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诗的读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唐诗的读法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6 20: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诗的读法读后感精选10篇

  《唐诗的读法》是一本由西川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的读法》读后感(一):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并存的唐诗读法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功不可没,已知的将近五万首唐诗,从不同角度刻画着唐朝的人情风物、万事万物、万情万绪,俨然把唐朝化进了诗歌。也正因如此,大抵从唐朝开始文人之间传诵唐诗佳作、人民群众传诵通俗易懂的唐诗佳作,成为了一道从不曾枯萎的风景。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如何真正地读懂唐诗,如何才能让唐诗古为今用,或者将其真正转换为自己知识精神储备,却是大有玄机的,而这正是西川写作《唐诗的读法》的原因

  唐诗几万首,西川自然可能一带领大家解读,当然,西川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那样的解读,等于“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所以,西川在书中仅是选取了唐诗的部分典型代表深入浅出地从进士文化、佛教、儒家道统等六个方面对唐诗做了解读。西川选取的这几个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唐代社会中的各种因素,他指出“一个时代的写作与同时代其他领域艺术成就不会相差太远。它们之间会相互牵引,相互借鉴,构成一个总体的文化场。”也就是说,“在唐朝,诗歌写作是跟整个政治教育官员选拔制度捆绑在一起的”。西川的论述,是对文学具有时代性的具体解读,也是对“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诠释。这就提示我们,在阅读唐诗或者任何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做的首先要去了解它的创作背景——社会及个人——,然后再进入唐诗本身,从话语、意象及意蕴三个层面做出自己的理解。如此,才是阅读唐诗的真正方法

  唐诗话语凝练,在严格的声律中,句式多变,要想解读出它所具有的真正文化内涵,并将自己的思想与之契合,自然需要带有问题意识。但是问题意识对很多人而言比较难,至少它的深度和广度到底应该如何,是需要阅读者个人文素养参与的。显然,西川的个人文化素养是比较高的,所以他才能够敏锐地从六个方面抓住了唐诗所反映的问题,并反过来,又以这些问题为引导完美地解读了他眼中的唐诗。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正是因为《唐诗的读法》反映了西川的这种问题意识,所以我们是不能从书的编排体系,也就是书的内容是否成系统这个角度来评判《唐诗的读法》的,换言之,西川所列的六个角度,其实各成一个世界,但又不是完全封闭的,如何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需要读者通读全书,才能体味到这本书的体系。

  《唐诗的读法》表面看来是一本读唐诗的入门书,但若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书中随处都是西川的真知灼见,具有理论高度,故其能够满族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唐诗的读法》读后感(二):西川告诉你,唐诗的几种打开方式

  不久前读葛晓音先生的《山水有清音》,书曰“山水”,也明示了本辑诗歌全部是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吧。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文,只要摘选唐诗,山水田园诗必是主要内容。年少时我不懂山水田园诗的美,只知道遵从老师留下的课业,背熟在试卷上填上下句或者上句以至于整首。然后突然有一天,就开始回味起小时候背过的唐诗,觉得好美,意境恬淡,那梦想中的乌托邦,美好的田园生活,似乎只存在于唐人的世界中。

  唐诗是再也没有了,后来的人还是写诗歌,但是,口齿留香山水清远的真是再也没有了。

  但是《山水有清音》也只读了大半,就像你永远不可能一口气读完《唐诗三百首》一样,再美的文字也得留有余地细细咂摸。给你一个轰炸式的乌托邦田园,很可能你有些甜腻,并不觉得美好。其实那个疑问就是从这来的,唐朝到底给了文人一个什么世界?为什么有人那么能写诗那么能写好诗,这山水田园之美好,到底是存在于诗人笔下,还是真是如此。那个时代,似乎人人都能写诗,人人都能读诗,人人爱诗,人人爱高雅后世报告文学肯定是没有的,但是写实的东西都在哪?真的整个时代的人人都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总该有的吧?

  可惜还是学识浅薄,那真的有必要读读西川先生的《唐诗的读法》了。

  怎么就没有写诗的,糙的诗?我虽知道寒山,但是确实第一次在这本书里领略了雅之外的诗歌,那个时代与众不同,不与苟合的,王梵志诗歌。

  于是,这个时候,唐代诗歌才真正的丰富起来。只有山水田园诗的唐朝,就如同这个只有鸡汤年代,是病态的。既然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那么就一定有伟大的文艺,伟大的文艺,怎可能千篇一律

  西川很大胆,他说出了很多读者亦有戚戚焉的话,比如,对王维的看法

  作为一个后世背诵他诗歌长大的人,我是没有胆子这么说,虽然早有腹诽。同样,也不能像袁枚一样,“老子不喜欢”作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以,我们读他的诗歌,背诵名篇,产生怀疑,有了质疑,这是一种正常情感——当你看到这个时代,太多的人容忍不了质疑,你就会感激这种质疑,因为,这正是这个时代想要和古时匹敌的动力

  我们应该尊重这种质疑。

  西川还写到了唐代“文人相轻”的一些八卦。比如,王维和李白各种互看不顺眼,元稹和白居易别别扭扭,其实,哪个时代都缺不了这种现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三观不合”。用我们这些年的语文课学习经历来稍加思索,都会知道,王维和李白能三观和吗?诗亦是人格,你会更喜欢放浪形骸的李白还是更喜欢中规中矩幽深高雅的王维,也是代表了性情之不同。

  我们的确回不到那个时代了,文学的发展也代表了时代的发展。

  另外,你有没有好奇过唐人为什么灵感那么多,出个门写诗,赏个花写诗,别个友人来个朋友写诗,离开家乡写诗回到家乡还写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就是所谓的,要想写先会读啊。在那个没有百度和智能手机的时代,好多人身上自带诗歌小本子,随时手动搜索词汇、意境等等,完成一篇灵之所至的诗歌。然后你会不会有种恍然大悟感觉——套路啊套路,四季都有对应的意境对应的修辞,这让我想到了抄袭神器”调色盘“。只不过在唐朝,人们即便是抄袭,也是练出真功夫来抄袭,平仄格律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这个时代,真的能套路出一首唐诗,那不是动动手指头的事情啊。

  就算你知道很多唐诗也是套路之作,你依然会热爱。不因为什么,因为这一切,出了唐朝,就再也无法复制了,就算知道奥秘,人们依然做不出一首格调高雅借景抒情以景言志的格式韵律都符合规定的好诗歌。

  《唐诗的读法》读后感(三):唐诗的活法

  每天早晨牵着女儿的手,送她上幼儿园的路上,我总会教她背诗,这绝非我对当前应试教育中的返古加以逢迎,而纯粹出自一种文人的自觉,做中国人,不背他几百首脍炙人口诗句,算什么中国人?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种执念,就像西川先生在《唐诗的读法》一书中所写的,今人以为的唐诗不过是入一种进士道而已,与真实的生活唐朝中的人们的真实的生活,差距更在刘郎蓬山之上。

  喜欢读唐诗,却从来不喜欢读赏析唐诗的书,这大概源于我少年时代读文学名著时的经验,本来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偏偏被人一说,竟知道九百九十九个都是错的,而我也在错误之列,搁谁谁都不痛快。读诗也是,比如我一下雨就喜欢站在窗口背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并没有什么意思,就是背诵起来应景得舒服,这时倘若老婆大人怀疑我是在思念谁,而且每次背诵时都是思念不同的人,自然很扫兴了。

  所以《唐诗的读法》这本书,我一开始没有读,但有一天晚上闲极翻开一页,竟大有好感,只用两个小时就读完了,书不厚,却很有分量,5万余字,旁征博引且别有生发,无一句空话废话,最令我喜欢的是那种平等和闲逸的感觉,温一壶酒也读得,沏一杯茶也读得,有些段落是酒香,有些段落又可见茶氛,从头至尾没有拿腔拿调,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老朋友在跟你聊他读诗的感受,不端着,不拿腔拿调,不强迫你听,更不预设任何标准,逢花当看妓,遇草坐为茵,我若自潦倒,看汝争翱翔。看到半截,你可能懂了,颔首不已,也可能悟了,击节称赏,亦可能不懂也不悟,起身走开,笔者却还是讲他的,不以君喜不以君悲,这种书读来最是舒服,诗歌可以负气,谈诗却要有气度,一如当厨的油烟和出厨的氤氲,终究一码是一码。

  不过更令我喜欢的,是书中的观点,这些观点并不另类,不追求剞劂冷峭,只是真实,比如说王维的窝囊,说杜牧的明亮,说李白的自吹自擂,说白居易写诗并无吸引老妪为粉丝兴趣,都极其精到且老道,而对寒山和王梵志的着墨之重,而是以往的文学史所罕见的,老北京太平歌词写“他人骑马我骑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竟有如此渊远的渊源,唐诗中长期被选择遗忘篇章一旦拾得,竟也露出《寒山拾得图》中诡异迷人笑容

  当然,还有我最爱的诗人李商隐,能够感觉出西川先生亦很爱他,用了很多侦探小说手法来剖析他,比如以“忆”字而作为诗歌中双重时间证据,再比如根据他作诗的口吻与吟诵的目标,说他恐怕是日常没有说话的对象,这更像是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分析,由此得出李商隐是个结巴或患有社交障碍结论也未可知……李商隐平生最擅写的是“不可说”,而今人却总以为他写的是“说不得”,西川先生一语中的:当代人对他的写作是“真就没招儿”了,令人捧腹

  《唐诗的读法》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通篇没有什么主线,诗歌,诗人,时代,流派,随处起笔都可洋洋洒洒,当然有一条隐晦的线,却是没有点明却又不言自明的,那就是讲到了唐诗在历史演变曾经怎样被美图秀秀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与审美,所以说是“唐诗的活法”,也很得宜。近来热播的电视剧风筝》,看到倒数第二集的结尾,当无数历史人物遁去,一个青年站在山顶高喊“君问归期未有期”时,很少被影视剧感动的我,居然号啕大哭了一场,你问我为什么哭,我说不出,这正是唐诗的妙处。

  《唐诗的读法》读后感(四):解读唐诗新姿势

  唐诗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个很微妙的存在。说它阳春白雪吧,确实啊,泱泱大唐,文学顶峰,一首首璀璨的古诗犹如星星照亮了中国文学的天空,也是很多文学作家研究的对象;说它下里巴人吧,也是啊,上到八十老妪,下到三岁顽童,好像谁都能随口说出那么一两首。从幼儿园开始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我们读唐诗大都遵循朗读、背诵、释词、解义,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条线来的。至少,在读到西川先生的《唐诗的读法》这本书之前,相信很多人就是这样读唐诗的。

  其实,我在拿到这本书之后,光看题目,还以为这是一本讲唐诗韵律的诗,直到看完我才知道,这和书的内容差了十万八千里。作者西川先生是诗人、散文随笔作家,他对诗的理解和研究使得他对唐诗的深入普通作家又多了一份感同身受,最主要的是,这本书给了读者一个解读唐诗的全新的角度。作者“针对当代唐诗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给出看法,同时希望为新诗写作和阅读提供参考” 。作者没有停留在某一首诗的表面,也没有粗浅地介绍一大堆诗人,而是把诗歌、诗人放置到唐朝这个辽阔的背景中,深入回答了“唐人怎样写诗?是否如我们这样写?为什么好诗人集中在唐代?诗人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的异常常态”拨转回正常的轨道

  相对于别的唐诗著作来说,这本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作者以诗人的专业性和敏锐性来评论唐诗,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与当下的所谓古体诗真正的区别不在于“语言是否精简,词汇是否优雅、古奥,诗意是否噬心,诗格是否快意恩仇或者嬉笑怒骂或者块垒独浇或者空阔寂灭”而在于是否将“宋化的儒学提升国家哲学层面”,是否具有这样一种精神气度。唐诗的繁荣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但它之所以为后世流传是因为诗人们没有把诗歌内容仅仅局限在一己的悲欢离合上,而是放到了社会的国计民生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诗人可能并没有像现代人要求的那样高尚纯净,但这已经让唐诗在思想境界上占据了制高点。

  唐诗丰富多彩著名的诗人也非常多,作者在介绍这些人的时候没有让某一个人顺着时间的河水顺流而下,而是在空间上让他和许多当时的诗人发生横向联系。这样的接触、比较,使得读者能更立体地认识某一个人和他的思想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的诗歌成就。比如,在提到王维和李白的时候,他们之间的交流就颇让人回味。同时,作者也没有就某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就否定其在诗歌或其他方面的成就。比如,唐朝的奸相李林甫,虽然他在政治上不怎么样,但作者还是对他在诗歌以及绘画方面的才能给予了肯定。

  不仅如此,作者在探讨怎样读唐诗的时候,没有把唐诗作为孤立的一门学问去看,还阐释了唐诗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如,诗和画的联系,诗和舞蹈的联系,诗和人的关联,诗和当时的政治、音乐乃至历史大事件的关系。这样,唐诗就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让读者得以脱离背诵、释义的阶段,而进入思考和概括,那才是对唐诗的确切认知。作者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还穿插进很多绘画、雕塑、书法、陶瓷等文物的图片,让书的内容更丰富,也更有说服力。

  就像我们一开始说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继承,要发扬,就先要读懂唐诗,了解唐诗,这本书给读者解锁了一个解读唐诗的新姿势,让我们能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去认识唐诗!

  《唐诗的读法》读后感(五):问题意识与时代意识并存的唐诗读法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功不可没,已知的将近五万首唐诗,从不同的角度刻画着唐朝的人情风物、万事万物、万情万绪,俨然把唐朝化进了诗歌。也正因如此,大抵从唐朝开始,文人之间传诵唐诗佳作、人民群众传诵通俗易懂的唐诗佳作,成为了一道从不曾枯萎的风景。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如何真正地读懂唐诗,如何才能让唐诗古为今用,或者将其真正转换为自己的知识和精神储备,却是大有玄机的,而这正是西川写作《唐诗的读法》的原因。

  唐诗几万首,西川自然不可能一一带领大家解读,当然,西川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那样的解读,等于“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所以,西川在书中仅是选取了唐诗的部分典型代表,深入浅出地从进士文化、佛教、儒家道统等六个方面对唐诗做了解读。西川选取的这几个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唐代社会中的各种因素,他指出“一个时代的写作与同时代其他领域的艺术成就不会相差太远。它们之间会相互牵引,相互借鉴,构成一个总体的文化场。”也就是说,“在唐朝,诗歌写作是跟整个政治、教育、官员选拔制度捆绑在一起的”。西川的论述,是对文学具有时代性的具体解读,也是对“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诠释。这就提示我们,在阅读唐诗或者任何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做的首先要去了解它的创作背景——社会及个人——,然后再进入唐诗本身,从话语、意象及意蕴三个层面做出自己的理解。如此,才是阅读唐诗的真正方法。

  唐诗话语凝练,在严格的声律中,句式多变,要想解读出它所具有的真正文化内涵,并将自己的思想与之契合,自然需要带有问题意识。但是问题意识对很多人而言比较难,至少它的深度和广度到底应该如何,是需要阅读者个人文化素养参与的。显然,西川的个人文化素养是比较高的,所以他才能够敏锐地从六个方面抓住了唐诗所反映的问题,并反过来,又以这些问题为引导,完美地解读了他眼中的唐诗。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正是因为《唐诗的读法》反映了西川的这种问题意识,所以我们是不能从书的编排体系,也就是书的内容是否成系统这个角度来评判《唐诗的读法》的,换言之,西川所列的六个角度,其实各成一个世界,但又不是完全封闭的,如何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需要读者通读全书,才能体味到这本书的体系。

  《唐诗的读法》表面看来是一本读唐诗的入门书,但若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书中随处都是西川的真知灼见,具有理论高度,故其能够满族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