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8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的读后感10篇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是一本由张娟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读后感(一):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共同成长

  期盼已久的读本《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拿到手中的那一刻,我如获珍宝。这本书是由儿童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张娟老师所著,全书分为六个章节,从孩子、父母家庭方面都做了论述,而且每个章节都有给父母们的行动建议······总之,我读过之后有种很强烈相见恨晚感觉,如果能够再早些读到这本书,我想我们做父母的会更清楚怎样和孩子有效沟通拥有更好的孩子和更成熟自己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会被书中的事例所感动,有些事例仿佛就是我目前正在遭遇事情。我感觉,我和我的宝宝之间就缺少着内在的联结,至少是缺乏有效的联结。原来我们一直都不懂如何向孩子表达爱,没有考虑过孩子是否感受到我们的爱,也许初为父母的我们更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爱的语言

  就如书中张娟老师提到的,“想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结,首先要自己与内在的自己做好联结”,平时因为工作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我们似乎常常迷失自我,更谈不上留出时间进行自己与内在自己的对话了,我们自己和内在的自己都未成功联结,又怎么会和孩子进行高效地联结呢?很多时候真的不是我们不需要和孩子联结,也不是不喜欢和孩子联结,试问哪对父母不视自己的孩子为珍宝呢?可是当需要与孩子联结、走进孩子世界的时候却无从下手,我们可能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理想化的想给孩子自由,却迟迟把握不好分寸;常常以爱的名义约束着孩子,口口声声不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却在某一时刻看到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忽视了自家孩子的优点。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如果心生恐惧愤怒,那么孩子所有的行为就会被当成有问题冷静地想一想,这对孩子公平吗?我们又是否沉静下来反思过自己呢?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是否够资格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

  读过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想走进孩子的世界,就要放下我们的自以为是,留出一些时间进行自己与内在自己的联结,知道自己怎么了,才能感受对方怎么了,要保持和孩子的联结,就要让自己能够感同身受地感受孩子,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在需要,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是与他同在的,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每一个孩子都是来到凡间的精灵,因喜欢父母而来,因爱而来,希望我们做父母在不断地学习中,都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共同成长,建设温馨的“小社会”。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读后感(二):我找到了内心安全感原因

  (这篇书评可能更像读后感一些。)

  两年前,我当了爸爸,有了自己的宝贝,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每天都有变化,心里很是幸福想想自己的成长,我立志再也不能让孩子被原生家庭的问题困扰为此,这段时间我读了很多育儿类书籍。《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这本书,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本书。

  作者张娟用平实的文字,从父母对孩子的爱、规则与自由、建立心理联结、进行有效沟通、情绪管理、家庭氛围等几个方面帮助读者改善亲子沟通,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其中,家庭氛围这一章,作者的讲述碰触到了我的心灵回忆,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我一直羞于和别人提起我的原生家庭。我爸脾气不好,他爱喝酒,情绪不稳定,经常骂人,甚至打人。我从记事起,就常常看到爸妈打架。小的时候,我不敢吱声,上小学时,我还敢上去拉架,但拉架的结果就是被爸暴打。

  我说什么也没用,他们根本不听我的话,有时候他们打的厉害了,经常摔盆子摔碗,而妈总是吃亏,妈成了名副其实受害者,我实在受不了的时候,甚至会嘶吼,告诉他们别打了,别打了!他们只知道让我好好学习,考大学,却从来都没有考虑到,这种不和睦的夫妻关系,给我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后来,我变得越来越沉默,和爸妈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少。每次放学回家,我都先嗅嗅家里的气氛,如果气氛不对,我就不说话了。看过这本书,我才知道,我的原生家庭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感,家庭内部缺少最起码的尊重,爸妈之间也没有心与心的沟通。我也知道了我为什么会突然暴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家人发脾气,而爆发之后又很懊恼。

  我从父辈亲人那儿了解到,大概从村里爷爷开始,整个家族就不大和谐。那时候孩子多,生活条件差,爷爷脾气很暴躁,子女小时候对他言听计从,但是心里内在的情绪没有释放,淤积太久,直到他们长大,就把这种情绪发泄到了别人身上。正如书中写的那样,成长环境、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一个孩子最终能长成什么样子,与自己的家庭息息相关

  现在的我已步入而立之年,通过读书,我渐渐解开了积压在心底深处的郁结。我不会用妈说爸的那句话“随你爷爷,你们祖辈都这样。”来麻醉自己,更不能向命运妥协,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改变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个性,用积极的情绪去教育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智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这句诗正如我现在的心情往事不堪回首,但通过用心阅读,属于我的春天终会到来。感谢这本书——《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我会好好运用书中的方法,去培育自己的“小树苗”。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读后感(三):身体接触,你所不知道的育儿利器和情感交流语言

  ## 你欠全家人一个大大的拥抱 ##

  今天放下《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地和全家人做了一个实验:拥抱全家人!两个孩子显然还是比较习惯妈妈的拥抱,因为每天去上学的时候,我们都会拥抱一下再道别。然而先生,刚开始有点错愕,问我“你想干什么?!”,甚至有点僵,我说“没什么,就是很久没有抱抱你了”。然后我又跑去厨房从背后抱着我妈说:“辛苦了”,我妈莫名其妙地说“你这闺女干啥咧,我在忙,去去去”,我分明看到了老妈嘴角扬起的笑意

  也许比起老外,我们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弱很多,少很多,也不习惯动不动就抱抱亲亲,但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却是非重要。很多场合,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动作,就可以表达心中所有的想法,并让对方懂你。我不知道大家都有多久没有和自己的家人有过身体接触,这种解决家庭矛盾的最佳滑剂,你又懂得多少?

  有两个很有趣的实验,一个是让夫妻双方对视五分钟,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在五分钟里坚持下来,在这过程中妻子基本上都表现得很好,很多妻子在对视的过程中泪流满面,但是丈夫做不到,看一会儿就开始游离,就开始躲闪,是什么让我们不能对视着,跟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归结为这个人本身在原生家庭里习得的自我价值感和思考事情的角度方式

  另外一个实验是让一位妈妈和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手拉手彼此看着对方,去感受身体接触带来的能量。结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三五分钟之后,这个孩子开始掉眼泪,泪流满面,这个妈妈也是一样。孩子说“我记得我妈妈一直都挺年轻的,现在我突然发现她有白头发了,皱纹也多了,觉得特别心疼”,说这些话的时候,这个男孩和几十分钟之前那个愤怒、叫嚣的男孩判若两人,整个人都柔软了下来。

  ## 在身体和行为上体察孩子的需要,通过身体接触去联结与聆听 ##

  今天的家长们更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但是他们与孩子的交流却经常停留在外在行为,缺乏对孩子内在世界的体察与陪伴。《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这本书,多次提到了重建内在联结的必要性。而其中,我认为最实用的便是身体接触,这是改善亲子沟通,建立和维持亲密、健康家庭关系的重要手段

  跟孩子的联结可以从身体开始,0-6岁的孩子,需要通过“我看得见,摸得到,我想要的时候就能有”这样的心理暗示,来确定父母对他的爱,所以父母尽可能给予更多的身体接触,并确保把爱的信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传递给孩子。当孩子愤怒的时候,一个拥抱可以让他柔软下来;当孩子紧张的时候,手牵手可以让他安静下来;当孩子获得成功的时候,一个击掌可以让你们互相分享喜悦顽皮的时候,摸摸头;开心的时候,亲亲小手。我不得不说,就算长大了,每次在我上场比赛的时候,父亲和我四目相对,在我肩膀有力地一拍,我也能从中获得了满满的能量。

  而孩子也会通过我们柔软、松弛的身体状态所传递的信息和能量,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他也会更放松,这个时候我们更容易和孩子有情感上的联结。

  ## 爱的表达也是一种艺术,你不可忽视的身体接触的力量 ##

  作为家长,我们从来不吝惜通过对孩子的身体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是对于我们的伴侣、我们的父母呢?就在我饶有兴趣进行实验的时候,我也同时邀请了一些朋友一起参与。当我问起他们,你们上一次拥抱你爱人都是什么时候?你可有在出门前拥抱过你的丈夫?矛盾触发的时候,有没有试过放下双方的指责抱怨和成见,手牵手一起交流改变?在对方情绪来临的时候,你有没有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他“我愿意陪着你”?很多人表示都不记得了,或者是很久很久没有拥抱过了。那么对于老一辈,你上一次和他们有身体接触又是什么时候?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要求是非常非常简单的,甚至不用说太多,也许就是一个眼神就让对方知道我愿意倾听、陪伴。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要倾诉,对方却给了你一个背影,或者埋首在手机电脑跟前,直接无情地切断这种联结的需求。所以,不要只是拥抱你的孩子,在你的伴侣失落或者需要能量的时候,也请去拥抱一下他,多做尝试,并感受一下彼此之间的联结。千言万语,化成绕指柔,什么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再大的矛盾也没有吵起来的冲动

  大家不要羞于在孩子面前表达爱,可以去观察一下,当夫妻两人特别相爱,特别亲密的时候,孩子反而是很愉悦,他知道在这样的家里很安全很美好享受。所以从今天开始,出门上班前全家人的拥抱成了我们的必修课!好好利用这种解决家庭问题的最佳润滑剂,重建与家人的亲密关系。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读后感(四):龙应台说父女母子是不断地目送,但是“心断”的孩子,如何相送?

  爱是一种能量,往同一个方向输送,当这样的能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这一事物、这一生命就从内容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个能量就是爱。

  ——————选自《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

  有人说,爱是万物生长法则,爱是孩子生命发展源泉,生命因为爱而活着。今生可以拥有一个小天使是我们的幸运,他们的到来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更好的去爱与被爱,如何更好的去付出,去记起最初爱的自由和信仰。我想说,爱无处不在,但是为什么表现出来却让我们如此的不能接受呢?

  1

  小的时候经常被说爸爸妈妈不要我了,而我对此毫无概念,也没有任何不愉快,我只是感觉很奇怪,别人家都是爸爸妈妈陪伴,而我只有姥姥陪伴,只有过年过年才会见到 “父母”,就如同远房亲戚一般赠送礼物给我,但并没有任何爱的表达,或者说一种我不懂得爱的表达。

  初中时候,跟爸爸妈妈回到城里生活,但是每次看到同学跟爸爸妈妈那种的自然亲密,我只有羡慕,因为我跟爸爸妈妈之间毫无感觉,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是真的如同旅馆一样,虽然他们会关注我的生活我的学习甚至我的未来

  大学和工作选择地方一个比一个远离他们,打电话联系频率看我自己的记性,如同应付一般。我内心也很苦恼、纠结,好像“父母”一词在我的世界里面就只是这样的两个字,他们给予我生命但是我却并未得到过一种属于亲子关系的亲密。你说他们不爱我吗?如果不爱又何必跑到远远的地方打工赚钱给我继续学业?如果不爱又何必搬到城里只为有重点学校?但是为什么我还一样会如此的不记得他们呢?

  当读到《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里面关于联结的章节时候,我落泪了,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因为与父母之间没有产生共频、共振、完全合二为一的联结,彼此之间感觉不到爱与被爱,只有互相外在的责任义务,并没有亲人的那种亲密联系。因为缺少这种爱,自己一直缺乏安全感,自己也会放低姿态去迎合外在,只为了不被抛弃,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我相信可能还有很多跟我一样的留守儿童也存在这种心理情况,因为缺乏爱,就会想办法得到更多的爱,但是因为没有学会爱与被爱,生活里面会有各种不如意,相信内心一样的很痛苦无从排解。

  既然找到症结,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跟父母建立有效联结,在《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中也写到要用心与心、完全没有障碍的、在内在生命里相遇。如果你跟我一样是留守儿童或者你们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我希望大家要积极地进行面对面沟通,扫除隐藏在彼此相爱的人之间的障碍,让心贴近心。

  2

  有个远方亲戚因为受那个年代的限制就没有上过几年学,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为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各方面,毅然决定背井离乡带着孩子在外漂泊。孩子也算是很争气,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结果高考完之后,就听别人说得了抑郁症。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最后失误了,结果询问原因才知道考的分数远超一本线,重点大学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因为亲戚一直给孩子灌输一定要上清华、北大,这样才是光耀门楣,才可以让别人看得起自己,一查分数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就接受不了,开始各种撒泼,抑郁了。

  亲戚因为怕自己被看不起就把所有的意志强加到了孩子身上,这种爱最后变成了一种伤害,现在孩子要求复读,但是到了学校就犯病,目前只能在家待着,并且时不时的就对着亲戚揍一顿,嘴里一直喊着“被你们坑了”。

  亲戚现在肠子都悔青了,没有给予孩子应该有的自由,而是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强加到了孩子身上。《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书中说过很多父母总是以自己认为的不应该、不可以、危险或者不适合限制孩子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去了解和感知周边的环境。孩子虽然外表看到的是行动自由,但是他们的感官经验、生活经验以及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经验都没有,全是父母的一言一行,没有一点自己的感觉,也不知道反抗,抑郁、暴力应该是之前所有隐藏的压抑的一次强烈爆发,孩子心理里面的阴影谁来救赎?如果父母现在再不采取措施阻止恶化,孩子一生也许真的就被自己毁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两个真实的例子是不是也在你的身边发生过,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是就一直这样了还是说父母孩子双方都进行了积极努力改善呢?

  我很庆幸的是自己在困惑时候遇到了张娟老师的《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我一直困惑于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不知道真正的症结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做一个好榜样。我知道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如果我对于自己的父母都是若即若离,孩子会感到困惑,也同样会影响到他对于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认知,进而影响到以后他对于亲子关系的理解。

  我家孩子脾气很急并且执拗,平时我和先生上班由老人照看孩子,总是多多少少会有宠溺行为。上周周末休班在家陪他玩,可能是玩腻了玩具想看电视,我说可以但是我们只看十分钟可以吗,他答应了。快到时间我提醒他,一会需要关掉电视出去溜一圈了,因为正看的兴起,就说我把这一点看完好不好,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我没李那个茬直接就把电视关掉了,他就“哇”一下哭了,喊我是个坏妈妈。

  我突然一惊,是不是自己有点过分了,是限定时间但是因为节目并不长有始有终比较好,孩子也有说过看完那一点。但是转念又想限定是给予的规定并且也是答应过了,如果没有看完可以在下次时候继续观看。我走过去轻轻抱着他,安抚孩子的后背,孩子一个劲的喊妈妈,我都有些于心不忍,但是就跟张老师说的,规矩是为了让他更好并不是束缚。

  孩子情绪稳定了一些,学习张娟老师在《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书中的方法,直视他的眼睛告诉他,妈妈没有不让你看,但是你是小小男子汉,说话要算话的,看不完我们可以下次继续看,如果因为这个看不到就哭鼻子,是不是有点不对呢?他好像也明白了,有些不好意思,说,妈妈我不哭了,哭没有用,我可以下次再看,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我承认一开始做的时候有点太过于武断,如果换一个方式肯定更好一些,孩子不哭我也不会着急。孩子带给我的是一种不一样的成长,会让我们更懂得情绪发泄需要自由,言行也需要自由。

  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我们都变浮躁、焦虑,总感觉“好孩子”在别人家,自己的都是熊孩子,其实真的如此吗,家长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到孩子真实需求,特别是孩子的内心渴望,他们用自己笨拙的方式表达对于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关注,而我们却任由坏情绪冲向懵懂、天真的孩子,没有给孩子真正的自由,也没有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形成稳定联结,甚至很多家长想改变却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改变但是《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却让我们遇到了一个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理解孩子,可以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加紧密,也更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那些真正含义。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既然我们今生遇到了孩子,那就不留遗憾的把我们的爱淋漓的进行传承下去。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读后感(五):莫要问我爱你有几份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情感上。我们对于孩子,总是希望他能平安健康快乐地长大,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世界,却很少很少去懂得,更谈不上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动。

  孩子,其实也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好比是陶坯,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你的双手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作品,于是就拿孩子作为一个试验品,今天你 高兴了,就给孩子“甜头”,明天你悲伤了,就给孩子“苦头”,不仅让孩子莫名其妙,无所适从,也让我们的社会增添了不安定的困子。

  孩子的未来,说到底,是他自己的,与你无关,但是在“与你无关”之前,他还是对你保持非常强烈的依恋感,希望从你的身上得到温暖,得到亲情,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但是有些爱,往往在深层次是恨,是害,溺爱原本就不是爱,而是以爱的包装,去做的糖衣炮弹。爱孩子,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衣食无忧甚至都是低层次的,现在社会如此发达,物质如此丰富,孩子愁吃愁穿的机率要远远小于过去,但是仍然有些孩子难免会出现“富贵病”,不懂得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而只会以自己为中心,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视他人的眼神目光,做着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我们不妨设想,如果这样的孩子多了,会不会给社会带来动荡,给民族带来危机,给国家带来灾难?

  教育,本来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而这条路,每位做家长的都需要经历。当然,做家长也没有培训学校,不像有些职业可以有岗前培训,做家长的培训往往是边干边学,学以致用。但是如何学、学什么、为什么学,却不尽相同。虎爸猫妈,也是学,但学的结果往往将孩子引向不归路,真正的学习不是你的理论有多丰富,也不是你口口声声的爱,而是你愿意与孩子同行,在培育孩子良好品性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同成功。

  重建亲子联结,绝不是小问题,很多问题少年的出现,并不是孩子不认父母,也不是父母不关心孩子,而是二者在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等方面南辕北辙,更有甚者,在孩子情绪方面,让孩子成为了垃圾筒,成为了受气包,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还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在家庭中成为孝子,在社会中成为好人!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读后感(六):与孩子保持联结,孩子永不会叛逆

  女儿上小学一年了。刚去报道的那一天她很紧张,她在车上对我说:“妈妈,我紧张。”

  我亲了亲她,对她说:“每个人都会紧张了,别担心。”

  女儿既紧张又兴奋的成为了一名小学生。晚上接回家后问她,有什么感觉?上了什么课程?认识别的小朋友了么?

  她简短的回答:“没感觉。”

  又问她在小餐桌吃了些什么?

  她回答说忘记了。

  之后几天大概都是这种情形,我不能从她那里得到具体的信息,她每天也谈不上多兴奋,也不沮丧,但就是不和我说学校里的情况。我知道和她的沟通出现了问题。也许是她把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和小餐桌的老师讲过一遍,就不想再和我说了。

  有幸读了张娟老师的《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我才发现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是缺少联结。联结不是共情,不是理解,而是走到孩子的内心深处,与他对话,不带任何的评判和指责,用心的倾听和理解,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能量流动起来,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注她,爱她。

  回到女儿身上,我每晚都会给她讲个故事,这成为了一种习惯。于是,我在讲完故事后,看着她的眼睛,问她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学英语了么?

  在这种非常舒适的环境下,孩子的记忆似乎被打开了,她和我谈到学英语时总是记不住英语单词,只记住了一个“peach”。然后,我们交谈的很顺利,她也慢慢的入睡了。

  我与女儿运用到《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中提到的联结。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我读后很有感触。

  一对母子矛盾很深,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操碎了心。但儿子却不领情,不理睬母亲或者与她对着干。张娟老师说她们母子之间缺少联结,缺少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她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化解了二人之间的矛盾。她让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然后相互注视。不到十分钟,母亲与儿子都流下了眼泪。儿子没了之前的戾气,说看到了母亲的皱纹和白发,感叹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而母亲也反思到儿子有自己的想法,要理解她。之后在张娟老师的回访中得知母子二人之间的沟通顺畅多了,彼此理解,争吵也没有了。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更优秀,比自己学业有成,难免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一旦孩子不听话,我们就会呵斥指责。自认为父母的话就是权威,孩子就应该顺从。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认知。我们以对孩子好的名义,就能对孩子为所欲为么?你有想过这些做法她能接收到么?你的爱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是负担、阻碍呢?这就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矛盾时间长了就变成隔阂,唯有真诚的沟通,走进彼此的生命才能化解。

  联结的是以身体接触开始,一个拥抱,一个牵手,一个眼神,便开始了彼此的交流。与孩子多拥抱,睡前亲吻一下,从这些身体接触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温暖,感受到你的爱意,她便容易对你敞开心胸。接下来便是心灵的交流,让孩子表达她的观点、情绪、想法,你不到任何评判,只是适时回应一下她。表达出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最后你表达出你的观点,引导和帮助孩子。相信如果经常和孩子这样交流,孩子不会有什么叛逆期,你们的相处会很融洽。

  做父母的不是孩子指挥者和评判者,而是在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倾听者和保护者。我自己不是什么成功人士,我也不会把成功人士强加在孩子身上,只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高自尊、幸福感强的孩子。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读后感(七):为什么要好好爱自己,这是我见过最霸气的回答

  前天接到一个问题邀请:“平时你们都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提问者是一个孩子,从问题的描述来看,应该是一个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孩子。

  很认真的回答了孩子的这个问题,却又在转瞬间想到那个从21楼飞身跃下的14岁孩子康某某。同样是孩子,在面对问题时一个选择了求助万能的网络解决自己的苦恼,一个用极端的方式留给世界一个背影……在我们扼腕叹息的同时也陷入深深的思考:是什么让孩子放弃了如花的生命?真的是孩子遗书里提到的过多的学业和严厉的老师是罪魁祸首?亦或是失去孩子悲痛欲绝的家长?或许都是,或者都不是!

  扼腕叹息之时不由发出一声感慨:孩子,在14岁如花的年纪你为什么不好好爱自己?!在这个提倡人人都应好好爱自己的时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如何好好爱自己了,所幸北京市妇联“新蕊计划”特聘家庭教育讲师、北京市妇联大众读书会常务理事张娟女士用她近20年和孩子们相处中的发现、认识和感悟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好好爱自己,为什么要好好爱自己?

  好好爱自己,就是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所以总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脸不够漂亮,个子不够高,体重不够标准,工作不够好,收入不够多,爱人不够好,孩子不够优秀……我们要求的越多越觉得生活不够美好,就越停不下追逐的脚步,就越来越不快乐!虽然在别人的眼里,他们足够优秀,足够努力,但在他们的评价机制里却觉得并不完美。

  好好爱自己就是首先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本来的样子。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才会内心丰盈,充实圆满,才能总有充裕的安全感,更勇敢的做自己。

  好好爱自己,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好好的爱自己的另一半

  都说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爸爸爱妈妈,一个相亲相爱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不管是人格还是思想都比一个不幸福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更健全,圆润、勇敢。

  好好的爱自己,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就能更好的爱自己的另一半,接纳自己的另一半,就算另一半身上有自己不能接受的习惯或者表现,也可以很好的沟通。比如孩子爸爸喜欢抽烟,而我对烟很此很反感。最初总是想要让他戒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不但没有让他戒掉烟,反而搞得夫妻关系紧张。后来改变策略,和他“约法三章”,回家后要抽烟去阳台,抽完收拾好烟灰、烟蒂……想不到没多久,孩子爸爸烟抽的少了,我们的感情反而更好了。少了争吵的家里,孩子的笑容更多了,也更活泼,这就是良好的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和内心的和谐与宁静,而这又让孩子的天性更好的释放。

  良好的夫妻关系会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这份安全感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家庭以外的各种关系,从容地处理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的接纳自己的情绪,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每对夫妻都应该经常内省,好好爱自己,悦纳自己,好好爱自己的另一半,悦纳另一半,保持和谐良好的夫妻关系,给孩子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

  好好爱自己,悦纳自己,才能好好的爱孩子

  学会好好爱自己,悦纳不完美的自己和另一半,拥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和孩子在生命深处联结,很好的爱孩子。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毫无疑问的爱和眷恋。所以99%的父母都认为他们是绝对爱孩子的,而且是非常爱,只是可惜并不是99%的孩子都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们100%的爱,甚至很多孩子认为他们的父母并不爱自己。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不然开头提到的那个在头条问答提问我的孩子就不会在浩瀚的网络去寻找一份肯定和希望;那个在学习上受了委屈的14岁女孩就不会从21楼的家里飞身而下……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没有感受到自己在受了委屈后可以肆无忌惮的在父母的怀里哭泣、倾诉,所以他们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是极端的方法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这样的事件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到底应该由谁来为年轻的生命买单?为人父母者除了一再的深思深思,是否想过买单的人就该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没有和孩子建立深层的联结,让孩子关闭了我们通往他心里的门,让孩子没有学会好好爱自己,悦纳自己,接受学习上不完美的自己,宣泄自己从学习上、老师处受到的委屈和伤害,陷在痛苦里无法自拔,最后只好选择极端的方式“回敬”社会!

  所以好好的爱自己,悦纳不完美的自己和另一半,好好的爱孩子,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