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代表作·新女性》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代表作·新女性》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7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代表作·新女性》的读后感10篇

  《代表作·新女性》是一本由西门媚 / 盛可以 / 巫昂 / 绿妖 / 张惠雯 / 任晓雯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一):现实·情感·生活——评《代表作,新女性》

  铁葫芦图书出了两本《代表作》,所谓“代表作”就是收录十位70后作家自己最满意的短篇小说一篇,共十篇,结集出书。其中《代表作,中间代》是收录了十位70后男作家,而《代表作,新女性》则是十位女作家。我个人理解,这两本书除了收集了每位作家个人的代表作之外,两本书本身也可以算是中国文坛的“代表作”,因为70后作家正是年富力强又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一个团体,比前辈更有活力,当然也比新生代更深沉

  相对来说,《新女性》比《中间代》更贴近现实。西门湄的《亲爱的史密斯》把视角对准了涉外婚姻和移民问题;绿妖的《少女哪吒》关心的是少女在家庭教育中的成长;颜歌的《白马》与此有相似之处,不过作者更为侧重的是家庭和情感问题;叶扬的《三人晚餐》同样讲述家庭、长成、情感纠葛,又交织了现实与命运冲突;而任晓雯则更为犀利,直接把她的故事阳台上》建立在一次拆迁行动之上,看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像看《神探亨特张》,到处都是“负能量”,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那样艰难。

  短篇小说最常见形式就是用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去写另一个人物,这种写法在《中间代》里也出现过,而在《新女性》当中出现得则更多,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亲爱的史密斯》、《少女哪吒》就很典型。而用第三人称去写一个人物的一生模式也很常见,本书中张惠雯的《水晶孩童》、叶三的《陈牧二章》即属此类。不过这两篇相对来说比较玄,都离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更像是寓言。当然,寓言本身就是短篇小说的一种典型形式,所以也不足为奇。写寓言最重要的是故事本身要好看,能够吸引读者看下去;其次就是寓意深刻却不能藏得太深,要让读者在读过之后都有所感悟,虽然这种感悟可能不尽相同,这样寓言的目的也即达到了。写寓言最忌讳的是故事本身苍白,好故事是寓言的前提,只要读者喜欢这个故事,那么寓意自然也就不难发现。从这个标准来看,这两篇小说做得都还可以,尤以张惠雯的《水晶孩童》更为突出,这篇小说是非常标准的寓言,好看,而又耐人寻味

  女性作家当然是以情感见长的。《三人晚餐》对爱情的剖析发人深省,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沈从文先生的一些短篇名作。当然,由于年代因素,叶扬的这篇小说要比沈先生的更有时代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禁要想一想,能够支撑爱情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财富,和那些所谓的“标准”?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候,往往把希望寄托于一种“实力”之上,要等到有“实力”的时候才会去争取幸福,而女人却未必能够等得起。同样,对于女人来说,脱离开贫困是她的一个向往,但是在汽车洋房面前未必就能找到幸福。本文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作家对人物关系设计上,两个男人一贫一富,这种贫富差距本身就是一种不容回避和忽视的社会现实,放到爱情面前其现实意义则更被放大无数倍,于是就更有衬托力量。小说的结局略显突然,似乎是作家有意为拔高主题而故意设计出来的,也就有了点做作,不过细细想来,也有其合理之处,这种结局更突显了人物的空虚无奈

  盛可以的《缺乏经验的世界》也是描摹情感的精彩之作,对情感的写实颇为大胆,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的现实是更大的现实,所以此作也应该算是现实主义的一篇佳作。

  当然,同《新生代》一样,这本书里的一些小说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巫昂的《比尔·盖茨的礼物》就是一篇不知所云的文章;走走的《事故》则显得匠气十足,形式大于内容,让人读起来没有耐心,这里不防透露一下,笔者也写过类似的小说,所以对这种形式实在有点厌倦;颜歌的《白马》本身是一篇很不错的小说,但“白马”这个意象象征意味明显而且显得很生硬,反倒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说的完整

  总的来说《新女性》比《新生代》要好看,女性作家的视角更现实、更情感、更生活、也更深刻。我对她们充满了期待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二):文章波澜,可女人有曲线

  文Shirleysays

  林语堂说,文章无波澜,如女人无曲线。老先生此语肯定是指男人写的文章。在他的时代,女人写作并未如此盛行,充其量赏玩文字太太小姐们的习趣罢了,有点像绣花和吟诵诗词,皆为怡情使然。然而,这本《代表作.新女性》收入的是清一色的女性作家作品扑面而来的就是曲线,波澜反而退居次位。所以,林语堂的话对,又不尽然

  铁芦葫小说馆系列里有两部有趣的作品集,一本是阳性的《代表作.中间代》,另一本是阴性的《代表作.新女性》。这两部小说集仿佛在为中国现代文学分类补白,究其本质又好似没那么严肃。这就像快速消费行业里的一代、二代产品或者乔布斯的爱疯二到五,总之要划出一片与众不同的自留地,这种行为叫做消费者教育,完全归属于行销的手段。铁芦葫干的活儿就是读者教育,这是读书人的幸亦或不幸

  在本书的编选说明中指出所谓新女性,均为1970年以后出生,新实力派女性作家。书中共收录了西门媚、盛可以、绿妖、任晓雯等十位女作家的自选代表作。实力,不是自己贴上标签说有,它就会大踏步地跟着来的。这话说得有点刻薄,越刻薄,越真实,刘震云说的。

  世界上不缺乏有实力的女作家。比如英国老太太多丽丝.莱辛、A.S.拜雅特;或者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她问世作品不多,《恶童日记》三部曲却堪称奇作。实力不意味着有惊天动地之作,而是指为要读者洞开一扇心门,绝不是玩弄词藻、技巧阅读最大的需求是心与心的撞击共鸣,读者都希望自己在纸页里有婆娑的身影,用感知去碰触一个未知的世界,文学的力量是让世界活在思想里。实力作家是需要生活沉淀的,并将其以文学的形式再现。

  颜歌 的《声音乐团》,我之前是读过的,坦白地讲,不喜欢。不是说她写得不好,而是她急于创新的心态,致使她在模仿阿特伍德的《盲刺克》的写作模式时,丧失了她本身擅长的接地气的写作特质。本书中选取的《白马》令人读到了原乡的颜歌,川味的对白、充满辣气的故事。那样一个小镇,街坊邻居、姨妈、父亲姐姐,如此聚焦的一个小圈子,却仿佛是一锅烈焰浓浓的麻辣烫,酸甜苦辣、爱痛悲喜如白马过隙,光阴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喜怒哀乐停顿。在一片喧嚣里,“我”依然相信妈妈与白马一起把我生下来的。多么痛的领悟,却又善意温暖。当生活将你蒙在黑暗里时,你要学会打碎它。颜歌把脆弱的生活写出了韧性,扯不断理还乱,是一部有波澜有曲线的好小说。

  新女性作家好像都比较洋派。从小说的名字就能读出点味道来,西门媚的《亲爱的史密斯》、巫昂的《比尔.盖茨的礼物》,其实写的都是中国的事儿,甚至连北京城都写没出去。另外,就是叙事手法,张惠雯的《水晶孩童》和叶三的《陈牧二章》,相比于小说,更像寓言,有点法国新寓言派作家图尼埃的范儿。可在这些作品里,我没读到波澜,但曲线还是有的,细碎的絮叨,要耐着性子才可读完。我要说她们偏于卖弄写作技巧的话,我就得开始正确反省自己的刻薄了。

  任晓雯的《阳台》和叶扬的《三人晚餐》都属于写实主义底层叙事。两者都有母性纠结的怨恨。拆迁是个俗话题,而拆迁里的是非更是俗不可耐。张英雄的复仇之举是那么怯懦,以至于碰掉陆珊珊的早点,还要塞钱赔她。他想报复的是谁?是这个社会吗?当社会具体到每一个成员时,他不得不选择一个看似比他还弱的成员作为攻击对象结果是他被自己的无理打败了,落荒而逃。他的逃却是真实的勇敢。任晓雯用示弱对抗恃强,这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立意上的见识。《三人晚餐》篇幅很长,可我觉得叶扬还没讲完,这是个讲不完的故事,命运跌跌撞撞,生活周而复始,郭盛找不到的是向命运妥协的勇气,而不是青梅竹马的小岚。

  总是觉得书中的作品里少点什么,那种瞄了靶心很久,却就是击不中的感觉。曲线有了,再来点波澜该多好!

  已发《北京青年报》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三):“新女性”的敏锐自信

  人们常说散文是真实的,而小说多虚构。我却不那么认为,散文也有人写得矫情不是么,而小说却多有人“披”着虚构的面纱写透了世间真切情感。我喜欢这样的小说,它诱惑着我,让我内心不安,它让我发觉:现时的生活才多有虚构,到处散发着不真切的光芒,倒是小说里的那个世界,时常让人有“切肤”之感。

  放下西门楣、叶扬等女生们的小说《代表作·新女性》(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我顺手记下了上面这段文字。我说“女生们”,是因为她们多为八零后、九零后。我从她们的文字里感受到了一种逼人的敏锐,笔之所触多为令人伤感怀疑和叹息。这些年轻的“新女性”作家正以一种骄傲自信的姿态,要让人看见,有关生命的真切、生动,以及那心底里尚存的温度

  叶扬的文字尤为令人难忘,因为她把现实生活中的纠结情绪表现得如此真切细腻,让人读来心有不忍,却又毫不怀疑。《三人晚餐》写的是一个寻常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女孩”的故事,故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深深触及这个时代的隐痛:彼此有爱,却因为贫穷不相信能相守简单的生活。女孩小岚的一句“我们可以这样生活的”,该是潜藏在每个女孩心底里那个对爱情与生活最原初的想法吧。可是面对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似乎所有人都不那么自信。叶扬就这样把这个时代的爱情问题表现得如此“雄辩”,又如此“脆弱”。

  同样是写爱和情,八零后颜歌却写出了两代人的困局,她的小说《白马》在我看来是深切地触及到了两代人之间关于爱情认知的传承和幻灭。在我们生活中,似乎到处都在发生这样的故事:父母不允许孩子过早涉及爱河,却又说不出除“影响学习”之外别的理由。随着懂事渐多,孩子们最终发现,他们的父母却多有着不堪回首的爱情过往,甚至这些孩子自己便是这种那种不堪的直接“后果”。“我看到一匹白马从金家巷里走出来……那里边没有我的姐姐。”这是不是一种理想之爱的幻灭?“我现在可以耍朋友了,也可以不耍,没有哪个要管我了。”这是不是迷惘一样的自由

  “新女性”代表着一种切入现实生活的新视角和新力量。这种视角,正日趋敏锐;这种力量,正逐渐厚重。她们的文字更为聪明,更为刻薄,也更为温暖,更让人深切地触及这“虚构的生活”。

  ***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四):姐姐们的教诲遗憾

  买这本书是比较偶然的,因为手里有张快过期的书卡,就在短时间里挑了些书买下来了,这本从封面来看,给人的感觉不太好,感觉是比较消费化的出版物,但是封面上提到的这些作家,我多少还是有所耳闻,所以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下来了,原因在于里面的大部分作家我只是了解有这样一个人,但是她们的作品我没读过,买这本书至少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她们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后如果再想看她们中某位的其他作品,就可以拿这本集子作为指导

  看完了,和豆瓣好多评论写的一样,并不是每篇都好,不过其中几篇还是颇受好评的,我自己的感受是,其中有几篇可能有点流俗,有几篇则很打动我。

  西门媚的《亲爱的史密斯》感觉像是给这本书里好几篇小说定了基调,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概括成女性在男权社会里对某些强势男性的无奈利用和挣扎,就这篇看,最后赵红梅的消失,我觉得和很多小说类似,就是一个女性依靠一个年龄和财力都非常雄厚的男性,从而过上了笼中鸟生活的故事,当然,这里面一般也都有一个像这篇里一样的男主人公平凡,也被这位女性的气质所吸引,最后目送。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现实里到底有多少,然而我终究是不喜欢这样的模式的,这也是男权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年长男性控制着财富资源,玩弄其他人,而青年男性似乎也不过是以另一种对性别平等毫不关心的样子袖手旁观。这种模式的一遍遍重复,加剧了一些读者的模仿心态,而且自己也毫无察觉。

  盛可以的《缺乏经验的世界》是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某种我不知道究竟在多大范围里是否存在现象,我十分怀疑作者写这篇小说的心境,究竟是不是在不自觉地为男权背书,女主人公在故事里想勾搭一个小鲜肉,但是在和小鲜肉的交流中不断自我否定,当然,作者对女主人公的设定也总是符合男权文化对女性的规训,不懂体育,总是怕自己年龄与外貌不尽如男人之意,同时对年轻女性嫉妒怀恨,这一切都太典型了,试想一个作家,何至于为了一个没什么人文素养的学生如此自我矮化,连一点点自尊都找不到,况且就描述来看,这位小鲜肉也不过一个不修边幅的直男癌而已。

  巫昂的《比尔·盖茨的礼物》其实我之前在“天南”杂志上读过,我从前没读过类似的小说,感觉很新奇,也许作者是借主人公隐喻了一种潜意识里软弱而想借助文字安慰生活的生活经历,比尔盖茨和墨子的出现我觉得有点像我们常有的幻想,当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顺着幻想往下想,渐渐发现我们幻想出来的美好没走几部路就被现实逻辑给挫败了,我觉得这个故事就是描述了这样一件事,或许对于相对感性一些人来说,这个故事还能读出一点点悲剧意味。

  绿妖的《少女哪吒》看的我很伤心,晓冰的成长之路是一种很典型的当代悲剧,作为主人公的“我”的成长与之对比,更加深了这种悲剧的杀伤力,晓冰的成长面临着比如她一般的男孩多一重的男权文化的摧残,这种摧残最厉害的效果在于压抑和绝望,是作为旁人的无能为力,主人公小路从小结识晓冰,在两人成长的路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最终生生把两个人拉向了两个差距巨大的境地,我突然想到自己的一些同学,也有很相似的例子,理想化的世界当然是不存在的,但这样的理性并没有什么用处。

  张晓雯的《水晶孩童》我其实没太大兴趣,对小孩子没兴趣的我丝毫没办法体会所谓一个漂亮水晶娃娃究竟好在哪儿。

  任晓雯是我在豆瓣才了解的作者,因为有所留意,所以在学校的图书馆借到了她的《岛上》,不过那时候读完这本代表作,我心里其实觉得对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很亲切,觉得场景的设置太唐突了,终归离自己还是有点距离。相比之下,这篇《阳台上》,我觉得还是很亲切的,毕竟在上海呆了这么些时间,看得到摸得到的认识还是有的,所以这篇拿上海做背景,我读着没任何障碍,故事其实应该是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过类似的案件,在熙熙攘攘的市区里,利益,摩擦,乃至暴力都在潜伏着,一次一次,又有诸多相似,我有时候是觉得害怕。

  走走的《故事》由于比较散的结构,看过基本不记得了。

  叶三的《陈牧二章》也是,我已经不记得故事在讲什么了。

  叶扬的《三人晚餐》我不是很喜欢,我觉得这个小说的很多桥段和以前看过的一些小说电视剧太雷同,即所谓的“狗血”。从情节本身看,我个人也讨厌这样的设定,两个男性对一个女性,两个男性处于不同的经济阶层试图占有这个女性,而女性本身又因为经济而试图从别的男性身上获取利益。并非说这种模式在现实中没有原型,而是说,现实中的现象远远比这样的模式要复杂和有意思,某些作者仅仅钟情于这一种模式,更像是一种老套的性虐待游戏,令人厌倦。

  或许对我来说,我对颜歌是有一种主观喜爱的,因为从她的创作经历中,我每每想到了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口味的成长,恰恰和她创作变化的时间历程十分吻合,她的某些作品对我来说又非常有共鸣,并且她很好的把这种共鸣用一种优美不露声色的方式表达出来了,这是我对自己写作的期待,是我的写作理想,所以,很自然的,我喜欢颜歌的这篇《白马》。

  读颜歌的作品也不少了,但是我一直不太敢做出一些评价,我是害怕自己词不达意有可能跑偏,这篇《白马》我现在已经记不得具体情节了,但我记得读这部小说时的感受,概括一下,也许是一种温暖的悲剧吧,颜歌很多作品都带给我这样的感觉,在《白马》里,“我”的生活细节被颜歌描写的很具体很传神,四川话在文本中很好的体现了小说里人们生活的面貌,而对于父母们的感情和现实利益纠葛,颜歌是用一种舒缓闲适的感觉表达出来的,白马作为主人公的理想的象征,在小说中出现的总是不温不火,很适时,又不动声色,和小说叙述的生活场景很融洽。小说里人物的生活细节很打动人,我觉得和整本小说集里其他小说相比,这篇《白马》之所以让我更加喜欢的原因就是这种细节,小说里每个人的言行举止,说话的语气,尺度,分寸,这些的精确和细致塑造了小说里让人亲切并且感觉到真实的形象,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五):惊喜啊

  有见识了好多写得好的人,感觉汉语写作的世界也听人才济济的啊。

  西门媚是现实主义的路子,文章都是有温度的。

  还有颜歌的,叶三的,任晓雯的,独眼的,感觉都在写出了中国人的一种种活着的状态。作为小说家,他们没算辜负这个时代真是惊喜。感觉颜歌的、独眼的最棒,任晓雯的用力有些猛。

  至于其他的人,走走、巫昂,她们的写作用行话或许叫什么西方叙事方法,翻译过来基本就是我不太看得懂,不是我的路子吧,但应该也都是功力的人。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六):千万滴水珠的个别故事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职场女性,每天上下班走在人潮涌动的街上,看着身边一个个经过的其他女子,她们或神色匆匆,或面容安详,经常能引起我在脑海里默默地想像她们也是有着千姿百态的人生经历,每个人摊开了细细探究,何尝又不是千人千面各有各的故事呢。因此拿到这本铁葫芦出品的《新女性代表作》,第一眼看到封面上就觉得很喜欢!封面上用照片错位叠加排列的形式,呈现了一位位女子或在巧笑嫣然欲语还休,或在凭窗远望深深凝思,或在怀抱猫咪神色惬意,或在某处墙边回头浅浅微笑。这样的封面就像是把我常爱的想像变成了具体的照片形式,暖色调,有点怀旧的感觉。照片里的她们,就是书中选出的新女性女作家吧。十位女作家,都是70后,选出了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短篇小说,集结成这本《代表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本书的十篇代表作,文风迥异,确实写得精彩纷呈,读起来非常过瘾。通过这些虚构的小说故事,作者向读者呈现出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展示了中国这片土地上芸芸众生的现实生活。其实写得好的小说,不一定要强调作者是男是女,更何况作者经常会在小说“反串”性别,变换角度来写作品中的人物。所以觉得“衡量作家的唯一标准就是他的作品”,确实有道理。比如第一篇《亲爱的史密斯》,是用第一人称“我”,即一名单身男子的所见所感,来讲述了一位单身母亲赵红梅通过各种方法来找到一个美国男人并嫁出去的故事。其实真正的主角就是这位单身母亲,这个故事看了让人徒然生出几分悲凉的感觉。还有《比尔盖茨的礼物》《事故》的主角都是男性,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女作家转变性别思维的强大的能力。

  我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缺乏经验的世界》,讲述了在坐火车的几小时中,文中的女作家是怎么和同一个卡座的少年沟通互动的,作者通过非常独特的文字来描述一位中年女作家非常丰富的心理活动。甚至让读者都忍不住小坏心肠地猜:莫非作者写的就是他自己?当然其他的作品也非常精彩,吸引了我一打开不看完就不罢休。

  仿佛就像奔腾不已的江河是由一滴滴小水珠组成,每一滴水也有自己故事.水珠虽小,但是也能折射出太阳光的七彩颜色。10位女作家,通过她们的作品,给我们讲述了10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其实也是反映了现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女性的生活。其实我做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评价这个小说好不好看的标准也很简单,那就是能够吸引人读下去并引发思考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这本铁葫芦的《新女性代表作》就是这样的好小说。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七):笼罩一片雾霾

  我可以毫不隐讳地说,70后甚至80后女作家的书我几乎没有读过,就是近现代女作家的书也读的不多,霍达、陈平、张爱玲、龙应台、李娟、林海音、林徽因、亦舒、严歌苓、章诒和、桐华、蒋韵、刘恺怡这些人多少都接触过,再多也没有了。这本书里说到的十位女作家有的似乎听说过,有的是第一次听说,但文字从未读过。可能是个人偏好的缘故,歌曲喜欢听女声,但文字却喜欢纯爷们,总觉得女性写出的东西多少有些多愁善感,矫揉造作,说白了就是矫情,小资,这不是我所喜欢的。

  作为铁葫芦出版的代表作系列之二,我还是更喜欢第一个系列中的十位男作家写得文字,铿锵有力,言简意赅,运筹帷幄,不拖沓,不矫情,粗野豪放,雅俗共赏,对一切人或物的描写都能做到入木三分。而作为新女性的代表作,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心理的描述,细腻的同时却让我觉得太过冗长,繁琐,同样一句话一个场景,男作家寥寥数笔即已交代完毕,女作家却要用整段整段的文字描述当时的心理,像打哑谜般娓娓道来,气氛压抑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当然,不至于全军覆没,还是有我所喜欢的篇章,《三人晚餐》《白马》这两篇似乎是压轴的,等到最后才呈现出来,被压抑许久的心终于可以大声吞吐,直呼畅快。比较让我失望的除了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更多的心理描写导致的文章冗长以及繁乱,更是他们对于男性角色把握上的失败。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男性习惯,如果身边没有一大帮男性朋友长期厮混接触,对于男主角的语言是很难把握到位的。本文中有几篇以第一人称为主写的男性视角,个人以为阳刚不足,语言蹩脚,读来总不痛快。如果说男性作家系列带给我的是畅快淋漓,那么这一系列带给我的则是压抑难耐,读读停停,差点半途而废,所幸最后两篇文章千呼万唤,出来救场。

  或者是个人偏好的缘故,我无意于对作家的作品进行褒贬,更不敢对于她们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指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一本《红楼梦》,不同身份的人,也读出了不同的含义。所以,我说这么多,并不是对本系列的否定,都是我个人体会罢了。

  向来对于科幻不大感兴趣的我,相信对于铁葫芦将要出版的下一个魔幻作家系列将作壁上观,还是翻看第一个系列再细细品读吧。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八):《代表作 新女性》细腻文笔之下的生命直击

  铁葫芦系列的作品一向很经典。曾经接触过的诸如历史系列,当代文学系列等等都很是让人记忆犹新。前期刚读完了一本经典的由现今几位知名男性作者推出的《代表作 中间代》作品,我又喜迎来了铁葫芦图书“代表作”系列的第二部《代表作 新女性》隆重推出。

  一贯的好口碑,自然让我很是信赖地认真开始了此番全新的阅读。《代表作 新女性》有别于前期那本《代表作 中间代》而言,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书中的作者来自于中国文坛十位最活跃的青年女性作家。也正是因为这种性别上的特色,书中很多的故事内容,写作手法,感情抒发,问题剖析面等等完全截然不同于那一部出自男性作家的手笔。

  尽管书中的故事基本都选用了短篇小说,但是却也是精彩纷呈地透过这些虚构的小说故事揭示和探讨着来自于当代社会的众多隐藏的社会现实。里面刻画和描述了众多的的世相百态,人物情感,灵魂挣扎,光鲜之后的悲寂等。在这本书中,其精彩度并不低于前一部作品。相反的,我们读者更可以透过这些女性作家深入浅出勾勒下的虚构人,物,景,情,思品读到很多话里有音的深邃和感叹。基于女性作者所特有的心思细腻,感性不乏个性之类的特色,我们可以在这些个短篇小说中感知和收获到众多的内藏深意。在本书中,我们恰似于欣赏到了一幕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命之击。

  在小说中,虽然描述的对象,人物,故事情节各有各的着重点。但是我觉得里面其实很多的时候还是在探讨和讲述着今日的女性。有涉及她们爱情的,有涉及她们对青春追忆的,有涉及她们生活苦闷的,有涉及她们人生定位的,有涉及她们理想和抱负的---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其实对其中的几个故事还是相当地印象深刻的。比如说,绿妖那篇少女哪吒。感觉其中所写的那个女孩晓冰恰似我们以前年少之时无比叛逆的女孩儿。也许她是你我当年的化身,也许她是现如今的你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因为厌倦自己母亲从头至脚的管束,而极力地在叛逆中生活。宁愿选择离开,也不愿选择回首的歉意;宁愿选择剔骨还母,也不愿选择最终的理解和体谅。文中最后关于她母亲花白头发形象出场地絮絮叨叨谈及女儿的婚姻,生养----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单亲母亲的伤痕和无奈----也许错不在晓冰,错在了她母亲最初的过于全方位的管束和限制,尽管她的本意只是希望女儿可以过得更好。同为女人,无论是女儿的晓冰,还或是她的母亲,她们其实都是那缕生活在平凡岁月之中的孤寂之人。只是她们并没有真正地找寻到孤寂的根源所在。所以说故事很是有深意,很是感人的同时却是话不仅的那份落寞和心酸。如此出彩的写作效果,如此细腻的灵魂拿捏,我们尽可以在这部《代表作 新女性》找到更多的精彩画面。

  毫无疑问的是,一部好的作品就是那种可以让人读完之后,恰似喝过咖啡般地回味无穷。而在这本《代表作 新女性》短篇小说合集里面,我们读者完全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来自于细腻文笔之下的生命直击。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九):最爱 少女哪吒

  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在《代表作 新女性》中,十篇代表作中竟然大部分出自女人笔触男人视角,除了西门媚和颜歌的两个短篇表明了女性视角,其他基本都要用男性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这是个很有趣的文学现状,乏有男性用女性的眼睛去讲故事,但是女作家一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肯定就会想要男性的眼睛去打量一下自己先前从来没有染指的小说王国,并且,还写得有声有色,很多人的文章,读者竟看不出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我想,这代表着70 80的文坛新秀,当她们成为中流砥柱的时候,还是难免会走进男性视角的怪圈,硬朗男性的文字气息,可能会成为衡量一名女作家是够成熟的隐形标准,但是作为一名这个时代的女性读者,我还是更喜欢那些纯粹的女性文笔女性视角女性思考的文章。

  最喜欢的是绿妖的《少女哪吒》,文字硬生生的就打在了心上,竟然能在一瞬间打到最柔软的地方。“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自己在把自己生育一回。只是她能力有限,不能把自己养育的更好。”有多少的少女叛逆期的时候和自己的父母渐行渐远,何况晓冰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倔强、敏感、不知所措。想要逃离却仍旧被缚原地,她的剔骨还母,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自我折磨罢了。相形之下,小路要幸运的许多。多年之后,少女的友谊已经渐行渐远,生活改变了很多东西。我们小的时候,不也是动不动就“一辈子”吗?现在你身边的人是谁?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懂永远到底有多远,我们不知道生活也并非是过家家,自己可以随意修改剧情,我们的自信在于天真,我们甚至不知道,连和你共同演这场生活的戏剧的人,多变也是随机分配,时光的侵蚀我们无能为力。最后,反而天真的变成了老人,指着一屋子的布料絮絮叨叨。她们早就不在是形影不离的少女了,虽然为彼此在心中留下了位置。

  颜歌的《白马》,小镇依然有着永安的影子,仿佛深处藏着一头兽,随时准备伺机而动。颜歌的文字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妖气。你不知道在文字的背后潜伏着什么,有的时候她梦呓有的时候她一本正经,有的时候你能读懂但是一转身就会变得迷惑。她是我喜欢的作者,让我对四川那人杰地灵的地方充满了向往,在她的小说中,建构了一个恢弘的想象世界,而那一切的根源,就在四川的那片土地上。

  十篇小说,除了走走的《事故》,由于第一人称太纷乱,基本没看懂也没有耐心整理整个事件外,其他的九篇我都很喜欢。很喜欢叶扬的《三人晚餐》,和任晓雯的《阳台上》,她们都关注到了大都市中逼仄的角落,和真正的大都市土著的挣扎。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严歌苓的小短篇。一代一代,文字不息。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十):以作品衡量一个作家

  《新女性代表作》一书中汇集了当代十位活跃在文坛上知名的实力派女作家的作品。每位作家以一篇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短篇小说呈现,让我们熟悉或者不熟悉她们的读者得以最简短的距离来阅读她们,书中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衡量作家的唯一标准是他的作品”,让人感到出版方的底气,同时作品也的确让人为之一振。

  现在活跃的各式各样的作家们层出不穷,工作生活的日益忙碌以及现代人对于阅读方面的淡漠,让我们难免会错过许多优秀的作家,所以这本书中的女作家们,我其实最多是只听说过一半的名字,很惭愧。但这也恰恰是一个优势,因为不了解,便可以不带任何偏见与成见地去欣赏她们的作品,而得以给出自己第一眼看到的结论,而不必以她们过去曾创作出的作品来带着期待或者批判去阅读,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相较于过去心目中一直是挂着响当当名号的女作家,例如池莉,迟子建,王安忆等等,这批年轻女作家是过于年轻了,年轻到我开始以自己的年龄来转身,二三十岁的年纪,说生长就生长起来了,简直以一种难以想像的丰满的姿态,在一个个精短的小说里绽放着。

  因为自己是一个不会写小说的人,总觉得小说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鸿沟,因此对于能够写小说的人便是抱着仰慕的态度。这本书中的十部作品,在我看来,实在难分伯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视角,有自己个人的叙述风格,也有自己很特别的故事。

  最关注的人是颜歌,读她的《声音乐团》时让我惊为天人,一个据说喜欢平静生活的女子,写作水准却如此老到纯熟,实在是让人难以房屋。在此书中的《白马》应该说就是一个在现实眼中看起来很混乱的世界,通过一个孩子看似冷静的观察中露出它阴暗的乱糟糟的一切。读小说,总喜欢读出点含义来,假如非要说出点什么来,只能说,或者,每个人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正常的吧。

  西门楣的《亲爱的史密斯》并没有从一对分别的情人口中说出过多的离伤,而是透过现实的无奈凝结成了冰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选择的权力,也都有自己的路,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也就麻木了。

  盛可以的《缺乏经验的世界》,讲了一个中年女人与一对年轻男女的短途的只言片语,但大段的内心独白才是构成文章的主体,稍纵即逝的青春对于女人来说太过残忍,所以内心的喧哗是不以年龄为标准的,此类的情节,我们在昆德拉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得到,不过以女性的角度来揭穿,便有些柔情,也有些尖刻,女人天性中的对于爱情的向往,在故事中得以很好地展现。

  巫昂的《比尔盖茨的礼物》是一个充满了幻想,却又充满了隐喻的作品。作家们创造人生也毁灭人生,这是一种奇特的能力。这个故事很有趣,但是结局,我以为偏弱了些,似乎是急急地收了场。

  其余作家的作品都是各有千秋,让人读来感觉酣畅淋漓。我以为,小说总是带着一种使命感,无论长短,都可能是作家们内心需要释放的一个介质。无论是关于个人,还是关于社会,我们在书中读到的都是现实的影子,有时我们常常会以为女人的视角偏于狭窄,但是在这本书中,你会觉得,这些年轻人,很成熟,写作水平,很成熟,关注的力度,也很成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