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第三种读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1 21: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经典读后感10篇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是一本由黄朴民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一):历史不只是过去,更多的是人生智慧

  历史不只是过去,更多的是人生的智慧

  文/张妍赟

  在以前的印象里,解读历史的书籍总是枯燥乏味,或是将早已普及的历史知识大事件反复咀嚼,但其观点多追随正史的脚步是非黑白都有自己的刻板标准。然而,在宏观叙述的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那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究竟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存在他所处的时代里,后人又应该对他们做出怎样不是公允的评价?历史故事遗留的历史经验又带给人们怎样的启发借鉴

  这本《历史的第三种读法》一反以往正史中你常见的历史人物或正面或反面的固有形象,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经历出发,分析这个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看似正面的人物有他人心险恶的一面,看似负面的人物也有他的苦衷和不得已。而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背后,他所能留给你的,又不只是一段谈资,而是深刻的经验教训,是能在以后生活里加以借鉴的人生经验。

  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有人欢笑,有人忧——帝王的权谋与格局》将历史上知名的8个帝王成功失败的故事娓娓道来,造成他们失败悲剧原因是什么?他们治国成功背后又有哪些不安的隐患?这些你平时可能熟悉的帝王故事,又有一种更鲜活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自私狭隘,也有治国理政的韬略智慧。

  第二章《君心难测英雄泪——名将的无奈尴尬》,更是把造成历史上几位名将名臣惨遭毒手、含冤而死悲剧收场的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走上悲剧之路有客观上的时代环境原因,也有自身主观上的性格原因,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大意如此。而那些功成名就的名将名臣,光鲜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第三章《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思想文化面面观》,分析了历朝历代重要的思想文化观点学说出现的成因,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学说观点的创始人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故事。是时代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影响了时代。

  第四章《没有人能掌握全部历史——历史研读闲话录》是作者最后的一些感悟,对创作本身,对历史本身,对一些著名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纠正一些历史常识的失误。

  全文在叙述手法上,作者没有拿出历史学家严肃的说教,而是轻松的白话侃侃而谈,好像一个通晓历史的朋友在跟你闲话历史。阅读轻松不费劲,其中引经据典恰到好处有理有据。毕竟,在普罗大众认知里,历史就是离奇古怪的故事,是大众消遣的对象,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种“下里巴人”的读法又没有落入烂俗的范畴,作者以一种深入浅出方式,将艰涩难懂的历史智慧转为平易近人的人生经验,消除了普罗大众对历史学习研究的隔膜,让历史故事和人物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大众眼前,其中蕴含的深奥含义潜移默化地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人生智慧。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二):历史不定义什么,但你可以从中寻求自己的定义

  此书是近期非常渴望读到的一类书籍——一本采用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手法让人一眼就能读懂的历史书。对于急需恶补历史知识的我来说,《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有如雪中送炭,其涉及内容写作手法、作者观点等等都颇具吸引力,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作者黄朴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杭州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深厚专业功底和文字能力。他在本书代序中讲述其恩师子耀师对学术严谨认真执着态度和知识的渊博让人肃然起敬,而子耀师坚持用“二重证据法”方法论研究历史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作者并受益终生。本书共四个部分,由二十九篇论文组成,十余万字。作者以正史的精神,对我国古代部分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予以还原,对国学的真正内涵和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加以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观点,不戏说,不颠倒,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一、读此书前要搞懂的两个概念

  一是“二重证据法”的含义。所谓“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在1925年有明确的论述:“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是否前后,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陈寅恪先生后来更学潮地概括为:“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即是一种把新出土或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教主古史的方法。

  二是何谓“历史的第三种读法”。作者是书中有介绍。第一种读法是“阳春白雪”,即复原历史真相,探究历史规律,寻觅历史启迪,这是绝大多数专业历史工作者的读法;第二种读法是“下里巴人”,即了解掌故,享受乐趣,这是千千万万胼手胝足平头百姓的读法。作者说,专业的读法固然很高雅,可高雅的同时,又不免呈现孤芳自赏清高,最后的结局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一个人的精彩”。而大众的读法固然很通俗,可通俗的同时,有时又不免有滑入戏说庸俗危险,让历史应有的科学理性教育意义悄然消解,真实的历史与无稽的虚构煮成一锅粥。因此,我们需要第三种读法。所谓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其核心内涵,就是要打破壁垒森严的专业与业余界限,跳出高雅与通俗的人为圈子,让专业历史工作者暂时放低身段,离开高高的象牙之塔,走向社会,融入大众,以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方式,弘扬健康的历史观念,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与更多的大众分享历史的智慧,反省历史的经验,化腐朽神奇,变深奥为平易,从而使尽可能多的人消除对历史研究有形无形的隔膜,使阅读历史、认识历史、借鉴历史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读完此书不禁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1.从不断重演的历史中, 可以得到哪些借鉴?

  古话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确实可以举一反三

  在第一部分“有人欢笑有人忧——帝王的权谋与格局”第一篇《历史总是重演——春秋争霸与大国角逐》中,作者以“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之处”开篇,简要概括春秋时期的三个特征,列举四个一等强国(晋、齐、秦、楚)凭借地缘优势蚕食周边小国并相互制衡的发展国策,特别是为便于读者理解,形象地采取古今对比,把晋国比作美国,楚国比作中国,秦国比作俄罗斯,齐国比作英国或欧盟,让人一眼读懂春秋时期的战略格局。同时,以史为鉴,作者结合历史,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是找准位置,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不要急于“亮剑”,要懂得“韬光养晦”,像楚庄王那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二是正确对待对;三是善于妥协,妥善处理好大国关系。

  在第四部分《“盛世”之下的危机——太平时代不太平》一文中,作者就目前某些鼓吹“目前的中国正处于五千年历史上最大的‘盛世’”的声音进行了反驳。他说:“今天的中国,是不是‘五千年来最大的盛世’,这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想,真正的要害并不在于所谓的‘盛世’降临是否已成为现实,而是社会上普遍弥漫的‘盛世’情绪,正有如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其所带来的偏执自大盲目乐观、趾高气昂、忘乎所以浮躁心态,使得大家沉醉于天下第一光环想象之中,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所谓的‘盛世’也不尽然是值得一味讴歌赞美的对象。”“众所周知,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不外乎乱世、衰世、治世、盛世的逐次更迭、轮番登场。”“历代政治的最理想境界,应该是‘治世’而不是‘盛世’;因为‘盛世’意味着‘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往往成为中衰的转折点。”“所以,我们在今天大可不必因遐想‘盛世’而痴狂,因忽悠‘崛起’而自慰,真正清醒选择应该是:与其汲汲执迷于‘盛世’的梦幻,不若多一份追求‘治世’的情怀!”

  的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钟应该时常在国民的耳边响起!盲目乐观地鼓吹自己,只会遭来列强的忌惮和防备,被居心不良者利用,并趁机大势渲染“大国危胁论”,煽动大家人云亦云,与我们为敌。这样的结果,只怕是要让国人糖衣炮弹攻击沾沾自喜,且像温水青蛙般,不知自己处于何境!

  2.在政治力量对决中,谁是最后的赢家

  在第一章第二、三篇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吴王夫差在吴越战争中先赢后输,最终亡国亡命的原因,并非是“西施”红颜祸水,也不是夫差被胜利冲昏头脑,对越实行“礼仪”之举,真正的原因,是其在面临关键的战略选择时,对春秋后期战略形势变化的茫昧无知,铸成大错,致力于“北威齐、晋”,去追逐在当时已徒有其表的“天下霸主”的迷梦,而率意放弃了一举灭越的大好机会,给对手勾践提供了吊牌与反扑的机会。而勾践的胜利,说到底是以突破人类道德良知底线,蔑视和毁灭公认的规则前提的。他使用的在阵前让数百囚徒排成三列自刎、将煮熟的稻种送给吴国等“下三滥”的手段,充满血腥和残忍,尽管其“卧薪尝胆”,却是“狼子野心,蛇蝎心肠”。对于小人的得志,作者这样评论:“在中国的历史上,君子斗不过小人,贵族斗不过无赖,似乎并不罕见。一个人,一旦能突破道德底线,不讲求游戏规则,那么,在功利至上的世界中,就可以畅行无阻,无往而不胜。”这让人背脊发凉。可这样的现象从古至今实在太多,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正当竞争尉然成风,潜规则肆虐横行,似乎若想获得什么,必须会点旁门左道才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圈子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而在中国政治的长河中,每一个朝代无不山头林立、党同伐异。显然,站队太重要了!你处于什么样的圈子太重要了!然而,一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马谡作为诸葛亮的嫡系部队,应该是有稳稳地靠山可以平步青云了吧!孔明为经营自己势力、打造自己的圈子,把马谡擢拔为前敌总指挥,可马谡只是将才,胜任不了帅的角色,最终败北街亭,使蜀汉整个北伐作战陷入全线被动,诸葛亮不得已“挥泪斩马谡”。如果诸葛亮因才施用,马谡的命会长一些,历史也有可能被改写。而抗倭英雄戚继光若不是站错队,与张居正行走过密,也不会在张过世后遭其政治对手们“去张居正化”运动牵连。我们看到,一个人是否可信,是否能在政治上委以重用,很大程度上不是根据他的才能本领,而是看他是否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如果不是,纵使他是才高八斗,有经邦纬国之能,有匡扶社稷之功,也当摈弃不用,甚至横加迫害。而这些功臣宿将,一旦有意无意卷入这种政治怪圈,那么他的荣辱生死等于交到他人手中,他便不复拥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只好听凭他人摆布,在政治的波谷中无奈地升降沉浮了。

  3.从历史上诸多忠臣和功臣的悲剧中,思考什么才是值得推崇的价值观

  “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功臣亡。”这几乎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下功臣名将宿命的怪圈。如果功臣宿将都能摊上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样的“明君”,当然是最幸运不过的事。但是,毕竟这种机率比中六合彩高不了多少,功臣和忠臣们有能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却无力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所侍奉的君主。伍子胥辅佐阖闾发起柏举之战赢得楚国,又辅佐阖闾之子夫差在夫椒之战中把越军杀得溃不成军,可谓战功卓著。但他的忠心耿耿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夫差根本听不进伍子胥乘胜灭越的建议,而是卸磨杀驴,逼他自尽。而精忠报国的名将岳飞之死则也是千古奇冤。他抗击金兵,出生入死,屡建奇功。但却因力主抗金,仗义执言,触犯了了赵构本人的利益而遭猜忌,最终沉冤风波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也是死在封建政治的扼杀人才机制。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人出于众,毁必随之。”岳飞的军事才能和耿直性格必然遭至张俊等庸才的嫉妒,使他等毫不犹豫地做了赵构、秦桧的帮凶,岂有其活命的空间!再说到,当功高震主的胡惟庸遇上市井泼皮朱元璋,在功成名就之时不知道收敛,反而居功自傲、专恣擅权,自然逃不脱满门抄斩的下场。还有年羹尧、隆科多二人,均是在战功赫赫后不知功成身退反而狼子野心最终遭至皇帝报复的结局。

  “事君数,斯辱矣。”可真的又有几人能明白其中道理!回到现实世界,不禁要问了:既然忠臣和功臣都没有好下场,那到底要不要建功立业,要不要尽忠职守?作者其实在《自污自晦,善终谢幕——郭子仪的圆满人生》这一篇里,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但看了后还是让人心塞的。他说到几乎所有的皇帝或领导都厌恶功臣、犯忌功臣,必欲诛之而后快,因为怕功臣逼宫、怕功臣心怀叵测、怕功臣功高盖主、怕功臣毫无贪念太过完美。所以,想平安无事的话,要用心揣摩皇帝(领导)心思,不能让皇帝(领导)害怕,学会以“自晦”、“自污”途径来自我保存。看看郭子仪是怎么做的:皇帝老子的命令一下达,不管是对是错,都不打折扣执行;猜到皇上宁可功臣贪墨不愿功臣清廉的心思,聚敛奢侈,穷极人欲;在处理与同事、部下关系时,不唱黑脸,会做顺水人情,对部属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其所作所为把封建社会纲常伦理规范参悟得如此透彻,堪称把儒家哲学发挥到极致了,所以能明哲保身、安享晚年!只是,若本性如此也就罢了,但要完全磨平自己个性、韬光养晦,没有深厚的修练功底,恐怕难以做到了!而且纵使你有机会告诉岳飞、伍子胥等怎样做才是不会危及自己性命的,只怕这些性情中人也未必肯照做啊!说到底,这世界,也许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纵使有,也仿佛不完全是积极的。

  4.在国学的诸多经典中,你最崇尚哪一种?

  作者在本书第三章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几千年国学文化的发展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哲学派别的基本内涵,其中对老子、庄子思想的讲解篇幅较长。可见作者个人更尊崇这两种思想的观点。其实,我个人也非常景仰。

  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拍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以色列犹太先知、古印度释迦牟尼等伟大的思想家们同一时期涌现的老子、庄子、孔子、孙子等哲学家们留下来的辉煌瑰宝,已被后世研究学习几千年。现在,关于《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的各种研究书籍、音像制品汗牛充栋,各种国学院林立,孩子们几岁起,英语、数理化都不学了,戴个瓜皮小帽,穿件小马褂,念起《弟子规》、《三字经》。这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国学的日益重视,但另一方面也让人对国学的正确传承尤为担忧。什么都往国学里面装,必然导致其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终而不纯正。

  作者评价《道德经》“除了具有重大的哲学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拥有无穷的人文魅力。在现代社会充斥喧嚣骚动、横溢功利欲望的背景下,人们盼望着能追寻到一个使心灵得以宁静的港湾,让内心真正可以松弛与自由,找回人的本色与尊严。”“现在的中国人,整天精神这根弦绷得非常的紧,整天都在为名利奋斗。社会是要有欲望,有欲望、有动力社会才会进步。但另一方面,缺点就是太紧张、太累了。”“那松弛哪里去找呢?……中国的文化里面最能够起到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而“儒家显得太迂腐,有时候太虚伪,有些话说得好听,但实际上是挂羊头卖狗肉。”“法家很管用,如商鞅变法,最后统一了六国。但是法家太残忍、太刻薄、六亲不认,所以这个东西也不是缓解人紧张情绪的东西。”“墨家太天真”、“兵家太阴损,不是瞒天过海就是借刀杀人,或者趁火打劫,结果人人都变成小人了。”“而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是一方良药。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谁也不能救我们,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个时候,最好的东西就是道家。”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最纯正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其既不“入世”,又不“避世”,姑且“游世”的人生哲学,是完全摆脱世俗、心灵彻底自由的一个象征。他作为一种文化“图腾”,始终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所仰慕,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而中国读书人的苦恼,都在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体系中,所有的读书人都想着把自己的知识、智能开出一个好价格卖给帝王家,换取一顶顶不大不小、形态各异的官帽。显然,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生态,但千百年来,“官本位”的思想并不能轻松打破,“韩愈、柳宗元、司马光、王安石、曾国藩之流,亦官亦学,尽让人看了恶心”。那读书人到底该如何是好?作者用欧阳修写《醉翁亭记》、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苏东坡写《前赤壁赋》等永垂不朽的篇章都是在任“中不溜儿官”的时候这些例子,给出了他的答案:“对读书人来讲,当不大不小的官,恐怕是‘入世’与‘出世’两不相误的较好途径,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看来,庄子正是因为一直没有出现“材与不材,不大不小”的中官的机会,才断了仕进的念头,最终成就了中国的一件天大的幸事:少了一个普普通通、庸庸碌碌的官僚,而多了一位傲视千古、伟大不朽的思想大师!

  我想: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从此书步入历史的长河,穿越千年,开始漫长的文化旅行吧!它也许就是一个索引,把你引入一座神秘的殿堂。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三):历史的自我救赎

  作为一个高中是文科生的我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确实很让我头疼。但是,我对历史却充满了好奇。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吸引了。因为它的题目,《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好奇心促使了我翻阅这本书籍。

  本书的作者黄朴民教授,研究生时主要研究先秦史。所以本书围绕先秦史讲了许多内容。作者也在序中讲到了当年他读研究生时期,为了下一课的内容,必须读很多相关的书籍,压力也是相当大。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才能做出很好的学术。作者同时也提到研究先秦史,“二重证据法”是最好的方式。“二重证据法”,用后来陈寅恪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释证”。后来也被公认为一种高度科学的学术正流。

  本书分为四个章节,采用了学术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方式,反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作者在书中提到:“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但是对于我们并不把历史当做专业来研究的人,只是为了了解历史,对历史充满兴趣,来读关于历史的书籍,就应该通俗易懂,读起来不那么费力。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把书名叫做历史的第三种读法的原因。

  具体来讲,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内涵作者也在书中做了解释。就是要打破壁垒森严的专业与业余界限,跳出高雅与通俗的人为圈子,让专业历史工作者暂时放低身段,离开高高的象牙之塔,走向社会,融入大众,以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方式,弘扬健康的历史观念。所以历史的第三种读法一书,是很适合我们大众来品读的。

  正因为以学术严谨为前提条件,所以书中引用了许多史料记载,去阐述历史事件。对于我来讲,当历史其不再是让我头疼的课本,而是变得易懂了,变得详细了,不再一笔带过了,这也许也是我觉得有趣的原因。亦或者讲,当我不再把历史当做完成任务或者带有目的性去学习,完全放松心态,也就不会急于求成,反倒是囫囵吞枣,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这本书对我很重要的启示,历史到底是如何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求证,这其中也必须要抱着严谨的态度。作者的行文风格,也是特别严谨。我们之所以想了解历史,并掌握关键的地方,就是因为,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历史长河中,吸取前人的经验,尽量不走弯路。历代英明的帝王,必定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的。

  总的来说,读《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让我又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更适合我们去阅读历史的方式。它严谨,但不枯燥。它是让我们重新去了解历史,提起对历史兴趣的一个全新的途径!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四):先秦历史新视角

  相信很多喜欢读历史的朋友,都被这本书书名吸引了,我也是。好奇这个第三种读法是什么意思。 翻阅此书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作者在这本书中讲得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其核心内涵就是要打破壁垒森严的专业与业余界的界限,跳出高雅与庸俗的人为圈子,让专业历史工作者暂时放低身段,离开高高的象牙塔,走向社会,融入大众,以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方式弘扬健康的历史观念,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与更多的大众分享历史的智慧,反省历史的经验,化腐朽为神奇,变深奥为平凡,尽可能多的人消除对历史研究有形无形的隔阂,使阅读历史认识历史,借鉴历史,成为社会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说白了,作者所说的第三种读法就是让历史更好读。

  作者是1982年考上杭州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中国现中国古代史先秦史,师从黎子耀教授的黄朴民。说起来算的上是先秦历史方面的大家了。 这本书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的,总共有19.2万多字,主要是讲一些帝王的权谋和格局,一共有四部分,帝王的权谋与格局,君心难测的英雄泪,名将的无奈与尴尬,还有思想文化的面面观,以及作者的后记类文章——历史研究的闲话论。

  作者在本书中,除了讲述先秦历史,还说了一些自己上学和做研究时候的趣事。作者上学的时候,当时教授已经是78岁高龄了,考虑到他的年龄,以及杭州大学,没有要求教师必须到教室上课之类的硬性规定,所以作为研究生的作者就开始去先生家里上课,天天去,聆听教诲,虽然上课密度不高,但是学习压力却大,这样就导致他做研究的时候非常的认真。每一次做题目或论文的时候,都先要写提纲,梳理线索,归纳观点,然后分析读后心得,即便是这样才能勉强在接下来的课上勉强过关。作者从中归纳了掌握先秦史学习与研究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第一就是先进是学习上的内容,重点的掌握问题,第二就是先秦史研究上方法的要领,掌握问题。

  作者主张以史为鉴,将历史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只有把先秦历史研究特别透的人才有可能写出这么信手拈来的文字。换而言之,在作者的观点中认为,我们何不把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各国彼此间的关系,格局控制要害的战略和思维运用起来,作用于当下呢?都说读史使人明智,争霸以及当时的各位名将能力与故事都这样的故事,很能对我们现在了解国际关系,以及甚至是我们的职场关系,都有一定的重要做法,都有一定的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其核心更多的是与大众分享历史的智慧,反省历史的经验。开展文化对话,增强包容,理解分解化解分歧,对立深化互信合作,是普遍的共识,也是正确的选择,历史的经验是重要的资源,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值得高度重视和充分的借鉴。

  总的来说,这本书并不难读,不过可能是因为做研究的缘故,很多文字比较严谨。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五):历史的另一面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学的历史,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或许是基于一点夸张一些,或许是基于一点贬低一些,或许是基于一点想象一些。《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是基于历史深刻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解说。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作者斯黄朴民,他是是历史学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政治思想与华夏古代军事文化的研究,是国内极有影响的军事史专家、《孙子兵法》研究专家。他的作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令人深刻思考的是《君子斗不过小人——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很多人是多么崇拜勾践。他是在绝境中奋起反击,成功逆袭的胜利者。当时勾践赢得不光彩,从本性来讲是“狼子野心,蛇蝎心肠”,他在进攻吴军之前,让数百名囚徒当众自刎,趁吴军惊魂未定时发起进攻,最终凯旋而归。更可耻的是勾践剑煮熟的稻米给吴国,导致吴国颗粒无收。在一系列卑鄙无耻的手段之下战胜吴国。与他对比,夫差在获胜之后,没有对勾践赶尽杀绝,而是按照礼数,放勾践一马,允许越过继续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君子斗不过小人,贵重斗不过无赖,似乎不罕见。一个人,一旦突破道德的底线,不见游戏规则,那么在功利之上的时间,就可以畅通无阻,无往不胜。在现实中,君子都不小人更是屡见不鲜,他们做损害别人的利益积累财富,他们巧取豪夺取得第一桶金,他们变相盗取国家的资产收获金钱,他们所做的卑鄙的事情已经消失在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他们光鲜的一面、令人羡慕。正如人们所说的:会做事的不如会说的。人一旦单纯了,就不适合在社会成功。

  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文章中在另一角度解读历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难封侯的李广,是个悲剧的人物。李广所处的时代是国防战略方针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由原来的无为而治转为尤为进取。李广这样的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承载起来的将领,必须显得江郎才尽。而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率领军队大规模反击,建功立业。作为将领的李广不仅是军事才能欠缺、战术不灵活,而且有勇无谋、善于打硬仗。他在五次反击匈奴作战中,都是无功而返、大败而归。同时他在治理军队有很多弊端,虽然有爱兵如子、身先士卒,大师治理军队不严、不依法治理军队。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六):历史观,也许比历史本身更重要

  读完这本书有一个感觉,就是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可能比历史本身更重要,正如书中所言,历史是胜者所写,会有可能篡改加工。资料的缺失等因素,会导致很多历史事件或者观点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这本书就提到《老子》的作者我们大多数都知道姓李名耳,但是历史界会有三个作者的争议。只是大多数认可李尔而已。因此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可能比了解历史本身更重要。

  读完这本书忍不住去了解作者黄朴民,一看发现了不得88年就成为历史博士。非常厉害,还上过百家讲坛和其他电视台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看完这本书,为我们能有这样的知识分子感到庆幸。挺蒋勋细说红楼梦的时候感觉让人亲近,这本书读了让人从历史中读到趣味知识和关于历史本身的认知。阅读开始很长一部分,可能因为自己本身喜爱历史接触的比较大,有些部分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比如夫差失败作者说是其大局观方向错误,我从其他部分了解到的是决策失误。因此刚开始阅读总觉得也就这样,并不觉得惊艳,越往下读越觉得作者本身的博学,用通俗的语言透过历史看到不一样的一面,比如说宋朝岳飞被杀的气愤比明太祖杀众多功臣,气愤来的更大。让人感觉到历史看法的奇诡。还有就是作者对各种诗词成语信手拈来的引用,在浅显易懂在又能感受到一点雅致。所以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可能不止仅仅历史知识丰富。

  小结:书不长我花了一天便读完了,确实受益匪浅,推荐阅读。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读后感(七):历史在我眼中

  对于“二重证据法”,之前是有些了解的,简单地说,研究历史不能光看文献,还要看考古,要将纸上之遗文与地下之遗物结合起来,去发现前人之未思,后人之未得。读了《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我以这种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悟。

  历史总是重演,与西方某位哲人说过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个时代只要不是统一的,就有着成王败寇的传说,我们可以从春秋争霸中学到很多,弱肉强食是一般的规律,但是破解这一规律,只有通过不断地让自己强大起来,读历史不外乎是一条捷径,肉体的强大是有限的,精神的伟大才是永恒的,我们对于夫差之死以及王莽之乱,是有些定论的,但是定论对于当世的研究者是费尽心血,但对于后世的读者就是图省事走捷径,尤其在于这种讲求文化快餐的时代,我们是否真的能还原或者推翻这种论说呢?

  中国说的是封建社会历史悠久,但是封建二字只是先秦的社会形态,后世的汉唐宋元,已经不算是封建了,但尽管如此,为君者总是高高在上,为臣者总是低低在下,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视角与感觉去评说先人,这不地道,也不科学,真正有意义的就是假想我们也是那种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简单的伦理,才能从君王、英雄之间找到一丝一缕的平衡。

  在本书的第三篇,我欣喜地读到了思想文化面面观,具体有多少面,我们无法得知,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作为一个专题,这是永远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文章,当然本书只是聚集于孔孟学说,把那个时代的成功与失败、荣耀与耻辱都化作仁与义的过程,这对于现代的影响与现实的影响,我想说并不是每位读者都能认同的,即使这是一种历史史观,而不是一家之说。

  没有人掌握全部历史,以此进行造句遣词,我们可以说没有人能吃完世间所有的食物,看完世界所有的书,但是全部与所有,一定是我们追求的,我们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不就是越来越研究得精与细吗,更何况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学者也有学术失误之时,只不过他叫失误,平常人就是错误了,但是大学者为何就不能有错有误呢?不是强求真理,但是真理的形成必然是与谬误作斗争的结果。拿出道德高调的教训,才能是一种无关忠孝礼仁的悲歌。

  文当如是,主题先行,在这本书还是瞒突出的,毕竟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作品,而是一本普及历史观的读物,我们无须苛求,我们只须让时光在书页中流淌,一天又一天之后,我们就有了更深更远的认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