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的读后感10篇

2018-03-30 21: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的读后感10篇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是一本由[美] 亚当·霍赫希尔德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一):实施了殖民主义罪恶的,不止一个利奥波德

  随着中国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以及个人越来越多地对非洲这块古老大陆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走出国门,到非洲办企业、经商。但这种旨在合作共赢的举措却总是被不怀好意的西方社会指责为“新殖民主义”。所谓“中国式新殖民主义”,本质上是在非洲等地真正地实行新殖民主义的国家和企业,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败北后,编造出来抹黑中国的“贼喊捉贼”式言论。以西方石油巨头、农产品巨头为代表的新殖民主义集团虽然也为非洲当地人创造了一些价值,然而他们和旧殖民主义者们唯一的区别,无非是剔除了暴力、鞭子以及枪炮,改为给予歧视性定价、实行垄断、以次充好,甚至控制所在国的进出口和物价——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新殖民主义。

  事实上,西方国家对非洲进行的殖民主义,虽然大规模的进入和瓜分始于十五世纪以后,当时正值欧洲国家处于以商业资本为主导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主要掠夺手段是以赤裸裸的暴力掠夺,西方殖民者用抢劫和不等价交换的手段,掠夺非洲的资源,掳掠、贩卖黑人到美洲。十九世纪以后,亦即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资本主义自由竟争时期,西方殖民者开始加紧侵略非洲,以便把非洲大陆变成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对非洲的掠夺方式逐渐从奴隶贸易转向领土占有和殖民奴役。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非洲除个别地区外,终于被西方殖民者所瓜分,95%以上的土地都沦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保护国”。直到二战以后非洲兴起民族独立战争抗争,才最终摆脱了被西方国家直接殖民的历史

  而欧洲小国比利时,虽然面积仅有三万平方公里多一点,虽然直到1830年8月25日布鲁塞尔人民起义后才真正获得独立,却还是在其第二任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时就野心勃勃地开始将掠夺的目光盯向了非洲大陆,最终获得的名为刚果自由邦的殖民地,是其本土面积的76倍还多。当然,一开始的时候这块殖民地还不属于比利时国家的殖民地,而是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领地”;直到1908年正式割让给比利时,称比属刚果。

  而在由集作家记者演讲家于一身的美国人亚当·霍赫希尔德所著的《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一书中,就尽可能详细记录了利奥波德二世如何一步步在欧美世界里长袖善舞,最终把后来名为刚果自由邦变为自己的所谓“私人领地”,在刚果实种族灭绝式的掠夺、压榨,犯下了利欲熏心骇人听闻罪行,最终让这一地区的人口下降了1000万——而他却将自己塑造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过程。当然,除了罪恶的利奥波德二世,1908年后直到比属刚果独立时,比利时政府对殖民主义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本书中,亚当·霍赫希尔德还回顾了刚果于1960年独立后长达37年的蒙博托独裁统治时期——他认为,“在他掌权时期,这个国家的大多数公共服务已经瘫痪……如同利奥波德控制下的刚果政府……”而且时至今日,真正属于刚果全体人民的美好未来依然遥遥无期。所谓“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大概指的就是这样一层意思

  在北欧犯罪小说天王尤·奈斯博的悬疑小说《猎豹》中,甚至还记载了一个以利奥波德名字命名的可怕的凶器——“利奥波德苹果”:那是一颗钻有许多小孔、和网球差不多大的金属球。和亚当·霍赫希尔德在《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的书中所讲到的种种残酷殖民措施,似乎也只有所谓的“利奥波德苹果”能够比拟。

  当然,亚当·霍赫希尔德也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19世纪末,从乔治·华盛顿·威廉姆斯到E.D莫雷尔、罗杰·凯斯门特爵士、威廉·谢泼德等如何开启了反对利奥波德二世以及比利时殖民历史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时至今日,虽然旧的罪恶的殖民主义已经成为历史,但西方社会对非洲、南美等地的殖民心态却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反对殖民主义以及真正的新殖民主义的斗争,依然任重而道远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二):最好的拯救不了最糟的

  为什么要去了解非洲历史?亚当·霍赫希尔德在出版商面前四处碰壁,面对着几乎相同疑问:当代美国还有人对远方穷国的过去感兴趣吗?但是《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贪婪恐惧英雄主义与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地》一书甫一付梓,便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名单,似乎印证了这段历史不该被深埋时光,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阴魂不散。

  这是一本沉重的、令人心痛的书,也是一本充满希望、关乎勇气的书。它同时展现了人性阴暗和最美好的一面,两者既不相融合,也从不湮灭。霍赫希尔德从地下冒出的鬼魂谈起:彼时的刚果有他们自己的秩序,西方船只靠岸,白皮肤、身着奇装、一只眼睛(可能是因西方人闭一眼射击)的外来者突然冒出,真的像鬼魂一样,而这方是噩梦的开始。尽管当地人愿意献出自己的财富,依然无法满足西方人,后者以先进武器彻底控制了刚果。象牙、橡胶、以及遍地的奴隶,都是西方人掠夺的对象罪魁祸首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

  贪婪或许不是最糟糕品质,但若贪婪的人既有野心又有能力,会比无能之辈更具灾难性。利奥波德觉得,比利时的国土太小了,他要为自己谋求更多。然而世界上其他地方已没有土地,只有非洲(他相中了刚果)尚乏人问津,而且没有军事上的威胁——他国不觊觎,当地人又不够强大。如同狼和小羊的故事里,狼要下口之前还挖空心思地想出几个理由,利奥波德深知,贸然宣布刚果土地归己所有,势必会引起欧洲强国的不满。所以,他以慈善团体之名召集共谋刚果的发展,再图将慈善团体保护下的联邦慢慢变成自己的囊中物。

  在这样一位执着利益的国王面前,殖民意味着无所不用其极地掠夺:原住民被视为采集橡胶的机器,稍有差池就有性命之虞;不肯合作者将以妻儿性命相逼;专门用来抽打原住民的发明chicotte形同酷刑;更有杀敌不够的,活生生砍下原住民的右手充数……种种令人发指行为,堪比纳粹集中营。与后者类似的是,人性的恶毒冷漠此时已不是某几个人的问题,如二战幸存者普里莫·莱维所言,任何时代都有的坏人,这不危险,危险的是“相信并不带任何问题”执行命令的人。由于人种的差异,由于政府的认可,由于扭曲的价值观——诸如将伤害别人视作男子气概——人性之恶被放大了。

  绝望中,所幸还有人性至善的一面。利物浦的一名普通船员洞察到刚果的黑暗内幕后,无法坐视不管。与利奥波德国王为敌,甚或与背后操纵、默许、利益相关的其他权力对峙是艰难的。莫雷尔和他的盟友凯斯门特共同奋战,要将黑暗诉与人知。霍赫希尔德说,他们的难能可贵,在于这些暴行并不会损害他们自己,不参与不过问,或接受贿赂安然度日,可能会是更理性选择。何必为不相干的人铤而走险?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恐怕是种本能,就像古代英国法律规定的那样,目睹他人行凶而不呼救,同样是犯罪。当越来越多明哲保身唯利是图的人摆脱了道德束缚,古老的本能反而显得珍贵感人了。

  但是,最美好的可以拯救最糟糕的吗?莫雷尔们坚持不懈,刚果的历史被改写了。可是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犹在,它惊扰着当代的非洲:老一辈的刚果人还是对橡胶谈之色变;钻石黄金、木材、铜、钴、钶钽,这些得天独厚也招来无妄之灾;贫穷、战争、控制、恐慌并未消散。同时,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有了诸多分身,散布在世界各个有失公允、利欲熏心、草菅人命角落人们不愿再提刚果的旧事,掌握史实的机关守口如瓶。就像所有篡改历史、集体失忆的事件一样,代表的是对过去的做贼心虚和当下的心怀鬼胎。

  当然,客观地说,人性之恶不是决定一个地区命运的唯一理由。霍赫希尔德承认,刚果和非洲大多数国家自身的痼疾,也是阻滞他们建立良好社会体系根源,譬如女性地位低下、对独裁的文化容忍、“原生”的奴隶制,单纯以善制恶未免是把问题过于简化了。但我们不该对真相如此淡漠,翻过去的一页不会是终点反思人性、对抗记忆,不因他人的鲜血让我们的荣誉蒙尘,才不忧心,当我们呼喊时无人回应

  ——丁酉年读亚当·霍赫希尔德《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三):二刷完了,依旧觉得非常精彩

  ,书中有几处小错误~但是,翻译的非常流畅,可读性强

  可恶的140字……

  葡萄牙海军上尉迪奥戈·康发现刚果河。

  葡萄牙牧师使者等在刚果定居,是欧洲与非洲黑人国家的第一次长期接触。当时的刚果王国,面积300平方英里,首都姆班扎刚果,是奴隶制国家,货币为贝壳。

  刚果王恩律加·姆本巴(教名:阿方索)学习葡语并留下关于奴隶贸易的记录。恳求葡萄牙停止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开始,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先是南美巴西后北美。

  刚果全部成为欧洲殖民地。

  比利时独立。首位国王是德国亲王利奥波德一世。南部语言为法语,北部语言为佛兰德语(荷兰语)。

  亨利·莫顿·斯坦利(1841-1904)出生在威尔士,是私生子。

  利奥波德二世迎娶奥匈帝国公主、哈布斯堡王室的玛丽·亨丽埃特。

  斯坦利到达美国。

  欧洲掀起反奴隶制热潮,但只针对阿拉伯人,并非针对西班牙和葡萄牙。

  羡慕西班牙征服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征服。认同“强迫劳动是教化和提升远东那些懒惰、堕落人种的唯一手段”。

  斯坦利开始进行新闻报道

  利奥波德二世(1935-1909)继位。

  南非发现钻石和金矿。

  斯坦利对阿比西尼亚战争进行报道,成为《纽约先驱报》永久外派通讯员。

  斯坦利找到探险家利文斯通(第一个穿越非洲大陆的白人),随后该消息在欧洲传开。

  斯坦利前往非洲内陆,探明刚果河,命名斯坦利瀑布池塘

  试图从西班牙买下菲律宾,失败

  利奥波德在布鲁塞尔组织召开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参加的国际地理学会议。斯坦利参会。建立“国际非洲协会

  利奥波德邀请斯坦利到比利时。达成5年期协议,斯坦利为国王再次前往刚果。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四):一部严肃的历史纪实作品,揭开一段尘封的恐怖历史惨剧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在非洲中西部的刚果上演了一幕惨绝人寰人间悲剧戏剧的总导演是欧洲小国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前期的主要演员是英国人亨利·莫顿·斯坦利,后期是参与其中的各色人物。利奥波德一直在幕后策划,斯坦利负责殖民草创初期的前台执行以及后来始终不渝支持。可以说,刚果殖民地的建立是利奥波德与斯坦利两个人通力合作成果

  出于对财富的渴望,利欲熏心的利奥波德不甘偏居于比利时的狭小空间,把贪婪的目光盯向世界各地,时时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像其欧洲殖民国家的邻居一样,占有一块殖民地,从而攫取自己能够任意挥霍的财富。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一个机会终于来了。利奥波德像猎鹰一样,立刻展开动作,开启了比利时的殖民之路。

  斯坦利是一个出生于英国的私生子,后作为一名海员乘船去了美国,参加了美国的南北战争,且在双方战斗过,后受聘为当时美国著名媒体大亨小詹姆斯·戈登·贝内特掌控的《纽约先驱报》的外派记者。在一次奉命深入非洲寻找失踪的英国著名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的过程中,一路艰辛,到达非洲腹地,找到了利文斯通,其发回的报道和救人行为令其成为英雄,回来后四处巡回演讲,写文章,出书讲述其探险经历,一时名利双收

  后来,斯坦利率领一支英美联合考察队,从非洲东部的桑给巴尔出发,横穿非洲中部腹地,历尽艰险,到达非洲东部的博马,完成了一次横穿非洲大陆的壮举,使得世界第一次得以了解非洲中部的概貌以及刚果河流域。至此,斯坦利非洲地理发现的传奇经历,为自己赢得了又一次辉煌,而利奥波德则从中发现了渔利的契机

  利奥波德雇用斯坦利,采用非法的欺骗手段,从非洲当地人的手里骗得大量的土地。然后又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段,以帮助当地人建立独立的国家,保护自由贸易、给予法国优先购买权,传播基督教,以及把刚果建成“国际殖民地”的障眼手法,获取美法德英等大国的支持,同意比利时在刚果河流域的非洲中部腹地建立一个实属国王个人财产的刚果殖民地。然后派驻军队行政管理人员,以高压政治和军事手段,抓捕大量的当地人,建基站,修铁路,以及建立河运系统,大量搜刮利润极大的象牙等,以获取暴利。后期又通过抓捕妇女为人质的方法,强迫当地人割取“流泪的树”,以收缴获利更丰厚的橡胶。

  在利奥波德统治刚果期间,发生了大量鞭打、枪杀、割断右手等骇人听闻的暴行,其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使刚果地区成为一座人间地狱,一个“没有《十诫》的地方”。从1885年利奥波德建立刚果自由邦开始,经过23年的个人独裁统治,以及种族灭绝式的肆意掠夺和残酷迫害,加上饥饿、疾病、疲劳过度以及出生率下降,导致刚果地区的人口下降了约1000万之巨。

  在刚果殖民地实施残酷掠夺的同时,利奥波德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刚果殖民地各种暴行的发现,源于反对利奥波德野蛮统治的领军人物英国人埃德蒙·迪恩·莫雷尔、通过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罪行材料的英国驻刚果领事罗杰·凯斯门特、美国历史学家乔治·华盛顿·威廉姆斯、以亲身经历写出小说《黑暗的心》的作者约瑟夫·康拉德、美国传教士威廉·谢泼德,以及尼日利亚人、曾受雇于利奥波德刚果殖民政府、后来从商的赫齐卡亚安德鲁·尚恩等人的介入。

  作为受雇于一家垄断刚果博马与比利时安特卫普之间货运的航运公司监督员,在工作期间,莫雷尔通过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进出口货物的内容(如象牙、橡胶、枪支和子弹等)、以及利统计数字的差异,发现了利奥波德攫取财富的秘密。

  之后,莫雷尔毅然辞去了工作,开始写文章,写书、发行小册子,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揭露、谴责、控诉利奥波德在刚果的暴行。后来又筹措资金,自己办起《西非邮报》,随后又发起成立刚果改革联合会,与利奥波德展开了一场“大卫和歌利亚的较量”。利奥波德也利用金钱,发起反击战,收买媒体,操纵舆论,贿赂官员,压制反对的声音。

  莫雷尔与刚果改革联合会的工作获得了英国、美国、比利时、德国、瑞典、意大利甚至刚果殖民地政府人员等各界人士的支持,如凯斯门特、英国浸信会传教士约翰·哈里斯与艾丽丝·哈里斯夫妇、巧克力商人威廉·吉百利、英国国会议员、坎特伯雷大主教、传教士、作家柯南·道尔与马克·吐温,以及莫雷尔的夫人玛丽·莫雷尔等。他们或提供证据,或提供资金,或发声谴责。

  莫雷尔的最初目标是想通过揭露利奥波德的暴行,呼吁各界人士联合起来谴责利奥波德的殖民统治,向美英法德等国家施压,希望国际社会干预,结束利奥波德的残酷统治,由比利时政府接管殖民地,结束强制劳动制度。后来莫雷尔的思考更深入,思想进一步升华,他认为必须彻底解决殖民地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但这个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英法德等殖民国家的殖民统治,在当时主流社会仍然认可殖民地的大环境下,没有得到响应。

  实际上,比利时不是第一个殖民非洲的国家,英法德葡等殖民国家当时在非洲也建有各自的殖民地,类似的残暴行为同样存在,其骇人程度也不分伯仲。刚果殖民地之所以被揭露,并引起世界范围的谴责,无非是几个关键人物机缘巧合地出现在刚果或与刚果有关的场合。而且,谴责这样一个小国,既无伤英法德等几个主要殖民大国的利益,也转移了世人关注他们各自殖民地的眼光。

  作者亚当·霍赫希尔德利用大量的原始资料,向人们披露了发生在刚果殖民地时期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作者构思巧妙,文笔犀利。书的前半部分,语言生动,妙处横生。在阅读过程中,书中经常会不经意地蹦出一两句诙谐幽默的妙语佳句,让人忍俊不禁地发笑(参见66页、67页和107页)。感觉这哪是历史纪实之作,简直就是最佳畅销小说。但随着作者的进一步讲述,奴隶般地役使,肆无忌惮的掠夺,视生命如草芥的无情枪杀,血淋林的鞭打场面,惨不忍睹的断手暴行,触目惊心,耸人听闻,令人震撼、愤慨、叹息之余,陷入对刚果殖民地时期及后殖民地初期的思考。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五):平凡人物的良心发现与大人物的鄙陋贪婪——刚果往事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9.5[美] 亚当·霍赫希尔德 / 2018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为中国读者对非洲的印象大概就是落后、狂野、闭塞与多灾多难。我们的印象里对非洲的直观感觉就是穷和落后,好像除了曼德拉、纳赛尔、萨达特、卡扎菲外再也无足称道。你要是和某位朋友谈起刚果历史,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那就更是稀罕的不得了的事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书系引进的这本《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功德无量,填补了国内非洲史出版的空白。当然这本书也非常的耐读精彩,更确切地说是残忍中带着一丝人性的光芒。

  如果读者诸君熟悉近代欧洲的历史的话,大概对地理大发现、三角贸易等名词耳熟能详。葡萄牙人就是最早从事黑人人口贩卖与种植园经济的殖民分子,而非洲从15世纪时开始便已经逐步成为了欧洲人的猎场。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欧洲人对非洲的了解与控制多集中在海岸地区的几座据点、城镇内,广阔的非洲大陆腹地则是欧洲人的力量变长莫及之处。在本书的开端就可以和罗杰.克劳利先生的《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一书对读,正是葡萄牙探险家迪奥戈.康最早发现了刚果一带的土地,并在这里立上了欧洲基督教象征的十字架铁柱,这片土地从此开始进入欧洲人的视野,但真正改变了刚果人平静生活的则是一位威尔士族裔的美国探险家斯坦利与他背后的支持者,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当然这位狡诈的国王也是全书的重要主角。

刚果地理位置图

狐狸过溪流

  比利时不过是欧洲一个弹丸之地,但却在非洲能够拥有一片超过100万平方英里的庞大殖民地。这个空前的“成就”与国王的阴险狡诈密不可分,在书中你可以读到这位利奥波德国王青年时代的最大兴趣就在地理学,而在19世纪中后期的地理未知中,也仅仅剩下了两极与非洲腹地,而国王选择了后者。

  历史总是会不经意地给我们开玩笑,在《冰雪王国》里那位出资给珍妮特号德隆船长去探索北极的小詹姆士.贝克特,是一个好大喜功、追求最大利润的商人,在他主持下的《纽约先驱报》为了获得轰动性的新闻,决定派遣斯坦利去非洲寻找失踪多年的著名传教士、医生、探险家大卫.利文斯通,如同拯救大兵瑞恩一般的剧情,斯坦利带着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进入了非洲腹地,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了利文斯通,成就了非洲冒险者的名誉威望。而斯坦利的后半生也将与距离坦噶尼喀湖不远的刚果土地紧紧地绑在一起。

  终于斯坦利成功地从东非穿越腹地来到了刚果西部的港口,他成就了不朽的探险伟业,而国王此时在幕后注视着一切。“狐狸”打算要跨越一条溪水的时候绝不会贸然从事,它一定会去试探一下水深如何,而利奥波德国王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多疑而狡诈的政治高手。

  为了掩人耳目,他派人私下里组建了相关的委员会,以人道主义和宣传教义文明为幌子,赢得舆论的支持;在另一面则拉拢探险家斯坦利为他和王室效力,在刚果组建航运基站,修筑铁路,准备殖民开发。国王的计策无疑是成功的,很多欧洲人包括美国人都被蒙在鼓中。最有趣的还是橘子外交,也就是国王授权亲信桑坦德上校在佛罗里达购买柑橘园,用成箱的甜蜜柑橘说动了美国总统及参众两院承认新成立的刚果自由邦。毫无疑问,所谓的刚果自由邦其实是一个影子政府,所有的实际权力都掌握在布鲁塞尔的拉肯庄园手中。

刚果湖泊与捕鱼人

橡胶的眼泪与刚果事态

  有时候当看到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未能给本国的现代化带来积极影响,反而从近代以来成为被西方欧美攫取、掠夺,为各部族军阀垄断控制的滚滚财源时,不禁会觉得资源诅咒真的存在。我们都不会想到现代工业最常用的一种原料——橡胶曾经给刚果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这种苦难在作者亚当.霍赫希尔德的笔下令人动容,所有的材料都来自于一手的档案、日记与传教士的回忆录、信件,因此格外真实。

  现代化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充满了征服、掠夺剥削的,是铁与血的混合物,对刚果来说强制的劳动制度,特别是橡胶采集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可以从书中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生态的角度来说。由于强制劳动要求每个月劳工上缴固定的配额,完不成任务就将面临一种被称为Chiotte的残酷鞭打的刑罚,这就使得非洲当地的部族被迫深入热带雨林,砍断大段的橡胶植物的藤蔓,从而对雨林、森林生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这种生态毁灭其实一直影响到了现代,不少欧洲上流精英仍然到非洲从事打猎等活动,也是殖民时代的遗风。

  其次,是由于长期的男女分开劳动、绑架人质导致极低的生育率和过高的成年男子死亡率,刚果从1890-1910年间损失的人口根据当代学者保守估计在1000万,相当于四分之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

  最后是对刚果人内心深处和民族意识里带来的长久的阴郁,这集中体现在后辈的口述史记忆中。

  橡胶、象牙等货物所带来的财富非但未能让刚果富裕,反而让这片土地更加沦为利奥波德国王不断膨胀的野心和奢华淫逸生活的移动保险柜。橡胶树此时流下的不止是自然的眼泪,也是一种文明的哭泣,对这片土地上文明的挽歌。这一点我们在后文也会多次提到。

  在残酷的压榨下,不同的部族纷纷发起了反抗,他们袭击当地的基站,对抗前来平定叛乱的军队。但是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敌人太强大了,比利时虽然是欧洲的小国。但却凭借着出让刚果土地特许所有权和贸易好处雇佣了大批雇佣军,这些军官和士兵来源地各不一样,有的来自比利时本土,有的则是法国、瑞典、英国非洲殖民地人,也有的是坦噶尼喀黑人。刚果的事态总的来说看似无法从内部得到突破,因为武装到牙齿的比利时雇佣军可以轻而易举的对整个村庄进行屠杀和铲除作业,而面对马克沁机枪、蒸汽快船、火车的刚果人,并没有任何胜算。刚果的命运在等待外部力量的介入。

刚果盆地和刚果河流域

良心的发现与小人物的不懈努力

  前面我们说了刚果人无法从内部推翻比利时的殖民控制,但是外来的传教士、探险家和新闻记者却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中最早的一位是美国黑人历史学家乔治.华盛顿.威廉姆斯。威廉姆斯来到刚果的所见所闻让他认识到了刚果慈善人道外衣下所掩盖的丑陋的贪欲与罪行,于是在1890年他发表了大胆的《就刚果政府和刚果国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报告》,堪称是揭发刚果内幕的第一人。

  我们要知道在1890年那个时间点上,在刚果本土,在非洲,以一个黑人的立场来揭露国王的罪行是需要多莫大的勇气。不过威廉姆斯从来没有如其他白人传教士、商人、船长一样昧着良心,对各种杀戮、剥夺、强制劳动视而不见,他因为亲眼看到听到才更加愤怒,于是这样的信件一封接一封传到了欧洲和美国公众的眼皮底下,让坐镇布鲁塞尔的利奥波德国王大为光火。国王组织起各路人马进行密集反击,甚至质疑威廉姆斯假冒身份来到非洲,暗示他不具备让众人信服的资质。然而1890-1891年的这段浪潮转瞬即逝并未能形成对国王实质性的威胁,或许是因为写揭露小册子的主人公过早的去世。的确威廉姆斯是伟大的,他是第一位深入刚果了解刚果人对斯坦利和比利时殖民当局看法的人,也是大胆揭露的第一人。当然他去世后并不代表抗议活动的终止,更大的麻烦还在等着他,这就是莫雷尔、凯斯门特的出现。

  莫雷尔堪称是全书中的核心人物,平民英雄。他在书中出现的很早,一开头的介绍十分稀松平常,你看:

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迈着步子,从往来海峡两岸的蒸汽船上走下来,他孔武有力,身材魁梧,留着八字胡须。他的英语里没有牛津大学毕业生的高雅。他穿着考究,不过衣服并非来自邦德街的高档服装店。他看上去完全像是一个做事认真、为人正派的公司职员。

  在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莫雷尔充其量不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普通的白领,但天意使然让莫雷尔发现了港口上比利时人的惊天秘密,他发现比利时人从刚果运回的昂贵的象牙、橡胶,但给他们的却是一船船的军人、武器和不值钱的铜棒。于是断定刚果存在着奴隶贸易与强制运动。如此缜密的推理能力,足以和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媲美。更有意思的是,福尔摩斯的创作者柯南道尔本人也是莫雷尔的好友,刚果公益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在《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一书中,你会看到莫雷尔如何以一人之力经营多种刊物,写作多种小册子,舌战群儒,和国王的媒体朋友激烈交锋,并曝光刚果的种种不可告人的内幕。很好玩的是莫雷尔虽然生活在100多年前,但和他的对手利奥波德国王一样,他十分懂得传播学原理,善于发表公众演讲、写作大众读物以促进刚果话题能在十几年里成为国际新闻头条里的常客。

  这一系列的交锋非常精彩,涉及到如何调动媒体的注意力、如何偷梁换柱、如何利用头面人物出面平息公众怒火、如何调动公众情绪。在撒银子上,利奥波德国王毫不吝惜,可谓是大手笔,但却无法抵挡得住已成燎原之势的舆论的强烈反弹。莫雷尔最终还是成功了,刚果自由邦也被移交给了比利时政府,结束了国王私产的时代,但刚果的局势似乎并未因此而云开雾散,这背后的原因作者在本书末尾的两章里试图讨论,但可惜并未深入下去。就我的阅读经验来看,在当时刚果内部独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为欧洲大国所接受的。所可能采用的方案最可能和可行的还是由比利时政府管理,英法两大国为了实力平衡也不可能允许对方控制这块非洲中部的核心地区。

  正如作者霍赫费尔德所强调的那样,我认为这本书写出了非洲殖民史上最残酷、最血腥、最恐怖的一页。它警醒我们对别的族群、别的文化需要有发自内心的包容与敬畏,而非利奥波德国王一样的伪善、贪婪、笑里藏刀。作为平民英雄,莫雷尔为人类权益的维护、弱者的发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莫雷尔后来也因此入狱但此种勇气足以为后人楷模。读非洲历史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绝不是为了猎奇,为了寻开心而拿别人的苦难当做茶余饭后的甜点,恰恰相反,这是一面镜子用来映照我们自己对自己文化、文明与信仰的反思。小人物可以改变大历史,莫雷尔、威廉姆斯、凯斯门特等人持续近二十年的努力就说明了这一点:为大事者,当不弃涓滴之力;布衣之士,但凡有心有志气也可以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小人物的不懈努力是我最为感动的一点,本书也是2018年目前所读到的世界史类图书中少有的关注非洲、关注少数族群和小人物故事的著作,因此向大家推荐。冷门的故事也很精彩!

  推荐阅读:

  1、刚果战争和族群:

Dancing in the Glory of Monsters评价人数不足Jason Stearns / 2011 / PublicAffairs

  2、甲骨文有关的几本书:(介绍了小詹姆士.贝克特的趣闻轶事和葡萄牙人发现非洲的一些故事)

冰雪王国9.5[美] 汉普顿·塞兹 / 2017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征服者8.9[英] 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 / 2016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读后感(六):“白人以为他们没有其他野蛮人那么野蛮”

  读这样的历史,实在是有种很难描述的不舒服。不是书不好,而是太好了。

  本书所描绘的历史事实不过是号称“文明开化”的西方人犯下的另一桩殖民主义暴行而已。正如作者所言,在英法德等其它国家的非洲殖民地同样有类似的罪行曾经发生,规模度和残忍度恐怕相比之下并不逊色,只是因为“批评刚果不会有危险”,而未引来大规模的抗议浪潮。此外,针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类似罪行恐怕可以写一本篇幅长得多的历史书了,因为在所有这样的案例中,受害者是不会被当成人来看待。

  本书作者在书中频繁地将纳粹以及古拉格集中营与刚果发生的暴行做类比,可能是因为规模度和残忍度类似。但个人感觉似乎并不完全妥当,有些脱离了对殖民主义进行批判的标靶。此外,在最后几章中提及的蒙博托的独裁政权以及中情局队其的支持,似乎又离主题更加偏远了。倒是其它的一些拷问值得击节叫好:在美国,你在哪里能看到如实反映美国在菲律宾和拉丁美洲的帝国冒险行为的博物馆展览呢?

  读完本书,另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在利奥波德二世将刚果卖给比利时政府之前,它在事实上是他的私产。从这个角度而言,译者对本书的副标题“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地”的翻译是有些问题的,因为作者的原副标题为“in colonial Africa”,而文中也一再强调这些罪行是发生在利奥波德二世将其视为私产的刚果。此外,译者将葡萄牙天主教士译为“牧师”,好像也不大符合中文的习惯---通常“牧师”是指新教的神职人员。文中还有一处脚注将Zaire译成了赞比亚,然后又在后文中正确地译成了“扎伊尔”,可能是校对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