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黎明降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黎明降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2 21: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黎明降临读后感精选10篇

  《黎明降临》是一本由杨林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明降临》读后感(一):真实的市井生活和擅长自黑的交大人

  小时候看了十多年的《科幻世界》,一直幻想着有一天能去投个稿,没想到身边有人不但去投了稿,还由于写太长《科幻世界》放不下决定直接给他出书....大写的服。等了一个多月终于买到书,果然属于看了个开头就要一口气看到结尾那种故事,以做私人侦探跟踪出轨为生的前情色小说作者一不小心接了个扑朔迷离的案子,为了一本笔记里的隐藏秘密把闵行理工大学闹得天翻地覆死了好多天才物理学家,最后终于侦破谜底发现世界与毁灭擦肩而过,嗯。对警察和律师生活的描写好玩,原来当律师还要吃遍政法圈子才能靠帮人查信息挣点外块...看到@ssss.edu.cn和食堂的吐槽还有把某另一同学名字作为书里第一大反派名字时忍不住笑了,果然是时刻不忘自黑的交大人。还有这位同学笔法这么熟练,真怀疑以前是不是真写过情色小说挣钱 :)

  《黎明降临》读后感(二):后记

  很高兴看到本书终于出版了。 本书开始动笔大概是在2015年的1月底或者2月初,初稿在2015年5月2日完成,随后立刻投给了科幻世界杂志社。那个时候,这个故事还只是一个十一万字的长中篇。2015年11月,科幻世界决定要在杂志增刊上发表,但那时我已经把后半部扩写了一大半,于是又几经周折,终于在2016年2月得到本书决定作为长篇小说直接出版的消息,后面又是几经修改,以及漫长而又没有着落感的等待,直到今天。这种没有把握感觉对一个新人作者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可以说从开始写到最终可以跟大家见面,纠结就自始至终缠绕在本书内外的故事里。 这是我第一部小说,也是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某些碎片漂在脑海里已经很长的时间了,几年,甚至更久。进入某个昏暗电梯间时的闪念,或者某个带着熟悉香水味的陌生人从身边走过,或者早晨拉开窗帘感到的阴天,这些念头不知不觉间杂乱无章地沉积在池塘里,直到在某个合适的时候,被一条冒失的鲶鱼搅了起来。我很庆幸自己得到了这个机会。 本书的动笔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准备机缘,对此我永远充满感激。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写作经历非常难以描述。一开始的时候我完全手足无措,故事似乎就在脑袋里,但我对把故事描述出来的最基本的技术一无所知,比如如何记录一段对话,如何描写一个动作,甚至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等。故事进入中段之后,整个过程变得不同了,所有的人物已经完全活了过来。他们任性地生活着,任性地出现和消失在那个世界里,并对故事的发展做着完全自我的选择,有的时候甚至我自己也无法猜到他们这么做的原因,直到再后面的某个地方,“扣子”被他们自己揭开。这个过程,与其说是我在编一个故事,倒不如说是我经历了一次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本书后面三分之二的内容几乎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 于是写作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我每天的习惯是白天去图书馆从一早写到下午,晚上再去咖啡馆写到十点。后来,大概是从“崇明农场化肥仓库”这一段开始,在咖啡馆关门后,我会再去旁边的酒吧写到两点打烊。然而即便这样,很多时候杨进开们还是会在头脑里继续兴奋地生活着,直到黎明降临。那段时间压力很大,睡眠很差(当然不完全是因为写作),每天抽很多雪茄,晚上则会喝一到两瓶啤酒。我不得不坚持让自己每天跑三公里,隔几天就扔下电脑彻底休息一下。我的家人付出了很多,我对他们亏欠了很多。所以总的说来,我很享受写作,但却并不非常享受作为作家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里,非常感谢科幻世界杂志社几位编辑对本书的大力支持。作为一名初次涉足创作的超纯新人,能由科幻世界出版这本书,我感到无比荣幸。在科幻世界出版一本书是我从初二以来的人生梦想之一,但在本书动笔的时候我就预料到,针对这个故事的讨论也许会非常坎坷。从杨进开必需的情色作家背景、很多主要人物涉及的敏感公职身份,到故事本身,以及科幻元素在这个侦探悬疑故事中的表现形式,而且很多地方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的定义。这部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小说最终可以见到大家,离不开科幻世界和出版社多位编辑的奋力推动,由衷地感谢。 幸运的是,我似乎慢慢找到了比较适合我、比较可以平衡生活各方面的写作习惯。一直到现在,如果没有其他安排的话,我每晚依旧会抽出三个小时待在咖啡馆里,工作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留给写作。目前“杨进开探案”第二部的故事即将完成初稿了。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杨进开的故事应该是一个系列故事,是一个关于上海,关于我们生活着的现在,关于我们每天都可以迎面遇见普通人的故事。它站立的位置一定是每个人每天的日常,但它眼望的方向永远是最远的远方。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的最前沿,一直是我永远着迷的地方,那是真正的未来,一切真正的意义只能存在于那里。可惜那个地方发生事情,已经远远超过我个人的头脑的最大想象相信除了极少数真正的天才之外,对于其他人来说,那里的一切都已经类似于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所有的理解逻辑都消失了,完全不可认知。 我曾经试图从科普读物里理解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但量子力学和弦论让我彻底失去了尝试理解的勇气。延迟选择波函数塌缩十一维空间……你们在逗我吗?三十岁那年我列给自己的下一段人生目标里,曾经包括用十年的时间学习理解量子力学,幸好后来被我理智地划去了(当然这不是唯一被划掉的部分,原来那个表太长,以至于不像是三十岁而像是三百岁时的目标,我需要过好几辈子才真正有可能把那上面的事项全部完成),否则这必将预示一个悲惨困惑伤感的人生。我决定接受这是我进入科学领域极限,然后把时间踏实地留在我真正可以理解的不会因为观察而崩溃的世界里。 但这显然不是杨进开的选择,或者说,这不是杨进开所在世界的选择。他将身不由己地(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真正只有一般科学素养普通代表、一个把全上海一千五百万各色男人搅在一起再平均一切挤出来的样板,从拖鞋便利店和早晨八点的地铁四号线这些纯世俗的生活,卷入到一个又一个与人类最前沿科学相关的悬疑事件里。这就是杨进开探案系列所要讲的故事。 这也必将是最大的现实,因为那里发生的一切都必将从根本影响每一个人。当然,会以一种完全没有戏剧性的、巨大的、压倒性的方式。科学不是人类的选择,宇宙的意义和人类无关。 感谢蔡文赋小姐,陈蒙先生提供生活。 感谢张芳医生、尚丹丹教授、钟怡律师和蒋晨曦律师的帮助。 感谢直总。 感谢庄玉辉师姐。 Special thanks to Art, for opening the window. 献给我的家人。 2016年9月20日 于上海某咖啡馆

  《黎明降临》读后感(三):只精彩了三分之一而已。。。

  这本小说,说实话,又是一本噱头大于实际内容的小说作品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名前的一行标题“138亿年的等待,终于可以结束了”很是吸引人,有一种电影大片的即视感。不过读完全书以后,这种感觉却已经荡然无存

  首先说一下书名:《黎明降临》,这里的“黎明”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是指书中那架实际上永远不会在黎明降落飞机?还是指宇宙138亿的黑暗,终于迎来了一丝黎明的曙光的时候,最后却仍然被扼杀?还是有其它的意思?恕本人直言,这个书名和书里面的内容,真心没有多大关系。根据书中的内容,就算是叫《圣光女神》或者《直总和他两个女儿,不得不说的故事》这类庸俗的名字,恐怕都比这个原书名要更贴切一些。

  其次,它本身是一部软科幻小说,因此对于书中的科学理论原本不应该苛求太多。但纵观全书,即使叫它”软科幻小说”,好像也有点不够格,因为它里面的科学理论实在是太少或者太没有说服力。说它是一部掺杂了科幻成份的侦探、推理小说,似乎也不像,因为里面几乎没有多少推理的成份。那么该怎么定位这部小说呢?本人一开始真是觉得有点迷惘,后来忽然想到了香港以前两个作家黄易和倪匡,觉得将它归到玄幻类小说也无不可。

  此书中,最精彩的内容集中在前面三分之一。一个校园“自杀”(这个自杀在书的最后,被作者推翻了)案件,引出了一个牵扯到整个宇宙终极理论的阴谋。男主人公杨进开,作为一个专门从事婚姻出轨调查的私家侦探,无意之中得到了一个让他无法拒绝的,却和婚姻出轨完全没有关系的案件,即让他找一本很老的笔记本,正是这本笔记本引出了宇宙终极理论——自然智能,引发各种人物的粉墨登场

  精彩的情节设置,悬疑的案件推理,还有一个颇吸引人的科学理论,此书的前三分之一内容确实让人有很新颖的感觉。可惜的是,当剧情进行到这本笔记本被找到以后,后面三分之二的内容,就落入了侦探小说惯有的大俗套中,而且几乎和科幻没有什么联系了,节奏也变缓了,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越来越多,连“戏不够,情来凑”这种手法都用上了。就像一杯原本香淳可口的咖啡,却在里面不断地加水、加水(加的还是白开水),直到最后变得索然无味

  有人会说,书的结尾,作者不是又设置了一个精彩的“峰回路转”的情节吗?这里恕本人要剧透一下:作者将现实中的马航MH370事件,给写进了小说结尾里面。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种写作方法是“神来之笔”,但实际上,将现实事件写进小说里,是科幻小说惯有的手法,一点都不稀奇的。很多科幻小说都有类似的情节,可以说是滥大街了,无法给人造成惊喜的感觉。而且即使这样,也没有起到“峰回路转”或者“反转”的效果,真要“反转”的话,那么作者让MH370这架飞机降落机场,才是真正的“反转”。但和现实中一样,小说中的MH370最后也仍然是失踪了,不见了,虽然符合书中的“自然智能会反馈观察者”的设定,但毕竟这不是什么“反转”。

  最后,书中的情节设定,存在一些败笔。或者说情节上作者自己把自己给剧透了。小说中有很多悬疑和推理的情节,因此作者在其中设置了一些伏笔和暗线(或者说提示),但这些提示作者设置得并不高明。比如小说中的女主角之一——冯灿,当本人刚看到小说三分之一处的时候(具体为杨进开和冯灿还没有去新加坡之前),就已经认定这个冯灿不是个好东西结果后来证明果然如此。一部好的悬疑小说,必须在让读者产生朦朦胧胧的感觉到真相同时,却又不能让读者百分百肯定这就是真相。这种写作手法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可惜这部小说却能让读者百分百猜到人物的属性(连八九不离十都可以去掉),说明作者的写作功力还不够。

  科幻小说要想出彩,书中的科学理论必须够“硬”,能够经得起推敲,或者能够说服大多数读者。不过这部小说中,那个构成小说核心的“自然智能”理论,让人感觉似是而非。作者并没有过多描述这个理论的细节部分,只是说凡是推导出这个理论的人,都会被理论本身,或者说宇宙本身给吞噬掉(书中的设置是“反馈”)。说白了,这个理论是不能,也不被允许研究的,一旦你研究了,甚至是研究透了,那么你百分百会死,只是死的方法各不相同罢了(像不像电影《死神来了》?)。MH370最后的失踪,也是因为机上搭载了几个已经知道理论真相的人,从而被宇宙本身给抹杀掉了。但为什么这个理论会吞噬掉研究者本身,它的原理究竟是什么?作者压根儿就没给出解释。作者只是说,这里有这么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引出了这整个故事,这个故事才是关键,至于理论本身,不用去关心它了,它只是一个引子罢子,我实际上无法,也不能给出一个完美的解释。也许,作者之所以无法给出一个解释,可能也是因为害怕宇宙的报复???

  那么,一个无法自圆其说,或者没有多少说服力的科学理论,能称为“理论”吗?当然不能。于是这部小说就成了黄易、倪匡之类的玄幻流。玄幻小说往往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科学理论,然后不管这个理论有什么缺陷,合不合理,围绕这个理论展开各种天马行空般的想像。本书虽然还没有达到天马行空的程度,但也不远矣。

  这里本人想多说一点。没有扎实的科幻理论基础,就很难写出精妙的故事情节,这是现在很多中国科幻小说家的通病。当然也有例外,除了像大刘这类大神外,中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何夕也是其中一个代表,他的小说既有精彩绝伦想象力创意,也有深刻哲理,更有翔实可信的理论知识,还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要把这四者完美的结合,是很难很难的,可是何夕做到了。何夕的小说《六道众生》,也有看似很玄幻的情节设定,但是就是由于它里面有一套很扎实很有说服力的科学理论,一下子就把这部小说和黄易、倪匡之流区别开来,显得高大上。可惜在中国这样的科幻小说家还是太少,也就刘慈欣、何夕、王晋康等几位而已。

  作为一个读了几十年科幻小说的老读者,请原谅本人的苛刻。《黎明降临》作为作者第一部科幻小说(严格来讲是第一部小说),出现各种纰漏在所难免,谁也无法一步登天。不过以科幻小说的标准来讲,这部小说并没有达到它的及格线也是铁的事实。像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原本它是作为一部长中篇小说而创作的,后来才扩写成了长篇。其实本人觉得,也许一开始就写成长中篇可能更好。

  《黎明降临》读后感(四):披着科幻外壳的侦探悬念小说

  本书的故事以一个私家侦探的视角,讲述了杨进开无意中卷入了一个“宇宙那么大”的阴谋里面,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小说。全书95%以上的部分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世界观和生活,可将这95%的部分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侦探悬念小说。而剩下的那很小的一个部分,才是所谓的科幻内核“自然智能原理”三定律:

  1、 智能是所有物质的天然属性

  2、 智能的程度由物质的总质量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总量决定

  3、 所有智能都不是孤立的,智能将自然万物联系到了一起

  更深刻的解释在93页,比如宇宙的熵增是智能总量的增加等等,其实对剧情最重要的设定是“自然智能对观察者有反馈作用”,任何对自然智能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被自然智能所抹平。正是这个设定最终推动整个剧情的走向。

  本书其他的故事都是典型的都市侦探小说的风格,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风格的作品,而结尾虽然巧妙的将这个故事同马航飞机失事联系在了一起,算是我意料之外的事。

  现在我更能理解了大刘说的那个科幻的内核应该是科学,这个科幻设定其实挺棒的,但是由这个设定引出了这么错综复杂又漫长的故事,感觉有点过了。由于除了这个定律式的设定之外,并没有更多的科幻内核,所以我读到 最后有点不过瘾的感觉,如果精简这个故事,我估计三五万字足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完。

  这是一篇更加接近主流文学的科幻,至少对于我来说,不能算是硬科幻,虽然很有自己的特色,但我并不怎么喜欢。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本书更适合女性读者,我比较喜欢刘慈欣风格的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