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时烟花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那时烟花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2 21:5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时烟花的读后感10篇

  《那时烟花》是一本由西岭雪著作,线装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BBC书籍图书,本书定价:22.0,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时烟花》读后感(一):爱如烟火

  爱如烟火

  文/夕颜

  读西岭雪的《那时烟花》有感

  半年之前,每去市图借书,常会带上一份借书清单,那些书目都是偶尔看到别人在文中提及或推荐便记在本子上的。可是借时不一定如愿,确切地说,清单所列出的大部分书都未能当即找到。后来放弃这种借书途径,直接站在高高的书架前,和书们来一场惊艳的偶遇。

  《那时烟花》便是偶遇的对象之一。书的封面蒙了一层尘旧的黯淡色,仿佛浸染了岁月风霜。书页柔软,不知经了多少人之手,如今漂流到我手中。

  在一个干冷空寂的早晨开始读这本书。翻开书页前,心底有股情绪在流动,它是轻快的,因为我以为此本书是由若干个短篇组成的小说集,可以在早晨有限的读书时间里读完一个短篇。而阅读时才发现是一部小说,一个早晨的时间远远不够。小说以民国初期的上海为背景,叙述那个时代灯红酒绿、爱恨情愁。类似背景和题材的小说、电视剧不知看过多少,很符合眼下怀旧的流行趋势。所以,心中的企盼自然短了一截。另外一个原因是,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读完第一章,思路好奇打断。西岭雪,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作者?她的文字熟练,行文找不出内伤破绽,显然是个写作“老手”。可在她的简介里,却是80后、90后偶像作家惯用的故弄玄虚,让人感觉神秘同时,也感到乏味。所幸后续的阅读很快将她与那些写作者区分开来,她的小说透出实力派作家所具有的沉稳深厚。再后来从网上得知,西岭雪就是《爱人杂志的主编。难怪这个名字让我感到眼熟。

  旧上海,每天不知发生多少迤逦的故事,那个时期的上海是东方的巴黎,是西方的纽约。而且,它还是一个乱世,乱世出英雄,英雄身侧少不了美女。《那时烟花》不写英雄事迹,它写是一个家族历史故事,有爱情、有怨恨、有纷争、有分离、有死亡。蔡卓文是个风流人物,所以,纵使他替“汪伪”卖命,并且家有结发妻,也阻止不了黄裳对他的爱,如飞蛾扑火般投入他的怀抱。黄裳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加美女,借电影剧本桃花丝帕》一炮走火,偏偏她于万人之中遇到的人是蔡卓文,情何以堪。爱如烟火绽放在他们生命里,可惜烟火瞬间即逝,来得快去得也快。当黄裳去蔡家村找蔡卓文,受尽村人冷眼与嘲讽不说,连曾经说爱她如生命的蔡卓文也表现出一副厌烦的表情。可以想象,她是怎样地心灰如死。没有大上海这个梦幻舞台,他们的爱突然失去了依托,在现实面前,蔡卓文选择低头,把与黄裳的相爱当作一场不真实的夢。

  相比黄裳与蔡卓文飞蛾投火的爱,黄家秀和柯以若有似无的爱更令人回味和叹息。他们分分合合半辈子,时而紧时而松,不得如愿。黄家秀是传统与知性的结合体,性情淡然通透,对待感情亦如此。身边太多不幸婚姻,直接导致她对婚姻甚至爱情产生了敬而远之的惧意。柯以形容黄家秀是大观园里的妙玉,外表冰清玉洁内心火热。家秀面前始终立着一扇无形的屏风,令男人无法接近。死缠烂打是下招,只会令人反感;而若即若离,风一阵雾一阵,总也不见分明。家秀和柯以认识了半辈子,虽未能走到一起,却也绽放了数次烟火。烟花的火焰不及黄裳他们炽烈,却淡得极致

  余下黄家人的爱情作者笔墨不多,却也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黄裳的弟弟黄帝是大家族时代的牺牲品,偏他十分懦弱,无力与命运抗争,错失韩可弟这样温柔婉媚的女子;黄裳的母亲赵依凡是新时代女性,她敢为黄氏家族第一位离婚女人,后来爱上的英国摄影师死于乱战,失去至爱的她从此就像尊石像一样活着;还有黄钟与黄帝的堂姐弟恋,确切的是说是单相思,“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楞是把自己活活折腾死。

  纵观整部小说的爱情,竟像是一部现代版的《红楼夢》。后来了解到西岭雪对《红楼夢》的厚爱,总算明白过来。如此用心,不枉她对红楼的一片痴心。除去《红楼夢》,西岭雪对张爱玲也有着深深喜爱和迷恋,这在读《那时烟花》时,一眼就读的出来了。我差点以为它是张胡的“前生今世”。

  小说前部分比较成功,而后部分倾向言情的套数,结尾过于戏剧化,难免有“狗尾续貂”之嫌。比如蔡卓文与黄裳在蔡家村的那折戏,何必画蛇添足呢?硬把一段破裂的爱情借“奈何桥”的故事拼凑起来,小说倒成了童话。若是我,会写黄裳绝然离去,从此忘了蔡卓文。烟火绽放出一片天空的璀璨,然落地即是灰烬,与其抱飘渺的烟火终身,不如在灰烬里醒悟。懂得醒悟的女子,就不会像黄裳那样,在郁郁不得爱中怅然老去。

  百结相思谁可解。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故事,分分离离,最是藕断丝连。爱如烟火,却能照亮一个人整个的生命。

  2010/11/06 小雨

  《那时烟花》读后感(二):她比烟花寂寞

  看西岭雪的小说,总是发现看了一遍之后就会忘记,这个问题严重,所以当我在图书馆再次看到《那时烟花》这本书的时候,有熟悉感,但是发现却是什么也记不得了..

  于是,我就把它找来,再看一遍,从第一个字开始,又慢慢的开始熟悉起来,只是情节一点都想不起来,原来,还有人能让我做到这点,有点类似太极,初遍打完之后便会忘记,直到过了段时间,全忘记了..

  西岭雪之于我,犹如当时的太极之于张无忌,忘记了情节,但是心里却有了这样的一个女子,她自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喜欢红楼,喜欢写人鬼情未了,喜欢写悲剧,喜欢写女人..

  那时的烟花,正是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有一个女子,比烟花还寂寞,那个女子是阮玲玉,只是故事的主角并不是阮玲玉,而是一个喜欢阮玲玉的女孩,一个写剧本的女孩,黄裳..

  那个时候的上海,就是喜欢悲剧,喜欢凄美的爱情,就是喜欢标新立异喜欢独树一帜..她笔下的上海竟跟我想象中的十分一致..

  还有那些出色的女子,黄坤,堪比王熙凤,一个自称自己只有二十四岁的女子,上海仿佛为她而生,她也为上海而生..

  黄家秀,注定是个清清白白的妙玉,在错的时间爱上了那人,也因此不愿意继续那个错误,于是相爱却不愿意在一起..

  一个时代,一个家族,还有一群可爱的女人,皆是那时的烟花,只是,她们比烟花更加寂寞..

  《那时烟花》读后感(三):《那时烟花》——转瞬即逝芳华

  天下痴情侬是也。

  寸断柔肠,系做相思结。

  百结相思谁可解,几回梦枕空啼血。

  一阙未成泪早叠,

  心字成灰,寄语楼心月。

  月自团圆月自缺,伊人山水永隔绝。

  ——调寄《踏莎行》

  几乎是花却近一个月时间读完朋友极力推荐的《那时烟花》,我知道这本书需要安静姿态阅读,于是累的时候不能读它,有事催的时候不能读它,心浮气躁的时候不能读它,最后,却还是这本书渐渐让我平静下来,将自己置于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幻想自己身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乱世,然后去体验一段清贵后裔大家族的爱恨情愁,去见证它的变迁没落。即使清醒着,也像是跌入了一幅历史画卷,不辨虚实,却心随其动。只是,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脑海里满满充斥着,竟只剩无奈,无奈,无奈。若硬要说出其他的东西,那便是一个答案

  故事中的人们,为爱生,为恨死,将月事圆缺说尽,将人情冷暖诠释。只是自己觉得,这一切都不过一个“贪”字。爱是贪,是对美好事物的贪恋,恨亦是贪,伤他人,泄己愤,何尝不算是一种贪婪的报复行径。而在这本书中,无论是爱抑或恨,都是将人毁得面目全非,也皆是让观者惊了心嚼了泪。

  犹记得书中的一首诗:……心肠铁做成,怎不教人泪雨零。奔投无处形怜影,细想前情气怎平?凄清,竟不念山海盟;伤情,更说甚共和鸣。——雷峰塔《断桥》。读到最后两句,忍不住的内心凄凄,小说里黄裳与蔡先生相爱却迫离,天涯相隔,永不得见,往事能有多美好,伤痕就会有多深,这话我从前不懂得,以为不过矫情做作,后来的一些事情却让我自己吮出了它的真实与苦涩,如今读着书,自然难免引于其身,眼眶竟是湿了。幸福浓烈,抵不过光阴似箭,世事难料,一转身,一切不过过眼云烟

  还有就是纳兰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恍然大悟的是,有些话,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没有资格再说,有些事,也并非就是突如其来的骤变,总有一些东西会推动着它在潜移默化间有了变迁。不该怪,不该怨,我不去想之后自己曾得到过哪些额外的恩赐,只记得最初自以为可共一盏茶便足够。不见便不念,用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挂作牌匾;只盼望当我们能有一盏茶的时间相近,彼此能如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现在于我看来,就是最该感激的了。

  我爱黄裳的飞蛾扑火,也爱黄家秀的淡然通透,更爱的还是蔡卓文的“只做不说,做完才说”。这本书确实教会我一些事理,最重要的就是绝对不能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自私自利,唯有心思缜密、荣辱不惊、虚怀若谷,才有可能尽量避免犯错以及伤害

  再提起最初要说的那个答案。课上,朋友问:“据说水瓶座的人最惧怕感情。这是真的么?”即应:“是的。起码我是。”“为什么呢?”“不知道。只觉得到头来一定皆是空。矛盾太多,现实残酷,不如不爱。”再要我解释,便是不能够了。

  不知为何,开始怀疑生活本质,无论经过多少个千回百转的破折号,多少个惊世骇俗的感叹号,多少个欲语又止的省略号,多少个拖泥带水的逗号,最后,我们都要面对那个句号。一个圆,把自己的一生圈在里面,外面的世界再大,却只有那圆里的一切属于你,而那个圆的面积再大,当你走到终点时,你会发现,它竟与原点重叠。也许,对一个人而言,最与世无争的那一刻,便是你初生时;最不堪一击的那一刻,便是你即去时。

  读完《那时烟花》,心快凉了半截。爱难遂,恨至切,离别惜,情生泪;花自飘零,水自流,江山易改,人难守。

  故事屡屡提到许仙与白素贞的爱情悲剧,我唯恐自己真正投入的时候也会落得白娘子的凄惨田地,到时候只怕自己仿得了她的忠贞,却学不会她的刚烈。也罢,这些都是后话了。此刻,心中既无绵绵情意,亦无郁郁寡欢,不道谁负我,只言悦己心。

  《那时烟花》读后感(四):糾纏中的張愛玲

  西嶺雪是很愛很愛張愛玲的。

  不止寫了《尋找張愛玲》,還以這樣隱晦的方式,重新打造她的歷史。

  背景,家世,經歷,以及愛情。分明就是張愛玲。

  那個充滿才情的女子,受盡委屈,只為與愛相守。

  站在女性的立場,寬容理解她的選擇,對她選擇的那個可恨的對手,還是覺得,評價太高了一點。

  看到黃裳追到四川小山村去,受著那些好奇的,嘲弄的目光,以及病痛的時候,心裏濃重的悲哀,就一點一點彌漫開來。

  以愛為天的女子。

  你看,愛情,真的是可以成爲信仰的。

  “他終于還是辜負了她”。

  鬼城一遊道別離。

  因了這書,竟使我也生發出去那裏看看的念頭。縈繞至今。

  封面上,她寫道,這是一朵曇花和一只蝙蝠的故事。

  刹那間,心痛

  《那时烟花》读后感(五):明明不是传记

  西岭雪对张爱玲有着深深的喜爱和迷恋,一眼就读的出来。

  在阅读的时候,当然不免要将张胡二人的现实恋情与之比照,对号却并不能入座。

  黄裳被书写得美艳脱俗如仙子,其实我们知道张爱玲并不可称得上惊如天人,胡的《今生今世》里会有大段笔墨写小周的美丽,对张却似乎吝惜称赞,赞美都是形而上,私认为有些不情愿的意味。而张虽没有母亲的混血式的风姿,但无疑是“艳”的,西岭雪抓住了这种耀眼,应当还有那句“正大仙容”的评价

  大概蔡卓文写得太可爱,有些难以接受。

  那两个无声电话,显然是《倾城之恋》里的场景。我不相信张胡二人之间会有这样的桥段。也许我是过于坐实和附会了。

  黄帝与黄钟、韩可弟的爱情故事,有着那种浓烈的旧式公子佳人故事的味道,到了后来的复仇环节,言情味太重。

  母亲赵依凡,十分之符号化,到后来半人半仙的境地,有些鬼魅。

  倒是姑姑家秀,令我印象深刻

  西岭雪是标准的张迷,也是地道的红迷。(一般来说这两者可划等号)于是整部书充满了红楼梦式的语句

  叫我哪只眼睛看得上,到底xxx是正经,作不作数……

  写那些伶牙俐齿的大段大段的独白,有红楼梦里丫头们的口吻

  可是仆人崔妈的口吻,到后来越来越不像了……

  书中的女子们也与金陵众钗有一定吻合之处。

  似传记,虚构又很多,当做言情故事来读。

  感觉这本书里对张爱玲的读解不如《西望张爱玲》的地道、深刻。

  我又牵强了,明明不是传记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