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本来我们应该跳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本来我们应该跳舞读后感10篇

2018-04-07 21: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本来我们应该跳舞读后感10篇

  《本来我们应该跳舞》是一本由[德] 海因茨·海勒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1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来我们应该跳舞》读后感(一):[摘抄]《本来我们应该跳舞》原文喜欢句子摘抄

  1只要不看见彼此的眼睛,因为那会让人感到痛苦,更痛苦,跟看见太阳一样

  3第二天,天更暗了,下起雨来。雨悄无声息地越下越密,仿佛并不是雨滴落在我们身上、黑色的沥青上、脚下嘎吱作响的碎石子上,而是细细的、不间断的线,就像从成千上万有关紧的水龙头里流出来的一样。像这种雨,等人回过味儿来的时候全身就已经湿透了:突然停下来,往自己身上看看,然后又看看天,难以置信摇摇头

  4呼吸声听上去不只是疲惫。它听上去还很平静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马路在慢慢消失,还有所有的一切,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这看作一种解脱。除了几根树干,再看不到对行走方向的任何限制岁月不饶人。我不知道这一切怎么会发生,我不清楚这是怎么在发生,发生的是什么,是什么物理过程造成的这种倾覆,这种摇摆和坍塌,从马上到现在,然后再然后再然后。 我们紧紧挤靠在一起,我们现在经常这样,因为不想现在就冻死,为什么,这个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既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也不知道像这样翻山越岭是要找什么,这样的长途跋涉无非是不断提醒自己,现在已经什么都不一样了。幸好我们也不再问自己什么。 我们痛恨的是走路。我们痛恨那些必须要从脚下经过,或者停下时踩在脚下的土地。我们痛恨随着越来越浅、越来越急促的呼吸一次次冲进肺里的冰冷纯净空气,因为就是它让我们那些出汗的地方感到寒冷。我们痛恨光亮,因为它让我们看到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还有多少土地、森林山坡,看到一切之上的空旷,看到我们还剩谁,少了谁,看到我们的样子是多么羸弱,多么潦倒,多么丑陋愚蠢。总之,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有多少感情。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一步接一步朝世界深处走下去。 自己的胡思乱想越是荒唐就越能让人感到安慰。仔细想象一些永远可能出现情况,是让这些情况永远不出现的最好办法。到达交通要隘前的最后一个急转弯。我怎么会相信那个?

  28慢性疲劳综合群体抑郁

  33我们只是一些长得过大的细菌而已。

  49这是个不怎么管用的临时解决办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付不了现在的处境

  52我们,被我们的喊叫声稳妥地引导着。

  58我还没睡着的时候,看着头顶上椴树新生的嫩绿色新叶,那绿色与树枝和树干的棕色融为一体,还有从这一切之上流过的那薄薄的一层水,这一切又与灰色天空融为了一体,世界一片混沌,不但罩住了外在的一切,也罩住了我心里的词汇

  65雪或者不是雪。光或者不是光。躺着或者坐着或者站着,或者还是最好躺着,那样最好,既然除了站着和坐着没什么可做,除了雪没什么可看,或者那并不是雪,是光或者并不是光。

  68我看见德吕加斯基站在我前面,站在那儿,最后一次看了这一切,这个永远静止的世界,然后,他朝外面的草地走了几步,往山坡上,跪下来,用左手去摸脖子上的大动脉,然后把右手的刀插进去,静静地,全神贯注地坚决地。然后,他放下刀子,慢慢朝前扑倒,随着他的身体倒下的是他对世界的认识,关于上和下,对与错,关于他周围那些事物名称,所有这些都随着他一起朝山谷方向倒下去,从他脖子里汨汨流出的鲜血往山下流去,往下,朝着地球中心

  69用不了几年,人们将无法从外部确定究竟是太阳制造了这个词,还是这个词制造了太阳。

封面2016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名单

  《本来我们应该跳舞》读后感(二):打碎讨厌的东西并不是征程结束

  看书前没有读序读简介习惯,所以看到快一半才知道是永远都走不出的末世了。

  几个精英阶层人士,相约去山里度假,喝着热气腾腾咖啡,吃着新鲜丰富早餐。透过清晨的窗户大雪覆盖的世界,而小木屋内是温暖和舒适,怎么能不骄傲,怎么能不沉浸在作为伟大人类沾沾自喜。要么就是已经习惯了这种伟大和沾沾自喜,漫不经心享受着人类文明

  当然这种优越感在末世到来时毫无意义,就是那种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乞丐,上了一列装满了丧尸的列车时,一样脆弱不堪的生命尊严

  没有天敌,毫无征兆, 海因茨·海勒开了个脑洞就让地球末世了,末世就末世,还留了几个人社会的精英,在末世后苟延残喘,看着体面人性一点一点消失。

  作者正常生活和末世穿插着来写。讲真,前几天你担心的买的保险值不值,股票会不会缩水,觉得可能不会发财的忧虑,和眼前的尸野遍地和大火燃尽的世界比,多不值一提

  当然,一起幸存的伙伴,惨死在眼前,被砸碎的脑袋迸出血溅到到脸上,最多也只觉得“有点咸”而已。

  走向的远方没有任何希望,只有不断的死亡和即将死亡。

  书里有很多写得很好的句子,一点一点变无所谓的身体和脚步有时间摘抄进来。

  长大后发现末世电影书籍很多,很多人性都写得特别真实,很同意这种没没由来的淡漠,比起傻白甜式没由来的热情真实得多。

  还有那种渺小感。

  人的烦恼多数是因为人类社会秩序造成的烦恼,除了生理欲望,人的欲望也都是基于已有规则的欲望。当人类社会土崩瓦解之后,所有的秩序需要重建的时候。原本深入人心观念也好,基准也罢,统统也瓦解了。

  就像在末世跟前,在一个打不开的可能装有食物冰箱面前,微积分理论和你的文凭毫无用处啊。

  意义这个玩意儿,本来就是在秩序和需求面前的相对理论。

  我暂时还说不出来人学习用宏观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世界后,和狭隘世界观之间,会有什么样的沟壑。

  但确实是会开始欣赏弗洛伊德或者马斯洛这种人了,有什么用呢,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反正仍然在规则里生活,没有人类社会秩序,也会有其他秩序。人类就是这大规则里的会生会死会消散的小分子

  但比起将已有规则奉为神明,或被规则压得喘不过气。因为知道这规则并不天生存在,也学会了与猛虎对视。

  这感觉还挺好的。

  《本来我们应该跳舞》读后感(三):当文明不复存在,生命的意义何在?

  近年来,末世电影、末世小说层出不穷,它们中的大多只是为了夺人眼球而大肆渲染末世之境,深入探讨人类文明与生命本身关系的并不多,特别值得一提的当属德国作家海因茨•海勒创作的小说《本来我们应该跳舞》。

  这部仅有8万字的小说将文明尽毁的地球以亲眼目睹这一切的5个年轻人视角加以呈现,他们例行来到每年度假的山中小屋离开时却发现地球已经变得再也回不到过去了,笔调冷静得几近残忍字里行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迫使我们跟着他们的行为想法做出思考现实回忆的交织、断片式的叙述方式赋予读者大量想象的空间

  海勒将文明与生命的冲突置于现在时的行走中。曾经的我们,是飞行员、设计师、保险从业者、医学研究者、发货员,在“我”的回忆中解决着业务上的难题,但就是这些人,却在文明尽丧的自然束手无策,当所到之处食品吃光后,他们甚至不会在野外采集果实,因为过往对于食物的经验全都来源于加工食品的成分;不敢喝雪水解渴因为怕里面有酸雨和含铅汽油;想要拿来取暖用的椅子却因为木料被刷上防燃漆而点不着火,不得不挨冻。在这里,人类文明成为谋求生存的羁绊。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空气、光明,此刻都成为我们痛恨的对象,这一切让我们变得愚蠢——“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有多少感情”。文明和生存被进行了本末倒置处理,以此增加文明的虚幻感,已经食不果腹餐厅风景还有什么价值

  代表人类文明痕迹汽车、加油站、高尔夫球场超市等都已是一片废墟。同样的小屋,也因每个人社会性的丧失而变得不复从前,过去的这里,会因充满回到各自现代生活的期待而变得温馨,现在却只是等死的坟墓,每个人的个性也变得毫无意义。

  海勒在那些散落的对话、回忆断片中,像是无意间提到的那些对生命本身并无益的过剩的精神文明:抗抑郁药的大量消耗、物质过剩、导弹的研发、对奢侈和社会承认的偏执需求等等。人们过分沉浸在自己一手建造的“文明”堡垒中,生活已然脱离自然很远很远。

  与俄罗斯作家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长篇小说《鱼王》那样充分展现自然的美好从而使人们产生爱慕之心不同,海勒觉得有必要以一种突然中断生活的方式来强迫人们面对问题:当文明不再,生命的意义又会在哪里,人类将何去何从

  在漫无目的的行走中,铁轨、马路的规划束缚已再无用途,代表一种现代生活模式手机也被抛弃,他们似乎感受到了些许自由,但前方等待着的仍是无边无际的虚无。无论曾经的幸福是什么,现在的幸福也仅仅是活下去而已。

  最后,作者用一种极致的想象,完成了文明人向自然回归的画面

“经过几代之后,人类就能够作为一些享有平等地位的分子堆跟其他分子堆生活在一起,东西中的东西,他们很快就会成为长眼睛的树,或者长着头发行动迟缓的柔然的石头。”

  被高等动物人类充分利用起来的火,成为毁灭一切的能量,而他们制造的工具,也成为残害同类的凶器。本来我们应该跳舞的,现在却在濒死之际贪恋一丝那再熟悉不过的太阳的温暖

  《本来我们应该跳舞》读后感(四):追问:某某的意义何在?

  追问:某某的意义何在?——读《本来我们应该跳舞》 文/凡悦颜 意义,人在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追问有什么意义,以此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生命中简单又最困难的事》一书中,作者华莱士和毕业生们探讨教育的意义,除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回报,还要注重其人文价值,也就教育是对一个学子思维影响。那么,生存的意义呢? 《本来我们应该跳舞》是一本末世题材的小说,作者海因茨.海勒独辟蹊径,以五个本是好朋友的幸存者为主线,通过叙述他们的所见与经历来追问,活着,有什么意义。 主人公“我”同德吕加斯基(下面简称吕)、格鲁伯(格)、福斯特(福)、高尔达(高)五个人,每年都要将城市抛在身后,去山上的小屋待几天。现实中,每个人都被循繁往复的工作与所谓的责任推着前行,曾经一起长大,而后却向着各自认为有钱好运的方向前行,或许只有通过这暂时逃离,才能让他们忽略彼此之间已经产生的距离感。 然而这次,还有更大的收获——末世来临,他们侥幸逃脱。面对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和再也回不去的家园,他们能做什么呢? 作者海勒用69个无明显衔接的片段,让回忆与现实穿插前行,这种写法类似日本芥川奖得主安部公房创作的《箱男》,且二者都是采用白描手法叙述事实,并不过多评论语言克制且冷静,使得气氛渲染产生了留白的效果,让读者不得不去思考。 恶劣环境,与求生的本能碰撞反思人类文明这条暗线。原来认为有用的,被一一丢掉,纸币只能用来做引火纸,冰箱只能引其爆炸来获得一时的温暖,火标志着人类文明,而现在,一夕退回到原始时代,大家只是需要火来做饭、取暖。现实是,人类日复一日辛苦创造的文明却成了求生时的阻碍——木椅涂了防火漆而不能用来生火,对死亡的恐惧感让他们怀疑以前努力的意义,明知道有污染的雪水还是照喝不误;拥有建筑学和微生物学的大学学历却不知怎么让取暖装置转起来——在基本的生存面前,知识变得越发无力。 “我们既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也不知道像这样翻山越岭是要找什么”,他们已经很久想不起“意义”这个词,只是漫无目的的前行,变得越来越冷漠。从对事物的冷漠,到对整个世界无感,再到对废墟和尸体的漠视,以至到最后他们希望锤子还在(用来砸锁)的愿望超过了希望高(已经惨死)还在的愿望。 这篇小说入选了2016年21世纪年度最佳小说,作者拥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游戏实验艺术家与收藏者等丰富主线,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犀利中肯。再经由“我”目睹末世景象以及同伴福、高、格、吕四人相继死去将生与死放大,在死亡面前,原来那些琐碎平凡经常被忽略的小事却成了幸福,倾听闹钟的滴答、感受淋浴时水的温度,甚至将保湿霜从手上搓开拍到脸上。 单调重复日子里日渐麻木的人们,或许《本来我们应该跳舞》一书可以将其唤醒。

  《本来我们应该跳舞》读后感(五):世界末日前,我们都是行尸走肉

  如果世界末日来临,你将如何应对?每次读末世题材的小说时,我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但往往都是答非所问注意力迅速千奇百怪的人类毁灭缘由所吸引,被血腥刺激僵尸打怪所吸引,却从没想过——人类末日到来的那一天,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真正会吞噬你生命的东西,正是你眼中的整个废墟。

  德国作家海因茨·海勒的《本来我们应该跳舞》的着眼点就放在了这个位置。这本荣获21世纪2016年度最佳外国小说的作品,摒弃了末世小说中最流行也最耀眼的部分,将主人公“我”和好朋友们的冒险历程演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放逐流浪之路,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打怪升级、最后寻找到新家园的桥段荡然无存,一切更趋向于米兰·昆德拉笔下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在世界末日面前,我们都是行尸走肉,丧失了人活着的资格。

  为了表现出这种“浑浑噩噩”之感,海因茨·海勒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就小说内容本身来看,五个好友在世界末日到来那天幸免于难,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海因茨却笔锋一转,立即将目光指向了“未知”的旅程。别的作家都喜欢给未知做加号,主人公们往往都会遇到些什么,收获些什么,但海因茨的“未知”是减号,如同一个缓慢运转的黑洞,生命力在一点一点地被吞噬,身边的风景注满了麻木、单调和绝望。书中如此说道:“我们成了分散在多个身体里的意志,除了我们每个人携带在自己身体里的那一部分意志外,已经没有地方装其他东西。”而“我”的小伙伴们在一个个地发生意外之后,其他人的选择也不是去拯救生命,而是加速死亡的进程:脚骨折的福斯特被丢下,活活冻死;高尔达在被玻璃刺伤以后在痛苦中死去。生命力在废墟中无情的消逝,被表现成一种难以言喻的解脱,死亡成了向往而不是畏惧,因为“文明曾在那里产生又被破坏,我们本来应该跳舞,但狂喜跟平常一样只是在头脑中,只是一个词而已”。那种真实感无悲无喜,无怒无惧,如潮水般涌来后的平静,平静得令人几欲发狂,而也许这就是人类末日应有的姿态和模样:我们无路可逃。

  就小说的表现形式来看,全文由碎片式的段落构成,片段与片段之间不存在完全的衔接关系,这样既反映了“我”作为“行尸走肉”时一种恍恍惚惚的精神状态,又巧妙地将读者绕进时间的迷宫里。人在无法沉浸文本本身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警觉性,从而形成了更深的思考空间。我在反复读一些段落的时候,常常会问自己:这是发生在末日发生前还是发生以后?为什么在末日发生之前就会产生这样的末日错觉?悲剧是否在一开始就命中注定?

  在一些片段的细节处,海因茨还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手法来完善小说本身的技巧。每当一个好友死去时,作者都会用一个片段来定格他的人生,如同走马灯一般,比如最后一个自杀的伙伴德吕佳斯基,作者在表述过程中很明显地运用了陀氏的复调性,将两种甚至三种不同人物的心声交织在一起,内心的虚幻与现实的嘈杂相互争斗,逐渐转向声音的高潮,最终形成一种极为强烈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生最终败下阵来,只剩下簌簌而落的回忆,没有行动,只有空洞。

  而到那时,就像小说的结尾,所有最细微的感觉都会被放大,所有最简单的日常都会被怀念,因为一切都会被遗忘,包括自己行尸走肉般的存在,什么都回不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