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此心未歇最关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此心未歇最关情》读后感10篇

2018-04-11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此心未歇最关情》读后感10篇

  《此心未歇最关情》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重庆出版社 北京华章同人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心未歇最关情》读后感(一):此情最是暖老温贫

  可能是因为年龄越来越大,而今看书,不只是关注书上的字在写什么,更多时候会想,写下这些文字背后的作者会是怎样一个人

  散文,很多时候是一种情绪表达,虽然看似散漫,却能将作者的个人印记全面展现出来:审美世界观、人生理念、生活态度等等,都可以从中找到作者本人面貌蛛丝马迹。有的作者写作可能会刻意将自身脱离文本,隐藏在背后,有的作者却喜欢从自身而写起,不管哪种写法,一个作者的文章读得多了,作者的形象自然就会呈现出来。

  读梁晓声老师的散文,我总会想到一个词——侠者。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梁晓声老师的文学作品总是充满了一个文人国民理想,他针砭时弊,以一种痛心疾呼的形象批判现实中的种种丑陋和不堪,而在这本散文集《此心未歇最关情》中,他收起了犀利严肃面容,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位“侠者”的古道柔肠。其实,他的批判和疾呼又何尝不是因为他对国对民的关切和一颗赤诚之心呢!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最真情流露的梁晓声,正如书名所说:作者此心,一生未歇,关乎的总是最普通人之情。他注视在最普通人身上的目光,是他将岁月积淀、世事洞察后的追思和回望。此中有亲情爱情友情,更有对人间众生、对家与国的悲悯深情

  本书从内容方面分为三辑:“亲情回望”,写父母兄长之前的亲情;“那个年代的爱”,写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情感;“泪和光”,写底层人民生活困境,以及在困境中闪现出来的人性光芒

  这些文章中,绝大部分带有作者的自传色彩,每每读之,总能令人潸然泪下,这里并没有多么华丽目的辞藻和写作技巧,恰恰是一种返璞归真朴素写作以及对最普通人的关注令人动容。著名编辑作家汪兆骞老师这样评价他的文章:“愈是挖掘普通人的精神底蕴,就愈表现出时代生活的深层流动。晓声对普通人灵魂中的人性丑陋所进行的揭示和道义拷问,与他作品讴歌人情人性之美及对苍生的悲悯情怀相互映衬,构成了他散文的文学肌理和品质,也形成了他散文的独特美学趣味。”

  这些散文,并没有对人性之美的刻意赞扬和拔高,这些文字和故事温情细腻,或朴素简单,或迷茫无措,或深刻浓烈,看似平淡却能直击深远,其中的力量,恰是文中有真情,此中有真意,此情此意,正是作者对世人的一颗拳拳之心,最是暖老温贫。

  《此心未歇最关情》读后感(二):谁的心不曾柔软过?

  两周前,调台正好赶上了《朗读者》重播。这节目甫一播出,就火得不要不要的。本是想凑个热闹,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有一搭没一搭的事情,没想到,我竟然也泪满襟。

  斯琴高娃老师不愧是老表演艺术家,她的一声声情并茂的“娘~”叫的让多少人留下热泪。也许,未必是触及了遥远记忆。很多人的爸妈可能就近在咫尺,“去做什么”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也还是会落泪。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朗读者的魅力,大抵乏有人会关注她读的那篇文章本身吧。

  说起来,贾平凹老师和梁晓声老师还是同一代人。前者生于1952年,后者是1949年生人,前后不过相差三年,贾平凹的母亲离世从《写给母亲》这篇文章判断,应该是2007年前后,而梁晓声的母亲是2003年去世的,前后也相差不过四年。

  我做的这些类比,可能并不太有意义,但是当捧读《母亲》《兄长》等文时,眼角又有些湿。没有了朗读者的聚众煽情,可能不会将内心的情感如同表演般夸大的宣泄,但是我要说的是,那种内心的感悟相同的,或者全人类对这种情感的震撼也是相通的。

  两周之后,我读梁晓声老师的书,突然悟到了,原来几周前,其实是被贾平凹的文字感动了

  要说他们那代写东西的人,你几乎想不出什么他们写过什么华丽的文字。可是,最朴实的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在浮躁的10年代,很多人怕是忘记了散文是什么东西了,哪怕就是我上学的时候,都嫌朱自清的《绿》鼓噪呢,那种细腻的情感,可能不在特定的环境下难以体会,然而写感情的文字和写景物完全不同,所以,直到今天,朱自清的《背影》依旧是一篇写作圣经

  越是朴实无华的,其实越是无法解释,越是无法解释的一切,越是能打动人。虽然,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被打动之后该做什么,连梁晓声和贾平凹,其实也是一样的。

  在《母亲》中,他写出了很多无奈,这些无奈,到今天依然是存在的。虽然古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但是还是有千千万的好青年飘在北上广。家里的很多事情伸不上手,就算想伸手,也是“巧妇难为无米炊”。用古已有之孝道约束他们,评判他们,谴责他们,有意义吗?梁晓声虽为作家,想为自己的老父母赢得一隅安居之处,但是也有他的难处

  他看着饥饿年代走出的母亲,用自己的残眼努力地做无用功。她想把自己缩起来,消失掉,只因为儿子的家,是客居。一个客居的敏感老人,她不想影响别人,然而她的战战兢兢恰巧就改变了周遭环境的气场

  梁晓声老师说,我必庄重,我必服从,我必虔诚

  是怎样的“懂得”,才有如此的“慈悲”啊。

  难道,这不是一种“孝”吗?

  他尊重自己母亲的特权,虽然,在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普世评判标准之下,那是无意义可笑的无用功。孝敬父母,“去做什么”总好像是来不及的,就像一位母亲还没有好好咂摸孩子年幼岁月,甚至还没有完成一种形式上的“陪伴”,他竟然就长大了。

  母亲因为生计发展一生都在遗憾自己没有好好陪伴孩子长大,而子女因为生计和发展一生都在遗憾着没有给父母创造最好的条件以及贴心的陪护,这简直就是世间难解的死结,世人概莫能外。就算斯琴高娃老师一直陪伴着自己的老母亲,她依然会有很多遗憾,她还是会读着贾平凹老师的文字落泪;就算听者还有很多机会和时间,他们也依旧会落泪。

  因为我突然明白,人是要为“遗憾”这种情感落泪的,就像小王子要为玫瑰落泪。这文字的魔力就是,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有着太多不可说的遗憾和无奈。

  但是,我必庄重。对己对人。

  我们80后,如果有熟悉梁晓声的肯定不外乎一部剧一本书《年轮》。北大荒到底有多荒,知青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小时候我可是没有任何概念。已经成年了,读着这本梁晓声老师的散文——他还是提到了北大荒,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妈妈当年看《年轮》,明明我觉得没有什么,她就已经泪流满面

  《此心未歇最关情》读后感(三):满怀深情审视世间之情

  文/河北小珊 评《此心未歇最关情》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1968年,高中毕业后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北大荒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由于擅长写作,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参加文学培训班期间,创作了小说《向导》,并发表在当时的《兵团战士报》。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名老师到兵团招生,通过《向导》一书得到老师力荐,随后就读于复旦中文系。工作后担任过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7年的知青生活,是梁晓声之后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他相继创作了北大荒知青题材系列小说,其中包括《这是一片神奇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等,凭借这些作品蜚声文坛。《此心未歇最关情》是梁晓声的散文作品集,当然也有他最为擅长的知青文学作品,此外,他写父母亲情、乡亲父老,写与战友同事交往以及一些生活化的故事,或温情细腻,或朴素简单,或迷茫无措,或深刻浓烈。

  我很认同刘心武老师的这句话: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即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

  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父母是亲情的起点,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好的品质一定会在耳濡目染被子女习得。梁晓声的父亲做了一辈子建筑工人认真是这位老人最大的性格特点,哪怕是退休之后,哪怕是作为一名在镜头中走来走去最不起眼群众演员,认真到可爱的父亲对于群演这一“职业”的尊重和看重着实让人钦佩和感动!再说母亲,近日在读《女四书》,提到为什么女子要讲礼数道义,大概意思是说女人家庭中如何发挥作用,对于家风的塑造影响非常大,由小及大,女人对于社会教化与进步的影响要远远大男人孰轻孰重无从考证,但是在梁晓声家中却看到了母亲的重要。为了养活几个孩子,她去做男人做的力气活,白天劳作,晚上料理家务习惯了缝补衣物的时候肩靠着墙,头垂于胸的睡着,习惯了天不亮就带上生高粱米、大饼子悄然离家,习惯了独来独往翻山越岭往返于工厂和家之间。这样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女人,却深知言传身教这一道理,深信知识的力量和重要,生活不易,但不能忘记廉耻,更不能丢掉自尊和善良,赚钱不易,但不能穷了教育,因为读书花钱从不心疼。没有受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的确,再艰苦日子总会过去,再大的困难也会凭着意念克服。

  兄弟如同手足,兄长和精神病院的故事是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从小成绩优异的哥哥为了圆母亲的塑造的一个童话,努力学习,不顾父亲和兄弟的不理解,历经曲折上了大学,却摆脱不了时代和命运的捉弄,好好一个青年才俊精神出了问题疯掉了!二十一岁开始就住进了精神病院,高墙内,集中意识形态错乱,哥哥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他在等,等着弟弟退休后接他出去,恢复自由!这是弟弟许给他的一个童话,就像当年母亲讲述的那个童话:考上大学,就可以分到好看房子,一家人就不用再像现在一样过苦日子。哥哥的一生为了童话而付出,却又被童话的美好所累。每天活在无边界等待期盼里,将自己的未来堵住在别人身上,如是度过一生的大半辈子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想都不敢想!作者深感自责,认为自己最对不起的人是自己的哥哥,因为他曾经不理解他,甚至那样恨过他,时光不再,失去的无力挽回,这种自责一定会伴随他一生。

  我深知这种自责的滋味有多么难受,就像我一直后悔当初没有用足够的耐心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我那样爱他,去不懂如何关心他。温岚有一首歌曲叫做《同手同脚》,这是一首有关手足之情的歌曲,是温岚写给比她小了近10岁的弟弟的,每次听到都直戳心底。弟弟小时候也是给我带来无数快乐的,他曾经那么依赖我,至今我都记得第一次离家上学回来时,他高兴的光着小脚丫就跑出来迎接我,那样天真!看着他慢慢长大,一路有笑有泪,我却在他需要关怀的时候没能给他足够的理解和爱护,或许我再多一些耐心,他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曾经试着写过小说,只是写了几万字,发现故事中的人物根本摆脱不了自己的生活,于是没有勇气再写下去,因为免不了边写边回忆,回忆带来的悔意太难承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格外珍惜生活、敬畏生命,我无比珍惜时间,并且坚定地认为尽管我无力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去努力拓宽它的宽度。我认真去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无需制度约束,无需他人提醒,我坚信只要我认真地过活,上天就能够眷顾我,我就可以将这份眷顾分享给我的亲人特别是我最爱的弟弟,愿他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回到《此心未歇最关情》这本书上面来,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是写情的,书中的情,除却亲情,还有友情、爱情,以及普通城乡老百姓奋斗挫折悲欢离合,情贯穿在生活中点点滴滴之中,流淌在一个个普通的人身上。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在乡土之上,还是远在国土之边,无论是美的善的,还是自私狭隘的,情都是社会发展的最真实直白体现。作者一直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为它的进步感到欢欣,为它存在的各种问题感到忧虑乃至愤慨。这似乎不着痕迹却又直击深远的文字背后,可以看见梁晓声那份强烈责任心的对家与国的悲悯情怀,是岁月积淀和世事洞察之后的深情回望,尽显犀利理想化的梁晓声的柔情一面,读来温润留香,令人动容。

  《此心未歇最关情》读后感(四):温暖的文字是否也温暖了你的灵魂

  岁月的文字会穿透灵魂,时代的声音会穿透岁月的每一片旧时光。一段文字,一段岁月,每个时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风云人物,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呐喊者,梁晓声老师的作品可以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他本人也是那个风云变幻岁月里叱姹风云般的人物。穿越时代的文字总有别具一格的魅力,假若人一生的厚度可以用文字来衡量,而梁老师的作品是则是有温度的,它可以让读者独醉于文字的温暖。就像梁晓声老师这部作品《此心未歇最关情》一样,读这部文集你会看到时代的旧日时光,随着文字畅游在过去的岁月你会感受属于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岁月里的旧时光惊艳了谁的眼睛,柔润了谁的衷肠?温暖的文字是否也温暖了你的灵魂。

  《此心未歇最关情》这本散文集,梁晓声老师用温柔书写世间真情。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美好和幸福、感动与爱意、无奈夹杂着心酸。生活给予你的全部体验,在这本书的文字里你通通可以感受的到。梁晓声老师笔下的平民形象是中国老百姓的缩影,他善于让读者通过他的作品看到生活在社会下层小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在他的笔下描写他们的执着与奋斗、挫折与希望、亲情与爱情、悲欢离合。梁老师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了社会的变幻,他的文字注定了是来自时代底层平民的呐喊。

  “离别可以不孤单,相伴可以更温暖,不改的深情是烛照岁月前行的灯!”

  读这本《此心未歇最关情》的文集,突然让我有种停下来,等等灵魂的感觉!梁晓声老师是用理想主义的精神旗帜抒写人世间的真情。而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我们需要沉淀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我喜欢这本文集的朴实无华与真情流露,现代人从不缺乏猎奇心,现在的人们胸腔里跳动的是一颗“浮躁”的心。现代人缺乏的是梁晓声老师那份强烈的责任心,对家与国的悲悯情怀,这是岁月的积淀和世事洞察之后的深情回望。

  《此心未歇最关情》这本书分为三个特辑:第一辑“亲情回望”写父母亲情、乡亲父老,故土故人故事,读起来让人收获那一份感动;第二辑“那个年代的爱”写与战友同事的交往以及一些生活化的故事,源于生活的小事你才能了解那个大时代青年们的向往与无奈;第三辑“泪和光”写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故事或温情细腻,或朴素简单,或迷茫无措,或深刻浓烈,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真情流露,但这些人和事儿有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力量。百炼成钢绕指柔,梁老师他犀利的语言化作那一份柔情让我们感受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温暖。

  “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无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

  我在看《兄长》这篇文时说实话震撼到了我,一句“兄长”让我热泪两行,我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可对于这篇《兄长》它真实的感动了我。梁老师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他的作品也秉承了他真诚的风格,他平实质朴的文字能给我带来那一份震撼,更给我带来了感动和热泪。他的《兄长》读起来是厚重的,开头的一段是这样的“如果,谁面对自己的哥哥,心底油然冒出‘兄长’二字的话,那么大抵,谁已老了,并且,谁的‘兄长’肯定更老了。”或许就是“兄长”“老”“更老”这五个字带给我一种时光如流水般逝去,面对苍老我们无可奈何,面对自己的“老”,兄长的“更老”我不禁有种眼湿了眼眶的感觉。说实话对于年龄的增长在我的印象里就像老树干上一圈圈增长的年轮,岁月给我们带来了苍老,也让我们在一起的的时间慢慢的变少。

  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木然惊醒才发现“我”老了,而“我”的老兄长“更老了”!可敬、可悲、可怜的老兄长,当我看到书里在描写老母亲去世时的那段场景我的心是揪在一起的:

  “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

  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

  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永远在精神病院里......”

  当天午夜母亲也“走了”......

  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我住进一家宾馆,命四弟将哥哥从精神病院接回来。

  哥哥一见我,高兴得傻小孩似的笑了,他说:“二弟,我好想你。”

  算来,我竟二十余年没见过哥哥了,而他却一眼就认出了我!

  我不禁拥抱住他,一时泪如泉涌,心里连说:哥哥,哥哥,实在对不起!对不起......”

  在我看到母亲也走了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但在我看到他说:二弟,我好想你时,我忍不住眼泪长流,我被梁老师深深的带入到他的作品里,当时的“我”面对着我那二十年未见面的“老兄长”泪如泉涌,老泪纵横,愧疚、自责、让我深深的拥抱着他。真的特别感谢梁老师的《兄长》这一作品带给我的这一份感动。

  遭受苦难的人总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有些人会为此不满、抵触、甚至妄图去背离这个世界,而有些人不会,他们会在苦难深处找到自己,并在度过艰难岁月后选择为更多的人发声,希望借自己的力量改变些什么,哪怕微不足道但依旧斗志昂扬。

  梁晓声就属于属于后者,他在文字表达出的从不是愤世嫉俗和愁怨满怀,在亲情、爱情、友情、陌生人间的关怀之中显露出的是他本人对世界的善意,他希望在书中传达的不是一个时代过去后的愤懑和难堪,而是在这些酸甜苦辣之外为后来人传递美好和希望,有些事需要一些人来做,有些话需要一些人来说,梁晓声就是其中一个,在此感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