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10篇
《爱情是一个故事》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斯滕伯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一):爱情就是在最恰当的时间,遇见最合适的人
还记得最近大热的《爱乐之城》感动了数万观众,即使没去看这部电影,朋友圈也有N篇帖子把这段爱情里里外外分析了一遍又一遍。当年的泰坦尼克号、至尊宝和紫霞仙子,即使每每回看依然经典。为什么爱情故总能让人们沉迷,是因为影视剧里有我们向往的爱情吗,那我们现实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其实我们离理想中的爱情到底有多远?斯滕伯格这位“世图心理”爱情心理学大师在《爱情是一个故事》这本书里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爱情的理解。“婚姻能否维持取决于夫妻的理想爱情故事与实际亲密关系中的爱情故事是否一致。”,如果我们现实的爱情故事与理想的爱情故事达成了一致,我们的生活是否就会亲密无间,没有争吵?斯滕伯格在讲述了26个不同的爱情故事中,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关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冷静地回顾过往和分析现存的爱情关系,当找到我们的那个灵魂伴侣,那么即使是吵架也将会是一个沟通方式,一种增进感情的方式之一。只有清楚的分析自己的爱情类型,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拥有更加幸福的亲密关。
我们每每在期待着遇到一个真实的梦中情人,但现实完美的他因为时间的推移慢慢褪去假面具,我们开始失望,是不是我们找错了人还是猜测他从头到尾只是装成是你想要的样子出现。我们将理想中的人框死了,如果我们跳开这个框,或者我们的关系可以发展的更好。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做为80后,我们接触到的第一部爱情故事我想应该都是《东京爱情故事》,描绘了大都会青年男女的写实爱情,完治最后放弃活蹦乱跳的莉香而选择传统女性里美。完治真的得到了他想要的爱情了吗,还是只是和大家思维既定里应该有的妻子结婚了呢?
我们彼此追求的不是一个方向,即使结婚了心也一定不会走到一起。斯滕伯格把“故事”定义为一种模式,一种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虚构。在了解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本应该用“事实”逐渐替代内心虚构的模式,但先入为主、选择性注意让我们对故事更为执着,想把事实塑造成故事的模样。然而如果对方的故事跟自己的故事跟自己的相差太大,我们会发现这种塑造是徒劳的;如果情侣的故事类型差异越大,那么这段关系就越不幸福。我们试图找到平衡点,最大限度的利用故事积极的一面,降低消极的影响。当然决定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里,在恰当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祝我们都能找到最对的那个人,发生最理想的故事。
《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二):所谓爱情,不过是一个个话本子
席慕蓉写过一首诗:“所有结局都已写好,所有泪水也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开篇第一句就显得很玄。故事的结局怎么能在尚未启程前写好呢?罗伯特·斯滕伯格说:可以。所谓爱情,不过就是一个个故事。
斯滕伯格开始研究爱情时,最早聚焦的是它的结构,后来发现尽管厘清了爱情的要素,但是不能解释“我为什么喜欢一些人,但不喜欢另一些人”。即使在他之后提出的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中,仍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乎,他开始认真倒腾这个为什么。也就是说,找到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结局大致不错。找到另一些人,就风险增加。
婚前睁大眼,婚后闭上眼。就是这个意思。
斯滕伯格的结论是将所有的爱情归结为一个个类型,在五大类型之下,囊括了二十五类具体的故事模型,如不对等故事中,有师生故事、牺牲故事、政府故事、警察故事、色情故事、恐怖故事。再如协作故事中有,旅行故事、缝织故事、园艺故事、商业故事、成瘾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爱情是什么”的各式各样的期待。斯滕伯格还对每个爱情故事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互补的角色、优点与缺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更重要的是,给出了进行判定的自测题目,便于对照分析。
近期热播玄幻剧中,女主喜欢看话本子,掌管凡人气运的星官也是成天歇歇话本子,说到这里,忍不住想调侃一下女诗人的大作了,“所有的话本子都已写好”。
慢着,这里有一个歧义,以上所说的话本子是别人写的,而我们的话本子的作者并非别人,手握如椽巨笔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逐渐写成了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理想故事”。那么,重点来了,“婚姻能否维系取决于夫妻的理想爱情故事与实际亲密关系中的爱情故事是否一致”,杯具的是,我们常常根本不知道我们心中的这个故事,就被眼前的人事蒙住了眼。
开始时,我们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投入一段亲密关系,进程中,我们又用不同的故事模式来解读彼此的行为和发生的事件,于是,你会发现,如斯滕伯格所言,“与闹离婚的夫妻交谈,你会发现两个人描述的往往像是不同的婚姻。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故事存在分歧,已经达到了几乎没有相似之处的程度”。当双方故事兼容的时候,关系才会顺利,当然,即使故事具有巨大的差异,如果双方能够设法形成共有的故事,关系仍然可以良好继续。
所以,不仅仅是在爱情当中,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也同样是,知道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理想的爱情故事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找到自己的话本子,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自己。
不过,我是有些贪心的,每个故事都有检测方式。但是整体上呢,如何首先能够归类在这25种故事当中,然后再去按照书中的检测进行细致区分?斯滕伯格说他有份75道题目的问卷,没有看到哎!有些遗憾,有些遗憾。
《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三):所谓爱情
初次读这本书,我以为是一本小说,读起来之后我才明白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而且对爱情是一个根本的诠释,所以很多时候,更加容易用心去体会。
斯滕伯格用了“故事”这个词来代替我们理想中爱情的模样。实际上,每个人理想中的亲密关系跟爱情本身都存在差距。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想象也即“故事”进入一段关系。所以,其实并不是“我有故事你有酒”,而是“我有一个故事,你也有一个故事”。我们爱上一个人,更确切地说,是我们爱上了我们想象的关于这个人的故事。
斯滕伯格认为,“人们拥有不同的故事”这一事实突出了爱情的一个重要特质:试图弄清爱情的内涵是徒劳的,因为爱情对任何两个人来说都是不尽相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故事,在每个人看来,它的内涵也是不同的。“我们用自身的经验形成的预期来补充我们对伴侣的认识。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会把想要遇到的人投射到实际遇到的人身上。”
每个人对爱情的期许不尽相同,如果恰巧遇到的那个人跟你故事相同或相近,你们大约就可以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如果不同,那么即使是对同一段关系的解读也会有偏差,从而导致亲密关系出现问题。
斯滕伯格不仅为我们陈设了一个“全世界的爱情博物馆”,更重要的是他指出每种故事类型的可取之处,只要你和TA恰好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故事”,在别人看来再奇葩的爱情也难挡你们的幸福。
在他归纳的25中爱情故事类型中,有些故事很难被理解,比如专制统治型的“政府故事”,一方享受决策的乐趣,一方则认为“万事不操心”是自己的福气。再比如双方都把争吵当做增进关系活力的“战争故事”,在外人看来早晚会分手,但当事人却乐在其中。
用斯滕伯格的话来说:“如果一对情侣的故事是相容的,即使他们的关系在外人看来似乎是糟糕的,这段关系也会持久;如果一对情侣的故事是不相容的,即使他们的关系在外人看来似乎是美好的,这段关系也会结束。”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看起来美满幸福、从不吵架的夫妻,最后却离婚的原因。
斯滕伯格不愧大师,他就如一位沉着冷静的医生,对每种故事的利弊诊疗一清二楚。还没结婚的你,最好先根据《爱情是一个故事》书中提供的25种“故事类型判定表”,弄清楚自己的“故事”,然后再去找能认同你的“故事”的那个人,这样的亲密关系才保险。你不必担心自己与众不同,也不必怀疑别人都有恋人为什么我就找不到合适的那个人,世上的爱情有千百种,再惊天动地的故事,都难免落入斯滕伯格总结的这25种故事的“俗套”。你要做的就是立马去判定,去找。
《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四):爱情是一个故事,人生是一个舞台
“没有人会认为我居然能够维持三十多年的婚姻。。。。。。。。。。” 这是从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它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让我知道了斯滕伯格的大作——爱情是一个故事。乍一听书名,还以为是爱情小说,其实则不然,这是一本全新诠释爱情方面的心理类书籍,当然他不是寻求心理康复方面的书。 说到爱情,不管是未婚的、已婚的、离婚的、热恋的、失恋的、冷战的、分手的、在相亲的和在相亲路上的那些个人儿都对它感兴趣,并且都希望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完美的爱情故事。 爱情是一个故事 爱情是男女两个人相爱的感情。 故事的要素有事件、情节、人物、线索。 在斯滕伯格的理论里,爱情它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和他人无关的故事,一个只是属于你自己一个人的故事。人生是一个舞台,你是你人生爱情大戏的导演,是该戏的编剧,是舞台上的主演,是舞台边的监督,决不允许出现与剧本不符合的情节。在爱情还没有来临,出现在你现实生活中的时候,你早就在脑海中在虚拟世界中,将该剧爱情演绎了千千万万遍,虚构了无数场景。当现实中的爱人出现时,爱与不爱,完全无关,有关的是,那个人——是不是符合作为编剧的要求,或是会不会听从导演的安排,同作为主演的你一起演绎这个属于你的爱情故事。 爱情,这个故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编剧也悄悄地在调整剧本。当理想的爱情故事与现实的爱情生活达成一致时,你就得到了幸福。离婚的、失恋的、分手的、冷战的都没有关系,你们没有错,你们是为了追求幸福才这么做的,你们只是没有找到符合你们爱情大戏的另外一个主演而已。单着的,剩着的,在相亲的和在相亲路上的,不要怀疑自己,你们是最棒的,只是没有遇见和自己有相同爱情故事的那个人而已。不要着急,慢慢挑,慢慢找,世界那么大,千万不要凑合,根据斯滕伯格的理论,只有找对了主演,属于你的爱情这部舞台剧才会有完美的谢幕。 在斯滕伯格的大作——爱情是一个故事中,爱情故事有五个大类,分二十六个故事类型,来找一找,看一看,你和你现在的伴侣大概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呢?书中还有各个类型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互补的角色介绍,优点与缺点。这些信息可能会对于你们的爱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哦。 爱,是成就他人吗?哦,不,爱,与他人无关,爱,成就的是自我,修炼的也是自我。你的生活,你的爱情,是由你自己来撰写。
《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五):简单,爱
就在昨天下午,北京出台了更加严苛的317二套房限购令,一时间下班回家的地铁上朋友圈变得热闹异常,各路专家纷纷发声,是涨还是跌是买还是卖为何此时再出限购,分析出的各种原因中得到较多证据支撑的还是人口,因为孩子多了。看着各种分析数据,就像看一家公司的财报,从过去的数据印证现在预估未来,一口气看下去全是渺茫,仿佛六七年前出生的那一拨孩子不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不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而是全家人未来二十年的枷锁与负担。
周末陪好朋友为婚礼选婚纱,我才知道现在的婚庆服务已经远远超过电视电影中呈现出的奢华,从婚纱照开始全程私人VIP服务,这样的气氛很容易让我们将自己代入偶像剧中的人设而一时想不起来两个人是如何走到今天步入婚姻。
比较公认的结论是,爱情很容易,婚姻很难。仿佛,年轻的爱情就不如婚姻一般值得尊重,恐婚也就成了一种流行病。罗伯特的这本《爱情是一个故事》记录了若干不同的爱情模式,无论是婚姻中还是恋爱中每一对儿爱人都是独特的,他所描述的这些爱情故事也正印证了我的观察,读起来一气呵成,很畅快。
西方社会对于婚姻,契约意味更重。倘若不能愉快的相处,他们的传统中会设置各种咨询、治疗和疏导,以期待挽回一段岌岌可危的关系。他们习惯于将感情当作一个科学命题去分析,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分析、经济走向都能用在一对爱人的情感分析中。这些大牛专家往往忽略了人类基因中的一些天性,我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孩子,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是人类更加熟悉的交流。在开始每一段关系之前,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预先演绎一段璀璨绚烂的爱情故事,只是现实的情节总会与想象有些纰漏,一方面我们能获得更多的意外之喜,而另一方面我们可能遭遇更多挫折。
罗伯特在《爱情是一个故事》中就是用一个个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两个人的相处没有对与错,没有谁是需要被改变的,有的只是合适,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究的门当户对,这种合适不仅仅是家庭背景、经济能力的对称,更多的是价值观的匹配,这样的道理已经被无数情感专家嚼烂了,但没有人告诉你,在开始一段爱情之前,你头脑中虚拟的故事情节会在有意无意中决定这段关系的走向,罗伯特揭开的正式爱情的这一层面纱,它并不神秘,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当我们从孩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后,总会忘记那些成长过程中对于爱情的幻想和记忆也会影响我们的每一次选择。
爱情,在变幻无常的外表之下总有一些亘古未变的内核,在一次次失败和沮丧的爱情面前,或许我们需要的只是简单的坦诚自己对于爱情故事的期待,而将目标留在和我们具有同样期待的他/她身上就好。
《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六):爱情是什么?!
读这本书会让人思考是否因为潜意识中的爱情故事,当爱情桎梏了自己,当我们认准了一种模式的爱情故事,便会在行动上深受影响,甚至会放弃其他的可能,却深陷爱情故事失败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甚至怀疑自己,怀疑世上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当我们想去改变和伴侣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首先应该去设法处理这些影响我们关系的故事,只有故事发生改变,改变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关系才会有根本的改变,反之,一味只是治标,去指责伴侣的行为,不理解故事内容的情况下,是很难有根本性的转变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于爱情故事类型的自我判断。对照书中的判断条件,找到最符合自己与伴侣的故事。
如果你对自己的爱情不太满意,可是又说不清楚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去想想自己刚开始得到的什么,如果你还犹豫不决是否接受别人的告白,或者踟蹰不前不敢告白时,这本书可能会给你一个全新的思路,认清自己内心深处追求的理想爱情故事,分析对方关于理想关系的故事,这样可能会对你的爱情选择有所帮助。尤其对于已处在爱情关系之中,想要改善爱情关系却又无从下手的人来说,读读这本书可能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七):剧本不同何必强融?
爱情故事论,简单一点来说,便是,你我是同一个剧本里的CP,才会顺利HE,否则就如走错片场一般,无法真正的融入其中。想想也是,如果《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萝莉和《洛丽塔》中的萝莉互换片场,想象那灾难性后果,如果把《恶作剧之吻》的女主与《生化危机》互换,也是不忍直视的。所以剧本不同,就不要串场了,毕竟是拍不下去的。
然而生活中的走错片场,无法像电影中人物互换那样明显与突兀让人无法立刻察觉。但是在恋爱中,如果总会出现这样与那样的不合适,那么就该想想伴侣理想的爱情故事与实际亲密关系中的爱情故事是否一致。就像作者所说,“我们通过自己的认识去了解他们”,这样的了解是自己的臆想,而非真实。也许俩人对对方都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差,用自身的感受强加与他们身上。从而当我们发现对方与自己设想中出现偏差时,他或者她并非你剧本中写好的他/她,那么你的行为方式便会鼓励对方做出你所期待的行为。塑造的结果便是他要扮演他从未想过的角色,如果他/她拒绝,那么争执的种子便会种下。就如在《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华生是一名退役军医,内心中其实热爱冒险与刺激,但是却不自知,他一直热衷于参与夏洛克的各种破案,直到夏洛克假死之后,生活归于平静,而华生爱上了玛丽,当华生知道妻子玛丽的身份是一名特工时,他很愤怒,他觉得妻子欺骗了他,然而她妻子说你爱的就是危险的我,你本能追逐刺激。我们总是习惯性被自己故事中设定的角色所吸引,即使知道不合适,却依然忍不住靠近。
这样的故事还能参考电影《史密斯夫妇》俩人皆是特供,俩人一见钟情之时,是俩人出任务的时候,然而为了让对方都不发现自己的身份,俩人在生活中都不断的伪装,也因此情感逐渐冷却。然而却在双方身份暴露之后,反而在互相厮杀与携手逃亡的过程中回到了当初一见钟情时的惺惺相惜。就是如此,俩人明明是冒险故事,强行伪装成田园爱情,这样仿佛拿错剧本的演绎怎么可能保持下去?俩人相爱时,俩人危险的气息吸引的对方,回归平淡终究不是他们的剧本,要在一起自然是要显现出真实的自己。
如果始终无法融入同一个故事,就另外需找合适的主角吧。
?
《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八):故事的局限
一句话概括:心理学大师从故事视角思考爱情。
世界有多少种人,也就有多少种爱情。
两年前,我在拜读他的《亲密关系》,在其中他提出“爱情三角理论”——依照爱情三要素(亲密、激情、承诺)将众多爱情划分为八种(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之爱、相伴之爱、愚昧之爱、完美之爱),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能够有效容纳众多爱情类型的理论,直到这本《爱情是一个故事》出现在我眼前。在这本书的前言里,斯滕伯格自承早年的理论有缺陷,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喜欢一些人,但不喜欢另一些人”,于是他又构建了崭新的理论,试图从故事视角解析爱情。
用故事视角看待事物关系,这并非是斯滕伯格首创。在1979年,Lyotard在著名的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一书中提出的“元叙事”,认为在以往人们将一些神话故事作为西方精神生活的基石,而到了现代,越来越多的文本故事互相竞争,没有一种故事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于是就出现了”后现代“。罗兰 巴特(1977)认为叙事是普遍的,芭芭拉 查米阿乌斯卡(1977)观察到访谈对象宁愿讲故事而不愿回答问题。
人类一直善用故事解释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在《经验的疆界》一书中,詹姆斯 马奇曾解释到,为什么人们喜欢用故事来描述、解释并借以改进生活中的事物?他说:“故事和模型响应了组织生活和组织研究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迫切要求,这一迫切要求就是,描述经验的因果基础经验由复杂的、随机的、部分可观察的过程产生的事件流构成。因果关系是模糊的。诠释历史,涉及到把经验的模糊性和复杂性转化成为一种详尽到足以让人感兴趣、简单到足以让人理解、可信到足以让人接受的形式。讲故事的技巧,涉及在三个标准之间微妙地平衡。”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斯滕伯格就是想用故事来平衡现实的复杂性,想给种种爱情一个由头到尾、完整连贯的故事解释。
用故事去理解爱情,可以让当事人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但是我并不觉得用故事能够囊括所谓的爱情,爱情应该比故事有更多的维度,故事只是爱情的众多维度之一。过度的使用“故事”这个概念,在修剪了各种“无关紧要”的细节之后,是否会让我们忽略掉爱情的另一种可能?另一个崭新版本?
斯滕伯格用故事解释爱情的尝试,有人用小说来寻找人生意义:玛格丽特·杜拉斯的《 情人》,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他们的自传类小说,借以来寻找各自的人生意义。何为意义?引用whig的话:”意义并非来自经验事实,而是观察者赋予它的,所以只要他乐意并觉得方便,可以将意义赋予任何层次上的现象,在这一层次上将经验事实组织为一个结构,给它取个名字,将其视为具有某种连贯性和可识别边界的”实体“。“而将人生浓缩为一个故事,即是将我们的人生划定成组织成可以理解的经验事实。如果这个故事有什么内在连贯性,那便是所谓的”人生意义“。
用故事解释爱情也是如此,都是为了寻找一种人类可接受的解释因果关系的模式,只要它详尽到足以让人感兴趣、简单到足以让人理解、可信到足以让人接受的形式。
小说写完还可以修改,修改完出版后不满意还可以再写一部,推翻重来,对于现实,可以有无数种故事版本去解释。故事只是对现实复杂性的一种妥协。《尤里西斯》试图描述主人公一天的经历,但最后说明的是文学的局限性。故事可以简化我们的爱情,归类我们的爱情。但最终,爱情是复杂的,和人生一样没有所谓的定论可言。
《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九):爱情,就是一个故事!
一口气读完了爱情心理学大师、爱情三角论提出者罗伯特•斯滕伯格的经典著作《爱情是一个故事》,让我深深为之折服,作者从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出发,带给我们一系列真实的爱情故事,几乎包罗了大千世界的各种各样爱情故事,毫不夸张的说,在本书中,你一定能够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 全书一共有25类故事,呈现出25种不同类型的故事,反映出人们对“爱情是什么”的各种不同的观念。多样的爱情故事看似互为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我们的故事”,不管是单身的还是已婚的,都能从中寻找到自己的收获。 作者强调爱情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性体现在人们在交往体验过程中综合出一个属于彼此的故事。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两个不同的人与同一个人交往,他们对这个人可能会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就需要他们各自去创造属于他们特有的故事,只有适合的,才会最终走向一起。因此,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去寻找合适的恋人,一层不变的爱情是不存在的,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环境的两个人,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是不相同的,不能只活在自己的故事里,需要互相慢慢协调一致,直到双方拥有兼容的故事时,彼此共同的关系才会蓬勃发展。 书中有两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对天天吵架的夫妻却共同生活了一辈子,而另一对朋友眼中关系和睦的夫妻却最终以离婚收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维系夫妻的关键因素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爱情故事与夫妻各自的理想爱情故事是否一致,天天吵闹的夫妻,有可能理想和现实的爱情是一致的,而表面和睦的夫妻,却有着不一致的爱情观念,所以不能只看表面,而要关注理想与现实是否一致,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让婚姻越走越顺利。 其实,每一种爱情故事,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各种详细的案例帮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强大自己,努力增长知识,充满动力去追求爱情,在恋爱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让爱情之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爱情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有你,也有我!
《爱情是一个故事》读后感(十):关于爱情,我们还是了解的太少
天天吵架的夫妻却可以携手走过几十年,而我们眼中的模范夫妻却突然间离婚收场?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恋爱时无比甜蜜的情侣,进入婚姻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不可磨合的矛盾甚至分道扬镳?明明我们都有努力,但是为何事与愿违?
最近看的一部日剧中,一段男女穿插的对白,很好的演绎了这一点。一个想要恋人变成家人,一个想要家人成为恋人。结局——“我还爱她,但是不喜欢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