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未尽的苦难》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未尽的苦难》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9 20: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未尽的苦难》的读后感10篇

  《我未尽的苦难》是一本由帕特里克·金斯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一):深刻反思难民危机的真正根源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期盼。世界各国人普遍厌倦了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所以当世界各国将发展摆在第一位的时候社会的发展进步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贫困水平也在不断降低。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不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因素增多,加上不同文化信仰宗教文化等的影响地区性、局部性的战争和冲突时有发生恐怖与反恐怖斗争也日趋激烈,中亚、非洲等地的难民危机逐渐成为世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2015年夏天,深受战乱、贫穷困扰的中东、非洲难民们铤而走险,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前往心中向往的欧洲,造成了欧洲难民危机。

  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地区。2015年上半年,这一地区战乱不断、持续动荡,加上“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猖獗活动,使得大批难民外涌,成为这次欧洲难民危机的导火索。

  数量急剧上升的难民潮,显然已经超过欧洲各国的收容能力。据央广网2015年10月的一则报道:根据联合国难民署9月底公布的数字,今年以来已有超过44万难民和移民横渡地中海前往欧洲。其中希腊、意大利作为主要的海上门户首当其冲承受着巨大的安置压力

  不只是这些“前线”国家早就已经“气喘吁吁”,难民危机还在整个欧洲大陆迅速蔓延。从黑夜漂到白天,从海上漂到陆地,尽管难民落水遇难的悲剧不断发生,但是选择从土耳其走海路到希腊莱斯博斯岛登陆,仍然是许多难民进入欧洲的第一步,今年已经有超过30万人通过这一方式到达希腊。而这一路,难民们时时刻感受到的都是气愤绝望

  记者采访时,有难民表示:“在海上漂流的时候,我们已经放弃活下去的希望了,我跟自己说,死定了。没有人帮助我们!土耳其警卫队员看到我们,但他们不管,希腊警卫员看到我们,也不来救。那时候我们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没用的人,根本不是人。”

  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地区。今年上半年,这一地区战乱不断、持续动荡,加上“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猖獗活动,使得大批难民外涌,成为这次欧洲难民危机的导火索。长期以来,欧洲对移民相对开放态度使得其成为难民寻求庇护的理想目的地。不过,目前看来,数量急剧上升的难民潮,显然已经超过欧洲各国的收容能力。同样作为接受非法移民的“前线”,意大利的“南大门”兰佩杜萨岛就常年面临安置来自北非移民的压力。

  希腊和意大利作为中东北非难民登陆欧洲的起点,早已不堪重负。非法移民问题不仅令希腊、意大利头疼,更是欧洲各国的共同难题。难民们口中高喊的是“默克尔,请救救我们!”德国是此次难民潮中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据统计,2015前三个季度已经有50万名外来移民在德国申请避难。

  此次难民潮可称之为战乱综合后遗症,是几个因素叠加的结果:十年前美国入侵伊拉克、利比亚造成的乱局持续发酵,几年前横行北非中东的颜色革命恶果继续显现,再加上叙利亚内战和伊斯兰国乘乱兴风作浪。因此,这波难民潮就具有难民人数多、来势汹汹解决难度大的特点

  欧洲难民危机的来源非常复杂,从历史方面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军事方面、经济方面等都有强大的诱因。

  本书《我未尽的苦难》,由英国《卫报》专职报道移民问题的记者帕特里克·金斯利撰写,就是通过一个叙利亚难民哈希姆的遭遇这样一个“小窗口”,来对全欧洲难民危机进行一次全纪实。哈希姆当然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有一天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乡。但2012年4月一个下午发生的事情,从此深刻地改变了哈希姆以及他后来的命运

  2015年5月,当欧盟对外宣布将出动武力打击利比亚人口走私生意的当天,哈吉正在悠闲地跟朋友聚会,这位利比亚势力最大的蛇头根本没把欧洲人的决定放在眼里全世界普遍认为,蛇头是造成欧洲难民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无情盘剥难民的同时又给欧洲带来惶恐不安。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

  在帕特里克·金斯利笔下,无论是难民哈希姆,还是蛇头哈吉的故事,都只是构成这一历史性迁徙运动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那些在另一端营救难民的海岸警卫队;给难民提供食物和庇护的国际志愿者,以及处心积虑希望难民只是途径本国的政策制定者,他们的面孔也被一一呈现出来。在这场从地中海深处、从撒哈拉沙漠中、从巴尔干半岛边境不断前行的关于绝望、孤独甚至死亡的灵魂大迁徙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有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发自内心呼唤

  死里逃生之余,哈希姆和妻儿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地离开叙利亚,最终寻找到一个能够真正安身立命的“新家园”!逃难路上,哈希姆经历了种种曲折,他的最终命运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幸运的,而和他一样离开了故土许多难民,很多都在颠沛流离中丧失了生命

  欧洲难民危机是一场全世界的灾难,我们在感到痛心的时候,更应当吸取教训特别是美欧等发达国家更应当思考如何在全球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怎样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世界事务,特别是不能是可以世界警察身份肆意干涉他国民主和内政,更不应该肆意发动战争或变相支持他国发生战争。

  正如有专家所言:美国是世界难民危机的最大制造者,应该为欧洲难民危机负责。同时欧洲要反思,还应反躬自问:难民悲剧的产生,欧洲有没有责任?回避不了的事实是,美国动辄对别国的用兵动武,欧洲大国差不多每次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派兵出钱,助纣为虐。要消除难民产生的根源,欧洲国家就不应该对美国的这种行为亦步亦趋,一味追随。相反,作为美国的盟友,对美国的类似举动应予以劝阻和制约。

  《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二):何时能够不再有难民

  电视上、书籍中关于难民问题的新闻或有之。没有人想着要离开故土,但当他们不得不离开故国故土,踏上的却基本上是一条莫测的前程。那么,究竟什么是难民呢?1951年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将难民的定义规定为,难民是“因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原因留在其本国之外”的人;而1969年的《非统组织关于非洲难民问题特定方面的公约》对非洲难民的定义除保留以上内容外,又加上了“由于外来的侵略、占领、外国统治严重扰乱公共秩序事件”而离开本国的人这样一些限定语。基本上,如今已经演变成了热点问题的难民,多数来自中东地区,如阿富汗、叙利亚等国。

  由英国《卫报》专职报道移民问题的记者帕特里克·金斯利撰写的《我未尽的苦难》一书,就是通过一个叙利亚难民哈希姆的遭遇这样一个“小窗口”,来对全欧洲难民危机进行一次全纪实。哈希姆当然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有一天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乡。但2012年4月一个下午发生的事情,从此深刻地改变了哈希姆以及他后来的命运。死里逃生之余,哈希姆和妻儿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地离开叙利亚,最终寻找到一个能够真正安身立命的“新家园”!逃难路上,哈希姆经历了种种曲折,他的最终命运还是比较好的,而和他一样离开了故土、故国的那些难民,一心盼望着幸福安定生活的其他难民们,很多却从此再未能看到第二天的升起的太阳

  那么,造成了难民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根源又在哪里呢?不仅仅帕特里克·金斯利这样认为,就连全世界多数国家和人们也都会普遍认为,蛇头是造成欧洲难民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从来没有把他们当人,而是当作了可以带来金钱利益的“工具”。蛇头哈吉,不过是诸多蛇头中的一个典型而已。但其实,除了这些大大小小的蛇头,如难民哈希姆一路逃难过程中所经历过的那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比如营救难民的海岸警卫队;给难民提供食物和庇护的国际志愿者,以及处心积虑希望难民只是途经本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他们在难民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又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更不用说,造成难民问题的源头,比如难民所在国,比如那些带来了战争、灾难的国家和群体,他们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这些问题,没有人回答。哈希姆不能够回答,他和他的妻儿想要的,仅仅是安定的生活而已;蛇头哈吉不能够回答,他只是想获利而已,甚至以某种客观眼光评价的话,他们也没有仅仅是在作恶;还有那些帮助难民的志愿者们,他们的好心好意与一腔热情,结果到底是对难民们好呢,还是反而对他们的长远形成了某种不利了呢?!

  所有的回答其实都没有什么意义,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怎么样能把难民问题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直到有一天,再没有什么难民问题……

  《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三):生死逃亡路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是震惊的。虽然我知道在全球倡导和平的局势下,在地球上的某个国家依然战火连天,这个世界上依然有很多人国破家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对于那些挣扎着逃离家国,寻找出路的人,我是知之甚少的,只是偶尔在新闻上看到一两个报道。至于他们为什么会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让欧洲国家头疼的难民群体,以及衍生成难民偷渡链,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是全然不知的。

  此书作者帕特里克·金斯利是英国《卫报》专职报道移民问题的记者,曾外派到欧洲25个国家跟踪报道。因此,书里的内容、数据都是真实的,如同血淋淋的证据向我们全面深刻地展示出难民问题以及那些艰苦漂泊的人们。或许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为这些难民提供帮助或者就此问题给出意见,但是这些事情应该被知道并且记住,他们的苦难应该得到决策者的重视,尽可能地得到帮助和改善。

  书里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难民偷渡过程,身处西非地区的大部分难民,需要先穿过撒哈拉沙漠才有机会冒死横渡地中海,到达欧洲大陆。其中,作者详细叙述哈希姆一家逃离叙利亚的经历,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自底层人民寻求生存的全过程。家乡祖国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是重大的,是什么让他们宁愿把生死赌在逃亡路上,也要逃离故土。战争!这个充满罪恶词语,自人类文明以来,它的制造者们就一次次地利用它去伤害更多的无辜的人,只为一己私欲。回到难民这个群体,他们是战区最普通平常的人,只因为出生在那,就必须承受苦难。为了自己和家人孩子能够平安地活着,难民们不得不选择出逃,即使是同样必须面对死亡,也要抓住活着的微光,继续前行。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靠自己偷渡欧洲,如果有“引路人”,就不必走冤枉路,因此有人看中了这其中的“暴利”,向难民们收取高额费用、贿赂检查站的警察、帮助难民们偷渡却又虐待他们——蛇头们是难民偷渡链中最大的受益者。丰厚收入,让西塞、哈吉这些蛇头们愿意冒着风险经营者难民偷渡的生意。

  作者通过各方联系,直接与难民和蛇头们对话,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梳理出这条偷渡链的始末。难民们的遭遇,更多的是艰辛生死未卜日子,在没到达欧洲大陆得到欧洲国家的庇护之前,他们只能是想方设法尽可能向前。蛇头们的生活,是因为手中收刮到的金钱,让他们更加猖獗,残暴地对待难民,虽然会真的让难民们上船协助他们偷渡,但其中的手段真的太没人性了。

  作为难民们,他们不得已要踏上这条生死逃亡路,他们渴望生存渴望和平的呐喊逐渐被全世界知悉。随着这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声势浩大的举动,欧盟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和援助机构以及无国界医生、欧洲国家当地人开始为他们发声,也加入到救援他们的行动中去。毕竟那些冰冷的数据作为证据向全世界展示出了每年在这条生死逃亡路上死去的人、难民们一次偷渡所付出代价、偷渡成功获得庇护的微弱成功率,一个个都让人感到心痛。生而为人,我们都平等

  未尽的苦难,是战争带来的,正如本书最开始出现一句话“假如中东地区的战争突然结束,那么难民潮也会逐渐衰退”。惟愿世界和平!图片源于网络,2015年9月一位叙利亚3岁小难民淹死后漂到土耳其海滩

  《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四):黑暗中的星光

  《我未尽的苦难——欧洲难民危机全纪实》 印象中,似乎在某电视剧中看过偷渡者偷渡的镜头,那时,只觉得神秘危险非常。前段时间看了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其中也涉及到了难民们逃离的情节。因为“在喀布尔,你再不能相信任何人——为了获得悬赏或者因为受到威胁,人们彼此告密:邻居告发邻居,儿童揭发父母兄弟陷害兄弟,仆人背叛主人,朋友出卖朋友。”人们只得纷纷背井离乡,主人公哈米尔和父亲从阿富汗逃往美国。 他们找到一个叫卡林的蛇头,他从被俄国人占领的喀布尔,将人们偷偷运到相对安全的巴基斯坦,这在当时可是日进斗金的生意。“他把我们载往喀布尔西南170公里外的贾拉拉巴特,他的堂兄图尔在那边接应,负责再送逃难的人一程,他有一辆更大的卡车,会载着我们通过开伯尔隘口(Kyber Pass,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的重要隘口,长60公里。),去往白沙瓦(Peshawar,巴基斯坦中部城市。)。”途中,他们经历了俄国士兵明目张胆要“与那位女士单独在卡车后面相处半个钟头”,他们被塞在油罐车里,“地下室已经够暗了,油罐更是不见天日。我右看,左看,上看,下看,伸手在眼前挥动,可是什么也见不到。我眨眼,再眨眼,不见五指。空气不对劲,它太厚重了,几乎是固态的。空气不应该是固态的。我很想伸出手,把空气捏成碎片,把它们塞进我的气管。还有汽油的味道,油气刺痛我的眼睛,好像有人拉开我的眼皮,拿个柠檬在上面摩擦。每次呼吸都让我的鼻子火辣辣的。我会死在这样的地方,我想。尖叫就要来了,来了,来了……”卡莫的儿子窒息而死。 从这部分描写中,我深切体会到了难民们所遭受的苦难。我为自己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国家而庆幸。可那毕竟还在较遥远的年代!看了《我未尽的苦难》,这本书,我才惊觉:就在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正处于极度苦难之中! 本书是作者在跨越三大抽17个国家,经历了无数次采访和现场募集之后写成的。本书的故事包括:难民们如何穿越地中海,怎样穿过被救援人员成为“利比亚第二大洋”的撒哈拉沙漠,随后如何横穿整个欧洲大陆。 我大致梳理了一下书中的内容。 难民来源:造成欧洲难民危机的主要事是像哈希姆这样逃避战火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叙利亚人、伊拉克人、阿富汗人、厄立特里亚人。 移民路线: 尼日尔中部那座传说中的泥砖大城阿加德兹外围的那条“道路”;西非人通往利比亚的那座中转站;越过地中海之后的道路;从苏丹首都喀土穆往北延伸的那条类似的小路;伊朗边境—土耳其西海岸—步行40英里到达莱斯沃斯岛—徒步穿过希腊北部—马其顿—塞尔维亚和匈牙利—北欧友好国家。 移民苦难的“常态”过程: ①到达亚季达比亚后,被关进一个大院里,等待全家人凑够钱付给蛇头,(事先付钱蛇头可能就不带他们上路,随身携带现金在路上就可能被偷)如果凑不够钱,蛇头会持续殴打、折磨;交过钱后你就会被转交给另外一批蛇头,被装在密封的箱体汽车里,带到一个名为本.瓦利德的地方(几乎每次运送途中都有人因脱水或窒息而死)。在那里你会被关在另一个蛇头的大院里重复以前的步骤。关起来不停地折磨你,直到你的家人把钱支付给留在老家的蛇头的亲戚。这次的费用是2000美元,包括渡海旅程的预付款。付过钱后,你会被转移到位于海边的第三处被称为“马兹拉”的大院。你还要继续在肮脏的环境里等待数个星期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有时可能是好几个月。这里一天只供应一顿饭,偷渡者照例还会挨揍,妇女们经常遭到强奸。 ②操纵利比亚移民集中营的那些民兵组织,把他们逮捕,然后扣押在集中营里。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凑够现金的人可以获得自由;凑不到钱的则被卖给其他地方的另一个民兵组织,然后继续被关在集中营里,最后被卖给蛇头。这些蛇头会通知人质的家人或朋友准备赎金来接他们。 政府态度: ①《太阳报》专栏作家凯蒂.霍普金称之为“蟑螂”、“脓包”。时任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把移民比喻成“蜂群”,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称他们为下定决心蹂躏欧洲文化的入侵者。 ②在媒体上夸大蛇头在交易中的作用,用以掩盖难民冒着生命危险渡海的真正原因:战争以及其国内的独裁者们。这样,政府就可以免除自己的责任,不需要为这些逃难而来的人提供庇护。如果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他们的麻烦就大了:这就等于承认由于政府官员没有提前做好接收工作,才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在绝望中转向蛇头们求助,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这么多人葬身鱼腹。这也等于承认叙利亚人之所以登上蛇头的船,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得到中东各国的庇护;这也等于承认利比亚目前的困境部分是由2011年北约制裁卡扎菲所引起的,并且北约在随后又未能有效地帮助叙利亚人顺利的进行权利交接。 移民原因: ①实行无限期兵役制是当下厄立特里亚的典型特色。这也是大批人口逃离该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通过这种体制!无论男女,从十六七岁开始,政府就几乎控制了它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现代版的奴隶制。 厄立特里亚知名度最高的自由战士安德布鲁汗.韦尔德.乔治斯认为:现如今,普通的厄立特里亚人就像是无助的牺牲品,这也正是你看到大批饿利特李亚人冒着生命危险逃亡国外的原因所在。有很多人在撒哈拉沙漠,因为脱水而死,有的则淹死在地中海里有的,则成为了西奈半岛那些贩卖人体器官的人的牺牲品。但人们毫不在乎。二立特里亚已经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是该国公民的地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会冒着如此巨大的危险,不惜牺牲生命也要逃离厄利特里亚。那里已经不再适合生存了。 ②叙利亚人:即便欧洲人决定弄翻运送移民的船只,人们照样会坐船渡海,因为在这些人眼里,自己早已经是死过了的人了。现如今叙利亚人都是都觉得自己已经是死人了。这种说法也许指的并不是身体,而是只在心理和社会层面叙利亚人已经是一个被摧毁的种族了,他们已经濒临死亡。因此,我觉得人们并不会因为欧洲人要炸毁移民船而改变自己的决定。我们相信上帝的怜悯而不相信埃及人的仁慈。 一句话:战争以及其国内的独裁者们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救援与志愿者: ①“海上救援协调中心”位于罗马的意大利海岸警卫队总部。莱奥波尔多.曼纳海军上校和保罗.卡法罗海军上校。接到艺术家纳瓦勒.苏菲或是摩西.泽雷神父的电话,立刻展开救援工作。“众所周知的推动因素?我们面临的是身陷绝境的人。我们面对的是那些来自发生内战国家的人。他们走投无路,孤注一掷不管有没有'我们的海'行动,他们都会设法离开自己的国家。” ②无国界医生组织。“我们就像是一个圆括号,两边连接着利比亚和欧洲的乱局。在这里,他们能够感受到安全,能够短暂地放松一下,也能够感受到做人的尊严。” 鲁斯兰. 沃兹诺维克船长你对自己的任务非常自豪,对船上的救援人员也很有好感。“这项工作必须得做。”他用生硬的英语说道,“海上不能再沉船了,上帝给了人类生命,因此人们必须得活下来。” ③在莱斯沃斯岛北岸的埃里克.凯普森夫妇是那些不愿意坐视不管的志愿者救助链条的第一环节。澳大利亚人梅勒妮.麦克罗斯蒂在自己的餐馆后面建立一个临时难民收容站,厨师们准备饭菜。游客们大部分会加入到救援队伍。“当你从他们身边走过,看到那些妇女和孩子的时候,你就明白了。没错,我应该这么做,我必须得做点什么。”村长萨纳西斯.安德鲁提斯为保持海滩清洁尽一己之力。 ④希腊科斯岛体育场事件(把2000名叙利亚人锁在体育场里,在不提供饮用水的情况下,顶着烈日晒了一天)发生后,联合国难民署和国际救援委员会也开始出手相助。 ⑤巴尔干半岛牧师蒂博尔.瓦尔格说:“欧洲担心外国人的流入将会腐蚀欧洲的道德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放弃保护这些比我们更不幸的人的责任,那还有什么道德价值可言呢?如果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千疮百孔,那我们又能用什么来激励难民们维护它呢?如果欧洲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生活,那么他们会觉得我们的道德水平还不及他们,他们需要看到更为高尚的品德,如果达不到这一点,他们就会给我们树立道德标准。” ⑥奥地利的志愿者们尽力帮助难民们绕开匈牙利收容所,并不再受制于蛇头。 同样是人,我们衣食无忧,高枕而眠,却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动不动就把死挂在嘴边。这些难民们在本国无法生存,只得奔逃,有些甚至几年、几十年处颠沛流离,遭受饥饿、殴打……无穷无尽的苦难!可是,他们却最高地诠释了生命、勇敢、坚强、善良、爱和担当! 崇拜达尔文的叙利亚人穆罕默德描述他的旅程:“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自然的,这是兴化史上的第一法则,也是这里的第一法则。”“我们是叙利亚人,我们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我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种书面文字,因此我们也能穿过封锁线。” 作者让我们听到了难民们真实的声音,振聋发聩!真希望如作者最后的结论所说“只有所有欧盟国家的申请庇护制度都与其令国坚持同样的高标准,大规模的安置行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每个国家都应该给难民们提供同一标准的福利待遇,保证他们拥有相同的居住时限。”快点让这些难民们免于继续遭受苦难!当然,书中众多的志愿者和救援机构值得我们铭记,他们就是黑暗中的星光,让我们感动、振奋、充满希望!

  《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五):来自人心最黑暗的伤害

  -

  《我未尽的苦难》是一篇纪实文学,选取的是在叙利亚战争中,逃离自己的祖国并且用偷渡的方式进入欧洲的难民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有难民的故事也有蛇头的故事,难民们想方设法逃离自己曾经的“家园”;而蛇头们则通过种种偷渡方式让这些难民们去想去的地方。当然了,既然是偷渡,就难免不会有各种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还记得网络上曝光的那些偷渡遇难者的照片么?多么的触目惊心,激起了全世界对那些组织偷渡的蛇头们的强烈谴责。可是这一切都是蛇头的错么?我曾经也对蛇头这种只负责组织偷渡却不对安全负责的行为很愤懑。但是在对那些遇难者同情对蛇头愤慨之余也有对于背后原因的思考。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不是蛇头,源头是那场莫名其妙的战争,而战争的推手又是来自于人心最深处的黑暗、自私、偏见……如果没有战争,人们都能在自己的家园里幸福的生活,那么蛇头哪里还会有生意上门?不否认有一部分向往更好生活的人会选择偷渡,但是就不会有2015年那样的难民潮了。我知道自己希望有一天人们都能互相理解少些误会有事情可以坐下来详谈的这种想法可能很幼稚,但是当人们不再有哪些黑暗心理的时候,或许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难民、蛇头等等的称呼了。

  像哈希姆那样成功抵达欧洲并且获得永久居住权的难民终究只是少数,很多的难民们倒在了偷渡的路上,更多的难民们只能挤在被圈出来的难民营里接受者所谓的人道主义援助。很多文章都在说欧洲各国如何如何没有解决好难民问题,可是这个问题放在哪个国家又能好好的解决?倒也不是为欧洲说好话,如果是几万人的话还能很好的解决,可是几百万人就不好说了。一个国家无论有多发达,当它面对数百万的信仰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的难民,面临的冲击会有多大?而且由此产生的偏见又会有多少?要想人不存在偏见,那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并且当人们不再有偏见的时候,也许就不会有难民问题了。当我们在同情难民的时候,也要保持一点理智的头脑,而不是一味地同情心泛滥,有时候真不是我们铁石心肠,真的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

  难民问题能不能解决?能!但是很有难度。看看难民产生的原因,不难发现在世界历史上每次发生难民潮的时候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者饥荒、灾害,而最主要的就是战争!比如哈希姆就是叙利亚战争的受害者,而在叙利亚战争发生之前他的日子也是还不错的。战争,该死的战争!战争的原因除了利益之外还有一点很可笑,就是因为信仰,有时候甚至是对同一个信仰的不同派别之间的冲突。我绝对没有嘲笑信仰的意思,可是信奉的主神就喜欢看到信徒之间的战争么?究其根本还是不同派别之间的偏见。也许只有当人类的心不在有那些利益或者偏见相关的那些负面的因素,才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也就不会有了难民。

  《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六):尽管在安然的时代还是有未尽的苦难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大海上,在沙漠中,在森林里艰难前行,只为了子孙后代能有安身立命的家园,然而这群身体和心灵永远处于瓢泼的人到哪里都只有拒绝的两个字,那些永不止境的灾难和不安时时伴随。他们是难民,也是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人。

  这场讲述现代史上规模最浩大的一次逃亡运动,有着被大量的歪曲和误报的事实,这本书帮我们正确的认识,加深我们对那些为了自身和家人安危而开始冒险的难民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那些通过组织偷渡活动牟利的人的行为动机。

  作者帕特里克金斯金在跨越三大洲17个国家,经历无数次采访和现场目击之后写成的,书中故事包括:难民们如何穿越地中海,怎样穿过被救援人员成为“利比亚”第二个海洋的撒哈拉沙漠,随后如何横穿整个欧洲大陆。记录了2015年(这一年,入欧难民的数量史无前例)发生的各种事情,并思考我们从中能学到的那些东西。也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去各地采访这些难民们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来纪录难民迁移欧洲的全过程。以此来探讨这场难民危机爆发的原因,从而呼吁全世界人的深思。

  阿布•亚纳曾说的:“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断尝试渡海吗?”“因为我们相信上帝的怜悯,而不相信埃及人的仁慈。” 的确有时候现实确实是很残酷,人性也很自私。但是即便是如此,我们还是要选择活下去。《我未尽的苦难》催人泪下,书中把西方决策者和官员的苦恼与慷慨相助的志愿者之间的对比刻画的淋漓尽致。哈希姆那种绝望却又充满勇气的生命深深打动人,不时传来的有关死亡的故事以娓娓动听的形式描述,那些细枝末节使得人感同身受。

  书里写出了难民危机让这些“蛇头”们发了横财,他们在这场危机中又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他们很狡猾,一方面拿了难民们的钱,另一方面又折磨他们,压榨他们,把他们当做牲口一样对待。而且这些“蛇头”可以说是不把生命当回事。但是没办法,除了蛇头之外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北欧。即使再凶险,也只能选择找蛇头。

  人们常说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但对于难民来说似乎只是成了心中一句美好的向往的话语。难民的生活和迁徙充满着孤独和绝望,有时甚至是死亡,那些生的呼唤,活下起的信仰支撑着他们走过荆棘,只期望有一个立锥之地安身立命。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薄凉也可以看出人性的温存。没有人愿意一直处于在路上的漂泊,没有人愿意一直惶恐担忧与不安,更没有人愿意一直去卑微的恳求的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同是人只是命运做弄下,有些人出身就是在安稳的国度,有人就是在战火纷飞里,多些同理心,少些将自己高高挂起,也许本该有战火的地方也会被湮灭。

  《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七):未尽的苦难,未竟的事业

  未尽的苦难,未竟的事业

  此刻,外面喧嚣热闹,而我的孤独抽丝剥茧般把我包围。读书的时候,心境很重要,今天一个人搬着行李箱,背着沉重的书包,来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和生人勿近的行为让我显得格格不入。明天起,在这里学习,希望一切正常,若能遇上什么良善的人,便是太好。所以,现在苦难的我打开了《我未尽的苦难》。

  精装书,沉默的黑色,还有冲击灵魂的小字——一群身体与心灵永远在漂泊的灵魂;他们在大海上、在沙漠中、在森林里艰难前行只为了子孙后代能有安身立命的家园;然而,等待他们的仍是永无止境的不安与苦难。已经是21世纪了,我所处的环境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偶有一些不让人满意的新闻爆料,但起码,总体来看,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之前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难民,离我那么遥远,但是这本全纪实的书就以纪录片的形式,把那些事情赤裸裸地摊在我的面前。他们在长途跋涉,又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多少人死了,他们存在着,却没有基本的人权。类似于嘲讽的一句话——白人没有签证来了非洲,我们从白人那里学会了远足跋涉。殖民统治之下,一些东西倒是传承了下来。其实,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其他国家,不用问为什么。原因其实显而易见,因为那里有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去谋求的东西,可能是关于子孙后代的安身立命。有国家大方接纳了难民,比如黎巴嫩,但是更多的一些国家,他们设置重重障碍阻隔。这也无可厚非——考虑到自身国家的稳定。但是从全球来看,似乎是不人道。我在这方面也没有做过什么研究和了解,所以不好说太多。像厄立特里亚那样的地方,政治尚且如此,这样的上层建筑又如何去发展经济呢?分崩离析。

  书中有作者与哈吉等蛇头之间的对话,但是作为记者,他能保持自己的客观认识,让人敬佩。忽然想到了柴静,她的《看见》一书感觉跟这本书在某些方面有点像。但是总体来看,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要遥远一点。主要是内容方面,他的定位在欧洲难民上面,一个我不熟悉的话题,关于当地的政局以及那些国家的描述都有些陌生,是我自己的知识储备原因导致阅读体验没有像看到封面时那么震撼。可能还是因为离得太远,所以无法感同身受。此书就思想方面有点像《思想的盛宴》,但是没有那么得晦涩难懂。

  欧盟声称的行动没有采取,大国的一些行为让人心寒。移民问题要想解决,只能用全球视角来看待问题。需要那些相关国家都能保持宽容的态度,为全球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哈希姆刚刚进入意大利的时候,里面有一个细节让人感动,难民之间的互帮互助。还有抵达后让妇女儿童先上,没有任何抱怨。这或许就是患难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吧。

  《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八):天下之大 何处是我家

  还记得那个脸朝下被冲上土耳其海滩的库尔德男孩艾兰·库尔迪么?2015年9月一张照片震惊了全世界,画面的主角是3岁的叙利亚难民男孩艾兰·库尔迪,在从土耳其博德鲁姆偷渡的途中,因为船只沉没他与4岁的哥哥盖利普和母亲丽哈娜遇难,只有父亲阿卜杜拉·库尔迪侥幸生还。冰冷的海水将小艾兰的尸体冲回他不久前满怀憧憬出发的地方。

  而这只是欧洲难民浪潮的一个缩影,还有哪些情况不为人们所知晓的呢?英国《卫报》专职报道移民问题的记者特里克·金斯利,带来了他的三年研究成果,为我们详实报道他眼中“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的全貌。

  《我未尽的苦难》这部作品真实记录了叙利亚难民哈希姆带着妻儿开启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的全过程,讲述了他面对自己国家内战硝烟的迅速蔓延,两次被抓进监狱后面临的前途黯淡,亲人惨死,不得不选择逃离逃离自己的家园,成为最后一批进入埃及境内的叙利亚人。又为了家人,他不得不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选择去偷渡欧洲,苦难的历程就此开始……

  谁会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去选择逃难呢?难民冒死前往欧洲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别无选择。面对内战的炮火,面对毫无人性的集权制度,这里就是人间地狱。所以我们看到了在地中海深处、撒哈拉沙漠中、巴尔干半岛边境一次又一次灵魂大迁徙。他们在大海上、在沙漠中、在森林里不断前行,在生与死的浪潮中来回穿梭,因为这些身陷绝境的人们走投无路,只能孤注一掷,想方设法逃离自己的国家。我们看到了一位叙利亚妇女还是孩子就开始的近50年的流亡生涯,更看到了易卜拉欣在900多人遇难中的海难中侥幸逃脱,“一个失去祖国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是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们内心的呼喊,绝望、孤独甚至死亡,泪水、汗水乃至血水交织在一起,这些都是我们永远都无法想象的。

  面对这些惨状,全世界都在做些什么呢?作者通过对蛇头、警察局长、市长、志愿者等不同人物的真实采访,这里有营救难民的海岸警卫队、有给难民提供食物和庇护的国际志愿者,更有那些处心积虑希望难民只是途径本国的政策制定者,他们的面孔在作者的笔下被一一呈现出来,为世界生动展现了面对难民危机时各方力量的态度和行为。“犹太人、穆斯林、基督徒,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人类。”“因为我们相信上帝的怜悯,而不相信埃及人的仁慈。”“在船上,我们尽力把他们看成是有故事的人,然而在上岸的那一刻,他们只不过被看成一个数字而已,所有人又都戴上了面具。”……这里有感动、有悲伤、有气愤、有怜悯,但无论怎样,这些都是真实的,都是时刻在身边发生的。我们不想去指责谁,只希望有更多的力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对策去应对这次危机,让更多的人们享受到他们应有的生存权利。

  哈希姆是幸运的,2015年11月10日,距离走出监狱已经过去三年,距离逃出叙利亚已经过去两年,距离渡海已经过去7个月 ,他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永久居住权。哈希姆也是不幸的,远在埃及的妻儿还在遭受了来自各方的冷眼与漠视,在艰难生存。他们何时才能全家团聚呢?难道还需要再次重复父辈经历过的苦难么?还有漫长的路程在等待着他们,苦难还远远没有结束,何处才是属于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呢?真的希望不会等待的太久。

  

  《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九):幸福源于和平

  . 记者出身的作者,以叙事写实为主,描写了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哈希姆的经历,来控诉西方国家不能对难民采取正确的对待方式,导致难民问题成为炙手可热的山芋。通过作者的讲述让我们知道很多原本以前无法知道的内幕。了解了难民们迁徙的路线及途径。很多细节都是第一次从书中得知。 幸福美满的家庭被战火和独裁政府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不得不离开家园,远走他乡。幸运的是有的人能活下来,活下来也许还不被目的地国家所接纳,而成为黑户;大多数人还是葬身在了路上。他们为了心中那一点点希望,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但只要能活下来,可以改变后代的命运,别的都不重要了。作者也说了,纵使战争停止了,难民的数量会减少流动,但仍然会继续涌入欧洲国家。难道不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享受更好的待遇吗?难道他们不是为了发达的经济条件吗?就连我们国家也有偷渡到美国的。战争移民占一部分,经济移民也至少占四分之一。各个国家对难民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不能形成统一的政策,所以难民得不到好的安置,自然会成为某些事件的导火索。而蛇头无疑也是加剧难民迁徙的促进剂,甚至有的地方就靠发难民财来生存。作者对问题的根源、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策略还是讲述的很透彻的。配上那一张张黑白色的照片,直击灵魂深处。 打击蛇头这个政策真是蛮搞笑的。不从源头解决难民问题,而是从中间环节开始。即使现有的蛇头都被打掉了,也还会有新的蛇头铤而走险啊,毕竟利益驱使,总比去做难民要好。有的叙利亚人一生都在逃亡,行走的躯体,一直在流浪的路上。他们生错了国家,在战乱动荡的年代,生存,本身就是一场奇迹。我们都对难民怀有同情之心,特别是叙利亚人。看着他们的家园和亲人都在战火中消失,也留下了不少眼泪。特别是去年在海岸发现的那个叙利亚小男孩的尸体,更是让全世界痛心。每一个偷渡的家庭都有很凄惨的故事,都有艰苦的人生经历,我可以提供帮助,但我不能代替你去生活。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些人在本国曾经也是知识分子或者有一技之长,战乱等原因剥夺他的一切。为了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应该说他们逃难之前对结局已经有了很好的判断,但过程仍然出乎他们的意料。迁徙之初,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死人,找蛇头无非是孤注一掷罢了。 自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5年宣布敞开国门欢迎中东难民以来,德国共接收了上百万避难者,比欧洲其他国家接收的总和还要多,平均每月进入德国的难民数量达14000人。多么可怕的数字!原本秩序井然的德国就这样被毁了。还记得2016除夕跨年之夜在科隆火车站发生大规模性侵事件,还有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先后发生四起余极端组织关联的恶意袭击事件;12月19日,一辆由歹徒驾驶的卡车撞向柏林市中心圣诞市场的人群,造成12死48伤。普通民众感到恐慌,支持宽松难民政策的热情不再高涨。今年8月份,德国高层女儿被难民奸杀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这个阳光向上的姑娘,无私帮助难民,最后却死在难民之手。难民们光明正大的就走入了居民的生存空间,给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人道主义援助可以在难民的国家开辟出一块公共安全区域,让普通难民生存,而不是让这些没有一点本国文化根基的人来扰乱本国的生存秩序。前一段看电视采访难民,他们竟然在抱怨饭菜没有本国的好吃,没有WiFi,不能上网。整个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形象。 对于我国来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也不富裕,还有那么多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甚至连学都上不起。我们可以不排斥难民,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的人道主义帮助,帮他们解决生存问题。但是他们除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治安隐患,还能带来什么呢?我们不要求他们对我们国家有什么贡献,但是别像东郭先生和狼就行。欧洲国家的灾民带来的种种危难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接受难民大批量的进入我们的国家,侵占我们的家园。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许永远不会成为难民想要迁徙的目标。 本书封面采用深沉的黑色作为主色,上面密密麻麻的像鱼型的图案,就是一条条满载难民的渔船,像一条条任人宰割的鱼。也正是这样一艘艘没有保障的渔船,带给人以希望,同时也把很多人带入了死亡的深渊,葬身鱼腹。作为记录欧洲难民全纪实的书籍,这本书是很成功的。既有和蛇头的多次采访,又有代表性的难民的生活实录,还原了残酷的难民迁徙过程,再现惨绝人寰的景象。 难民问题终归是世界性难题,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也希望联合国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给战乱中的人们一处栖身之所,给他们的子孙后代一个生存的希望。对比动荡不安的国际社会,深深感觉到出生在这个国度是多么的幸福。有祖先为我们打下的江山,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没有和平哪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未尽的苦难》读后感(十):《我未尽的苦难》

  读《我未尽的苦难》有感 人们常说"次心安处是吾乡"但对于这本书里的难民来说,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永远在路上…… 本书给大家介绍了这些旅行者的身份,讲述了他们为什么会源源不断地来到欧洲,他们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此外,本书还提到了那些在旅途中“帮助”他们的蛇头,在大海的另一边进行救援的海岸警卫队员,给他们提供衣食的志愿者,为他们提供住处的旅店店主,试图将他们拒之门外的边境执勤人员,以及哪些让人琢磨不透的政策制定者。 总的来说,该书主要讲述的完全是别人的故事:一个叫哈姆·阿拉-苏基的叙利亚人的故事。以讲述哈希姆如何寻求安全的容身之地为主线,书中把哈希姆的个人讲述与对其身边危机的分析穿插在一起,这样读者既可以了解他的流浪之旅又能了解他途经的大陆所发生的一切。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哈希姆?他不是自由斗士,也非超级英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叙利亚人。这正是我想写他的故事的原因。本书讲述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我们当中的每个人在某一天都可能踏上哈希姆当时走过的路。 首先就本书主要的对象,什么是难民? 难民,是移民之一类,因某种不可抗的原因,例如战争、天灾等,而被迫迁移居住地,甚至是放弃国籍的人。各国移民法对于难民问题的处理方法虽不尽相同,但大多时候,会采取“原居地遣返”或给予“政治庇护”。 为什么会有难民? 最主要和直接促发难民潮还是战争,战争是直接导致大批人迁徙的 原因 。再说的话就是经济问题了,不足于维持当地人的生活就会促发难民潮,不过想想最糟的非洲并没有大批或显著出现这种现象。再就是政治,宗教,这种情况现在发生的少了,毕竟全球大局(政治,宗教,地域)已定,但也是原因 。最后自然灾害,这种更多是外国提供补给的情况更多。 在中国一个相对太平无战争的国家,是很难想象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和影响。而战争能给一个国家和人民带来怎样的伤害?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 战争----是硝烟、炮火、拼杀、流血、呻吟、死亡! 战争----是尸横遍野、大地哀嚎! 战争----是白发老母扶子女遗体的悲泣,是孤儿因饥寒而发出的无助哽咽 战争----是河山沦落后屈辱的男儿泪 战争-----是邪恶、是黑暗、是血雨腥风、是流离失所! 人类期盼着和平与幸福,但是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和平,战争的阴影还笼罩着一些国家和人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