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10篇

2018-04-12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10篇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是一本由高桥政史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7-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一):3分钟,让你效率翻倍的笔记法:16分割笔记法

  1 高桥政史先生在笔记方面特别研究,已对2万人进行过“笔记技巧指导”的培训,引进他的笔记记录法的公司已超过200家。之前的作品《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已经风靡麦肯锡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和东京大学。 麦肯锡咨询公司,作为用工作方法铸就传奇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可以轻松出入任何一家一流公司的董事会。自然而然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工作方法,也备受推崇。 不管是金字塔原理、MECE原则、SCQOR故事展开法,还是图表工作法,都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指点便利。 尤其是近期读的一本书《麦肯锡图表工作法》(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3480/)更是让我全新地认识了图表在工作中的意义。 这对我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及思维的拓展。 关于高桥政史先生的《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那本书强调A4的开本,后来我坚持购买A4的笔记本,果然发现可以更加宏观地掌控工作的节奏。 2 这次读到高桥政史先生的《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这本书,也让我受益很多。书中提到了7个整理归纳的模板,来让我们提高效率。 这些模板包括:锻炼思考能力假设能力的“S的便签”模板、3分钟就能制作资料的“16分割笔记”模板、一本书15分钟搞定的“阅读克星法”模板、最快速的职务交接法“一张纸交接地图”模板、会议实用的“Mapping Communication” 模板、制作理论报告书用的“Mapping 1·2·3”模板、更高级的“故事型演讲”模板。 在这些模板中,让我立即投入实用的是“16分割笔记”模板 3 16分割笔记法的形式,其实非常简单。书中的配图 如下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在工作时,我们时常为找不到思路烦恼。这样产生的直接问题就是工作效率慢,工作完不成,而继续留在公司加班。我就遇到过这样的经历,在我做文案和AE时,甲方的口头禅是,再改一稿,这句话我每天都要听到很多遍,这时我很想知道,有没有用砖头拍甲方的案例。因为如此,加班是经常性的。在看整理术一书时,书中有一句话,有记忆深刻,我曾经上司也曾对我这么说过,就是不要在一开始时就坐在电脑面前。因为这样思路很容易分散,做文案也很忌讳这一样,在电脑开机之前,应该先把列出工作清单,整理好思路,要先明确什么紧急,什么可以推迟。

  丰田公司贯彻一条原则,那便是“所有资料限于一张纸,”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们认为,“只要突出中心简明扼要地对事物进行整理,所有企划、资料、报告书等都一定能够做到去繁从简,一目了然。”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方法,这个方法称为“假设思考“,就是一种先提出假定的结论,然后朝着这个假定结论展开工作。这个方法对应着作者所说的”S便笺“,1.谁的?填入工作对象策划书的目的;2.什么?你的对象有什么烦恼;3.怎么做?怎样才能满足对象的需求;4.怎么样?解决方案实施之后,会带来怎样的结果?;5.总之?明确结论是什么,填入策划案和提案的结论。这样你要做的事情清晰明了,思路也就明确了。

  这个方法很适合用来整理工作,这样一天所要做的事情,就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除了以上方法以外,作者还在书中提了其余六个方法:

  1.3分钟就能制作完资料的“16分割笔记”模板

  2.一般熟15分钟搞定的“阅读克星法”模板

  3.最快速的职务交接法“一张纸交接地图”模板

  4.会议时使用的“Mapping Communication(议程地图)”模板

  5.制作理论报告书用的“Mapping1.2.3”模板

  6.更高级的“故事型演讲”模板

  个人认为上述的模板中,除了“阅读克星”以外,其他的模板实用性非常高。按照作者的方法,那个不叫阅读,称做为找资料更为适合吧。如果用作分析经济国际新闻的话,可能更好。快速阅读的话,我推荐去看一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对于快速阅读,有更详尽的介绍

  除了上述方法,我个人也推荐大家整理工作的方法,画两个轴,一个代表重要性,一个代表紧急程度,二者相交,所有任务归类四个界限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但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这样整理一天工作事项的话,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明确出来了。通过把工作内容总结归纳为一张纸的过程,可以培养对于事物进行整理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及“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你的工作也会瞬间变得简单扼要一目了然。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三):一纸图示分解工作,轻松又高效

  封面上写着:从堆积如山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快速理清工作思路;高效处理一切事务提升领导对你的评价;3分钟读完一本书:快速吸收知识信息的效率。前两者都是我们工作中梦昧以求,第三点,3分钟读完一本书,我倒是不信,读完?是刷刷刷地翻完吧。若是3分种就可以读完一本书,那我那“想读”收藏夹里上千本想读之书,得多迅速地扫荡完啊。于是,来看这本书。

  预告片法,其实是提纲法,先想好头绪再动手,而不是一开始就被淹没在电脑无穷无尽素材里(改变的是工作顺序,但注意要有头绪也不容易,悖论是有点头绪也都是要建立在大量的积累之上)。

  便笺法,其实是5W1H分析法,who when where why which how.3S是Solution Story Simple的简称。

  16分割笔记,其实是日常的记录分类法,颜色标签,将每日日程心得想法各种瞬间奇思妙想记录下来。

  阅读克星法:提出问题,提炼16个关键字,筛选出3个,整合成一条信息。这种方式适合实用性工具类管理类的图书阅读。文学类的,可能不行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带有问题意识,才能真正做到15分钟整读术

  市面上各种“厉害的技巧书”很多,许多时候会让人挑花了眼,那么如何选择呢?挑选标准很简单:是否能让你产生共鸣

  本书认为,技巧永远是学不完的,也很难说客观衡量的标准,但若它能让你产生共鸣,自然能极大驱动你去模仿实践,最终成为高效聪明人中的一个。能让你共鸣行动,才是最适合你的。

  高效阅读的原则,书中虽没有明说,但大致整理归纳一下,不外几下几条:简单扼要、有针对性、输出高效。自然而然,相对应的流程步骤可划分为:1明确目的,2提出问题,3选出16个关键词,4进一步筛选出3个关键词,5导出行动,6用30秒简要说明。

  其中,作者将目的分为七种,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一张纸”模板,边阅读边使用。

  个人觉得,清楚界定出具体的问题,应该是这六步中的关键。当年“一万小时理论”非常流行,可是事后也未见有多少人因此而成大师原因何在?不就在缺乏问题意识上嘛。只有带有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刻意练习”,才能不断有所进步。通过不断解决心中问题,慢慢形成自己体系,最终成为该领域的大师。

  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一本书未必只看一遍。有时问题不止一个,可以带有问题意识地反复阅读,每次十五分钟。一次一个专题的学习方法,苏轼当年也用过。“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所谓“一意求之”,大意是说,我们如果想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就要带着这个问题,集中精力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阅读一系列相关专题书籍

  能够明确目的,界定问题,后面的关键词遴选与表达实践,自然可逐渐提升,不算难事

  当你熟练运用上述步骤之后,即可十五分钟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甚至由此开展一个专题的研究。若配以一万小时理论,”刻意练习“有年,成为领域大师,绝非难事。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五):蕴含“断舍离”精神的一张纸的读书法

  锻炼思考力的关键词是“丢弃”。“教育是一个人把学校的知识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智慧。用本书介绍的方法来阅读,可以采取这样的步骤:

  一、找到16个关键词。阅读就是提取关键词的过程。人记忆的主体是某些关键概念特征的组合,不是逐字逐句的再现,而是一些关键词加上描述细节。单个关键词也会激发全部感受。记录关键词会让笔记变得精简, 精简记录的过程中,大脑会对信息进行处理。寻找延伸观点同时,笔记也会得到梳理。

  二、用自己语言在16个关键词中筛选出3个核心关键词。断舍离在阅读笔记中的运用是进行取舍,从一本书中找到最精华的3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还可以作为延伸思考的参考。根据关键词对资料进行重新构造用自己的话梳理出笔记的观点,有利于交流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把关键词转为行动。根据关键词收获经验,如果没有转化为行动,知识就没有完全转化为力量。读书的内容要活用在工作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该如何运用,写出这个答案,就是简易书评。每读完一本书,受到启发决定去做一件事,这就是把浓缩了别人经验的书本转变为自己的经验。

  四、自选动作。用关键词在印象笔记的数据库里找到6条最相关的笔记,梳理出内容。整合在同一本书的读书笔记里。同时在则6条笔记里加上关键词的标签,以后可以在其它的场合用到。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六):“一张纸”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我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不善于整理归纳的一个人,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领导说我,说我写的报告,思路不清晰,逻辑性不强,给我推荐了《金字塔原理》这本书,让我学着里面的逻辑思维框架写报告。对我来说,是一本对我写作能力提升的一本非常好指导书。

  所以在之后的工作中,我都对提升逻辑思维和提高思考和归纳能力的书很感兴趣,《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我很喜欢文字简练,条理清晰,逻辑性很清晰,读起来很轻松,易懂,很实用。最主要的是我觉得确实对我的工作和学习有帮助,再好的理论,不实践也是枉费。

  没想好之前,不要坐在电脑前 ,思路混沌根本不知道要从何处下手,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想从一眼望不到头的状态中瞬间跳出来,本书介绍的方法就是--提出假设。根据假设对问题进行整理。

  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思路清晰,抓得住重点,知道一步一步要怎么样去做,真的太重要了。这种思维和行动模式,是可以慢慢培养起来的。掌握方法并不断的去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16分割笔记”在16个方格中的左上角方格中填入主题日期,然后在剩下的15个方格中填入想法。

  本身我也是做策划工作的,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的有用。记录下书中的几个方法,因为我已经按照上面的开始做了。尤其是16分割笔记,刚好本书赠送了一个笔记本,我把它才彩笔分成了格子。正好现在在接触一些客户,我将客户的名字职位填入到第一个格子里,后面的格子记录下,每次与客户接触的主要内容,这样我就可以清晰的知道,事情进展情况,也知道哪些事做了,哪些事在进行中,哪些事没做。非常的有用。

15分钟阅读一本书的四个步骤提出问题抽选出16个关键词浓缩到3个关键词整合为一条信息

  现在每天用业余时间去写一些书评,有时候书太多,时间又比较赶,这个时候快速阅读,就是一个最佳的办法,以往看书,我都会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给自己的要求就是这样,希望能够有耐力。但是发现现在自己不太会快速阅读。有时候快速阅读也是很有必要的。

“故事型演讲”模版用三幕情节来构建故事第一幕(开篇)和第三幕(结尾)要清晰明确第一幕通过“现状”“变化”“问题”来引起读者的兴趣。--什么东西?为第二幕添加“三个阶段”--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一个信息来传递第三幕--最后怎么样了?

  工作中,无时无刻不是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能够让事情更好的解决。尤其在给客户做提案,或者在进行项目洽谈时,一个故事,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讲好这个故事,是需要技巧的。开头和结尾一定要明确。

“S便笺”谁的?--填入工作的对象什么?--填入对象的现状怎样做?--填入解决方案怎么样?--填入未来理想状态总之?--明确结论是什么

  所有的工作、想传达的内容,都可以归纳到一张纸上,合理的提出假设,带着目的出发,在配合高效的方法,并不断的付出实践,可以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七):用一张纸搞定工作

  毫无疑问,现代人早已疲于应对日复一日、繁杂枯燥的日常工作,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前仆后继地去研究如何高效化工作,于是大量的效率工具开始出现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可是这些工具的到来却并没有使我们变得高效起来,而是使我们变得更加繁忙,我们除了繁重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开始为这些效率工具的运行而动手去做待办清单、画思维导图、甚至编辑PPT等方式来规划我们的工作,可以说,这些事情除了加重我们的工作负担之外,没有任何益处。来自日本的高桥政史则认为,高效的工作并不需要如此复杂,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就能改变一切,这就是他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一张纸的概念,来自于丰田汽车及P&G公司所贯彻一条原则,那便是“所有资料限于一张纸以内!”。那么这些大企业为什么要坚持这么做呢? 因为这些企业认为,“只要突出中心、简明扼要地对事物进行整理,所有企划、资料、报告书等都一定能够做到去繁从简、一目了然”。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缺乏整理工作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及“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一张纸是否真的可以解决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呢?可以说,通过把工作内容总结归纳为一张纸的过程,可以培养对于事物进行整理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及“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你的工作也会瞬间变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一张纸,就是这样轻轻松松搞定一切。

  全书分为四大章节,一开始的第一章节主要是向我们讲解如何用一张纸来解决工作的问题,让我们能够理解“一张纸”的理念,那就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归纳到一张纸上。而后三个章节则逐步进入“一张纸”的世界:从把“想传达的内容”整理归纳到一张纸上的方法、15 分钟阅读一本书,把要点归纳到一张纸上、将书本知识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阅读方法三个大主题入手,图文结合的生动讲解下,让我们学会如何运用“一张纸”来解决问题,并介绍了七个“一张纸”工作模板:有锻炼思考能力和假设能力的“S的便笺”模板、3分钟就能搞定资料的“16分割笔记”模板、一本书15分钟读完一部书的“阅读克星法”模板、最快速的职务交接法“一张纸交接地图”模板、会议时使用的“Mapping Communication”模板、制作理论报告书用的“Mapping 1·2·3”模板、还有更高级的“故事型演讲”模板,这七种模板覆盖了我们日常工作所必须要处理的各种问题和事务,让我们能够快速地把工作分解再构筑到一张纸上去,突出中心、简明扼要地对事物进行整理,从而做到高效、整洁迅速地完成我们手头的工作。可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职场新人阅读和学习。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八):除了跟香烟、咖啡、浓茶、电脑前发呆死磕外,到底怎么写方案?

  最初吸引我决定读这本书的是本书开头描述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对于我来说十分熟悉。做方案的人都知道,当一切始于面对一个新建的空白PPT的时候,是最难的。写方案最难的是启动,就是说,在空白的文档中写出一点点东西来。两月前我跟师弟吃饭,他在房地产行业做事,经常熬夜加班,有时候比乙方都还做得完,逢年过节要说加班,那才是正常,一年到头虽然有许多法定假日,但是能休息的也只有春节那几天。为啥?因为那段时间别人也都举家团圆,抓不到人一起干活儿了,所以他的春节得以休假,完全是因为“被迫”休息的。通常过了年初三,他就要回去上班了。连他老爸都看不过去,你小子是不是就不想跟家里呆着。

  最初我以为是行业、公司和职务的原因导致他如此忙,后来聊下来,我发现他的许多时间花费得相当冤枉。其中很大一块儿就是上面说的这种情景,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对着空白文档发呆,用香烟、咖啡、浓茶来逼迫自己,企图等待灵光乍现然后奋笔疾书。

  当时我正好前后读了一些有关阅读和工作方法的书,就给了他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不是我做一个转手倒卖的二手贩子,而是因为我也要写方案,曾经也面临过类似的困境,抓耳挠腮恨不得头皮都要抓下来。现在我在生活中一般不轻易给别人建议,这是做人的一个美德,我谨记并且恪守。倘若别人要问到建议,我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也有亲身经历,分享一点自我的经历,供别人参考。另一则是我没有亲历,但亲见或者听闻,克制地分享给对方,也供对方参考。所有的建议都建立在分享的基础上,有没有用要靠听者自己判断,也要自己去选择。这对于我如果作为征询者,向别人求教也同样适用。坚决不要做大妈大婶似的——“我给你说……这完全是为你好”的强迫性灌输者。

  整本书介绍的内容,我自己归纳出了4种对我来说最为有用的方法,分别是S便笺、16关键词、Killer reading和会议地图。全书不止这些内容,如还有故事性演讲,详细解说的整读法。每个读者会视自己的情况对不同的方法或内容产生共鸣。

S便笺

  书中一开始介绍了一种叫做“S便笺”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像我师弟面临的情况即需要在一片空白中理出整体方案很有帮助。它能够让你从对着电脑发呆,跟香烟、咖啡、浓茶、零食死磕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我现在十分明白一点,灵感是不会在你想要它来的时候它就给你一个你想要的完美的样子的。这一点许多创意工作者都应该立刻明白,灵感只存在于非紧张、脱线状态时那短瞬的刹那,而如何把这些如精灵般零碎的火花保存起来并完成一件工作,是你的肉身需要去做的事情。天使从来不会理会人间烟火,这不是灵感的职责。

图片中的笔记中,文字我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以便于我自己理解起来更容易。整个S便笺的中心就是帮你进行逻辑梳理,当有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架构,往里面放入相应的材料就容易得多了。如果你现在写方案还是一张slide填满后又接着填满另一张slide地往下写,那么恭喜你,你的方案估计会写得十分痛苦并且品相拧巴。这好比,用手指头做加法勉强还可以,做乘法的话,请问872639X2734是多少?数字我随便敲的,但是你要借多少人的手指头、脚趾头才够?

  其实S便笺本质上是结构性思维,即将要做的方案/项目/书稿构思出框架,框架搭好了再去往里面填充相应的支撑材料。这其实是写方案的最重要一个环节,基本上这个环节/步骤完成了,就可以吃吃零食喝喝咖啡玩一玩,然后做相对不那么困难的材料支持部分的工作的。当然,这只是通常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要找到相应的支撑材料需要去做很多research,这就可能要用到作者在书中介绍的16关键词方法,去查阅大量的书籍/材料,或者很多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需要运用网络去搜寻并整理的材料。

16关键字

  在这本书里介绍到的通过“16关键词-3个关键词-1个关键信息提取(一段话)”这样的方式,实现15分钟读完一本书。当我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非常惊诧,以为自己看错了,15分钟怎么可以看完一本书。后来我前后重新翻阅了几次,发现没错,作者写的的确是15分钟内在目录和正文中找寻出关键词并提炼出方法。

我个人就目前在读的书籍上正尝试这个方法。对比感受是,原以为16个关键词太多了吧,怎么可能要那么多,到现在书读了一半,发现就已经写了12个关键词了。照这速度,一本接近15万字的书读完岂不要二三十个关键词才能打得住?因此在首次阅读时,把关键词控制在16个以内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后续还要从16个里面提炼出3个最关键的词汇,如果关键词太多,对于最后的提炼也是增加了一定麻烦度的。但这不是通则,有的书籍16个关键词估计的确打不住。或者说,有的书不需要这个方法?

  从传统的读书人或者知识工作者,估计得主要包括高校里的研究者、教师等来看,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样是无法称之为阅读的。在过去我也认为是这样,阅读一本书,就算不要净手焚香,但怎么也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吧,这还是从假定一本非小说类的、字数在15-20万之间、具有一般识读难易度的书籍角度来衡量。而且过去,我会对教授这样方法的书嗤之以鼻,觉得是误人子弟,胡打乱说。

  时代在变化,阅读的需求也在变化,因此阅读方式也许要变更。好在我觉得我并没有冥顽不化,这是工作教会我的一点。认清当下,识时务,周遭万物的变化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对于这本书教授的这种15分钟阅读法,称之为killer reading,它要针对的是在工作当中需要参阅大量数据资料的职场人士,自然不能像学者那样去读书,三四天的时间读完一两本的效率是无法完成任务的,相反,作者的这种方法指向的是三四天内翻阅几十本书,并且要整理归纳出要点,同时还需要向上级或者向团队、合作伙伴做好汇报的职场人士。我们不能说这样的阅读方法不对,但如果说这样不是阅读而顶多算是查阅,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读书的目的应该也允许有多种,除了做学问的深度研究式读法,也应该允许多样化的阅读方式,这种速读法适合的是做商业企划的职场人士,当deadline设定好,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项目,案头大量书籍或资料需要去查阅,做学问式的读法显然不适用。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九):解决恼人难题

  面对工作中的烦恼,一天下来早已疲惫不堪,面对领导留给我的任务,下班之后也不得安宁,简直要把我逼疯了。这本《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大大帮助我改善了这些烦恼,不仅让工作变得更加规律,而且还会提升效率,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了领导对我们的看法。尤其在面临领导下达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一次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那么你升职加薪的机会就来了。

  其实书中提到的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到工作中,还能够应用到生活当中去。面对杂乱无章的事物,多数人选择一拖再拖或者在杂乱中寻找需要的东西。其实在一开始,我们就将问题分类,把它们规范的整理到一张纸上去时,你会发现做事时轻松很多,最主要的是你会省去很多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想到这点你还会那么从容么。

  书中首先介绍了7个通过一张纸来整理归纳的模版,以下7点能够帮助你提升工作效率:

  1、锻炼思考能力和假设能力的“S的便笺”模板

  2、3分钟就能之作完资料的“16分割笔记”模板

  3、一本书15分钟搞懂的“阅读克星法”模板

  4、最快速的职务交接法“一张纸交接地图”模板

  5、会议时使用的“Mapping Communication”模板

  6、制作理论报告书用的“Mapping 1·2·3”模板

  7、更高级的“故事型演讲”模板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吸收书本和资料中的知识与信息,并立刻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整读法”,以下7点是与其配套的模版:

  1、快速行动!“行动阅读法”模版

  2、解决!“解决问题阅读法”模版

  3、视点!“突破阅读法”模版

  4、原理阅读!“原理阅读法”模版

  5、本质!“万能钥匙阅读法”模版

  6、人生之师!“《圣经》阅读法”模版

  7、罗盘针!“预见阅读法”模版

  以上的这些模版你一打眼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眼花缭乱,但是当你手中掌握一支笔和一张纸的时候就大不同了。这本书会交给你本质的思考方法,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你之前面临的一切难题。书中的这些技能可以应用一辈子,随书还附赠了一本《一张纸工作问题解决手册》,所以实用性也非常的强。这就是一本书与一张纸的作用。

  《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 完美图解》读后感(十):比起正确答案,你更需要培养的是思考能力

  一年一度的整理术学(吐)习(槽)时间又开始了。今年看的第一本是《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作者高桥政史,之前写过的一本《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还没来得及看)。 对于初入职场的员工或者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如果之前没有接触到工作方法相关的整理术,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一些最基础的思考方法和逻辑。而且结合书中的图解,能够很快地上手应用,属于一个不错的入门选择。但如果是一个已经对职场工作流程轻车熟路,有自己思考能力的人,可能这本书的内容就显得有些浅显,因为书的前两章提到的几个整理术其实都并不算新鲜。比如在第一章提到的5S便签和16分割笔记法,在我看来就是5W/1H和九宫格(曼陀罗)笔记的老调重弹。但这本书很难得的是,作者将如何应用这些整理术的“HOW”给说清楚了。不仅用文字,还结合了图解,虽然带着日本人写书的一如既往的事无巨细和龟毛。 如果剔除这些冗长龟毛的信息,并带着一种好奇心去观察作者写作的逻辑和思考方式的话,作为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获得作者在介绍每种整理术时清晰的思考轨迹,这也是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恰好也是作者自己在书中所强调的:“比起正确答案,你更需要培养的是思考能力。”要知道,越是理所当然,越是套路满满的部分,有时候恰好就越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我们的习以为常会让我们只是机械地去做一些事,而忽略了背后的逻辑。而在这本书中,通过对作者写作思路(介绍整理术的方法和流程)的观察,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获得这个经常被忽略的部分。(不仅是WHY,还有HOW。) 总结起来,这本书之于我的三点启发是: 1、书中提及的17种整理术图解模板将思维的过程可视化清晰化。 2、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不同整理术模板的组合。 3、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结合个人习惯对组合模板的使用进行调整。 关于整理术的使用,可以直接参照书中作者的举例以及每一个小章节最后附上的整理术流程图解。想要迅速了解这个部分的话,只需要把书中图解的部分看一看并且记住模板就好。整本书一共提供了17种不同的整理术和对应的图解模板。(并用完整到有些啰嗦的案例来解说。)但想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考方式,进阶自己的整理术,大概还需要在阅读的过程进一步的思考,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和调整。通过思考作者如何思考和书写,以及如何将思考的过程清晰呈现,为什么能够清晰呈现,来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实践。 整本书中,调动了我的思考和实践动力的,是作者提及的15分钟读完一本书的“整读法”。这个整读法有6个步骤: 1、明确目的:在开始阅读之前先确定读书的目标。 2、设立问题:设定出想咨询作者的事情,想从书中得到的东西。 (以上两个部分是在读书前就先确认好的。) 3、选出16个关键词:通过快速阅读目录和正文,挑选与问题相关的16个关键词(以每20秒一个的频率)。 4、进一步筛选出3个关键词:用10分钟的时间将书翻一遍,将之前的关键词浓缩到3个。 5、导出一个行动:从3个关键词中引出一个明天开始就能实践的行动。 6、用30秒钟进行说明:用语言说明从书中得到什么收获,今后将进行什么实践。 虽然在书中,作者强调的是如何快速地从一本书里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资料,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是否在15分钟读完一本书或者获得信息对我来说其实并没那么重要(因为速度从来都不是我所追求的关键)。我更关注的是这个15分钟阅读的整读法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阅读记录(读书笔记)的方法和本质是什么。 在我的实际阅读和记录经验中,最常出现的情况是觉得一本书很好,但在回顾的时候却不能够精确说出让我觉得好的部分:什么都想说,却又什么都讲不出。一方面和自己的读书笔记记录不完整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读书笔记的记录方式有关。有时候我习惯将阅读的过程中想到的内容直接记录在书中,或者对于书中觉得好的部分,就按序列简单摘录做笔记保存。但这样做之后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阅读完一本书之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零散的,而摘录的内容在需要提取的时候也没有办法一目了然地找到。 而通过16分割笔记,进一步筛选关键词,却能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更清晰地抓住和记录让我感觉好奇或者感兴趣的部分。 一方面在写笔记的时候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类,按区域记录,方便视觉上的查阅,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抓住和攫取闪光的词句,作为阅读主线的追踪。这样当阅读完之后进行回顾的时候,就能够很容易地发现这本书吸引自己的部分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后期还可以根据进一步的思考使用荧光笔或其他习惯的笔记术(整理术)进行更多的分类和总结。 对我而言,重点并不在于它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它,而在于它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如何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整读术之于我的意义大概更多的在于,它提供给了我一个思考和调整的路径,让我对自己如何进行读书笔记的记录有了新的想法: STEP1:锁定位置(设置主题) STEP2:寻找标记,搭建框架(记录和筛选关键词句) STEP3:填充血肉(内容摘抄,资料备忘) STEP4:进一步呈现(思考筛选总结分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状态来选择和完成以上这几个步骤,这样即便是零散碎片的阅读,也可以清楚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这本书另一个让我有所启迪的部分在于,作者在介绍整理术的使用过程中,也体现了一种组合搭配的效用。在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作者主要讲述了整读法在阅读过程中的使用以及一些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方法。读完之后,很容易发现,这两章中提及的整理术在之前两章中都有提及:方法仍是那几种,但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创造了不同的使用价值,并且提高了效率。 比如书中谈到的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创设了7种整读法,其实就是对不同的整理术的组合和搭配。理论型书籍阅读的《圣经》阅读法的模板,就是32分割笔记法和MAPPING1•2•3模板的组合;解决问题的办法阅读法的模板,是根据故事型演讲模板进行调整而来;引导未来的遇见阅读法视觉导向图模板的制作,则是把原理阅读法和MAPPING1•2•3模板中的1ACTION模板组合在一起。 而这些看似简单,甚至有很多重合部分的整理术与图解的背后,大概也是作者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熟练反应。作者在这本书里将不同整理术的组合和搭配表述出来,也能够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他是如何思考和实践的。 而当你清楚地知道了他人的WHY和HOW,通过反思,对自己的WHY有所了解之后,关于HOW的行动也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事实上,在读这本书的过程,我已经开始尝试着使用16分割笔记法了。之所以这次行动力如此之快,是因为比起九宫格将一页纸九等分,16分割笔记法的十六等分或者是由此延伸的四等分,八等分是一件更为容易的事情,实在是太适合我这样的懒人了(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