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0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经典读后感10篇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是一本由鲁迅 著 / 范曾 插图 / 高旭东 葛涛 注释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读后感(一):迷茫时的力量绝望中的希望

  迷茫时的力量,绝望中的希望——读《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有感(1180字)

  作者:苇眉儿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他的模样太过深刻,“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 ‘一’字。”课文《一面》中的这段描写我至今仍能倒背如流。

  鲁迅先生的模样和风骨,刻在国人心头。

  鲁迅先生的灵魂,是痛苦的,是奋进的,是力争上游的。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继而连续不断创作,每部作品都有着启蒙和正视人生真实性,作品的深度挖掘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匕首”“投枪”正是鲁迅这位文学天才思想巨匠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说明。

  鲁迅先生的文字以其素材独特卓立、笔法的辛辣老道、构思的别有洞天寓意的鞭挞剖析,在国际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地位和声誉。正是因为鲁迅先生的觉醒,当时国民愚昧麻木得过且过,带有了梦醒时分振臂一呼,虽然身后可能还是传统灰暗的荒原,但毕竟有了绿色的希望和明亮曙光,起到引领的作用。就算是冬天的草根,来年春天依然绿遍大江南北

  虽然很多人对鲁迅作品的深奥甚至可以说是晦涩,有点儿消化不良。但是,文学并不只是歌舞升平、桃红柳绿,关于生命关于灵魂关于痛苦甚至关于死生等等这样的文字,也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觉醒中的痛苦,痛苦里的觉醒;挣扎时的无助,无助时的希望;分裂后的重生,重生后的振作;偶尔彷徨,偶尔愤懑,偶尔迷茫;血淋淋的现实残酷社会惨无人道的当局……鲁迅作品中呈现的阴暗、阴冷,标准的冷色调,灰暗着,压抑着,痛苦着,纠结着,空虚着……就像鲁迅的那句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想,能够体悟、体味、体会到鲁迅先生字里行间良苦用心,也正是鲁迅先生想通过文字传递的心声吧。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一书的简介简明扼要,“本书涵括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共29篇,加一篇自序共30篇文章,插图共46幅。内文是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005年《鲁迅全集》校订;小说插图由范曾所画;注释由高旭东、葛涛重新注释,并加了导读在每篇小说前面,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如同《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中的《蘅塘退士原序》一文所说的“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那句一样,《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一书应该有着宽泛的阅读群体。最重要的是,《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绝对属于高才妙笔写意传神的文字,唤醒国民沉睡的魂灵,因其说出了我们心里想说却不知该如何说的话,直指人心。

  封面上的鲁迅先生,是立体的,栩栩如生的。

  敬重钦佩的心,油然而生。阅读,阅读,再阅读,深深潜入鲁迅先生文字的世界中,一起愤世嫉俗,一起挖掘人性,一起撑起光明蓝天民族脊梁国家的脊梁,是迷茫时的力量,更是绝望中的希望。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读后感(二):插图本鲁迅小说集

  早先得知这本书的出版,拿到书之后才有了了解。原来这并不是新作的插图,而是范曾早年画的。 这本书内容涵盖《呐喊》和《彷徨》的全部,以及《故事新编》里的四篇文章。至于这次为何没有再补充余下的文章插图不得而知。据说新书发布时回答过这个问题,因为不在场也无法解惑。但是少了四篇文章对于整本书来说还是一个遗憾。如果做一个附录补齐也是好的,但可能考虑到此书已经比较厚还是其他原因,并没有这样做。终归还是有点缺陷

  文字配图自然好看,这本书内文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005年《鲁迅全集》校订,在文字的准确上自然可以有所保障,而且这次新作的注释和导读颇为适合青少年阅读。 注释由高旭东老师、葛涛老师重新注释,并在每篇小说前面加了导读。单独的文本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不好理解的,注释和导读的作用正在于答疑解惑,交代背景。 不过并不能得知当下青少年对于鲁迅除去教材上的文本之外还有多少的阅读。不久前参加钱理群老师的新书研讨会,钱老师演讲结束提问时还有正上中学学生提问如何去阅读鲁迅。有什么可以参考的书,钱老师推荐了他的《钱理群中学讲鲁迅》。钱老师一向推荐大家去读原著,这本书的自然也可在入门之后做另外参照的版本去涉猎。多少还是有些不同所得

  鲁迅的书是常读常新的,但最初的阅读体验对于人来说也特别重要,在以后的重读中,你会对小说的理解不断加深,或者推翻以前的认识。我还记得最初读鲁迅先生的这三部小说时的情景。在我们老校区的教室里,看庄子起死和白骨对话,看倡导非攻的墨子阻止了战争发生,回去的时候却被弄得狼狈不堪。看伯夷叔齐像是两个和时代格格不入的人,遭受众人的讥讽。记得比较多的反而还是《故事新编》里的内容。正好这次又可翻阅前两篇,以作回顾。

  这一个版本的好处在于有图可看,插图版的鲁迅小说集也有其他版本,这可以做其中之一,范曾早年对此做插图的时候或许还是个纯良子弟吧。有注释导读可为阅读先生的文字做引导方便不少。少了四篇文字总是一点小遗憾。整书的制作还是比较精美的。当下鲁迅先生的书版本也不少,首推自然是人民文学出的全集,若论单本阅读,这个也可以收入做个对比

  如果非要写点关于此书的评论,以上便是了。高老师葛涛老师的导读还是有帮助的。先生的文字是不朽的。北大社这个版本可做一观。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读后感(三):鲁迅,不是“经典”二字所能概括

  文/吴情

  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伟大作家,但并无了不起的作品;相反,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多了不起的作品,但没有伟大的作家。在笔者看来,这个说法正确,也不正确。现代文学史上的某些伟大作家,其实也不乏了不起的作品。以鲁迅为例,他的杂文、评论,固然奠定了他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经典”地位,但其短篇小说创作,也颇有可观之处,即便比起当下各式各样的试验小说,丝毫不显逊色。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鲁迅原著,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长、讲席教授范曾插图,主要涵盖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全部,以及《故事新编》中的四则历史故事。鲁迅研究,早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专业中的“显学”,每年批量产出的论文不在少数大众对于鲁迅的接受记忆,却可能与有着专业背景的高校师生并不一致。近些年来,鲁迅作品在初、高中课本中时常被删,被莫言、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代替,几乎每次都成为事件。鲁迅,何以在身后七十多年后,仍不时成为舆论热点话题?又该以怎样的方式阅读鲁迅?

  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4月),开启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对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大加批判,张扬了启蒙主义的声音。鲁迅此后的短篇小说作品《故乡》、《阿Q正传》,都延续了启蒙主义的路线和基调。不过,收入《呐喊》中的作品,并非全部都在发出呐喊,《社戏》,便“充满了神情富有诗意的念旧”(导读),风格近似短篇小说集《朝花夕拾》。

  曾经在日本留学学习医学的周树人(鲁迅原名),在一桩意外事件下“弃医从文”,希冀凭借一支笔改造国人的国民性,这一方面结晶,便是《呐喊》。鲁迅等一批人确实呐喊了,可是听见的人,又有几个?国民性或者奴性,似乎仍固若金汤地构筑了每个人精神世界。这一时期,鲁迅由“呐喊”步入“彷徨”(孤独)时期,小说集《彷徨》中的人物,多不再承载启蒙主义的声音,而是以复杂的人生形态,彰显着改变现实的重重困境:《祝福》当中间接杀死祥林嫂的鲁镇居民,《伤逝》中坠入婚姻因而沉沦抑郁的子君,《在酒楼上》与现实妥协的吕纬甫……

  《采薇》、《铸剑》、《出关》及《非攻》等四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说则写于1934-1935年间,鲁迅生命的最后时光。虽是旧瓶,但鲁迅到底还是装进了自己的新酒,对文学、对现实人生,都有自己的洞见,比如《采薇》中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进而采薇而食的悖论中包含的无奈现实,又如《铸剑》中的铸剑大师之子眉间尺,他的使命便是为父报仇,又怎能抗拒?他的人生,似乎只剩下了这一重可能;可即便如此,人生并不因此减损意义,只要这一使命可以得到完美实现

  笔者不懂绘画,但末了,还是大言不惭地“谈一谈”(外行人的自发鉴赏而已)范曾先生为鲁迅小说绘制的插图。这些插图线条干净简洁造型生动,虽然并不注重故事背景的描绘,但却以写意、象征的笔法,让人首先联想到鲁迅笔下那个苍凉的世界:满纸书写了“吃人”真相的中国历史;热闹非凡却也冰冷彻骨的鲁镇。鲁迅所描绘的世界,真的已经远去了吗?它是否再也不会归来?鲁迅与当下现实,其实相距不远,阅读鲁迅,也许是一项终生的事业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读后感(四):我们还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吗?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才小家微信号:cjl_readme】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 鲁迅 著;范曾插图,高旭东注

书本介绍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涵括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共29篇,加一篇自序共30篇文章,插图共46幅。内文是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005年《鲁迅全集》校订;小说插图由范曾所画;注释由高旭东、葛涛重新注释,并加了导读在每篇小说前面,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

  咳咳,也适合我阅读,毕竟还是青少年。书里面包括一些耳熟能详的小说,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故乡”等,也有一些写得比较烂的短篇小说。这不是贬低鲁迅先生的作品,比较烂是相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小说而言的。小说中包括“药”中的带血馒头之类的各种隐喻,要是没有注解的话,真的会一头雾水,这本书里的注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深刻含义,确实不错

"鲁迅"的由来

  记得以前上学时,在课本上学习过不少鲁迅的文章,要是说不出几部鲁迅的作品基本上就是语文体育老师教的节奏了。近年来有闻中小学教材删减了不少鲁迅的文章,具体原因可以找找相关的新闻和评论(不可描述)。最近看了《鲁迅小说集》,多年后重读鲁迅作品的心得毕竟与当年交功课时的体会不太一样,在此讨论一下我们还要不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话题。

  鲁迅本名周树人,他的大名可谓街知巷闻了,而他为什么叫“鲁迅”,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百度上说理由有三: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另外一个说法是鲁迅源自于革命(Revolution),而我觉得Revolution才是鲁迅笔名的真正含义。在那个需要革命的年代,鲁迅先生希望以笔救国,通过文章来唤醒中国人麻木的内心

  有一种说法是“最懂中国人的是鲁迅”,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不仅让人觉得可恨可悲,更有一种可笑可叹的感觉。即便时光已经过了一百年,当年积弱不堪的中国已经变成了强大无比的中国,现在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仿佛就是鲁迅笔下的小说情节。要是看不透人性的深处,应该也没法刻画出如此历久常新的作品吧。

笔下的中国人

  《祝福》里的祥林嫂,命运也够悲惨的了。当她不停地向旁人诉说自己悲惨的故事时,一开始还能得到别人的怜悯和同情长久下来,大家都觉得很厌烦了。对于这种厌烦我倒是能理解,没有谁能长久地听别人释放能量。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跟别人释放心中的负能量,缓解心中的压力,毕竟生活艰难嘛。但是那些每天都要释放负能量的人,是不是也要想一下,难道是因为不走运才会每天都遇到令自己不开心的事情嘛?

  小说中通过柳妈把八婆的形象表现淋漓尽致,祥林嫂被迫嫁人,在柳妈口中却成了祥林嫂自己愿意嫁人,尾后还要吓唬祥林嫂阎罗大王要把她锯开分给两个老公。柳妈,你话这么多,阎罗王会不会掌你的嘴啊。及至现在,这种八婆也很多,不仅有女八婆,也有男八婆,他们喜欢把别人的事情添油加醋地乱说一通。更可恨的是,要是别人遇到不好的事情,例如被骗或者被偷,不仅没有同情和怜悯,还说受害人傻逼,愚蠢,活该。现在网络上一些热点新闻上的跟帖,就有很多这种人,说得话相当难听。网络的不公开使得内心深处的灰暗得到了更彻底的释放,键盘侠一个比一个厉害。过了百年,柳妈屹立不倒。

  ↓下面来一段引用,大家来感受下柳妈的威力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唔唔。”她含胡的回答。“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么?……”,“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另外一个感触比较深的点是《故乡》里的迅哥儿和闰土之间的故事。故事情节都很熟悉了,迅哥儿是个家境不错的少爷,也就是故事中的“我”,而闰土是迅哥儿家中工人的儿子。有一年,迅哥儿家需要人手进行大祭祀,闰土临时来帮忙看祭品。年纪相仿的迅哥儿与闰土一见如故,迅哥儿跟闰土说了很多的话,而且还见识了很多稀奇事。后来,闰土不再到迅哥儿家里做工了,他们俩也没有再见面了。迅哥儿出门在外,二十多年后回到家乡,终于能与当年在那西瓜地上的小英雄再见一面时,迅哥儿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见面后,迅哥儿兴奋地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换来的却是闰土一句恭敬的“老爷!……”,迅哥儿顿时觉得“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迅哥儿辛苦辗转而生活,而闰土辛苦麻木而生活,为了生活,大家都变了,有障壁也就不奇怪了,尤其他们社会地位差了这么多,只是这种障壁来的太过突然,迅哥儿一下子接受不了罢了。

  迅哥儿与闰土的故事,也是我们与老朋友之间的故事,小时候与小伙伴无话不说,而过了几年不见,大家境况不一样,那种障壁也出现了。以前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叫着对方的花名,说着以往的丑事,或者聊聊心事和想法,而老朋友多年之后再见,大家客客气气,聊着政治经济,讨论着车子房子票子,看似依旧无话不说,却都知道回不到从前那种亲密了。毕竟人是社会动物,社会地位不一样,人也不自觉地把自己分在不同群体里头了,障壁也自然就出现了。还好现在网络发达,在朋友圈就能看到大家装逼的身影,不至于跟迅哥儿一样,想象不出小伙伴二十多年后的样子而受到一万点暴击。当然,也有很多人有着多年来一直保持亲密关系的挚友,要是你有这种朋友,一定要好好珍惜。

那还要不要读呢?

  咦,好像有点跑题了,还是回到要不要我们还要不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问题上吧。即便鲁迅的作品经历了百年时光,而他笔下那些“丑陋的中国人”至今仍坚强地活着。时代在变,科技也在变,然而人性却变化甚少,不好的品性是应该遭到唾弃,而优良的品性也应该得到提倡。在鲁迅生活的背景下作品中反映人性的文字不可避免地与革命题材联系起来,鲁迅先生的作品因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精神获得语文课本青睐;而在今天的太平盛世下,鲁迅先生那浓厚的批判精神有点过了,删减文章也无可厚非。然而他笔下那些中国人,到现在依然值得细细品味,要是鲁迅先生笔下那些中国人也都过时了,那大约他在“故乡”中的希望也就实现了吧。

  ↓最后看看鲁迅先生的设计品

  原来他的设计才华也很厉害哦

【有才小家微信号:cjl_readm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