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10篇

2018-03-21 20: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10篇

  《soul客文艺:聚响》是一本由易小荷 董啸 主编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一):《聚响》——落地有声的文字

  看余华的小说字里行间现实,能看到是残酷中带着温情世俗里带着浪漫世界。看一个人的小说看多了会有代入感,看小说里的人物起起落落的人生,会想到作者的人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其实小说里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作者的影子,毕竟那些在文字里存活的人物,曾经活在作者心里。

  每个故事里都有作者思想温度,拿到聚响这本书,先看完了余华的两篇文章,似乎看到了《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之外的余华。

  有个作家曾经说,不要说我不是你想象样子,我又不是靠你的想象活着。是呢,人都活在自己经历的现实里,活在别人故事里的那都是传说,传说怎么能够信以为真呢?!

  不过,故事里的深情,思想的深度还是真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引人到了他的思想里,故事里。看到在结尾处,觉得怎么就结束了,不过又感觉结束的正是时候,可以感叹着文字的美妙同时,又怀念故事里的人物,总觉得这样的相遇太美妙了。

  看聚响,是因为有余华,就好像以前买碟片,看到一首自己喜欢的歌就要把这个歌手的某张专辑买来,就为了喜欢的歌买了一张碟,但是买来就会发现,原来我不曾注意地方也有美妙动听音乐

  就像聚响里的文章,每一个人的文字都有着余华一样魔力,有的文字把我们带到世界名著的故事里,那些读过的故事,看过的人物仿佛一个转身,像四川的变脸,给了我们另一个模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读这些文字,看到了她们在看书时的思想。看他们写的超级书评,就像隔着时空对话,通过文字握手。喜欢文字,就喜欢了写美好文字的人。

  有的文字带我们见了一位姑娘,姑娘什么样,我们没见到,作者周云蓬虽然双目失明,眼睛透亮的看到了一个文艺的姑娘,同样的机场有人让他感觉很大,有人让他觉得怎么这么一会儿就走完了,看客们也觉得,机场还是小了点,想听他们再絮絮叨叨,温温暖暖的讲下去,有些自我陶醉,但还是那么美好。

  突然又看到一个熟悉名字,蒋方舟,那个说话温柔的,看上去总像刚刚毕业小姑娘。看题目惊讶,怎么这么优秀的人也会接触到相亲呢?!按耐不住的读下去,人的心里是不是都有八卦心理,所以娱乐才会一直这么火,一直处于高烧的状态呢?!不得而知,可是蒋方舟写的关于相亲的故事没有满足我这颗八卦的心,原来做为写作者如此不易,为了写作素材去相亲,听故事,见各式各样男人,突然觉得娱乐圈的艺人们每天都经历那么多让人看到的光鲜,还有那么多不愿意让人看到的各色故事,是不是更适合做一个写作者?可是,心底里还是觉得文字有温度,有爱才有人愿意看,才会流传下去,而不是只是随便写写,随便的文字的堆砌,所以还是各归各的主业吧。

  看聚响就像看一个大千世界在别人的文字开花结果,看到了不一样的经历,也看到了一样的热爱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二):凝聚的声响

  凝聚的声响 评《聚响》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明明就是一个合集,为什么书要取名为“聚响”,编者内心真实想法是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意思,其中是否蕴含了我们未曾理解深意?带着这样的问题,来看这本书。 从序言和封底的文字,我们能感知骚客文艺的用心,在浩瀚的书海里,筛选并呈现最美好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爱读书,享受精神上的无上荣耀,这是他们为之奋斗目标。 “至高阅读趣味原创聚集地·有趣灵魂终将相遇”,这或许正是这么一群人创建骚客文艺的宗旨,做原创的、高质量的、有趣的文字,并用文字特有的凝聚力,将志同道合的人、有趣的灵魂集聚到一起。 这本书或许正是他们规划中的一步,从书籍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他们的存在。 书中二十二位作者,余华、孙一圣、易小荷、蒋方舟、洪峰、张发财、王小山、周云蓬、李海鹏、阿乙、金毅、董啸、苗欣宇、谭伯牛、王元涛、钟立风、阿丁、黄孝阳、李西闽、任晓雯、杨树鹏、郑小驴,在这里他们都是书中的一部分,他们成就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成就了他们。只是若在平常,这几位中有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余华和蒋方舟,前者只拜读过他的《活着》,不是因为他的书不好,其实很好,记得当初读得很是愉悦,只是发现有着浓厚时代感,与如今的社会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后者则更多在新闻资讯中看到她的名字,钦佩她小小的年纪展现的才华。 然而,骚客文艺让我们看到在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作家,他们有的来着新闻行业,有的来自金融行业,有的来着电影行业……他们并非全部是职业作家,小说家,也并非一开始就走在文字的道路上。每一个人的履历,最初与寻常人无异,都在生活中不断地锤炼,才有了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文字。 骚客文艺像书中自己描述的那样,像一个平台,把他们凝聚到一起,让有趣的灵魂在此相遇;像一个舞台,把真正能够触及内心深处、能引发共鸣的文字通过公众号、书籍、网络传播出去,用文学艺术力量,褪去世间浮躁,真正去领悟文字的美,中国文化优雅。 这一切,或许就是《聚响》这本书要留给我们的深意,用凝聚的力量,发出掷地有声的声响,吸引众人的注视,真正发挥它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和骚客文化的理解,不知是否有偏差,或许你有更多认识呢?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三):无题

  每每到手一本书,我都会遮挡住它被贴上的各种标签——策划人是谁,作者是谁,有谁推荐,甚至装帧如何之类,统统视而不见,一心关注内容本身。以面对初识的陌生人视角观察评价,以选择男朋友眼光去挑剔和欣赏,最后主观地选择慎重思考过后确定的文字,为这部作品进行个人定义。我想,这样才真正有可能以最接近的姿态,非常负责任地了解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符号的真实价值所在

  返回来说这本《soul客文艺:聚响》。我大概了解soulker的采编初衷一句话说就是“把美好的文字集结在纸上”。所以这本书选取了受很多当代读者喜欢的一些当代“有趣的作家”的作品,文学评论历史小说、作家随笔、原创小说,都有。这是编者为这本书划出来的分类。从头看了一遍,或者说0.7遍(后面的内容读的时候有点囫囵),以我的认知来说,这些篇目都可归入“具有时代特征和故事属性的短篇文学作品”之列。相对应的,这些作者应该都是学识渊博的“文艺青年”或者“文艺中年”。不过,如果擦除书中所有各篇对应显示的创作者的名字,说这本书是一个人写的,怕是也会有很多人相信。我始终觉得哪怕是一位能够引领或者拯救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家,一定是不借助自己所写的对象本身属性(比如诱人标题、跌宕的情节之类),而是凭独特且专属的表述手法另辟蹊径的写作技巧绝对属于人类头脑创造的文化产品来成全真正的作家之名。林语堂、周作人、沈从文之流文豪的作品,辨识度是很高的。否则的话,还是乖乖当“写手”吧。

  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内容,是“编者序”里引用纽约客文风创始人E.B.怀特的那句话——“在他和路灯之间,冒出一棵小树,生长在那里,浸透了黄昏景象,每一片镀上金边的叶子美轮美奂。”这是一种与“美”偶遇的惊喜,是不用提到经历(你的故事就是你的故事,拿来作为谈资,未免有些过分自来熟;至少我是个很少会对别人的“从前”感兴趣的人),不用引经据典(我读书少,但不代表没感情,巴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好像也在支持我屌屌的文盲观点,“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当然,我没才华,所以我只剩下感情;你引用的话好像都很有道理可惜我觉得它不够诚恳),等等,就能用几十个字,几百个字,只写一样单纯东西,然后触动到更多人。

  “西元二○一七,中元廿夜,浴毕,卧于榻,觅周公不果。缘缘,积食所致。辗转反侧三五载,嗅得二钱月来香,倚残窗以弄斜影,沉木叶而溺银霜。漆室酿清梦,欲野泻流光,蝉鸣不知处,路有夜人归。”

  这是偶然从朋友圈读到的一段动态,北京一个月亮被洗得锃亮的晚上,有个吃饱了撑的睡不着的人写了这么段话。至少我有点点被触动到了,想象力稍微转了个弯,倒是有幅图在脑门子里隐约描绘出来了。生动的东西,不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也不会只是让人看个热闹

  总的来说,书中有些内容比较吸引我。罗列如下

  《世界上最悲伤的七千字》,主要是在分析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洛希尔的提琴》,这部小说只有七千字,但内容的深度可以拿七万字来剖析,据孙一圣先生的描述判断,这部小说的确很精彩。鄙人不擅长讲故事,也不习惯做引用,总之本段提到的两篇作品都推荐其他读者读上一读,对于理解力和表达力的提升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就罗列到这儿吧。

  个人看来,书籍更多的意义是广义的“工具”,它在任何时候,都会因其内在或者外在的价值,被以某种方式投入使用。就像古人钻木取火棍子,就像可以用来盛水喝的荷叶。这本书的成书初衷还是很好的,可惜效果未必达到。期待更多好的作品。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转发,谢谢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四):读书与写书,与成败无关

  爱一本书,如同发一次烧,这种感觉在冬日里来得更加猛烈。很早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文字就是思想的载体,总以为呀呀学语是酷酷的。

  信息时代,我们唯一不稀缺的就是铺天盖地的信息,从四面八方向你进行轰炸,而此时你稀缺的反而是注意力,《聚响》这个书名很有深意,一是通过文字将大家聚集在一起,二是大家是要做有声音群体,会发声也会听声。

  我今年见过的比较精美的书,《聚响》就是其中之一,且不论书内的文字是否优美图画是否精彩,但是仅凭纸质就是数一数二的,我们面对一本书,最直观的仍然是形象,而不是内容,当然这与我们的视觉与听觉有关

  在目录的编撰中,我们发现呓语、影像、回望、浮生如同汪洋中的四枚小岛,彼此守望,彼此依赖,每则故事都有着其意想不到滋味,如蒋方舟《我的相亲史》就写出了中西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都有其个性,而且在相处过程中我们的个性会发生浅移默化的改变,又如苗欣宇《两个汉奸卖国贼的人生B面》确实是道出了人心的险恶,以及我们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中产生的对人物性格喜好立场的脸谱化认识,板着脸的未必是忠臣,扬着笑的未必是奸人,我们无法再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与他们共同呼吸那个时代的空气,喝着相同的水,做着不同的梦。

  易小荷,人如其名,荷花夏天炎热里的一片清凉,它让你觉得小觉得香觉得甜觉得凉,投射到文字中就是一种历史在时光的触摸下极度地膨胀与微缩。我们总觉得自己与别人是如何的不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我们就已经在塑造自己的品行与形象。

  压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但是在人与人的比较中,我们就将其融入了血液,丧失了理智。对于文学创作,对于阅读生活,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你如果三曝其衣,也总不掩其臭,以其忙碌为托辞的生活,其实与动物的起居行走有多大的区别呢?

  心中要有理想,脚下要有行动,这样才能在水月镜花中忘却烦恼,满怀激情地上路、上路、再上路!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五):一代骚客成巨响

  一代骚客成《聚响》

  @ 平方

  所谓至高阅读趣味原创集聚地,这个口号是好的,附合一部分人的口味,不是乱蓬蓬的大杂烩,因为味道可口的。我说的是一本叫做《聚响》的书,书题大概就是制造声响的意思,但求一种不同的声响,因为其中我们看到了国内很多优秀的作家名字,也有曝光度高的文艺家,这种集合是优质的,骚客文艺做到了,就像他们做公众号一样严谨,且又不失文艺度。

  《聚响》最明显的外现便是文艺气质,过度的文艺气质是要被诟病的,很容易堕入风花雪月的窠臼,但一本宗旨即是文艺至上的合集,保持感性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慎入,这就和一般的假文艺区分开来。《聚响》集结了一部分走在前沿的作家,他们是先锋作家余华,新晋青年作家孙一圣,文艺女作家蒋方舟和易小荷,搞怪历史著称的张发财,散文头牌李海鹏,风头正劲的作家阿乙和阿丁,歌手作家钟立风,恐怖大师”李西闽,以及文风个性斐然的任晓雯和郑小驴等人,看看这些名字吧,哪一个不是吸粉高手?于是由他们的作品组成的这本书,也将是对读者的一次福利赠送。

  而作为一个组织者,易小荷付出了很多,在《聚响》的后记中,她吐露了这些难堪的过往,她在南方媒体辗转了一段时间,又策划公众平台“七个作家”,却因某些原因被注销,于是又经历一段彷徨时期,但有梦的人总会制造自己的理想王国,于是,骚客文艺这个平台应运而生,之后发布的文章即是《聚响》这本书的内容,《聚响》处在平台之后,但《聚响》将更加深远,纸质书是一种比较恒定的载体,它会以文字的影像烙印在读者心中,一直牵动着情感脉搏。

  插图和诗意文字的搭配让《聚响》透着一丝时尚杂志的气质,彩页插图呈现的是优质的摄影作品,或黑白,或淡菜,在光影中构建了人文和风景背后更深刻的理念,这也是不同于伪文艺的一点。当然,更重要的是内容,所以《聚响》的响亮就在于一线作家的倾情之作,他们的语感和思考也够成了《聚响》的整体特质,是为上品。

  余华的散文是很值得去研读的一种作品,不止余华,很多同类优秀写作者的随笔等同于我们的学习材料,因为他们分享了多年的经验心得,让我们通过捷径获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包括他们的写作心得,生活,人生,哲思辨析等。好的随笔不是简单的讲一些道理,而是在道理中怎样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于是我们在作者的故事或感悟中,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情怀,思考这样去摆正自己的位置。好书是用来引起思考的,《聚响》做到了,我们期待《聚响》的续集还能出版,我们也期待更多《聚响》一样的书都能发芽开花……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六):写下灵魂深处的情感

  “骚客文艺”有二十多位作家聚在一起,以文字形式,这里是触及灵魂的文字的一个集散地,这里没有东拼西凑的烂俗网文。这里没有洗稿抄袭的文章,这是一个具有品格和品味的原创平台,这里是作家精心创作,读者静心阅读的地方。在这互联网喧闹浮躁的时代,将重新做到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

  《聚响》这个书名很有意思,顾名思义,讲述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学朋友聚在一起,发出响亮的声音,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呓语、影像、回望、浮生四个部分。

  蒋方舟《我的相亲史》描写的故事特别有趣,女孩子大了,就会有很多人关心,相亲也就成了这个时期经常上演的故事片段。蒋方舟将这些趣闻记录下来,也就有了这些有意思的文字。

  易小荷的《火把天点着了》一文中,有对文学,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有对记忆和嗅觉的认识,有感而发,大有品味人生,感悟生活。这些作者就是用各式各样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文字中记录历史,写下感悟,在文章里宣泄自己的感情世界。但是文字只是文字,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符号。它本身的内涵最重要。如果在千百年之后,这些文字如果能够成为尚为流传的经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我们人类的文明和情感。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会以一种最直观的形式冲击人的灵魂,也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这里的文学形式,有浪漫、现实、批判、豪放、婉约、抒情等等。以最为表达情感、触动人心的一种文学形式展现给读者。 对于读者来说,只关乎于是否在同样的情感而有所感触,文章是否在直击灵魂,因为喜爱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人所写下的每一句话,都应该值得尊敬。

  当一个人以文字把所需要表达的流传下去,又得以让他人感触颇深,并且使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力量,成为了文字存在最大的意义。所以,每一位作家应当用文字所做的事情,就是写下最为灵魂深处的情感,也直击灵魂的最深处。

  这本书装帧精美,封面设计有新意,书内的作者都出现封面上,《聚响》书内选的文章都是有深度有内涵的的文字,文笔优美,插图照片非常优美精彩,用纸考究,成为至高阅读趣味原创的集散地,有趣的灵魂终将会相遇。

  我们何妨拿出几十分钟来,读一本书,像发一次烧,感受一次情爱一样。

  《soul客文艺:聚响》读后感(七):颤栗

  等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在想骚客文艺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我认为他致力于高质量阅读的目标是达到了的。不得不说,能读到这样的一本文集,是一件极其幸运和幸福的事情,整个过程非常的享受。 这本书籍从装帧上就非常的文艺好看,而整个书中的文章是包括像余华、洪峰,蒋方舟,王小山,王源涛,李海鹏,钟立风,张发财、阿姨,阿丁,黄孝阳周云蓬等名家,他们为这个时代发声,所写出来的一些文学评论,历史小说,还有一些作家随笔,一些原创的小说。我通过读这本书,认识了很多以前并不那么熟悉的作家,开始知道的一些他们的故事。我本身就爱读过去的书,想了解以前的事,这本书有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作家,还有一些生活在比我们在远久一些的作家,他们写的是他们生活过的那个时代的故事,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书,如果说是一本单纯的现代作家或者是网红写的鸡汤文的话,就会觉得这个文章里除了一些安慰人的话,治愈系的故事就没有什么别的历史厚重感,但是这本书有。这本书有很强烈的时代感,甚至在各种文风和用词上都有很强烈的差别,每一个作者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语言特色。 这里边我最喜欢的文章是王小山的那篇《关于世界尽头的80件小事》,他真的是写了80件事情,但是这80个事情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许是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看这本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觉得在写法上可能就是,就像是他的80个微博的一个集成,同时他是分第一帕、第二帕、第三帕……这种用帕来做分节的。我不明白帕是什么意思?也一直很好奇,他到底是用什么来分帕的呢?不得不说,读完了以后我也没有找到答案,但是令我非常惊奇、十分好奇的是,王小生的职业到底是什么?好羡慕她这一生当中去过那么多的地方,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发生过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他展现的不只是各个地域的风光,更多的是一些类似于换零钱之类的小事,一些善良的会发光的小事,一些无语的要沉默的小事,你能从各个国家不同人的反应上来看出很多事情,也许能引起你对人生和生活的一些反思。 其实我们一生中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次数是有限的。

  洪峰老师就在他的文章,《1977年大学高考与爱情》里回忆了他在1977年那个夏秋之交是如何备考,以及他在家乡小专场和学校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很多小地方的人情世故,打架斗殴,甚至还发生了一段看似爱情又不是爱情的故事,无疾而终的爱情。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好,还是他本身的学识很高也好,即便是有很高的近视,他也成功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当时全中国所有考生当中那5%的幸运的人。这大概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吧。

  我们可能每个人都并不知道多读书有什么用,文学到底有什么用。这本书开篇的序言中也坐出了这种发问:读书有什么用?写序者用以前纽约客的创始人怀特写过的一篇文章中的话做了解答:

医生问怀特先生有没有异想天开的念头,在结尾处,他脑海里虚构出了一棵树,长在街角,在他和路灯之间冒出一棵小树,生长在那里,浸透了黄昏的景象,每一片镀上金边的叶子都美轮美奂,美景当前。

  我引用这本书里边的回答,可能怀特先生也误解他,其实并不知道如何回答医生的问题,直到他走到街道渡公园,知道他的脊背的离自然有所触动,第一次感受到如此轻薄的正常,他就知道她想做一棵简单的树长在那里。这种说不清的触动大概就是文学给我们的颤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