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读后感10篇

2018-03-28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读后感10篇

  《人文精神伟大冒险》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E. 毕肖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5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读后感(一):人文艺术的回溯之旅

  人文艺术是个范畴很大的概念思想宗教、艺术、文学等都包含其中。想要用一本书来讲述人文艺术通史,可谓是极有野心。身为美国奥兰多瓦伦西亚学院教授的菲利普·E.毕肖普刚好有此野心,他在《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一书中,的确尽己所能的梳理了人文艺术相关文化形式及其演变过程,以时间为线,带领大家开启一段人文艺术的回溯之旅。

  作为人文艺术通史的通识读本,覆盖面广的同时自然无法达到精深的诠释。从一个业余读者的角度来看,虽然对每一个具体内容的讲解都只是小小的几段文字,但作者介绍点评还是很精练的,抓住核心特点。有了作者梳理的主线,可以把自己兴趣的点,再做扩展阅读了解

  比如音乐戏剧发展过程。

  古代世界中,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有了简单的里拉琴音乐盒。

  到古希腊时期,已经有了戏剧,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成为最受欢迎悲剧,从酒神庆典仪式发展而来的喜剧也大受欢迎。

  到了罗马时期,泰伦斯对戏剧做出了革新,不但更加注重人物的刻画,还开创了比较复杂的复线情节

  基督教兴起后,发展出圣歌的形式,格列高利圣咏成为最有影响的基督教音乐,是一种素歌或者单声圣歌。同时,基督教哲学家波爱修斯的论文《音乐基础》成为著名的音乐理论著作。

  中世纪时期,乐谱出现了。中世纪戏剧是从作为季节仪式的弥撒演化而来的,神秘剧、教堂剧大大发展了戏剧性表演艺术。

  到了哥特时代,演化出了复音乐曲,从传统的单声素歌发展到多声部。哥特式的戏剧把内容从宗教扩展到世俗关怀,发展出神秘剧、神迹剧、道德剧的分类,最重要的特点是通俗的,表演也从教堂拓展到城镇

  中世纪晚期的音乐发展出了“新艺术”风格,吟游诗人的单声歌曲被更细腻的世俗音乐取代了,世俗歌曲不但拥有了多声部,还充实了复杂的节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一种通俗的歌曲形式,弗洛托拉。牧歌则确立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民族风格,促进了音乐的表演和音乐作品的出版。马达莱纳·卡苏拉纳成为第一位发表音乐作品的女性

  伊丽莎白时代,戏剧大繁荣职业演员组成巡回剧团在酒馆和其他临时场地演出,剧院出现了。公开剧院的戏剧表演有了新变化,发展出演说式的表演风格,用丰富动作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莎士比亚正是这一时期的戏剧天才。伊丽莎白时代,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经文歌、通俗牧歌。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最伟大的音乐发明是歌剧。歌剧逐渐成熟,分为正歌剧和喜歌剧两种形式。威尼斯音乐学校诞生了。威尼斯人芭芭拉·斯特罗兹成为全靠发表自己的作品而出名的第一个欧洲作曲家。著名作曲家安东尼·维瓦尔第的音乐则传遍了整个欧洲。

  启蒙运动中,德国产生了资产阶级戏剧,剧作家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开创了德国民族戏剧,描绘感情比较直接和真诚的人物。古典作曲家海顿在古典风格领域做了大量创新,并发明了古典交响乐。莫扎特是维也纳“快乐”风格的大师,他的歌剧杰作《费加罗的婚礼》捕捉到洛可可的快乐和轻浮情绪,同时也上演了关于世故智慧故事

  浪漫主义时代,贝多芬对欧洲的音乐厅音乐进行了革新,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同一时期涌现出了肖邦、帕格尼尼、柏辽兹等音乐大师。

  工业时代,瓦格纳以自己独特的音乐思想革新了歌剧和音乐形式。德彪西的音乐给人留下具有暗示意义印象。浪漫主义晚期,音乐的民族主义也逐渐兴起。契诃夫和易卜生在现实主义戏剧中强调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心理透视。

  现代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更加多元化。勋伯格开创了第一个“自由的”无调音乐,他的无音调曲目因为强烈的情感性被称为“表现主义”音乐。布莱希特发明了史诗剧,魏尔的音乐充满了辛辣的忧郁和现代派的不和谐音。美国交响乐天才查尔斯·艾夫斯则捕捉到了美国民众生活的听觉韵味。爵士乐引导了新的音乐潮流

  到了当代,音乐和戏剧的流派和形式更加多元化。当我们欣赏当代多元化的音乐和戏剧时,可曾想过这些艺术形式曾经经历过上述的长期演变过程?

  从古至今,音乐和戏剧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注重对情感和内心理解和表达。

  音乐和戏剧只是一个例子建筑绘画、文学等都经历了各自的历史演变过程。菲利普·E.毕肖普把繁杂的内容组织起来,为我们串起了一条线。循着这条线,总能找到指引,发现更多新空间

  2018.03.23雾凇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读后感(二):一扇通往过去时代的艺术之门

  叶丹 (诗人)

  作为当代人,我们时常感觉当代变化之快、技术更新之频繁,以及变化给人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所谓的高效率,以本世纪以来尤为明显。但接受这些变化的代价往往是放弃自身(本民族或者地区)的生活节奏,与邻人在虚空的物欲里追逐竞赛,将自己放置于人群之中,这样才能感觉到一点点安全感甚至那些无法判断来源自豪感,害怕成为落伍之人,这种害怕被时代淘汰的的心理可称之为一种自卑,而自卑和自大像公用身体的双人头一样难以分开。

  确实,当代是自大的。各种天文数字给自大的人撑腰。但数字和我们每个个体关系到底有多少,我们和这些数字的亲密度到底如何呢?数字的意义是否不可磨灭

  当代变化之快让我们不停地追逐平面的,没有生命力事物,例如沉睡在抽屉里的淘汰手机,它是真的死的东西,没有任何生命力可言。也就是说我们正在追逐的东西多数是速朽的。那么,什么东西才能收拾我们当代人的心理残局?什么才是不朽的呢?可能答案之一必然指向——人文艺术,正是这些高贵而无用之物,例如《圣经》、古希腊哲学、古罗马雕塑、哥特建筑、中国书法、元明绘画以及商周之鼑保证全世界的各个角落的民族血脉流畅,仍可呼吸

  自卑或者自大的根源无知。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国人总是急于寻找答案)?拿我们国家环境下长大的人来说,从小学大学,思想政治代替了美学教育,理科生鲜有接触人文美学教育的机会,文科生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糟,要面对被意识形态调教过的、老掉牙的、平庸教材和惯于照本宣科的老教授。总之,我们基本上面对的是零美学甚至是负美学教育,我们在艺术常识方面缺失皇帝的新衣一样明显又无可奈何艺术家、作家可以凭借其敏锐感受力自行艰难摸索,从没有人告诉普通人要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什么是当代艺术?过去时代的艺术又是怎样的?我们甚至找不到称职的自我教育的“教材”。我几乎每天都买书,近日遇到了一种新出版物倒是可以称得上称职的通识教材——《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此书将过去时代的绘画、诗歌、雕塑、戏剧、哲学、宗教、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分支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见识了这些伟大的冒险家如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时代的艺术之门,入门读物要好,就像要选对老师,然后自行修炼,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正常”二字对外国人可能实属平常,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奢求

  在资本热爱冒险的当代,把人文的底子夯实了,了解和享受世界有怎样伟大的过去,将生命放置在历史的合理位置,再往未来之塔攀登,不要在盲目地冲刺过后,发现自己双脚所踩的踏板下空无一物。

  .0pt;�Uy4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读后感(三):这是一次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欢迎加入

  人与其他生物区别是什么?其他动物玩耍,相互照顾;有些建造蜂巢、鸟巢和居所;有些独居,有些群居;有些似乎用语言交流。那么是什么把我们与它们区别开来的呢?这是人文学科提出的基本问题。图像和思想的流动占据了我们的精神;它们流入我们的语言,在构成人类文化的无数形态中具形。那么其他动物如何讲述神话和故事,用颜料涂抹居所的墙壁,掩埋死者崇拜神圣呢?这些似乎本质上是人类行为,这些本质构成了人文学科。人类正在找寻答案。

  数千年来,人类在对意义的寻求中重新构筑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组建了家庭,家庭加入了群体,群体构成了文化,文化创造文明,每一代人又反过来根据自己的教育而构型。但对每一个新人来说,冒险总是要重新开始。每一个人都必须发现真实地表达其内在生活的意义。每一代人都重新定义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午夜巴黎》中的欧文·威尔森的电影画面

  在伍迪•艾伦2011年的影片《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由欧文•威尔森(Owen Wilson)扮演的一位失意小说家吉尔惊奇地发现,当午夜时钟敲响的时候,你可以在巴黎任何一个街角进入一辆小型公共汽车从而穿越时间。他不相信自己竟然有幸与他崇拜的那些人——20世纪20年代旅居巴黎的艺术家们共饮恳谈:与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菲茨杰拉德夫妇聚会,与厄内斯特•海明威讨论写作,把手稿交给葛特鲁德•斯坦因评阅,并与皮埃尔•马蒂斯和巴勃罗•毕加索等画家擦肩而过。在这个午夜当口,正当他要勾引毕加索的前情人时,他们又被一起送到这位情人所崇拜的那个时代——19世纪巴黎的黄金时代,在那里,他又被她想象中的偶像们所带走,他们是亨利•图卢兹-劳特累克、埃德加•德加和爱德华•马奈。车轮就这样转动着。吉尔在这种喜剧般的穿越中发现,他可以崇拜文学传统所取得的成就,但最终他必须凭借自身在自己的时代创造他自己。

  在利用一个不现实的超自然脚本的同时,伍迪•艾伦的影片探讨了人类保存和传输集体价值的过程,我们称这个过程为传统。传统是以多种方式传输的:不正规的是家庭习俗游戏民间故事;较正规一点的是训练学习和宗教制度。人文学科就是这些传统得以穿越时间的传输工具。传统不是靠魔术存在的。一个传统只能通过激发每一代新人的创造力才能延续下去。当个人进入成年时,他们更新和扩展了以前各代人积累的表达和反思。就如同欧文•威尔森饰演的人物一样,通过与以往传统的相遇,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对现实的独特的个性体验

  人文学科包括传统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在过去展开,在当下仍在继续。 习惯上说,人文学科包括以下几种表达方式: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版画复制、摄影和电影),表演艺术(音乐、舞蹈和戏剧),以及文学艺术(诗歌和散文)。 与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的是所谓的思辨模式:哲学、宗教和历史。人类用这些模式思考一些根本问题:“什么是真理?”“神的本质是什么?”“过去有什么意义?”。 人文学科就是通过有成效的互动相互作用来阐释这些不同的模式(艺术、宗教、哲学)的。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高速电子系统使全球互联网运转起来,使得几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地方都能在瞬间进行交流。每一个具体的艺术表达都可以在网上看到它们的创造者,花几个小时就能了解关于他们的更多信息。如此容易地了解到这么多的人类成就,这在以前是绝对办不到的。

  全世界的人文学科,无论哪个种族、哪个民族、男女老幼每时每刻都在取得新成就。有趣的是,几乎每一个创造都含有对传统的拒绝或蔑视,有些是对过去的翻新,有些是对过去的取代。但没有一个是仅仅以打破规则,或仅仅以破坏过去为基础的。相反,他们的创造性蔑视都是与传统的对话,与过去的人文成就的对话。没有这个语境,这些作品就将是过眼云烟

  正是人文学科丰富的连续性创造了意义的语境,但是,如果不熟悉这种连续性,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我们就几乎无法应对这些艺术。简单地说,为了质疑权威,我们需要首先懂得权威。为了成为人文学科的创造者,我们必须首先懂得人文学科。

  如果像所有人所说的那样,知识就是力量,那么知识也是快乐。对一种人类文化的了解所赋予我们那种文化的力量,其中也包含着快乐。这对于波普音乐就如同对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一样真实。知识增进了我们在世界上获得力量、发现快乐的潜力

  在《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这本书中所讨论的文化作品提供的是意义和经验的一个丰富矿场,理解它们往往是件艰苦工作,而这样做的回报丰厚的。当我们越来越充分地掌握我们周围的文化时,我们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也在不断增长

  阅读本书的过程将是一次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欢迎加入。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读后感(四):人文精神是场冒险吗?

  以大历史的视野看,工业时代的来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然而,对生活在19世纪新工业城市工人来说,见证历史一点儿也不好玩:肮脏的空气、单调的生活、高强度的劳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疾病……美国学者菲利普·E·毕肖普记载,到访曼彻斯特的外国记者受到了惊吓,称“文明创造了奇迹,而文明的人几乎回到了野蛮时代”。类似论调并不陌生,今天也常有人感慨人文精神的式微,或将振兴人文精神视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良方。倘真如此,毕肖普以“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命名著作,倒有几分古怪了。

  作为一本人文艺术通识读本,《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中对“人文艺术”的定义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行为,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自古代世界始,作者将5000年的人文艺术发展娓娓道来,称之为一趟旅行。这趟旅行本身是一场“冒险”,因为理解过去的意义和经验,犹如踏足一座物产丰沛、地形复杂的矿场,是艰苦的;旅程中所见亦皆是前人的“冒险”,因为每一代人都需面对不同的难题,在不断寻求意义的过程中重新构筑世界,展现出非凡的勇气。

  这就有别于观者拿来消遣的人文艺术了。我们看画展、听歌剧或者阅读一本小说,难道不是作为一种享受乐在其中吗?但是,撇开第一印象的审美,当我们思考作品的深层含义,揣摩创作者的意图,并希冀有所得,益于个人或社会的时候,就不尽然是为了愉悦了。毕肖普认为,人文学科的重要价值,是作为一种传播传统的工具。它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途径,前者如家庭习俗、游戏或民间故事,后者如训练、学习和宗教制度。这些方式殊途同归,最后达成了统一。因此,就这一功用来说,人文艺术的载体是绘画还是雕塑,音乐还是文学并非最重要的,有心的读者当捕捉到创作者诉诸作品的“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的“全能人”当是最佳的表达者,他们有多种手段可相互补充。尽管有人唏嘘,倘若达·芬奇多花点心思在绘画上,别用不成熟的油彩做壁画、别留下烂尾的作品,想必能留下更多杰作。然而于达·芬奇而言,成为全能人显然要比只当一个画家更有吸引力。他的工业设计草图在当时难以付诸实践,在后世也只是骨灰级粉丝复制呈现的展品,但置于文艺复兴的背景下,便不难理解达·芬奇所崇尚的人文精神,他追求的是理论上解决问题,完成了一项智力的挑战。

  通常来说,人文精神是脱胎于环境的。譬如,希腊文明起源于两个青铜时代的文明:崇尚享乐的米诺斯文化,造就了技巧娴熟的乐舞壁画;尚武的迈锡尼文化,则留下粗犷豪放的雕塑作品。到了罗马文明,他们一方面讲求实际,沿用古希腊和希腊化时期的文明,一方面又需证明帝国权力,发展艺术形式以丰富公民的娱乐生活。彰显贵族气质的雕塑、透过断壁残垣窥见的斗兽场和发扬光大的讽刺诗,都从环境中汲取养分。还有我们津津乐道的中世纪骑士精神,毕肖普认为,它可能源自封建效忠誓言的需要,是频仍的战事和宗教热忱之间结出的一朵奇葩。

  毕肖普以时间为轴,将同一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置于一节,更容易看到,其中传达的人文精神是相互映衬的:巴洛克的绘画和建筑登堂入室,巴洛克的音乐也同时兴起。又如,当代出现了“概念艺术”的理论,提出,作为一种观点,艺术品可以用之即弃。绘画可如是观,文学又何尝不能?“元小说”的兴起,为故事的故事、小说的小说发声,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丢弃小说的皮囊。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是与实际问题针锋相对的。另一个佐证是艺术流派的轮回。古典主义被取代了,两个世纪后又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巴洛克没落了,时移世易后的有闲阶级又将之拾起。看似相同的作品,实质上模仿的成分并不多,贯穿其中的是不断求解的人文精神。

  所以,我们也无需感叹今不如昔,大师不再。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中,主人公穿越回20世纪初的巴黎,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毕加索相对,是他眼里的黄金时代;他结识了尤物阿德里亚娜,两人又双双穿越到了19世纪,看到马蒂斯、高更、德加,是阿德里亚娜不愿归去的黄金时代;这还没完,印象派大师们心心念念的是文艺复兴的辉煌……罢了,哪有什么最好的时代!人文精神不是得陇望蜀,今天也并不缺乏人文精神,我们无法用过去的作品来表达当下的生活、求解当下的问题,于是我们始终在创新、在摸索。如果说人文精神是一场冒险,那是我们甘愿跳脱出安逸、主动去思考温饱之外的问题,哪怕它会让我们不安、失望、纠结,也觉得一点精神上的报偿就值回票价——“真实地表达内在生活的意义”,今天的我们和各个时代、抱持不同人文精神的大师们是一样的。

  ——戊戌年读菲利普·E·毕肖普《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要读人文艺术通史?

  我们身处一个容易遗忘的时代,幸而还有些东西经得住时光的考验。其中有一条流脉叫“人文精神”。歌德说:“如果你说不出过去三千年的事情,那你就处在黑暗之中,毫无经验,浑浑度日。”歌德的话指出了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一些历史的原因。

  开启《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其实不难。全美近百所高校以它为教材,对于感兴趣的“编外学员”,它的阅读大门同样开放。全书编排框架明晰,线性中分主题,提供图文并茂、点面结合的阐述方式,涵盖图像艺术、造型艺术、音乐艺术、建筑艺术、人体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艺术等领域,深度有不足,广博则足够。就“通识”之目的,达到了。

  该书的考察起于史前时期,在人类发明书写之前,艺术的形式表现在面具、塑像、陵墓等方面,在神迹普现的神话时代,人的创造性已如萤光闪现。“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当然,确切的说,它肇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文明,学者们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现实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真实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理念在中世纪一度湮埋,在文艺复兴时期重新发现,在启蒙时代发扬光大,在现代文明里集中表现为珍视人的价值的态度。从远古至21世纪,浓缩成一部通史。

  作者采取了综合看待文化史的态度。没有哪种艺术是孤立的,它们必须放置到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即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与艺术的相互影响。如果仅仅停留在艺术品的赏析,就过于薄弱了;如果对作品做宏阔的背景分析,那要注意避免湮灭艺术品的趣味。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本书做得不错。

圆形剧场,罗马,约72-80年,长轴189米,短轴156米,高49米。

  以圆形大剧场为例。圆形剧场大约造于公元72~80年,体现了相当成熟的罗马式建筑风格。作者说:“圆形剧场是罗马工程的骄傲,也是罗马人喜好公共景观的一大贡献。装饰性的浮雕圆柱记录了罗马艺术对希腊艺术的借鉴。但复杂的拱门排列和支撑5万名观众席的穹窿则是纯粹的罗马创造。”奥古斯都雕塑、图拉真凯旋门、图拉真论坛、波图努斯神庙、君士坦丁长方形会堂、万神殿……这些建筑的风格和圆形剧场很接近。这是罗马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与罗马帝国的政体密切相连,着力突出统治者的伟大与神圣。作者还谈及罗马人的日常生活,谈到庞贝城的城建和住宅区划,谈到罗马时期的女性地位,谈到维吉尔、贺拉斯的文学创作,谈到斯多葛学派的哲学理论。它们汇聚一起,共同打造了“帝国的艺术”,反映了渗透到人文艺术里的罗马人的物质生活,还有他们的期待、向往与价值观。

  艺术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即使面对中世纪的漫长“黑暗”,作者没有放弃对该时期历史面貌的展现和人文精神的挖掘。比如,他以“哥特的觉醒”强调中世纪晚期欧洲城镇和王国的兴起,哥特建筑运动既是宗教热情的反映,同时反映了世俗权力和财富的推动力。中世纪虽然氛围压抑,人文之光仍有闪烁,比如大学的出现,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观,乔叟与薄伽丘的故事集,有了这些萌芽的抽长,方才有文艺复兴的繁花胜景。

  作者书写每个时代的笔墨比较均匀,不像大部分艺术史那样只专注几个巅峰时期,因此更能体现历史的连贯性。我们能够从本书中找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一些共同的特性,比如它们同样弥漫的浓郁的宗教氛围,文艺复兴在提升人的价值的同时并不要求推翻神的统治,而是倡议宗教改革。人文精神并非尽善尽美,比如,作者谈及蒙田在《为雷蒙·塞蓬德辩护》一文里质疑了最普遍的人文主义思想——人对于其他动物的优越性。蒙田问道:“当我和我的猫玩耍的时候,谁知道我是她的消遣还是她是我的消遣?”他还说,“这样一个可怜的弱小的生物”——一个人,“竟然自称是宇宙的主人和上帝……”在蒙田的思想里种下的怀疑主义的苗子,将来会全面催化,掀起新的思想浪潮。

《美玻璃圣母》,法国沙特尔大教堂,12世纪,有色玻璃窗,哥特风格。《晚宴》,20世纪70年代,朱迪·芝加哥,女权主义装置艺术。

  人文艺术成就浩如烟海,到底应该选取哪些材料,极其考验作者的视野和素养。菲利普·E. 毕肖普具有超过25年的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和写作经验,他对于《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这样的“一卷本”人文艺术通史的编写大致是得到肯定的。他选取的所有作品都可说是人文精神的文艺典范。有些作品入选是因其体现的风格鲜明。比如,法国沙特尔大教堂12世纪的有色玻璃窗《美玻璃圣母》,这种诡谲绮丽确实是哥特式的审美。有些作品入选是因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比如乔托的宗教画、贝尔尼尼的雕塑。有些作品的入选突出了个人对时代的突出影响,比如“文艺复兴三杰”的雕塑与油画,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些作品的入选是因为它们开创了新道路,比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毕加索的《阿维农的少女》。有些作品的入选是代表了社会思潮的风向,比如安迪·沃霍尔体现消费主义的作品《梦露双折画》,朱迪·芝加哥的女权主义装置艺术《晚宴》。等等。

  玛格丽特·马诺称赞毕肖普,“他表达的思想深刻而具个性,选择的内容谨慎而具权威性”。在毕肖普于2010年4月去世之后,马诺承担了《人文主义的伟大冒险》第七版的修订工作。她一方面扩充了古代文明中关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古代美洲的内容,一方面增补了当代艺术的形式,包括计算机/视频艺术、绿色建筑、后殖民和女性主义艺术家、以及艺术和建筑的全球主义,另外,毕肖普原来开辟“日常生活的窗口”以补充各时代的生活场景,马诺现在增开了“环球视角”辐射更广阔的地球他处的景象。马诺的修订进一步拓展了全书的阈限,符合时代开放发展的需要,在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进行展现时,避免把这种文化自豪感等同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优越感,而力求对西方文明之外的其他人类艺术也给予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