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10篇

2018-03-25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10篇

  《玫瑰战争简史》是一本由[英] 大卫·格拉米特(David Grummitt)著作悦读名品 |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一):一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大戏——读《玫瑰战争简史》

  对于不熟悉英国历史的大众读者来说,或许并不知道玫瑰战争,但对于有一定世界历史基础的读者来说,却或多或少的了解都铎王朝的历史。而喜好文学的人则知道,莎士比亚的两个历史剧四部曲《查理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便是把写作焦点投射到了英国民众所熟知的玫瑰战争中的“都铎王朝谜团”之上,并对这段百年内战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玫瑰战争(又称蔷薇战争;英语:Wars of the Roses;1450—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的一场持续的内战。值得一提的是,“玫瑰战争”一名并未使用于当时,而是在16世纪,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两朵玫瑰被拔标志着战争的开始后才成为普遍用语。此名称源于两个家族所使用的徽章——兰开斯特家族的红玫瑰和约克家族的白玫瑰。

  这本由15世纪至16世纪早期英格兰著名的历史学家大卫·格拉米特编著的《玫瑰战争简史》,主要从玫瑰战争的起因、进程影响三个部分详细全面介绍了玫瑰战争——这段英国历史上公认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大卫·格拉米特的文风清新质朴观点鲜明,讲述又不失生动形象。对历史上一些见仁见智的观点,作者引用了大量史学著作和史学家的观点,采用比较方式,试图在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全面而客观评价。例如在分析玫瑰战争的进程时,结合第一次战争(约克的胜利)、第二次战争(叛乱及复辟)、第三次战争(命运的齿轮),分别对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在这三个历史阶段大事件进行了比较阐述。尤其是对国王性格特征及其缺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这些历经人世沉浮的王者更立体、更生动。也让我们对影响战争的一些决策有了更深的认知

  关于玫瑰战争的影响,作者不仅介绍了战争对贵族阶层平民阶层带来的苦果,还介绍了战争给社会尤其是政治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作者在政治文化方面着墨较多,但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 作者对战争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的分析。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并不同意以往的史学家所认为的“一般的平民在内战中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而是深刻的揭露了战争对于贫苦的平民阶层的影响。让读者对战争、对历史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史学家认为,玫瑰战争的最大影响在于它产生了促成15世纪下半叶英格兰的政治文化发生转变的方式,但作为一个大众读者的我还是喜欢《玫瑰战争简史》封面上的一句话“宫闱之下,权力争斗,从来都是一场无关正义游戏。”从圣奥尔本斯战役的第一滴血,到亨利七世降下内战的帷幕,命运之轮在这段岁月里急遽转动,在血色氤氲的英格兰土地上奏响夺魂震魄的战斗号角。英国格兰两大家族的王权之争与恩怨交融,一场煮豆燃豆萁的王位拉锯战,掀起了英国历史上长达三十多年的血雨腥风,英格兰大地上演了一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大剧。虽无关正义,但历史的车轮总是永远向前。人类历史也正是在战争与苦难中不断走向进步。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二):人都是命啊

  还记得三种颜色幼稚园那件事在朋友圈肆虐时,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叫做《命好才是核心竞争力》,深以为然。更然的是一网友评论,“命好是顶配,命硬是标配”,我在后面又加了一句,“命不好就不要抱怨社会”。现在看《玫瑰战争简史》,这几句话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英格兰玫瑰战争发生于1399~1485年间,持续87年,经历了7位国王,涉及约克与拉开斯特两大家族。战争不断,人物众多,再加上公爵、伯爵、子爵、勋爵之类的各种称呼眼花缭乱,合上书本,能够记住的名字也就是几位主角了。而这几位的命运着实让人感叹

  先说约克公爵老理查,属于命不好、又不硬那种。本来在一大堆贵族中,他地位显赫、家财万贯,加上又有着高贵血统,官至护国公,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忠于当政的兰开斯特政权。按说应该呼风唤雨人生得意才对。但是呢,老人家却一直活在一种紧张恐惧不知所措、不被信任的人生状态里,特别憋屈,与国王的关系处非常糟糕,打也不是、和也不是,逃也不是、留也不是,内心苦闷无人能懂。真是有权有钱、难买心安。1460年终于打算放开手脚追求王位了,那一年又意外牺牲战场上。

  约克公爵去世后,他的长子登场,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这位还真是能征善战、指哪打哪,年轻又有能力,具有成为大众偶像的潜质,并最终登基成为国王,所谓爱德华四世,比他老爸的命要好的多。但没有完美的人生。叔叔辈的沃里克伯爵曾经跟老爸一起奋斗,后来又辅佐自己称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势力天天膨胀,成为“立王者”。按照作者的说法,沃里克伯爵的职位名称多得数不过来。后来就被这位沃里克叔叔废黜了。还好,爱德华四世不是吃素的,依靠自己军事能力与王者气概再度崛起,战死沃里克,并重新称王。按说这下就天下太平了,但两个兄弟又出来搞事情,闹别扭,甚至走向直接对抗的地步。假如,也就是说假如,“三位兄弟合力,天下无人能敌”,这是后世历史学家讲的。但就是偏偏不合力。在这样的斗争背景下,爱德华四世10年后病逝,带着遗憾,带着不舍。因为他制定的政策很快就被人遗忘了,他逝世10周多一点的时候儿子的王位被弟弟废黜了。只能说他的命相对好一些、硬一些,但都不够好。

  命最好的应该是亨利•都铎。本来在玫瑰战争中,他的存在感是几乎没有的。小的时候轮不着,大一些的时候流亡海外,无处安身。后来,国内的贵族和王位竞争者都死的差不多了,亨利显出来了。靠着私人借贷,找到1000老兵,乘着7只战船组成的小船队,从法国回来了。进入英格兰之后,也没有多少人加入到的他的队伍中,但也没有多少人横加阻拦,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伦敦进发,最终与理查三世遭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爱德华四世的弟弟。亨利这边可能有2000人,理查那边可能有5000人,就这么一帮人打起来了。最终结果,理查三世战死,亨利先生继位,玫瑰战争结束。借来的钱,借来的兵,一场小战终结了一段历史。只能说老天太过偏爱亨利先生。

  当然,作者也分析了,这么好的命是有原因的。连年征战,大家都厌倦了战争,贵族们不愿意打仗,平民百姓更是敬而远之。虽然亨利没有找到太多帮手,理查三世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亨利1000多人一路畅通,也反映了一种普遍心理:谁想打谁打,我不拦着、也不加入。亨利的取胜解决了王位合法问题同时也稳着了大家的心理,既然你愿意当国王,就当吧,看到底怎么样。后世也表明,亨利称王后,英国迎来了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均有明显发展,本人也有“贤王”的称号。这么说来,历史还真是选对了人。

  不过,命好命不好也只是几百年后我们这些读者的“后见之明”。身处时代中的人们,总是、也只能是根据当时的情势做出自己的选择过程充满变数,后果难以预料、功过后人评价。命好命不好,都要做出选择,都要采取行动。玫瑰战争时期的人们是如此,我们亦是如此。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三):精致的历史玫瑰——《玫瑰战争简史》书评

  做为一个文艺青年,最初知道红玫瑰和白玫瑰,是从张爱玲小说里: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段话,只要是个文青,基本都耳熟能详,能张口就来。

  谁知阅读化学工业出版社“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书籍中的第二本《玫瑰战争简史》,才知道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矛盾纠纷,其实早在1455年的英国就已开始了,而且与美人的关系并不大,倒是与统治顶峰的高层男人的恩怨情仇有很大关系。不禁对自己西方历史知识的贫乏感到羞愧。

  一如既往,读书从了解作者开始。《玫瑰战争简史》的作者是15世纪至16世纪早期英格兰历史学家大卫·格拉米特(David Grummitt),本书封三中对他的学术生平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附图:封三作者介绍。

  在大卫·格拉米特的笔下,英格兰历史中的这段混乱不堪、繁杂如麻的“玫瑰战争”,被抽丝剥茧、条分缕析、非常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起因、进程、影响三大部分,讲述了“玫瑰战争”的引子、经过和结局,以及对英格兰政治、文化、经济的深远影响。同时,为了帮助读者更深入清晰看到这段历史背后的一切,还附录了大事年表、重要人物介绍、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两大王族的族谱。为了保持讲述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作者还对历史中其他史学家研究的玫瑰战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读完全文,我恍然大悟,原来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著名历史戏剧四部曲《理查三世》(旧亦译为查理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甚至《哈姆雷特》都脱胎于这一段混乱、血腥的“玫瑰战争”。

  玫瑰战争又称蔷薇战争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金雀花王朝王室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爱德华三世的第三子的后裔)和约克家族(爱德华三世的第四子)的后裔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玫瑰战争”一名并未使用于当时,此名称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蔷薇和约克的白蔷薇。16世纪,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伦敦坦普花园的两朵玫瑰被拔标志战争的开始后才成为普遍用语。附图:两色玫瑰图。

  在这次战争中,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也结束了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平民的力量在战争中迅速增长,并成了都铎王朝新建立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玫瑰战争是英国专制政体确立之前封建无政府状态的最后一次战争,战争最终开启了新的威尔士人都铎王朝的统治,也标志着英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并走向新的文艺复兴时代。为了纪念这次战争,英格兰以玫瑰为国花,并把皇室徽章改为红白玫瑰。附图:玫瑰进化图。

  大卫·格拉米特的历史写作笔法,恰如我们所常见的西方绘画,西方绘画擅长精细描绘和重现绘画对象,大卫·格拉米特的历史擅长细致、严谨、科学、全面地重现历史全貌,就玫瑰战争这段历史而言,他的写法就像描绘了一幅精致的历史玫瑰图。附图:族谱。

  从这一点来说,他的历史写作手法中国传统史家笔法迥然不同。中国史家历来讲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每用一字,必暗寓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所以中国人读中国史,历来是如读小说一般,读的时候荡气回肠者有之,凄婉伤痛者有之;读完之后深沉思虑者有之,拍案而起者有之。

  譬如名篇《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短短篇章,隐含了极其丰富含义后代名家解读此篇——“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附图:龙镇著《我们一直生活在春秋战国》中选段。

  由此可见,中国史家写史如绘泼墨山水,山水高远云雾缭绕,读者需拨开云雾方能窥见真貌。西方史家写史如精细素描,虽未浓墨重彩,但纤毫毕现,读者一览即见真斑。这两种写法,究竟哪种更好,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就我们读者来说,不分伯仲,喜欢就好。

  2018.3.8 22:10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四):《玫瑰战争》权利的斗争

  第一次知道“玫瑰战争”是从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以伦敦坦普花园的两朵玫瑰标志这场战争。“玫瑰战争”来源于两皇室有关家庭徽章,这两个皇室为白玫瑰约克和兰开斯特的红玫瑰。玫瑰的战争由Walter Scott爵士在1829 Anne geierstein出版后被广泛使用。虽然被冠以这么美好的名字,但是这场战争确实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场极其残酷、激烈的战争。

  1453年,英法战争失败。英国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激化,商人通过法国的重要商道受阻,新贵族和市民不满当权的兰加斯特王朝的政策,所有的矛盾都希望通过改朝换代解决,所以他们支持约克家族夺取政权。这个就是玫瑰战争当时的背景。

  皇权作为最高的权利,不可避免成了这场战争的焦点。这场战争和杀戮的参与者是王朝皇家:兰开斯特家族(红玫瑰与相关),和约克(其标志是白玫瑰)。这场冲突持续了1455至1487年间的。这场权利的斗争点燃了围绕社会和金融的百年战争之后的烦恼。同时亨利精神病和削弱的统治引起了Richard of York对王位的窥探。也有历史学家反对这个观点,认为玫瑰战争是由封建的结构性问题或者Henry VI作为国王的无能引起的。每一次贵族的复仇杀戮,都是在对贵族制大砍大削,而这一切却又都是以贵族最珍视的血亲复仇的荣誉感之名进行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爱德华三世1377年去世后的继承问题据说是玫瑰战争的起因。尽管爱德华三世有五个合法的儿子,但在他统治的末期却出现了“突然缩小的直接世系”。爱德华的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在前年去世了。爱德华三世继承了布莱克王子仅存的儿子和后代Richard II的王位,他只有10岁。李察德王位继承权基于一个原则,即一个哥哥的儿子在继承权上优先于他的叔父。由于李察是一个未成年人,在爱德华三世死的时候有三个活着的叔叔,所以有谁会下一个接班的人,这是相当不确定的。这个不确定性给了皇室内部人员的各种想法,他们最后通过战争来解决这个问题。

  Richard II的统治标志着国王和几个最有权势的贵族之间的不和。20年,他流放了Gaunt的儿子亨利的博林布鲁克。李察德政府在柴郡和威尔士的据点之外变得非常不得人心。在他的统治期间,李察德对继承问题提出了疑问;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达成共识。然而,当博林布鲁克1399年从流亡中返回,最初收回他的权利成为Lancaster公爵,他利用了大多数贵族的支持罢免Richard被加冕为国王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登上王位,建立Lancaster的房子。

  提到玫瑰战争,我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关键人物,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作为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凭借美貌嫁给了爱德华四世。伊丽莎白缺少显赫的家世与英国人身份,但还是当上王后。这个变革在 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不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阶级组成在玫瑰战争中逐渐发生变化。

  战争最后以亨利七世与约克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开启了新的威尔士人都铎王朝的统治。 也标记着在英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并走向新的文艺复兴时代。为了纪念这次战争,英格兰以玫瑰为国花,并把皇室徽章改为红白玫瑰。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五):武力、阴谋与王位

  随着美剧《权利的游戏》大热,英国玫瑰战争的历史也反复被提起,甚至有人说:不知道玫瑰战争,你还敢说自己是《权利的游戏》影迷?确实,马丁老爷子自己也承认过这部剧的背景是玫瑰战争,但其实二者之间区别也是很大的,除了剧中龙和异鬼等奇幻设定与历史不同外,单就斗争残酷程度,电视剧也远远不如真实历史。这很正常,毕竟小说或者电视剧要照顾当代人的心理承受力。

  英国中世纪以来,有两次贵族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另一次就是玫瑰战争。

  对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段历史实在复杂,单是理清各派主要人物及行为动机就不容易,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格拉米特的《玫瑰战争简史》是我读过的条理最清晰,对主要人物关系和主要事件提炼概括最简练的一部书。本书分三部分,分别是战争起因、战争进程、战后影响,阅读后对这段历史能有大概了解。

  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发生在1455年─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两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约克家族是爱德华三世的第四子的后裔、兰开斯特家族是爱德华三世的第三子的后裔。玫瑰战争是约克家族的爱德华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继承人对兰开斯特家族的爱德华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继承人的王位战争。

  其实当时并没有人把这段时期称作“玫瑰战争”,直到16世纪,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两朵玫瑰被拔标志战争的开始后才成为普遍用语。在莎士比亚笔下,两大家族骑士比武,兰开斯特家族骑士佩戴红玫瑰,约克家族骑士佩戴白玫瑰。

  但后人之所以把这段历史成为“玫瑰战争”,除了莎士比亚剧作影响力实在太大之外,也因为这是一场主要人物皆是大贵族的王位之战,玫瑰是当时宫廷主要装饰花种,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用来象征贵族再合适不过。而且交战双方主要人物都沾亲带故,所以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又被称为“表亲之战”。

  战争开端非常复杂,是多年各种因素累积的结果,但直接触发因是亨利六世的无能。亨利六世被后世称为“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对一位中世纪君主来说,这是最坏的评价了。在英国中世纪,王朝的强大和成功主要依靠的是君主个人的能力和抱负。这不完全怪亨利六世个人,他出生才9个月就登基,尽管有一大批忠诚臣子,但亲政后的亨利六世依然发现自己面对噩梦般的烂摊子:贵族派系复杂,王室财政濒临崩溃,敌人触目皆是。

  这场表亲之战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也结束了法国血统的金雀花王朝,开启了威尔士人都铎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是英格兰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标志。亨利·都铎能最后夺取王位,结束战争的最主要助力是他的母亲:里士满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

  博福特夫人生于1443年,年仅12岁就嫁给了都铎伯爵,13岁生下遗腹子,也是她独生子亨利·都铎。小亨利的父亲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的弟弟,3个月前死于黑死病。亨利·都铎生来就是红玫瑰兰开斯特家族的成员。

  博福特夫人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已经面临中世纪贵族妇女常见困境:她有钱但守寡,在当时她这样处境的贵妇只有两个命运:被迫出嫁,财产归丈夫;或者进修道院,财产由某位贵族“代管”。无论哪一种,她儿子的利益都很难保证。权衡之下,这位少年妈妈做出了在那个时代惊世骇俗的举动:主动寻找丈夫!既然注定被剥夺,那么就主动出击,让孤儿寡母的利益最大化,是博福特夫人无奈,但聪明的选择。她把儿子托付给可靠的小叔子,自己来到伦敦择夫。1458年1月,15岁的玛格丽特再嫁亨利·斯塔福德。斯塔福德是亨利六世宫廷的得宠大臣,二者当然是利益结合,但是婚后应该感情不错,因为玛格丽特晚年依然自认为是斯塔福德家族一员。

  亨利·都铎的父亲与亨利六世是同母异父关系,所以其实小亨利血管中没有一滴王室血液,离王位遥不可及。所以,博福特夫人再婚后全力服务宫廷,试图维护并增加儿子的利益,但应该不会觊觎王位。但是,不幸的是,很快随着政治动荡,摄政王约克公爵理查兵败被杀,儿子马奇伯爵爱德华起兵为父报仇。1461年,爱德华和约克的同盟,沃里克伯爵在斯罗普郡(Shropshire)的莫提梅路口战役(Battle of Mortimer's Cross)中大胜兰开斯特军队,之后又在著名的陶顿之战中大胜,兰开斯特贵族在陶顿大战中几乎损失殆尽。约克军乘胜直取伦敦,早已厌倦亨利六世无能统治的伦敦市民对爱德华的到来非常欢迎,而国会顺水推舟承认爱德华登基的合法性,很快爱德华在一个仓促安排的仪式中,在惠斯敏斯特大教堂登基成为爱德华四世,他是金雀花王朝第12位君主。

陶顿之战的可怕伤亡给当时英国人留下深深心理阴影,有人认为之后英国贵族开始逐渐远离王位之战,甚至有人拒绝受封爵位。

  陶顿之战的可怕伤亡给当时英国人留下深深心理阴影,有人认为之后英国贵族开始逐渐远离王位之战,甚至有人拒绝受封爵位。

  这一年,爱德华四世只有19岁,已经在中世纪残酷血腥的战场搏杀中为自己赢来王位!而且,在此后20多年的统治中,爱德华四世也确实是一位睿智果断的君王。有一个小故事可能看出爱德华的个性,在莫提梅路口战役当天清晨,天上出现3个太阳(幻日),在当时这是大凶之兆,但爱德华大声宣布,这是胜利的征兆,3个太阳代表着约克三个儿子—他自己,乔治和理查,并且后来爱德华采用灿日(sunne in splendour)的符号作为个人徽章。

  另外一件事可能更能看出中世纪贵族价值观和爱德华本人个性:爱德华四世为爱结婚,娶了平民寡妇,伊丽莎白为妻。而当时爱德华的盟友,造王者(kingmaker)沃里克伯爵正积极为爱德华四世求娶法国公主,而这对爱德华稳固统治非常重要。所以,当国王对国会宣称自己已经秘密结婚后,朝野大哗,沃里克伯爵震惊之余,千方百计劝说国王宣布婚姻无效,但国王根本不要听!于是,全国上下开始流传谣言,说王后是女巫,迷惑了国王。

  因为中世纪,英国贵族的婚姻普遍是家族联姻,如果婚后夫妻相爱,也只是婚姻副产品。爱情与否,在贵族婚姻中根本不予考虑,所以,当国王说自己因为爱伊丽莎白,所以一定要结婚,人们对此迷惑不解——这超出了当时人的认知范围!所以,大家想,新王后一定是女巫,唯有如此才是合理解释。在21世纪,我们对这种八卦会轻轻一笑,不予理会,但中世纪,人们普遍迷信,伊丽莎白王后的母亲在爱德华四世落败后险些被当做女巫处死,因为人们认为是她教给女儿魔药对国王施法。虽然后来老夫人侥幸逃脱一死,但女巫之名缺遍及国内外。爱德华四世的弟弟,日后的理查三世夫人安妮,就因为深信王后是女巫,婚后从未去伦敦觐见!同时,这场婚姻也造成了爱德华四世与最忠诚臣子——沃里克伯爵的离心离德,因为此前沃里克伯爵正在跟法王代表就联姻事宜进行长达数周的讨价还价,国王突然宣布结婚让沃里克伯爵在英法两国贵族圈子里成了个笑话,这在沃里克伯爵看来是莫大耻辱!自此埋下日后沃里克公爵谋反的种子。

爱德华四世是第一位为爱结婚的英王,据说他开辟了英王寻找爱情的先河

  作为亨利六世的侄子,亨利·都铎在新王朝中属于落败的兰开斯特一方,在新国王封赏有功之臣时,小亨利的封地被没收,转赐给另一位伯爵,小亨利本人也由这位伯爵监护,他的母亲博福特夫人若想探望儿子,只能先跟伯爵申请,然后前往探望!这对爱子情切的博福特夫人来说有多么痛苦可以想见。

  于是,博福特夫人想方设法进入新宫廷,并且通过关系与新王后伊丽莎白成为朋友,作为王后身边红人,创造跟国王接触的机会,让国王相信自己的忠心,并且寻找机会夺回儿子的封地。1468年,博福特夫人终于说服国王,赐还儿子财产的一部分:沃金宫及周边土地。现在,沃金宫遗址还在,在当年这可是全国知名豪宅。

  好景不长,1470年,流亡在外的亨利六世王后,安茹(Anjou)的玛格利特,联合叛变的造王者(kingmaker)沃里克伯爵,在法王的支持下,开始复位之战。爱德华四世落败,亨利六世复位。这时,亨利·都铎和他母亲博福特夫人的位置就尴尬了:作为亨利六世的侄子,母子投靠敌人爱德华四世,并且博福特夫人还是爱德华宫廷红人!这如何跟亨利六世交代?博福特夫人使出杀手锏:他把儿子领到亨利六世御座前,谦卑的介绍说亨利·都铎这个名字中的“亨利”是亨利六世的亨利,是对王上感恩的意思。博福特夫人知道,虽然王后安茹(Anjou)的玛格利特冷酷无情,但亨利六世心肠很软,果然,亨利六世很喜欢这个13岁男孩,并且赦免了他母亲的投敌行为。据当时历史学家说,这次会面中,亨利六世曾预言:“This is he unto whom both we and our adversaryes must yeald and geave of over the dominion.”(吾及吾对手终将屈从于他并臣服于他的统治。)但也许亨利六世并未说过这些话,只是日后亨利七世登基后,他母亲为了儿子能够服众编出来的。

  流亡在外的爱德华四世当然不可能甘心,他迅速纠结军队,打回伦敦,这次对决又以兰开斯特落败结束。爱德华四世复位。不过这次内乱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大决战,一方面是因为无论是兰开斯特还是约克,贵族损耗都已经十分严重,上战场的贵族很多还是青少年——他们的父辈已经战死。这次战斗后,安茹(Anjou)的玛格利特彻底灰心丧气:她和亨利六世的独生子,兰开斯特的王位继承人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王子阵亡,年仅17岁!

  重新拿回王位的爱德华四世不再心存善意:1471年5月14日,亨利六世被杀,强化了约克家族对王位的占有。然后,爱德华四世开始肃清附逆贵族,亨利·都铎的名字赫然在列,博福特夫人得知消息,马上把儿子送到法国,从此母子开始14年的分别。不久博福特夫人第二次守寡:她的丈夫死于战场负伤。为了继续留在宫廷——博福特夫人知道唯有留在宫廷,才有儿子命运转圜的机会——博福特夫人又一次寻找丈夫,或者叫政治结盟者。在众多候选人中(博福特夫人非常富裕),博福特夫人选中了王室内务总管托马斯·斯坦利勋爵。事实证明,这次婚姻对双方的命运都非常重要,二人都实现了各取所需,确实是中世纪英格兰贵族最成功的婚姻典范。

  1472年6月,博福特夫人与斯坦利勋爵举行盛大结婚典礼,这一年,这位老谋深算的女人,这个在政治狂飙中折冲樽俎,纵横捭阖,逐渐成长为政治家的女人,只有29岁!

  靠着丈夫和王后伊丽莎白的友谊,博福特夫人重回宫廷,并逐渐成为宫廷中最重要的贵妇人。博福特夫人以令人敬佩的耐心,坚韧不拔寻找机会,让爱德华四世相信儿子的忠诚,让国王考虑到儿子“附逆”时年仅13岁,不应受到流放的处罚。到了1482年,爱德华四世终于开恩:不但把乔治·都铎所有土地都赐还,还允许他回国觐见!

  乔治·都铎尚未动身回国,身经百战、看似无坚不摧的爱德华四世突然驾崩,年仅40岁!原因竟然是一场小小感冒!据说在爱德华四世弥留之际,伊丽莎白王后才真正意识到,国王真的要走了,这也导致接下来的悲剧:国王驾崩太突然,在封地的王储都来不及赶回来,首先赶到的理查公爵篡位成功,并且谋杀了先王两个儿子!两位小王子分别是12岁和9岁,被谋杀与伦敦塔,几百年后尸骨才被发现!

  作为前朝宫廷最重要的女官,这一次博福特夫人被新国王王后留任,并且在理查三世王后安妮加冕礼上,担任礼官。也许是理查三世杀害两位王子及此后大肆捕杀地方贵族的行为吓坏了博福特夫人,也许是博福特夫人突然意识到所有挡在她儿子和王位之间的继承人都没有了(理查三世独生子夭折),半生行为谨慎的博福特夫人秘密联合前王后伊丽莎白,结盟方式是让儿子与伊丽莎白王后长女,约克的伊丽莎白订婚。这样,小亨利坐上宝座就更名正言顺了。1483年,博福特夫人送一大笔钱给法国的儿子,让他招兵买马起兵反叛。

  1683年10月,亨利·都铎起兵,但因为天气原因,军队未能渡河,滞留在法国境内。谋逆消息传到国内,博福特夫人被指为罪魁祸首。但这时,她丈夫斯坦利的作用表现出来了:国王离不开斯坦利的威望和实力。于是,博福特夫人仅仅被罚软禁,看守人还是她丈夫。

  既然已经撕破脸,博福特夫人从此没有停下推翻理查四世的脚步。她在沃金宫里发出一封封联合大贵族的信件,花出一笔笔钱财。而她儿子,也开始以王位正统继承人自居,公开招兵买马。

  1485年8月,亨利再次举兵,自赛文河进入英格兰。22日,查理三世与亨利大军对战,两位王都亲上战场。经过几十年内乱,英格兰很多贵族渐渐远离政治,不愿再参与王位之战。但总的说来,支持理查的贵族依然比支持亨利的多,关键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斯坦利勋爵军队,在这次战斗中一直在旁观。博福特夫人许诺丈夫:在新王朝中,作为继父的博福特勋爵一定会比在理查这里得到的利益多。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观战的斯坦利勋爵突然杀向理查军队!自然,胜负立现,理查三世战死,斯坦利勋爵在战场上亲自将王冠戴在亨利头上。这一刻,标志着金雀花王朝结束,都铎王朝开始。

  亨利七世自登基起,杀伐决断,不放过一个王位可能竞争者,同时通过与约克的伊丽莎白的婚姻实现了“红玫瑰”与“白玫瑰”两大家族的结合,结束了著名的“玫瑰战争”。

  斯坦利勋爵因为拥戴之功,获得大笔封赏,受封伯爵。博福特夫人成了新宫廷女主人,这一年,她42岁,被称为“女领主”。她一直是都铎王朝最忠实的守护者,直到孙子亨利八世时代。

  好了,终于讲完这段极其复杂的历史。对这场战争的细节,格拉米特的《玫瑰战争简史》有详细考证,例如对陶顿大战的阵亡人数,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两军共阵亡26000人,著名的BBC纪录片采用的就是这个说法,但格拉米特的《玫瑰战争简史》中通过对当时人口资料、战争成本等详细考证,认为这个数字被大大夸张了,两军阵亡人数应该在4000人左右。

  另外,对战争的起因和影响,本书也做了条分缕析的概括,本文就不再赘述了。总之,看完这本书,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我终于对玫瑰战争,以及英国中世纪晚期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再次找出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和《亨利六世》,又看了一遍,感慨良多:

  玫瑰战争中的男女贵族们,他们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随时可以打破承诺,说谎、欺骗,用尽一切手段达成目的,他们是马基雅维利理论的原型。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是中世纪不折不扣的英雄!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六):玫瑰战争——血色王冠

  ——读《玫瑰战争简史》

  作为一部专门史著作,大卫•格拉米特的《玫瑰战争简史》虽然只是一部“简史”,但其在形式设计上几乎面面俱到。书中不仅有大事年表、主要人物介绍、家族谱系图这类为方便读者阅读而做的的直观照顾,甚至对参考书目都做了简略的介绍,这就为那些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提供了足够的方便。另外,在具体评价及解读观点方面,该书也在展示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充分引入各个时期各类不同的论点及相关学术发展的脉络,以此给予读者充裕的解读空间,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历史读本的严肃和客观。

  “玫瑰战争”是英国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它泛指15世纪后半叶在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之间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断断续续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它的得名据说来自这两大家族的族徽——兰开斯特家族的红玫瑰和约克家族的白玫瑰。

  “玫瑰战争”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历史命名启发了无数艺术家的灵感,其中也包括大文豪莎士比亚为此创作的一系列历史剧。甚至时至今日,这段情节曲折、冲突诡谲的历史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投下影子,比如最近几年热播的美剧《权力的游戏》就显然是借鉴了“玫瑰战争”的历史蓝本,我们甚至能从剧中主要人物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历史原型。

  当然,历史本身远没有它的名字那般浪漫,战争永远带有它残酷的本性。而我们观察一段历史,总还是要把它放回到历史本位中,客观的考察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玫瑰战争”处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在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冲击之下,战争的动荡也对社会制度、民众观念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首先,战争的残酷直接面对民众阶层。连年征战以及当权寡头的频繁易边,使得地方贵族参与政治的风险急剧增大,由此,贵族阶层开始远离政治以求自保。而战争带来的社会秩序的崩溃使得个人仇杀式的暴力争端频发。当然,除了这些由战争带来的显而易见的破坏之外,权力阶层的转化也使得人们不断反思王权本身及其相关制约制度的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平民的崛起。“内战最终导致对平民参政合法性的认识发生了最根本的变化“,相应的,“公众利益”开始成为严肃的政治口号。

  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希腊“政治社会”的概念被重新引入。“公共财政”成为议会关注的对象,而对于税收问题的辩论成为议会挑战王权的一种常规手段。议会控制税收,并不断为税金的征收和支出设定条件,这种利用经济手段“与王争权”的政治组织形式无疑是一种社会平权进程的有力启发。而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其提供的人文主义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既有观念。“共和国”、“联邦”等术语相继被引入英语——“玫瑰战争”见证了一种“文艺复兴风格”的政治在英格兰的出现。而这种新政治观念的出现提供了思考和应用有关国家和政府新思想的机遇,并引导人们开始想象新的共和国式的国家组织形式并重新定义政治词汇中的关键术语。

  当然,我们并不能就此断言英国之所以成为最早的现代民主国家是受到了“玫瑰战争”的直接启发,但这段历史对英国社会方方面面诸多细节的影响不容忽视,重新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对我们解读人类社会制度的演进过程不无裨益。

  2018.2.11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七):读《玫瑰战争简史》

  玫瑰战争指英国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的支持者之间的内战。两个家族都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后裔。玫瑰战争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家族的是红玫瑰和约克家族的是白玫瑰。这场战争始于1399年理查二世的被废黜,结束于亨利七世与伊丽莎白的结合。 直至1487年伊丽莎白加冕为后,标志着玫瑰战争的结束。

  《玫瑰战争简史》就是记录那一段时间的历史,由1399年至1485年玫瑰战争结束。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格拉米特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英国坎特伯雷基督教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历史学家,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任职;担任过担任BBC2的纪录片《真实的白皇后》和BBC广播电台(Radio 4)In Our Time的点评嘉宾;曾出版《亨利七世》《亨利七世:都铎第一王》《加来驻军:英国战争与军事服务,1436~1558》等。

  这本书的风格比较简洁, 开篇给大家展示了两个家族的关系, 两个家族的人物之间的联系, 以及按照年为时间轴的历史事件,清晰明了,能一下了解历史的梗概。

  英王理查二世被他堂兄,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Henry Bolingbroke亨利•博林布鲁克)在1399年推翻,这标志着玫瑰战争的开始。 1485年8月,理查同亨利。都铎的5000人的军队激战于英格兰中部的博斯沃尔特。战争的紧要关头,理查军中的斯坦利爵士率部3000人公开倒戈,约克军遂告瓦解,理查三世战死,从而结束了约克家族的统治。出身于族徽为红玫瑰的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铎结束了玫瑰战争,登上了英国王位,称亨利七世。之后亨利七世与约克家的伊丽莎白结婚, 一场将近百年的内战就此结束。 本书同时还介绍了这场内战对于国内的贵族以及贫民的影响, 对于英国历史的发展的影响等等。

  对于一个对玫瑰战争没有什么了解的人来说, 这本书很简明的介绍了战争的起因,战争的三个阶段以及战争的影响。 玫瑰作为当时宫廷内的装饰的花朵,在当时看来是很尊贵的, 其价格也很昂贵,而这场战争的两大家族也分别用了白玫瑰和红玫瑰做为自己家族的徽章的图案。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作品中, 两大家族的勇士们分别使用了带有不同颜色玫瑰的徽章, 这是后人称这场战争为玫瑰战争的原因了。

  我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才开始阅读这本书, 之前对于玫瑰战争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那一小篇幅的认识,对于历史人们印象里的枯燥与冗长在这里都没有, 作者娓娓道来,却毫不啰嗦的讲述了这场战争的事件。 后来画了一副时间轴的图,作者所要表达给读者的那些内容也就清晰明了的显现出来了。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八):一段改变英国的战争

  说起这英国,我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是繁华瑰丽的宫殿,带着华丽和一丝诡异气息的哥特服饰,当然,还有读书人们都知道的——莎士比亚。

  在莎翁的多部剧作(《亨利六世》、《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中,都有一个历史背景的共同点,那就是被公认认为英国尤为错综复杂的历史之一的“玫瑰战争”时期,这段历史,对于英国而言,这段仅有30年时间的内战,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始于1455年,终于1485年的玫瑰战争中英国的王族成员被大量的屠杀,使得王族开始衰落。而这场旷日持久的玫瑰战争的起因,则是我们在历史书中屡见不鲜的王位继承权归属问题的分歧。在这场长达三十余年的战争中结束了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开启了新的威尔士人都铎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标志着在英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并走向新的文艺复兴时代。而在莎翁的《亨利六世》中的描述,以伦敦坦普花园的两朵玫瑰被拔标志战争的开始。所以后世才有了玫瑰战争这个名字,此名称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白玫瑰。在这段内战的最后,亨利·都铎娶了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为妻,重新统一了两个王族,把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个对立的符号合并到红白都铎玫瑰的徽章中。事实证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简直是来自三国的哲学啊)

  来自英国的历史学家、英国坎特伯雷基督教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大卫·格拉米特却对这段内战岁月的历史研究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这场战争要从1399年,英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博林布鲁(即亨利四世)克推翻开始的,这次夺位,开始了两大家族为了皇位的明争暗斗,终于,在1449年开始了真正的内战。格拉米特先生作为著名的15世纪至16世纪早期英格兰历史学家,在多年的英国中世纪研究中,对玫瑰战争史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结合大量的史料研究,用实质性的代表人物、三大显赫的皇室及贵族的族谱以及涉及各个章节的权威参考书目,再附以其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再现这一幅宫廷内战的战火硝烟图卷。

  而单看内战,可能玫瑰战争并不稀奇,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皇位斗争的战争屡见不鲜,格拉米特先生却能在此之外分析该时期的人口规模和数量对历史的影响,同时还强调了政治文化发生的重大变化。他还对15世纪末期英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事件的重新评估,使我们能够发散思维,看到玫瑰战争对之后的都铎王朝、甚至对英国的发展和文艺复兴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毫无疑问,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学研究态度,以长远的眼光看不同阶段历史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只单独像看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来看历史,带给读者的思考和理解也能更上一层台阶。

  单就玫瑰战争史而言,我认为依旧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去了解,因为我们都只把它当做一场宫廷内战而已。其实不然。这段历史是英国史、英国近代开端、甚至是文艺复兴史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节点,我认为如果是了解英国的话,有必要去看看这段历史,这本书,对于你了解这个国度绝对是很有帮助。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九):余音未了的红玫瑰对白玫瑰

  年轻时,我是个球迷,爱看英超。那时候曼联如日中天,红魔已称霸英超多年;而利兹联血气方刚,打着青年近卫军的旗号,强势崛起。这两支球队的碰撞往往火花四溅,同时又带有浓重宿命的气息,被英国当地的媒体和球迷称为“玫瑰战争”,而双方的敌对也被称为“玫瑰仇恨(Roses rivalry)”。

  曼联对利兹联的比赛每次都激情四射

  (图中为尼基·巴特飞踹阿兰·史密斯,2003年03月06日)

  循着足球战争的脉络,利兹联和曼联之间的仇怨可以追溯到五百多年前的玫瑰战争,也就是1455年—1487年间英国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之间著名的“红白玫瑰战争”。当时两大家族为了争夺英国王位打得不可开交,历经三个阶段,历时三十余年,战况惨烈,惨绝人寰。而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根据地分别就是曼彻斯特和利兹,主要战役也发生在如今的利兹附近。两个球队的球衣和会徽的颜色也明显地区分了双方的阵营和立场,红色的曼联代表兰开斯特郡,而白玫瑰利兹联则是约克郡的代表。现在的利兹联队队徽中还带有白色玫瑰的标记,而曼联队的早期队徽中也含有红玫瑰的元素,另外,两队的队服颜色也照应了各自徽标的颜色。

  红白玫瑰战争的沿革

  (依次为兰开斯特家族徽记、曼联队徽、利兹联队徽、约克家族徽记)

  两队之间的比赛早已超出了足球的范畴,球员在场内激情碰撞、口角不断,球迷在场内场外大打出手、互揭老底,这些冲突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双方也会不顾脸面和道义,不惜以慕尼黑空难(一场空难,曼联精英俱毁)和伊斯坦布尔惨案(利兹联球迷寻衅滋事,血洒街头)来咒骂对方,让足球比赛中也像玫瑰战争一样充满着血腥的气味。但是,随着利兹联在2003-04赛季开始的沉沦,英超的玫瑰战争也偃旗息鼓,即使偶尔碰撞,也难见当年两强相遇的盛况。

  虽然英超的玫瑰战争已经式微多年,但是以此为引,我对玫瑰战争这段历史的兴趣却不曾消逝。

  玫瑰战争是金雀花王室两大旁支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争夺王位的战争,作为英国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内战,其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多数被卷入这场巨大的政治漩涡,战争中旧贵族大量死亡,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趁势崛起,战争的结束让英国开启近代社会黎明阶段,所以,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这场战争,西方世界相关的学术型、普及型和文学类书籍汗牛充栋,据说就连美国作家乔治·马丁的长篇小说《冰与火之歌》(又名《权力的游戏》)也从玫瑰战争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

  虽然我对英国历史很感兴趣,但是西方历史,尤其是英国历史让我望而却步。王朝更迭的顺序经常让人一团乱麻,繁复混乱的家族关系也让人一头雾水,在书中穿插反复的那若干个亨利、爱德华、威廉、约翰等名号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对“玫瑰战争”神往已久、想要了解的读者数量众多,但能理清脉络的人却较少。

  目前,关于玫瑰战争的书籍不罕见,或佶屈聱牙,或重点偏颇,或简单罗列,或干扁无聊。而能够清晰、简洁、有趣且适合非历史专业或爱好者去阅读的书却寥寥。

  而这本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玫瑰战争简史》有望在繁琐和简略中寻找到合适的结合点,为读者提供一个有理、有据、有趣、有节制的阅读选择。

  本书中通过三个章节,讲述了玫瑰战争的起因、进程和影响,在繁杂的事件中梳理除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不仅让我们能了解玫瑰战争中发生的三次阶段战争和相关事件,也能够有效地了解战争缘起的历史积累和沉淀,以及战争之后,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和影响、贵族阶层的演变和变迁,在玫瑰战争之后都铎王朝建立英格兰的专制王权,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概念,并开始向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的原因。恩格斯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而统一起来了。”正因为玫瑰战争导致的分裂势力的灭亡,即贵族势力的消亡,才使英国向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通往现代化。

  《玫瑰战争简史》延续着简史系列文字简洁、脉络清晰的特点,利落通俗地讲述了玫瑰战争的来龙去脉,布局巧妙,结构合理,突出地表现了战争中的实质性代表人物、三大显赫皇室,让人能够把握重点任务和方向,还细心地绘制了贵族的族谱和重要人物简介,让读者被亨利、约翰等绕晕时,可以理清脉络。

  《玫瑰战争简史》是一本适时的好书,所以,想了解玫瑰战争,想了解这次战争对现今英国社会的影响的方方面面,推荐从它开始。

  《玫瑰战争简史》读后感(十):英国往事

  这段历史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虽然这是个看似浪漫的名字,但是这场战争却十分的残酷。这是一场内战,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个后代,也就是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了争夺王位而开战,正应了“煮豆燃豆萁“。这类战争实在是多见,无论是在什么国家,就连小到家庭都有兄弟反目成仇的,这就是利益与权利的可怕。

  往往这种势均力敌的战争总会带来不小的损失,双方在这个持久的争夺中逐渐使整个王朝走向衰落。期间也是影响到了无数普通群众,内战在我看来是最残酷的,现如今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这种时候人民就成了旁观者,他们就能更加清晰的看待整个事件,这本书即然没有对任何一方偏护,我想大部分记录都来自于他们。这场战争在英国历史中也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几代人的战争,最终终于分出了胜负,红白玫瑰也终于有一朵成为了英国的国花。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平和讲述起因与事件,翻译得也很舒畅,与同时本系列的其他作品相比我最喜欢的也是这本。

  历史有着很多不为认知的秘密,像《史记》这种神作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如果想要更多的去了解历史,就要不断去摸索。玫瑰战争这段历史,虽然很少人知道,但是它毕竟是一次战争,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这与任性和现在英国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说现在网络发达,想要了解什么都能够在百度上找到,但是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了解什么的时候就根本没法去搜索,就像偶然看到了《玫瑰战争简史》的书,如果有好奇心的人就会拿来读上两页,也就会发现被大多数人错过的精彩历史。

  面对巨大的利益,人性往往会变质,也许一个人的本质并不是如此,这场战争也是有着能够提醒我们做人处事时该如何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如果凡事不考虑后果,只是在乎眼前的利益,最终哪怕是得到了权利,可能也被消磨得差不多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的政体等等一系列原因,这也说明了暴力的统治不会持久,人们早晚会起来抗议。

  这段历史并不好找,相信作者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与搜索资料,才能够使本书能够以这样一个完整的面貌呈现出来。作者之前也出版过多部著作,对于历史有着专业独到的见解,所以本书的权威性也是无需质疑的。不过这类书籍有一个弊端就是时间太多,名词太多,这是无法避免的,看这类书难免会被这些混乱的数字与人名弄得云里雾里。除此之外,这本书可以说是面向的读者群众非常之广,对英国历史感兴趣的,或是对战争史感兴趣的读者都必定会爱上这本书,这场战争也终于浮出水面,广为人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