将他奉为最爱,我不否认他的才华用心,我不认为他的思想不是真实的,我只是知道,人无完人,他也一样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许你现在就是好这口的读者,没关系,传道毕竟也有道可受,只是希望你能对其浅尝辄止,他可以帮你打开一点点世界,但你不能以为这就是世界,你不能赖在这不走,只吃别人嚼好的饭菜。你得自己去摸索,去得道。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二):这样的青春,何处才是尽头?

  周国平先生在书中谈到“青春文学”,可是他并不赞同这个词。文学即文学,不会以年龄身份地位尊卑来判定文学的归类,好的作品即为文学。现在的社会,充斥着大量的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青春文学”作品。

  忽觉自己似那一个虚伪之人,读书不多,内心无物,却常常把他人之感存于心中,把他人之事挂于口头,仅仅简单地“引用”他人所说之话,所写之作来假装充盈我的内心,以此来故作深沉……我喜欢哲学?不!我喜欢经典?不!我所说的一切,皆是谎言,我去读经典,皆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我常在他人面前,发表一些类似于“愤青”之类的话语,现在蓦然回首,自觉只是一个无知平常女子。现在就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实际是言之无物,惺惺作态!也就是周国平先生所说的“青春期的空洞嚎叫”。我希望,时间还不算太晚,能让我纠正自己,真正地,走自己的路!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三):写作的姿态

  读周国平老师的文章,常常让我坐立不安,心有惶惶然。

  他不断重复着一个观点作者应该有最纯粹创作姿态,只为创作而创作,不应想着发表,不应动功利之心。

  这种超然态度,既让我惊讶,又让我羞愧,直觉自己俗不可耐。虽然我也并非为了功利而写作,也不绝对迎合市场,但我却强烈希望我交出去的每一个文字能为我带来名和利,越高越好。我同样渴望我的作品能摘取无数文学奖,在文学史中占有崇高之席位——而不是寥寥几笔带过。

  我热爱文字。如果问我那个问题:为什么要写作,我的回答是毫不迟疑的:因为喜欢。从中我感受快乐,尽管伴随着痛苦。我很清楚,除了写作能让我恒久地激动和快乐之外,再没有其他工作能让我获得这种感受,愿意即使长久清贫也咬牙坚持下去。但是,希望文字为我带来无限功利的期望,同样是清楚无疑的。在我这里,欢喜之心和功利之心是同根的并蒂莲,分不开。既然以职业作家为追求,我就无可避免希望所写下的文字能被市场、被读者喜爱和追捧。若非如此,如何感受到作为作家的存在价值?一个默默无闻的作家还能通过别的什么来证明他的价值?

  周老师进一步表达,希望以文字换取功利的作者,不可能真正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我是贪心的。昭然的功利心我绝不愿放弃,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我意思实质而非虚名——的梦想我同样不打算藏起来。因为出色,既证明了我创造的高度,又能让我的精神获得更高的欢愉同时也能给我带来更多名利。但他泼来的冷水,几乎要浇灭我的美梦

  或许作为一个非职业的作家,这样超脱是可以的。因为他还有其他可以带来经济收入的正职。写作只不过是一个聊以自娱的一个爱好而已,无心插下的柳,成不成荫有什么关系?但对于一个职业作家来说,那一抹绿荫却有着生命尊严一样的重量。说梵高吧——周老师也举了梵高的例,生前吃顿饱饭的钱都没有,死后每幅作品值上几百、几千万美元,可又与他何干了?能给他带来一点点温暖,带来一点点精神慰藉吗?这使我愤怒。一个艺术家挥霍着生命的热度不停创作,不断为社会输出作品时,却得不到一丝一毫欣赏赞美,该有多寂寞和痛苦?诚然,他在创造的过程中,享受着快乐和沉醉,但我相信,越快乐,他同时感受到的痛苦和寂寞就越深。为什么,为什么明明如此美好,如此令人快乐的作品,却赢不来一点点掌声?他会这样一遍遍诘问自己,怀疑自己。我怀疑,在他短短的一生当中,曾多次发出过痛恨自己对艺术如此执着不移的心和热情声音吧。

  所以,名利,对着创作者来说,是灵药,是兴奋剂,是助燃料。它支持着、也激励着,创造作者们以更深的热情,更高的姿态,去触摸更高的艺术高度。所以,让我在潜心编造文学梦的时候,也让我编织着功名利禄的美梦吧。它们两个真的没有冲突,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我相信,一个真正热爱文字的作家,及其他任何热爱着自己所从事着的艺术的艺术家们,在功名纷至迭来之际,并不会因此减弱那份热诚,也不会迷失,因为,他们的心和灵魂,被那个梦、那个快乐的源泉紧紧地拴住了。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四):如此读书

  捧一本心爱的书,默默品赏,渐渐忘却尘世,也暂时忘却了眼前的烦恼,只顾一心沉醉在书中,这是一场心灵的沐浴,只求寻得内心的愉悦,无关功利。 将读书作为一种癖好的人大多追求澄明的心境,只有一个人真正静下心来时才能一头扎进书中,获得深刻的感受。无论是坐在公园长凳上如痴如醉阅读,还是在人声鼎沸地铁里忘我地阅读,内心一定都是宁静的。周国平认为,将读书作为一种癖好,是将读书作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以至于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不安。正所谓“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是一种交友。当周国平终于有机会系统阅读尼采的作品时,他在尼采的观点中找到了与自己人生的契合之处,他感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如同找到了一位情投意合的朋友 。能在茫茫书海之中觅得一知己不易,但他没有与尼采的作品“长相厮守”,研究了三年尼采的作品之后他选择离开。有的人对一本书爱之弥笃,而周国平认为,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起待得太久也会腻味。 读书犹如交友,也离不开“缘分”二字,何时何地何种心情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会直接影响一本书能否成为自己的挚友。在喜爱一本书的前提下遇到另一本好书,先前的一本书不会影响爱书家对下一本书的喜爱。与书交友不是与书结连理,可以同时拥有很多书友,不同的朋友也会带给自己别样的感受。 好读书更在于读好书。对于读书的快乐之处,周国平解释为以下精辟的三点,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的精神的丰富生长。书向任何人敞开怀抱,不管你是否愿意去读,书就在那里。从一个人的阅读趣味中能大概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层次,选择一本优秀的书阅读,去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周国平告诉我们,如此读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五):书随想

  以下是书摘:

  其一,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阅读使人得以进入这个传统;电视以现时为中心,追求信息的当下时,看电视使人只活在当下。

  其二,文字是抽象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结论,书籍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使人成为野蛮人。

  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不过,你不必愤慨,倘若你想到这一点:许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

  一个人用一生一世的时间见证和践行了某个基本真理,当他在无人处向一切人说出它时,他的口气就会像基督

  质朴真实的表述是大师的作品都会有的特点。所有热闹的作家及其热闹的粉丝,必定是不会有着纯精神萃取出的文字。

  个人:

  艺术是一种纯精神的活动中国外国艺术上存在的差距大概是精神境界上的不同。中国人历来都是实用目的取向,也阻碍了艺术这一门类的发展

  这本书读得告一段落,虽然还欠着几十页没有读完,但也大概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取向。书中提到了众多的小说家,写出的不朽作品,我也很渴望去读一读。读完后整体感觉书略显平淡,没有与我太吃惊的观感,但并不能说明书不好、文字写得不诚实。我觉得或许是作者与我的价值观如此相似,才显得大多内容并没给我留下太深印象。借用今天郝岚教授的话,共情的部分非常多。除了那个小王子的作者,倒令我十分着迷,或许是憧憬,那样的升入天堂并探寻自己的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