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读后感10篇

2018-03-25 21: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读后感10篇

  《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是一本由青谙安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读后感(一):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相似

  正月十五在书店看到自己喜欢的书被扔在书架底层,翻开来看见封皮装订线已被翻得破损,没有人会买它,接下来它的命运只能是送去积压仓库等待销毁出清了。我很高兴,现在它离开昏暗的书架底层,躺在我的怀里了,再过一会儿就能在家里的书架上交到许多新朋友了。 这种把物品拟人化,考虑了它的心情感受就如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趣角度吸引了我往下阅读的心情。比较喜欢的一篇是《一个名叫吹风机的吹风机》,仔细想想原因可能是它有触动到我,让我感同身受。一个作品能不能打动人心就在于是否从文字里看到了自己影子。这篇文章从吹风机对这个女人使用它时的感受开始写起,渐渐向我们拉开了女主角的生活。一位平庸的中年妇女平凡生活,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大小小的烦恼堆积成山,每天面对这样的日子,从不甘心到自我安慰,欺骗自己,至少让自己心里能好受一点。 作者的文字看似是通过一个吹风机描述一位女性对周遭世界的吐槽,实则是用文字去捕捉自我小情绪随笔。真性情实属难得。今天回头看看这本书,还是有许多让我触目惊心的文字。又一次被击中。 想起一句话“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性感,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之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都很平庸。” “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绕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面对自己的软弱时,他才能真正学会谦卑宽容。” “一切都已经注定,但你永远无法看到你无力理解选择。” 文章中说:“她突然发现自己从来都是孤零零的,爱并不增长幸福感,也不减少落寞。有时候反而会带来不幸失落。”所以说对于平庸的人来说,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是必然的选择吗?想要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这样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读后感(二):荒诞生练习

  最初知道青谙安,是因她在《一个》上发文章,不算太高产作者,一篇《房间讲给衣柜故事》却让人印象深刻,再翻其它作品,延续一贯风格,因此也就聚敛众多读者好评

  也不知是否为保持神秘或行事低调上网搜青谙安,资料却少之又少,扉页简介也就孤零零两行,标注年纪院校,唯靠短短几篇微博博客和零散小文,推测是一个哈韩又不太多话的敏感年轻女生(就像她笔下同样敏感的主人公们一样)。但赠来书籍上排列整齐字迹倒没有年轻女生的歪扭样,娟秀流畅的,一看就是认真人。

  这份认真,自然体现在需咬文嚼字的私有化文学上。我说私有化,是因为:它们背离当下文学主流所谓的那种传统,更倾向于小场景里,将所有矛盾情节内化成秘密私房呓语。譬如光怪陆离《乌托邦理发店》;栖息于《消失的头绳》里,地缚灵一样的新手死者;《一个名叫吹风机的吹风机》里,靠猜想填补别人人生的吹风机……而这一点,在首篇《房间讲给衣柜的故事》里,表现尤为明显

  《房间讲给衣柜的故事》全篇多少有点魔幻主义色彩,拟人化房间衣柜,明明该风霜日晒败下去的沉默组织结构,却在平铺直叙探讨外界旧事,以及事不关己的爱恨情仇。由第三者视角,作者似要罢笔把写作痕迹置身事外,这样的安排,导致的结果却十分荒诞有趣,故事私有成旁观者口述,难免让人猜疑这些东西实际有没有发生,谁也说不清,是不是写假日记的阿星蒙蔽自己也蒙蔽偷窥的房间与尚未见面的读者,改窜故事,从一个梦出来,跳进别的梦;或者租客众多老房间,胡编乱造长故事,为有聊资炫耀给老实巴交新衣柜。

  但这还不算十篇合集里最荒诞的。最荒诞的当属扭曲世界也要自导自演一场戏的《我疯了吗》,不算长也不算太短的,讲述一个忍受丧子之痛日趋疯魔的无力母亲绝望女人也许不得不问:“为什么是我呢?”世界那么多人,为什么承受不幸、背叛、离弃的,一定要是她呢?于是放任仇恨,谋划复仇。酣畅淋漓看到结局,随女人的癫狂而癫狂,作者却收敛笔锋,峰回路转,让我想到卡夫卡的荒诞基调,出其不意的解谜过程,到结尾,直呼上当。这合集,因此很像魔幻现实的生活练习册,荒诞故事集小人物自有小人物荒诞活法,就譬如,那为学一门看起来就歪门邪道回溯时光理发手艺的刘志强吧,耗尽家产从未怀疑过自己是否上当受骗,还要发展其他顾客教徒。

  但,青谙安不仅写荒诞,也是写生活。也许现实生活太乏味,总要有点什么,构筑的,不存在的什么,来规避这些重复无聊,将生如蚁族的这些孤僻患者群,放到一个得以施展的空间,借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切入点,开启一段同样微不足道的人生。故事里不同人有不同布局,看似柳暗花明,以为可以跳出框架,但结局往往是内斗的困兽。

  她的故事里,人物漂泊在尽量边缘地方,但又无法真正逃离现实世界,一个个生命在故事里极尽所能挣扎,就像是想把一张皱纸复原碾平吧,所以故事结束,还意犹未尽,忍不住想像提问的衣柜反复诘问:“后来呢。”后来呢?故事以外的他们,是否还词不达意地活,脱离故事本身以后,是否仍在日复一日折磨下笨嘴拙舌得厉害?那些被生活弃毁的都市畸零人,总在幻想新生活,就像永远在等父母带走的小析。

  她的书写,又是对立的,像《小庄与阿妆》里,个性迥异的女孩一样,以各自的风格诠释爱情。就像作者,她写异性之爱,但又有像《困在我心里的女孩》的同性纠葛;她写匪夷所思奇妙《乌托邦理发店》,又写《痛痒》里掐了一下皮毛的小女生情节。不停置换的场景诡谲发生,在反复剥离脱落,又重新搭建构造的故事中,恍惚如坠幽深迷宫,到她在后记中写的“乌托邦”躲一躲,惶惶不知终日。

  青谙安毕竟是很有才气的作者,一应谙熟于心的记叙,不断尝试探索一些更深更阴郁的东西。这是她的首部小说集,以纸笔铅字抵抗庸俗虚假,拼起支离破碎灵光闪现,娓娓转为整合故事,于是就有了这书面世。

  文至此地,突然想到,说起爱情,格林厄姆写隔离的爱:“你已经死了,你有天主在身边。而我却活着,活得要生病,健康得要腐烂。”换到青谙安,不写大生死,都是青春少女悸动心脏砰砰砰小日常,对角线两端遥遥望。更简单直接。“为什么讨厌蜻蜓喜欢蝴蝶。”“就是喜欢啊。”但我知道,不是蜻蜓或蝴蝶的问题,而是我希望,有一天醒来,世界不致崩毁溃散,曙光落到白被单,看见你还安安静静,躺在我身边。

  《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读后感(三):不被影响,不算爱过

  每次写书评,我都告诉自己“不要再炫耀你写金句的能力了,好吗”。现在我要开始给青谙安《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写一篇书评,我已经做好了决定:不炫耀我写金句的能力。 毕竟,我现在要评论的书《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有着很多金句,而这本书的作者青谙安是一个擅于写金句的作者。 在我第一次看到青谙安的小说,我就记住了她的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出自《房间讲给衣柜的故事》。后来被我用在这本书的封底,青谙安这样写: “如果心里打了结,那就让它越来越紧,最后它只变成一个点。人生就是这一个个点连起来的……” 在我读到这篇文章之后,我就关注了青谙安的微博,私信问她现在有多少文章,告诉她我有想出她的书的想法。 她告诉我她现在的文章只有两篇……读到《小庄与阿妆》我就有一种感觉:出她的书是迟早的事。 我在等,等她写出更多文章。这期间,我做的书都会给她寄。 青谙安和别的一些人不同,我所寄的书,她都会给我推荐。时至今日,我从未与她谋面。 时间移动。我和青谙安一直保持着联系。在我到了新公司之后,我联系了青谙安。 我找她要来了更多文章,其中就有《消失的头绳》《困在我心里的女孩》。 我就是读了《消失的头绳》,确定要签她的。这篇视角独特,以人死后的魂来讲述,讲述魂与魂离别的故事。这样的题材本该是特别压抑或者伤感的作品,我却在青谙安的文字中读到她的幽默: “后来到我们这一片儿的魂们遇到我之后都会跑去别的老魂那里说我高冷。原来魂圈和人圈一样不好混。不合群的人死后如果变成魂一样还是不合群。” 我读到这里笑了一下,觉得写得真好。最近微博有一个话题上了热门话题榜,我写了一段话发在我的朋友圈和微博:“经常被说不合群,可能是我太优秀了吧。你看今天的微博热门话题:越是优秀的人越是不合群。 ” 我就是一个经常被说不合群的人,对青谙安写的这句话深有体会是的,我以前也经常被说高冷。 嗯,也许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确定想签青谙安呢,还真的说不定。可以肯定的是,我是因为在看了《消失的头绳》告诉她要和她签约的。 《消失的头绳》并不压抑,我觉得是青谙安故事最简单、文字感最快的文章。 这里要说的是,《困在我心里的女孩》是我现在很喜欢一篇文章。我第一次读和最近一次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困在我心里的女孩》应该是青谙安最深情的一篇文章。我说过一句话:“不被影响,不算爱过。”在这篇文章,“我”被小析影响了一生。 这里要提到的是,我在绍兴火车站刚下火车时,给青谙安打了一个电话。现在推测那个时候她已完成《一个名叫吹风机的吹风机》《我疯了吗》。 《一个名叫吹风机的吹风机》,可以说为她的风格增加了很多分数。她擅于用房间、衣柜、魂的视角讲故事,有了这篇文章,她用拟物讲故事的路因此走得更远。 最近我向美国一个译者推荐青谙安的文章,从各方面考虑,我就把《一个名叫吹风机的吹风机》放在了第二篇。放在第一篇的是《房间讲给衣柜的故事》。我的理由是:《一个名叫吹风机的吹风机》是青谙安写人物较多的小说,着重在讲述故事,有别于她的其他小说。家庭矛盾、一个女人的后半生在这篇文章写得淋漓尽致,对于吹风机,何尝不是它的后半生呢。这篇小说应该叫做《一个女人的后半生》或者《一个名叫吹风机的吹风机的后半生》。说一句题外话:如果这本小说拍电影我会推荐这篇,和《困在我心里的女孩》,还有《小庄与阿妆》。 在绍兴火车站我为什么突然给青谙安打那个电话,我已经记不起来了,我和青谙安在电话说的我都记得,但我并不想说,我这么说目的是让你猜想我和她都说了什么。我总是不愿透露太多我做书过程的信息。写到这里,我发现已经透露太多了。 好吧,再谈下去就把青谙安的小说谈完了。我不能这么做。我觉得小说应该自己读,而且青谙安的小说语言蕴含着一种情绪,我称之为“深情”,你只能自己去体会。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青谙安著。 最后向大家分享青谙安小说的一些句子: 1、记忆是从前所有日子的灵魂。 2、有的人,你就是爱他爱到,他再怎么伤害你,你仍然不舍得戳他一刀。 3、人一旦不甘心,会开始使用自我安慰这一手段,好让内心舒坦些。具体技能例子有,知足者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少我还有什么什么,等等。 4、我们之间存在的误解感情深厚。可即便这样糟糕。我还是希望,得到一份平等的感情。 5、家人说着原谅,朋友说着原谅,那只不过因为他们爱我们不愿失去我们。 6、人活得越久,需要怀念事物越多,所以才会觉得越来越累吧。 7、有些人,不去想也倒无关紧要。可一旦想起,心底就开始源源不断释放一些特别凶猛的情绪。 8、他总是温柔地说些残忍的话,让人不好发作。每当我生他闷气,我就放一首《他妈的》。其实也没有多喜欢这首歌,我只是想对阿旬骂一句歌名。正因为骂不出口,才会积累这样的任性吧。

  《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读后感(四):凤凰客户端 | 对谈:在虚构中就像做一场梦

  在虚构中就像做一场梦

  ——若为蝶与青谙安对谈

  Q:若为蝶,小说作者、书评人。著有《忧郁症女孩》《溃烂》等小说作品。

  A:青谙安,创意小说家,著有小说集《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

  Q:青谙安应该是大学毕业不太久,2015年开始,就在「ONE·一个」上发表自己的作品,现在已经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虽在「ONE·一个」上发表的作品不多,但读者的好评却不少,甚至有人看哭了《房间讲给衣柜的故事》,还有人将它抄写下来,这篇当然也收录在此次新书里,不知你创造笔下这么多灵肉分离绝望的人与故事,自己最满意哪篇?又是什么给予你创造的灵感

  A:我最初渴望创作缘由,大概还是倾诉欲。灵感其实是一份我之前没有深思过的事情。与其说是灵感,我觉得更多是生活经历所带来的,情感与认知的变化或执念。有时候我走在人群中,心思会跳脱出来,身体在往前移动,但脑子在发呆。这时候,经常就会突然冒出个什么奇怪的想法或观点,想要记录下来。写过的这些小说里,每篇都有它各自想传达给读者的东西。很感谢读者喜欢我写的小说。要说满意的话,自己最满意的永远是还未写出的下一篇。

  Q:读你的小说其实算是进行了一趟或奇妙或荒诞之旅,人需将自己重新整合,转换角度,然后才能深入读懂你的故事,了解生活挤压下,人物生存的内心事,前面说的《房间讲给衣柜的故事》是如此,《一个名叫吹风机的吹风机》也是如此,这类借由无机物事物来诉说故事算是你的写作特色吗?还是你对此有不一样的执着?

  A:我在这种写作方式上,并没有特别的执着。我比较宅,这几种事物是离我很近的东西,而我偶尔会想要用第三视角来写出一个故事。用旁观者的心态去诠释维系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细腻的东西。但可能在写作过程中,还是会加了些自己想表达出的观点。我想,作品里不带有创作者的任何情感,那是不可能的。而写出一些什么,也是在与读者交流,在读者之中寻找共鸣。

  Q:另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应该是《乌托邦理发店》,它其实可以简化成分离后的重逢,但你也借由一种荒诞的影像可以暂停回放的场景,来塑造一部充斥了魔幻情节的故事,故事里的人,只要自己愿意,一种无法挽回的人生得以变成另外一种可能性,那种“无法挽回”的懊悔与遗憾,终究将人生填补完整,这是否是你在后记中所写的避难所乌托邦的一种表达与阐述?

  A:当然也算其中一种。我所写的乌托邦,除了这种弥补遗憾的可能性,更多的是希望读者能从故事里遇到共鸣之处。他们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心境,体会过相似的难熬。我希望读过我写的小说的人,能够体谅自己软弱的那一部分,明白自己并不是孤单单的,还有很多人(比如我)也正在跟孤独相伴。

  Q:如果说,前面例举这些作品多有奇幻隐喻,到《消失的头绳》,又转换了角度与风格,虽仍是戏剧性构筑大框架,但幽灵角度所说的却是人间生离死别,在基于这些各有各的痛苦又无处可逃的人群中,离别仿佛变得很必然,这类离别的情感也无法藏匿的置身于你别的小说之间,比如恋人的分别、母亲与儿子的分别……分开、割舍、离弃仿佛变成一个你小说创作的基调,是什么让你这样安排?你对离别本身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A:大多数人面对离别都无能为力吧。或者说,人们并不想在这件事上面费周章。虽然它也很令人痛苦。人生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情,离别只是其中一件。有的人看待离别就比较坦然,那么我是属于装作坦然的那部分人。我表面不会声张,但你瞧,都写进文字当中了。起初自己也不会很在意,然而回头一看,原来写过的很多小说里,都有离别这个线索。

  Q:小说里收录了一篇《我疯了吗》,让我联想到卡夫卡《变形记》的上当之感,不同在于卡夫卡在事前揭露结局,而你把结局藏至最后;卡夫卡写人性的凶陋,而你写的是现代社会人的虚无与孤独,这种孤独或多或少藏掖在所有的感情与故事里。写作本身也是一件很孤独的事,也是一个自毁的过程,需不断砸碎以前的自己,这种孤独之感是否也深刻影响到你的创作?

  A:影响一定有。我有时候很爱这样孤独的感觉。孤独让人自省,也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慢慢了解到从前的自己,在昔日种种时刻下的那一份决绝。很开心能常常与过去的我相见。我们都会有吧,那种喜欢以前某段时间的自己,或是因为讨厌某个时候的自己从而想要变得更好。我觉得,即使讨厌某个自己,也需要正视这份讨厌的感觉。

  Q:你的后记里说“灵感给了我这些创意的设定,但我写的一直都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这与当下很多人不同,很多人写宗教或历史,拷问灵活或人性,往往切入点与世界观都很庞大,但你似乎在尽量将自己的作品私有化,所做之事很像乌托邦构建者,构造不可思议世界观,为困惑生命找到你为他们安排的乌托邦安全出口来逃出生天。这是否算是新崛起90后一代小说家们,以自己的方式诘问世界的一种方式呢?

  A:90后的作者们也有各自的不同,就像所谓的80后、70后一样。每一代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作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书写方式。我个人而言,比较喜欢写人们反复无常的感情和犹豫不定的抉择。这些或许也接近于人们的人性吧。我没有想过为读者安排住进小说“乌托邦”,而是希望他们能偶尔歇一歇,在现实的打压下,偶尔在虚构之中得以轻松喘息。就像做一场梦,有过一些美好。又或者悲伤过后,醒来发现只不过是故事罢了,都是虚假的,也不啻为一种安慰。

  Q:你不止一次在作品与后记中透露过,你是一个拥有很深逃避本能的人,写别人的故事,也是写自己的故事,这是否能与封面上刻印的“假故事里往往都藏着真感情”相联系呢?

  A:我写的都是虚构小说。但其中或多或少有真实的成分。倒不是说,某些情节一定发生过。我比较喜欢把现实发生过的场景改换细节,放进故事中。所以,虽然是虚构的,是假的,但有些情景下的人物的内心感触,其实是我的一场场独白。感情是真的,才会遇到共鸣。只要谋得一点点共鸣,我会很开心。我希望读者也能从共鸣里得到一些温柔的温暖。

  Q:「ONE·一个」上你发表了另一篇故事,叫《那个不愿做鱼的男人》,它当然延续了你一贯的戏剧性记叙风格,却并未收录进这部小说集里,是否在作品选择上,你们有自己的考虑?

  A:《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书中一共收录了十篇小说。《那个不愿做鱼的男人》写在这本书完成之后。它应该会收录在我以后的书里面。我会继续写自己擅长的此类风格的小说,也会尝试其他写作的方法。

  Q:距离你首次在「ONE·一个」上发表小说已过去两年,不知你是否以后仍会维持这样的创作的速度,来进行新小说的筹备呢?

  A:现阶段的写作速度还是太慢了点。我常常会纠结于写得不够好,于是迟迟不肯下笔,只在脑里构想来构想去。希望以后能更有效率,想写的不拖延,及时写下来。也提升自己,完成出更好的作品给读者。

  本篇对谈发表于凤凰客户端。谢绝转载。

  http://m.ifeng.com/shareNews?aid=cmpp_060000000108298

  http://book.ifeng.com/a/20180105/108298_0.shtml

  《你在对角线的另一端》读后感(五):假故事里都藏着真感情

  此篇为书中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几年来,我虽落笔不太多,但每天都会构思小说的情节,斟酌描绘事物的字句。最后,便呈现出这些故事。

  收录于这本书中的十篇小说,有在【one·一个】上发表过的,以及还未发表的新作品。

  希望每个故事都能带给你属于自己的感触和想法。

  在此贴出书中后记,希望你们会喜欢这本书。

  大家读完之后 可以在豆瓣和微博评论,与我交流感想。

  后记:陈年旧梦

  很多个阴天里,雨声潺潺,像喜欢的人痴痴的耳语。我枕着雨滴敲打出的曲子,不知疲倦地做梦。慢慢地,在梦的虚幻中丧失辨别梦境与现实的能力。

  我是个喜欢不直面人生的人,逃避几乎是本能。几年前,与当时认为很重要的人失去联系后,我开始写作。我逃到文字的掩护下,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写的故事越多,我反而看清了自己。我有那么多的感触和情绪,我想表达,于是拽来一个个故事来帮我诉说。我耽于虚构的不切实际,并试图在虚幻中寻找生活的出口。当然还没找到。可写故事成了我理解自己的钥匙,成了我对这个世界保有热情和好奇心的驱动力。写的过程中,我常常能看清某个过去时刻的自己,才理解了我那时真实的心情和所有言不由衷的无奈。我是如此迟钝,又如此敏感。但敏感不意味着敏锐,好多次,我过了好久才明白当初那个人,那些人他们做的令我耿耿于怀的事情,其实有另外的解释。

  我想写出好故事,探究自己实在是不够的。我开始观察遇到的人,看他们在各自生活里的选择,猜想他们的经历,也想象如果是自己,那么会有怎样的感想。朋友说我之前对周遭是很冷漠的,但现今越来越“八卦”了。这是我喜欢的转变,尽管我依然内向,容易腼腆,但是我已经燃起关注世间百态的小火苗。从前,路过一棵繁茂大树,经过一阵落英缤纷都不会有所停留的我,如今瞧见一片枯叶都要想象一番属于它的故事。

  而那些灵光乍现的瞬间,如心动般使我着迷。我走在寻常的街,脑内往往在上演一场场超乎现实的电影。眼角掠过一排闪灯的牌匾,路边凸出一块的摊位,我经过这些,大脑却会突然冒出完全不相关的奇异情节。这些怪诞的想法,闯进我脑子里。没错,我总觉得不是我想出了它们,而是它们自作主张攻陷了我。然后我把它们编就在一个个故事当中,写成小说。

  可虽然是灵感给了我这些创意的设定,但我写的一直都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我们的孤独跟恋旧,面对选择的犹豫不决,口是心非的占有欲和嫉妒,害怕失去却又不懂珍惜,想要逃脱的离别恐惧症……

  我写我自己,也写所遇到的人们。即使小说都是虚构的,可我写下的那些情绪都是真切的。就像大学毕业那年夏天,我忽然间想到的这句话——假故事里往往都藏着真感情。

  还清晰记得那年听到的第一声蝉鸣,那些明知永不复返的时光,总在不设防时循环于回忆中飘荡。那么多感想和感情随着离别消逝一些又增加另一些。我也不喜欢自己消极抑郁的一面,不喜欢权衡爱。但当一个个重要的人非得离开,我并不能扯住他们的袖口不放手。我学会安于独处,安于自我不见硝烟地斗争,安于时有时无的好胜心,安于走向告别的时刻。

  就在昨日清晨,我听到了今夏第一声蝉鸣。相似的夏季又徐徐展开,连续了几天的阴雨暂告一段落。我也睡得少了些,但仍旧做很多不切实际的梦。

  本以为写完这些故事,我就能告别昔日胆怯忧伤的自己,在幻想之中跟自己拥抱言和。但,这些故事早已融为我身体的一部分,使我成为此刻的我。它们或欢悦,或哀伤,总归给到我以慰藉和描述的出口。有时候,虚幻看似缥缈,但它是同爱一样温暖的存在。现实常轻薄寡情,不如偶尔与故事作伴获取温暖片刻。也许未来回首时,正是一些片刻的记忆造就了美好。

  希望看到这些故事的你们,也能感到有所寄托和对自己的体谅。嗨,请来小说这座乌托邦躲一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