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紫木槿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紫木槿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6 20: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紫木槿的读后感10篇

  《紫木槿》是一本由[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紫木槿》读后感(一):紫木槿:静待盛放的自由之花

  身处喧嚣沸腾的网络时代,使任何一种声音传播都成为可能拥有话语权”的人从学者、政客扩展至作家艺术家乃至普通人,各种不同的声音汇聚到世界中心,与我们的生活经验发生共振,在心灵深处引发强烈的震荡。

  尼日利亚女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在其Ted的演讲——“单一故事危险性”里以诚恳饱满语调回溯了自己童年时期阅读习惯对她日后的文风所产生影响。她讲她小时候总是依照英美国家看待非洲的方式结构她的小说,因而她的小说里总是不断的充满“白皮肤”“蓝眼睛”“晴暖的太阳”等等类似叙述。直到她上了大学,她的教授看了她写的小说以后,告诉她这不是“真实的非洲”,她意识到自己犯了“单一故事的危险性”的错误作为非洲本土作家,她完全能力站在自己的角度讲好“非洲故事”。其实身处发展中国家或者落后地区国家的作家最怕的就是以一种“西方式的模仿”的目光来审视自己国家的文化

  当国家的暴政与家庭的暴政狭路相逢年幼儿女又该以何种方式来重获自由?70后的阿迪契站在一个15岁少女的角度,对因苛刻信仰而产生的“家庭暴政”作了一次生动的再现。尽管小说的主题如此沉重,但这部处女作的叙述却十分惊艳:15岁的少女康比丽和她的哥哥扎扎生长在一个尼日利亚的资产阶级家庭,他们的父亲虔信宗教,拥有一家敢于讲真话的大报《标准报》和一家大工厂(还资助着一百多个孩子),家里有佣人和司机。故事的开篇就向读者交代了一切:由于扎扎没有去领圣餐,他们的父亲用一本弥撒书砸碎了柜子上的神像,“这个家开始瓦解了”。一个简略而干净的开头,已经使读者嗅到了矛盾蓄势待发的火药味。兄妹俩终日生活在父亲威严而苛刻的教育系统中(如果这也能被称为教育系统的话):康比丽只有靠考第一名来赢得父亲的微笑;康比丽因为痛经在圣餐斋前吃了点儿东西遭到父亲的鞭打;父亲让康比丽站到浴池里,用滚烫的开水浇她的双脚;将康比丽打到内脏出血......一幕幕可悲的家庭惨剧一再上演,然而15岁的康比丽只是隐忍,只是沉默,只是等待。终于等到有一天,他们的父亲被发现死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他们的母亲毒药害死了父亲,而康比丽的哥哥扎扎却替母亲承担了罪责。

  小说《紫木槿》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女人——康比丽的姑妈,是一位大学教授,是正义勇敢集于一身的新女性,也是康比丽和扎扎的“避风港”。她被指控为“领导学生暴动”的主谋,家里被一伙满身刺青的壮汉搜查。他们的姑妈就像一株迎向太阳的向日葵,敢于挑战兄妹俩的父亲的权威事实上,康比丽的姑妈家与自己家是两种截然不同气氛,康比丽家压抑而沉重,稍有不慎就会为自己引来灾难,而姑妈家则相对民主。小说在展现康比丽在姑妈家的生活时并没有刻意表现出某种与自己生活环境的对立,两个家庭之间的转换极为自然。其实,在整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阿迪契基本上很少雕琢,遣词造句也并不过分煽情华丽,但正是因为这种摒弃了雕琢的清丽之感,让这部小说清新而脱俗。

  观察作者阿迪契的履历,她成长于尼日利亚南部的埃努古一个中产家庭,这使她的文学创作源头上具备了本土性,后在尼日利亚大学学习医药学的经历使她观察事物具有一种“医生的悲悯情怀”,然后在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学习传媒学和政治学又使她的文学事业具备了全球视野国际眼光,最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创意写作的文学学士学位使她的写作生涯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呈现为一种轻盈而灵巧之美。她的处女作《紫木槿》再一次向读者昭示了:落后与非中心的国家同样拥有出色的“说书之人”,而且他们的声音不应该被埋没。

  很长时间以来,世界文学的版图一直以欧美作家占据着显要的位置。近年来,“重写文学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非发达国家作家的优秀作品必将会更多的被世界主流文学圈所接纳,世界文学共和国需要这样的“百花齐放”,这朵“紫木槿”必将会产生日巨大深远影响力,就让我们静静等待这自由之花的悄然绽放吧。

  《紫木槿》读后感(二):抵达之前,必经痛苦

  ——读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紫木槿》

  提起尼日利亚籍作家,前有“非洲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沃莱·索因卡,后有以《饥饿之路》获得布克奖的本·奥克利。如今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日渐崛起,是尼日利亚最有前途青年女作家,并被称为阿契贝在21世纪的传人。

  阿迪契197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后在美国求学并居住在美。2003年,因其长篇小说处女作《紫木槿》获得2004年英国橘子小说奖的提名,在国际文坛暂露头角。

  《紫木槿》以20世纪90年代尼日利亚动荡的政治局势背景,通过15岁的少女公康比丽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中产家庭在文明冲突下的撕裂、瓦解的故事,其中蕴含的文明冲突下的尼日利亚之走向命运引人关切

  与阿契贝以拳击手般的文字,呈现史诗般厚重的非洲悲剧不同,阿迪契的《紫木槿》更注重人性的展示,从日常生活切入,通过拥抱与疏离的方式,以家庭(家族)的冲突、个体挣扎微妙地切入尼日利亚的政治、社会,其核心命题依然是文明冲突下国家命运走向和社会信仰的重建。

  在小说中,父亲尤金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角色。他笃信天主教徒慷慨大方,救助贫困,痛恨暴政,极具社会声望。在政治高压下,他主办的报纸是“唯一敢讲真话的报纸”。然而,在家庭中,他却似暴君,要求所有家庭成员遵循宗教戒律,稍有差错,即以暴力管教,手段残忍令人发指。每次惩罚完毕之后,他又异常悲伤,仿佛他的爱被辜负。本应温暖和谐的家庭,处于宗教狂热下的窒息状态

  分析人格分裂的父亲尤金,我们能看出作者阿迪契的洞烛幽微。尤金从小就接受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洗礼。他个人成功使其对西方文明笃信无疑。他渴望建立一种建立在西方信仰和文明基础上的秩序引导国家抵达“胜利”的彼岸。于是,他将崇尚部落传统文化努库爷爷称为“异教徒”并拒之门外,有了“合理”的解释

  显然,作为“殖民产品”的父亲尤金反映了西方文化对尼日利亚的深远影响。然而,正是西方文明对传统文明的极端偏见瓦解了家庭,使父亲尤金的理想成为一座空中楼阁、无立足之根基他的理想坍塌和家庭悲剧折射出尼日利亚现代化进程必然经受的痛楚

  阿迪契四两拨千斤,以女性特有的轻巧,真切扎实地呈现了文明冲突在尼日利亚政治、社会、家庭中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除了体现在父亲尤金的焦虑、痛楚和梦想破碎之中,也体现在代表传统力量的努库爷爷的感人哀伤的祈祷之中,以及作为开明的知识分子代表——姑妈面对饥饿、政治腐败而进行的软弱而无望的抗争中。

  小说向我们昭示:西方文明如果以偏见的方式强行植入,并不能让混乱的尼日利亚获救。非洲信仰的重建必然地根植于这片土地,根植于扎根于此的传统文化,根植于稳定的家庭,根植于健全的人性。正如阿迪契在小说中写道:“有些人认为我们没法主宰自己,因为在仅有的几次尝试中我们失败了;好像那些今天成功掌控了自己生活的人都是头一次就成功了似的。”

  小说中,受姑妈自由宽容家庭氛围影响的哥哥扎扎,是小说隐藏在灰暗中的不可忽视的存在。他隐忍、勇敢、坚强乐观富有责任感,是妹妹康比丽可信赖和依靠对象,预示着尼日利亚的未来。这未来虽遥远路途曲折,抵达之前必经痛苦,但它终究在试错中日渐清晰

  《紫木槿》读后感(三):去康比丽家作客

  文/夏丽柠

  有生之年,如果有机会去一趟尼日利亚,我想请阿迪契带我去康比丽家作客。阿迪契生于1977年。而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康比丽十五岁。屈指算来,她俩现在都已人到中年。

  肯定有人会问我怎么认识这两位尼日利亚人的?说出来,或许你们会觉得奇怪。我读《紫木槿》时,认识了她们。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是作者,该书是她的处女作。康比丽是阿迪契书中的女主角。我与她们在纸上神交,并未真正见过。

  我边阅读边试图猜测康比丽的样子是怎么塑造出来的:是一个纯粹虚构人物,还是数个尼日利亚女性的集合?或者这个女孩身上有一部分作者自己的影子?纵然想法千万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是喜欢上康比丽了。

  记得某位文学教授说过,一本小说的好坏,取决于你是否愿意与书中的主角交朋友?我愿意。虽然小说中没有过多地描绘她的外貌,但是青春都是美的,都有徐志摩“让我花掉一整幅青春,用来寻你”的豪阔。

  “紫木槿”,让我多少可以想象出女孩的模样。木槿花朝开暮落,时而灿烂,时而寂静。它的花语是:温柔坚持。康比丽正是一个默默忍受父亲的暴力,却仍在忍韧地坚持自我的好姑娘。闭上眼睛,眼前会浮现一个头上扎满细密辫子脸庞油黑却眼睛明亮的康比丽。她冲我微笑,微微地躬身,明显受过良好家教

  我却急于拉住她的手问:父亲尤金死后,家里过得怎么样?哥哥扎扎从狱中释放回家后的这些年,他们快乐吗?移民美国的伊菲欧玛姑妈一家还好吗?有谁为远在天堂的努库爷爷,用他最爱的伊博族语做祈祷? 我不确定去康比丽家作客,算不算是一个充分理由,促使阿迪契带我还乡。因为19岁那年,她由尼日利亚赴美学习,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创意写作的硕士学位后,定居康涅狄格州。可在她近年创作里,我明显地感觉到她的“思乡”。

  迄今为止,阿迪契共有三本翻译成中文的小说。除本书以外,还有长篇小说《半轮黄日》,主要讲述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的尼日利亚内战。那是一场牵扯种族与宗教纷争战争。在《紫木槿》中,康比丽的父亲坚持极端宗教信仰,因为努库爷爷至死仍乐于笃信伊博族传统信仰,他不惜割断与父亲的亲情,这种行为多少受到了内战影响。那场内战影响了尼日利亚一代人。然而,在短篇小说集《绕颈之物》中,阿迪契将视线投射到尼日利亚本土人、在美国的尼日利亚人,意在刻画他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自我。

  与非洲其它国家相比,尼日利亚是一个盛产文学的地方。比如老一代的“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阿契贝,亦或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因卡,都是非洲干涸土地的骄傲。他们谴责暴政,痛斥腐败,文学在他们手上,宛如刀枪,直戳社会问题的痛处。 可作为尼日利亚的青年作家,在用哪种方式向世界表述尼日利亚人真实生活的时候,阿迪契的着眼点与前辈们不同。阿契贝的《神箭》也是探讨伊博传统与基督教,在现实生活中即相互融合又排斥的问题。可阿契贝是通过考古学家、殖民官员文物收集的历史视角来写,而阿迪契则是透过一个十五岁少女的所见所闻身体感知与读者沟通交流的。相较之下,我更喜欢跟着康比丽一起走进尼日利亚,走进成功商人尤金的家,走进少女康比丽的青春世界……

  我一直在问自己,那么渴望去康比丽家作客,最想做的是什么?

  我要吃女佣西西做的饭。就像书中写的那种,“午饭是甘薯泥和苦叶汤。甘薯泥吃起来很滑很细腻,西西做得很好,她把甘薯用力捣碎,加几滴水到研钵里,她的脸蛋也跟着捣杵嘭嘭的响动一起颤抖。汤很浓,里面有大块的水煮牛肉、鱼干和暗绿色的苦叶叶片。” 如果能有爸爸厂里生产的“威化、奶油饼干、瓶装果汁香蕉片”就更好了!嗯,尼日利亚的家庭传统饮食不错,看书的过程直流口水。真想有幸一次将尼日利亚布丁慕阿慕阿、主食加里、杂菜饭、椰子饭、炸鸡、蒸甘薯吃个够!当然,要是能来杯棕榈酒就更完美了!

  不过,想想爸爸尤金的样子,我还真有点不寒而栗。一个狂热宗教主义者、一个因妻子儿女未对宗教表示虔诚笃定而暴力殴打惩罚、一个为了报道真相寻求自由的报业老板、一个热心资助穷人的虔诚基督徒……爸爸身上的标签太多了,以至于在字里行间,你可以听到他人性撕裂的声音。而在小说的尾声,爸爸被毒死了。他邪恶灵魂是否依然萦绕在康比丽的家里,挥之不去?因为他应该知道凶手是谁!

  当然,我最关心的是康比丽有没有嫁给阿玛迪神父?爱情不该因地域、文化和信仰而被折断。康比丽明明听到了神父心跳的声音,而那只搭在她肩膀上的手掌,尚存有爱的余温。忧郁敏感多情善感的康比丽这样描述与神父在一起的日子:“我微笑过,奔跑过,也放声笑过。这份轻松实在甜美,我简直在舌头上也感觉得到,像熟透的腰果的甜香。”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替康比丽笑了。她恋爱了。

  纵然去康比丽家作客是场梦,我也情愿梦不醒。在书的最后,康比丽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在阿巴种一些新的橘树、扎扎也种一些紫木槿,我还要种些仙丹花,我们可喝花蜜。” 然后,她抱住妈妈笑了。

  正是橘树、紫木槿、仙丹花、花蜜和康比丽装饰了我的梦。从此,我多了一个远在尼日利亚的好朋友。愿她今生幸福。

  转载请豆邮联系

  《紫木槿》读后感(四):比反抗更勇敢的事情,是有尊严的活下去

  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尼日利亚,不只有古老的文明与原始的信仰。严歌苓曾在首都阿布贾看到了建筑史上各种文化的实验品,“黑非洲的眼睛”沃莱·索因卡与“非洲文学之父” 钦努阿· 阿契贝的书写则让人们看到了这片土地上旖旎风景之外的种种冲击与矛盾。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宣布独立的尼日利亚,注定是一个有故事发生的地方,《紫木槿》所讲述的故事,便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政变背景下的尼日利亚。

  故事从少女康比丽的视角展开,随着父亲、哥哥、母亲、姑妈、祖父等人物的出现,一个尼日利亚资产阶级家庭中的矛盾在压抑中被展现出来,而所有因矛盾而受到的伤害,都只是悲剧的前奏。

  在社会环境中,父亲处于政变的漩涡,他是人们口中“最好的雇主”“最伟大的人”“正直的人”以及“最勇敢的人”,然而在家庭中,父亲则是一个绝对规则的制定者,康比丽、哥哥和母亲必须完全服从父亲极度严苛的管制,一旦违背父亲的规则,便会被父亲以暴力的方式进行惩罚。这种极端的管教方式使这个家庭形成了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父亲毫无疑问是被孤立的一方。

  被孤立的个体,往往是群体中最为强大且专横的人。而作为家庭中的弱小者,康比丽与哥哥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克制的状态,克制爱,克制依赖,以及彼此交谈的自由。他们以此来维持这个家庭表面的和谐,小心翼翼,胆颤心惊,直到姑妈出现。她像夜晚与黎明之间某种特别的存在,使姐弟俩与他们的母亲清晰地认识到父亲一直以来对专制与暴力的沉迷,同时也恍惚看到逐渐光明的未来。

  于是,康比丽与哥哥两人开始了与父亲的反抗。与哥哥相比,康比丽的反抗是静默的,但反抗本身就是弱小者最为激烈的行动,一点点静默的反抗也可以改变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命运,最终导致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紫木槿》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处女作。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在尼日利亚的女性,作者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以平和的叙述方式呈现了整个故事,同时通过故事里的冲突与转折呈现出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尼日利亚的困顿与动荡。

  在小说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父亲与姑妈会说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和伊博语。父亲通常说英语,只有在愤怒到很难控制情绪的时候才会说伊博语,而姑妈则用伊博语和康比丽的母亲交谈,并用伊博语称呼家人。两人的反差还体现在祈祷这件事情上,父亲更为关注尼日利亚的平安,祈祷时,通常先为尼日利亚祈祷,而后依次为家人祈祷,姑妈则更注重为家人祈祷。从一个家族中同辈人两种巨大反差的态度中,我们不难看出尼日利亚的古老文明与原始信仰在漫长的殖民历史后,仍然经受着冲击。

  在这冲击之下,重建人的尊严成为一件重要且困难的事情,建立自我意识进而实现自由。在躁动中,姑妈一家选择离开,成为远方的异乡人;康比丽一家则在自我摧毁的基础上,开启了新的历程。他们与小说中的父亲甚至生活的环境对抗,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曾经丢失的尊严的过程,他们让家与生活不只是真空般抽象的存在。

  比对抗更勇敢的事情,是有尊严的活下去。复杂的生活使人们无法明确回忆起,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丢失了尊严,但人的自我完善往往通过自我摧毁来实现,这种摧毁往往意味着人们需要推翻已经建立的固有认知以及情感的依赖,疼痛如蝎子蛰痛自己。或许这正是阿迪契对尼日利亚的祈祷:疼痛伴随着希望,疼痛必将与疼痛交融。

  《紫木槿》读后感(五):滚烫的父“爱”

  “我”完美达到父亲要求的时候,他会允许“我”轻啜他滚烫的茶水。那一度使“我”欢喜,被烫疼的舌头是父爱的印记。成为完美的女儿,“我”不能考除了第一之外的其他名次,要完全按照父亲的日程表安排一天的时间,当最虔诚最纯净的天主教徒,拒绝异教徒的一切,包括祖父在内。忤逆父爱的后果是严重的。母亲房间里传来敲打声之后,她会带着一只青紫的眼睛默默擦拭陶瓷小人;一张祖父的遗像让“我”内脏出血、肋骨骨折;扎扎的小指在年幼的一次“训诫”后,从此弯成了门槛的形状。

  这个用尼日利亚少女略带天真的口吻叙述的故事,是暴力和梦幻的残忍对比,几乎不用称作暗喻,因为大环境和家庭之间的类比,已经呼之欲出了。少女的温驯带着血腥味,但这又不是那种绝望的呐喊的斗争故事,反而神奇地显得格外清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紫木槿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