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有效提问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何有效提问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1: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有效提问经典读后感10篇

  《如何有效提问》是一本由[日] 斋藤孝著作,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有效提问》读后感(一):你发现了么?沟通高手,竟然都是提问高手!

  为什么和有的人谈话,让你感觉分分钟都在尬聊,味同嚼蜡

  为什么和有的人谈话,却能让你有种相见恨晚、想要引为知己喜悦

  为什么和另外一些人谈话,又能让你有醍醐灌顶、云开雾散、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收获

  现在,你不妨静下来仔细回忆一下,那些让你或愉悦、或有所得的谈话者,是不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深谙提问的艺术

  在日本教授斋藤孝的《如何有效提问》里,你会看到,好的提问不但能让你快速被对方认可,还能帮助对方整理思绪;交谈中点头附和只是最低级的附和,“换句话说”的表达才能更加引起对方共鸣一面附和,一面巧妙提问,转移发展话题,才能让沟通更良性……

  你会顿悟到,哦,原来高手的提问,是这样的,原来有技巧的提问,能让沟通变得这么顺畅

  《如何有效提问》封面

  斋藤孝是日本教育学家,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著作有《深阅读》、《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能干的人和别人哪里不同》等等以方法论著称的书籍,堪称得上一位博学加高产的学者

  在《如何有效提问》中,斋藤孝重点从“什么是好问题”、“沟通的秘诀”、“创意提问技巧”三个方面带领大家探索有效提问的方法。

  1、什么是好问题?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人类为什么会提问?

  想来想去,提问的目的不外乎三点,第一是为了沟通中的话题延伸,也就是没话找话的需要;第二是寻求自己未知、对方已知的答案,例如我想知道你什么事儿、你对某件事情想法;第三则是,通过提问,引导对方思路,促使对方做出有利于我方的决定

  斋藤孝提出了四个坐标图示的提问工具,能够让你运用到各种目的的谈话中。

  按照这四个坐标图示,斋藤孝认为,好的问题应该是:具体本质的问题、帮助整理思绪的问题、现在与过去交集的问题,平凡却本质的问题。

  我给大家举个“提问家的鼻祖”、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雅典当地一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和他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格拉底问,青年答):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青年: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苏格拉底和人谈话的杀手锏就是“提问”。他的整套方法,如今被称为“苏格拉底之法”。

  苏格拉底上述的提问中,首先问出“虚伪应归于哪一类?”,这种非具体却本质的话语,引导对方先定义本质的东西。在对方定义本质之后,追问“偷盗、欺骗、奴役属于什么”这个具体非本质的问题,促使对方再次定义本质;再接着他又连连抛出若干由这个具体问题延伸出的多个具体且本质问题,追问对方,迫使对方改变了原有的定义。

  苏格拉底的提问,正是巧妙地运用到“具体且本质的问题”以及“帮助整理思绪的问题”,一步步帮助对方归纳和定义,使其逐步掌握明确的观念

  2、沟通的秘诀

  提问,原本就是辅助于沟通的。因此,斋藤孝在《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花费相当多的篇章,来教给我们沟通的方法。

  首先,沟通中不能忽视的一大法宝是:附和技巧。

  这里的附和,不是指低级小鸡啄米般的点头附和,也不是鹦鹉学舌的重复,而是更高超的附和技巧:“换句话说”(也就是将对方的话用自己的方式复述一遍)和“引用”(在谈话中,穿插对方更早之前的话语或者关键词)。

  在沟通中,滔滔不绝的一方,怎么能确认你有没有认真听他的讲话?又有没有听懂他的意思?“换句话说”和“引用”的技巧,能让他产生得到肯定回应后的满足

  例如上级在给下属布置工作,吧啦吧啦讲了一堆,下属这个时候如果能简练地概括出上级想要什么、什么时候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讲给上级听,那么想必上级将这项工作交给这个下属既欣慰又放心。

  如果你在对方讲述现在的观点时,将他前面半小时左右讲出的某个关键词、某句话,重新在现在提起,来附和当下的语境,简直能够让对方对你刮目相看!他内心会暗想:这个家伙不仅懂我,记忆力还很好哦。

  当然,附和的另一项绝技是,敏锐地捕捉到对方最花心力的部分进行认同,这个也绝对是沟通中的加分项。

  总之,高超的附和技巧,能够让沟通氛围轻松加愉悦,不可谓不重要

  现在,我们来谈谈沟通的第二法宝:转移话题技巧。

  在沟通中,除了一面附和产生共鸣之外,更要一面转移发展话题。

  对方沉浸在一个话题中喋喋不休,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陶醉在自我表达之中,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他也不知道除了这个话题还能说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转移话题,发展新话题的技巧。

  此时,我们可以用到斋藤孝教给我们的一个“金句”:“具体而言是什么呢?” 针对对方正在谈论的话题,让他举个相关的例子,可以很好地铺展开话题。

  或者,可以向对方讲述自己和对方相似经历,让对方产生“共情”的感觉,当然,还可以运用到前面的四个坐标提问工具,在抽象与具体间切换问题发展新的问题。

  我读此书的思维导图

  3、创意提问技巧

  有了提问工具和沟通秘诀,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创意提问技巧,使得提问不流俗于中规中矩,达到惊喜呢?

  首先,依据对方发展经验提问。

  在和人沟通前,我们可以先充分了解对方的资料,针对对方的重要事迹作为提问的素材

  据说,老罗斯福总统的每一位客人,都会为他渊博的知识感到震惊。无论他面对国内外的政治家,还是面对一位农场主,罗斯福总能很愉快地和他们侃侃而谈。背后的秘密简单,因为罗斯福很清楚地知道,打开一个人的心扉,最好的办法就是谈论其最珍贵的东西。所以,每当有客人要拜访罗斯福时,他都会在前一天晚上,认真阅读那位客人的资料,找到其感兴趣的东西。

  正如《人性弱点》一书中卡耐基所说,记住一点,那些跟你谈话的人,对他们自己以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问题,要比对你的关心100倍。所以,问一些对方想说想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论自己的经历和成就,会让对方更愉快地和你交谈。

  其次,引出对方真心话;

  在和对方沟通前,研究对方的资料,找到一些相对没有那么大众的问题点,沟通时向对方提问,可能恰恰让对方在不经意间,回忆起从前种种宝贵难忘的经历,唤醒当年的热情,很自然地对我们坦陈内心……

  一些特别的问题,会让对方感受耳目一新特殊感,也会对我们产生信任,更好地对我们开启心扉。

  另外,融合彼此经历、通过寻找关联点产生共鸣,激发对方灵感,也是很好的提问方式。

  整本《如何有效提问》,不仅让我有意识地察觉到哪些是好问题,还能学会沟通技巧的运用,并且知道提出哪些问题能让人刮目相看……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接受重要领导面试时,领导一般都会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因为,提问能力,真的是反映一个人的实力!学会提问,很重要!

  《如何有效提问》读后感(二):聊得来的秘密

  很多男孩都会困惑到底和自己喜欢女孩子聊什么才能引起她的注意,或者聊什么能够给这个女孩留下好印象,其实我认为这些男孩不是不会聊天,而是不会提问,好的提问会让话题更好的进行下去,而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 在《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作者写到: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既不用发出任何信息,作为信息接收者,也不必对电视做出任何响应,而电视也不会抱怨。这样的习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和他人交谈时,不习惯利用肢体语言响应对方。 能否和初次见面的人在短时间内达到深度交谈,这其中有着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的差距。在现今社会必须具备策划能力和沟通能力,这是不容质疑的。 所以我觉得学会沟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好的沟通也需要好的提问让话题继续进行,以下是《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仅供参考: 1、即使不太了解这个领域,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也可以从优秀的人的口中得到有效的信息。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提问的方法,结果就会有所不同。 最好的成长方式莫过于和优秀的人交谈。 作者举了一个自己学网球的例子(以下内容为原书片段):我曾经学过网球,所以很了解个中道理。如果你想打好网球,就一定要和球技比自己好的人练习。因为他们练就了一定的步调,和其一起练习,就会慢慢掌握对方的节奏。并且打得好的人面对比自己球技差的人也不会乱无章法地发球,而是慢慢加速度让对方习惯,所以和这样的对手打球,会感到球技进步很快。 沟通也是一样的道理。谈话技巧好的人会帮助技巧不好的人,技巧高明的人会向对方提出很多的问题。“那么这时候的心情如何?”“具体而言又如何呢?”等有技巧的提问,会使谈话看起来非常圆满,因为提问的人掌握了诀窍。 2、“提问”的重点是:就算没有相当实力,只要能有提问的技巧,也能够从有内涵人身上得到宝贵的信息。任何人听到有意思的问题,都会倾囊相授。 我将这种情绪称为“教学欲望”。只要你掌握了引导出这股教学欲望的“提问能力”,那么即便是刚开始上班不久的人,也能从上司口中得到珍贵的信息。 3、“提问”可用来测试自己平时对周围状况或语境谈话内容的掌握能力。只要听其提出的问题,马上就可以知道提问者对于现场状况或是语境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是相当敏锐的指标直白的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在于掌握语境的能力。不能掌握语境的人通常被视为不够聪明。不是所有人都能产生新的创意或发明,但是不脱离语境、有条不紊地像织布一般对谈的能力,只要通过训练,就可以得到。 4、附和对方所说的话,加上引入其他的例子,不但可以增加附和的方向,在添加稍微特别的例子,就变成了转移技巧。总而言之,诀窍在于除了谈论自己的话题外,也纳入其他的题材找到共同话题,才能让双方的谈话气氛热烈。 5、要尽可能的尊重对方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象是专业人士时。事先了解该方面的知识,在根据这些资料提出问题。 关于《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另外我想以这本书的一句话结尾:当你能够理解过去从未注意到的“提问”的力量时,就会经常想要了解自己在提问方面的实力究竟有多少,这将会激励你提升实力。

  《如何有效提问》读后感(三):达成有效提问,做到这四步就够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沟通的手段在不断进步。纵使相隔万里,一封Email或者几条微信,就能瞬间将信息反馈到对方手中。与此同时,人们旧日的沟通手段在不断退化,包括语言和肢体语言。这就形成了一种反差——在网上敲字如飞,长篇大论的人在日常生活里反而是个高冷的闷葫芦。开口说话总是觉得词不达意,反而不如敲出几行字来的简单。 这是信息时代对我们的影响:在网上沟通,直接反馈实际情况就足够了。但是在日常沟通中,作为主动沟通的一方,是无法回避“提问”这种沟通方式的。这种沟通方式简洁有效,而且能通过对方的回答加深对对方的了解,从而捕捉到许多在邮件中无法直接获得的信息。在读了这本《如何有效提问后》,我将高质量提问的共性,归纳为“准备”“共鸣”“提问”和“迂回”这四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二战初期,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战术攻势凌厉,短时间内征服了多个国家,其中包括波兰、荷兰和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究其根本,是因为在希特勒上台后,花费了多年的时间进行准备,从扩充军备到充分了解邻国的信息,他一样都没有漏掉。每一场战争都是争分夺秒的军备竞赛,胜利的天平永远只会偏向准备更充分的一方。 而我们在日常沟通时,每一分钟的时间同样是非常宝贵的。如果我们想在一次沟通的“闪电战”中有所斩获,同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首先,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对方的专业素养,也就是尽可能的了解对方的专业知识。并且,最好在提问时,将自己对对方专业的理解和盘托出。而在某专业有一定建树的人,经常愿意和一个对自己专业有所了解的人倾吐一些东西,却不会愿意和一个“一窍不通”的人多说一个字。 “共鸣”是一项复杂的内容,这项技巧贯穿沟通的始终。在完成“共鸣”的过程中,肢体语言尤其重要。在对方短暂停顿时,应该以点头示意回应对方,给对方“我在听,我赞同”的信号,等同于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平缓的语气重复对方提到的关键词,以示意对方“你的话给了我深刻印象”。更好的办法,是用“换句话说”来重复对方的话,这可以让对方了解到你确实理解了他所说的内容。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认可对方最好的方式,除了点头示意之外,还可以找出对方投入了最多心血的地方,然后重点肯定这一部分。提问的时候,可以把对对方的肯定作为切入点,逐渐引导到自己的主题上来。 至于提问本身,实际上也是有技巧的。如果提问过于开放,一方面对方不容易回答;另一方面,作为提问者也不一定能获得有用的信息。在这里,作者的建议是在提问时将问题具体而且触及本质,看起来提问的范围缩小了,但收获的信息反而更多了。 开放提问:你在XXX感觉怎么样? 具体提问:你在XXX发生了一些变化,能谈谈你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 其实经常会有人问我们,“XXX感觉怎么样?”这时我们会不知从何说起,通常会回答“还好”“还行”这类敷衍的话。除了问候之外,完全不存在有效的信息传递。但如果对方能将问题具体化,问出“在XXX工作强度大吗”或者“XXX的交通怎么样,是否方便”这类的问题,反而能获得更有效的信息反馈。 实际上,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经历会对他的神态、动作、语言习惯等方面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然而没有人愿意主动袒露自己的经历,尤其是不愉快的那些。但在他有意或无意间显露出这些习惯后,我们可以推断出他的一些爱好和禁忌,从而可以更快了解对方,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问:举出一种你最能熟练使用的工具? 这个问题,是“具体而且触及本质”的典型问题。在回答者介绍出这种工具后,我们可以对他的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完成一次初步的认识。比如一个中年人回答“我最能熟练使用的工具是软件Solidworks(有限元分析)”。那么我们可以得知,他擅长进行有限元分析,多半是个力学工程师。他的专业方向可能是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也有可能是工程设计。与此同时,我发现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骨科杂志年鉴》。结合之前的结论,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多半是一位生物力学工程师。如果在后面的谈话中,带出一些生物力学的专业知识,就很容易和这位工程师达成思想共鸣,这时的沟通过程会顺畅很多。 当然生活中有着无限的例子,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留意一二,就能发现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职业的印记。当我们的阅历、知识的增加,提问的水平也能不断提升。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提出高质量问题,不如选个笨却有效的办法——想出5个以上的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再选择其中一个最重要、最精辟的问题来提问。这可以促使提问者搜肠刮肚想出所有需要问询的信息,然后再按照其需求高低进行排序,从而筛选出品质更高的提问。 虽然前期进行了准备,我们也努力进行了提问,但实际沟通时,总会出现一些偏差——我们充分考虑了对方的情况,却丢失了谈话的节奏。这无疑是一场糟糕的沟通,提问者陷入了“恭维”的境地。回答者谈的津津有味,提问者听得意兴索然。“迂回”的精髓,在于“一边沟通,一边转移”。也就是结合当下的语境,说出“我想起了一件类似的事情”这样的句子来转移谈话的节奏。如果碰壁,我们要重新思索当下的语境和沟通的目的,并以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主要话题切入,才能真正完成沟通。 【本文由“吃书达礼”发布,2017年11月3日】

  《如何有效提问》读后感(四):总是尴尬地聊天,怎么破?

尴尬聊天

  小华,刚从学校毕业,进入了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刚踏入职场,很多工作上的事情不懂,职场的规则更是一窍不通,想要向入职早的同事请教,可总是被敷衍了事。小华想想也正常,处在竞争的职场中,别人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哪能随便告诉自己。

  于是,小华在网上学习各种运营类、个人成长、沟通的课程,线下参加拆书帮、行动派各类社群的活动,还有大咖们线下的分享。

  在一次大咖的线下分享中,小华碰到了一位某互联网公司运营总监王总,王总的名声在业内很响,小华既激动又忐忑,想着这么难得的机会,该怎么和王总介绍自己,请教运营中的问题呢?

  在活动休息时,小华终于鼓足勇气,向王总打了招呼,说到:“王总好,我是XX公司做运营的小华,见到您真的很激动,您也来听XX的报告了?”

  王总寒暄了一下:“你好,小华,很高兴认识你,你这么年轻,已经开始接触大咖们的思想,前途无量啊,加油。”

  小华心里美滋滋的,说到:“谢谢王总鼓励,我会努力的,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一下,您是怎么当上总监的呢?”

  王总有些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说到:“嗯,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不过,我相信,以你这么努力,以后一定会当上总监的。”完后,摆了一下手,去洗手间去了。

  小华被王总的话深受鼓舞。可回去后,细想,没从王总那里问到运营的武功秘籍,不免有些遗憾。

  你是否也遇到过小华的情况?本来遇到了一位大咖,想要“勾搭”一下,结果,问了一个问题后,就没有然后了。

怎么和陌生人深谈,更好地协作? 怎么和大咖聊起来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如那句话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手指路"。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和陌生人聊天时,最开始的谈话经常是从问题开始。“你是做什么的?”、“你是哪的人?”、“你也来听报告的吧?”。

  问题可以指定范围,询问意见,这样也容易让别人知道怎么回答。在与别人沟通中,沟通的内容往往是问题引出来的,有问才能答。

  也就是说,提出好的问题让对方愿意聊,是整个沟通过程是否顺畅的前提和关键。

  沟通中的技巧:倾听、气氛控制、推动等是让沟通过程顺利进行,而提问则是让沟通有方向、有深度、有价值。

  最近,我读到的日本作家斋藤孝,写的一本书《如何有效提问》,就是告诉人们如何通过提问,让你和初次见面的人3分钟内进入深谈,让你从大咖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让你知道对方的实力。

  如何有效提问?.jpg

  先明确一下提问的定义:

日本作家斋藤孝《如何有效提问》中的提问,不是老师问学生的那种问题,单向确认有普遍的标准答案的,而是指沟通过程中(双向互动深入交谈)的提问。

  作者所说的“提问能力”也不同于心理咨询中的提问能力。

心理咨询中用到的提问和沟通技巧,更多的是被动的一种方式,来访者说,你用3F倾听技巧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有时扮演的很可能是一个树洞的角色。 作者提到的提问能力,是通过提问这一积极行为来深入对等交谈,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更好地反馈对方,更好地沟通。

  作者认为“沟通的秘诀在于提问的能力。”如果懂得提出好问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沟通。

  一说到提问,那些场景记忆犹新: 老师上完一节课,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掉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见。 领导开会,布置完任务,问下面的人,有什么问题没?全场静的可怕,大家哪敢有什么疑问,生怕还有什么事。

  我们习惯了回答问题,提问题的能力却慢慢退化了,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提问题?更别说提出好的问题让别人回答,和别人沟通。

  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除了常见的好像很无聊的问题外,到底什么问题是好的问题,别人愿意回答的问题呢?

  书中提到了好的问题是那些“具体且本质的问题”。

喜欢利用“坐标轴思考法”,许多事情皆可用它来整理。从这个观念来整理“提问能力”,就会相当清楚易懂。用坐标轴来表示基本的控制方式后,首先如同第一章所提及的,优秀的问题的关键是“具体且本质”。那么不优秀的题目是怎么样的,利用坐标轴就一目了然了。

  有效提问

  例如:若干年前,某电视台街坊群众,问的一个问题“你幸福吗?”,出现了“我姓曾”等很多神回复。

  你幸福吗?

  这个问题好吗?用上面的坐标轴思考法分析,这个问题属于第四象限,不是个好问题。所以,群众的回复很多是神回复。

  如果这个问题改为“你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就是具体且本质的问题,因为某电视台想要采访群众的目的也是表现群众的幸福生活的,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神回复了。

  那么怎样才能提出“具体且本质”的问题呢?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1、改变思维,具体且本质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抽象的问题不适合在开始就问,进入深谈后,视情况再问。 2、用5W来限定问题的范围,让问题更具体。 3、如果对方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问对方专业的内容。

  我很喜欢董卿主持《朗读者》中那段和嘉宾的交流互动,每一个来的嘉宾董卿不可能每个人都见过面或有深交,但每次董卿和嘉宾之间的交流很温情也很深刻。嘉宾聊得很多,观众也收获了很多。

  在《朗读者》某一期中,张艾嘉被邀请为朗读嘉宾,下面是她们之间的对话:

  董卿:很多女性从三十岁或者三十五岁之后,就开始避讳谈自己的年龄,您好像没有这样的顾虑?(具体且本质的提问,说了一般现象,然后说到了张艾嘉的态度,有时间场景限制。)

  张艾嘉:我不觉得有什么要去躲躲藏藏的,或者去避讳去谈的。只要自己能够面对美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事情,而且我还蛮满意。我自己到了这个年纪,还可以继续工作。

  董卿:谁都曾经年轻过,谁都也会要进入到中年,步入到老年,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啊?(对嘉宾的回答做出了回应,也是书中提到的附和技巧)

  张艾嘉:对,我在四十岁之前,我开始发觉我吃饭的时候,突然间,那个饭粒变得很模糊,我必须把饭碗拿远一点,我才能够看清我在吃什么。我就想说这个,一定是我眼睛出问题。所以,四十岁那天,我就非常乖地走进眼睛铺,就果然我真的是老花的开始。我的白头发是从眉毛开始(董卿笑),就是突然之间你会看到说,奇怪,眉毛上怎么好像有一些空的地方,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有白眉毛了。(董卿点头) (董卿在这段谈话过程中有惊讶的回应,眼睛注视着张艾嘉,不时点头微笑。)

  董卿:我记得你在1992年的时候有一首歌《爱的代价》,很多人都喜欢。(问到了歌曲的事情,专业人员更愿意谈专业的内容)

  张艾嘉:是,李宗盛写给我的时候,我说《爱的代价》名字好像有点土了。前两年我重唱了一次,我突然间发觉,重唱的时候,我觉得是我的心在唱这首歌,那这个心是经历过更多的事情,所以在那里面,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都是一个故事,所以特别感伤。……

  后面董卿问到了张艾嘉爱情婚姻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问,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仔细看,一步步逼近的,逐渐创造了更好的安全氛围。如果董卿直接问,估计会很唐突。),张艾嘉回答的也很精彩,有具体。接着董卿问到了张艾嘉新出的书,最后董卿问到了抽象的问题“其实我很想听听张姐到这个年龄,再来重新对一些事情下定义,比如幸福。”(董卿用很多陈述句来表达疑问,很柔和。)张艾嘉回答的也相当精彩。接着又谈到了怎么定义母女关系、定义女人的味道。

  提出具体且本质的问题,可以聊天聊到HIGH,聊得深,聊得尽兴,聊得有价值。

  日本作家斋藤孝《如何有效提问》,其实是一本沟通书籍,提问能力也是沟通能力。

  《如何有效提问》读后感(五):破解“如何有效提问”这道难题

  “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读书时我害怕老师这么问,上班后我害怕老板这么问。一直以来我都无比羡慕会提问题的人,所以每次我都会默默的低下头装作自己在思考,因为我一直觉得我自己不会提问,更不会提出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个梗就默默的埋在了我的心里。 直到我读完日本作家斋藤孝的《如何有效提问》,发觉原来高效提问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本书作者,斋藤孝是日本作家、教育家,现为日本明治大学教授,著有《读书的力量》《提问力》《规划力》等书籍。 《如何有效提问》分为五个章节,通过理论+实例论证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有效的进行提问,按照具体且本质的问题进行提问,运用谈话技巧刺刺激对方谈话欲望使得双方继续深入交谈,达到共鸣。关于本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我们经常会听到对方评价提问者“这是一个好问题”,可怎么样的问题才算作是好的问题,这个疑问一直围绕在我的心里,“难道是投对方所好?这个问题又好在哪里?” 关于好问题的衡量标准、以及高效提问的方法,作者在《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采用坐标轴图示法,掌握高效提问的方法,减少我们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评价问题的好与坏。标准如下: 1、具体且本质的 通过具体且本质的问题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答案,而不是模棱两可的,针对你的提问对象,在发问前用本质和具体两个标准来衡量问题。比如,我们在面试过程中经常会被问到的,“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属于本质且具体的),一般情况下,好的面试者会分为短中长三个阶段进行阐述。但如果你问,“你怎样定义成功?”这就属于一个很大的范畴,而且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理解不一。如果面试官将问题改为“你理想中成功是怎样的?可以举例说明。”这样发问,就更加明确一些,更能达到面试官考察求职者的特质。 2、帮助整理思绪的问题 帮助整理思绪的问题就是自己想问且对方想回答的问题,依然可以用坐标轴图示法表示。对方喋喋不休的阐述,可你一点想听下去的欲望都没有,这类的对话属于对方想问,可你不想达的问题,你甚至连对话都不想再继续下去。 提问时可以通过揣测或事先了解对方的爱好、职业等相关资料,结合自己想要问的问题随机应变的提问,这样才会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 3、现在与过去交集 现在与过去的交集,理解起来可能相对来说会比较抽象一些,举例说明:面试官一般会通过此类问题考察员工某种特质“请你从你过往经历中举例说明你经历过最困难的一件事情,并阐述你如何克服。”从过去的经验和行为当中,判断面试者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特质要求。 我们在提问前应该对问题进行充分揣摩,思考自己问题的用意,结合提问的语境以及对方的实际情况(如职业、爱好、现有状况等等)反复推敲,最终确定哪些是好的问题,去除一些可有可无的问题,也可以事先进行演练,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提出好的问题? 高效提问的能力是否可以培养? 高效提问的能力准确的说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了解到什么是好的问题,我们再来讲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就不难了。授课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讲师问到“大家还有没有问题要问的?”很多人会低下头“装作”思考,一部分人是有问题不敢问的、一部分人脑子一片空白、还有一小部分人已经准备好要发问的。作者在本书中提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常用到训练提问能力的方法以及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加以改观的部分。 1、三色笔方法 作者使用红色、蓝色、绿色三种颜色的笔划重点的方法进行内容备注,其中红色代表重点部分、蓝色代表对方观点、绿色代表自己思考内容,思考过程中对疑问进行重点区分,重要的问题用三个圆圈划出来,这样发问的时候就能显而易见的区分出重要的、需要最先发问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听,没有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导致提问时,不知道自己要问什么。 2、“提问”游戏、“超讨论”效果 我们常常身处于一种角色,缺乏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所以当角色互换时,会培养出从全局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作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采用“提问”游戏,将学生分为几组,第一组学生上台演讲时,其他小组同序号的学生提问,上台演讲的学生在题目当中选择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互换角色之后,你看到的会更全面一些。 3、设定提问主题 提问主题设定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坐标图示法,结合提问对象特点设定提问主题。很多内向的人经常会提到“我见到陌生人常常感到尴尬,状态是无话可说”,或者“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行动派创始人琦琦在某音频中提到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因为工作的原因她需要约化妆师,平时约到的化妆师习惯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比如“天气怎么样啊”。直到她此次深圳出行约到的化妆师,专业的工具这是第一印象,紧接着是他们的谈话,化妆师会问她“你要出席哪类场合?希望自己化妆是哪种类型?”还拿出相对应的人物照片让琦琦选择,通过专业的提问不仅明确了化妆类型、得到琦琦想要的化妆效果,同时也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对方语境设定一系列本质且具体的问题,达到深入交谈的效果。提问开始之前,我们可以按照好问题的衡量标准事设定好提问主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对方的回答适当的转换。 4、随机应变提问 同学聚会,有的人会觉得无话可说,浑身不自在。双方没有交集是因为各自经验不一、生活轨迹不同,单无话可说有可能是因为你自己的不会提问。任何一个场合中,都会出现可以相谈甚欢的人,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结合现有状况从侧面切入对方的经历随机应变的提问,勾起对方的谈话欲望,营造出愉悦的氛围”。比如:可以从现有生活经历、职业生涯、孩子教育话题等等切入。 提问的过程中,如何让沟通更有效率? 很多人通过提问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想要在提问过程中使得沟通更有效率,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对方产生信任、双方产生共鸣、归纳想法、刺激对方谈话欲望,达到高效沟通。 社会保险年审期间,经常出于好心帮刚开始接触的hr讲解他们提出的关于社保年审遇到头疼的问题(因为自己也从那个阶段刚刚过来,得知其中无从下手的无助感),其中一个hr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养老系统怎么操作啊?”这个问题属于本质但很抽象的问题(养老年审前期工作没有思路、又无从下手),因为问题不具体,所以我无法直接回答,后来我问她,“你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呢?如果你完全不了解,可以将想问的问题罗列出来,我尝试解答”。但对方一直没有理清思路,发问的问题在手册中完全可以找到,后来我建议她自己先看操作指南,针对其中实在弄不懂的部分再继续发问。 提问,也是沟通的过程,一开始的问题没有勾起谈话的欲望,就没有谈下去的想法。在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想要达到高效沟通,除了从提问方法、提问技巧下功夫以外,可以试试以下几点建议: 1、学会附和,让对方了解到你是在认真倾听的。附和的形式可以有:肢体语言、眼神的交流等; 2、通过重复对方的话切入话题当中,比如:您之前的课程中提到“人力资源发展前景非常好”,那么对于学习人力资源专业的大学生有什么好的学习建议呢; 3、语言上的转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说的换汤不换药、引用对方之前说过的话,让对方引起重视“没想到,他这么了解我、这么重视此次谈话”; 4、连接具体话题和抽象话题。引出对方最深印象经验部分的同时,抛出提问者最想问的问题。 充分的知识+精准的问题=优质提问,所有前期的准备工作、各类谈话沟通技巧的掌握,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提问更加优质,了解到最想了解的部分,达到深度对话。高效提问,是不是一点都不难呢?这几个方法你学会了吗?

  《如何有效提问》读后感(六):问题提得好,对象也好找

  大抵是现代男女愈来愈忙(lan)碌(duo),所以在对于另一半的狩猎过程,常常简化成一场没有太多外在形式的相亲。一对陌生的男女,隔着食物与杯盘,开始尬聊。所谓聊天,更多的时候就是互相互答,循环往复。

  因为个人的习惯,我经常会到咖啡厅看书学习,大抵因为大基数与巧合,隔三差五就能遇到邻桌相亲的男女。相亲的男女其实特别好认,即使表面上相聊甚欢,从他们略显拘束的肢体语言中也能很是容易地从人群中显露出来。在寸土寸金的咖啡厅,出于无奈,相亲对话经常成为了我书本旁的背景音,听得多了,竟也听出了乐趣。

  有的男女特别套路,交流按部就班,感觉颇像“查户口”:你今年多大?属什么?星座什么?家住哪里?在哪里工作?在哪里上学?更为“直率”的,用不了几个回合,便问出了“杀手锏”:你年薪多少?你有几个前任?你想什么时候结婚?这样简单粗暴的问题,往往获得的答案也简短无趣,一句话绝不超过15个字。遇到这样的相亲男女,我一般选择直接戴上降噪耳机,总惴惴不安听多了侵犯了别人的隐私。

  有的男女则有趣的多,你来我往,一会儿便熟络了起来。他们或就爱好聊得话多投机,或以书以电影会友,或一起畅想理想的约会该是如何的模样,也有吐槽奇葩的同事与同学,内容极为丰富,气氛甚为融洽。遇到这样的男女,有时我的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忍不住听着他们的对话,记忆与思考也开始运作起来。两种相亲模式的结果,大抵后者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前者。在两人离开的时候,往往已经约好了下一趴,或是订好了下次相聚的具体日期。

  通过余光的观察,这两种男女的颜值,其实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他们相亲的模式,正代表了他们情商的差距。提出适宜的问题,才能顺畅的沟通,大抵未必所有都市相亲男女都会理解其中的要义,甚至一头雾水。

  一位日本有名的斋藤孝教授,曾经在他的《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提出过异曲同工的观点:“能否和初次见面的人在短时间内达到深度交谈,这其中意味着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的差距。”虽然他在《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主要介绍的是向高高在上的大师级人物或老师提问与交流的技巧,但其中所囊括的内核,则适用于一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样包括与相亲对象相聊甚欢的锦囊。

  斋藤孝曾说:“问题是一张网。只要编织得扎实,就可以得到好鱼。”因而在《如何有效提问》中,斋藤孝教授引入了一个十分实用的方法:“坐标轴思考法”。在坐标轴中,他将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根据问题处于网格中的位置,以判断问题的质量以及对于交流的影响。最好的问题是“具体而本质”的题目,它能让被提问对象清楚地回想起过往的经历。要进行有效沟通,首先要让对方打开话闸子,因而“提出问题要先揣测对方的状况、兴趣、关心程度,然后配合自己的兴趣或关心程度才行”。

  在相亲界,对于相亲对象基本信息的了解,应该是会面前应该做好的“功课”,而不是到了现场才开始进行的社会调查。比如前面提到的收入问题,都属于自己想问、对方不想回答的象限,斋藤孝把这类问题称为“孩子”领域问题,其实就是任性的傻问题,很可能让交流陷入僵局。要让对方想回答你的问题,一个很好的思路是贴合对方过去的经历,让他有话可说。当然,“并非切入对方的经历就是正确的”,比如两个人正在欢快地切牛排时,你忽然问起对方的前任,气氛便不可抑止地陷入了尴尬。为了避免上面的雷区,聊聊爱好似乎是相亲男女间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比如聊聊当前热门的电视剧、综艺或者体育赛事。找到自己与对方爱好的交集,就很容易抛出一个“有的可聊”的好问题。

  有一点不容忽视,相亲本来作为忙碌都市男女节约时间的选择,因而不可能一次只聊一个话题。一次短则三十分钟、长则数小时的沟通,将要帮助一对男女判断对方是否是可以相伴一生夫妻的合适人选。为了更了解对方,自然需要适当地转移话题,以收集到更多资讯。这里不妨可以使用斋藤孝先生提出的几个技术:“鹦鹉学人话”技术、“换句话说”技术以及“引用”技术。

  沟通高手的秘诀,在于“一面附和一面转移”。所谓“鹦鹉学人话”技术,就是附和的技术,对方那么好看,他/她说得都对;不仅要点头点赞,还要复述对方说的话。我想起了一次一对男女的对话,男孩很英俊,女孩眼睛很小有点微胖,但两人聊得特别欢乐。男孩说自己经常会去附近学校的操场跑步,女孩马上接上了话:“晚上绕操场跑步,好棒哦,我也想练跑步,不知道能不能改善身材。”她先重复了男孩的表述,又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后面的结果也顺理成章,男孩子和她聊起了跑步与健身的话题,还顺势邀请她第二天晚上一起练习跑步。这种提问技术还可以用于聊到专业的话题上,比如重复对方说的专有名词,鼓励对方说下去。其实表达自己专业的人往往特别迷人,而即使相亲不成,至少也能学到一点新知识,无论如何都只赚不赔。

  “换句话说”和“引用”则相较更为高深一些。“引用”的是对方曾经说过的话,主要针对不是第一次见面,或者名人公开发表的言论,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关注,而“换句话说”,则是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方的意思,或者举个自己的例子,征询自己是不是理解了。还是举刚才那对男女的例子,男孩子是个学霸,女孩子问起他最擅长的学科,他说的好像是数学建模(作为文科生,我其实也没怎么听懂)。女孩子估计和我程度差不多,但她特别聪明:“你说的是那种在计算机里面建立的立体模型么,好厉害哦,那收集数据是不是很辛苦呢,和人工智能还有那个大数据是不是有关系呢,和我讲讲吧。”她的求教姿态,加之抓住了对方可能辛苦的地方与爱好,成功地吸引到了男生的注意力。

  提问的关键,是为了让对方有话可说,也是通过问题确认对方真正想法的载体。要提出“具体而本质的问题”,无论在相亲场合还是其他场合,都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事。如果要提升自己提问的能力,唯有不断思考与实践,才能不断升级。还有一个技巧可以参考,对于想问的问题,不妨一次准备5个,然后到坐标轴中比划比划,最后问一个,优中选优,自然不同凡响。

  《如何有效提问》读后感(七):学会七个提问的技巧,建立自己的优质人脉

图片来自网络。

  先说我自己一段尴尬的往事。

  雯雯是我的朋友,她是著名心理师李子勋的粉丝,他们曾经在网络上聊过几次。有一年,李子勋老师来到我们所在的城市开课,可能是宣传的力度不大吧。雯雯是到了课程的最后一天才知道,确认消息准确后,她就拉着我的火急地往李子勋老师讲课的酒店赶。

  说实在,当时我只知道李子勋老师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做过节目,名气挺大。关于他的私生活,我只是听网友说过一些而已。幸好,雯雯在下课时见到李子勋老师了。李老师伸出温暖的大手与我们握手、合影,聊了没几句就有工作人员来拉着他去和学员合影了。刚才站在他身旁的一位大姐,白皮肤大眼睛红嘴唇顶着一头烫过的黑发,她请我们坐到签到处的椅子上等。

  当时,我居然鬼使神差地打听李子勋老师的私生活,我问那位大姐:“网上说李子勋老师婚内出轨才离婚,这是不是真的啊?”雯雯用手扯了一上我的衣角,我没理会。那位大姐沉默了一会儿,眼睛看着我说:“网上那些传闻有些夸张了,事实并不是那样。”然后,她就给我讲李子勋老师和第一任妻子怎么会离婚啊,怎么再婚的啊。

  但是,等我们拜别了李子勋老师后,雯雯才跟我说,那位大姐就是李子勋老师的第二任妻子啊。汗!太尴尬了!我居然不清楚对方的身份就唐突地问人家的隐私,幸好那位大姐修养好,不然我真是找个地洞钻进去都不够。

  这件事给我了我一个教训:以后说话前要先弄清楚身份再问。

  光是这一条教训还不够,我在生活中还是经常问一些愚蠢的问题,无形中,我就不知不觉地得罪了一些人了。直到最近我在阅读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的新书《如何有效提问》时,我才发现想要建立优质的人脉学会提出有水平的问题是非常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

  斋藤孝教授认为,从一个人的提问可以推测这个人的能力,可以看出他是否聪明。可见,如果一个人不会提出“具体而本质“的问题,那么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人资质平庸了。

  反过来说,学会有效地提问是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可以从优秀的人身上获取宝贵的信息,可以从专业人士口里获取有用的方法,可以激发精英人士的“教学欲望“而使自己受益。换句话说,当你想要变得优秀的最好途径就是多和优秀的人交谈,而在交谈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优质且对方乐意回答的问题,进而帮助自己成长。

  鉴于那次“尬聊“,我花了90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了《如保有效提问》这本书,然后又花了一个小时做笔记。总的来说,学会以下七个基本的有效提问技巧,应付一般性的聊天就够啦。

NO.1简单的附和技巧 ——点头、“换名话说““引用”技巧

  生活中我们最讨厌那种随意否定别人的人了,你认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他们说“瞎讲“”乱讲“”根本就不是你说的这个样子“。一般来说,听到别人否定的话,我们也就没有心思往下讲了,同理啊,如果我们随意否定人家的话,人家当然也不愿意往下讲。

  我们更乐意自己说的话可以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如果对方讲的时间稍微长了点,我们可以用“点头“表示认可。

  如果对方停顿下来,那么我们可以说”换句话说,你刚才说的……“表示我们认真倾听对话的说话并且表达自己的理解程度。

  当然了,如果是更为深入的交谈,那么我们就可以引用对方在二、三十分钟前说过的话,表示我们一直专心地听对方说话啊,这是一种尊敬的态度,说话的人很受用。

NO.2理解对方的努力,重点在于提出对方最辛苦的地方的问题

  我的一个闺蜜的老公是学校的老师,在学校里负责教研组又当班主任,在家忙家务活又督促孩子作业,可以说,他的生活忙碌又辛苦了。

  每次我们几个女孩子去他家,都跟他说:“x老师,你辛苦了。”

  他就会露出一脸的笑容,一边羞怯地说:“不辛苦不辛苦”,一边给招呼我们茶水了。如此一来,大家的关系也就是融洽了。

  一般来说,一个人只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最在意的地方,如果获得成就,那么是值得骄傲的事,如果没有,那么你在聊天时看见他的努力,他的心里也会因此而欣慰。

  那么,他当然愿意敞开心扉和你聊天了。

NO.3缺乏对方的相关信息是无法提出优质问题。

  看过开头关于我的尴尬往事,我想你们能够了解在不熟悉对方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有一些问题不仅会问得冒昧,甚至是使得对方不愉快,更关键的是你也提不出什么优质的问题啊。

  凡是人都有缺点和优点,但是我们与人交往,更多是学习人家的优点。因此,在两个人见面前收集对方的喜好、兴趣、最擅长的事和最喜欢谈论的话题等信息,那么见面时,你就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对方也有兴趣的话题聊了。

  除非你是心理医师,否则不要轻易谈论对方的创伤和不愉快的经历。

图片来自网络。NO.4“随便问问”——没什么意义却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

  生活中总是会在不同的场合遇见,电梯口、厕所、饮水室、站台等。

  这种短促的相遇不适合深入的聊天,但是不说话又要尴尬,这个时候最好“随便问问”一些话题。

  中国人常问就是“你吃了吗““下班啦”“你回来啦”等等这样的问题。

N0.5利用肢体语言缩短距离。

  以前蔡澜等人组织了一档节目叫做《今夜不设防》,邀请的嘉宾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气氛相当的放松,酒喝得越多,嘉宾的爆料就会越多。最经典就是采访张国荣那一期,节目里的四个人坐得很近,又不时地碰杯,张国荣显得很随意、真诚、大方,还爆出了第一次失身的时间。

  这个方式就是通过肢体语言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目的是可以更深入地把一些话题聊透了,聊到点子上了。

  这招我们也是可以学,如果遇到我们想深入聊天的人,那么请他吃饭喝点小酒就可以深入地提出一些问题啦。

NO.6具体而言是什么事呢?

  著名的建筑家林徽因一生中受到很多男性朋友的爱慕,但是她的女性缘并不好。我看过一个记录,一个家庭妇女说林徽因非常的高傲,根本不屑和她拉家常。

  汗!换成是我,我也不愿意。拉家常通常是生活里非常琐碎的事,容易有口舌之争。以林徽因的才学把时间花在拉家常上面,哪有后来的成就呢?

  这个事提醒我们和优秀的人聊天,不要过于琐碎,不要问对方专业以外的问题。但是,当两个人的谈话都是高屋建瓴,或者已经玄之又玄了,那么此时你就可以问一句:“具体而言是什么呢“?一句话就能把问题拉回现实。

  最好的对话是抽象与具体之间反复地进行,太具体则等同于拉家常无趣,太抽象则不容易理解,因此会聊天的都是介于抽象与具体之间。

NO.7随机应变——根据对方的变化发问。

  斋藤孝认为,人们总是喜欢述说自己戏剧性变化的事迹。因此,当我们遇见优秀的人,对他们有一定了解时,我们想要打开话题,那么就可以从对方戏剧性变化的地方说起。

  比如,我们可以问:“去年说过的话,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或者直接问:“你在哪里有一个质的飞跃,能说说具体的情况吗?”

  《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里还提及更多附和对方营造良好谈话氛围的技巧,还有转移话题的技巧等,对我而言,上述的七个技巧是比较实用,希望我的分享对你也有用。

  2017.11.01灵林玖玖原创

然后野蛮不讲道理地贴上我的公众号二维码哈

  《如何有效提问》读后感(八):掌握这些技巧,我们都能问出绝妙好问题

  自从巴菲特午餐问世,全世界的富豪都争先恐后的要和巴菲特吃饭,但是由于竞争太过激烈,一顿午饭已经被炒到了数十万美元,而且价格还在一路飙升,有钱也不一定能争取到机会,能够和巴菲特吃顿饭简直比成为富豪还有难度。

  面对天价午餐,这些富豪这么舍得砸钱,并不是看重这顿饭,而是借着吃饭和巴菲特交谈的机会。作为股票界最优秀的人,巴菲特站在财富的金字塔尖很久,他的致富经验可比那几十万美元值钱多了。很多和巴菲特吃午餐的人都表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见,和优秀的人交谈进步堪比光速。

  所以我们都说,要想进步,就要多和优秀的人交谈。这话没错,优秀的人之所以出类拔萃肯定有超越常人的地方,多和他们交谈定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不少宝贵的人生经验或者智慧,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确实能有进步。

  不过,这话也得分情况。如果是善于沟通的人,即使不擅长某一个领域,甚至是某个领域的小白,和优秀的人交谈,他们能运用很多技巧引导对方说出一些深刻的道理和人生的宝贵经验。而如果没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即使想要学习的欲望再强烈,不会通过提出精彩的问题来让对方说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这些交谈也是低效率的,收获不会很多。

  造成这样的差异,问题就在于会不会提出好问题。同样是和优秀的人交谈,沟通能力有差异的两个人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进而他们之间的差距会日益拉大。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提问的能力,它甚至能够成为衡量一个人实力的硬指标。

  《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里就说,沟通确实是个实力差异很明显的领域。实力不足的人,固定在低的阶段,问的问题总是不在点子上,而实力扎实的人就会针对重点提问。提问能力能够推测出一个人的沟通能力。

  不止如此,提问能力还能推测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如果一个人经常问一些肤浅的问题或者无聊的问题,他的对周边状况和所应掌握的东西的熟悉程度就不会那么深刻,优秀程度也就值得怀疑。可见,提问的能力有多重要。

  不过提问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通过刻意的训练来提高。提问的重点是,就算没有相当的实力,只要能有提问的技巧,也能够从有内涵的人身上得到宝贵的信息。

  这些精彩的论述都是日本的沟通专家斋藤孝提出的,他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学者,对于交流理论十分有研究,发表了很多关于商务、写作技巧方面的书,观点独到,都很畅销。在,《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里他花费不少笔墨来解释提问对于提高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分析很多名家的精彩对谈总结出了一系列提出好问题的技巧,每个都是那么实用,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中的几个就能让我们的提问能力上一个大台阶。

  对于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下面就来介绍几个个人觉得比较印象深刻的技巧。

  一、找到对方和自己的共通点,产生共鸣

  我们的谈话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提出问题来,而要通过交谈一些话题对彼此增加了解后,才能提出问题来。所以在提出问题之前,我们要做的是通过附和对方来和对方产生共鸣,刺激对方的谈话欲望。对方说的多了,我们也就能更深入的了解对方,也能探寻到想要问的问题。

  我们附和对方,不是故意讨好,而是为了鼓励对方的谈话欲望。想想,如果换做我们自己,说了半天的话,却没有得到一点积极的回应,甚至连个点头都看不到,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话不重要,对别人一点意义都没有,或者对方根本没有在再听,想要继谈下去的欲望就降低了。

  所以为了鼓励对方继续谈下去,我们就要附和对方。而附和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点头示意,或者简单的用语言表示,比如“哦,原来是这样啊”“嗯,理解了”或者是找到对方话语里的关键词重复表示自己理解了对方的意思。

  不过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对方和自己的共通点来增加共鸣。虽然谈话的两个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只要找出交叉点,接下来的话题就很容易了。因为我们都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旦发现俩人有着共通的地方,就会有你和我是同类的感觉,距离变得更加亲近,气氛也会越来越热络,说出的话会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稀里哗啦的蹦出来,我们从这些信息里就能轻易的找到值得问的好问题。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多谈对方喜欢的东西,即使你没有多少兴趣。如果只是大谈特谈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顾对方对此的反感,那就找不到两个人的共通点,谈话很难继续下去。

  二、理解对方的努力

  想想,我们辛辛苦苦作出的成绩却不被人重视,这种感觉该是多么的糟糕。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谈话的时候,我们就要换位思考。

  如果交谈的对方是专业人士,我们应该想到,他在取得某些成果的过程中,肯定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对此我们不应该忽视。和他交谈的时候我们就要对他的辛苦付出表示理解并给与深刻的认同,这会让对方觉得“你真是懂我”的感觉,这对于拉近两人的距离,鼓励对方深入交谈下去有着重要的作用。

  道理看似简单,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应付不来。就比如我们和艺术家交谈,总是问他的家庭生活或者各种私人问题,或者采访一个成果丰硕的专家学者的时候,问题总是围着行业内幕和细枝末节打转,这肯定会招致对方的反感,他会觉得你不尊重他,就算能勉强配合下去,也不会透露过多的内容。这样的谈话就不会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所以,我们要记住,问专业人士的问题一定要够专业,要在他的专业相关的事情,而且还要事先做好功课,对他了解足够深入,这样才不会问出差劲的问题,搞砸了谈话。

  三、根据对方的变化发问

  我们的一生中,想必会有很多特别的时刻,你做出了某种选择,从此你今后的人生道路就走向了另一个岔路口,见识到不一样的风景。所以,对于这样特别的时刻进行提问,会得到不少有用的信息。

  《非常静距离》的主持人李静采访过演员包贝尔,那时候他刚刚拍出转行当导演后的第一部喜剧作品。访谈开始没多久李静就问他当导演这事是蓄谋已久还是临时的决定。

  包贝尔说由于他的形象不大符合观众的审美,戏路受限,没演过男一号。要想演男一号,他就得去找适合他的戏,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等到。有个制片人朋友告诉他,不如自己做部戏。于是他脑子里灵光一现,打定主意要拍喜剧。

  当导演得有剧本,他四处找编剧,做各种准备工作,这时候李静又问了一句“你没告诉人家你要当导演吗?”包贝尔说他只是想做一部戏,但是没想到拍戏这么难。于是他打开了话匣子,把自己拍戏经历都说了出来,包括缺钱怎么应付,演员怎么找的待遇如何,写剧本的欢乐故事等等,他说的开心,观众们听的也很投入,整个访谈过程十分欢乐。

  李静的问题就问的很好,她针对包贝尔的新身份只提了两个问题就让他说出很多改行做导演的事情来。既让观众了解了他做导演的经过,也知道了他拍戏的辛苦,大大提升了他的个人形象。这个访谈无疑十分的成功。

  我们可能会认为包贝尔很能干,说的故事也很有趣,但是能让包贝尔打开话匣子的那两个问题才是重点。如果没有这两个问题,包贝尔再能干,再会说故事观众们可能都不知道。可见,会问问题,真的考验功力。

  我们要知道,沟通并不在于会倾听,也要会提问。一味地倾听,而不能提出好的问题来回应,沟通的效果也不会太好。而且我们问的问题也显示了我们的实力,如果问的问题很差劲,也就代表我们自己的能力也不怎么样,不仅会让被问得人反感,还会让其他听众觉得困扰。所以为了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各方面的实力,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提出一个好问题真的相当重要。

  当然,以上这些技巧只是《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中提到的一部分,更多的内容值得我们细细研究。相信只要认真阅读并掌握这些技巧,我们都能问出绝妙好问题,成为沟通高手。

  《如何有效提问》读后感(九):提出好问题的小技巧

  一个做人事的朋友谈起自己的招聘经历。每次提问结束后,他们都在最后给予应征者的提问机会,一些人会放弃提问,一些人会就个人的薪资、职业发展等提出问题,鲜少有人会提出新鲜、有深度的问题,这和应聘者流利的回答能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好的问题可以展示一个人的关注点与思考能力,还更容易有针对性地获取宝贵的经验。同时,在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中,提问是沟通的纽带,好的提问使谈话气氛和谐;坏的提问或是让人无聊,或是冷场。网络上有一个很有趣的段子,A说“我的鞋子好磨脚啊”,B问“谁让你穿它呢?”……

  提问好比设计寻宝的路线,比表达更可以凸显一个人的智慧。但由于我们从小习惯于从答题的角度训练思维,忽略提问能力的培养。《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打开提问思维的钥匙。该书的作者斋藤孝是明治大学的教授,擅长教人怎么学习,著有《学会学习》、《深阅读》等书。这本书篇幅不长,语言精炼,中间还穿插着村上春树、斯皮尔伯格等人的访谈实录,是一个比较轻松的阅读体验。

  通读《如何有效提问》,我们会发现,只要懂得提出好问题,和谁都聊得来。读完之后,我觉得提问的思维和画圆好相似,闭上眼睛试想自己手上拿着一个圆规,在一张白纸上:找准圆心、确立半径、画弧。在提问和沟通中,这个圆心就是我们提问的出发点,这条半径就是我们提出的单个问题,这个画弧的过程代表双方有来有往的交谈。

提问的过程:在提问和沟通中,这个圆心就是我们提问的出发点,这条半径就是我们提出的单个问题,这个画弧的过程代表双方有来有往的交谈。

01 找到圆点:收集背景材料

  圆点是一个圆的核心,在提问的过程中,提问的核心就是背景资料。如果你问上司或者前辈一个行业内的基本概念,那他们十有八九会觉得“这家伙居然问这种问题,真是没救了”,浪费别人时间等于浪费别人生命。可以说,事先不在可行的范围收集好资料就发问,等同于不尊重对方。除此之外,通过收集资料可以更好地贴近交谈对象,产生“原来这你都知道”之类的感叹,给人一种你很用心的感觉。

  如果是计划内的交谈,针对话题的核心以及周边区域,事先做好资料收集与准备工作。如果是随机的交谈,认真倾听是获取对方背景信息的临时办法。当然啦,这样临时抱佛脚的资料收集很效率,但很多时候时间有限,在平日里用心积累,多学多看用心倾听,才是最经典的办法。

02 确立半径:好问题的标准

  从背景资料这个圆点出发,咻的一下,发出一根箭,这根箭就成了半径,也是在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好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互利是人和人之间持续交往的关键,提问也不例外。在提问的时候随时想着“怎么问,我才可以从对方那获得东西,怎么问又可以给对方带来新东西。”

  怎样提问才容易获得新东西呢?《如何有效提问》这本书中提到了“具体且本质”的标准。假设你采访一个企业家,你问他“你爱吃什么呀?”这个问题很具体,但是距离企业话题又很远,属于“具体但不本质”的提问;你问他“理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本质,但是过于抽象,不好回答;如果你问“去年市场净值增加的重要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很有针对性,也可以此问出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它就比较符合“具体又本质”的标准。提问之前,以这个标准审视自己的问题,然后不断修正。

具体又本质的标准

  另一方面,怎么提问才可以给别人带来新东西?稍微用心一点,提出一般人不太容易注意的问题,就可以引出他人之前没有想过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性人士,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提供灵感来源。当然,只有在提问前经过动脑和分析,才可以发现一些主流外的问题,这对提问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3画弧:一面附和一面转移

  一次愉快的交谈不仅仅需要好的提问,还需要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附带一些技巧,使气氛更加活跃,有来有往。画弧这个过程就代表双方的交流往复循环,最终完成一个大大的扇面,形成一个愉快的沟通过程。

  《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将这个技巧称之为“一面附和一面转移”。也就是一边附和对方的话,一边顺水推舟的扩大话题。

  下面,模拟一段同学间的谈话。

  A: 今天天气不错

  :(点头)是的,不错(重复对方的话)

  A:我最近学会做双皮奶,很简单,就是把蛋清和牛奶蒸在一起。

  : 和蒸鸡蛋羹差不多吧?(对比)

  ……

  A: 你之前说的上英语培训班的事怎样了?(引用对方早期的话)

  : 还不错,英语流利对工作挺有帮助的。

  A:对,我觉得英语好特别重要。(找共同点引发共鸣)

  : 说到英语,上次我因为打错一个字母就被上司狠狠批评了

  A: 看来再小的事也不能马虎啊(找对方说话的重点)

  …….

  : 告诉你一件事,最近我可能有升职的机会。

  A:你一直都很努力啊,每次约你,你都在图书馆,你晋升是早晚的事。(认可对方的努力)

  :我发现你好像瘦了不少,都有颧骨了,怎么做到的?(从对方的变化发表感想)

  A:每天去健身房,瑜伽啊,肚皮舞啊…….

  : 你真厉害……我最近老做些奇怪的梦.

  A:具体而言是什么呢?(转移:将问题具体化)

  : 比如…….

  A: 还真有趣,我也做过一些很相似的梦……(转移:加入自己的经验)

  :你看啊,人的生活中有如意、糟糕、还有稀奇古怪,你说该怎么形容人生呢?(转移:把问题抽象化)

  在这份简短的对话中,包括7种附和技巧(点头重复对方的话、对比、引用对方早期的话、找共同点、找重点、理解对方的努力、从变化发表感想)以及3种转移技巧(具体化、抽象化、加入自己的经验),每种技巧背后都有足够的心理学依据。

  和画圆一样,确定了圆心与半径,画弧自然不是困难的事情。在提问中也是如此,准备背景材料这个圆心要求我们善学习,好问题这个半径要求我们要善思考。白岩松被采访时说,他每天平均下来最少保证两到三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一年365天,平均每天最少逛五次报摊。任何精彩的背后都有人们的笨功夫在里头。学习与思考,在任何话题中,总是绕不开的两个基本课题。

  好吧,让我们从脚踏实地开始,做一个聪明人吧!

  ,

  《如何有效提问》读后感(十):会说算什么本事 会提问才是真正的实力

  掌握沟通能力、模仿能力、策划能力,你去哪里都不会差。

  我们很多时候,误认为擅长沟通就是会说。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个观点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具备真正优秀的沟通力。

  一个擅长提问的人,能通过优秀的问题,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广告公司需要招聘一个员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列举出你觉得不错的10个广告文案?看似普通的问题,却实则暗藏杀机。倘若回答者10个文案列举不出来,则说明应聘者根本就没有用心;倘若应聘者举出的10个文案很普通,那么这个人之后磨练自己文案的能力也很一般。因为他连区分出好的文案的能力都没有,自己也就很难写出好的文案。

  所以,想要拥有一个好的沟通能力,我们要做一个随时保持提问意识的人。

  一个好的问题,需要具备3个要素:

  这个问题要具体且本质。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能够让你获取最为重要的内容,比如一个运动员,你问他在一场重要比赛上如何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就是一个具体而本质的问题。而对于,平时我们问的,你最近怎么样,则属于既不具体也不本质的问题的寒暄类问题。

  这个问题是你想问的且对方想回答的。这个原则强调的是在提问之前,你要先思考对方的喜好,根据对方的情况,再具体结合自己的兴趣。比如说,你和一位40岁的老伯进行聊天,虽然他的孙子是他的兴趣,但未必是20多岁的你所喜欢的。如果,你们都喜欢象棋,这个范围的话题才能深入下去。

  这个问题符合当下的情景且贴合对方过去的情景。如果你聊天的时候,突然提起上个礼拜对方吃了什么,就会很突兀。所以,提问一定要结合现在的场景。

  一个会提问的人,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对方在谈完他的事情之后,对他的谈话内容表示附和之后,稍微进行话题的转移,谈话能够更加深入且持久。如果只是围绕一个问题一直谈下去,两个人迟早会陷入尬聊的情况。

  如何找到源源不断的聊天内容,这就需要你识别出对方的关键词。所谓的关键词,就是对方经常会谈到的与众不同的专业词,你在聊天中反复提到,并能结合你自己的例子,对方会有一种亲切感。聊天的时候,对方也就会觉得你格外亲切。

  谈话是门艺术,从提问开始就不简单。具备好的提问能力,对自己沟通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