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春咖啡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青春咖啡馆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7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春咖啡馆的读后感10篇

  《青春咖啡馆》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一):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正是没说出来的部分

  不知什么时候 朋友送了这本书给我

  不了解作者 也不了解本书获得了什么奖 有多畅销

  不带任何设定的感情去读 仿佛要探索一个未知领地

  我有“阅读外国书籍困难症“ 因为人实在太长太难记 所以看前面两章的时候有点索然无味 其实也是因为我这人没什么耐心

  看到第三章 故事开始有点眉目 越到后面 越兴趣盎然

  小说情节就不赘述了 毕竟百度一下就能知道

  不得不说 作者的写作技巧好棒 从不同的人设角度出发 抽丝剥茧地描述着一个放佛和自己不太相关的故事 那么寂寞 却又让人迫切想要知道这寂静气息背后 是一个怎样血淋淋的故事

  小说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踏血寻梅

  青春咖啡馆和它所要表达内涵何其相似

  两部作品的女主都有着不幸童年背景 家庭破碎 渴望得到的爱一直不来 想方设法逃离悲剧人生 染上毒品 最后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不同的是 露姬遇到了她的爱情 却没有勇气安然接受;而王佳梅却没那么幸运 于是结束绝望的人生

  她们都为了爱 选择飞蛾扑火

  就故事而言 我个人以为踏血寻梅更加丰满 毕竟里面的人物描述和细节更多

  而青春咖啡馆 给读者更多的留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回归小说本身

  露姬悲剧的人生看似和我们多么的不同 毕竟我们大部分人父母健全 家庭完整 读完九年义务教育 过着教科书一般设定好的人生 可细细想来 如蝼蚁般的我们其实和露姬有着同样的无能为力

  太多的约定俗成 太多的不被理解 太多的不知所措 太多的身不由己 太多的在意别人的目光 即使在热闹人群中 我们的灵魂依然孤独

  有人压抑着 仿佛孤独感从来不存在 机械地过着生活 只是在某些安静的夜里无法入睡

  有人竭嘶底里地逃离 或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或终究走不出命运既定的漩涡

  最近看太多工具型的书 都是奔着某个目的去看 或是XX必读 或是XX推荐书目 或是XX畅销榜首 乏了累了

  而看了这本书心灵确实受到某种程度洗礼 找到了共鸣

  以上 或许只是我这样一个Loser苍白的自我辩解 把太多的无力归咎于宿命 逃避现实

  最后

  附上很是触动心灵的一段话——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许多事情讳莫如深,必须三缄其口。我们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于是,我们极力避开对方。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彻底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想应该有人和我一样 曾无数次想逃离这个被自己彻底毁坏的生活 逃到一个没有任何人认识地方 和所有人断绝关系 重新开始

  这也是我为什么着迷于跟陌生人聊天的原因 因为我总是觉得跟陌生人聊天的那个人 不是自己 那是一个精神世界里的自己 和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自己 也是我为什么着迷于每一次自己出门 都打扮和平时的自己完全不一样

  我是一个多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人

  最后的最后

  送给大家一首很寂寞的歌http://music.163.com/#/song?id=404184346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二):挥霍的青春回忆

  在孔岱咖啡馆,有一个名叫保龄的人,他记录下几年来光顾咖啡馆顾客姓名,光临时间,住所地址信息,并拍照把顾客们的形象记录下来。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很惧怕时光流逝,很容易沉溺于记忆之中的人。每当我翻开相册,看着那一幕幕场景,那一张张人脸,我清晰感受到时光流逝而去的痕迹,在人的身上,心里,留下了印记相片总是更容易勾起人的回忆,那些人,有多少年没见过,还能否再见到。更有那些永远无法再触碰,已经永远离去的。但他们在一定意义上一直存在着,存在于相片之中,印刻在记忆里。光阴荏苒,多少人多少往事,都只是化为记忆储存在大脑深处。而又有多少人事物,只是匆匆的过客,甚至在回忆中也难觅安放之处。我很害怕回忆,虽然我的年纪不大,能够回忆的日日夜夜并没有那么多。但处在当下的心境,那些时光里,回忆给我带来更多的是伤感。每到夜深人静,或触景生情之时,每当我走过一条熟悉的街角,或见到和故人神似的路人时,每当我站在高处远眺城市车水马龙,或在火车的黄昏看窗外不断倒退的万家灯火时。倾盆而下的回忆将你浸透,难以摆脱,过去的,美好的,悲伤的,向你袭来,那些回忆缠绕在你的身上,无力的挣扎着。却又猛然间把思绪沉溺其中,回到过去,再见那些人,再经历一遍那些事。这感觉美妙的,也是苦涩的。回忆,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朋友,你会逃避她吗?亦或者,去拥抱她。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三):在我刚醒的时候

  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这是《青春咖啡馆》里的第一句话

  初一读便让人觉得这会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沉迷于自我的故事。整本书也确实是一贯的莫迪亚诺风格。某个人受托寻找某样东西,而后在寻找的过程发生各种怪异的事情,但是作家这次并没有朝着悬疑的路子上写。60年代的巴黎,一条流动盛宴,相逢的人依旧相逢,迷失的人依旧迷失。

  谁也不知道她的真名是什么,但是他们默认她叫露姬,一个专属于孔岱的名字。每个人都对她产生兴趣,但是谁也没有去追究她的世界,仿佛保持默契一样,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往外张望。我们就这样随着不同的视角一步步转换去窥探露姬的世界。

  刚看这本书时,面对满篇的巴黎街名作为一个没出过国的人的确是种挑战。但随着故事的进展,这本书却出乎意料的把我带回了高考完后的第一个晚上的凌晨三点,在我刚醒的时候。

  那是以为一切都将暂告一段落的夜晚。当臆想中的终点出乎意料的来临时,那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好像实现遥不可及梦想却还没有做好准备。凌晨三点,周围人都睡了。但我却独自在街上散步。

  在那之前我从不知道我生活的这所城市的夜晚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他似乎只存在于白天,当夜晚降临时,他也将和我一样沉睡下去。这种想法固然荒诞但在那之前这对我而言却是理所当然的。街上宁静得好像脚踩在落叶上都会惊醒别人一样。路灯持之以恒的亮着。整条街除了我之外再无他人。

  露姬偶然般的走进了孔岱,和其他人一样,她带着自我的孤独的坐标安静坐在咖啡馆最里的一个位置。每个人在其中都安然的把自己的孤独定位在哪里。

  在那个晚上我没有遇到过孔岱这样的咖啡馆。街上唯一还营业的就只剩下肯德基了。那个晚上,我究竟走过了什么地方呢?现在想想似乎我并没有走多远。我走过的最远的距离也就是一个街区而已,从街的一头到另一头,然后再走回来。我也没有遇到跟踪我的私家侦探,我就是一个人在六月的夜晚漫无目的走着。我不记得那晚的月光,我也不记得天气是否燥热,那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世界安静的好像只剩下我一个人一样。在那一瞬间,孤独感混杂着刺激肆无忌惮的将我包围。孤独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小说提供了一个范本:一间咖啡馆,人不多,但必须是些熟客。每个人都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回家然后就一直在里面消磨时间。

  当时的我是这种感受吗?我不太确定。在一切都暂时打烊后,疲倦感便慢慢袭来,她柔软的夹杂在迎面而来夜风里。而我则望着夜空发呆。即将离别的人,不久之后可能会相遇的人,好像在那个时候都交织在一起,回忆和想象在那一刻达到一种完美平衡

  那一晚的我好像就行走在这样一个青春咖啡馆里一样。躲不开的孤独和兴奋让我目睹了城市里最陌生的一面。像露姬一样,每个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最神秘的一面留给陌生人,而这最神秘的一面往往我们最奇妙的一面。在那个夜晚,我第一次独自面对自己和这个陌生的街道。现在想想,正是在那份肆无忌惮的散步里,青春的躁动好像就此慢慢远去,随之而来的是黎明的星光。在星光下,那些要在人生路上奔忙的人逐渐醒来。我看见灯火三三两两的逐渐亮起,突然觉得或许我们比自身想象的要更加孤独,所以我们才需要在同一个屋檐下听彼此的诉说。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四):非常爱的一本书

  非常爱的一本书

  我希望能拿到一本法语原著

  偶然在图书馆的外国文学看到它。被扉页的简介所吸引,确切地说,被Louki所吸引。似乎每个人有点发黄记忆中都希望会有那么一个地点,它可以是一间咖啡馆,可以是一间酒吧,可以是一间小茶馆,可以是某人家阳台,可以是。。。。。。仿佛那里永远都不会打烊,你高兴的时候去,你难受的时候去,你寂寞的时候去,你孤独的时候去,在那个地方,会有一群和你一样的人,和你一样有着复杂的情感有着疯狂的想法,有着共同的青春神经质,守候你的出现。就是那样一个地点。

  在巴黎,它叫孔岱。

  在看了这本书很多天的后来的时光里,我终于亲身体明白了这种感觉。

  孔岱,loukie,江边,玻璃,路灯,沙发,我。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五):青春=挥霍&虚度≠消逝

  最开始是被台版的封面题目所吸引的,后来才知道是备受好评的一本书。可惜没有买到台版。整书的四个论述者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露姬短暂的一声,看的时候有点混乱迷茫。看了最后的译后记才算屡清楚各个人物关系。。。。所以看来国外的文学作品还是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够理解作者所写。非常喜欢小说开篇引用的一段话“在真实生活之旅的途中,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

  特别喜欢在咖啡馆泡着,听着歌,抱本书,看书间隙抿两口咖啡,一下午就悠闲的过去了,这算是挥霍青春么?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六):无尽的逃离

  “她到孔岱这里,是来避难的,仿佛她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

  这是那个叙述者对来这里原因的推测。译者说她也可能是因为“与她的一整段人生彻底决裂了”。我觉得她这是在逃离。她不是一直在逃离,在寻找吗?孔岱是她逃离、寻找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驻足点,这不是她的归宿--一个让她愿意永久停留的地方。

  死亡也不是。

  死亡对她而言更像是一种寻找的途径,只是这一次如果失败了,她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文中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开,书店老板问雅克林娜“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这也是在许多个日日夜夜里雅克林娜不断问自己的问题。可以确定的是在死亡之前她没有找到。那么,在死亡的那一刻,他感到幸福了吗?我不知道。

  她最后说:“都准备好了,你尽管去吧。”仿佛她要去迎接什么一般,而不仅仅是对现世生活感到绝望。但什么东西准备好了呢?她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让她觉得有意义的东西。是什么呢?露姬自己其实也不知道是什么。

  她一生都在逃离。逃离生活的束缚,走入一个新的世界。离开的过程让她感到愉快满足,因为她要和过去的人生决裂,她要迎来一个新的生活,那时的她还不知道新的生活是否令人满意

  她的一生都在寻找,但终是寻无所得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七):你找到你要的幸福了吗?

  在本书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在真实的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愁绪从呢么多戏谑的和上岸的话语中流露出来-------德波

  这句话是在电影《我们一起游荡在也的黑暗中,然后被烈火吞噬》里的独白。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话题恒久存在,那就是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法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靠近卢森堡公园背斜的奥黛翁,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它像一块巨型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

  本书从四个视角再现了主角“露姬”追求幸福最后走向死亡的一生。这个二十二岁的女人,第一次出现在咖啡馆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光彩夺目,但是人们对她知之甚少,甚至“露姬”都不是她的真名。

  四个叙述者就这样缓缓道来,慢慢的勾画出这个美丽女人的一生。

  第一个叙述者是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大学生,他提到露姬:某天晚上,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年轻女子独自一人做到了咖啡馆的一张桌子旁,咖啡馆的常客接纳了她,并给她取名为“露姬”

  咖啡馆里有一个叫“船长”的人,记录了三年来每天出现在咖啡馆的每一个人,并在离开法国的时候将这本记录送给了大学生,这个学生开始在记录上寻找露姬的踪迹。大学生回忆道:她喝酒时,上身挺的壁纸,动作慢条斯理,很是优雅,嘴角上挂着一丝几乎察觉不出的微笑”

  这个露姬的女人,手上总是拿着一本《消失的地平线》^①在众人中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最后他总结道:“她到咖啡馆,是来避难的,仿佛她在躲避着什么东西,想从危险中逃脱”

  第二的叙述者叫盖世里,是一名曾经的情报工作人员,咖啡馆的人都以为他是以为美术编辑,其实他是一名私家侦探,他接受了一个叫舒罗的人,寻找那个男人突然消失的妻子,盖世里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女人的身份,她就是露姬,并在发现的过程中,慢慢的寻到她成长的轨迹,由母亲单独抚养,总把她丢在家里,忍受着孤独和寂寞,当忍受不了的时候,露姬开始离家出走,他思索着这个女人逃跑的动机,怎么逃,逃到哪里,结果又怎么样。这个孤独脆弱,琢磨不投的女子故事深深的打动了他,于是盖世里决定不再打扰她的生活。

  第三个叙述者,是露姬本人,她袒露了自己的成长,以及她的不安,恐惧这些种种的情绪。露姬的本名是雅克琳娜,总是在母亲晚上上班的时候逃出家门在夜里闲逛,并在夜游中认识了两个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两个人都给她提供了战胜恐惧的“良药”男人是书店的老板,让她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她解释自己为什么想逃,“每次我和什么人断绝往来,我都感觉到一种沉醉”就像梦里一样。另一个人女人,让她尝试吸“雪”一种毒品,可以让她获得短暂的平静。

  第四个叙述者是她的情人,和她一起出现在咖啡馆的那个棕色头发的男人,一个落魄的作家。在一次聚会上认识,并相爱,他提到他们很幸福,在夏日,在阳光下,在静谧中,款款的向我走来,罗兰,她的情人回忆道。就在他们谋划出国旅行不就,露姬突然跳窗自杀。

  故事结束。

  这个叙述者分成了两章,交叉着回忆和现实,好像是在告诉我们罗兰对她的爱,是多么的深沉。

  露姬=Louki,语出拉丁语的Lux,代表着光明,也代表着露姬对光明的向往于追寻,尽管她没有寻找到答案,就结束了她自己的生命,在这短暂的一生中,露姬离家出走,吸毒,阅读,消失,不停的在逃离原来的生活,她这么做唯一的原因,就像揭开这本书本的封皮一样,扪心自问,“您找到了您的幸福吗?”

  露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可到最后的结果,是收获落寞与彷徨,所有的一切都化成了过眼云烟,那么在这个露姬上,我们都能得到什么启示,我们忙忙碌碌,匆匆忙忙,也不就是为了寻找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可是我们真的都能找到吗?是不是最后的结果都会像露姬一样,最后还是一无所有,一无所有的来,一无所有的走。

  真的看到这里,心里激起对自己人生拷问,也许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或者是我们自己在拷问自己。

  这是一个永远也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八):最后以自杀的方式获得自由

  在巴黎的拉丁区有家孔岱咖啡馆,有一些常客,但是他们都被神秘的”露姬“所吸引。露姬光彩夺目,最重要的是她很神秘,大家都有好奇心,特别对神秘的女人感兴趣。而且,不同的人对她的猜想不同。

  其实露姬没有那么神秘,只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孩,一直想逃离,一直期待能遇到某个人(不一定是女人),来成为她的朋友或者导师,带她逃离这种生活,书中也具体没说她在逃离什么,可能是母亲、不如意的生活。其实她没什么神秘。

  男人都对神秘的女人感兴趣,应该有个前提条件,神秘的女人漂亮。真的,如果露姬不漂亮,人们只会把她看着孔岱咖啡馆的路人甲啦,而不会对她那么感兴趣,甚至去猜测她的生活。

  露姬一直在逃离,但是还没有逃离自己害怕的东西,最后以跳楼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获得了自由,但是让一群人留下谜一样的回忆。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九):消逝的记忆,永恒的轮回。

  和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相似的是,《青春咖啡馆》采用的的是多重角度的叙述方式。而与之独立叙述区别开来的是,此书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作者自己的身影。

  莫迪亚诺的文字显出一种法式的清淡浪漫,笔下的人物如同一些幽灵,作者以回忆穿插的方式讲述了孔岱咖啡馆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其中包括艺术家、作家、大学生等等。他们在这里饮酒,聊天,吸毒,赏乐。暧昧不明的气氛为故事镀上了一股沉醉般的飘渺,而故事的主心骨还是以二十二岁的露姬展开的——每个叙述者对读者讲述露姬的短暂人生经历。这个特别的女人身上有一股神秘的面纱,让读者亲自一层层为她剥离开来,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股挥之不去的忧伤情调。“你找到了您的幸福吗?”简洁的封面如是提问。

  《青春咖啡馆》是对记忆的一种解救,对消逝事物的一种缅怀。在此书的一些细节中,不同角色回忆了遥远的年代及所见所闻,向我们展示了露姬的神奇魅力:优雅而另类,散发一股琢磨不透的味道。

  此书具有历史小说的特点,即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对过去事物的一种追寻:少年的时光,静谧的记忆。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悬念小说的特点,书中人物的身份不清不楚,让读者去自行猜测,以露姬的失踪为线索,让读者慢慢沿着朦胧的氛围去追寻。

  作者笔下的人物只是一些幽灵,在旧时光中旅行,寻找从前的岁月、消逝的过去,使读者陪其游荡在期间。作者还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寓意深邃,使《青春咖啡馆》余味无穷。特别是结尾 “都准备好了,你尽管去吧”——伤感而悲怆,像是一场永恒的轮回。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十):还有别的办法吗

  最近读了三本与孤独有关的书:《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什么》《质数的孤独》,还有这本《青春咖啡馆》。

  觉得《青春咖啡馆》这个名称略显俗气,像是要把这本书归为青春疼痛文学一般。实际上它从头到尾都在讲一个人:露姬,那个把《不存在的路易斯》封面上的路易斯划掉换成自己的名字“雅克林娜”后用代号生存的少女。

  她有一种独特的气场,就像那个大学生眼中孔岱具有的特殊磁力一样,引起每个人明显或隐晦的关注。尽管露姬常常坐在咖啡馆的最里端,有时还会为了让自己不那么引人注目而接近最张扬的群体,混在其中,和其他人饮同样的酒,吸食同样的毒品,但她无疑是与众不同的,她吸烟的手势,她没有欲念的目光,遗失幸福感的表情,都在出卖她,揭示她一时无两的经历,她迷惘的灵魂。

  尽管这并非她本意。

  在书的开头,露姬常常穿过“黑暗之门”出现在孔岱咖啡馆里,虽然这里的人们各怀心事,但他们都是宽容的,虽不能分担各自的欢乐与忧愁,但至少可以一起挥霍,一起爱,爱那些沉淀在记忆里的旧时光,爱历史传承下来的经典读物,爱自由,爱生命。

  孔岱是个安全的避难所,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日子久了,那个位置会变得熨帖,渐渐和自身融为一体。

  但大家都知道,孔岱只能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客人。没有谁可以一辈子躲在哪里,甚至一天都不行。下大雨时,尽管老板娘盛情挽留,但他们都选择了离开,因为当其他客人都离去时,孔岱就不再是那个熟悉的孔岱,不是那个值得他们停留的地方。每个人都会为不得不做的事离开,就像咖啡馆一定会打样。

  所以露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避难所,在咖啡馆,在书本里,在错综复杂的街区,在电影院,在婚姻里,在晚会上......她知道这些都不会长久,就像欢愉与痛苦,不断进行着短暂的循环。每一次告别与决裂都让她沉醉,因为它们意味着新的开端。虽然她挥霍着生命,但只要每一次挥霍都是全新的,不要重复,就永远可以在长久的潜伏之后,浮出水面,呼吸到新的空气。

  就算为了向前,在短暂的畅快呼吸后,我们不得不迅速憋住气,开始新一轮的潜伏。

  这听起来是艰辛且无休止的,但这就是生存的现状,是活下去的方法。

  其实在读到尾声之前,我一直以为她可以长久地游荡下去,把身影留在巴黎迷雾蔓延的街区,留在醉人的霓虹灯下,留在孔岱每个顾客心脏里最核心的区域。就算没有长久的陪伴,她也可以,依仗这种游荡的方式,孤独而自由地生活下去。

  但是她死了。

  她的死就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否定,宣告一个人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在世界上逗留太久,就算你偶尔迷恋浮上水面时看到的景致,对换气时的快感上瘾,你终究会厌倦,会怀疑你的处境,最后因为太过疲累,无法坚持,而把头颅长久地埋入水中,慢慢下沉,直至消失。

  除此之外,真的没有别的办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