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明症漫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10篇

2018-03-23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10篇

  《失明症漫记》是一本由[葡] 若泽·萨拉马戈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一):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说到葡萄文学必然会提到若泽·萨拉马戈,他是葡萄牙语世界第一位诺奖得主。《失明症漫记》是他最有名作品之一,入选诺贝尔学院“所有时代百部文学佳作”,其经典毋庸置疑

  小说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僵尸故事人物没有名字,只有群像式的代号:某城爆发了一场传染性的白色失明症,为防扩散,政府先是把首批失明症患者关进精神病院隔离。尔后,越来越多的接触者都变成了患者,直到全城都是失明症。现代文明秩序土崩瓦解人们都像动物一样生活。第一批被隔离的眼科医生妻子是唯一未患白色失明症的人——许是为了让她见证这场浩劫,许是因她的勇敢无畏——她本是为了陪同丈夫谎称失明,虽默默承担起守护团体责任,却也明白自己秘密不能公诸于那些绝望的人。屡屡目睹同类相残,甚至自己也不得不去杀人去抢夺,她恨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失明了事。

  用不着萨拉马戈更多解释,读者已经可以在书中找到许多隐喻。鲁迅评《红楼》,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失明症漫记》亦可如是观。有人说,它书写的是世界的冷漠荒凉;有人说,它指涉的是政治机器的失灵;有人说,它揭示的是人性虚伪自私;有人说,它透露的是信念的微光。这是书里的世界,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创世之初的摸索,还是坍塌之后的重建?

  既然失明,就有一个得而复失的过程。小说里的白色失明症有别于医学上的失明,患者眼前不是漆黑,而是一片白茫茫,像永不承认的日薄西山,像婴儿面对陌生世界的混沌。他们发现习以为常的世界并不如其所料,常常会被绊倒;他们又发现,正因世人看不见自己,更可以抛开道德约束,做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失去了,何必再遵从原来的规则呢?盲人们重新摸索,不断调整,像初始的社会一样,人们关心的只是温饱:比如刚关进精神病院,有人觉得比外边好,管吃管住、不再跌跌撞撞;后来人住满了,他们也觉得是好事邻里固定了,食物供给也准点了。可是一旦遇到了危险,食物短缺了、被同类欺负了、被外部社会抛弃了,他们就被逼着继续重建。从不要领袖到默认领袖,从忍受欺凌到揭竿而起,从只顾眼前到思考未来失去了旧有的,他们又重新建立了新的,失而复得,安定下来之后,视觉意义上的失明与否反而无人提及了。

  萨拉马戈有句名言:“虽然我生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这个世界的规则也像小说中一样,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那么萨拉马戈会对失明症患者建立的新秩序感到满意吗?“我们都是这样的混合物,一半是冷漠无情,一半是卑鄙邪恶”,这样的一群人要彼此依赖才能生活下去,有两条出路:一是爱,二是规则。前者稀有而不可靠,如小说中的第一个失明者反感其妻以身体换取食物,却又不绝食,如感恩妻子的医生仍和其他女子发生关系;后者难以完善又阻力重重,如精神病院的铁门和卫兵手中的枪,如对面病房霸道的独裁者。冷漠无情、卑鄙邪恶,都是为了自我的生存,而理性的秩序则是藏起这些特质接受相对折衷又未尽稳定的秩序。

  如此建立的世界会好吗?从某种意义上言,我们皆是失明症患者,不满,却对现实视而不见,不愿多做改变。祈祷不要得而复失,祈祷不要失而复得。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二):这是一个失明的世界

  能否想象有一天,你睁开眼看不见周围一切,不是黑暗的看不见,而是白的看不见?这样的情况兴许在真实世界并不会发生,但是在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笔下却真实的出现了。

  这就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失明症漫记》,能得到如此殊荣,这究竟是一部怎样震撼人心的作品?在《失明症漫记》一书中,萨拉马戈构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构造了一种虚拟的病症——一种可以传染的失明症。故事从司机失明开始,失明就如同瘟疫一般蔓延开来,直到整个世界的人失明(除了医生的妻子)。那么,几乎所有人失明后,整个世界变得如何了?

  其实不难想象,当人的属性渐渐消失,凸显出来的自然是人的动物性。于是,在萨拉马戈的笔下,失明的人失去了人所具有的秩序、规则,尤其是食物短缺之后,变得如同动物一样,抢夺食物,占有资源。而整个世界也变成了无政府状态,似乎回到了丛林原则的时代,这是人所需要的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于是,当资源短缺后,失明的人希望社会得以重建,而这个希望最终还是为了他们自己。从这里,人的自私性一览无余。更让人震惊的是,当陷入失明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爱、友谊等等也轻易破碎,即使是自己的爱人,也会拱手相让,而这样做的目的,竟然是厌倦爱人,用其交换食物。

  这样的世界,着实恐怖可怕

  最为残忍其实不是这些,而是没有失明的医生的妻子,她见证了这一场浩劫,却又无能无力,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秘密。此时此刻,她或许希望自己也失明?这一点不难理解,若是读过疯子国王的故事,就更能明白她的心理。“众人皆醉我独醒”也许是幸运的,可也是悲哀的,这种孤独无法诉说。不过,坚强的她还是用一己之力帮助了失明的人。

  当然,《失明症漫记》这部作品的意义远比这些深远,书中不仅写了处于失明世界的人们性格的扭曲,同样也写了政府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态度,那就是隔离。但是,单纯的隔离,并不能改变现状,因此最终整个世界处于失明之中,这似乎影射了社会制度存在问题结合人的表现,同样反映了社会中的人,在面对经济、资源等问题上的态度,即使一切都看得见,也装作看不见,言外之意,这是心理上的失明。

  细细考究,心理上的失明似乎比真实的失明更恐怖。令人悲哀的是,现实世界中,这样的失明症,以看不见的方式在蔓延,而处于“失明症”中的人,只怕根本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

  这许是《失明症漫记》最为震撼人心之处,萨拉马戈用文字狠狠的给了现实一巴掌,血淋淋的揭露出人性的扭曲,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看不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确是每一个“失明”或是接近“失明”的人思考的问题。

  沐夕瑶 2018.2.22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三):希望你是我的眼

  读到《失明症漫记》之前,我对葡萄牙的印象只有足球,之后,有了萨拉马戈。

  萨拉马戈199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葡萄牙目前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修道院记事》、《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和《大象旅行记》等。诺贝尔奖评委评价他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让我们把握捉摸不定的现实。

  萨拉马戈1922年出生于里斯本北部的一个名叫阿辛尼亚加的小村庄父母是当地的农民少年时代,由于家境困难,他不得不从普通高中转学到技工学院,做过包括汽车修理工、绘图员、保险代理、焊机销售员在内的多种工作。二十五岁那年,他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小说,从一名焊工成为文学杂志记者。随后的二十年里,他除了作为一名记者出版零星的作品外,主要的精力花在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与当权41年的独裁者的斗争上,直到1979年才重新投入文学创作,三年之后,他写出小说《修道院纪事》,获得巨大成功

  如同加西亚•马尔克斯有一个启发他魔幻叙事手法的外祖母一样,萨拉马戈将他的写作源头追溯到他那个不会读写、但却爱讲故事的外祖父身上。童年的夏夜,他家里躺在无花果树下,听外祖父讲起无穷无尽传奇和鬼故事,他在外祖父讲述的故事中似梦似醒,这些成了萨拉马戈写作的源头。

  《失明症漫记》是萨拉马戈在1995年出版的作品,大概因为此书,他才获得了诺贝尔评委的青睐。哈罗德·布鲁姆说,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可与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比肩。《柯克斯书评》则称赞他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卡夫卡的《审判》并驾齐驱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部冷酷的作品?他说,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

  《失明症漫记》究竟是一本怎么样的小说?好像这是个关于人类世界的寓言,通过让人失明的瘟疫,展示了无序世界下人性的本质有多黑暗,而我只想说,这是一本有逗号,句号和分号三个标点符号的小说,而再葡萄牙原文,只有逗号和句号。大师的之所以成为大师,不仅仅是在思想上有所表达,还要突破文本的限制。自从乔伊斯之后,我觉得萨拉马戈是少有的一个集叙述语言,故事和思想为一体的作家。阅读《失明症漫记》就像坐着一片扁舟,从小溪顺流而下,之后慢慢经过大河,然后几个转弯,直入漫无边际大海。又像是一个走夜路的人举着手电筒从一个村子走出去,走进空寂的城市,又进入了荒芜田野。《失明症漫记》就如开了一个电影故事的创意开头,萨拉马戈把它写到了极致的广度和深度

  《失明症漫记》讲述了一座不具名的城市里一个男人信号灯前突然双目失明,随后失明症蔓延,传染了居心不良的偷车贼、眼科医生、戴墨镜的姑娘、戴眼罩的老头等人,他们彷佛置身于白色牛奶海洋,再也看不见真实的世界。当局考虑到社会影响,把这些人收容到了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起初人们在规则下生活的相安无事电台广播还时常传出音乐给人带来以慰藉,人们期待着早日康复,然而随着白色眼疾的蔓延,社会秩序持续混乱,城市中枢陷入瘫痪,越来越多的患者被当局送进了这所精神病院。

  现实坠入了一个卡夫卡式的噩梦,成为一则富有启示性的当代寓言。人们忍受着龌龊的环境,为了生存不得不破坏了文明世界所建立的道德与秩序。在精神病院这个被隔离的世界里,只有医生的妻子没有患上失明症,她看到了一切。

  这也是萨拉马戈极其聪明地方,借助医生妻子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失明症患者身上的无助丑恶痛苦。由于患者人数大增,精神病院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摩擦。窃车贼由于调戏戴墨镜的姑娘而被后者刺伤,伤口感染又无药可救,他只好爬出大门寻求自救,却不想迎来的是警卫射来的一排子弹。为了防止他们传染外面的世界,造成大恐慌,当局已经将精神病院进行了武力封锁。直到第三病区的一位持枪的盲人歹徒,通过暴力管制了食物,他们的世界才转而发生变化,转而由强盗控制

  强盗们强占了政府配给,逼迫人们用金钱换取食物,等到钱财搜刮完毕,又逼迫女人们通过服淫役来换取粮食。医生妻子看见医院走廊里堆满粪便,也目睹了被奴役的男人大口咀嚼自己女人用肉体换来的口粮。她看到这个世界最丑恶的现实,于是带领大家奋起反抗,却不想在杀死一个强盗后因对方手中有枪而以失败告终。最后,再也忍受不了性奴命运的她,一把火烧了这座人间地狱,带着丈夫和几个失明者逃出牢狱。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外面也是一座地狱。

  整个城市都失明了。医生的妻子看见老太太抢夺生肉,眼睛里一片血红。整个世界充满了杀戮和血腥……直到最后,失明症消退,人们渐渐恢复了视力,眼前的景色由白色变成了黑白,变成了真实的样子,人们在睁开眼的刹那看到了这个被他们所践踏和凌辱的无秩序,无道德,无文明的世间

  就是这么一本让人觉得冷酷无情大汗淋漓的小说。对于这部帮他戴上桂冠的杰作,萨拉马戈如是说:“盲目并非真的盲目,这是对理性的盲目。我们都是理性的人,但是没有理性的行为。如果我们做了,世界上就不会有饥饿。”《失明症漫记》像一个失落迷茫的寓言,讲出了人类最丑陋欲望和不可救药的脆弱。而故事中医生的妻子,亲眼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冷血和丑陋。

  但愿当我们陷入黑暗,身边还有一双明目。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四):我曾注视人性的深渊

  萨拉马戈是葡语世界唯一获得诺尔贝文学奖的作家,“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瑞典皇家学院在给萨拉马戈的颁奖辞中如此写道,在萨拉马戈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对人类及人性深邃持久的思考。

  萨拉马戈53岁才正式成为职业作家,之前他做过工人、公司职员,后以专职编辑的身份为报刊专栏,在报社的工作经历促使他深入细致观察社会,在他的作品中有对时代的忧虑和嘲讽;之后的萨拉马戈由现实转向重构,在葡萄牙的历史和土地中汲取素材,如历史小说《修道院纪事》真实与虚构纠缠着的双线叙事,在历史中完成了对现实的超越

  《失明症漫记》是萨拉马戈非常重要成熟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脱离历史,是完全的虚构,没有具体的城市,没有名字的人物,没有明确的时空,使得《失明症漫记》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和寓意,萨拉马戈写的不只是葡萄牙,不仅仅是现代,而是从远古走来依然在海上浮沉的整个人类的命运。

  失明如瘟疫般在城市蔓延,医生束手无策,政府也毫无应对方法,只能将感染者和接触人群隔离在精神病院中,然而在这个原始的微型社会中,秩序开始瓦解崩塌,人性的丑恶开始显现,到处都是肮脏,如同地狱一般。其中,医生的妻子没有失明,透过她的眼睛,我们去看这个盲目的世界,看到了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堕落至深渊,丢掉尊严,失去人性。

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像人一样生活,那么至少应当尽一切努力不完全像动物一样生活,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我们还是应该避免像个兽类般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而活着。

  在医生妻子的感染和引导下,其他人重获成为人的希望与勇气,坚强地活了下去。

  最后疾病突然间消失,一切看似走上正轨,但人类社会和文明已经千疮百孔,每个人的心灵也是满目苍夷,在《失明症漫记》的姊妹篇《复明症漫记》中故事依然在继续。

  早在古希腊时期,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中就俄狄浦斯在最后知晓真相后,自己刺瞎了双眼,索福克勒斯探讨的是人不能认识自己,而《失明症漫记》中的失明,不仅是医学上的失明——视觉能力的丧失,萨拉马戈意指人性的丧失和理性的失明,而失明到白色眼疾消失的过程,也是人类与自身人性丑恶的斗争过程,更是人类社会重建秩序与重构理性的过程。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五):借失明而看到的

  相对黑暗,白色往往给人以希望与光明,人们的想象力再丰富恐怕也不会(或者不敢)臆想出一种白色失明症,而且如瘟疫般具有极强传染性。所以,当整座城市、整个社会陷入白色恐慌时,原本的结构秩序被打破,人性赤裸裸暴露出来。葡语世界唯一诺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

  突如其来的失明迅速蔓延,人们毫无招架之力。政府将第一批失明患者隔离关押在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里,并派士兵监视看管,其后陆续有人被关进这如同监狱之地,人满为患。在由特殊群体组成的小社会中,食物短缺,卫生堪忧,等等,面对每况愈下的生存环境,人性的卑鄙、丑恶与无奈一览无余,恍如原始社会的野蛮与弱肉强食,所谓一切为了生存。“我们都是这样的混合物,一半是冷漠无情,一半是卑鄙邪恶。”盲人分为了两派,强盗们武力逼迫弱者用钱财物品甚至以性交易来换取不足果腹的食物,但最终还是引发了一场暴动。读者见识了死亡,也见识了人性中并未泯灭的点点善良与坚强。

  小说中唯一没有失明的是医生的妻子,她对盲人患者们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借由她的安慰与帮助,一部分人互相取暖,互相陪伴。所幸逃出的最初一批中的盲人们来到外面的世界,然而本质上却没有不同。掠夺与死亡依旧在上演,满城的瘫痪与狼藉,但医生和他的妻子、戴墨镜的姑娘、第一个失明的男子和他的妻子、带黑眼罩的老人、小男孩,这一小部分人展开了归家的探索......故事最后,人们逐渐重新看清世界,然而医生的妻子......

  整部作品充满想象力,亦充满说服力,萨拉马戈以大量的隐喻和反讽让读者意识到人类社会的规则秩序、伦理道德的脆弱以及人性的种种不堪。书中,政府对隔离的盲人所采取的种种规定措施以广播形式每天播送,提醒他们“被隔离是一种支援全国的行动”,洗脑般的通告也确实让人们逐渐认清自身的悲惨境遇,进而暴露出各自的隐藏属性。

  萨拉马戈说,“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他还说《失明症漫记》是他写过的最困难的一部小说。早年复杂的社会经历以及童年所听的外祖父讲的故事使得他的作品有着“丰富耳朵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长句长段成为了萨拉马戈文字的一个显著特点,他建议读者大声朗读其作品以便抓住节奏。而全篇没有具体人名,且只有逗号和句号,让人既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感受,又有一种对话与叙述交错的神奇体验。

  现实社会中不乏人们理性的“失明”,对可怖的、令人不安的真相选择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最终的因果报应还是会应验在人们自己身上。如同这场白色瘟疫,有时看似理性的行为,反而背离人性道德,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说来,“盲目”一词,在《失明症漫记》的催化下,真是更显讽刺与警醒呢。萨拉戈马借失明这一隐喻所展现的,还是希望人们能认真看看。

  《失明症漫记》读后感(六):简析《失明症漫记》

  这本书表面上是关于眼盲这种流行病。一场流行病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它始于一个坐在车里等红绿灯的人,突然失明。接下来他被带到一位眼科医生那里,然而就在他被带往医生的路上,这种疾病开始了草原野火般的肆虐。之后为他诊治的医生以及周围的很多人相继失明。处于恐慌边缘的政府将所有感染者隔离企图遏制疾病传播。为了照顾丈夫的妻子也假装失明被政府一同带走。他们被带到了一间精神病院。起初只有少数人,然后有数百人挤进这个设施。士兵们留下来保护他们同时照顾他们。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士兵感染眼疾,恐惧如同黑洞一般,开始吞噬所有思想。在一个绝望的时刻,士兵们开始向盲人们开火。之后士兵们撤退了,留下一地的尸体,散落的食物以及自顾不暇的病人们。

  但噩梦才刚刚开始。之后精神病院里来了一群强盗,他们强行控制了政府的食物配给,要求其他人用贵重物品来交换食物。当所有人已经没有可以交换的物品后,强盗们要求丈夫把他们的妻子送来供他们奸淫。男人们迫于饥饿,纷纷答应了这个荒唐的理由。假装失明的妻子目睹了这个修罗场,带着丈夫逃离了精神病院,本以为逃出了火坑,却不曾想到,外面的世界也已经变成了地狱。失明的人们陷入了疯狂,互相厮打、抢夺食物、尸骸遍地······

  正如这场瘟疫突然发生一样,在某一天所有人莫名的自愈了。

  萨拉马戈的这本小说我权且归类为末日系列中的疾病类型。类似于生化危机爆发的丧尸病毒。然而《失明症》与一般末日系列小说有着较大的区别,萨拉马戈所描述这种传染失明病症具有非攻击性,且盲人在人群中为确实存在的个体,书中所描述的“人间地狱”完全是由于突然失明的恐慌造成人理性思维逻辑的丧失,动物本能占据主导所造成的。就像书中人群抢夺食物、强盗强迫妇女用肉体换取粮食,和动物本能别无二致。注重表现的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恶,这和《行尸走肉》中幸存者被环境所逼迫造成的心理扭曲大不相同。

  从妻子的视角我们淋漓尽致地目睹了生存本能的强大,它将现代社会的规则和人的理性思维敲打的支离破碎,但萨拉马戈同时认为人类经过长时间的进化,社会生活也在人类的本性中留下了烙印。试想,强盗们占有女性是为了满足性欲,但是用财物换取食物是为了满足什么生理需求?这说明即使世界末日到来,人类也能保守一丝理性,就像潘多拉魔盒中也有希望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