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30 20: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精选10篇

  《天真幽默家》是一本由老舍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一):幽默,寻找中...

  提起老舍,第一印象自然就是经典的《四世同堂》,舒乙还提到:196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成员秘密投票结果后,得票第一名的就是老舍。只可惜,老舍先生过早的离开人世间,否则还真有可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文中列有1935年创作表,将老舍先生所发表书籍列入了表格之中,并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说明,让读者能在阅读这些图书之前,就能大致了解这些图书的内容。表格内的《易经》,解释说不是自己所作,为宋版。不由地暗自好笑,真幽默呀。 文末的《八方风雨》,书写了老舍抗战的不平凡经历。先是忍痛抛弃妻儿,离开北平家庭温暖怀抱,独自一人四处游荡,和许多志同道合之人一起,用笔做武器,书写着抗战文学作品。直至1943年在重庆北碚,因生病等原因才停留下来,自己的友人也将妻子儿女接来团圆,全家方才安定下来。 当查阅到:挚友老向找人到郊区北碚去问老舍,要不要跟妻子儿女团聚。那一刻老舍正在吃馄饨,听到这一消息,手中正夹着馄饨的筷子微微抖颤了一下,但他马上恢复了平静,略微沉思了一会儿,说:“既然来了,就让他们过来吧。”自己的内心,也不由地抖颤了一下。 也是在这儿,家庭团圆,也最终迎来了抗日的最终胜利。不过,因自己的病情和家庭等原因,再想像以前一样,无法做到四处奔走。这反倒让老舍先生可以静下心来,在病情缓解之际,写写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开始漫长写作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二):纯粹人民文学家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后将北平改名北京。明太祖洪武二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后,改奉元路为西安符,从此长安就此更名为西安。北宋时期,开封还被称为东京,北宋过后,便一直沿用开封的称呼,开封曾经的地名开封鲜有人知。北平,长安,东京这三个地名更改后是我觉得最为惋惜的,富有历史气息词语,更改此后虽说更贴近与时俱进时代,但也失去了许多的古风古韵。

  老舍于1899年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一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他的童年生活栉风沐雨一日三餐全靠母亲替人洗衣裳维持生计民国十七年的时候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沿用了几百年的北京又变成了北平,老舍辉煌一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北平之于老舍,就如鱼之于水,如禾苗之于土地,如诗之于象征性。一个地方若是没有了自己的亲人,那么这个地方无论生活了多久,都只是一个普通地理名词,而不能称为家乡,老舍于1931年与胡絜青结婚,从此北平不仅仅是他与母亲的家,更是他与妻子的家,婚后他携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任教,北平成了他回忆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24年他去了英国进修,1929年去新加坡任职了半年,1946年又去美国讲学了一年,老舍一生的足迹遍布全球,当人们采访老舍,他回忆最深的地方是哪里时,老舍不假思索的答道,“北平!”

  1966年五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将红色革命提上了案头,红色革命的浪潮随着席卷中国,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最先遭殃,无数知识分子戴高帽子,浸猪笼,认罪的话语写在厚重木板上挂在知识分子脖子上,无知群众带着他们游街,“文斗”,“武斗”不计其数,少数人通过教唆、诬告、鼓舞无知的群众喊出高昂的斗语,当人们一旦被狂热情绪占据了大脑后,分辨是非能力便会急剧的下降,于是被冤枉的知识分子就遭了秧,老师作为北京文联的主席,被批斗了无数次,他宁愿自杀,也不愿备受屈辱,1966年8月24日跳入了太平湖中,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老舍逝世五十年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众多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还有他的铮铮傲骨.《天真的幽默家》是老舍几十年来所撰写的散文作品,有美食,有生活,有风景,也有老舍未曾逝去的音容笑貌......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三):不到河清眉不开——读《天真的幽默家》

  文/望月听雪

  “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胡风

  ——在英国,在国内山河•一些印象(选章)

  任何年代学生都对《济南的冬天》印象颇深,那曾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文字时隔几十年依然朗朗上口诗情画意情景犹在眼前,淙淙的泉水之声犹在耳畔,“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境界?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看着这些亲切的文字,久已远去的学生时代似乎再次浮现眼前,文字的魅力会随着悠长岁月美酒一般愈陈愈香,沁人心脾,醇香入肺腑。

  殊不知老舍的三阙词却更把他山花烂漫、归隐田园、把酒话桑麻的心愿抒发殆尽,在济南的春风秋月之间寄情于景。“多少春光轻易去?无言花鸟夜如秋。东风似梦微添醉,小月知心只照愁!柳样诗思情入影,火般桃色艳成羞。谁家玉笛三更后?山倚疏星人倚楼。”“一片闲情诗境里,柳风淡淡柝声凉。山腰月少青松黑,篱畔光多玉李黄。心静渐知春似海,花深每觉影生香。何时买得田千顷,遍种梧桐海棠!”“且莫贪眠减却狂,春宵月色平常!碧桃几树开蝴蝶,紫燕联肩梦海棠。花比诗多怜夜短,柳如人瘦为情长。年来潦倒漂萍似,惯与东风道暖凉。”“千佛山两旁的秃山,要全种上海棠,那要多么美,这才是我的梦想。”

  ——一些人,常在心•八方风雨

  老舍何其有幸一颗拳拳文人墨客之心,成就一代旷世文豪,何其不幸存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篇《八方风雨》即是其八年抗战时期生活的简单纪实,在炮火洗礼诞生朴实却不失华美的篇章。“比风雨更厉害的是多少次敌人的炸弹落在我的附近,用沙土把我埋了半截。这,是流亡,是酸苦,是贫寒,是兴奋,是抗敌,也就是‘八方风雨’。”

  “一个读书人珍贵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进来,把我的那点珍宝劫夺了去。我必须赶紧出走。”颠沛流离、抛家弃子,有感而发,“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话因伤别潸应泪,血若停流定是灰。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在这漫漫长途之中,完成了诸多的文字,亦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四世同堂》亦初见雏形。终了还是游子之心,思乡情切切,“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老舍没有在陕州被炸死,没有在兴集被山洪冲走,没有在空袭中血肉横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持一颗中华儿女的拳拳之心,手握一杆笔墨挥毫成就一场没有硝烟的抗争,却在和平年代一场莫名所以的运动之中,遭受恶毒攻击和迫害,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辛酸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

  他的文字至真至纯,抚慰人心语言俗白生动。有游记闲谈,有小品文论,有日记书信,或说景或写物或谈人或论事,无一不有情、有趣字里行间透着质朴的天真和入世的睿智,又有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饱含对生活的思考,读来暖心治愈,不忍释卷。“一方傲世清疏,江雪埋骨,魂往寒雾,悲歌作古,绝世归途。”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四):在印象中云游的灵魂作者

  在印象中云游的灵魂作者

  老舍,一个常年霸占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人,多篇文章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中慢慢涌现,其风格和蔼可亲,语近平民,文章质朴,回归自然,老少皆宜,令读者在拜读过程中,有着非常着迷的欲望,想领略这乡土民情,最贴近时代过程的文字。

  作为语言大师,老舍在语言上的造诣无需多言,生动曼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读者表达深刻道理。有时,老舍的是散文更像是日记、游记,把事情像讲给一个老朋友听一样。没有架子,只是普通的交谈,令人感到很舒服,也很长见识。有时,老舍也会将自己对一些疑难问题作出见解,让我们也看到文人伟人通常也会有文人伟人的难处处理态度方法也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文人和普通人一样。

  老舍先生曾远赴伦敦进修,按当时的话讲,叫做留洋。这一趟英国之旅对老舍先生和我们都有深重的影响,于老舍先生,在任伦敦大学华语教员的时候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与我们,收获了其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的文字上的感动

  老舍先生是个爱思考、爱联想、爱讽刺的人,这在他的文章里经常有所体现,比如他头一遭来济南时,在人来人往车站口挤出来时,发觉自己的伤风因为出站时的汗水而痊愈,从而觉得相对论是在没秩序社会治好了伤风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可见老舍先生对生活上的细节感知造诣颇深,幽默的风格令人愉快

  作为文人,老舍先生在当时的年代里对社会乱象的讽刺,对政府无能的抨击,对国家腐败的忧虑,无不让其成为以笔做武器的战士,用真诚热烈的文字来鼓舞心系中华的知识分子,来挽回世风日下的国家。

  作为常人,老舍先生在普通的街巷里寻找属于旧时代的记忆。在传统佳节里延续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用质朴又感人至深的文字感染每一个国民,用良苦的用心抚慰着乡民的心灵。在精神上的超脱又心系着民间,做自己爱做的事想做的事后,也一定喝醉一次梦一次。

  老舍先生已经逝世了50周年,但是在我心头,他还是那个忠厚的长者,一顶绅士帽,一身长袍,用他那幽默风趣故事,来丰富我们的人生

  老舍先生,亦师亦友。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五):灵动诙谐的写意者-----评《天真的幽默家》

  提及大师级的人物老舍,我想他的大名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活泼俏皮、简洁上口的优美文独具慧眼地用与众不同精辟写出了世间精彩。这也难怪乎有人称她为天真的幽默家!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描述的人事物景,我除了拜读过他的《茶馆》,《四世同堂》和《我这一辈子》等等。

  《天真的幽默家》则是我最近读的老舍40年散文经典集。独家插图典藏版,独家完整收录76篇传世之作,作为一名老舍的忠实读者我觉得这本书册无疑收藏或是阅读俱佳。于这部《天真的幽默家》书册中,我们可以透过文中的字里行间感受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所思所想所感。看似平淡的一些生活细节点滴却在老舍的笔下蓬荜生辉地折射出了别样的光滑。里面很多的内容看似信手拈来随意点墨,却在漫不经心间幻化出诙谐风趣的生动。

  游记闲谈,小品文论,日记书信,说景写物,谈人论事-----无限的精彩尽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打开素雅的封面后,赫然跃入我演练的是诸多彩色油墨画的配文画面赏析。如此这般的编排无疑让这本散文浑然天成地散发着别样的风情。那是一种油然而发的联想触及,那是一种自然随性真实写照,那是一种极具启发式的联想追味---引领着书外的读者迫不及待地步入随后的正文。在英国,在国内山河;不正经起来;时有雅趣在人间严肃得很;从心而论;一些人,常在心这几大章节选取了长短不一的散文分享着无数的作者身边的故事。尽管这样的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但是我在看着这些篇章的时候更觉得仿佛是亲切的临家大叔般。读着问着,看着天南地北的闲谈,感受着风趣搞笑的口吻叙述,品味人生酸甜苦辣甜-----人生之理,生活之味也许尽在其中道明一切,耐人思量和寻味。

  总体而言,每个章节都有着不同的风格情趣,看似朴实无华的外在中蕴藏着藏之不尽的精彩纷呈。这是一种了然天性般的人生感叹。翻看着这本书,我的眼前仿佛跃然而出那一幕幕作者描绘的动感场景类似于猫的篇章又再次引领着我迈步入儿时的回忆。这个章节的内容曾经陪着着众多的中国孩子们度过他们的小学趣味语文课文。哪怕现在,这段关于“猫”的文字记录还依然存在于小学四年级课本中。惟妙惟肖的场景,动态喜人的画面,玲玲有趣的猫的神态动作举止等等写活了猫咪的一切。更生动地表现出了作者富有爱心,善于观察,灵动写实的创作功力-----

  在如此喧嚣的城市,我觉得放下手头的忙碌来读读老舍大师的这些精彩的散文着实让人生充实满满,意犹未尽。欣赏这位灵动诙谐的写意者的随性创作,一览无余地感受文字背后的那份精彩和深邃。这是对生活的思考,这更是暖情深意的表达!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六):人民的欢乐

  1951年12月 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在那个人们格外重视荣誉,而且“专家”、“老师”称号没有满天飞的年代,一个“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无比珍贵。而对于老舍,则是名副其实。

  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学上到高中毕业,语文教材里总有几个熟悉的面孔,排在第一的,自然是迅哥,接下来,恐怕就是老舍了。

  和迅哥以纸笔作刀枪不同,虽然同一时代,但老舍的作品,总是那么温文含蓄,平实朴素,如同一个住在隔壁的热心邻居,也如同一个亲切的长辈。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七):老舍的幽默

  老舍原名舒庆春,生于1899年2月3日,那天的农历日历上是24节气中的“立春”,故而有了此名。他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幼家贫,原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满族的护军,在八国联军的战役中不幸身亡。一直到9岁,因一位有钱的叔叔资助,才得以开始上学。大概是缘于重新做人的意思,他自己改了名字为“舒舍予”,后有了为大家所熟悉的“老舍”这个笔名。老舍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茶馆》等。读这本《天真的幽默家》,每每被他的诙谐生动有趣的句子逗得直乐呵,想起前阵子看过同为满族的定宜庄所著的《胡同里的姑奶奶》,老北京的旗人骨子里都有一股幽默劲儿,“出口成章”的北京话,读来甚是欢乐。每每开怀大笑之余,又想起1966年的8月24日,还有6天,也是他老人家的忌日。他在那一年的秋天,天真的幽默者,终因为天真和不堪重负 ,最终投入北京的太平湖。也许投湖,才能干干净净的吧?想到他在《谈幽默》中提到“和颜悦色,心宽气郎,才是幽默。他指出世人的愚笨可怜,也指出那可爱的小古怪地点。”就是这样一个宽大爽朗的幽默家,一个在新加坡因为起疹子,一病就怕死的作家,最终选择了投湖这个决裂地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八):老舍的幽默与不幽默

  在中国文人中,有一种文化现象,那就是文人们会用自杀这种激烈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情绪。我一直对以此种方式离世的人有种敬意,总觉得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个性温和但有原则,一方面是不愿意惊扰他人,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和现实妥协,如傅雷、王国维之死。笃信基督教的老舍,文革中采用了有违自己信仰的沉塘自杀,这种看似温和但实际又非常激烈的方式,体现了老舍性格中的矛盾。 反映在文字上,也体现了这种矛盾——温和与尖锐。老舍的散文带着诙谐幽默,但细细读去总让人哑然,因为触目惊心但又不露痕迹,所以品味以后又觉得不那么幽默。 在这本收录了老舍多篇散文的合集《天真的幽默家》中,除了记录了生活趣事的一些文字,他还用温和的方式、平和的语调针贬时弊,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散文风格,与鲁迅先生的杂文风格迥异却殊途同归,只是,需要有心的你去细细体察。 可笑又可悲的民族自豪感 《天真的幽默家》收录的《还想着他》的散文中,老舍既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又用犀利的语言对盲目自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笔下的“民族自豪感”,让人觉得好笑又可悲。 这篇散文原为纪实,老舍前去留学,因没有钱最终去了新加坡,在散文中写了自己的见闻。打算写小说的他看到国人在南洋的奋斗,感叹中国人赤手空拳去南洋,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支撑,却打下了一片天地。但一句“我们在西人之下,其他民族之上”却写出了当时国人狂妄自大。 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在“西人”的坚船利炮下不得不承认自己落后,但又不愿相信自己比不上其他国家,所以老舍才有类似的话语。他以自己的口吻,写国人的“落后”意识。这种幽默穿越时代,仍让我今日感到“好笑”之后又觉得可悲。 关于“民族自豪感”,似乎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有论及。我国台湾地区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安德烈论及德国的民族国家意识,介绍说这个国家因受二战所累,鲜少提“民族国家”,也没有“升旗仪式”类似的教育。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批判了“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似乎也可以说是对一种贬低自我“民族”的情绪的批判,在今天这种错误情绪仍很有市场。前段时间读历史学家吕思勉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他的民族情绪可能更多建构在汉族视角上。老舍的文中这一段轻轻带过,幽默风趣,说到中国人的努力非常正面,提到中国是“其他民族之上”、“假如南洋是个糖烧饼、我们就是糖馅”又颇让人感叹。以散文论及观点,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色,体现了文人的责任心和对国家民族的思考。 错综复杂的对英情绪 老舍论及国外,讨论的最多的是英国。我觉得可以说散文“言未尽而意无穷”。 老舍用了很多笔墨去讨论英国人的性格和个性,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英国的复杂情感有关。“英法联军”侵华,让中国“泱泱大国”的自我认知就此破碎。而当中国意识到西方的先进,又把视角首先投向英国,选派大量留学生留英。向“侵略者”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惊人的讽刺。 英国之于老舍,不仅是国仇,还有家恨。老舍曾经说过:“在我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吃孩子的恶魔等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况且,童话只是童话,母亲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直接与我们一家人有关的事实。”老舍的父亲死于“八国联军”侵华,因此,老舍对英国人的情绪可见一斑。 在老舍笔下,英国人沉默孤傲,对人有疏离感,不喜欢书籍,不尊重有知识的人,尊重贵族。但另一方面,“假若英国人成不了你的朋友,他们可是很好相处。他们该办什么就办什么,不必你去套交情;他们不因私交而改变作事该有的态度。”且英国人愿意一步步往前走,走到哪里算哪里,不怕打败仗。 老舍对英国人的褒扬,个人认为,直指当时的中国。中国是人情社会,讲究先做人,再做事;中国更看重宏观,往往有宏大的美好的愿景,但并不脚踏实地。老舍明褒英国而暗讽国人,幽默中也颇有些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 读了《天真的幽默家》,体味老舍的幽默与不幽默。也许还是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讽刺是与幽默分不开的,因为假若正颜厉色地教训人便失去了讽刺的意味,它必须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而后细一咂摸,脸就红起来。” 我想,老舍的幽默就是上述风格吧。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九):原来你是这样的老舍

  ——读《天真的幽默家》

  作者:姽婳小术

  去年的时候,我看见季羡林的儿子跟北大打官司,要求归还季羡林原件。不知道为何,我就想起来老舍的儿子舒乙将老舍、胡絜青夫妇生前珍藏的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傅抱石的《桐荫图》、林风眠的《川江图》等20幅字画精品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情。

  为什么老舍的儿子舒乙会想要把这样几乎无价之物无偿捐献出去?我想或许跟他父亲老舍有关吧。在我读老舍的文章中,我能感受到老舍性格中的可爱。就像在《落花生》(原载于《漫画生活》)中,老舍说,如果有人问我做皇上,要怎么享受?老舍自答到:“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可见老舍内心的逗趣和对生活的追求。

  《天真的幽默家》读后感(十):我顶喜欢老舍先生的理由

  一、幽默感

  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幽默感随手拈来,浸入了字里行间,如同闲话家常般絮絮叨叨地讲着平常的小事,难得的是又让人不会厌烦,因为他的幽默,带点贬义又不是真正的看不起,而是热爱一个地方或事物时,又挑点小毛病,好像老友之间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令人不由得一笑而过。他的幽默里还时常带着谦虚谨慎,例如讲到济南的葱,顺便也打趣一下自己的细腿,以防有人不乐意了呢。讲到自己的作品时也是极为自谦,一张小小的表格,简单的一句话就概括了,让人对内容摸不着头脑,顿生兴趣。如:《老张的哲学》——是本小说,不是哲学。《赵子曰》——也是本小说。《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他的幽默是极接地气的,类似人们在生活中随时会发生的情景对话,用语精炼平实,是从日常的琐碎中提炼出来的笑点,让读者不用费神就能够会心一笑。

  二、北京范儿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老满族,因此他的幽默感带着皇城根儿下生长的人的一种洒脱、有时又会将自己放低。但跟老北京人对话,要分清楚对方放低自己是真的谦逊,还是为了挤兑你表达不满,这是一门学问。老舍先生为人比较温和,想来挤兑人的情况应当不是很多。老北京的满人无论身处何种地位,总有一种骨子里的傲娇及金贵,他可以贬低自己,可以随遇而安,但是不能忍受被他人践踏与侮辱。所以老舍先生在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迫害后,含冤投湖。(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与揣测,如有不妥可以随时删除。)他的离开无疑是时代的悲剧,是文学界的巨大损失。在时代政治的巨轮下,个人如同易碎的鸡蛋毫无反抗之力,只能用极端的方式保全尊严,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好的文学作品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充实读者的精神世界,但是美的精神世界有时是脆弱的,需要传承与保护。

  三、他是个猫奴

  《猫》一篇中对猫体态、性格、行为的描写非常写实契合,显然是与猫朝夕相处观察所得。猫性格古怪,有时候很乖,温柔可亲;有时候却极为倔强,既勇猛又害羞。有时候淘气犯了错,他也从来不责打它,因为“看它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喜欢还来不及,怎么会跟它生气呢?”一个猫奴的样子跃然纸上。文人与猫的情谊自古有之,如陆游、叶芝、海明威,近的有村上春树,不胜枚举。看过一个小故事,钱钟书先生甚至会用竹竿帮助自家的爱猫跟邻居猫打架。猫不会像狗总需要主人时刻关注,还得每天外出散步。作家们埋头工作时,它也可陪伴身边,无聊地玩玩自己的尾巴。有时候又很独立自主,潇洒地转身离开,投身自我的世界。想来是猫的灵动催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所以被大家喜爱至今。

  四、文字风格

  他的作品与自己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大多将目光投放在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中,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他的语言有很多口语,“京味”十足,读起来浅白易懂,和他作品中描写的人物一样,易于亲近。此外,他的景色和背景描写,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部分,笔触细腻,如同工笔白描,用词不求华丽繁复,但求精准贴切,读起来流畅自然。

  喜欢老舍先生的理由其实远不止这些,但笔力有限,暂到此为止。然而阅读却无止境,他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温故而知新。因为经典就是如此,高级的幽默同样,永远不会令人感到枯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