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清醒思考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清醒思考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2 21: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清醒思考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清醒思考的艺术》是一本由【德】罗尔夫•多贝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一):摆脱思维惯性

  我电脑游戏玩儿的不多,不过《文明系列是我少有坚持玩儿了几年的,游戏中你选择一个地球上的文明与其他文明同等时间从远古时代开始发展,最终靠获得最高点数赢得胜利。有一次当我在电脑上玩儿《文明》游戏时,电脑控制的AI之一德国文明忽然毫无征兆地对我宣战了,大量的兵力涌入我的“国土”,仓促之间除了割地赔款外,我毫无办法,获得和平后,我的理智还很清楚:如果我的目标是获得最终胜利,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依然按照原有计划,持续发展己方文明,哪怕你想以牙还牙地在游戏中对德宣战,也要等自己实力增强,养精蓄锐并造出大量兵之后,再伺机进行反击才行,因为已经过去的局数已经是沉没成本了——然而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怒气冲冲的进行了还击,尽管我还暗示过自己:这仅仅是个游戏而已,在华丽外表下,其实就是数据库里的数字,然而人类进化过程积累出的坏习惯还是让我表现失去了理智,直至彻底输了游戏。

  说了我自己的一个例子,其实只是在说明罗尔夫·多贝里在书中列举的种种人类不良思维习惯其中的一种就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很显然,相信读过本书的诸位,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避免触犯到其中多条甚至全部的思维误区,因为这是人类基因用几万年的时间筛选给我们的,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那样恶劣条件下,无法对周围的风吹草动做出足够长时间的理性思考,而此时的最优选择,不过是从众,并且小心翼翼,靠本能反应进行驱动,周围的人突然拔腿就跑,最安全做法当然也是跟着拔腿就跑,即使多次这样的事后发现每次都没有野兽出现,但一次例外就足以彻底否定一条经过上千次证明的看似真理,黑天鹅事件遭受过一次,对于个体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然而今天的环境已经变了,大量曾经让人类得以延续的生存策略已经不再适用,只是我们还没有把几万年积累下来的本能进行更新。不过尽管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到足够理智,但我们毕竟还是可以通过自我检测和反思,让自己陷入思维误区的机会大幅减少。

  比如想一想:为什么当我读了很多成功学的书籍和富商的自传后,好像我没有任何进步?其实稍加思索就知道,我们在从结果倒推原因,即犯了书中所说的“结果偏误”,这自然产生很多问题……更何况多情境下,他们所谓成功更关键部分,也许还不那么能够见得了人。

  最后:本书生动有趣,到处都是鲜活的例子和值得铭记的警句,而且书里面每一章前的插画都很有趣,和本章的主题很相符,画风活泼,我很喜欢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二):对常犯的思维错误的摘录和总结

  是文章的一些摘录和总结。要记得时常回顾。

  1、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高估成功的希望。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位卖不出作品的作家,每位卖不出作品的作家背后又有100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家,每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家背后又有数百个抽屉里沉睡着刚动笔的手稿的写作爱好者

  2、职业游泳者体型完美,并不是因为他们锻炼充分。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运动的结果。

  3、过度自信。几乎没有哪个大项目会比原计划更快更便宜的竣工。空客A400M运输机、悉尼歌剧院、戈特哈德隧道的延期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4、沉没成本。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坚持下去,但如果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做出的投资或者说成本而决定继续下去,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以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5、互惠。*如果一个人已经帮过你一次了,下一次向他求助他可能更倾向于再次帮助你。

  6、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和选择支持自己想法的例子。

  7、权威。Milgram (1961) 电击实验。许多航空意外都是因为机长犯错,副机长察觉出了错误,但由于相信权威不敢指出。所有航空公司飞行员都要接受“机组资源管理训练学习坦率、迅速指出毛病

  8、对比效应。*超市同类产品价格分别为30/50/70,超市想主推的产品是50的。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50的。70只是用来让人们不去买30的而去选择50的。

  9、在好转之前先会恶化。成为州长,对领导这个州一窍不通预言将有艰难的几年,然后好转。而有意不涉及深谷有多长,多深。宗教说在天堂降临地球前,世界必将经历灾难,死亡、洪灾、火灾必然发生信徒们会认为恶化是证明了宗教的预言,而每一次好转都是上天的馈赠措施是否有效,是可以检测的。

  10、控制错觉。赌场里,人们想要大数字时,会尽力使劲掷骰子,想要小数字时,会轻一些。安慰按钮:红绿灯等待按钮,空调温度调节按钮。

  11、激励过敏倾向。死海的卷轴被发现时,悬赏收集手稿。结果为了增加手稿数量,羊皮纸被撕碎了。在设置激励的时候需要注意

  12、均值回归。但如何判断到底是由于均值回归还是具体的某一因素

  13、公地悲剧解决方法:私有化或者加强管理。

  14、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永远无法作出完美的选择。适合的才是做好的。

  15、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要理性判断风险。从经济学角度,零风险没有太大意义,除非后果巨大

  16、稀少性。请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不要在意它是否稀少。

  17、团队比个人更敢去冒更大的风险。像WS中Group decision那章学的那样。

  18、赢家诅咒。在拍卖中的赢家大多会系统性的支付过多。

  19、行动偏误。人们总是想要做点什么,不管有没有帮助。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三):你的大脑放飞自我时,你在做什么?

  一、内容美感形式美感

  凡是涉及到语言表达活动,不管是看书、看电影,还是开会、听广播,都脱不开“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关键问题,相对应的就是“内容美感”和“形式美感”,可以用基础性上的差异解释二者的关系

  所谓的“内容为王”,是对一个传播产品的基础定位,是标准化、门槛性的,正如“很多人的努力程度还达不到拼天赋地步”,那些内容美感都没达标的作品,再论形式美感就显得本末倒置

  在保证内容美感的同时,开辟出自己独特的形式美感,是优质作品不懈努力方向,《清醒思考的艺术》恰好具备了这两种优势

  二、内容美感:社会心理学入门级科普

  书中用52个小短文分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思维倾向。

  其中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从众心理光环效应和事后诸葛亮偏误,也涉及经济学的沉没成本、稀缺效应和公地悲剧模型,还有一部分理论与传播学密切交叉。

  比如,在“故事偏误”词条下,谈到新闻写作中故事泛滥,为强化戏剧性简化事实时,罗尔夫•多贝里写到:“我们喜欢听故事,不喜欢抽象事实。这是一种不幸,因为为了不重要的方面,重要方面被忽视了。”

  同样,受众接收时也遵循一套“边缘-核心机制,当信息自己的生活关联度低,大脑便开启节能的边缘模式:左耳进右耳出,反之,则激发全神贯注的核心模式,将新的事实纳入认知范围。故事性的文本更轻松,便于理解,易唤起边缘模式,但涉及严肃题材,这种叙事就需谨慎了:当大脑认为这只是个虚构的故事,它就不会当真。

  还有应用更广泛的“认知失调论”,1957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雷昂·费斯廷格提出,他认为,当某件事的结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为了寻求心理安全感,人们往往会改变态度以证明当初的选择没错,“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就是这个道理

  在吸烟有害健康这个命题下,吸烟者为了恢复心理平衡,可能会主动忽略与肺部健康有关的信息(回避性阅听),强调吸烟带来的愉悦感(增加和谐因素的比重)以及提高和不排斥吸烟群体交往频率(争取社会支持)。

  书中还有一些很有意思假设:当一把枪指着你的时候,如果你知道枪膛里有四颗子弹,你愿意花多少钱取出其中的两颗?如果你知道枪膛里只有一颗子弹,你又愿意付多少将它取出来?

  如果抛硬币十次都是数字在上,第十一次你会猜什么?

  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提出一个醒目的口号:“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袖手旁观为什么这么严重

  《清醒思考的艺术》告诉你,大脑常常在不知不觉地放飞自我。

  二、形式美感:注意力专业性的精当结合

  《清醒思考的艺术》以青色为主色调宁静又不失青春气息。书中的52篇小短文,平均每篇1200字,行文简洁,两分钟可读完,速读的话只需半分钟。单篇的结构也十分工整,标题上方留白三分之一,采用“满页插画+案例引入+理论分析+趣味总结”的布局,先激发读者兴趣再展开分析,最后以幽默口吻收尾,将首因效应(满页插画)和近因效应(趣味总结)结合应用,节奏张弛有度,成功地全程锁定注意力。

  我以读推理小说速度口气读完这本书,仍意犹未尽作为一本社会心理学通识读物,它太简单也太有趣,例子生动,理论鲜活,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以至于我看到第三遍才能跳脱出文本,观察到它行文排版的“小心思”。

  买一本收藏吧。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四):清醒思考的艺术内容提炼

  这本书写得好,翻译得也通顺。在中国翻译界急功近利良莠不齐情况下,有如此好的译者实在是读者的荣幸,向朱刘华老师致敬!下面介绍52种思维错误。

  1幸存偏误:为什么你该去逛逛墓地

  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你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每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100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有数百个抽屉里沉睡着刚动笔的手稿的写作爱好者。而我们总是听到成功者的故事,认识不到作家的成功概率有多小。

  对策: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哈佛是好大学还是烂大学?我们不清楚

  职业游泳者体形完美,并不是因为他们锻炼充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对策:凡有人讴歌某种东西值得追求——强健肌肉美貌、高收入长寿影响力快乐,你都要看仔细。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镜子。你要诚实对待自己。

  3过度自信效应: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能力

  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未来持乐观心态

  对策: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

  4从众心理:就算有数百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从众心理是指: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这当然是荒谬的。

  对策: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5纠缠于沉没成本: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

  明明一件事已经知道意义不大,但是因为已经投入了过多时间和精力,所以不忍放弃

  对策:当断则断。

  6互惠偏误:你为什么不该让别人请你喝饮料

  几十年前,正值嬉皮士文化鼎盛时期,人们经常在火车站飞机遇见身裹粉红色长袍 的克里希那教派的教徒。他们会给每位匆匆走过的行人赠送一小束花。这些教徒言语不多, 只有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仅此而已。但即使人们觉得一小束花没多大用处,通常也会接受 它——人们不想无礼。如果你拒绝接受这份礼物,你会听到他们温和地说:“请收下吧,这 是我们给您的礼物。”当你在下一条巷子里将花扔进垃圾桶时,你会发现那里已经有几枝了。但事情并非到此 结束。当你正在受良心折磨时,一位克里希那派的教徒会主动上来与你搭话,要求你捐 赠。这样做许多时候都成功了。这一募捐方式如此管用,因此许多飞机场都禁止这个教派的 教徒进入。科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仔细调查了这一现象,发现人们几乎都不能忍受亏欠。

  对策:不要贪图小利。

  7确认偏误之一: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你要格外小心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 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

  对策:对特殊情况敏感,不要硬套模型。

  8确认偏误之二:干掉你的宠儿

  确认偏误对经济记者的影响之大非其他行业可比。他们常抛出一种廉价理论,再提供两 三个“证明”,就算完成了一篇文章。比如:“谷歌如此成功,是因为这家公司拥有一种创造性文化。”于是记者就会去找出两三家同样有创造性文化并成功了(确认证据)的公司。但他不会努力去挖掘反驳证据,也就是找出那些提倡创造性文化却不成功的公司,还有那些成 功了但没有创造性文化的公司。两种公司各有很多,但记者故意忽视它们。

  对策:作家亚瑟-奎勒-库奇的一句话很有帮助:“干掉你的宠儿。”他的这句话是对那些经常舍不得删除漂亮但多余的句子的作家们讲的。他的呼吁不仅适用于优柔寡断的作者,也适用于我们大家。请你与确认偏误作斗争。请你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 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 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9权威偏误:你为什么该藐视权威

  指人们常常会盲目相信专家说的话,但他们未必是正确的。

  对策: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一位专家,我都会设法向他挑战。请你也这么做。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10对比效应:你为什么最好别找模特儿等级的朋友一起出门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我们很难作出绝 对的判断。

  对策:一个男人,你千万不要让你的模特儿等级的朋友陪你一起出去。男人会因此发觉不到你的真 实魅力。你独自去就好。更好的办法是:你带上两个比你难看的朋友去参加舞会。

  11现成偏误:你为什么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例如:10年前人们就知道,用所谓的期权定价模型公式确定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是行不 通的。但没有别的公式。因此人们聊胜于无,宁可使用一个错误公式。

  对策:不要偷懒,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新的模型、策略、实事求是。

  12 “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如果有人建议你选择一条 “先经历痛苦的道路”,你应该敲响警钟

  “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是确认偏误的一种变体。使用这个花招大大有利于一个对专业一窍不通或对事情没有把握的专业人员。如果情况继续走下坡路,就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如果情况意外地回升了,客户开心,专业人员则可以将好转归功于他的能力。不管怎样——他总是对的。

  对策:如果有人说:“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你脑子里就应该敲响警钟。不过请小心:确实有那样的情形,先是再次下滑然后回升。事业的转换可能会耗费时间,会造成停发工资。一个企业的重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所有这些情况,人们很快就能看出措施是否有效。

  13故事偏误:为什么就连真实的故事也是骗局

  人们偏爱故事叙述: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 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

  对策: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事后诸葛亮偏误:你为什么应该写曰记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 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事后诸葛亮偏误为什么这么危险呢?因为它让我们相信自己是很好的预言家,而事实却 不是这样。这会导致我们傲慢,误导我们作出错误的决定。在私事上也是如此。“你听说了 吗?西尔维娅和克劳斯分道扬镳了。他俩差别那么大,不分手才怪。”或者:‘‘他俩实在是 太相似了,不分手才怪。”又或者:“这两人老黏在一起,不分手才怪。”再或者:“他们 几乎难得见面,不分手才怪。”

  对策:请你记日记。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你会惊讶你是个多么糟糕的预测家。另外,请你也同样读历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记、剪报、备忘录。这会让你更好地感觉到世界的不可预见性。

  15司机的知识:你为什么不可以把新闻播音员说的话当真

  马克斯?普朗克于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他在全德国作巡回报告。不管被邀 请到哪里,他都会就新的量子力学演讲一番。他的司机渐渐对他的报告烂熟于心。“普朗克教授,老作同样的报告,你一定觉得无聊。我建议,在慕尼黑由我代你作报告,你坐最前排,戴上我的司机帽。让咱俩换换花样。普朗克兴致盎然,欣然同意。于是司机为一群专家级听众作了一番有关量子力学的长篇报告。之后,一位物理学教授举手提问。司机回答 说:“我压根儿没想到,在慕尼黑这样先进的城市里还会有人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请我的司机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司机是指那些装得好像他们知道的人。他们会模仿别人 表演,他们也可能拥有动听的声音或具有说服力的形象。但他们传播的知识是空洞的,他们 高谈阔论地挥霍着华丽词汇。

  对策:请你不要信任司机的知识。请你不要将公司新闻发言人、爱出风头的人、新闻播 音员、唠叨鬼、花言巧语者、爱说闲话的人与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搞混。你怎么能区分出来呢?这里有个明确的信号。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 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他这么说时不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带着一定的骄傲。而从"司机们”那儿,你别的什么话都能 听到,就是听不到这一句。

  16控制错觉:你实际控制的少于你以为的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 向。

  对策:以绝大数人的能力,能控制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请你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17激励过敏倾向:你为什么不该按实际开销付钱给你的律师

  河内的法国殖民政府曾经颁布过一条法令:人们每交出一只死老鼠,政府就给他发钱。 政府这样做本是想控制鼠灾,但这条法令却导致人们养殖老鼠。

  对策: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 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我保证,你可以这样解释90%的行为。好的激励机制会将目的和激励联系起来。举个例子:在古罗马,当一座桥竣工通行时, 工程师必须站在桥拱下。这种机制相当好,会鞭策工程师将桥建得足够稳固。相反,差的激 励机制则与目的不符,甚至有损目的。

  18回归均值:医生、顾问、教练及心理治疗师的作用令人怀疑

  极端成绩与不太极端的成绩总是来回交替。已经连续3年表现优异的股票几乎不可能在接 下来的3年继续走强。因此许多运动员在比赛取得好成绩,并因此登上报刊头版后心中往往会 产生恐慌的情绪:潜意识中他们预感到,下回比赛时他们可能再也不会取得这一最高成绩了 ——这当然与头版毫无关系,而是与他们成绩的自然波动有关。

  对策: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 “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剧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诉诸理性

  请你设想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一座村庄的所有农民均可使用。可以预料,每个农民都会 将尽量多的奶牛赶到这块土地上去放牧。只要没有人偷猎、没有疾病蔓延,这件事就行得 通,简言之:只要奶牛总数不超过一定数量,也就是土地不被剥削殆尽即可。可是,一旦事情不是这样,公地的美丽想法就会突转为悲剧。作为理性的人,每个农民都试图将他的利润最大化。他心想:“我要是再多将一头奶牛赶去公地,我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他可以得到多出售一头奶牛的额外好处。多一头奶牛造成的过度放牧的害处由所有人承担,单个农民承担的损失极小。所以从他的角度看,将更多的奶牛赶到公地上去放牧是理性的。于是再来一头、再来一头,直至公地被毁掉,这就是公地悲剧。

  对策: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必须加强管理。

  20结果偏误: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

  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 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一个经典例子就是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事件。这座军事基地是不是应该疏散呢?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自然应该疏散。因为有大量线索说明,日本即 将对其进行袭击。不过这些线索是事后回顾时才显得这么清晰。在当时的1941年,存在无数自相矛盾的线索。有的说明要袭击,有的说明不会袭击。要判断决定(是否疏散)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到了袭击的 事实)。

  对策: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 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选择的悖论: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

  选择多是进步的标尺。有所选择令人幸福。但这也有一个‘‘度”,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专业术语称之为选择的悖论。

  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不满指南》一书里说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

  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为了做试验,一家超市摆出了纽种果子酱。顾客 可以随意品尝并打折购买这些产品。试验第二天,超市只摆出6种。结果如何?第二天卖出的 果子酱要比第一天多10倍。为什么?因为品种很多时顾客无法作决定,于是就干脆什么也不 买。使用不同的产品重复进行这一试验,结果始终一样。

  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你要是去问年轻人,他们选择生活伴侣的标 准是什么,他们会列出所有令人尊敬的特性:智慧、善于沟通和交流、善良、善解人意、风趣和好身材。可在选择时他们果真考虑了这些标准吗?从前,在一座不大不小的村庄里,年 轻小伙子约有20个潜在的同龄女性可供选择。她们中的大多数他上学时就认识,因此也很了 解。而今天,在网络约会的时代,他有数百万名潜在的女性伴侣可供选择。选择如此之多, 男性的大脑干脆就将各种复杂情况浓缩成一个唯一的标准——好身材。你对此可能很熟悉, 甚至可能亲身体验过。

  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你如何能够保证从200个选项中作出完美的选择?答案 是:你不能。选择越多,你在选择后就越没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满。

  对策:请你在端详面前的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请你写下你的标准,并务必遵守它们。你要明白,你永远作不出完美的选择。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你就满足于一个适合你的“好答案”吧。是的,在生活伴侣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适合你吗?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情况恰恰相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讨喜偏误: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讨喜偏误是指: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 于从这个人那儿买东西或者帮助他。那么,什么叫讨喜?科学家列出了一系列因素。我们会 觉得一个人讨喜,如果他:(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个性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3)他 觉得我们讨人喜欢。

  对策:你在判断一笔生意时应该坚持不受卖方影响。请你不要考虑他,更好的办法是:请你想象他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23禀赋效应: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对策: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就像佛教管法物买卖叫法物流通,即是说你只是暂时拥有这件法物,百年之后,它会易主。

  24奇迹: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1950年5月1日,内布拉斯加州的比特丽丝教堂唱诗班的15名成员原定于傍晚7点15分集 合排练,出于不同的原因他们全都迟到了。牧师一家迟到是因为妻子还得熨烫女儿的衣服; 一对夫妻不准时,是因为他们汽车的发动机启动不了;琴师本想早到半小时,可他晚饭后睡 着了……当天晚上7点25分教堂爆炸了,爆炸声全村都能听到。墙壁被炸飞了,屋顶当场坍塌 了。但爆炸时无人遇难,这真是一个奇迹。消防队队长认为爆炸是由煤气泄漏引起的,而唱诗班的成员们坚信他们接收到了 一个上帝的信号。这到底是上帝之手还是巧合呢?

  对策: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思:共识为什么有可能是危险的

  团体迷思: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 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团体迷思是从众心理的一种特殊情况。

  对策: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你要仔细考虑没有讲出的意见,必要时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如果你领导着一支团队,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他将不是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人。

  26忽视概率偏误:累计奖金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许多投资爱好者仅靠对比利润率来比较他们的投资。对他们来说,谷歌股票的利润率是 20%,要比利润率为10%的地产好两倍。更理性的做法当然是,考虑这两种投资的不同风险。

  对策: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 须计算。

  27零风险偏误:你为什么会为零风险支付过多

  人类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风险越大,其中包含的感情成分越多,降低风险对我们的安慰就越小。芝加哥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证明了,不管风险是99%还是1%,人类都同样害怕有毒化学物的污染。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反应,但很常见。很显然,我们只信任零风险。它就像灯光吸引蚊子一样吸引我们,我们常愿意投资过多的钱,就为了彻底消除微小的剩余风险。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人们本来都能更好地投资这笔钱,更显著地降低另一种 风险。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零风险偏误。

  对策: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 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28稀少性谬误:为什么饼干越少越好吃

  一位女友请我去她家喝咖啡。我们想聊天,可她家的3个孩子在地板上吵吵闹闹。我想起 我带有玻璃球——满满一袋子。我将玻璃球倒在地板上,希望那些淘气鬼会安静地玩玻璃 球。我错了,这立即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抢。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仔细观看。原来在玻 璃球当中刚好有一只蓝色的,孩子们都抢着要它。其实所有玻璃球都一样大、一样漂亮,闪 闪发光,可那只蓝色的有个重要优势——稀少。我笑了:孩子们是多么幼稚啊!

  对策: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 一样东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

  29忽视基本概率:当你在怀俄明州听到马蹄声、见到黑白条纹时……

  马库斯是个瘦痩的男人,他戴眼镜,爱听莫扎特的音乐。根据以上描述,下列哪种情况 的可能性更大呢?(1)马库斯是卡车司机;(2)马库斯是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大多数人会选(2),这是错的。德国的卡车司机要比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多得多。因此马库斯是一位卡车司机的可能性更大——即使他爱听莫扎特的音乐。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选错呢?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

  对策:重视基本概率,不要被细节描述误导了你。

  30赌徒谬误:为什么没有一种平衡命运的力量

  一枚硬币被连抛3次,每次都是人头朝上。假如有人强迫你,让你自己掏出1 000欧元为 下一抛下注。你会押人头还是数字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你会押数字,虽然人头同样是有可能的——这就是著名的赌徒谬误。

  对策: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

  31锚定效应:数字轮盘如何搞得我们晕头转向

  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 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在这里,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许多产品在包装袋 上刊印的“建议销售价”也是一个锚定。职业销售人员知道,他们必须先设定一个锚——远在他们报价之前。

  对策:不要让过去的印象影响到当下的决定。

  32归纳法:如何把别人的钱弄进自己的口袋

  这里将告诉你如何使用归纳法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 请你寄出100000份股指预测的邮件。你在一半邮件里预测下个月股票行情会上升,在另一半 邮件里预测股票行情将回落。假定一个月后股指回落了,你就再发一遍邮件,这回只发给你 作出了正确预测(股指会跌)的那50000人。你再将这50000人分成两组,写信给第一组,说股 指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会上升,给另一组写信说股指会跌。如此类推,10个月后还剩下100个 人,你给他们作的预测从没有出错。在这100个人的眼里你就是英雄。你证明了,你拥有真正 的先知式的预测能力。于是这100个人中的几位会将他们的财产托付给你。然后你就可以怀揣 这笔钱逃去巴西了。

  对策:好多诈骗犯都采用这种群发伎俩,让你觉得非常真实,毕竟受众广,总有一小部分人的信息是符合的。

  33规避损失:为什么凶恶的面孔比友善的面孔更容易引起我们注

  人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要比获得某种同等价值的东西的想法强烈。假定你是为房屋提供隔热层的。假如你告诉顾客,缺少隔热层他们有可能损失多少钱,就要比告诉他们使用好的隔热层他们能够节约多少钱,更能说服他们在房屋里使用隔热层。虽然其实金额是一样的。

  对策:由于我们对不利东西的反应要比对有利东西的反应敏感。所以在劝说别人的时候要多跟别人说一下这样做会有什么损失。

  34社会性懈怠:团队为什么会使人懒惰

  一同拉一根绳子的人越多,个人的贡献就越低。

  对策: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提高团队效率。

  35指数增长:一张对折的纸为什么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线性增长,但我们对指数(或按百分比计算的)增长没有感觉。为什么?因为过去的进化没有让我们为此作好准备。我们祖先的经验大多是线性的。一个例子:“物价上涨5%。”任何人听到这种说法,心里都会想:“不严重,5%又有 什么大不了的。”让我们迅速计算一下倍增时间:70+5=14(年)。14年后1欧元的价值只剩 下了一半——对于所有有储蓄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坏事。

  对策: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是没有用的——请你承认这一 点。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或者,在增长率小时,就使用计算倍增时间的诀窍。

  36赢家的诅咒:你愿意为100欧元付出多少钱?

  赢家的诅咒是指:拍卖的赢家大多是事实上的输家。行业分析师们发现,常在油田拍卖中胜出的赢家,都系统性地支付过多,并在多年后因此破产。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人们对 油田价值的估计在1000万~1亿美元之间摆动,那么油田的真实价值有可能是中间的某个数。 拍卖时的最高报价经常是系统性地过高——除非出价者拥有信息优势。

  对策:请你记住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千万不要参与拍卖。”做不到?你是在一个无法躲开拍卖的行业工作?那你就确定一个最高价,从中扣除20%支付赢家的诅咒效应。请你将这个数字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坚决遵守它。

  37基本特征谬误:千万别问一位作家他的小说是不是自传

  基本特征谬误是指,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在解释某些东西时低估情境因素。尤其是在面对负面事件时,基本特征谬误会体现得更明显。我们将战争的“罪责”推给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的错,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萨拉热窝的行剌者的错。虽然战争是不可预见的事件,我们至今无法理解它的成因。

  对策: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38错误的因果关系:你为什么不该相信仙鹤送子

  错误的因果关系的最好例子是出生率下降和德国的仙鹤配偶数量下降之间的联系。如果画出1965~1987年两条线的发展,它们几乎可以完美地重叠在一起。那么,真的是仙鹤送子吗?不可能。因为这是一个纯属巧合的相互关系,肯定不是因果关系。

  对策: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就像仙鹤和婴儿一样。

  39光环效应:长相好的人为什么容易事业有成

  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在近100年前发现了光环效应。如果某人的某一个方面(比 如美貌、社会地位、年龄)造成了正面或负面的印象,那么它将“普照”其他的一切,从而过 度影响其总体印象。美貌是得到研究最多的例子。几十项研究都证明,我们会自动认为漂亮 的人更可爱、更诚实、更聪颖。事实也证明,有魅力的人更容易事业有成。光环效应在学校 里就已经得到了证明:教师们会本能地给长相好的学生打出更高的分数。

  对策: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世界级交响乐队就是这么选择队员的,他们让选手在一块幕布后面演奏,通过这样做来避免性别、种族或外貌影响他们的评价。

  40替代途径:恭喜你赢了俄罗斯轮盘赌

  替代途径是指,所有同样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替代途径是无形的,因此我们很少会想到它们。任何玩垃圾债券、期权和信用违约互 换,挣到数百万欧元的人,都不该忘记,他同时有一堆危险的替代途径,它们会直接将他拖 进毁灭。在这么大风险下获得的1 000万欧元,价值远不及通过数年的辛苦劳动挣到的1000万 欧元。不管会计怎样声称1000万欧元就是1000万欧元。

  对策: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比起你通过无惊险的平凡途径(比如从事律师、牙医、滑雪教练、飞行员或企业顾问的辛苦工 作)获得的成功,别拿通过冒险的替代途径获得的成功太当真。蒙田怎么说来着:“我的生命充满不幸——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水晶球如何歪曲了你的目光

  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分析了总共284位专家在10年内所作的82361个预言。结果,预测 的准确性几乎不及你询问一台随机数字生成器。

  对策: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我为此训练出了一种条件反射——我会对每个预测报以 一笑,以此去除它的装腔作势,随后我会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 机制?假如他是雇员,如果他不断出错,他会失去他的工作吗?或者他只是一个自封的预测 大师,靠图书和报告增加他的收入?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他在过去5年里作 过多少预测?其中有多少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

  42关联谬误:有说服力的故事为什么会误导人

  卡尼曼由此认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 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只可惜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 论。比如,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对世贸中心进行袭击之后,我想要购买一份旅行保险。 一家聪明的公司利用关联谬误,提供一种专门的“恐怖主义保险”。虽然其他保险公司当时 也提供各种意外保障(其中包括恐怖主义袭击),我还是选择了这个专门的保险。最愚蠢的是,我甚至愿意支付比一份普通旅行保险更多的钱来购买这个专门的保险,而普通旅行保险其实也覆盖了这种情况。

  对策: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43框架效应:言为心声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丹尼尔?卡尼曼于2002年荣获了诺贝尔奖。20世纪80年代,他与他的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一起进行了 一次调查。他们拿出了两种消灭瘟疫的方案以供选择。在600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选 择方案A能救200人的性命;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让600人全部获救,有2/3的可能谁也救不了。被问者多数选方案A——自然依据的是这条原则:手中的麻雀胜过屋顶的鸽子。有意思的是,当换了种说法之后:选择方案A会死400人;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无人会死,有2/3的可能600人全都会死,现在选方案A的人只剩下一小部分了,绝大多数人都选方案B。刚 好与第一次调查相反。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救命或者死亡——被问者对同样的事实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对策:可以利用框架效应说服客户、领导、老师接受自己的要求。

  44行动偏误:为什么不行动光等待是种痛苦

  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 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

  对策:如果 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

  45不作为偏误:为什么你不是答案就是问题

  假设你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面临着是否要批准将一种药品用于垂死病人的决 定。这种药品的副作用很强,它会当场杀死20%的病人,但能短期挽救80%的人的性命。你会 怎么决定?

  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你会禁止审批通过。你感觉当场将20%的病人送去西天的药物要比本来能够抢救80%的病人但没有施救的事实更严重。这是一个荒唐的决定,但符合不作 为偏误。假设你知道不作为偏误,你以理智和道德的名义决定批准这种药品,如果第一个病 人用药后死去了,会发生什么事呢?媒体会大呼小叫,你就会丢了工作。作为官员或政客, 你要认真对待民众中的不作为偏误——保护自己,对你有利。

  对策: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都不想担责任。

  46自利偏误:你为什么从不自责

  如果公司这一年经 营出色,首席执行官就会将其归因于他英明的决定、他本人不知疲倦的奉献和他所宣扬的活 跃的企业文化。相反,如果公司这一年经营不善,责任就都是欧元走强、政府的政策、中国 人的贸易活动、美国人的隐形关税,还有消费者的压抑情绪等。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 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对策:如何应对自利偏误呢?你有对你直言不讳的朋友吗?如果有,你很幸运。如果没有,那 你至少有个死对头吧?好,那你就挑战一下自己,请他喝咖啡,请他不加掩饰地说出对你个 人的意见。你会永远感激他的。

  47享乐适应症:你为什么应该缩短上班路程

  事业上迈进了一步的人在平均3个月后的幸福感又与先前一样 了。就连那些非要驾驶最新款保时捷的人也一样。科学里称这一效应为享乐适应症:我们工 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命运不好的人是怎样的呢——比如半身瘫痪或失去一位朋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会 系统性地高估负面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当一段恋情破裂时,世界就崩溃了。受尽折磨者 坚信,他们永远不会再感觉到哪怕一丝幸福了——但平均3个月之后他们就又快活起来了。

  对策:(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往 返交通、噪音、慢性疲累等;(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 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

  48自我选择偏误:请不要惊讶有你存在

  自我选择偏误无所不在。营销负责人经常会掉进它的陷阱。例如:一家时事通讯报社给 他的客户寄去一张调查表,旨在调查他们觉得这份时事通讯报有多重要。可惜只有订阅了这 份报纸、尚未退订的客户收到了调查表——也就是对报纸较为满意的客户(其他人不再做样 品)。结果这调查自然是无用的。

  对策:在做调查的时候要考虑尽可能增大调查范围。

  49联想偏误:为什么经验有时让人变蠢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给狗喂食之前,先摇响一只小铃。不久,光摇铃就足以让狗产生唾液。它们将功能上彼此毫无关系的两样东西联结在了一起—— 铃响和产生唾液。

  巴甫洛夫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人类。广告将产品与积极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你永远不会看到可口可乐与一张不满的脸或一个苍老的身体出现在一起。喝可口可乐的人总是年轻、漂亮、无比快乐。

  对策:不要迷信明星代言的广告。

  50新手的运气:假如开始时一切顺利,请务必多加小心

  若你开展一项事业时一切顺利,不要即刻以为自己是个天才,也有可能是你运气好。

  对策:从哪一刻开始就不再是新手的运气,而是天才呢?没有明确的分界,但有两条线索。

  第一,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你绝不能过于自信、自满。

  第二,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也许你就是这个某人。如果你在一个只有10名竞争者的市场上脱颖而出,这说明你有一定的才华。如果你在一个拥有千万名竞争者的市场上成功了,你就不应该太骄傲。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认为,你只是很幸运。

  51认知失调:你如何撒点小谎,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吃不到葡萄偏说葡萄酸!

  对策:不要自欺欺人了,得不到就是得不到,接受它,总结失败教训,争取下一次获得成功。

  52双曲贴现:及时行乐——但请只限于星期天

  沃尔特?米舍尔在20世纪60年代就延迟满足做过一次著名的试验。 在YouTube网站上可以找到这段美妙的录像,名为“棉花糖试验”。他将一块棉花糖(甜食)放在一群4岁的小男孩面前,让他们选择要么立即吃掉,要么,如果他们愿意等上几分钟,不吃 第一块,就会再得到一块。惊人的是,只有极少数孩子愿意等。更惊人的是,米舍尔发现, 是否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是他们后来事业是否成功的一个可靠的指示器。

  对策: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但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 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五):一本读起来朗朗入脑的心理学书籍

  原文/辣汤谈学习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本读起来朗朗入脑的心理学书籍。——《清醒思考的艺术》

  2016年,我读了不少有关心理学书籍。为什么我会对心理学情有独钟。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

  我始终认为,每个人的选择是受思维方式的影响。选择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进而选择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做事结果,最终形成我们的整个人生。

  所以,本质上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每次做出的选择而决定的,并非大多数人以为的“命运天注定”。

  如果把每个人的大脑比作计算机的CPU,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这台电脑上所运行的程序代码。一旦代码出现的bug, 那么运行程序时就会报错。在java中,我们可以使用try.....catch进行异常维护。

  同样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具备像java中,try...catch的功能。这种功能从何而来呢?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需要我们后天的自我培养。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

  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法避免自己犯认知上的偏差。就像《清醒思考的艺术》de 作者罗尔夫•多贝里所言那样:在生活中做到绝对理性,不犯任何的思维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理性的逻辑,无法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谬误,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是多么可怕的。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正面直视敌人,也许会胜利,也许会失败;但背对着敌人,必定会被收割。

  我个人认为,能不能纠正是一回事,自己是否知道,并且靠清楚问题的根源所在是另外一回事。

  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买彩票的场景。那是2011年发生的事。当时我用仅有的2块钱进入福彩店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被我画成一团糟的废纸,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坐在电脑前的中年男人说:“老板,给我来一注双色球,就打这张纸上的号码。”

  那位看似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瞅了瞅我,漫不经心的在键盘上敲了几下,然后将手指放在电脑旁彩票出单口。没有3秒钟时间,我人生中的第一张决定我下半辈子命运的彩票横空出世了。

  这一天我满脑子都是中奖后的场景:开着自己的小奥迪,去市中心最耀眼的售楼部选一套精装房子。当然,在此之前我还考虑了如何安全的领到钱。我甚至在想: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打扮成像电影里蜘蛛侠那样,只露出一双眼睛。或者蝙蝠侠也不错,反正只要不被人认出来就OK。对了,蜘蛛侠好像有眼罩。

  时隔6年,当我读完《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之后,使我恍然大悟,如同有人给我了一拳般清醒。按照书中所述,我犯了幸存者偏差。

  要知道,一期双色球的购买者至少上千万人,而一期所有中奖得主(不论奖项大小都算)加起来不到1千人。换句话说,中奖比例连万分之一都不到。你觉得我会中奖吗?

  如果稍微学习过概念统计学的话,他们最清楚这点,并且不会去买彩票。在他们眼里这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好比,学过会计的人,他们是不会选择分期付款的。

  当然,如果你始终耐不下性子读书,但却又想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的话,那么我竭力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2016年里所阅读的有关心理学书籍中,最容易理解且读起来朗朗入脑,在生活中运用起来极其简单的书籍。书中并非理论性知识,作者更多的引用生活中常见的故事来阐述。

  读完这本书,我仅用了6个小时的时间。我并没有跳读,或是略读。相反,我是只字不差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很多愉悦的感觉,有点儿像小时候我们看安徒生童话般简单易懂。

  书中引用了52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不妨对比一下,自己都掉进过哪些坑里,又有哪些是现在自己还身在其中的坑。你也可以对照一下,身边的朋友同事都有哪些人,掉进过这些坑内。

  通过复盘你会发现,当自己下次再遇到此类事件时,如同耳边有个小人儿在无时不刻提醒自己:“别只记着伤疤却忘了疼。”

  end!

  书名:【清醒思考的艺术】

  作者:罗尔夫•多贝里 【德】

  译者:朱刘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如果喜欢我的文字,那就关注我吧!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新浪微博:张辣汤】

  【简书:辣汤谈学习】

  微信公众号:

  辣汤谈学习(zhangjiaxuexi)

  欢迎勾搭&&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六):为什么独立思考这么难?

  1. 为什么独立思考这么难?下面是具体疑问,最后总结这个总问题。

  2. 为什么团体很多人意见一致时,我们容易自我怀疑?这是原始本能问题,因为原始时代只有听从团体决策的人才活着把基因遗传下来。

  3. 为什么我们有了新想法往往会憋在心里,难以说出口?因为说出来意味着风险,自己憋着明哲保身活得更长。这是个体的最优决策,虽然不利于团体决策。

  4. 为什么会服从和盲信权威?因为相信权威是最方便最省力的。

  5. 为什么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就不得不对他好?因为我们喜欢互惠和谐,不想被孤立,这也是原始时代留下来的,孤立意味着死亡。

  6. 为什么我们难以拒绝我们喜欢的人事物?因为好感带来欢愉,决策前大脑已经感受到了欢愉,降低了理性标准。

  7. 为什么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拥有或即将拥有的物品价值?因为这件物品包含了自己的情感,情感是无价的。也因为我们感觉自己是特别的,自己的物品也是特别的,价值高于其他物品。

  8. 均值回归定律可以解释很多现象,赢了一次两次不意味着你很厉害,输了一次两次也不要以为你不行了。

  9. 不管一件事情有多震撼你或者描述得有多精确,算一算概率能让你不盲目。因为事情震不震撼精不精确与发生概率无关。

  10. 为什么零风险决策不合理?因为零风险得排除一切可能,基本不可能实现,好的决策也不是无风险的决策。合理看待风险,做出好决策。

  11. 事情成功或失败,我们总喜欢给它找出具体某个原因,但我们找出的原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要找原因必须把各个维度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全都考虑进来。合理的大样本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可信。

  12. 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成功概率?因为大家都偏向传播成功,却很少有人狠狠地钻研钻研失败。

  13. 为什么我们常常颠倒因果?因为直觉给了我们一个未经思考的因果。如果我们把因果颠倒过来想一想还说得通,那就要注意了。

  14. 为什么我们容易对自己评价过高?因为情绪,没有人喜欢让自己不爽。真实情况很残忍,成绩往往来源于外部因素,失误来源于自己。成功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失败不要低估了自己的影响。

  15. 总结,为什么独立思考这么难?众多因素:情绪的影响、概率统计的误导、错误的因果、对自己的错误评价等。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七):清醒思考

  《清醒思考的艺术》,该书是德国罗尔夫•多贝里所作,通过心理学专业词汇来讲述思考过程中会犯的52种思维错误。

  52种思维错误包括:幸存偏误、过度自信效应、从众心理、纠缠于沉没成本、互惠偏误、权威偏误、对比效应、控制错觉、激励过敏倾向、回归均值、结果偏误、选择的悖论、讨喜偏误、禀赋效应、团体迷思、忽视概率偏误、零风险偏误、稀少性谬误、忽视基本概率、赌徒谬误、锚定效应、规避损失、社会性懈怠、指数增长、基本特征谬误、错误的因果关系、光环效应、替代途径、预测的错觉、关联谬误、框架效应、行动偏误、自利偏误、自我选择偏误会、认知失调、双曲贴现等。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八):清醒思考的艺术:52种典型思维偏误

  生活中,我们的大脑常常是不清醒的。我们常说一个人:头脑发热、想法天真、拎不清。其实说的是思维偏误,即偏离了逻辑和理智的思维方式。

  这些思维偏误中,有些是反复出现,让我们频繁掉坑里。于是作者总结了52中常犯的思维偏误,结合案例解析给我们看。

  今天的文章,我会摘取9个思维偏误类型。每个都配上故事,让你在有趣的阅读里收获新思维。

  1、幸存者偏误

  01 故事

  不管Ray在哪里,他都能看到摇滚明星,他们出现在电视里,画报封面、音乐会节目单和网络论坛上,到处都能听到他们的歌曲。好像摇滚明星无处不在,而且很多成功了,于是Ray也组建了一支乐队,他相信自己也一定会成功的。

  02 定义

  幸存者偏误: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媒体不会对失败者的案例感兴趣),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概率。

  03 启示

  一位朋友想创业,邀请你参与投资,你嗅到了机会。的确,可能运气好你们会成功,但现实情况是,你可能根本成立不起来,还有一种可能是,3年之后创业项目失败,或者幸存来,成为一个需要艰难运行的小企业。

  可是,因此就不去冒险尝试了吗?不是这样,只不过在你行动前一定要意识到,幸存偏误这个小恶魔会像哈哈镜一样扭曲成功的概率,你要当心。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01 故事

  Jam想通过运动来塑造体型,经过对比,他发现游泳选手的身材总是很优美、很匀称。他非常开心地报了名,可是游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上当了。职业游泳者体型完美,不是因为他们充分锻炼,情况恰好相反: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职业游泳选手,优美而匀称的体型是选拔的标准之一,而不是运动的结果。

  02 定义

  游泳选手身材错觉:混淆了选择标准和结果。

  03 启示

  化妆品公司常会邀请漂亮的模特或明星为其产品代言,让人觉得用了这个化妆品就能像她们一样,美丽动人。以后你就知道啦,模特和明星的天生丽质是选拔的标准,而不是用了化妆品之后的结果。

  3、互惠偏误

  01 故事

  Tom曾经收到过一个自然保护组织寄来的信封,里面装满了各种田园风光的精美明信片,信中说,这些明信片是免费送给他的礼物,不管他是否给组织捐赠,都可以留下这些礼物。在国外,许多非政府组织的募捐模式都是先赠予,然后索取,作者称这种方式为“温柔的敲诈”。

  02 定义

  互惠偏误:因为别人曾给过你惠利,你也会想做点什么回馈他。

  03 启示

  以后在超市里,促销员让你免费品尝蛋糕、水果、酸奶的时候,要小心互惠偏误影响你的购买决策。此外,在销售和客户关系维护上,这个可以作为攻破点之一。

  4、确认偏误

  01 故事

  想减肥,他买了某种减肥食品,每天早晨称体重。如果发现自己比昨天轻了,他会微微一笑,把结果归功于减肥食品,如果体重增加了一点,他会觉得是自己昨天吃多了一点,是正常波动,将它忘记。他连续数月都生活中这种幻觉中,认为减肥食品很管用,虽然他的体重基本上保持没变。

  02 定义

  确认偏误:它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让新接触的信息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言之,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

  03 启示

  理论越是模糊,确认偏误就越明显。比如很多占星和算命的,告诉你,你近一个月会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那么只要你稍遇不顺之事,你就会感叹,算的真准,然后更加相信,以后还会继续为它的“正确性”寻找证据。

  互联网加深了确认偏误,我们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阅读我们认可的博客,新闻个性化定制,使得相反的意见根本不会出现在推荐阅读中,我们越来越生活在思想一致的社群里。

  破解之法:写下那些你深信不疑的东西,尝试着找出5-10条反驳的理由。这个训练,有助于拓宽你的思维路径,不再狭隘和偏执。

  5、控制错觉

  01 故事

  在赌场里,当人们想要一个大数字时,大多数人会尽可能使劲地掷色子,而当他们想得到一个小数字时,他们会尽可能掷得温柔。

  同样的,在电梯里面,每天都有人不停地摁关门键,期望加快关门的速度,但事实上它与电梯控制器并不相连。

  办公大楼都是中央空调,总有人投诉,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热。聪明的工程师就在每一层楼安装了一个假的温度调节按钮,这样一来,投诉量大大减少了。

  02 定义

  控制错觉:相信我们能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

  03 启示

  想获得控制感,大概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但我们真正能影响和控制的东西,其实少之又少,还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吧,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6、选择的悖论

  01 故事

  一家超市摆出24种果酱,顾客可以随意品尝并打折购买这些产品。第二天,超市只摆出6种果酱,结果第二天卖出的果酱是第一天卖出的10倍,为什么?因为品种很多时,顾客无法做决定,于是就干脆什么也不买。

  02 定义

  选择的悖论:选择多是进步的一种表现,但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原因是:

  ①选择太多会导致无所适从。因为你无法抉择,就可能干脆什么也不做。

  ②选择太多会导致做出更差的决定,因为只能用最简化的标准做选择。

  ③选择太多容易导致不满。因为你永远无法保证做出的选择是最完美的,所以选择后就容易懊悔。

  03 启示

  做选择前先丢开所谓的选项,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内心最重要的衡量标尺,再对着选项去选择。你要明白,你永远做不出完美的选择,所以放轻松,选一个当下能满足你条件的就行,别想着一次就占尽所有的好。

  7、认知失调

  01 故事

  狐狸渴望地盯着树上熟得发紫的大葡萄,它伸长了脖子,想摘几串葡萄,可葡萄太高了。它愤怒地想再试试,于是纵身跃起,但扑了个空。第三次,它用尽全力一条——又扑了空,摔在地上,而葡萄树上连一片叶子都没有动一下。狐狸耸耸鼻子说:“我觉得它们还没有熟透,我不喜欢酸葡萄。”然后骄傲地回森林里去了。

  02 定义

  认知失调:当人们的期望与结果不符时,有3种方式可以缓和这种矛盾(失调):

  (1)想办法达到期望的结果(摘到葡萄)

  (2)承认能力不足,接受现实(摘不到葡萄)

  (3)事后做出别的解释(我不想要酸葡萄)

  第三种,就称之为认知失调。

  03 启示

  认知失调,是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让你自己感觉更舒服一些。有一句话,特别恰当地反映了这种思维偏误:最怕你一辈子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8、结果偏误

  01 故事

  假设有100万只猴子随机在股市上买卖股票,1年后,它们中有一半亏了钱,有一半赚了钱。第二年,这些猴子又是一半赚钱,一半亏钱。长此以往,10年后,大概只剩下1000只猴子,它们每次投资都赚了钱。20年后,就只剩下1只猴子,每次投资都是正确的——它成了亿万富翁。

  媒体会怎么报道这只猴子的“成功原因”呢?也许是它吃的香蕉比其他猴子多,也许它坐在笼子里的某个角落的时间更长,也许是它捉虱子思考时间很长,总之,它一定有某种成功的秘诀。一只20年来总是做出正确投资决定的猴子,怎么可能只是一只无知的猴子呢?不可能!

  02 定义

  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来判断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而不是当时做决定的全过程,具体场景是怎样的。

  03 启示

  这个世界大部分时候,是以失败论英雄,所谓成王败寇。当别人把结果呈现在你眼前时,你要警惕,你要回到当时做决定的具体处境中去思考和判断,看看当时的决定是否有不妥。结果并不重要,独立而严谨的思考和推演过程才最重要。

  9、框架效应

  01 故事

  研究人员拿出两种肉:99%无脂和1%含脂的,被问者都认为第一种肉更健康,虽然两种肉其实是一样的。即使在98%无脂的肉和1%含脂的肉之间做选择,还是有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98%无脂)更健康——但事实上它的含脂量是后者的2倍。

  02 定义

  框架效应: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

  03 启示

  文字工作者是深谙此道之人,新闻记者会有意识地利用框架效应,用大反转的故事来吸引读者;侦探小说作家会巧妙地利用框架思维,调换行文顺序让剧情更加扑朔迷离和精彩。事实上每件事情,不管你是从朋友那听到的,还是新闻报道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本文也不例外。关键的是,你要能分辨,别人想让你看见什么。

  Q:思维偏误能完全避免吗?

  A:不能,事实上你也完全不必要这么做。

  面对后果影响较大的情形时,你要尽可能理性,掏出思维错误清单逐一核对;而面对后果影响较小的情形,可以适当放弃理性,听从自己的直觉。——生活不是严密运转的机器,你要允许发生小错误的发生,这样你才会生活得更轻松一些。

  以上,就是读书笔记内容,感谢阅读。

  :读书笔记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fa18466c737b

  更多拆书笔记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诺年拆书】(ID:nuonianchaishu)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九):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犯的错

  很通俗易懂的将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解释得很生动,形象,一下就能看懂作者的表达。感觉书名完全可以改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犯的错”更加符合流行书名规则。哈哈哈。

  以下是看书做的笔记,纯粹是为了不忘记而已。

  1.幸存偏误

  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混淆选标准和结果。ps:有些人就是因为本身就美丽,而不是因为化妆才美丽。

  3.过度自信效应

  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我们的学识和预测能力。专家尤其严重,容易忽视已知东西和真正知道东西之间的区别。

  提倡悲观预估未来,容易达到成功。

  4.从众心理

  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5.纠缠于沉没成本(协和式飞机效应)

  你投资一只股票亏的钱越多,你越是抱紧它不放。我们不想承认从前的想法与今天的不同。

  6.互惠偏误

  互惠是风险管理,没有它人类早已灭绝,但是同时它会存在报复的可能性,可以归于温柔的勒索。

  7.确认偏误之一

  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与信念相兼容。

  8.确认偏误之二

  与确认偏误做斗争,寻找反驳证据。

  9.权威偏误

  权威也会出错,我们会服从权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无意义的地方。

  10.对比效应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

  11.现成偏误

  我们会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应对方法:与自己想法截然不同的人合作,才可以克服这些困难。

  12.“在好转之前会恶化”的陷阱

  就是在事情变好之前会先变坏,但是事实并不是每个事情都符合这个规律的。常发生在非专业人员身上。

  13.故事偏误

  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它们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

  人都更加容易接受故事,而非理性的罗列和编排。

  14.事后诸葛亮偏误

  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知道这种偏见的人也容易掉进这种陷阱中。

  15.司机的知识

  普朗克说,世界上有两种知识:第一种:真知识,来自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的人们,另外一种,按芒格故事里的意思,就是指那些装得他们知道的人。真知识的人会知道知识的界限在哪里,知道的会说知道,不知道会说不知道。

  16.控制错觉

  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实际控制的很可能比你以为的要少。

  17.激励过敏倾向

  ①一旦有激励加入游戏或改变了激励,人们会迅速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②人们是对激励作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作出反应。

  好的激励机制会将目的和激励联系起来。相反,差的激励机制则与目的不符,甚至有损目的。

  18.回归均值

  极端的成绩与不太极端的成绩总是来回交替的。

  19.公地悲剧

  公地的真实意义是一处公共场所,希望通过教育、启蒙、信息宣传、呼吁“社会责任感”、教皇训谕或摇滚明星的布道从根本上解决公地悲剧是不可能的。凡是好处归于个人而成本由集体承担的地方,就潜伏着公地悲剧。解决办法: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

  20.结果偏误

  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

  21.选择的悖论

  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

  ①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

  ②选择范围大会导致做出更差的决定。

  ③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

  22.讨喜偏误

  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从这个人那儿买东西或者帮助他。

  为了做买卖的时候不受影响,要想象对方是一个不讨喜的人。

  23.禀赋效应

  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让我们放弃比让我哦们囤积难得多。

  24.奇迹

  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他们的发生没有什么可以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思

  一个智囊团的成员通过建立错觉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团体精神”。错觉之一就是无限信任:领导和团体坚信计划可以实行,那幸运肯定在我们这一边。错觉之二就是意见一致:如果大家都一致,只有我有异议,那我就是错误的。

  26.忽略概率偏误

  我们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作出反应,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

  27.零风险偏误

  采用措施A,死于不干净水的风险会由5%下降到2%,实用措施B,将风险由1%降为0%。大多数选B。但是实际应该选A,因为实用这样的措施将会少死3%,而B才减少1%。

  抱着没有什么东西是安全的想法过活。

  28.稀少性谬误

  物以稀为贵。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就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

  29.忽视基本概率

  精确的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

  不是某类东西存在比较普遍,发生问题就大多是这类东西,其实应该考虑到其他东西的可能。

  30.赌徒谬误

  人们相信命运具有一种平衡能力。但其实独立事件并不存在平衡能力。

  31.锚定效应

  我们会想选取某种熟悉的东西,然后以此为标准,开始预估未知的事物,无论偏差有多大。

  32.归纳法

  我们都有由观察个体得出普遍 适用的结论的倾向。

  33.规避损失

  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人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要比获得某种同等价值的东西的想法要强烈。

  恶比善更有影响力。

  34.社会性懈怠

  在团队中个人的效率无法直接看到,而是与团队融合在一起的。是一种我们让自己亏欠所有人的欺骗形式。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35.指数增长

  当事关增长率的时候,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

  36.赢家的诅咒

  拍卖的赢家大多是事实上的输家。

  37.基本特征谬误

  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在解释某些东西时低估情境因素。

  极度关注他人源自我们过去的进化史,隶属于同一个群体是生存所必需的,被排斥意味着死亡。

  38.错误的因果关系

  互相的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家里书多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真相是,受过教育的家长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教育。

  39.光环效应

  我们让某一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

  有魅力的人更容易事业有成。

  40.替代途径

  所有同样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

  看了表面还要分析深层次的东西。

  41.预测的错觉

  一个事情越复杂、时间跨度越长,其未来的发展变化就越多。

  42.关联谬误

  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坐重要的决定的时候不要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43.框架效应

  同样的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

  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

  44.行动偏误

  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最好做出思考之后再行动,克制住自己的冲动。

  45.不作为偏误

  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管看来更加无害。

  46.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因于外因。

  47.享乐适应症

  我们的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1)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交通往返

  (2)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

  (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

  48.自我选择偏误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本身就是选择的一个样品部分。选择的样本太小,或者片面化都会导致这些问题。

  49.联想偏误

  巴甫洛夫的狗跟摇铃的实验。人是容易联想的东西,容易将两个实际毫无关联的东西,通过某种特定的事件将他们关联在一起。

  50.新手的运气

  错误地与之前的成功建立联系。

  1.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你绝不过于自信、自满。

  2.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处于纯粹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51.认知失调

  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事后做出别的解释。摘不到葡萄的狐狸说葡萄酸。

  52.双曲贴现

  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做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受到及时行乐影响。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十):再一次更新认知,再一次看清自己

  以前读书,开心的是读到与自己相同的观点或认知。

  如今读书,更让我开心的是读到从没听过的观点,从未发现的新知。当然,前提是这些观点和新知本身充满着智慧。

  尤其是这种智者的言论精华。

  自从读了《未来简史》后,我便对于“更新认知”这件事变得积极起来。

  不管我以前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拥有过什么样的价值观,我都开始把它们看得很轻很淡,随时准备着接收新的观点,随时准备着用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如果说《穷查理宝典》为我梳理出了很多种容易犯的错误思维倾向,

  那这本《清醒思考的艺术》则有点像是那些错误思维倾向的补充和拓展。

  是啊,智者都有相同之处,但蠢人却各有各的蠢法。

  以下就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给我带来“认知更新”的地方:

  1、成功的概率极低极低极低极低·······

  为什么物质精神都丰富的现代人反而不快乐了呢?

因为日常生活中太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 ,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我们看到每一天都有创业神话,每一天都有网络红人,每一天都有奇迹发生。而反观自己,依然一事无成混日子,思考着我为什么没成功?所以不快乐。

  新媒体时代下,一个喜欢写作的人,看到那么多公众号作者红了、火了、赚钱了。更加会幻想,成功应该是容易的。

不了解现实的你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个卖不出去的作家,每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100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有数百个抽屉里沉睡着刚动笔的手稿的写作爱好者。而我们总是听到成功者的故事,认识不到作家的成功概率有多小。

  我们知道那么多公号作者都成功了,是因为只有“成功了的他们” 闯入了我们的视野,从而让我们错误地估计了成功的概率。我们不知道,在他们背后到底还有多少没有成功的作者,那个基数到底有多大?我无从知道。

  这种思维错误被本书作者 罗尔夫·多贝里 称为幸存者偏误。

  解释的方法很简单:普通人会觉得一个国家的股票指数能够反应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实际上根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小公司和失败公司,而这些公司是不会出现在股票指数里的。股票指数是由“纯粹的幸存者”组成的。忽略了最大的那个基数来看成功的数量,我们当然看不到真正的概率是多大。

  我之所以觉得这个观点更新了我,是因为这几年我还一直相信着:互联网的时代,根本不存在什么怀才不遇。只要你真的有才,真的努力,愿意展现自己,你就一定能成功。

  于是我也相信我会成功。然而我忽略了真正的前提:我真的有才吗?

  我会不会就是那庞大失败者基数里的一个呢?

  2、对于成功者与失败者的认知更新,在本书第二个观点继续拓展:

  原来,游泳运动员身材好,并不是因为他们游泳导致的结果,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身材好,才会被选去当游泳运动员。

  女明星为化妆品代言并不是因为用了那个化妆品变漂亮了,而是因为她们本来就漂亮才被请去代言。

  凡人总是容易搞错因果关系,才会上广告的当不是吗。

每当我询问快乐的人们他们的快乐有何秘密时,我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必须保持乐观,不要悲观。”这些人似乎 不承认他们天生就是快乐的人,倾向在所有事情里看到积极的因素。快乐的人不愿认识到,其实快乐大多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中恒定不变。

  我们必须承认,有许多令人羡慕的东西:快乐、美貌、好身材、高收入、影响力,其实都是天生的。

  也许我花上一辈子的努力也得不到。

  所以,

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镜子。你要诚实地面对自己。

  3、小便宜占不得

  来自本书第六个观点:互惠偏误

  这一点在《穷查理宝典》中也有提及,称之为“回馈倾向”。

  许多推销员常用这种招数,一开始送你点东西,告诉你这是免费的。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来跟你推销什么产品,你就不会好意思拒绝他了。

科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仔细调查后发现,人们几乎都不能忍受亏欠。

  一旦我们受了别人的恩惠,不管大小,我们都想回报,避免心里受“亏欠”的折磨。

  这没办法,这是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原始社会里,食物的供给几乎全凭运气,如果不是靠着互利互惠,我们不可能活到今天。

  然而我们既然知道了这种思维倾向。

  许多事情就可以做到:免费的礼物不要;超市的免费试吃也要拒绝;女人在酒吧里也不要让别人请你喝饮料。

  4、别太相信自己的价值观

  来自本书第八个观点:确认偏误

  怎么说呢?人们为了确认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会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得到支持他观点的证明,而自动过滤掉与他相反驳的证据。

谁在生活中抱有“人是善良的”想法,他会找到这一理论的足够证明;谁在生活中抱有“人是邪恶的”想法,他同样能够找到足够证明。

  之所以觉得这一点对我很重要,是因为我几次在外面遇到基督徒的传教,他们锲而不舍地跟在我身后,清风细雨地告诉你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上帝,上帝是真的存在的,圣经里的预言也都是真的,因为那些预言后来真的都实现了。

  我虽然知道我不应该相信他们,但我想反驳他们,又找不出有力的话来说。

  看到这个“确认偏误”时,我才终于恍然大悟。

  从他们决定要信仰上帝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将会只看到能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而自动过滤掉上帝不存在的证据。圣经里预言会发生世界大战,然而世界大战的发生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时间概率,圣经只是碰巧说到了,就会被信徒们认定他就是能够预知未来,并竭力寻找出圣经里的预言被证实的证据。

  我觉得,“确认偏误”的思维方式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信徒如此“忠贞”,就是大部分人都不肯承认自己是错的。

  信徒在选择信仰一个宗教之后,如果遇到了动摇他信念的证据,他如果选择放弃信仰,就是在选择“打脸”。打脸这个词在现在看来很轻松,因为网络环境下它就是个调侃。而让信徒打脸,无疑是承认自己曾经是多么愚蠢。

  承认自己愚蠢,对普通人来说都很难做到。所以,只好继续搜集支撑自己的证明,过滤掉反对自己的证明。

  于我而言,为了避免今后遇到打脸的情况。我会选择把自己现有的价值观放得很轻、很脆弱,让它处于一个随时可以被击碎的状态。也许,这个世界上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什么价值观是永恒定律的。

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5、买东西时挑一个长得难看的销售员

  来自本书第22个观点:讨喜偏误

讨喜偏误很容易理解,可我们却一再犯这个错误。它是指: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从这个人那买东西或者帮助他。讨喜的因素最重要有三个: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个性、兴趣上与我们相似。3、他觉得我们讨人喜欢。你在判断一笔生意时应该坚持不受卖方影响。请你不要考虑他,更好的办法是:请你想象他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本书总共总结了52种思维错误,后面的许多篇,我看着不明觉厉,因为大多涉及投资、经营、管理等领域,我get不到触动的点,所以就不说了。

  以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