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10篇

2018-04-01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10篇

  《慈悲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一):消逝而去的一切,都只是一种比喻

  丰子恺对我而言,并不陌生

  傍晚下班看到树林上空的云,不是蓝或者灰,而是另外一种墨染如丹青颜色,会想到丰子恺;十二月风雪夜,走在街上呵气成冰,所有淋湿的树木车辆都在暧昧不清的夜色里一片温情,会想到丰子恺;侄女逗猫玩猫,抱猫喂猫 ,显出娇痴亲昵姿态时,会想到丰子恺;独自坐在阳台看一轮新月时,会想到丰子恺;日长睡起无情思,手倦抛书午梦长,也会想起丰子恺。

封面图:手倦抛书午梦长人散后一轮新月天如水他亲切的把猫叫猫伯伯

  他的画总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意境。丰子恺觉得小女孩很像猫,因它们有共通性:娇痴亲昵。 而小贩乞丐乡村野人、愚顽儿童都入得他的作品寻常巷陌,往往是他发现妙理的道场;离乱忧愁,反衬出他深静惆怅之美。

  漫画有趣自不必多说,我是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他的散文风格是这样的。在生活的横切面,他是一个很敏感、善观察的人。他写梧桐树繁密、叶落的状态,揣测一粒谷的来源想象微尘散入风中分飞何处,都让我想起种种往事

  很多年前,邻居家在盖房,毛坯,红砖,通风,凉气穿墙而过。

  我瞥了一眼,从黑洞洞的窗口里竟然看见房间里斜生一棵桃花树。房子扩建前,这里可能院子,所以桃树还来不及砍。

这颗是二乔玉兰,桃树的照片没有拍

  桃树长在那里真是好,房内空空荡荡水泥地石灰墙,然而中间站着一棵桃树。冷冷清清的又不稀奇。桃树站在那里,就像一个落后时代的人,如果洒上几滴药水让他幻化为人说不定他嶙峋的老枝干会慢慢从地上爬起来,然后伸伸懒腰打打哈欠说一睡这么久,大叫:人生苦短拿酒来。

  我想桃树变了人,不是老人就是少女

  倘若变了老人,我就让他腆着脸,一边喝酒一边骂街,左牵黄右擎苍,坐在门廊上抽烟看湖什么的。

  倘若变了少女,我就让她唇红齿白,描眉画唇,红男绿女万丈红尘里过,万花从中走,片叶不沾身。

  但是那个时候,我站在黑洞洞的窗口看那棵桃树,心里想的却是这棵树一定保不住。

  几天后再路过,桃树果然已经不在了,水泥地面平平整整掩盖住原属于桃花的风情。 上好的山水画里讲究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石老而阔、水淡而明、山要崔巍、泉要洒落。原本这房子到了春天即可欣赏野趣。 但后来走路依旧路过那户人家,它早已变成一间再正常不过的小屋了,寻常家具柴米油盐繁琐生活,和你我看见的千家万户没有任何区别

  丰子恺写行年三十,做了半世的人,参考大众态度,看他们似乎全然不想起这类无用的事,饭吃在肚里,钱进入袋里,就天下太平,梦也不做一个。

  他在生活中拼命以大众为师,学习他们的幸福,而一旦离群索居时,故态复萌。春风从窗中一片白桃花的花瓣来,落在原稿纸上,分明是自家院子里白桃花树上吹下来的,然而有谁知道它本来生在哪一枝头的哪一朵上呢。 窗前地上白雪一般的无数的花瓣,分明各有其故枝与故萼,谁能一一调查出处,使它们重归其故萼呢?疑惑悲哀又来袭击他的心了。

  我想我可以理解他对世间万物的疑惑与悲哀,因为我也常有茫然困惑。 较之宇宙之大,世界之广,物类之繁,事变之多,我们所经验的不过恒河中的一粒细沙,消逝而去的一切,都只是一种比喻。而唯有那些哭过许多的人才能理解生活所有的美,也才能够发出这样一种美好笑声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二):发现日常之美—和丰子恺学习生活的艺术

  我自幼时起一直钟情于,而且是只钟情于古典文学,对于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颇多不屑,这种偏见直至学到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时才有所改变。及至学至现代文学史时,在事实教育观念上才有了巨大转变,一下变成一干现代文学史上诸大神的迷妺,尤其是在散文方面,举凡沈从文、梁实秋、钱钟书、周作人、丰子恺的散文,都成了我的心头好,枕边客。

  毕业多年后,忽然兴起一股“民国范儿”,且被推崇到一种极崇高地位,虽显有些失之太过,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必须承认,民国真是一个才子倍出的时代,虽然战乱频繁民生凋敝、政治黑暗经济危机,但文坛上却是群星璀璨气象万千。再一次证实了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句变工”的客观规律

  与“民国范儿”一起大行其道的,是民国时期那些喜写闲适小品文的所谓冷门作家们,比如林语堂、比如梁实秋、比如丰子恺,这些我从前便很喜欢的小众作家现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欣赏和欢迎,在各种图书排行榜上大行其道,倒是在课本中占据主流地位的鲁郭矛巴老曹都不约而同的退了不止一射之地,诸如鲁迅作品全线退出课本、《雷雨》演出全场爆笑等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当然,从自家角度看,比如鲁迅自有其深刻处,尤其他对人性的冷峻分析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过时。但正如我们虽要在衣柜中备上那么几套正装,但日常生活中可能更喜欢休闲装和家居服,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要“端着”,即使以满柜全是正装著称的撒切尔夫人相信晚上睡觉时也不会穿着她那套特意加厚垫肩,如战服一般的蓝色套装的。所以这几年闲适小品大行其道,也正可从旁佐证人民群众真的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极大自由了。

  于是,我们会经常看到周作人下面这段话被引用: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在那篇文章的结尾,周作人慨叹: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当然,如果他可以穿越到现在,那是必定不会有这种叹息了,且不说各种五星酒店、米其林餐厅吃到厌,即使一天吃上两家甜品店,怕是也不能在一年内吃完,此盛世乱世之别也。

  虽然物质是极大丰富了,但精神层面上,我们还真没有什么好东东拿的出手,有人说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话说的太过悲观了,但在文学作品层面,如果有人认为现在那些大IP、热门小说能和民国那些大师之作比肩,以《小时代》、《盗墓笔记》与《围城》、《京华烟云》相比,我估计大部分国人民不会同意。以上,是近期刚读完丰子恺的《慈悲的滋味》后心中一点感慨

  上次读丰子恺,还是十数年前事,此番重温,上学时每日捧读各种现代名家散文的日子又浮现在眼前。但正如每次重读《红楼梦》总能看出些不一样的东西一般,十余年后重读丰子恺,心境也不免大变。身为一名伪画画爱好者个人表示,在艺术上有造诣的人同一般的文学创作者相比,总是显得与众不同的。

  可能因为是画家缘故,丰子恺的散文选题极广,范围极宽,但有时选取的事件也极小,在树下陪孩子一起看上半日蚂蚁,写出来都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偏偏还都写的很是生动有趣,且结尾总不免有感叹或说理,虽有点鸡汤文的味道,但比那些“我有一位朋友同学同事”、“小故事大道理套路的鸡汤励志不知好看多少。让文字工作者如我,看到最后总不免有些职业病发作,暗暗感叹丰老先生真是早生了几十年,如果生在当代,以他的文笔,怕是篇篇十万加都不在话下。用不了几个月想来就要成为大V了,不过转念一想,即使生在现在,淡泊名利如丰子恺这般,怕也不会对当大V,10万加一类的事情太过挂怀的。

  读文如读心,在丰子恺的心中,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从来不是他关注追求重点,身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心中所占据的,是天上的神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正如其文中所写的那些极小又极有趣的生活琐事所召示我们的,这世间并不缺乏美好的风景,而是你缺乏一双懂得发现美的眼睛。苏东坡曾说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也正是一个寻常院落在苏东坡眼中能呈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景原因所在了。

  要想学着发现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我们该怎样做呢,也不必搞什么大张旗鼓的动作,不妨中身边小事努力起,比如少玩手机多读书,少看微信多读纸质书,少追网文多看那些充满生活、艺术趣味的书,比如丰子恺的散文,相信长此以往,我们会更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各种小快乐,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不一样,我们克服各种困难、抵御各种苦难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三):丰子恺的慈悲

  奔忙的年末,在火车上读完了丰子恺的新精选集《慈悲的滋味》。

  对丰子恺的喜欢,是任何时候翻开手边的散文集就可以得到美好心情的小确幸,是安静的夜晚临摹一幅幅小画时内心恬淡美好。

  《慈悲的滋味》里分了三章:人间世、山水间、众生相。配了很多丰子恺的漫画插图。随手翻来,是跨越大半个世纪画家的心境: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慈悲的滋味是什么呢?

  我想,丰子恺的慈悲源自于一种面对因缘时的疑惑和哀愁。从身边点滴的微末展开的对人生对生命的追问。

  “我偕了小学校里的同学赴郊外散步,偶然折取一根树枝,当手杖用了一会儿,后来抛弃在田间的时候,总要对它回顾好几次,心中自问自答:‘我不知几时得再见它?它此后的结果不知究竟如何?我永远不得再见它了!它的后事永远不可知了!’倘是独自散步,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我更要依依不舍地留连一会。有时已经走了几步,又转回身去,把所抛弃的东西重新拾起来,郑重地道个诀别,然后硬着头皮抛弃它,再向前走。”

  慈悲是对于因果的追问。从眼前的一粒沙中,观照到它背后经历的整个世界,以及对它将要去向何处的疑惑。

  人在世间奔忙,只看见事物此刻的状态,甚至太多人对当下都无所感知。而如实观照,追问和观想过往及将来,由此引发的对因缘的感激和怜惜,则是慈悲心。

  “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世界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自原子之细以至天体之巨,自微生虫的行动以至混沌的大劫,无不详细记载其来由、经过与结果,没有万一的遗漏。于是我从来的疑惑与悲哀,都可解除了。”

  认识到宇宙之大人类之渺,我们于宇宙世间不过是随着因果走一遭的过客,对于所见之物所遇之人均是一期一会的因缘。便无不可放下,无不可感激。

  读久了,有时候觉得,丰子恺的行文很有些小学时候的作文风格。质朴的文字,孩童似观察的眼睛,平静的讲述遇到的人、发生的事,从不做高深的思索评论。全书选取了二七年到八三年跨越半个世纪的文章,读来是一般的明晰淡然的童心。在俗世中不泯灭的“心力”,这是不老的艺术家

  他在第一篇《剪网》里写:“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质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艺术,宗教,就是我想找求来剪破这‘世网’的剪刀吧!”

  愈入俗世,愈归本质。这是丰子恺的慈悲。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四):一个佛系中年的真正模样

  相较于台湾年度汉字“茫”的满满负能量, 近日来刷遍朋友圈的佛系真是温暖励志小清新欣欣向荣治愈人。

  前些天朋友圈都在转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讲了很多佛系男女的标配动作。比如随手点赞,比如与世无争,比如淡泊名利,眼见得这一波佛系的大浪越来越强,在朋友圈里几乎已经超越了余光中过世的传播度成为刷屏担当。一向不爱蹭热点如我,忍不住要失笑了,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看着手边刚读完的《慈悲的滋味》,个人认真表示,前人之述备矣。

  早在近百年之前,一位画家、作家、教师、佛门居士已经在自己的文章中把一个真正的佛系青年OR中年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事说的清清楚楚了。

  身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一个在家的出家人,丰子恺虽未出家,却身体力行的解答了什么是真正的佛系行为模式。按照当下的大热说法,丰子恺是一位优秀的斜杠青年,丰子恺不光是一位作家、画家,还是一位翻译家、一位教师。但事实证明,斜杠青年不是那么好当的,一专多能才是王道,丰子恺长于文,精于画,勤于译,自家的本职工作--教师一职也做的有声有色,广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生活上,他还是一位疼爱子女父亲,一位关心妻子丈夫,亲力亲为的承担起照顾孩子的各种琐事,而非那种一骨脑将各种家务全推给自家老婆的大男子主义式的家长。在“丧偶式育儿”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丰子恺先生可说是一位难得的暖男了。

  说完生活,再说创作。丰子恺的创作生活可主要分做两部分,文学创作同艺术创作,既写文与画画。不过这两者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和谐的统一到一起,毕竟少有作家能为自己的文章自行绘制插画,且做到文画俱佳的。

  说起来,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能文善画者并非没有,但着实不多,诗画皆佳者更为难得。个人能想得起来的,一位是唐朝的王维,一位是宋代的苏轼。巧了,这两位也是佛系青年,可见自古佛系出英才了。比如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其诗歌一大特色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他,一位画家眼中的山水自又与一般诗人们的眼光不同

  同丰子恺相比,虽然两人都是佛教徒,但王维少年得志,中年便身居高位,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也只是小受波及而已。与身居乱世,只是一介穷教书匠的丰子恺自然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也正因为地位的平凡,身在乱世,丰子恺比王维更具悲天悯人之心,处江湖之远,也比居庙堂之高的王维更懂得欣赏俗世生活中的寻常美好。较之王维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贵族式的孤高之美,丰子恺的笔下是那种平民性的热闹,文中更多世俗气、烟火气。他写大娘舅逛上海的“大世界”,也写自家小儿女吃西瓜的憨态,写旧上海的扒手、游戏场,热闹中自带一种出世者的清冷,虽写的是三教九流,社会各色人等皆可入其文中,但内中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况味贯穿始终。

  同样的,丰子恺笔下大抵写不出苏轼的教战守策,苏轼也不会着意于那些市井百姓,家长里短。虽然苏轼的一生颇多坎坷,但毕竟也是一生为官,与布衣文人丰子恺的所思所虑自是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不过,同样身为佛系文人,诗文书画俱佳的佛门居士苏轼同丰子恺在性格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两人都是那种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充满赤子之心,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人。

  只不过看完全书,你会充分感觉到,丰子恺既是一位沉陷俗世生活的平常人,又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散文家,在他的笔下,世间诸事,皆可成文。

  比如这本《慈悲的滋味》分做三部分,人间世,乃是作者各种日常亲眼所见,或亲历亲闻的种种市井奇谈,坊间趣事。山水间,主要收录作家日常或写生、或游玩,写就的各种游记。众生相,写的大都是作者周围人的生活故事,人生百态。丰子恺一生散文创作颇多,从青年到老年,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可称入眼之事皆外挂钩入文。虽都是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作者淡淡写来,别有一种清朗的意趣在其中。

  做为一位既入世又出世的作家兼画家,丰子恺眼中的山水景致又与别人不同,画家眼中的世界总是分外鲜艳多姿些。所以丰子恺笔下描绘的黄山松、天童寺、庐山云等世间美景,令人读来更觉刻录机别具一番风味。

  读罢全书,不禁令人感慨,读了丰子恺,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佛系。如果你还以为佛系青年只是那种把“都行、可以、没关系”挂在嘴边的老好人,那真是大错特错了。罗曼·罗兰不是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把这种英雄主义与佛系人生联系到一起,就是那句鸡汤说的: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在个人看来,做到这一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佛系青年。在这点上,苏东坡做到了,丰子恺也做到了,榜样在前,看来我们还需要努力再努力一点,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佛系青年呐。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五):佛心婴行:艺术的最终出口与人生的无尽世相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

  文/宝木笑

  艺术与境界仿佛是天生的情人,因为“文无第一”的缘故,让他们注定不能直接堂而皇之地在一起,但也因为这个缘故,让人们对艺术与境界的关系充满着各种猜测与揣度,同时在心里早已认定他们就是天生的一对儿。是的,虽然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算作更高层次的艺术并没有定论,但人们心照不宣的是,更高层次的艺术必然身边相伴着更高层面的境界。纵观整个人类的艺术史,这确实是一个敏感而充满争议的问题,因为“高”与“低”本身就意味着原罪,“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争代表着人类“轰轰烈烈”的艺术观革命史。然而,人类永远不可能结束对艺术最终出口的思考,但其实艺术早已对境界以身相许,等待的只不过是艺术家自己的破茧成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人生在今天更值得我们回望和深思。这位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走过清末,跨越民国,经历解放,遭遇浩劫,沧海桑田,身世浮沉,如果艺术注定要与境界在一起,那丰子恺先生无疑用一生擦肩而过的无尽世相见证了那个最终出口的存在。最近的这套丛书《丰子恺艺术四书》更像是丰子恺先生音容笑貌的再次呈现,《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是将老先生最为人熟知的艺术作品进行回顾,而《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和《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实为老先生当年艺术启蒙的讲义。这套丛书在选题上的妙处恰在此处,人们既可以感受先生的作品魅力,又可以领略到其美学主张和艺术思想,由此通过由外而内的作品,加之由内而外的主张,两相对照,便使进一步感知丰子恺先生艺术境界的表象和实在成为了可能。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那正是戊戌变法的山河之秋,中国毕竟没有再向幻想中的“中兴维新”迈出半步。11月9日,距离六君子血洒菜市口一月余,风口浪尖上的中国仍然纷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浙江嘉兴桐乡石门镇却并未感受太多那些政治的风潮,那一天,家境殷实的丰家终于迎来了一枚男婴。丰子恺父亲只有妹一人,之前仅是六个女儿,在当时延续香火为最重的社会环境下,丰子恺的降生让整个丰氏家族欢喜异常。从此,丰子恺便被浓浓的宠爱所包围,祖母、父母、姑姑、姐姐们都把丰子恺视为宝玉一样的存在,故丰父为其取乳名“慈玉”。江南本就水温情柔,加之这样的家庭环境,丰子恺因此从小便在温情中成长,虽无数人对这样环境中成长的人往往无法抑制地心存芥蒂,甚至百般讥讽和蔑视,然而我们愤怒的往往正是自己不曾拥有的,不然为何如今“快乐童年”高于一切,“爱的教育”轰轰然大行其道?

  家庭的爱让丰子恺拥有了让人羡慕的童年,也让他格外珍视家庭和孩子,丰子恺共有七个子女,其爱孩子在当时的文化界就相当出名,他从来都不是也不愿做什么“严父”,他只想与孩子们一起度过美好的人生。人生无尽世相,丰子恺独爱“童心相”,进而将自己的美学主张和艺术追求付诸于此,一直以来,丰子恺以其“童心之境”得到学界和世人的认可。丰子恺一生爱孩子、写孩子、画孩子,他的创作也以“童心相”为最主要的素材,而他的一群儿女则是他诸多经典随笔与漫画的主角和原型。《瞻瞻的车》画的是他的长子,《阿宝赤膊》描的是他的长女,此中种种在《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中展现得尤为突出。

  这背后是丰子恺对“童心”的真诚尊重和赞美。丰子恺曾给孩子们写过一封著名的家书叫《给我的孩子们》,他十分赞赏长子瞻瞻是一个“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生活里的小小失意,比如花生米打翻了,嚼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瞻瞻都要哭得嘴唇发白。再如丰子恺在漫画里画得最多的是大女儿阿宝,有一回,阿宝拿了自己的鞋子给凳子穿,还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她母亲连忙喊:“龌龊了袜子!”丰子恺却很赞同女儿的调皮,反倒觉得自己的太太“何等杀风景而野蛮”。

  而这也让丰子恺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既然“童心相”以儿童为宗主,那么在笔法方面必然需要线条简洁而概括,在色彩方面需要单纯而亲和,在整体的画风方面往往显得朴拙可爱。丰子恺的散文亦多这样的风格,《慈悲的滋味》中的《闲居》、《塘栖》、《梧桐树》等“人间世”,以至“山水间”到“众生相”都无不带着浓浓的旧时沉静的味道。或者可以这样说,丰子恺一直在用孩童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感受丰子恺的《西洋画派十二讲》、《绘画十六讲》,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丰子恺愿意,他完全可以以当时中国最前卫的画家姿态收获无数粉丝。亦或凭借其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此处可见《建筑六讲》),像当时很多围着长长围巾的时髦青年一般充当一回文化领袖。

  然而,丰子恺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童心相”,而且终其一生,一直以“温柔敦厚”为文化界所深深尊重。从丰子恺的身世看,如果说“童心相”能否伴随人的一生,这多少有些天数的味道,毕竟“善”的种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普惠播撒的。那么,丰子恺后来的求学历程则让我们相信,甚至颇为感慨,如今的中国,大师近乎绝迹,实在是因为断了传承。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正是在那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其多才多艺闻名天下,于文学、戏剧、书法、篆刻、音乐、美术无一不精,夏丏尊乃鲁迅、叶圣陶挚友,新文化运动的扛旗者之一,为当时影响很大的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

  在这样的大师熏陶下,加之丰子恺的父亲本身就为清末举人,丰子恺虽学贯中西,但内里仍然带着浓浓的中国标准读书人的风致,即《礼记•经解》所云“温柔敦厚,《诗》教也”。世人皆说丰子恺由“童心相”直入“慈悲相”,其实并不尽然,这中间还有丰子恺的“儒者相”,丰子恺从来不是“铜琵琶、铁绰板”的大汉,他是宽带博冠、灵气似水的江南读书人。“温柔敦厚”完全可以作为丰子恺艺术主张的注脚,在《丰子恺艺术四书》中关于建筑、绘画和西洋画派的三本当年讲义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偏激的观念,对各家艺术和主义,丰子恺总是娓娓道来,不愠不火。他在《认识绘画》中比较中国画与西洋画,仅仅从二者的不同切入,并不武断分别高下,本本分分地探讨两者的艺术差别和各自的短长。即使是在其中的一篇《中国美术的优胜》中谈论印象派受东洋画风影响一节,也仅仅说因为中国画的“清新”和西洋画的“切实”,以至在人的心灵最妙处的活动上,“西洋画毕竟让中国画一筹”。这一个“让”字也许是丰子恺在当时讲座时无意为之,但这一个“让”字却让满满民国范儿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何为读书人的“温柔敦厚”,实在是应如此“文质彬彬”。

  不过,这种传统读书人的“儒者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早已湮没在二十世纪的人间世之中。然而,如今回首,我们仍然不免震撼于丰子恺的“全才”之学,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翻译家,这简直是超乎想象的一件事情,但在“儒者相”的世界中却是一种必然,“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虽然是太古之事,但这种“全才”的方向仍然是大师诞生的土壤。如果说《丰子恺艺术四书》中的认识绘画和西洋画派的内容权可算作我们认为的丰子恺的“本业”,那么丰子恺的《建筑六讲》确实深得这种“全才”之要。在这六讲中,从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坟墓,到希腊时代的神殿,再到中世纪的寺院,及至近代的宫室和现代的商店,桩桩件件,深入浅出,不仅涉及希腊建筑视觉矫正这样的专业,更将建筑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深层关系抽丝剥茧,其中貌似毫不费力的信手拈来的背后,正是历经无数推翻打倒后仍然不会死去的“儒者相”。

  值得注意的是,往往带着如此“童心相”和“儒者相”的读书人最后都迈向了“慈悲相”,这是一种善缘累积的必然,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这好像又回到我们开篇所提到的,艺术和境界仿佛是天生的情人,单纯在“术”的方面追求极致,那无非是缘木求鱼,往往只有在“道”的层面上破茧成蝶,方才有着以境孕艺的可能。而人生如若常怀赤子之心,坚守温柔敦厚,机缘所致自会遇见慈悲的妙莲,一旦越过这一重,境界只是水到渠成。对于丰子恺来说,他的机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恩师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候,丰子恺就和李叔同亲近,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而到了1927年丰子恺29岁生日那天,丰子恺则拜弘一大师为师,皈依佛教,法名婴行。“婴行”,也即“婴儿行”,为《涅盘经》列举菩萨所修的五种行法之一,丰子恺一直以来崇尚“童心”,行为温柔敦厚,此法名确实甚为妥当。

  更由此,丰子恺对于艺术的思索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那艺术最终出口的终极问题在丰子恺的艺术实践中呼之欲出。“慈悲相”源于“慈悲心”,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心同感,故称同体大悲。而在艺术上,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功利”和“同情感”相互杂糅的艺术理念。丰子恺的时代正是西方艺术理论大量引入中国的时代,丰子恺和其好友朱光潜都是赞赏“审美无利害性”这一西方美学命题的。同时,丰子恺对于德国美学家利普斯的“移情说”是非常推崇的,在理解和吸收了利普斯“审美的移情作用”基础上,丰子恺在坚守一直以来所强调的艺术的情感本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艺术的道德功能,明确提出“艺术要以仁为本,艺术家必为仁者”的论断。

  正因此,我们透过《丰子恺艺术四书》丰富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其背后的一种统一。前面我们说到在《绘画十六讲》中,丰子恺对于中西方的画作几乎均未在高下方面给予言说,而在《西洋画派十二讲》中,丰子恺更是采取一种包容和欣赏的态度给予详细解说。其实,“审美无利害性”或者“无功利”的进一步就近似佛家的“无差别心”,“慈悲心”当然包容,故而,即使在谈到完全没有内容,绘图都是图式的达达派虚无主义艺术的时候,丰子恺也并未给予轻率地否定。相反,丰子恺从基督教地下礼拜堂的壁画说起,当年那些壁画也全无绘画的形式美,在基督徒以外的人看来也全然无味,然而基督徒看了都会认出这画是救世主的“记号”。同样的道理,丰子恺觉得达达派的绘画也是这样,我们可以不理解,但我们不必忙着去否定和攻击,因为“我们倘加入了达达的团体,同化于达达的精神中”,也就可能会“悟得这等画的意义,而承认其画的存在价值”。

  在丰子恺将“无功利”升华为这种“包容心”的同时,他并未像个别人所攻讦的那样,成为了艺术界的“老好人”,相反,丰子恺一生推崇“童心”,践行“婴行”,他对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往往会直言其事。这种佛心慈悲和金刚怒目的调和,在《认识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丰子恺在建筑六讲中,赞叹了埃及金字塔和神庙的“高、大、厚”、希腊神殿空前绝后的优美造型、哥特教堂庄严的“尖与高”、近代宫室的美轮美奂、现代商业建筑的富丽堂皇,因为这些都是美的,审美归根到底是人的感情,不需要戴什么有色眼镜。但同时,丰子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建筑背后的道德短板,庙宇、教堂、宫殿的高大威严,无非想让“人民望见这种建筑时,感情上先受压迫,大家畏缩、震慑,不敢反抗他的专制”,商业化的建筑更是在埃及坟墓的“大”和中世纪教堂的“高”之外加上了现代的“新”和“奇”,无非是夸示资本势力的广告,以至“坐在银幕面前而把高层建筑看作墓碑时,便见纽约市墓碑林立,好像一个公墓”。

  也正是在这种“无功利”和“同情感”相互杂糅的艺术理念实践中,丰子恺渐渐找到了那个艺术的最终出口:艺术并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哗众取宠,艺术是心之所向,心所在的位置,就是境界所在的层面,境界所在的层面,就是艺术所在的高度。而这个艺术的最终出口,更像是一种经历了人生无尽世相后的顿悟,在丰子恺这里,他将这种顿悟归结为“慈悲”。如何实现这种慈悲?丰子恺用一生修为给出的答案便是寥寥四字——“佛心婴行”,用一颗慈悲之心像孩子一般去做自己想做之事。大道至简,所谓修行并不神秘,无非洗衣砍柴,困时则眠,饥来则食。还原到艺术,则有了《丰子恺艺术四书》,所以老先生才会从最基本的铅笔、橡皮、纸张讲起,才会从最普通的光线、色彩、形状道来,才会从最原始的石块、柱子、浮雕说话,才会有了《儿女》、《物语》、《西湖船》、《梧桐树》……

  只是,这种借以晓悟艺术最终出口的人生无尽世相,却是丰子恺历经太多坎坷和磨难换得的。“七七事变”后,家国难存,丰子恺只能率全家逃难,目睹了同胞苦难,只能长歌当哭,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之后辗转颠沛难以详述。1966年6月,丰子恺被人贴了大字报,罪名是他的随笔《阿咪》中“猫伯伯”有映射“毛伯伯”之嫌,从此,厄运接踵而至,他的漫画和文章被接二连三的检举,罪名铺天盖地。丰子恺幼女丰一吟女士在文章《苦酒》中曾回忆道:

“有一天,父亲面色阴郁回到家里,坐在食桌旁要求家人给他一杯酒,然而端起杯子时,却又眉头紧蹙,良久不饮,心事忡忡。母亲惶恐地问他何以如此。父亲忽然哽咽道:‘他们逼我承认反D反SH主义,说如果不承认,就要开大规模的群众大会来批斗我……我实在是热爱D,热爱新中国,热爱SH主义的啊!可是他们不让我爱,他们不许我爱……’话未说完,早已老泪纵横,溅落杯中。”《阿咪》中的插画

  佛心不是无心,婴行不是愚行。在丰一吟女士说到的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丰子恺便仿佛在那杯苦酒中彻底涅槃,他偷偷翻出过往在弘一法师身边记录的片语只言,阅后即焚。从此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冷眼旁观那个狂欢季节周围的无尽世相,留在人间世的仿佛只是他的肉身。画家俞云阶当时与丰子恺同住“牛棚”,他是这样回忆当年的丰子恺的:

“当时,国无国法,‘棚’却有‘棚’规。每天,我们必须清晨五点到‘牛棚’,去作早请示;回家时,胸口挂的‘牛鬼蛇神’标志牌不让摘下,以便使我们的‘资产阶级思想’让路人皆知。我可受不了,一出‘牛棚’便把牌子扯下塞入口袋,免得让家人心惊胆颤。丰先生似乎永远戴着牌子。一次,我乘26路电车,恰逢他从陕西路站上车,胸前赫然挂着‘反动学术权威丰子恺’的标志牌,车上许多人围着他起哄,有人高喊打倒他;丰先生并不在意,自管自紧拽车顶扶杆,纹丝不动,眼睛定定地眺望窗外,人站得笔直,像块厚实的木板。我想,他也许真的四大皆空了。”

  每每看到此处,不禁总是会想丰子恺先生“眼睛定定地眺望窗外”是在看什么呢?也许是两旁匆匆而过、亢奋异常的土色的人群,也许是四周披红挂绿的熟悉而陌生街景……也许先生望向了更远的地方。在那里,他以“护生”为集,规劝世人枝头一朵美丽的鲜花,请不要随手摘下来揉碎,一条美丽的小鱼,在缸里游来游去煞是可爱,请不要从缸中拿出来玩弄致死,“护生”实为“护心”,心无所护,艺无所出;也是在那里,他曾携家带口隐居缘缘堂,读书作画,写文赋诗,山妻稚女悉迎到,时列绿樽酣酒歌;是啊,在那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975年,乙卯,中国仍然多事之秋。邓公复出,全面整顿,却又被批,国内形势急转直下,蒋中正去世,中原逐鹿终成台岛一梦,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人为惨剧——河南驻马店垮坝事件发生,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从戊戌年一路走来的丰子恺感觉有些累了,8月,丰子恺先生手臂麻木,低烧不退,8月15日,病情转重,随即住进大华医院,9月15日,先生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丰子恺先生的外孙和外孙女回忆,在人生的最后半个月,老先生一直话语困难,但却在弥留之际突然轻轻哼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深谋若谷,深交若水。深明大义,深悉小节。已然,静舒。 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 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丰子恺•《不宠无惊过一生》

  —END—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六):生活漫谈

  如果用味道形容生活的话,我们最常用的是“五味杂陈”吧,你有没有想过用“慈悲”这两个字形容生活?我妈常说人生下来就是遭罪的,我从未想过生活的滋味会是慈悲的滋味,知道我看了丰子恺先生的《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以下简称《慈悲的滋味》),换个心态看待生活,我们会感受到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滋味!

图片来自网络

  于2017年12月出版的《慈悲的滋味》是我读的第一本丰子恺先生的书,也是《丰子恺艺术四书》中的一本,也因此认真的搜索了这位大家: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他师从弘一法师,文章里总带着一丝禅意。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慈悲的滋味》是一本散文集,也让读者了解到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功力,有人评价《慈悲的滋味》改变了很多人对丰子恺的传统印象:“人家只晓得丰先生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远出他的漫画之上”。我并没有看过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但我看完《慈悲的滋味》中的文章的确很有感触,《慈悲的滋味》是身处民国时期的丰子恺先生的所思所想,即便面对贫穷、战乱、社会运动等残酷现实,仍能新生安详,常思己过。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一个非常好的年代,大多数人仍旧不能拥有非常平和的内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对生活却还有诸多抱怨和不满,走着走着却忘了去享受生活和探索生活的真低。在丰子恺先生的《慈悲的滋味》中,我们能看到“人间世”、“山水间”、“众生相”三章的内容,分别是丰子恺对生活、旅游和周边人的记录,并在记录这些的时候写出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思考,其中有两件事的观点让我印象很深:

  1、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我们太要求时效性了,所以我们忘记了事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忘了一蹴而就一般得到什么好结果,忽略了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只追寻结果的路上越走越远。

  2、 近来我的心为四件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姻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对于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是一个家庭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对孩子的重视是体现在一年一次的旅行还是价格不菲的辅导班、特长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和发自内心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让孩子拥有一颗有爱之心和豁达包容的心态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总是一边在朋友圈发着鸡汤文,却又不停的吐槽生活;我们总是一天到晚喊着赚钱,却见缝插针的刷着手机。生活需要观察和享受,赚钱需要技能和方法,用最好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用最努力、积极的状态去赚钱养家,我想在努力和自律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生活《慈悲的滋味》。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七):从这本书看到了时代对一个作家的影响

  一直喜欢二三十年代他写的《缘缘堂随笔》中那种飘飘欲仙、如入无人之境的空灵慈悲感和他如漫画所呈现的物外之趣,反复看了好几遍 ,摘抄好几次,心情愉快而且不觉得腻…

  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此,还呈现了他在五六十年代对社会主义、劳动人民等的歌颂,看到相关字眼和论调,像是从世外桃源重重地摔回人间……心里不太舒服。 以及在后来更加激进的非常时期,他给身边的人物作文章,但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趣味善心所剩无几,却又有带有几分揭露的意味。也许是与他当时的处境相关 ,但他丢掉的却是我认为最宝贵的,很可惜。 我以为他会一直坚持自己,不会为现实所屈服,但男神终究还是跌落神坛了……心里再默默把它扶起来。人无完人。 但就凭此书让我认识到真实完整的丰老和时代背景对作家的无形塑造,也足以让我打五星了。 先生老年辛苦了 你本不该遭受如此对待。我……也语塞。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八):慈悲为怀,仁爱及物

  一直就喜欢丰子恺的漫画,那还是从一本台历中欣赏到的,特别喜欢。后来微信圈里看到一组丰子恺的漫画,画人生,更是喜欢。如今读到大师的散文,从中感受到字画的魅力。《慈悲的滋味》这本书里,既有漫画,又有散文。二者合一,因此书读得更有价值。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作家从自己的生活中撷取素材,每一件小事都能值得记录,都能从中采撷到一点思考。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从细小处就能看出。

  先说漫画,泰戈尔评价说:艺术的描写,不必详细,只要得到事物的精神即可……(丰子恺)用寥寥的几笔写出人物的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艺术离不开生活,看丰子恺的漫画,都源于生活,从楼上顺下一个筐,买粽子;午睡前看书,睡了,书放在枕边;(我何尝不是如此?)坐在床上学习的兄妹;星期六,父亲和儿女们在游戏;偷摘邻居的柑橘,柑橘哭起来;祖孙俩的KISS……细细地去看这些画,你会有一种感动,亲情,友情,爱情……人世间,摆脱不了的情,就这样用笔描画出来,作者该有一颗多么温柔的心啊!慈悲的滋味,在画里。

  再说文字。此书中的散文分为三部分:山水间,人世间,众生相。自古文人寄托山水,以山水托物言志、抒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百态是沧桑,用文字抒怀,用文字记录生活,沧桑留给人世间。已是老人的丰子恺依然用那只比,记录众生百态。如果在现代里找寻陶渊明,那么唯有丰子恺。他的确是一个超然的人,从一个流产的刚刚成型的婴儿,也能悟出人的一生的价值。一生,又长有短,短,也是一生。长,人生也未必有价值。从自己孩子的成长中,他能悟出人生,从身边人的状态中,他也能悟出道理。一个物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百态人生,不一而足。

  人这一辈子,能让自己活得有滋味很不容易,尤其是在这纷繁的世间,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诱惑,丰子恺独居一室,无论做什么,都能以慈悲为怀,哪怕一个车夫,他也会应他的要求,为他画一幅画,并付车钱。小民,小众也从心底里尊重,一个伟大的人,懂得众生平等的道理,不高高居上,让人敬仰!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九):人间的情味——读“丰子恺艺术四书”有感

  

人间的情味——读“丰子恺艺术四书”有感

文/程瑶

  注:本文为没有豆瓣账号的书友写的书评,小编帮忙代发。

  冬日的暖阳下,小心翼翼地揭开“丰子恺艺术四书”的塑封,好像生怕毛毛躁躁会打扰到丰子恺先生。童年时就知道这是一位大家,真正有了十分明晰的仰慕,缘于我高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老师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拥趸,至今我的语文课本上还留有当年听着她声情并茂地描述中摹写的“悲欣交集”四个字,而丰子恺先生就是弘一法师的弟子。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弟子,足以让人“高山仰止”。

  丰子恺(1898-1975),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他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他的著作颇丰,既有《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这样的艺术普及读物,又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活着本来单纯》《无用之美》之类的文学散文。既有孩童般天真的漫画图像,又有小、巧、精、秀、拙的书法作品。他被朱光潜赞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艺术家”,他的著作被俞平伯誉称“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尽管丰子恺先生的著作既多流传又广,但是失散也很多,不少都绝迹于市场,让人颇为遗憾。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有机会跟随这位“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感受美和艺术,这就有了北京日报出版社和阳光博客打造的这套“丰子恺艺术四书”。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这四本书可谓囊括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漫画和美术与建筑方面的艺术启蒙读物,翻开书页,就如同走进了丰子恺的艺术殿堂,走进了丰子恺那被“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四件事所占据的内心世界。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精选丰子恺先生散文58篇、画作59幅,从“人间世”“山水间”“众生相”三个面向,充分展现了一代艺术大师既洒脱又悲悯的人生情味。

  是的,身处“人间世”,“我仿佛看见世间有一个极大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是的,穿行“山水间”,“自然的命令何其严重:夏天不由你不爱风,冬天不由你不爱日。自然的命令又何其滑稽;在夏天定要你赞颂冬天所诅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诅咒夏天所赞颂的”。是的,面对“众生相”,“世间的人,本来都有像你那样的天真明净的生命,一入人世,便入了乱梦,得了狂疾,颠倒迷离,直到困顿疲毙,始仓皇地逃回生命的故乡”。读着这样有情怀的文字,看着寥寥数笔勾勒出的画作,散文与漫画融合的恰到好处,在喧嚣的都市中日复一日浮躁的内心得以沉静。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是丰子恺先生参考森口多里著《近代美术十二讲》、一氏义良著《近代艺术十六讲》、中井宗太郎著《现代艺术概论》、板垣鹰穗著《表现与背景》、Richard Muther著《十九世纪法兰西绘画史》(太田正雄日译本)等诸多书籍后,系统梳理了现代西方绘画流派递变的步骤,所著的为近代西洋画各种流派作说明的解说文。这其中有润物无声的缓步更迭,也有长久蓄势后的颠覆性爆发。

  绘画是艺术的重要门类,而艺术又是一个时代人们艺术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画家的思想与人格的呈现都有赖于此,所以,研究画派的分别意义重大。既然这些表面的差异与深层的区别都不是那么容易可以知晓的,那就让我们顺着艺术的潮流,随着丰子恺先生的笔触,先慢慢具有一点绘画鉴赏的素养,再获得鉴别画派的能力,体会这件兴味深长的事。

  《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是丰子恺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作为艺术大家,这一次丰子恺要回溯到启蒙阶段,讲讲如何向绘画这门艺术跨出第一步,他不仅介绍了形体,色彩,构图,工具等等绘画入门的基础知识,还从宏观角度讲解了如何正确的认识和欣赏绘画艺术,为读者培养艺术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他像一位导师站在你的面前,不断让你思考: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

  还记得数月前在故宫火爆非常的书画特展吧。为了一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风采,午门外排着比巨幅长卷还要长数倍的队伍,人头攒动,却只能匆忙一赏,且不说有多少人是来看热闹的,真的爱好者不做足功课又能看懂多少?如果能早点得到丰子恺先生的指点,想必能更深地领悟到“绘画的学习,西洋画有一定的方法,而中国画没有定论,因为西洋画容易学,中国画不容易学,学西洋画可以用功而成就,学中国画用功不相干,全靠天才。”

  特别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这么一段话“图画原不过是看看的,但因为眼睛是精神的嘴巴,美术是精神的粮食,图画是美术的本位,故看看这件事在人生竟有了这般重大的意义。”真的是说到心坎里了。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是在绝版十余年后,单行本重新面世,新配图片百余幅。在丰子恺先生深厚的艺术积淀的作用下,将建筑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关系细细分析,从坟、殿、寺、宫到殿,娓娓道来。“从埃及时代到现代,世间最伟大的建筑的主题,经过五次的变更;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在希腊时代是神殿,在中世时代是寺院,在近代是宫室,到了现代是商店。人类最初热心地建造坟墓,后来变成热心地造店屋。”多么精辟的语言就把古今建筑的艺术魅力剖析了一番,从建筑的背景、建筑的样式、建筑的演变、建筑的意义,“窥察其间人心的变化,很有兴味”。

  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为什么宫室建筑可以不顾外部形式的美观?为什么玻璃建筑有普及于全世界的可能?建筑“不复是少数人的建物,而是为多数人的建物。未来的建筑的形式,大约不复为畸形的,而为合理的。到那时,现在的摩天楼就会同金字塔一样成了过去时代的遗迹”。阅毕掩卷,你不仅会得到答案,还能证实丰子恺先生充满睿智的预言。

  我有一套友人所赠丰子恺先生的故居缘缘堂的门票,票面上是寥寥几笔勾勒的生活情趣,真想带着这套“艺术四书”,去缘缘堂聆听先生的启蒙课。忽然忆起了周作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列在文末,权且希望我们的生活更艺术吧!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十):丰子恺艺术四书,跟随一代艺术大家认识美与慈悲

  他画孩子,画猫,画晚上乘凉天上的月亮。见到他的画,就像见到他的人,笑眯眯地,温柔和气。

  他是丰子恺。美学家朱光潜形容他“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赞美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艺术四书新书视频_腾讯视频来源: 腾讯

  《丰子恺艺术四书》,看一代民国大家以返璞归真之心,讲融汇中西的艺术故事。豆瓣独家有售中,首批下单用户将获丰子恺画作帆布袋、手机壳、藏书票套装3种周边赠品。 点击此处即可下单。

“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丰子恺

  丰子恺少年时学习美术和音乐,老师是后来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青年时代东渡日本学习画画,凭借过人的语言天分阅读大量的西方美术书籍,遇上日本著名漫画家竹久梦二的画之后,丰子恺决心改画漫画。

  回国后,丰子恺一边画画,一边教书编写课本,他的“小画”温柔有趣,人人看后忍俊不禁,他的朋友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郑振铎等人都极爱他的画作。

  朱光潜说他,“是个从顶至踵是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是艺术的,全都是至爱深情的流露。”

  在丰子恺那里,猫儿打架了、看蚂蚁搬家、春困的懒腰都可入画,市井的闲情、孩子们的梦话和窗前的梧桐树也都可以写成散文。

  他爱孩子,以儿童为世界上最天真完整的人,他也爱猫,作为著名猫痴,他无数次地画猫写猫,对猫咪的宠爱无人能敌。

丰子恺画作

  丰子恺先生的一生中遭遇过家道中落,过了十几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而世事浮沉中,丰子恺先生始终作至纯至善之画,应答沧桑变化的人间。他的艺术,就是他给时间的答案。

  真正的丰子恺,就像他评价夏目漱石那样,一生是为了做“一个最像人的人”。

无宠不惊过一生,和他画笔后的大世界

  在每个平凡的人生里,艺术有什么用?丰子恺先生曾在一次演讲里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这就像人生的三层楼一样,有些人一辈子只满足物质生活,而有些人却还有力气,爬到精神生活那层楼看一看,那么他的世界就会大不一样。”

丰子恺先生在创作中

  除了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艺术教育家。他创办过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家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并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浙江大学做过美术教授。

  为了让那些有力气去人生的二层楼看一看的人们,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写下了许多关于艺术修养、绘画、建筑的教材,这些书成为了当时青年学生必备的艺术启蒙教材——

  这些书,有些是丰子恺为了在课堂上教授给年轻人写下的讲义,有些是为了把艺术说给更多普通人听而写就的著作。它们作为经典的开明书店读本,给青年人带来了美和艺术的光芒。

  这便是“丰子恺艺术四书”的由来。这四本书里既有最能代表丰子恺散文和画作的《慈悲的滋味》,也有丰子恺经典艺术启蒙读物《认识绘画》《美的情绪》和《认识建筑》,这就是那个不宠无惊过一生的老先生,和他秉持一生,用一颗赤子之心为人们开启的艺术世界。

丰子恺艺术四书书影

一位返璞归真的民国先生,讲融汇中西的艺术故事

  “丰子恺艺术四书”像丰子恺先生的四个侧面,将这位可爱至极的老先生和他的艺术世界展开在大家面前。

《慈悲的滋味》书影

  《慈悲的滋味》编选了丰子恺画作59幅,散文58篇,那些打架的猫儿们,傍晚乘凉的女孩,还有戴着爸爸礼帽,穿着大皮鞋的小孩,都在这本书里,让人会心微笑。散文又分为“人间世”“山水间”“众生相”,像一首首小诗,照见丰子恺那个简单恬淡的世界。

丰子恺画作

  这本书就是丰子恺这句话的最好印证——“我的心为四件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美的情绪》编选自丰子恺的《西洋美术史》外一篇“西洋画派十二讲”,书中,丰子恺几乎梳理了经典西方美术的所有流派,门外汉看来纷繁复杂的西方美术渊源,丰子恺笔下有四两拨千斤的清晰简单。

《美的情绪》书影

  他如讲故事一样,用浅白幽默的语言一一道出,整本书像老先生站在面前的谆谆耳语,讲梵高、讲莫奈、讲抽象画派与达达画派。

内页之一

  《认识绘画》是丰子恺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

《认识绘画》书影

  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为了让人一目了然,丰子恺还亲自画了各种示意图,凡事从最基本的事情讲起,这本书就像丰子恺先生手把手教绘画,从形体、色彩、构图等方式,讲解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绘画艺术。

内页之二

  《认识建筑》是本书绝版十余年后,单行本重新面世,新配图片百余幅。

《认识建筑》书影

  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丰子恺先生在这本书里,轻松地把这些问题讲成故事,在书里不仅关心建筑构造和材质演进,而是心灵和历史的变迁。

内页之三

  以上四本书,就是丰子恺先生用冲淡有味的白话文,讲述的四种艺术的故事。学贯中西的知识融汇,平易朴实的大家风范,还原一个完整的丰子恺。

追求细节的编排装帧,3种独家限量周边,打造最值得收藏版本

  《丰子恺艺术四书》采用简单朴美的封面,配合四种书籍颜色的裸线精装,方便180度摊平翻阅。内文留白更利于阅读,穿插多幅全跨页彩色插图,章节页面设计为温润的色彩页,用不同的字体颜色和符号标志强调出重点,让阅读每本书的感受都更加立体。

“丰子恺艺术四书”裸脊装帧

  每个细节,都为了突出属于丰子恺先生的亲切和善意,翻阅起来,就像是和丰先生面对面聊天。《丰子恺艺术四书》套装附赠“艺术手账”一册,布面精装的良好手感,封面名取自丰子恺的作品“跌一跤且坐坐”。

丰子恺艺术手账

  为了打造最值得收藏的《丰子恺艺术四书》套装版本,豆瓣书店此次首发,为首批下单的用户准备了以下3种独家限量周边,全部随书附赠。周边有印有丰子恺漫画的帆布袋,米白色帆布与寥寥几笔的子恺漫画画作相得益彰,简洁有趣,别具质感。

独家周边帆布袋

  以及“樱桃豌豆”丰子恺画作手机壳,亲切画作配上题边小诗,让手机有了件温柔又文艺的衣服。

丰子恺画作手机壳(适用iPhone6 / 6s)

  周边还有丰子恺画作藏书票4张一套,采用4幅丰子恺先生的经典漫画,书签收藏两相宜。

丰子恺画作藏书票

  以上3种独家周边和《丰子恺艺术四书》套装一起,仅在豆瓣书店限量发售。《丰子恺艺术四书》是丰子恺先生传达给世人的对美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热情。就让以上种种美物,和套装书一起,成为日常生活的收藏和礼物。

丰子恺艺术四书套装及周边

  《丰子恺艺术四书》套装原价299,豆瓣独家首发价269。点击此处即可下单。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9.1丰子恺 / 2017 / 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9.2丰子恺 / 2017 / 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9.4丰子恺 / 2017 / 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9.0丰子恺 / 2017 / 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