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丰子恺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丰子恺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3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丰子恺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

  《丰子恺的故事》是一本由吴浩然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子恺的故事》读后感(一):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丰子恺的故事》有感

  知道丰子恺是因为他的漫画,忘记最初从哪里看到的,但他的画干净温暖、是记忆熟悉画面,不高远

  我很少因为喜欢某人的作品关注他的生平,也从不追星拜人。因此,我并不知道丰子恺是这么一位有名的大家。

  与《丰子恺的故事》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干净而简洁封面上一位正在读书的儒雅先生,让我一见倾心

  故事从先生的出生讲起,先生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从小就背负着父母对他的期望。虽然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却是顶着生活的重压支持他的学业

  父亲在世时发现丰子恺喜欢画画,不能接受严厉批评了他。但是姐姐们都默默地用行动支持他,还有学堂的先生也给了他鼓励认可,他的绘画天赋得到了保护和支持。

  先生小时候除了画画好,学习也很好,同时报考三个学校成绩都能名列前茅,用现在的语言就是-------寒门学霸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期间,丰子恺有幸跟随李叔同先生学习绘画,这位老师成了他一生学问做人精神指导,这位老师在丰子恺心里是:“就人格讲,他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仅能教图画音乐,还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来教他的图画、音乐。”

  这一段我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对李叔同先生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我前几天刚看到林清玄散文里讲到,他在弘一法师时期,吃饭只配一碟咸菜,夏丐尊先生问他:不咸吗?他说:咸有咸的好。饭后只有一杯白水,夏先生又问:白水一杯,没有茶,不淡吗?他说:淡有淡的好。

  一位生于富贵之家的人,能甘受清贫实在是我等凡人难以望其项背!

  读到丰子恺先生的母亲,为了给丰子恺凑齐去日本学习的费用,卖掉了祖屋,其胸襟和见地也非一般女子。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也是成就丰子恺先生一生的基石

  我不禁合书自问:我要如何才能成为一位懂的并给予孩子有力支持的母亲呢?

  任何的天赋都离不开后天努力,才能展现它的光芒。丰子恺的不断学习和钻研才有了更广阔天地,才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喜爱

  无论是插画和广告,还有日常生活里的趣事,在先生的笔端就像活的一样

  在抗日战争时期,先生携一家老小,辗转流离,奔波有8年之久,着实不易

  这八年,先生在途中不忘以笔为刀,揭发日寇罪行激励民众抗日。展现着作为知识分子爱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革之前,先生满怀激情工作着,生活着,幸福着。

  然而,上天给的功课不会这么简单,真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文革到来,无理可讲,无处可逃,被监管不能创作,这对文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刑罚。

  文人以创作舒心表情思,堵塞常用的管道,就需另辟新径。也就是要实实在在的修,于困苦中,修出离苦得乐的一条路。

  上天为每一次遇见都做好了准备。丰子恺先生受教于李叔同先生,后又在缘缘堂皈依于弘一法师。无不是为了以后文革这十年的苦痛做的准备。

  如果没有这些心灵智慧上的准备,丰子恺先生是否能坦然渡过这些岁月呢?我会有些疑惑

  虽然作者没有过多的语言指责和控诉,我依然能感知到先生那段岁月的苦闷。如果说抗日战争的颠沛流离中,还能口诛笔伐。而这段自家人带来伤害时光,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所有的痛都不可说不可说。

  当先生1975年9月15日辞世时,离文革结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我一直以为丰子恺先生是顺山顺水的一生,才会有如此干净惬意笔触,来盛纳最普通人事

  却原来如梅花一样,只有经过酷暑严寒,才能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来。

  合书不禁感叹人生不易呀!

  每一位大师品格高山仰止,每一位名家故事都励人心智。愿我能从故事里汲取营养,补上我曾经欠缺理想

  《丰子恺的故事》读后感(二):大师的赤子艺术人生

  儿时印象中的丰子恺,是家中难得看到的几张报纸上,一幅又一幅简明又有趣的漫画,虽然是年少,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却也品得出几分淡淡的人生况味,心下知道那画里有人生有趣味。寥寥几笔淡墨,一人一树便呼之欲出。那时记下了这个名字,只觉得远不可及。其实儿时识得的所有名人,哪个不是遥不可及呢?仿佛作家画家都是天边的星辰,只可远观不可得见,以为他们是与自己常人不一样的存在

  那时书少,什么都觉得神秘,尤其是一位艺术家身世,哪里可知?直拖了半生,才有运气读越来越多的好书,与文学越来越近,知道艺术原是来源平凡的生活。

  从作品而至作者的背景,这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作品。以前只知丰子恺的画有趣味,及至后来读到他的散文才知艺术原本是相通的,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文,这也是与大师内心有趣的灵魂分不开的。《丰子恺的故事》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他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艺术人生,他的一生都是与画画分不开的,所有重大事件都因画画而起源,而在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无非就是勤奋二字。人们常说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读了这本书你就更会明白,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只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当然,还有大师的人格魅力。这两点是我们看到的最大的两个闪光点。

  丰子恺对自己的总结是,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这四个词真的是太贴合他的作品与生命了。其实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即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即是作品的载体。要想从整体细细了解他,这本《丰子恺的故事》还真是为我们再现了他的一生轮廓

  儿时即对画画表现特殊的天赋,姐姐们的默默支持也是不可没的功臣。于是就一路朝着画画的方向走下去。又得大师李叔同的亲力提携,丰子恺的艺术之路可谓顺当。

  而在求学生涯结束后的工作之初,又因深感能力不足,东渡日本与竹久梦二的画集的意外相逢,才真正奠定了他的画风人生。因辟了新路,当然也因其漫画自有风格,他的作品迅速名扬天下,而后便有大量作品问世。

  早期的漫画以诗词和儿童题材居多,而后因国内战火弥漫,丰子恺不肯为亡国奴,辗转流浪八年,其中历尽艰辛,而亲手创立的缘缘堂也在战火中惨遭涂炭。在逃难途中,他的作品风格发生变化,由人物转向风景,但仍不失其哲理、诗趣的独特风格。说到他的画风,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当下很走红的一位“老树画画,”人们初一看到他的作品,自然都会第一想到丰子恺,这只能说明丰子恺的作品之深入人心,流传之广。

  说丰子恺,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李叔同,他的恩师。丰受李的教诲颇深,诸多思想都与他颇有渊源,我们读到这段师生情,丰日后在《我与弘一法师》文中深情回顾。

  丰子恺好儿童,爱生命,与自然相亲,终生有一颗赤子之心。只是晚年在文革中也颇受了些苦。

  其实古往今来,我们看那些艺术生命长久的作品与作者,都无不是以一颗单纯的心扑到了艺术之上的人,而世人之所以对丰子恺无非议,也是与他的气骨分不开的。大浪淘金,多少风云人物,有的越来越闪光,有的却原形毕露,而丰子恺无疑是鹤立鸡群的艺术大师。

  读了《丰子恺的故事》,我们还要读一读弘一法师,这样才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艺术的一生。

  有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努力,有机缘,再加上自己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对师对友对学生对孩子对大自然,丰子恺身上展现的都是大师的风范,真真是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人格范本。民国真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为我们留下那么多闪光的名字,让后世读也读不倦。

  《丰子恺的故事》读后感(三):民国文人风范

  认识丰子恺先生是从他的文章开始,读《缘缘堂随笔》,觉得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洒脱随性的人,文章多是对日常生活经历及一些琐屑事物描写,于平淡中发现生活的美,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情味儿;尔后观其画,先生多将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入画,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惹人喜爱。

  读了吴浩然写的《丰子恺的故事》以后,更加熟悉了先生文章和画作背后的故事,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先生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对先生的人生经历、气质品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书作者吴浩然痴迷于丰子恺的艺术,现定居丰子恺故乡浙江省桐乡市,还跟随丰子恺先生女儿丰一吟进行研究工作,是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他对丰子恺先生十分了解,用文字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丰子恺先生单纯、烂漫和完整童心世界的桥,使读者可以领略民国的文人风范。

  如丰一吟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是我们家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烙印。《丰子恺的故事》是一部传记式故事集,全书分为五章,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丰子恺从少年直至终老的人生故事,也反映了在那些动荡艰难的历史时期中文人的抉择

  丰子恺出生在商贾之家,经营染坊生意家族崇文尚礼,他在父母族人的期待下降生。适逢乱世,父亲虽如愿中举,但因家中变故和时代遭逢,当官的厚望化为泡影郁郁而终。丰子恺在母亲的独自抚养下艰辛成长,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丰子恺从小就表现出在绘画方面的天赋,早早懂事的他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遇到了人生中良师益友李叔同先生,后又东渡日本,不期间与竹久梦二的画集相遇,从中汲取营养,后又与漫画结缘,这都为他成为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漫画家铺下了基石。他的绘画取材的时候,多选择社会底层人士,将画作变为镜子,照出社会的真实、残酷温情,画作中饱含悲悯之情、忧国之思,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丰子恺先生的精神和品格也是文人的楷模。在大灾大难面前,永不屈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面对日本侵略者,先生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开始了八年艰苦的逃难生活,在逃难的颠簸路途上,先生心系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用“割须抗敌”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以笔为武器,写下大量的抗战文章,画出无数张抗战漫画,都像一枚枚炮弹一样投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逃难过程中,先生苦中作乐,日本人的飞机头顶盘旋,他和朋友在岩洞中不亦乐乎地大谈文学艺术;另外,先生视富贵于浮云,虽多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但他从不附庸权贵,这样的品格和气难能可贵。解放之后,先生自学俄语,后又翻译《源氏物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可惜先生在文革动乱中也未能幸免,令人惋惜

  先生“人生短,艺术长”,作品至今深受大众喜爱,他高尚的人格,励人心志,孩子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勇敢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