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度工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深度工作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2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度工作的读后感10篇

  《深度工作》是一本由[美] 卡尔·纽波特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工作》读后感(一):你就是你自己的首席运营

  此时正值夜间9点,还在努力工作的人,大抵都是期待在工作中有所成的人。

  而关于成功成就或者工作成果,无数的成功学、方法论早已充斥我们的耳朵,几近免疫

  我们很少再轻易为一个观点、一种言论而振奋,换个姿势磨刀霍霍理想

  在一个人的成就中,天赋、努力、运气因素无不是重要影响因素,每一项拿出来都是一个繁杂庞大话题

  然而,天赋无法选择,努力关乎意志追求,而运气又是那么的不可控。

  最值得细细探讨的课题似乎只剩下:挖掘和运用我们天然已有的资源——自己的大脑,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让我们的工作成效最优化,价值最大化。

  你就是你自己的首席运营官。“深度工作”是一个听起来平淡无奇,其实无比精妙的大脑运作机制

  讲真,好久没在职场书籍阅读中产生醍醐灌顶拍案叫绝体验了,《深度工作》就是这样一本书。

  在各种哗众取宠声音甚嚣尘上的当下,在无数新书为抢占注意力拥挤着咆哮而来的当下,很幸运有人督促我去关注、并按捺住多少还存在点儿的心浮气躁,细细品读完这样一本优秀卓绝的书——对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我其实是充满感激的。

  没错,确实是细细品读。

  尽管《深度工作》从封面精英范儿十足,看上去和其常见职场类书籍一样,瞄准的是脚步繁忙的当代人,是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谋生者,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弄潮儿们。整个透着一股野心勃勃劲儿,随时准备兜售关于效率技能的方法论。

  细细品读才发现它的厉害之处,为之震撼,回味良久。

  01

  首先,它在认知层面大大满足了我个人一直以来的好奇困惑,无论是关于大脑的工作规律,还是关于人性

  比如,潜意识是如何在发呆和冥想中发挥作用;比如一个人无法做到专注,原因可能外界打扰还可能是心智残疾;比如,那些被小瞧的、刻板的工作习惯实际上是很多人致胜的关键;再比如,知识工作者们的伟大劳动成果往往伴随着略显极端的个人习惯,而那些习惯又有着惊人相似的内在机理……

  太多自己想不明白问题,卡尔都给完满解释了。

  《深度工作》中充满了独具一格的观点和严格的事实论据,让你心悦诚服,不断惊喜于开启了一扇新世界大门

  如果你在生活中曾有意识考验自己的大脑、跟潜意识较劲,那么我可以保证,你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知己,而且那是一个极为聪明、有着点石成金魅力的知己。

  02

  其次,作为一个写作者,卡尔·纽波特在书中的行文逻辑也让人叹为观止

  为讲透“深度工作”这个概念,并且真正帮读者消化吸收,可谓用心良苦

  大量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个人经验媒体报道生活见闻、实验数据、各界学术研究理论,把这些东西都准确提取出来,并恰如其分安排进一本书里,转化成逻辑缜密的解释、推演、举例论证。

  每次他不动声色地将灼见娓娓道来、点点剖析的时候,都是我们智商升华的绝佳契机

  书中语言平实易懂,时而犀利,时而恳切,时而坚定毋庸置疑,时而含蓄地留足余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项工程啊。

  03

  再则,《深度工作》这本书,完美展现了“程序员式写作思维”的惊艳

  来看一下作者卡尔·纽波特的个人履历: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创办“学习黑客”的人气博主,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喜欢追求阅读快感的人,极易在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到昏昏欲睡

  继续读,随着书中指示的那样开启“深度工作”的阅读状态,几个章节下来你就会被这种平淡口吻之下低调炸裂的睿智深深折服。

  读书这件事儿容易伴随着挑剔,向来干货容易刻板,天花乱坠又极易言之无物。

  而这本教你怎么工作的书,完全不见这些弊端——干货满满,言之有物,又具有吸引你读下去的语言魅力。

  随处可见实验过程、数据分析、以及看似繁琐但反复推敲之后发现没一句废话细节描述

  能做到如此引人入胜,大概只有务实、长期深度工作又巧思善辩的优秀科学工作者可以做到。

  you know what ? 计算机科学专业,我们生活中与之关联度最大的应该就是“程序员”这个职业。我知道很多程序员内心世界其实无比超前,也具备着出众思考能力科技感,但能够、或者说是愿意以通俗理解活泼可感的语言对外孜孜不倦沟通,把自己的思考和论证过程娓娓道来的人,着实少之又少。

  甚至在我们国内,很多程序员有根深蒂固理念,那就是:看,我的工作多好,根本不用跟人说话……

  其实,不向外传达你的思考成果,真是太可惜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卡尔·纽波特真是个高人。研究计算机科学,成为博士,用科学的工具窥见人类认知盲区,然后写书出来,分享给我们。

  书中没有华丽辞藻,也罕见我们汉语尊崇的意境之美,通篇语言扎实、绵密,一语中的,把杰出的思考成果一五一十的真诚讲述出来,让普罗大众叹为观止,从中收益

  当然,这中间有作者强大的行文逻辑,也与译者的高度专业和辛勤工作密不可分

  04

  就算不谈行文逻辑,剥开长篇大论外衣,单是把一些好玩的概念拿出来看一遍,就足以刷新我们对大脑运转机制的理解。

  离线时段

  另有相近概念:网络安息日,数字排毒。

  每隔一段时间,特意留出一段时间让自己摆脱网络技术,在网络世界中处于失联状态,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网络安息日,目的是让你懂得你再紧盯着屏幕时所失去的东西。

  有成果的冥想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如同佛教的打坐,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或者停滞,但你必须不断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然后呢?很多工作时间里苦思冥想的难题,可能在卫生间、散步的林间、或者开车堵在路上时,“砰”地一下撞见了解方案

  注意力控制

  我们发现记忆力运动员和其他人之间在认知能力方面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能够直接测量的记忆力,而在于注意力。

  这种能力叫做注意力控制,是测量研究对象对于关键信息保持专注的能力。

  “任何益处”思维定式

  这里针对选择网络工具的行为来解释——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很可能因为那些仅有的小小利好,而对这种工具的巨大弊端视而不见

  比如社交媒体,它可以让我们保持与世界同步,第一时间了解新鲜动态,并且与朋友保持随时沟通和联络……

  与此同时,它们还会抢走而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不知不觉过度使用,让人陷入精疲力竭、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

  社交媒体

  看看卡尔·纽波特怎样阐述社交媒体这一事物

  ……这些服务断断续续地在不可预知的时间推送一些私人信息,使其有很高的致瘾性,因此会严重妨害你按计划行事和专注行动的能力

  ……社交媒体阴险一面是,这些从我们的注意力上面谋利的公司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巧妙市场颠覆,它们让我们的文化相信,如果不用他们的产品,就有可能落伍。

  你是上钩人群的其中一员吗?

  打包派对式处理

  卡尔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解释这个词。

  一个叫赖安的人家里堆满了各种物品,有一天他把所有东西打包装进纸箱,然后继续在这里正常生活。当他需要某件已经装箱的东西时,就把它拿出来放回到从前的位置

  一周之后,他发现大部分物件都在箱子里没有动过。于是便扔掉了它们。

  房间里的物品如此,生活中很多其他事物也一样。

  固定日程生产

  卡尔个人十分坚持一项工作习惯,那就是不在五点半之后工作,这个习惯已经坚持六年,专注于有生产效率的深度工作,是他职业生活中个人努力的重要部分。

  展开来讲就是,因为养成固定日程、按时停止工作的习惯,拒绝无限期延长工作时间,进而提高工作时间内的生产效率。

  这里卡尔先举了一个别人的例子。

  一位年轻计算机科学博士汤姆在博文中贴出的日程表中提到,自己某一天在办公室呆了12小时。正如大多数新晋升教授的没日没夜一般,他的日程中包括了5个会议、3个小时的行政事务编辑会议、规划未来会议,而在办公室度过的这12个小时中,只有1.5个小时是在进行“真正的”工作,也就是他觉得可以使自己向着“拿得出手的研究”进步的工作。

  并且汤姆认为,没有几个年轻老师可以避免这种命运

  而卡尔,坚持晚上不工作,周末偶尔工作,保持这种状态下,2011年到2014年秋天之间发表了大约20篇专业论文,赢得两个竞争激烈的奖项,出了一本书,并且另一本很快完成。

  卡尔把这些成果归功于自己躲过了汤姆所说的无人能幸免的繁杂日程安排,也就是“固定日程”的时间管理理念。

  对于说“是”,卡尔极为吝啬。想要让他同意去做浮浅工作是非常难的。

  他甚至在如何拒绝别人这件事儿上颇有心得:明确拒绝,但模糊理由。因为这样可以做到不给人任何机会来反驳他的拒绝。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社会评论家马修·克劳德富对这种不确定性这样描述:“精力栖息于一篇迷茫精神领地,受冥冥中难以捉摸但必须答应的命令驱使而焦躁不安。”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哲学》中讲到,克劳福德辞去华盛顿智囊团主管职位,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铺,以此躲避迷茫之地。

  为什么不迷茫了?

  因为收到坏掉的机器,修好它,最后看着它靠自己动力驶出店铺,这是多么具体实在成就感啊!

  因为看得到,所以不迷茫。

  而很多知识工作者还在这种迷茫中打转。想要证明自己的生产能力,但又不清楚项目标到底要如何体现,去哪里找到可视化的东西来作为自身价值的证据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疑难杂症,于是很多人开始像工业时代工人提高动作效率一样,让自己保持可视化的忙碌。

  因为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证明自身价值。

  他们随时收发邮件,不断安排和参加会议,又或者在开放式办公室中漫步,随时向人道出自己的想法——所有这些行为都可以使你在公众眼里看似很忙。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迷茫之下的无奈之举。

  事实上,知识工作远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会看起来很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

  ……

  如上述,词汇短语往往集中折射着一套新的价值观,或者思维体系

  种种发人深省的强大idea,通过这些短小精悍名词短语便可见一斑

  而这些,还只是《深度工作》魅力的一小部分而已。

  还有太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作哲学和闪闪发光的思考,值得你翻开书来慢慢研读。

  2017.7.19.夜

  《深度工作》读后感(二):深度工作的加强技能:刻意训练

  有件事,我一直印象深刻

  逢年过节,家里总是聚满了很多亲戚,一般情况是大人们凑两桌麻将小孩子们在一旁吃喝玩闹。那年我刚上小学,有个远房亲戚第一次把他上高中儿子带到我们家里过节,印象中这个哥哥话不多,礼貌地问完好,就自己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翻书,还时不时地拿着笔写些什么。他整个人的状态和当时的环境十分不协调,他似乎对电视嘈杂声、搓麻将拍的巨响、以及我们这些小孩子嘻嘻哈哈的跑闹声浑然不觉神情平静

  后来,我们得知他是在做生物题。几年后,他去了美国学生物,念到了博士后,进了某实验室

  随着年龄增长,我总是会越来越多地想起这位哥哥,尊敬他能够摒弃环境纷扰,如此专注。

  有些人天生自带专注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他们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在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看来,这便是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尽心职业活动,是个人的认知技能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创造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Deep work:Professional activities performed in a state of distraction-free concentration that push your cognitive capabilities to their limit. Their efforts create new value, improve your skill, and are hard to replicate.

  写一本书或读一本书、画一幅画、编一段代码、设计一个模型,这些过程都需要投注你的精力、调用你的技能,去创造去研究,并且只有你能做到。这就是深度工作。在当今社会,深度工作的能力是稀缺的,而正是因为稀缺,才更加证明了它的可贵。

  我其实一直都不相信人是会主动逐渐进化的(所以我反对达尔文进化论)。这种进化,一定是在某种压力甚至是破坏性的事件刺激下发生,反之,人类将会退化。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是那么简单便捷,无数吸引力从不同媒介中投射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拽走我们的注意力,让意识变得愚钝。反思AI的诞生,对人是一种压力,其发展的结果也可能是破坏性的。

  而“深度工作”,正是在这种情势下,一个极具人性的理念,它再一次重申了人之所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本身。

  2016年初,无意间读了<Deep Work>英文版;今年又读了一遍《深度工作》中文版。我一直把深度工作看作一个方法,一种思维方式,融会到工作生活的每个环节。一个人,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度过一小时、一天、一年甚至一生。尤其是在当下,则是要花费更大的气力去做这样的努力。

  书中提出了很多可操作的建议,更多地是集中在如何为自己营造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比如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其中有一点,其实也是我个人的工作原则之一:不要让自己特别容易被联系到。除特殊情况外,一天要保证八小时工作时间的效率,所有的交付必须有时间截点并准时交付,19点之后不接工作电话不回邮件。这些原则的建立和维护便是为自己的环境设定界限。

  能达到深度工作的人,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点:较高的自控能力,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很高的自我认知意识。但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深度工作也是可以通过加强训练而达到的,书里提到了刻意训练,碰巧地是,我自己常用的方法也是“刻意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训练是将一个人的技能,细分成不同的组成技能,并且清楚认识到需要被提升的技能是什么(比如,“我要提升的是深度工作的能力”),在自己的舒适圈之外,设定目标挑战自己,通过不断地练习、指导、反馈、调整、反省的循环过程中实践提升。这其中有三个原则:

  1- 相信自己能够提升和进步,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比如,“我相信自己可以深度工作”;

  2- 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需要提升什么:比如,“我要提升我的深度工作的能力”;

  3- 必须清楚应该如何去提升,有指导有反馈:比如,《深度工作》这本书里面提到的方法,并且在生活和工作中寻找一个有这种能力的人,作为你的导师或者好友。

  好的方法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好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借鉴和培养的。切记,开卷有益。

  《深度工作》读后感(三):書摘

  3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6 : 膚淺工作(Shallow Work):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13:Hacker News,在電腦技術人員中非常流行的網站。

  10:在這種新經濟形勢下,有三種人將獲得特別的優勢:可以利用智能機器把工作做得漂亮並且具有創造性的,在所處行業中最優秀的,還有那些擁有資本的。

  11:如何在新經濟形勢下成為贏家: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14:你必須能夠快速完成,一次又一次。

  15:如果你不產出,就不會成功,不管你的技藝多麼純熟,天子多麼聰穎。

  16:學習需要深度專注。

  17:刻意練習(Deliverate Practice)

  18:天才之人之所以偉大,只因決心投入一切,全力於一點。

  刻意練習其核心要素:1)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個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2)你能得到反饋意見,這樣你就可以調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產出。

  19:專注於某一項特定技能,就會迫使某一特定大腦迴路在隔離的區域不斷地燃燒。

  下想要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你必須高度專注,不能有任何干擾。換言之,學習是一種深度工作行為。

  20:產出。

  21: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批量解決困難卻重要的智力工作。

  23:高質量工作產出 = 時間 × 專注度

  25: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出效率,你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於單一任務。

  40:最小阻力原則(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環境下,若各種行為對於底線的影響沒有得到明確的反饋意見,我們傾向於採用當下最簡單易行的行為。

  52:系統地培養個人進行深度工作的能力,並由此獲得豐富的成果。

  59:你的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關注事物的概括。

  在一段痛苦不安的人生經歷之後,你選擇關注的事物將極大地影響你對未來生活的態度。

  60:通過熟練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在沒有做出任何實際改變的情況下,改善了自己的世界。

  你的世界是你所關注事物的產物,你可以由此思考一下當你在深度努力狀態下投入大量時間之時,所構建的精神世界是何種類型。

  65:工作其實比休閒時光更容易帶來享受。

  66:重新設計工作,做到盡可能與心流活動相似。

  71:你的工作就是一門手藝。

  73: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82: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過程中會被不斷消耗。

  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關鍵在於越過良好的意圖,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

  84:你需要有自己的哲學,將深度工作融入你的職業生活中。

  你必須精心挑選一種適用於你所處特定環境的哲學。

  93:節奏哲學(Phythmic Philosophy)

  每天都寫。

  你下一步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讓這個鍊子斷掉。

  一種簡單的啟發式調度(每天都要做這項工作)和一種提醒你做這項工作的簡單方法:日曆上的大紅X。

  94:深度工作必須在90分鐘的時間段裡才能實現。

  102:注意:1)你將在何處工作,工作時間多長;2)工作開始之後你將如何繼續工作;3)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117:什麼與如何的區別非常重要。

  118:1)關注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2)抓住引領性指標;3)準備一個醒目的記分板;4)時間問責。

  130:每個工作日要有一個明確的終結點。

  138: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種需要訓練的技能。

  如果你不同時減少對分心事物的依賴,增強專注度的努力可能就會白費。

  140:一旦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

  訓練必須堅持兩個目標:高強度提高你集中注意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慾望。

  142:預先計劃好你使用網絡的時間,然後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

  149:解決深度任務的方法只有一個:高強度工作——不查收電子郵件,不做白日夢,不瀏覽臉譜網頁面,不數次來到咖啡機泡咖啡。

  151:有成果的冥想目標是:在身體勞作而心智空閒的時候(比如走路、慢跑、開車、淋浴),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義明確的專業難題上。

  你的注意力可能會渙散或停滯,但你必須不斷的把它重新集中到當前的問題上。

  153:首先自己考察解決這個問題的相關變量,然後在工作中留心這些因素。

  156:注意力控制。記住一副洗過的牌。

  171:工具選擇的手藝人方法:明確在你的職業和個人生活中決定成功與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種工具對這些因為的實際益處大於實際害處時才選擇這種工具。

  174:在你的網絡使用習慣中採用關鍵少數法則:1)第一步就是明確個人職業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層次目標;2)再列出實現每一個目標而需要的兩到兩個重要活動;3)下一步就是思考你當前正在使用的網絡工具,對於每一種工具,用呢之前確定的關鍵活動來審查,認真思考用此工具對你平時順利地參與該活動是有實質的積極影響、實質的消極影響還是無影響。

  189:《如何度過一天24小時》(How to Live on 24 Hours a Day )

  190:主動來利用自己工作外的時間和經歷。

  192:如果你沒有在某一個特定時段給自己安排任務,浙西網站總是一種有誘惑力的選擇。

  206:提前決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鐘要做什麼工作。

  214:固定日程生產力。

  220:讓發電子郵件給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223:收發電子郵件的時候做更多工作。

  建議思考以下關鍵提示:這條信息指向哪一個項目,成功完成項目的最有效流程(就產生的信息數量而言)是什麼?

  230:不要回复。

  《深度工作》读后感(四):低质量的忙碌,正在毁掉你

  “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的荣格,曾在一个叫伯林根的村庄建了两层石头房子,称为塔楼,外界很多人都以为荣格是为了度假所造,然而荣格却是将塔楼作为屏蔽外界干扰,提高专注力全心打造作品的工作场所。荣格会每天早上7点起床,然后在塔楼的一间私人办公室里度过两个小时,专注于写作,在塔楼里没有电,荣格都是用油灯用于照明,荣格常常工作到10点,才上床睡觉。荣格在塔楼中发表了重要著作《心理类型》,对导师兼好友的佛洛依德提出质疑,为发展分析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你或许认为,大动干戈修房子只为工作那不是多此一举吗?那还真不是,荣格的工作属性是高认知领域需要更细致、缜密的思考,而逃离嘈杂都市隐居伯林根,进行深度工作是荣格所需要的。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天之内承受的量比前人一辈子还多,身处的时代被各种信息所裹挟,新闻、广播充斥双耳,博客鱼龙混杂,各种碎片信息高度饱和的时代也意味着我们的注意力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你都面临着各种社交媒体的诱惑,麦肯锡在2012年一项调研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其他工作中则有将近30%的时间用于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电子沟通、网络社交、漫无目的的搜索都属于浮浅工作,为想要创造较好工作价值则需要培养深度工作习惯。只有通过深度工作摒弃浮浅工作,提高专注力和抵抗分心的能力,才能让自己个人价值更高,这是《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所告诉我的。

  本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同时还是畅销书作家,高人气博主。他创办了深受美国中学生欢迎的博客“Study Hacks”,专注于研究如何深度学习、高效工作。《深度工作》这本书出版以后,好评不断,成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权威机构极力推荐的畅销书,纽波特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关注。

  一、 为什么我们需要屏蔽浮浅工作,专注于深度工作。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深度工作的概念,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是在没有任何干扰,需要连续不断的高投入、专注进行的工作活动,需要将人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深度工作是有高价值、高回报、能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

  有深度工作习惯的人,专注能力更强,取得个人发展前景也较大比如JK•罗琳,比尔盖茨、荣格、马克吐温,他们都是深度工作的拥护者。

  比如JK•罗琳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在2009年终于开设了推特账户,但她在写作《偶发空缺》离开设账户将近一年半里只发布了一条消息。比尔盖茨一年两次的“思考周”,这段时间只用于思考、阅读、吃饭、睡觉,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马克吐温在写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时间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家人要吹号角才能叫他回家吃饭。

  当然也不是你想要取得成功,一定要培养深度工作习惯,正如卡尔•纽约特所说: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不用急着说自己的工作不需要深度的标签,况且在人工智能大力发展的时代,深度工作能够帮我们在这个社会拥有一席之地。

  根据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 352 位人工智能专家进行了采访,人工智能到2060 年前后有 50%的概率完全超过人类。在未来机器与人的差距会愈小,在加上人才市场的扁平化,雇主选择“新机器”而不是“新人类”的计划越多,比如你是一个二流的程序员,你创造的价值能轻易在网上找到替代品也就是说你的完全可代性很强,那雇主完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一流的程序员,不用长期支付工资,创造的价值还更好。

  “连续听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并不能累加成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也就是只有成为精英才会有额外奖励。想成为不可替代,有创造性的精英,在卡尔•纽波特看来掌握复杂工具,达到精英水平才是关键,而两者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深度专注,保持注意力不溃散,不能有干扰。

  ,

  塞浪吉思在《知性生活》中称:“天才之人之所有伟大,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专注学习就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

  现在我们来说与深度工作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概率——浮浅工作:你所从事的是低效劳动、常常会受到干扰,不断被扰乱心神、注意力高度不集中,操作简单,不能创造多大的价值而且可替代性很强。比如:频繁查看电子邮件、逛淘宝、打王者荣耀、漫无目的的搜索等受到干扰的活动。这种任务转换的活动会造成注意力残留。

  明尼苏达大学商业学教授索菲•勒鲁瓦在做过一项任务强制转换的实验,在实验中,她会先请实验对象解一些文字谜题,中途打断实验对象,要求他们转移到一想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上,让他们阅读简历,在文字谜题和简历之间,安排一次快速词汇判断游戏,来量化任务的残留。结果显示:如果残留量越大,进行下一项的任务就会越糟糕。

  浮浅工作会干扰专注能力,而深度工作需要高度专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如果你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摒弃浮浅,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原因。

  二、 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做到高效深度工作?

  在我们深度工作之前,先来探究一下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浮浅事物上的冲动。卡瑟琳福斯在2009年的《预防》杂志上对意志力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如,她在文章称:意志力就像车里的燃油,你每拒绝一次诱惑,就消耗一点儿,你拒绝的次数越多,燃油的储备就越少,直到用完不止。也就是说我们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为避免遭遇各种欲望的攻击,消耗有限的意志力,卡尔•纽波特建议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可先从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开始。4种哲学方式分别是:禁欲主义哲学、双峰主义哲学、节奏哲学以及新闻主义哲学。

  我们先来说说禁欲主义哲学,顾名思义完全屏蔽网络,与世隔绝的行为,切断与外界的联络,别人不能轻易联系到他,很少窥探他的行踪。

  使用禁欲主义哲学主要是将浮浅工作完全屏蔽或者降到最少,从而将深度工作效果最大化的行为,比如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金就是禁欲主义的实践者,他除了在21世纪初期可以找到发表的几篇文章外,没有其他多余的信息,甚至在作家专属网站上都没有他的联系,斯蒂芬金声称他不是一个很好联络人,他也不会回复任何电子邮件,只要有整块的时间,他就会进行创作。

  禁欲主义哲学深度工作后产生的价值最高,适合的群体是非常少的。

  双峰主义哲学,就是将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将自己时间分为两大板块,一部分用于深度一部分用于浮浅,但双峰哲学想要达到深度工作最大化,投入的时间一定要足够。

  打个比方,你如果按照一周实施双峰主义的话,你可以这样安排前面四天进行深度工作,剩下的时间进行浮浅工作,如果你按照一年来划分的话,可以选择一个季度进行深度工作。

  双峰主义哲学最大障碍就是时间的方便灵活性,当下很多人很少会有这样的时间安排,双峰主义哲学最关键的就是给予深度工作足够的时间。

  第三种就是节奏哲学,这是适合大部分人生活习惯的方式,即养成固定时间进行深度工作,雷打不动的每日习惯,能很轻松开启深度工作,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不需要你投入额外的专注力,能很好将深度工作贯彻到个人生活习惯中,节奏哲学使你养成每天都要做这件事的习惯。

  比如比如村上春树在写长篇小说的时候,凌晨四点左右起床,从来不用闹钟,泡咖啡,吃点心,就立即开始工作,一直写到上午十点,每天写十页,每页四百字,这成了他写小说雷打不动的惯例。

  节奏哲学与前面两种哲学方式相比更能满足我们现代人的需求,不要刻意完全屏蔽网络,不用消失几天时间,不联系,只需要你在平时的时间安排空隙中,额外安排空闲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最后一个就是新闻哲学,新闻哲学并不适合新手,他本身就是一个见缝插针随时进入深入工作的模式,随时切换任务,从浮浅直接过渡到深度工作,频换切换任务造成注意力残留。

  三、训练深度工作习惯

  在训练时需坚持两个目标:提高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可以通过冥想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的目的。纽波特所说的冥想和我们脑海中认为的静坐配合呼吸法的冥想可不一样,虽然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注意力避免分心状态。

  有成果的冥想,时间地点都不限制,在你平时上班路上、下班途中、跑步健身时、洗衣淋浴时,散步遛狗时,你都可以进行有成果的冥想,只要求你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问题明确的问题上,每个人专业分工各有不同,可能是上班的策划、周一要准备的PPT要点、课堂上的数学难题甚至一个证明,你都可以进行有成果的冥想,在进行冥想中你可能会被脑海中某个想法所吸引,你只需要提醒自己稍后再回到这个想法,现在将注意力收回到当前问题,此外你还需要避免在原地打转,大脑有一种偷懒机制,为节省资源,你的大脑在一次次进化中为避免能量浪费,会爱逃避困难难题,你就需要警惕自己是否在冥想中徘徊不前即原地打转。

  纽波特本人就经常会在上下班途中进行有成果的冥想,纽波特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后副研究员的两年里,因家住在波士顿,工作在剑桥,中间有一个查尔斯河,路程有一英里,他利用上下班的路途,每天至少做一次冥想,在开始尝试有成果的冥想的时候,纽波特也经常被分心所困扰,使用了好几十次才开始有成果,冥想能力逐步提高,纽波特的工作效率也变好了,比如他常常利用冥想构思要出版书籍大半部分提纲和攻克学术方面的难题。

  有成果的冥想,不仅可以提高专注能力增强抵抗分心,还不会浪费你上班额外时间,它不失为一种训练高度专注避免分心的好方法。

  深度工作在社会经济价值日益提升,但掌握深度工作习惯的人却呈两极化,很大原因是将网络消遣作为一种习惯,有事、没事、无聊、难过都拿手机来刷刷屏,闲来无事就开启刷屏模式主要是大多数人的消遣没有计划也毫无意义,大脑处于无所事事的情况,放空的结果就是放任自己迷糊状态下漫无目的浏览网页,如果你能够给大脑找到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你停不下来上网模式就是大幅度减少。

  个人觉得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看了这本书我将每日玩手机上网的次数,设定每天两个小时,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进步,少了玩手机的次数,真的觉得一天的时间简直太长了,看书、锻炼、学习PS的时间也明显延长。

  《深度工作》读后感(五):如何专注地学习与工作,让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最近热播的青春剧《夏至未至》勾起了很多人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看着剧中陈学冬和白敬亭饰演的两位学霸男孩,我不禁想起了高中时代,班级里就是有那种明明没怎么看书学习却次次考试优秀的学霸存在,让日日夜夜猛啃书本然而考试成绩一般的我们情何以堪。你周围是不是也有这样轻轻松松就能考出好成绩的学霸呢?

  不仅学生时代如此,步入社会的你有没有发现职场中也存在这样一群“大牛”?他们不仅在自身行业硕果累累,而且一不小心就成了斜杠青年,管理公众号、线上办微课,线下办讲座,还能出书。而我们每天被邮件、微信提醒、电话、会议打扰不断,一天忙活下来累得像条狗,却感觉做了的事情没结果,没做的事情一大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人与人的差异咋这么大呢?别急,我们先看下面这个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这个公式是卡尔·纽波特在他的新书《深度工作》中提到的。其实这个公式对于学习产出同样适用。看了这个公式有没有明白一点点为什么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低,产出结果少?关键就在于专注度。

1、你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吗?

  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喜欢标榜自己很忙,却忙不出个所以然。那是因为我们忙于回复邮件、刷朋友圈、回复微信消息,被工作中各种突发状况围追堵截,忘记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让消息的传递更加快速,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顺畅,但是也让我们的时间碎片化了,无法集中精力进行高效工作,也就是处于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的浮浅工作状态。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本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深度工作的说法是他的首创。大学毕业之后十年的时间里,作者出版了四本书,获得一个博士学位。发表同行评审学术文章的频率也很高,还受聘于乔治城大学成为终生教授。作者说他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但不是通过加班来换取的,恰好是用他在这本书中所阐述的深度工作的方法。他每天的工作都围绕着精心挑选的深度工作展开,确实无法避免的浮浅活动拆分成小块儿,在日程的间隙完成。每天3、4个小时,每周5天没有任何打扰精心安排的专注工作,带来了很多有价值了产出。高效率的工作使作者拥有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好好享受生活,陪伴家人。

深度工作(Deep Work):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2、为什么要进行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假设:深入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和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虽然作者非常坦诚地告知,深度工作并非适合所有人。比如公司高管、某些类型的销售人员、说客。但仍然不能忽视深度工作的重大意义。商业作家埃里克·巴克将深度工作称为“21世纪的超级力量”。

  首先,在这个社会,你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学习就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深度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培养这种能力,可以避免我们由于技术革命而被淘汰。

  其次,深度工作让我们轻松面对外界干扰,带来创意和效率,进行高效工作。

  最后,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而心流能够产生愉悦,让我们更加有成就感。掌握了深度工作的方法,你将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3、深度工作的六大培养策略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第一部分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根据他自身经历和大量实验数据调查结果,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深度工作的六大培养策略、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 摒弃浮浅等。对于比较重要的深度工作的六大培养策略,我绘制了如下的思维导图以供参考。

  《深度工作》读后感(六):干货是真少(笔记整理)

  深度工作是一种心智上的技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通过训练可以习得的技能。网络剥夺了专注和沉思的能力,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永久性降低深度工作的能力。大脑使用有一个惯性,在习惯分心的环境状态下,想要专注很难,所以增强“心智力量”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摆脱这种积习。网络工具带来的好处不足以抵消其负面作用。

  主动选择环境,减少外界刺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艺术,你必须摆脱各种各样的诱惑。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的体验,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专注思考。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消耗。刻意塑造环境,用刻意塑造的环境减少环境里的干扰。

  深度工作是有极限的:深度工作的时间和刻意练习的时间类似,都有极限时间,每天一般不超过4个小时。一旦你在一天中达到了深度工作的上限后,继续试图增加深度工作效果就会下降。工作 90 分钟,然后休息 90 分钟,如此循环两到三次——此时你的大脑将达到一天专注工作时间的极限。找到自己的最佳时间,预先安排自己最佳时间的工作任务。这样可以降低任务选择的意志力消耗,更快的投入到工作中。

  进入深度工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这点认识是正确的,在另外一本书上讲过,通过固定的仪式来加入引导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根本目的培养习惯,减少精力消耗。习惯本身就是节省精力的结果。

  训练有两目的: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社会和科技的进化导致人类技能的持续更新,如果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两类人注定会成功:·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换一种说法: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深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技能,是学习其他高级技能的前提。

  深度工作和专注力的培养,是产出能力的基础,没有产出,就没有效益,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换言之,学习也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度

  记录深度工作的时间:记录深度工作时间是对自我改变的一种反馈,有助于自我习惯的养成。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总体目标,以保证分心的时候可以把你拉回来,同时对自己行为做记录,做记录就是一种反馈。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方向是最重要的,方向也是行动的总体目标,只有在总体目标的驱使下来拟定自己的行动方法才是有可能有效的,而一开始的行动也别指望一下就进去状态,行为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 有计划的做事:没有计划,你的时间很可能被浮浅事务占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浏览网页。没有目标也就无从安排计划,没有预先设定的计划,人的行为就容易向懒惰和娱乐妥协。

  把每天的时间分割,安排固定日程深度工作,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固定日程生产力是一种简单却影响广泛的超习惯。

  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道路。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心流能产生愉悦。幸福感取决于自我意识的选择,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如果你关注的是癌症诊断,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幸福、暗无天日;但是如果你关注的是夜间的一杯马提尼,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身处令人分神的开放办公室中,专门设计的工作环境,人们整天都在抵抗欲望,欲望是常态,而非个例,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但如果你能够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

  创新类公司的结构设计:名词--集中的创新,创新公司的一种环境设计,这种隔音办公室与宽阔公共空间的组合,形成了中心辐射型的创新建筑结构,在这里偶遇的意外发现和与世隔绝的深度思考都能实现。偶然创造力的创新产出理论。关键在于保持一种中心辐射型的布局,也就是说知识与知识必须要有链接组成网状结果,才能提升效率。

  原则 1 :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简化选择,有助于组织和集中足够的精力来达成实在的成果,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

  原则 2 :抓住引领性指标:引领性指标则“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在面包房的例子里,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就是一个不错的引领性指标。这个数字可以通过分发更多的免费试吃样品而直接增加。

  原则 3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其实就是对专注时间的反馈。

  原则 4 :定期问责:每周回顾的习惯,他们指出此类回顾的会议可以压缩到几分钟的时间内,但是必须经常举行,以确保其效果能被人感受到。作者称这才是“执行的真正实现”。

  在你屏蔽工作的晚上可以填满时间的各种活动——与在自然中行走都有同样的注意力复原作用,简单来说,停下工作放松有利于精力的恢复。

  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蔡加尼克效应( Zeigarnik effect )未完成的任务主导我们注意力的能力。这种效应告诉我们,不管你在做什么,下午 5 点钟就直接停止工作,建立完工仪式,这种策略去抵抗蔡加尼克效应。种仪式确保了所有任务都不会被忘记:每一项任务都会在当天得到回顾,并在恰当的时间得到解决。你的头脑从每时每刻都要追踪这些工作的职责中解放出来——你的完工仪式接过了大脑的责任。提及的系统化悠闲时光是必需的。完工习惯固化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即直到大脑足够信任你的这种仪式,但是一旦形成习惯,这种仪式就将成为你生活永久的一部分。

  重塑大脑:你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因为大部分的时间仍然是屈从于分心。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分心屈服的次数,这样就增强了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面对一个难题时,你的大脑会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过多能量。这是人类演化的结果。其节省能量的一种方法就是避免深度思考难题,

  注意力控制练习:记忆力训练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这个能力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任何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务上。提高个人记忆力的同时(意外地)获得了进行深度工作的优势,这对于学业十分关键。我们的大脑不适合去记抽象的信息,而是十分擅长记住场景。

  《深度工作》读后感(七):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网络文章盛行的当下,一篇点击量为十万+,百万+的文章可以让原本籍籍无名者瞬间成为网红大咖。爆款文一出,人人都研究它的标题。也有人研究爆文的框架,更有甚者研究爆款文的受众群体,教写作者分析受众心理,找到痛点,写出迎合受众痛点的文章。而很多的爆文只是博人眼球,内容毫无营养可言。用点击量而不是内容价值来衡量一篇文章价值,在我看来这都是舍本逐末。优秀的文章难道不是让读者收获知识,收集有效信息?一篇好文章的标题方式可以复制,框架可以复制,但是有价值的内容,思想的精华却不可以复制。要想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就要用到下面要介绍的工作方法--深度工作。《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出的深度工作方法,对知识工作者管理时间和工作任务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深度工作》的作者是美国的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纽波特对深度工作的执着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毕业十年间,出版了4本书,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发表同行评审学术文章的频率也很高,还被乔治城大学聘为终身教授。而这些都是在工作日完成的,他很少加班,由此可见深度工作给他带来有价值的产出。

  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悟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体能,而且难以复制。卡尔•纽波特指出深度工作并非一种无用的传统技能,而是任何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信息经济时代立足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

  与它相悖的则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物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第一部分,卡尔•纽波特用理论说明和大量案例来证明深度工作的价值及意义。

  1.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那些注定要成功的人拥有核心能力: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这两项能力依赖于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⑴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事物。此深度工作即为刻意练习。

  核心要素是

  ①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

  ②你能得到反馈意见,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产出。

  ⑵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使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

  2.影响深度工作的五个因素:

  ⑴度量的黑洞。破坏深度工作的行为产出的价值难以度量,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商业中就应忽略其作用。

  ⑵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⑶忙碌代表生产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化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刻意忙碌与度量黑洞相互作用,使人们无法得到如此明晰的结果。

  ⑷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

  ⑸对生意来讲是坏事,对个人来讲是好事。如果你相信深度工作的价值,那么对商业整体而言将是一个坏消息。这种信念会让他们失去价值产出的巨大增长潜力。对个人而言,深度工作将变得愈发罕有,其价值也会愈来愈高。

  3.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深度工作能够在信息经济时代创造出如工匠经济时代一样的满足感。卡尔•纽波特分别从神经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加以论证,最后从哲学角度总结深度工作的意义。

  第二部分用四个准则来揭示怎样才能形成深度工作习惯。

  1.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6种策略可以看作惯例和固定程序的弹药库,旨在最大限度地实现日常安排中的持续深度工作。

  ⑴选择你的深度哲学。你需要有自己的哲学,将深度工作融入到你的职业生活中。

  ①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通过摈弃或最小化浮浅之策,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②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要求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时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

  ③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⑵习惯化。

  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寄需要养成像达尔文这样的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容的习惯。

  ⑶要有大手笔。

  置身异域专注于写作项目,或是远离工作一周只做思考,又或是将自己锁到酒店房间直到完成一项重要发明。这些举动推动你的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有助于你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有时想要做到深入,必须先要做大。

  ⑷不要单独工作。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方式,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

  ⑸像经商一样执行。4DX框架协作卡尔•纽波特应对深度工作习惯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4DX框架是指①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事情上②抓住引领性指标③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④定期问责

  ⑹图安逸。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2. 拥抱无聊。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训练。

  ⑴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如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⑵冥想和记忆力训练带来专注能力的提升。

  3.远离社交媒体。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4.摈弃浮浅。越来越多的占用知识工作者时间和注意力的浮浅工作往往不撕原本看来那么重要。如何将浮浅工作降到最低程度,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极端重要的工作上。

  ⑴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⑵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⑶检视自己的工作内容,如果是浮浅工作占据主导,可以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如果被否决,那就谋划如何转型到一个重视深度的新岗位。

  ⑷固定日程生产力是一种简单却影响广泛的超习惯。

  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想要拥有专注力是困难的。正因为如此,那些有着深度工作习惯的人就很容易成为行业精英。

  诚然深度工作并非适合所有人,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如果你想要拥有他人不可替代的工作成就,那就离不开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读后感(八):深度工作 笔记摘要

  1、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事物,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的价值,且容易复制。

  2、深度工作假设: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3、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我发现有两类人注定会成功,而且我认为可以推广借鉴: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设备进行创造性工作;一种是在自己所在的领域的个中翘楚。

  4、没有深度工作仍然取得成功的个体:已经是公司的高管;这种状况告诉我们,如果你已经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或许就不需要听取下述章节中的意见。另外,还有些不需要深度工作的种类。

  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除非你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你所在的职业领域分散精力是重要的,否则根据本章前述论证,若你能够认真考虑深度工作,肯定会得到最好的效果。

  5、深度工作的准则之一:工作要深入

  (1)禁欲主义哲学

  (2)双峰哲学

  (3)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查普尔的工作节奏哲学;很快将早期时间提前到了4:45,挤出了更多清晨深度工作的时间、他每日的惯例是完成4-5页的学术论文写作,还要每周朝九晚五的工作。这种方法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

  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因为自控原因才选择节奏哲学,而是由于现实中某些工作的确不允许你在需要深入的时候一连消失几天。这或许是常规办公室工作的深度最常选择节奏哲学的原因吧。

  (4)新闻记者哲学

  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的条理: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他把本书。也正是因为

  这个原因,他才能在写一本书的同时,用每天大部分的实践做记者,成为全美最优秀的记者之一。

  (5)习惯化

  (6)要有大手笔。要舍得花钱投入。

  (7)把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8)抓住引领性指标

  (9)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6、深度工作的准则之二:拥抱无聊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关注

  做有成果的冥想

  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7、深度工作的准则之三:远离社交媒体

  只留下关键少数的几个软件

  戒掉社交媒体

  8、在晚上或周末到来之前就确定要做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安排好的爱好为这些时间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9、一个重要的科学理论基础

  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他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10、深度工作准则之四:摒弃肤浅

  很少有人能够一天工作8小时,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有利于挤出更高的效率。人变得更加珍惜时间,更加有效的利用时间。

  11、结论部分

  本书致力于深度工作并不涉及道德立场,也不是一种哲学论断,而只是从实用角度认可专注的能力可以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你愿意跨过这些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你将会如前人一样发现,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深度工作》读后感(九):在移动互联网和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我们如何专注于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目标?

  说起来,这本书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新鲜内容。经过在所谓时间管理界十年的摸爬滚打,这本书里提到的理论和方法我几乎都读到过,实践过甚至已经做到了。比如坚持五点半之后不工作(对我来说是六点),比如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比如处理email的方法。然而我还是不可避免的感觉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不断将我拖进时间的黑洞。我相信我已经属于少数非常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使用手机和网络的群体,我仍然觉得自己每天花在手机和网络上的时间太多太多了。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十年前自己的生活状态。小时候我是公认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小孩,那时我可以完完整整的听完一节课,一个人看书看一个下午。一直到高中毕业以后,我还常常洗澡时在脑子里排练英文演讲的内容。我可以不出声地将五分钟的演讲完整的回想一遍。大学期间我一直在坚持规律地写博客,我几乎不需要意志力就可以每一两周写一篇阶段性总结。那时留下的文字对我来说仍然有意义。现在呢?我脑袋里充斥着支离破碎的想法,瞬息万变的闪念,我发现让自己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写点东西越来越困难了。

  我一直在抵抗着互联网对我生活的改变。最初是由使用纸笔到使用电脑的转变,后来是由使用电脑到使用手机的转变,情形越来越糟。我最初使用电脑两小时就感觉到颈椎不适,为了减少使用电脑和手机(那时还只是短信)的时间,我甚至可笑地想要将跟当时的异地恋男友联系的时间限定为一周一次。慢慢地我开始在电脑前一坐一整天。一旦打开一个缺口,我的生活几乎发生了雪崩式的改变。微博和微信,我几乎都是在被全面包围的情形下无可奈何地开始使用的。我观察到周围对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抵抗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我PhD的导师坚持使用非智能手机到2014年,最终在家人的压力下换成了智能手机。前段时间我使用一个手机APP监控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很讽刺不是吗?我最终仍然需要一个手机APP来减少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尽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我还是被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震惊了。根据这个APP的记录,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平均七八个小时,拿起手机的次数为平均七八十次。即便是除去我划定的跟家人朋友通话的”quality time”,剩下的时间仍然超乎我的想象。与此同时,我的Evernote里累积了无数我想要写的主题。

  我越来越明白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无论我如何不情愿,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是我们的生活本身。除非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普通人已经不可能将互联网和自己的生活切割,只要不是完全拒绝,就意味着持续面对诱惑,持续跟自己的本能作斗争。作者建议的几个准则都有用,前提是你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决心从忙碌繁荣的假象里抽身出来,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愿意付出努力践行。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带给我们的,并非只有消极的影响,而这恰恰是抵抗这种诱惑的艰难之处。

  本书的第一部分论证了深度工作的价值,为进行深度工作的探索提供了经济动机。然而对我来说,掌控自己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时间,一个理由就够了:我怀念曾经高度专注的自己,我需要高质量的沉浸时间,做有价值的工作,来感到幸福。

  不论是曾经风靡的时间管理,最近一两年兴起的极简潮流,还是本书深度工作的概念,再比如专注力,意志力,一万个小时理论,最终都指向同一件事。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和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我们如何专注于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目标?

  在监控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和读这本书的过程里,我再一次重新思考了自己使用手机的习惯。我删掉了手机上的知乎和微博APP。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删除又重新安装已经好几次了,而这次是最久的一次。因为有意识的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下降到了三个小时左右。本文的写作也运用了书里的建议,我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找了一个星巴克,关掉电脑的网络,用两个多小时写了这篇书评。而我还有更多后续的想要改变的习惯,希望可以继续减少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将多出来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读后感(十):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

  在短暂的人生过程中,有大约一般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工作,在工作中实现理想和目标。世界上原本就没有轻松的工作,三百六十行的每一个行业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人们在整个社会的运转中,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或劳动,如一颗螺丝钉,在不停的旋转,以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和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在工作中,来去匆匆,显得格外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我们的忙碌如何转化为真正的生产能力,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信息经济时代的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琐碎的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并不是说琐碎的日常工作事物不重要,或可以去掉,而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深度的工作更加容易带来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的提升。

  一个计算机科学的教授,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卡尔•纽波特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并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 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在任何工作中,都不乏深度工作的状态。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的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在当下的快节奏的生活着红,速食主义文化盛行,低产业链条带来的社会收益日趋减少,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缺。因此,加强这项技能的培养,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在本书的两个部分中,作者旨在让读者相信深度工作的假设性和利用这个机会,训练大脑,转变工作习惯,实现深度工作,成为职业生活的核心。在第一部分的理论中,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的准则中,系统地传授了深度工作的策略,比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拥抱无聊不断专注、远离社交网络、做好规划摒弃肤浅等。

  通过深度工作,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计划性和挑战性,在学习和思考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使深度工作和匠人精神贯穿于职业生涯中,提升自我,拥抱成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