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1: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10篇

  《不发表 就出局》是一本由李连江著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一):学术江湖的《生存指南

  “不发表,就出局。”“出局”就是退出学术江湖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写给在学术圈子谋生存的学者们读的,确切地说,是给学术江湖的新兵,以及在学术圈打拼多年却仍旧不得要领老兵们的一本《求生指南》。

  《不发表,就出局》是我目前在中文社科出版物中仅见的一本专门就如何经营学术生涯作出详细指导实用指南。之前也读过一些学者零零散散写过的如何做科研、如何投稿文章,但一般都以随笔形式谈一些心得体会,未见如此系统性的指导。

  这本书实际上是作者李连江教授201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六次讲座的讲稿纪录,共18个小时。在这18个小时里,作者就如何做原创研究、如何看待研究方法、如何培养写作能力、如何投稿,甚至于如何写投稿信、如何与审稿人交流、如何申请研究经费、如何参加学术会议等极具体问题,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解说。很多导师不愿意向后辈传授的学术圈“潜规则“(无贬义),李连江教授在本书中都倾囊相授。“创新是学者的第一天职,第二使命是承传”。李连江教授正是基于将学术传承后人的使命感,才与年轻学子们做了这18小时掏心窝子的演讲,告诉年轻后辈学术研究的目的、学者生涯的意义、如何在学术圈子立足、拒绝虚名与诱惑

  虽然这本书是围绕如何向英文期刊投稿而展开的经验之谈,但由于国内的学术期刊评审也越来越向国际标准看齐,因此,作者的经验对于国内的学者依然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次,作者的学术背景是海外中国学研究,因此所举的例证都以中国学研究为例,对于搞社科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并无困难

  最后附一段作者对学者生涯的总结:“学术的艰辛愉悦都在极限工作,以求不断突破自我。只要真做研究,而不是单纯做文章永远不会驾轻就熟。有研究经验,能知道黑暗中大体摸到何处,离洞口尚有多远,少些惶恐茫然,多点耐心坚韧。已有的成绩,只是自信的凭据,不是成功保证。除非甘心自我克隆,否则,选题就是自讨苦吃材料永远繁杂难解,文献总是半生不熟分析必须挖空心思,写作始终惨淡经营,发表永如万里长征。”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二):研究当代中国的顶级期刊

  感谢李连江老师金针度人,在这本书里传授学术研究、发表的经验!如今中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相应的对老师、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期待。将来要想在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任教,就需要世界一流的研究和发表。中国大学的学生也需要了解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

  下面整理列出李老师书中提到的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顶级学术期刊,并列出一些国内的顶级学术期刊。当中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的学术期刊也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此外,附上几个相关的豆列。

  中国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

  管理世界

  世界经济与政治

  亚洲研究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acific Review

  中国研究

  China Journal

  China Quarterly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a Studi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China Review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有些一流期刊虽然不是专门做中国研究,也发表过中国研究的论文

  科学

  cience

  政治学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Journal of Poli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比较政治学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Comparative Politics

  国际关系

  World Politic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World Development

  社会学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相关豆列

  研究中国的国内学者

  研究中国的海外学者

  研究中国的国内机构

  研究中国的海外机构

  祝大家都有offer, paper, funding和tenure!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三):“中人之材”的学术之道

  本来抱着做学术的心思就读研究生,没想到现在已经生出了对学术的十足的厌离心。本书是研究生毕业师兄送给我的,指出后三讲是最值得读的。下午抽空读完了这部分。对李老师所说的论文文章结构、学者品质所受触动最深。虽然早已决定不再继续读博士,至少十年内不会踏入学术圈,但是平日也听闻了学术界的诸多八卦,即便早已对当下的学者品质不再抱有希望,但也从未想到现如今有这么混乱简言之,在三个特别场景中能看出人的品质:雪中送炭落井下石、匿名报复

  在个人能力上,正如李老师自己所言的,他只是一位中人,不是天才才能也足以在学术圈内游走。在入读研究生学校后,发现身边的青年老师,几乎全都是天才类型的人,其勤奋和敏悟、智商情商,在同龄人皆属上游。而自己也只是中才,青年老师们自我培养的那一套对我而言并不适合,而且在眼界抬高之后,也不再愿意去做等而下之的学术工作,倒不如认真读书,认真写作,认真思考,认真工作。

  此外,作为中人,就不要老想着能够“打腹稿”,这是王勃李白等人的才能。对于中人而言,先有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再来进行写作,是不现实的,而且仅仅写作一遍也是不够的。李老师曾经将他的稿子改了四十多遍。之前对于自己太过于自信,之前的本领对付本科时期level的一些思考当然绰绰有余,而对于研究生的进阶的写作,则是万万不够的,何况本科时期的level也不必然高明。虽然不会进入学术圈谋生,这种写作方式和思考方式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四):学术圈实用建议

  根据作者的思路,将书中的tips整理归类,分为五部分:重要选题、研究原创、写作清晰、投稿相关、其他,其中前三个是学术期刊的核心审稿标准。

  一、重要选题

  1.选题要兼顾“学科顾客”和“学术同行”,即应该体现出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选题不仅要对社会现实有益,还要对学科建设有贡献

  2.要有问题意识,不必过分赞誉,焦点应该在发现问题上;

  3.学会包装选题的重要性,有三个策略

  (1)把握个别特殊—一般”的抽象路径,如“单个手表—手表类—计时器”;

  (2)挂钩法,将选题与重要时事相关联,或者与学术大牛的文章相关联;

  (3)制造噱头,大胆预测选题的未来意义,如假设领导人换届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二、研究原创

  1.关键是“新”。要从经验事实出发,完成研究的概念分析和理论构建;

  2.对社会科学而言,期刊中的文章具有滞后性,不能体现最新的研究方向。参与学术会议和关注时事能够帮助了解最新的研究趋势

  3.提出一个研究的新视角,那么即便研究不够出色,也容易肯定

  4.紧跟新视角也是原创,汉语里所有的疑问句都是原创点:这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这是谁?谁跟谁?怎么回事?为什么?图什么?后来怎么样了?

  5.文献综述相当于一份原创声明,但应建立在充分肯定其他研究者的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文献综述不追求“大而全”,在研究做完后,引用适当的文献证明该研究的“新”即可。

  三、写作清晰

  1.八股文的写作法是最适合学术文章的;

  2.不要在研究报告里呈现不相关的细节

  3.文章要与现有文献进行对话,尤其是学界著名学者的代表文章;

  4.“孤证不举”;

  5.定量方法的可操作空间较大,存在诸多陷阱,不一定能正确揭示变量间的关系;

  6.引述别人的研究时,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态度,从肯定到否定,顺序依次是:发现(find)& 指出(point out)>论证(argue)>暗示(suggest)>声称(claim)>断言(assert)>宣称(allege)。

  7.用非母语写作,注意要对语言进行色,可以找留学生或机构帮忙;

  四、投稿

  1.要有听众意识,注意刊物的读者群体兴趣

  2.写文章可用“香肠战术”,即采用不同的角度或变量来论述同一个研究,但最好不这么做;

  3.不同的刊物有主见对选题的价值判断,有时还需要注意主编本身的学科背景;

  4.投稿前应注意刊物对文章的格式要求,包括字数、注释和参考文献等;

  5.审稿人不能重复审稿,如果发现不同批次的审稿意见可能出自同一个人,可以向主编反映;

  6.编辑拒稿时的用词暗含了再投被接收的概率,如使用了“urge”,大概有80%的可能;

  7.编号为①的审稿人更有可能参与第二轮评审;

  8.SSCI刊物的改稿时长控制在得到审稿意见后的1~3个月为宜,太快显得没诚意,太慢显得怠慢或能力欠缺

  五、其他

  1.新华社记者的文章严谨,价值较高;

  2.审稿人应尊重主编的地位,不要代替主编做出是否刊载的决定;

  3.研究面太宽有可能被认为是机会主义,不容易进一流高校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五):精致的“局中玩家

  李老师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相当有分量

  不过关于这本书,感觉有些怪。“不发表就出局”一来用危言耸听博人眼球,噱头味道太浓;二来用“局”来比喻学术圈,那是否意味着学者们都是“玩家”?

  叫《青年学者论文发表指南》难道不可以么?

  ==========

  全书内容是经验之谈,OK,前辈的经验自然是相当宝贵

  想起来六七年前看的一本小书《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论文写作枕边书》。虽然内容粗略,但生动有趣,满满正能量。对初入“发表圈”的研究生和青椒来说,相当值得一读。

  后来陆续读到重庆大学万卷方法里关于研究和发表的一系列书籍开始明白学术界的“套路”多么深,让自己的研究无愧于心是多么不容易。

  再后来轮到自己投稿发表了,又渐渐意识到学科差异国家差异、期刊类型差异、作者单位和职称……太多因素影响(甚至决定)能否发表了。而关于论文质量,则是被排挤到了难以判断的地方

  所以,究竟怎样才能“保持在局里”?我无法精确回答。“发表”是否意味着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不知道。“不发表”是否也能在学界享有荣誉和声望?……这些都是无法用一个命题或一句判断来讲清楚的。

  但同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关于“局里”的规则,想必浸淫许久的众多“玩家”们都了然于胸

  不出局的方法,非得自己流汗流泪才能学来。

  不出局的方法,对每个人而言也都只是唯一的。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六):秘传心法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到底什么样的课题重要,归根到底就是两个标准,第一,他的现实意义是不是重要,这主要靠潜在的顾客,也就是政府政治家评价,第二,他的学术意义是不是重要,这主要靠同行,审稿人来评价。”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在发表环节,常常忽视的就是一篇文章的受众。常误以为论文写作只是赓续前人研究的话题人物更有甚者从未思考自己的底子和手法,从不考虑不向外输出有效的价值,误以为学术研究就是跪舔学术权力靠关系发表。诚然,目前学术圈论文写作的对象, 从来没有也不用考虑传播和受众,所考虑的受众只有期刊编辑和基金评议委员会,以及个别学科领域小圈子的规范,而写作预设的阅读对象,也是以导师、同行、该领域研究权威、评审委员为第一位,因此注重论文论证的严谨、格式的规范、文风的学术语言化。然而,在无法跳出这种框架之前,在学术权力建立的利益分配格局存在的情况下,这些必要的发表心法,也是在目前学术范式下生存的必要条件。如何既生存,又保持一种对具体现实实际观照的写作,才是当前学术的积极意义。正如作者所言“眼界高了,手上的功夫才能跟上”,否则没有眼界,只看到人际关系,自然终生只能是依附的命运。以下摘录书中关键部分。

  1

  研究是否重要跟主编的学科背景有点关系。判断一个题目对某个期刊是否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期刊最近发表的文章。我们决定要不要给某个刊物投稿时候,要翻一翻它最近三五年发表的论文,或者说现任主编上任以来发表的论文。不用往前翻太多,翻太多没用。

  2

  一篇文章可以写一个很小的事,但一定要在摘要里强调这是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提炼与上升,如从一块手表上升到计时器的分析)

  3

  研究要体现对其他研究者的尊重,也就是要提别的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献,不能只提一两篇作为跳板,无法体现学术的积累性。文章的主要论点是不是有合适的支持,具体来说,是否恰当引用可信的资料来源和拥有第一手数据。应该给出具体页码,不然人家怀疑你是否看过。所谓学问好,不是征引,而是诚实对待其他学者的成果,与有代表性的作品对话。自己做研究,不能重复别人的研究,重复别人的思路,得出不同结论也很难发表。

  4

  文章的逻辑要很平滑的过度,不能跳。摘要写的很粗,写的不严谨,很多人不会有兴趣看全文。每个期刊会把题目列为第一项标准,写了篇博士论文,看了题目都不屑于看,那写他干什么。

  5

  哲学家的东西往往让人看不懂,当然,也有些号称搞哲学的人以晦涩言浅显,掩饰自己的荒疏与空虚。这套故弄玄虚的文风在社会科学里行不通的!

  6

  切入一个小话题或者小事件,尤其要强调研究的重要性,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论证问题的重要性,比如研究一个村子,你可以说中国农村的政治结构是同构的,也可以说根据其他学者研究判断这个村子不是孤立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村子知道中国农村的党支部书权力运作大概是什么样子。

  强调重要性,还应该把学术界现有的公认的重要研究总结出来,然后说这些公认的研究有哪些盲点,那些问题没有充分讨论。

  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要考虑阅读者,在中国,你考虑一篇文章写出去让你拿到gov汇报,你找哪位常委汇报。除了政客顾客,学术界也是个顾客,课题是否重要,取决于你的同行是否重视,判断一个问题重要,一个办法是去看学术刊物发表的相关论文。同时也要注意,期刊的编辑是会流动的,换一个新的编委就会换一套新的方针。

  7

  去哪儿找重要课题,除了追踪刊物发表论文,比较保险的方法就是参加会议,很多人参加会议其实是占领领地,一个题目刚做一成他就去讲,好像在做主权标记。还有跟踪时事。

  8

  审稿标准里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文章要讨论一个重要课题。第二个就是文章要有原创性。第三个就是要写的清楚。一方面逻辑不能自相矛盾,另一方面,表达要清楚,易懂,明白,不能笨拙晦涩难懂。

  9

  受众。如果你现在在某个大学,你在的这个学校不看重某个刊物仅仅是因为目前在这个学校掌权的人学术水平有问题,那你就不要理他。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考虑精力到底放在什么地方。

  要用英文发文章就必须接受英文刊物的学术传统。如果你写文章鼓吹中国模式如何如何好,在国内或许可以发《政治学研究》,但在英文刊物里几乎没有机会,批判学术有相对沉重的一面,但并不是因为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学术界对任何国家,任何政治体系都采取批判态度。美国学者研究美国政治,也不能把美国政治说的天花乱坠。像福柯说自由民主是历史的终结,我们不要把那些人当作美国学术界的代表。那些人也许名声很响,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公众人物,他们的受众或买家只有一个,就是掌权的人,做学问的人根本不是他们心中的买家。福山那本书出来以后,我们系的老师都把他当笑话,出版这样的书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学者身份。

  10

  选择期刊还有一个取向问题,就是说有的刊物偏重数据,有的刊物是理论导向。所谓理论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是讲理论。偏重数据的刊物要求你写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可以说十八大以后的反腐导致了官员的懒政,这是比较平实的表达。如果是理论导向,那么可以说制度性的紧缩对官员的施政积极性有负面影响。

  有的时候,你功夫做到八成,有的刊物给你发表了,但这样的刊物还是躲着点好,投稿先从那些要求最高的刊物开始,你的文章写到八成就发表了,也许不会成为你的一个负资产,但是不会对你的学术地位有实质贡献。一篇文章没做到最好的程度,说明你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没突破自己的极限。

  11

  我们写作不是一个人的活动,是一分为二的过程。我们写的时候既是作者,也是读者。写文章是跟自己对话,是自己拷问自己。如果只扮演作者这个角色,那就永远写不好。我们写作时很容易迷恋上自己的东西。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读者,而且是吹毛求疵读者,才能看出问题。

  12

  博士生的论文有若干个版本,摘要就是一个三分钟版本,很多情况看完摘要就知道文章用不用读了。这个宏观的东西最难写,所以我们每天脑筋最清楚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写脚注,要去想每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怎样从上一个自然段衔接到下一个自然段。而文章关键阶段就是写摘要,就是这个宏观结构,抓住骨干和脉络。把文章骨架看清后,还要注意文章的组织必须是线性的,一步步往前走,不能后退,不能拐弯,不能跳跃。

  写文章时要有重点句子,也就是出彩的句子,让别人读到这样的句子会划线做标注。句子要递进,从个别到殊相,最后到共相。

  13

  我们写文章时,尤其是文献综述时,可以多下一点功夫。这有时也是在种植审稿人,像种树一样。其实就是暗示主编谁比较适合审你的文章,但我猜想他们是根据导言和文献综述来选择审稿人你引用谁最多,谁就最可能被主编选中当审稿人。你的矛头对准谁,谁就最可能当你的审稿人。

  14

  审稿人看到邮件后,首先判断这个研究是否已经达到现在的最高水平,是不是有新东西。这是审稿意见前一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如果文章达到现有学术的最高水平,也就是百分之一百,那么发表的机会仍旧是零,只有达到百分之一百零一,才应该发表。

  匿名评审的第二个功能就是促进。负面看就是榨干。如果研究没有做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投稿了,那么还不成熟。

  越是好的刊物就越保守,越是倾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那么在乎这篇文章发出来会不会影响刊物的名声。

  投稿信第一段说明我给贵刊投了稿子希望刊发。第二段则要包括问题是重要的,研究是原创的,表达是清晰的。

  审稿意见不能很快回复,这样表明对审稿专家不尊重,一般至少一个月以后回复修改文章。

  最后贴上原书一句话共勉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七):李老师论投稿

  “在我看来, 学者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需要一批人专门从事科学、艺术、文学这样的精神产品的创造工作,我们

  可以把从事学术活动的这个很特殊的群体叫做精神贵族。精神贵族,不是

  那种寄生的贵族,而是有创造性的、有自己的本领的贵族。 我觉得学者的

  使命有两个。第一个是创新,这也是我们这几天一直在强调的,就是写文

  章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有原创点。创新是学者的天职。

  学者的第二使命是承传,承传也是学者的天职。但做到承传并不容

  易。。。

  “文章是自己的好,横看竖看都顺眼。投寄刊物,先自信满满,后

  焦心苦候,盼到评审意见,通常是冷水一盆,甚至当头一棒。先安顿受伤

  的自尊,再细品逆耳之言。认同,有则改之;不认同,无则加勉,切勿据

  理力争。获允修改再投,就是成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