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10篇

2018-04-26 21: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10篇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是一本由[美] 南希·戈德斯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一):既来之,则安之

  这是一出有关阴谋爱情权势历史大戏,都说戏剧来源生活,阿佳妮演绎的玛戈皇后固然是美得让人惊心动魄故事也是动人一塌糊涂,但真实远比影视剧还要精彩得多,也肯定远比南希•戈德斯通笔下的故事还要刺激,我们无法穿越过往去窥探真相的分毫,但南希•戈德斯通的《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法国历史变迁的窗口,透过这方多面镜,我们可了解到当时的风采一二。

  对于这种人物传记,最初我认为这是一本充满传奇故事的小说类读本,所以刚开始我并未对其中有多少历史真实报太多的想法期待,但当我翻开这本《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从开篇罗列的多幅真实再现法国历史的风格油画,再到传记当中穿插得天衣无缝的历史事件阅读时候甚至一度怀疑,是否作者穿越到当时,去见证过玛戈王后的传奇经历也就是说, 作者严密谨慎的历史背景是确实震惊到我的,后来翻阅作者履历时,方知她专注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历史与王室传奇的研究,其作品也基本囊括了欧洲多位传奇人物和各国王室的发展

  那真实又丰满,吸引无数人注意的玛戈王后的爱情,亲情,或是成长经历了什么?或者法国中世界王朝又经历了怎样的风云诡谲?我们跟随着故事一起去看看。

  无论哪一个王朝都不会很是太平,掌权更替,党派纷争,王族内斗等,这些矛盾从来不分国界地放之四海皆是如此,中外向来都如此,法国亦然。当时的法国,身处在新王朝尚未稳固,玛格丽特的母亲凯瑟琳一心想要执掌摄政大权,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成王败寇向来如此,若是无权便无法保全家族荣誉。 在这动荡不安的背景当中,各路党派纷纷想要推立己方人选上位,还有尖锐无法调和的宗教矛盾同样令人惊讶,欧洲教皇统治历史由来已久,宗教信仰与王位更是休憩相关,对于“宗教”的矛盾自然首当其冲的,于是在本书漫长朝代更迭中,无法平息的宗教矛盾一直在进行,从未停息。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写法国历史,是一部恢弘大气的历史展图。其中各种大事件均包含在其中,新教徒纳瓦拉王储亨利与天主教徒玛格丽特的婚礼、王后凯瑟琳的摄政统治、瓦西大屠杀、圣巴托罗缪之夜、胡格诺战争经过系列的事件之后,王位意外地落入波旁家族手中,玛格丽特的丈夫亨利成为波旁王朝建立者亨利四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真实地记录在了这本书当中,其中贯穿全文的便是一个女子——玛格丽特•德•瓦卢瓦。

  玛格丽特的一生在我看来,是充斥着爱的渴望与成全的纠缠一生,这样的她,注定一生都为情所困。从小时候渴望来自家庭亲人的爱,再到成人后渴望来自爱情的温暖和朋友社会关心,可以说玛格丽特就像一个缺乏爱的小孩,都说越渴望就会越害怕失去,所以对于仅有的温暖或是委屈承受便是理所当然了,这便是成全。会因为害怕而成全母亲的看似蛮横的和亲要求,会因为害怕而承担兄长和家庭的无情,会因为害怕在婚姻中折返不休,也会因为害怕而维护丈夫和家族的荣誉,所有的一切大概都源自于爱吧。

  历史成就了玛格丽特,同时也成就了无数人,但换句话说,有了他们,历史才有这般绚烂吧。我们无法去臆断史实的是是非非, 也无法揣测玛格丽特当时的真实内心,但我相信她是一个多情又渴望爱的女人,却总是被情所困所扰;一如历史阻拦不了滚滚向前的脚步,却总又被这无法拒绝浪潮而忧心,如出一辙

  既来之,则安之,是为永恒处世之道,是为历史教给我的真理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没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小孩。”

  “母爱伟大的!”

  我想,如果能穿越回16世纪的法兰西,你对着玛格丽特说这两句话,她可能会翻翻白眼,然后叫人把你拖出去。

  权力之下,母女情算什么呢?!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身为王室的公主,你得到王室的庇护,那么你的使命就是守护这个王室。”

  玛戈在自己喜欢的人被逐出朝廷,被迫要嫁给表亲纳瓦拉的亨利时,应该收获了不少如上的劝告。

  跨越几个世纪之后,我们无法深入感受当时玛戈的待嫁心情和她那桩交易婚姻的状况,只能从文字记录里寻找些细枝末节

  “要使每个法国农民的锅里都有一只鸡。”

  这句话源自这场婚礼的男主角——波旁王朝的创建者——亨利四世(法兰西,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这位君主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纳瓦拉国王到入继法国大统,建立波旁王朝,结束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蒸蒸日上的法国。

  看似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人生背后实则隐藏着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这一切要从1572年8月18日那场意义深远的婚礼说起:

  这天人潮涌动,对巴黎市民而言,王室婚礼的吸引力非同一般,而新娘——19岁的玛格丽特更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美的美人”。据说查理五世的私生子——西班牙贵族堂·胡安在一次正式的国务接见后如此评价:“那位王后的美,与其说是属于人间,不如说是属于上帝的,与其说是来拯救男人,不如说是来诅咒毁灭男人的。”

  亨利是胡格诺派,而玛戈信奉天主教。胡格诺派曾袭击天主教堂,以摧毁偶像名义捣毁了珍贵的遗物和雕像;他们拒绝参加弥撒,并且公开反对宗教游行。

  令人费解的是,玛戈的母亲凯瑟琳·德·美地奇执意要促成这桩婚事。为了促成这桩婚事,她花了一年多时间平息所有反对意见

  纳瓦拉国王——亨利四世和其胡格诺派随从不愿进入天主教堂:

  ——没问题!婚礼可以在教堂外搭建的露天平台上举行!

  教皇不愿特许玛戈和胡格诺派异端成亲:

  ——美地奇在婚礼最后时刻挥舞羊皮纸宣称她得到了特许。

  纳瓦拉国王的导师科利尼想要纳瓦拉国王和伊丽莎白一世结婚

  ——美地奇利用许多条件特权使得科利尼不再从中作梗。

  美好一点,是美地奇单纯想要女儿幸福(才怪!),这场婚礼并非两位当事人的互相爱慕而生。尽管在公开场合,这次婚礼被宣称试图弥合宗教冲突带来的创伤。但实际上——

  五天之后,科利尼被刺身亡,参加婚礼的胡格诺派被追杀,巴黎城中血流成河,这就是法国史上最骇人听闻的一幕——圣巴托罗缪之夜。

  24日凌晨, 以教堂的钟声信号,全城的武装的天主教徒保卫团出动了,这事先都是准备好的,他们带着白臂章和带有白十字的帽子,向尚在熟睡的新教徒们发动了袭击。

  当夜巴黎血流成河,死掉的新教徒的数量是有争议的(就像台湾现在说的1.28万死伤人数有争议一样)各个立场的人都有他们自己数字,有人说当晚死了2000,有的说3000,还有说6000的。以后的几周,这种屠杀扩散到法国各地,死亡人数一般来说历史学家们认为是70,000人。

  这并非偶然的冲突,而是精心策划结果无辜的玛戈被当做诱饵,这场盛世婚礼也只是为了引诱胡格诺教徒前来送死。

  美地奇送给了自己女儿一场血色婚礼。当一位浑身是血的陌生人走进她的房间时,玛戈才明白母亲使自己身处极度危险之中。

  作为皇室成员,玛格丽特成为了政治婚姻的牺牲品,是其母亲美地奇的政治砝码。

  屠杀刚结束,新的阴谋又出现了:美地奇王后的目标不止是胡格诺派,更想要清除胡格诺派诸侯,但由于玛戈是纳瓦拉国王的妻子,他们不便下手,策划者向美地奇王后提议,让玛戈和纳瓦拉国王离婚

  玛戈从一开始就抵制这场婚事,如果能结束婚姻,她就能摆脱不爱的丈夫,或许可以找到一段真正的感情。但玛戈不想成为另一桩恶行的工具,她和她的丈夫都是受害者,胡格诺派诚心诚意前来祝贺,庆祝自己成为他们的王后,却遭到无情的背叛

  玛戈对最近的所见所闻感到震惊,她不愿参与这件流血事件,她想要保护亨利,于是拒绝了美地奇的提议,拒绝宣布自己的婚姻无效,同时她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亨利,亨利在险恶环境中步步惊心,接受了玛戈的宗教指导……

  如果按套路,玛戈和亨利会惺惺相惜,滋生一段浪漫的爱情……

  但实际上,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远。玛戈的一生都被丑闻、阴谋和悲剧所围绕。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三):波旁王朝的引领人之《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有感

  提到法国的波旁王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法国的大革命,想到了拿破仑存在的时候波旁王朝是多么的狼狈不堪。但是在收到这本《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的时候,我对于波旁王朝本身也兴起了兴趣。我在看本书之前就比较感兴趣的是波旁王朝到底是怎么开始的?而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本身的崛起有哪些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而这本书就为我解答了这些疑惑

  本书是由美国作者南希·戈德斯通编撰,南希作为一位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畅销书女作家,其写作专注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历史与王室传奇,所以本书里面讲述主人公玛戈王后的事迹还是可信度蛮高的。

  本书正文编排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在正文部分开始之前,首先作者在引言中将玛戈王后与亨利的结婚大典的情形进行了描述,并且在引言中点出了玛格丽特此次婚姻中令巴黎市民及玛格丽特本人都不太愉快的原因。在巴黎市民来看,由于巴黎市民绝大多数均为天主教徒,而玛戈的未婚夫却是法国新教徒的首领-纳瓦拉国王,这在当时宗教深度影响政治的时代,这样的结合可以说要么用意是想要求天主教和新教借此能够讲和,但不管怎么说这对于玛戈来说这次婚姻可以说完全就只是一场政治联姻,因为玛格丽特真正中意的是朝廷中天主教势力的首领吉斯公爵亨利,可以说这场婚礼从一开始在作者的笔下就可以说得上体现出了很多复杂及为后面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可以说从引言开始这本书就充满了看点。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就介绍了这次婚姻的决定者——玛戈的母亲凯瑟琳,为什么凯瑟琳在安排玛戈的婚姻对象上这么坚决,明知道玛戈喜欢的对象是吉斯公爵,为什么还要排斥吉斯公爵?到底为什么凯瑟琳对天主教派的吉斯公爵家族这么防范,是因为教派信仰问题吗?但是凯瑟琳原本也是信奉天主教的,所以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在第一部分里面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交待,在这里面我看到了其实作为凯瑟琳,她的一生也是非坎坷,充满不幸的。而这一切又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女儿玛戈,究竟到后面这种影响会让玛格丽特如何发展,这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到。

  在这本书中我能有的感慨就是,宫廷中的生活真的是没有亲情,只有利益,这样的环境下玛戈王后能够做到这一步真的是很厉害的了,推荐这本书给对中世纪历史感兴趣的人阅读。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四):天生丽质难自弃

  -玛戈王后的身份

  她是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所以首先她是公主。她的妈妈是个意大利人,美第奇家族的人,表舅是教皇克莱门特七世,也是他撮合了她父母的婚姻(她妈妈属于高攀,因为她的父母不是王族)当然无一例外的政治婚姻。

  她排行最末,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大哥佛朗西斯(妻子是苏格兰的玛丽)当一年法王就驾崩了,二哥查理九世,三哥亨利(亨利三世,玛格的一生之敌),弟弟弗朗索瓦大公。

  她的丈夫,纳瓦拉的亨利,纳瓦拉国王,她的表亲(玛格的爷爷和亨利的奶奶是亲兄妹,真乱!),她属于下嫁 ,大国公主嫁给小国二公子

  -玛戈的身世

  玛戈在七岁时,父亲也就是亨利二世驾崩那年,其母为了逼迫信仰新教的安托瓦内(纳瓦拉亨利的父亲,玛格的公公放弃摄政资格而将玛格许配给他的次子。

  -玛格的婚姻-

  玛格的婚配已经是其母凯瑟琳的政治筹码,而她的婚礼则是老太后屠杀胡格诺们的阴谋,婚礼五天后,法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天,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一开始的婚姻就蒙上了悲剧的阴影,纳瓦拉的亨利从来没有爱过玛格,婚姻名存实亡,亨利第一个情人福瑟斯是玛格的侍女,还有黛安,玛格救过亨利四次,亲手扶他坐上法国王座,换来的是协议离婚,而后取了美第奇家族的玛丽。当然,玛格一直不孕也是重要的原因,不然本来法国公主可以成为真正的法国王后的。

  -玛格王后的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其兄亨利和其母凯瑟琳都算她的一生之敌,她最困难光景,在乌松城堡等待着敌人,也就是母亲和哥哥的死刑审判,像她的嫂子玛丽一样被处死,这时她的丈夫诡异的救了她,喜剧般反败为胜,随着老太后病死,亨利三世遇刺身亡,纳瓦拉的亨利成了国王,玛格成了真正的法国王后,尽管是法理上的。

  -玛戈的爱情-

  玛戈和亨利没有爱情,只有恩仇,她救亨利四次,换来的是一纸离婚书。玛格有四个情人,吉斯公爵,拉.摩尔,骑士道比阿克。

  -玛戈的结局-

  相对和她关系密切的人,她的父母,兄弟情人和丈夫,她是唯一寿终正襟的。她的父亲决斗中被刺中眼睛伤口发炎而死,大哥,弟弟和母亲病死,哥哥亨利三世和丈夫亨利四世遇刺身亡,她得以安享晚年,荣华富贵,安静平和,与世无争的离去。

  她,玛戈王后,美丽聪慧,曾经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女人。她激情似火,她善良仁慈,在宫廷政治的波诡云谲中,始终不用性作为武器。她很早就注定了政治的悲剧的婚姻,却不肯接受命运的安排,终其一生都在奋力争取主导自己的人生。

  因此,她是自由的、宽容的、智慧的和勇敢的。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追求和平的法国玛戈皇后

  当看到此书的封面之时,读者的眼球顿时被优美的设计所吸引,暗自猜想这幅画作的作者该是哪位艺术大师?顺便,也想象着书的内容,应该拥有众多的绘画插图,再简单穿插着短短的图文介绍,无疑应该是部艺术类图书。

  待翻看图书,才发现书中涉及到的彩色画作区区才四张纸而已。内容主要呈现着法国瓦卢瓦家族的辉煌,同时讲述了玛戈皇后(Marguerite de Valois )一生不平凡的经历。

  此书在出版之前,凑巧欣赏过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画作《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Marie de' Medici cycle),该画作共有24幅之多,暂居卢浮宫整整一个大厅,为玛丽于1621年委托鲁本斯以她的一生的经历为主题创作,而玛戈和玛丽先后都成为了亨利四世的妻子。

  玛丽作为年幼的路易十三的母亲,在刚刚加冕法国皇后的第二天,就遭遇到亨利四世被刺身亡。也开始了摄政的生涯,自然,拥有王家血统的玛戈皇后,曾经是亨利十四的旧妻,完全可以通过政变等等拥有一定的权力,只是和平是玛戈皇后的心声,她说过:“我没有野心,也不需要野心,我就是我”。

  此前,对法国宫廷并不了解,太多的“亨利”,太多的同名贵族,通过阅读此书,算是收获了不少的认识。挺叫好的是,此书中将出现的各色人物,为了区分不同的中文名称,都注明了英文姓名。只是穿插在书中,查找起来并不方便,如果此书再版时,建议能加入中英文姓名对照附录。

  淫乱的宫廷生涯,摄政太后、玛戈皇后的母亲凯瑟琳(Catherine de' medici)为让宫廷充满着青春活力,招来众多“小可爱”的美女,吸引着来访的客人,让客人沉迷其中,对法国宫廷的生活充满着向往。不仅仅皇帝好色,整个宫廷贵族就是如此,处在此种,连玛戈皇后也不能避免,也有许多的情人跟在身边。

  另外,总想象着近亲结婚的不良后果,然而看着凯瑟琳大家族的族谱,暗自为法国皇家的人脉叫好,那么多的皇帝,那么多的皇后,难道人丁不兴旺么?待细细品味,才发现有些并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整个家族陷入无子的境界,像弗朗西斯国王更是有严重的生理疾病。玛戈皇后也没能留下自己的后代,否则亨利四世又怎能另娶玛丽皇后呢?

  玛戈皇后具有沉重冷静、美丽漂亮的风范,只可惜被迫嫁给亨利四世后,两人之间并无任何的感情。法国的皇后,有的远观好富贵,近看好可悲。只是玛戈皇后仍是想让婚姻维持下去,关心着亨利四世。直至波旁的亨利当上国王之后,成为了亨利四世之后,拥有了国王的权利,才和玛戈皇后离婚,和玛丽组建了新的皇家家庭。

  作为皇后,看着瓦卢瓦家族的家谱,看着他们的生活年代,很是羡慕,高高在上的法国皇后。然而,实际的结果呢?悲惨不和的婚姻,四处逃跑的生涯,弟弟无奈的合作,哥哥有意的陷害,年龄慢慢的成长,宫廷高贵的青春,臃肿肥胖的中年,重回关注的回归,深受爱戴的王族,追求和平的理念,高高兴兴的晚年,玛戈皇后终于可以渡过快乐的余生。

  挺好看的传记,让我了解到沉浮不断的波旁王朝和高高在上的玛戈皇后。只可惜此书限于篇幅,玛戈皇后的后半生写得弱了些,作者完全有能力将内容再扩展些,写出上下部或者上中下三部等等。另外,我该去找找大仲马的《玛戈皇后》,亲自看看大仲马笔下的皇后到底是咋样!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六):一出活色生香的法国宫斗大剧

  这本书是在多看阅读上8本打包购买的,随便翻翻感觉还挺不错。

  玛戈王后的故事在1550-1600年期间。当时英法百年战争早已经结束,但是法国并不太平。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引领的宗教改革也传播到了法国,很多人改信了新教(称为“胡德诺派”),但是大部分人仍信仰天主教,双方互视为异端,社会严重分裂,内战一触即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刚成年的玛戈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的几十年,她亲历当时法国的重大事件,见证法国一步步从内战走向宗教宽容,以及瓦卢瓦最后几个国王的死亡、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年幼登基。

  最大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传主的经历来看,她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历史的旁观者而非推动者。她的权力和影响力远没有她的母亲凯瑟琳王后那么显著——这个女人作为“太上皇”垂帘听政几十年,就像天朝的慈禧或武则天。但是她作为天主教的信徒,与新教徒的丈夫(同时也是远房的弟弟)结婚,这本身就带有宗教宽容的寓意。而她本人也为这个目标奋斗。

  二是她所代表的女权主义精神。在风云际会的大历史中并不愿做一件附属品,而是努力追求个性独立,特别是在丈夫登基后,主动申请离婚,并扶植他平稳地接管权力——这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到的事。她对天主教信仰的坚持,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大雾),在乱世中贯彻自己的信念,并且策划了一场失败的政变,这让她区别于普通的贵妇小姐,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三是法国的宫斗跟我们天朝也差不多,嫔妃争宠、夺娣,宫内宫外的纵横捭阖,各种高尚的卑鄙的手段,该有的一样不少。看来,有王宫的地方就会有宫斗,这是跨越地理和文化的人类规律。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七):坚强背后的辛酸——《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书评!

  法国的历史和文化在大仲马与小仲马的笔下相得益彰,尤其是广为人知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的《玛戈王后》。

  如果一部历史传记类的文学作品里面提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没有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查询的详尽和充实,那么它就注定是失败且不予置评的,可此书《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却做到了这难能可贵的一点。

  书中详细纰漏和介绍了法国于1562年3月1日的震惊全国的暴力屠杀事件:瓦西大屠杀。这场大屠杀点燃了信仰之争的火药桶,天主教派与胡格诺派的宗教战争的熊熊大火随即燃起。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屠杀的人数将近五六百之多,其中有许多妇女和儿童。可见,为了争夺和证明天主教派在法国的唯一性,后果多么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

  宗教改革一直在法国全国各地持续发酵,直至今日也仍没有确切地消息和头绪指明宗教信仰的方向。

  玛戈王后的母亲凯瑟琳·德·美地奇在亨利二世在世前的生活是非常不容乐观的,也可以说是残酷且令人不尊重的。她的子女没有受到凯瑟琳的一丝照顾和关心,相反,凯瑟琳一心扑向了政治的领域,乃至亨利二世去世后一跃成为国王的摄政,权势一度达到其预想的新高度。

  也正因为如此,凯瑟琳的女儿玛戈(玛格丽特)也最终还是步入了母亲的后尘,掌管天下,波旁王朝就此崛起。

  凯瑟琳渴望认可与支持,但她两面三刀的虚情假意对她日后的政治生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凯瑟琳大张旗鼓的全国旅行到与各地的王公贵族们和自己的儿女们联姻就可见一斑。

  作为一部描写女权主义的书籍,《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的美国作者:南希·戈德斯通无疑是为数不多的历史传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她,专注和致力于中世纪、近代早期的欧洲历史与王室贵族的传奇。

  作者的文笔厚重且不失耐读性,每段章节的开头部分始终引用马基雅维利的经典著作《君主论》为读者引导一二。

  本书既为读者丰富了波旁王朝前后的历史知识,也为读者们描绘了明争暗斗的宫廷险恶。

  不为利所动、不为权所扰!

  :)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八):瓦卢瓦王朝的终结与波旁王朝的兴起

  凑单买了一本书,看后感觉还不错。作者在经过大量考证,确保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把瓦卢瓦王朝的终结与波旁王朝的兴起这一史实写的故事性极强。尽管这本书的书名是《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但我觉得真正的主角其实是两个人:玛戈王后玛格丽特·德·瓦卢瓦与其母亲——瓦卢瓦王朝的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且从分量上来讲,凯瑟琳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本书聚焦于16世纪瓦卢瓦王朝末期法国王室的宫闱斗争,以及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宗教激烈矛盾与战争背景下的王室纷争与权力争夺。故事从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嫁给瓦卢瓦王朝的亨利二世,成为王后开始,直至瓦卢瓦最后一任国王,凯瑟琳的三子亨利三世遇刺身亡,由纳瓦拉的亨利四世继承王位,从而开启了波旁王朝为止。

  本书首先讲述了凯瑟琳如何忍辱负重,甚至不惜降尊纡贵,屈辱地讨好国王的情妇,以求生下王子与公主,保住自己的王后身份。在亨利二世辞世,凯瑟琳一跃成为王太后之后,凯瑟琳利用长子弗朗西斯国王执政能力不足,在最有实力的吉斯家族的支持下,接受管理国政的委托,逐渐掌握国家大权。

  在太后秉国期间,她主要关心的王室的利益,即儿子的王位和女儿的王室联姻问题,而非法国人民的福祉。在次子查理九世早逝的时候,她确保自己最钟爱的三子亨利能够依序继承王位。同时极力争取幼子弗朗索瓦能够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联姻,以期把英国王位纳入瓦卢瓦王室的势力范围。

  其次是通过努力,首先把长女伊丽莎白嫁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把幼女玛格丽特,也即本书的主角玛戈嫁给纳瓦拉的亨利国王。尽管纳瓦拉的亨利是胡格诺派的新教教徒,但出于利益算计,凯瑟琳仍竭尽全力,把作为虔诚天主教徒的玛戈嫁给纳瓦拉的亨利。在当时宗教矛盾异常尖锐,不断爆发宗教冲突,甚至发生屠杀和宗教战争的情况下,这一婚姻注定是不幸的。

  在权力、地位和利益面前,亲情、爱情,甚至人格都是可以交换或牺牲的。玛戈的一生都活在政治权谋笼罩的丑闻、阴谋和悲剧的氛围中。与其母亲一样,婚姻的不幸已经够糟糕的了,玛戈还多次面临生命危机,处于恐怖之中。凭借其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她一次次摆脱了命运的捉弄。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因无子嗣,且其兄弟弗朗索瓦也已早逝,王位由公开皈依天主教的纳瓦拉的亨利继承,史称亨利四世。至此,瓦卢瓦王朝结束,波旁王朝开始。实际上,瓦卢瓦王朝也是因卡佩最后一任国王查理四世无子嗣继承自卡佩王朝的。

  在纳瓦拉的亨利继承法国王位之后,玛戈又根据亨利的意愿和自己的现实处境,同意解除双方的婚约。解除婚约之后,两人的友谊反而增强了,并成为亨利四世的政治伙伴。

  玛戈的一生见证了瓦卢瓦王朝的灭亡,也促成了波旁王朝的兴起,也以政治上的无私巩固了新生的波旁王朝。

  全书260页,前半部分的翻译还不错,文字错误较少,后半部分文字错误较多。另外一个特点是,很多句子理应分为两个句子,却没有加逗号断句。还有个别情况,本为一个句子,却在中间加了逗号。还有,在103、105和114页,一回儿“雷兹”,一回儿“雷斯”,搞不清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有关文字错误的说明,详见亚马逊网站。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九):法国中世纪铁娘子

  最开始知道玛戈王后是从大仲马的小说《玛戈王后》里面,在大仲马的小说里既体现了法国古典浪漫等文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的历史环境和政治局势。但是想要正确评价这位法国中世纪的奇女子,必须首先了解法国当时的社会大环境,16世纪法国的胡格诺教派与天主教派开始了内战,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宗教战争,也是一场各派封建主以宗教分歧为借口,争夺政权的斗争,而处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心的玛戈王后的爱情便是以这样的政治宗教环境为背景的,最后,玛戈王后为了王室的荣誉而牺牲自己的爱情。

  但是当追求自由爱情的玛戈,被母亲凯瑟琳王太后当做政治筹码远嫁南方小国纳瓦拉国王亨利,尽管她曾经很坦白地承认她不爱她的丈夫,但是面对着矛盾冲突极其激烈的政治斗争,玛戈仍然成为丈夫在政治上最忠诚的盟友,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捍卫丈夫的利益。玛戈王后的婚姻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意味,她与纳瓦拉国王的结合,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联姻,是宗教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桩功利性极强的婚姻在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桩婚事人人都感到意外,有的看得清楚的人不免产生许多的想法,他们并不懂得新教派和天主派,在当时水火不容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言归于好。这桩出于政治和宗教目的而产生的婚姻并不能使纳瓦拉王后得到内心的满足,和纳瓦拉国王之间政治盟友的伙伴关系和玛戈内心所追求的充满激情的生活截然相反,当现实的冷漠与渴望的激情相冲突的时候,玛戈王后开始了与自己母亲反目,以及哥哥亨利三世对她的敌意迫使玛戈放弃优越生活,走上了反对瓦卢瓦王朝,扶助波旁王朝之路。

  玛戈王后作为法兰西王国的公主,她本人就必须为自己所在的显赫家族承担责任,为自己的国家履行自己的义务,甚至做出牺牲,她所生活的是一个政治动荡、宗教关系极其复杂的时代,宗教战争的爆发,权力的争夺,王权力量的极度衰落,要求她首先为国家牺牲的就是自己的婚姻,她与纳瓦拉国王的结合对于法国王室来说,可以使王国重建和平,可以吸引胡格诺教派的亲贵前往巴黎。而对这桩婚姻并不满意的玛戈还是让自己屈从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婚姻成为政治宗教斗争的工具,最终为了王室的荣誉,她还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爱情,在她身上最先体现出了一种责任感。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读后感(十):悲情传奇玛戈王后

  第一次知道玛戈王后,是读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的大仲马的小说《玛戈王后》。时隔两个世纪,美国畅销书女作家南希•戈德斯通的《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再次成为关于爱情、背叛、宫闱争斗以及政治权谋的史诗著作。

  作品既体现了法国古典、浪漫等人道主义的文化特征,同时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的历史环境和政治局势,但是玛戈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也是文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可以说,作品再现了法国史上永恒的传奇女性充满阴谋、背叛、悲剧的一生。

  作为一部历史作品,书中对新教徒纳瓦拉的亨利与信仰天主教的玛格丽特大婚、王太后凯瑟琳事实上统治法国半世纪之久、圣巴托罗缪之夜、胡格诺战争、南特敕令与法国统一等一系列16世纪法国史上重要事件进行了真实的还原。

  玛戈王后是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和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女儿。她有三个兄弟是法国的国王: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尽管玛格丽特爱着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但最终被强迫嫁给了波旁家族的纳瓦拉王储亨利(即后来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亨利是新教胡格诺派的领袖,这个婚姻是计划用家族关系来协调和融合天主教和胡格诺派之间的关系。然而这段婚姻才过了几天,在圣巴托罗缪之夜,凯瑟琳•德•梅第奇带动法国的天主教徒对数以千计的胡格诺派教徒进行了屠杀,史称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在婚典和骚乱后,亨利离开了他的妻子,逃离巴黎,回到纳瓦拉。而玛格丽特则被她的哥哥亨利三世控制,成为了事实上的困在家里的囚犯。最终她还是得到允许投奔到丈夫那里,在以后的三年半,玛格丽特和她的丈夫在波城过着被非议的生活。他们都有公开的情人,并且经常吵架。1582年,玛格丽特返回法国王室,但亨利三世对她的声誉产生了反感,强迫她离开王室。随后,她被亨利三世关押在城堡中长达18年之久。在长达7年的解除婚约的谈判后,玛格丽特写了她的回忆录。

  《玛戈王后与波旁王朝的崛起》尽管写的是历史,而法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也确实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新教徒纳瓦拉的亨利与信仰天主教的玛格丽特大婚、王太后凯瑟琳事实上统治法国半世纪之久、圣巴托罗缪之夜、胡格诺战争、南特敕令与法国统一,这些事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波旁王朝建立,纳瓦拉的亨利成为波旁王朝建立者亨利四世。但玛戈王后的命运确实贯穿始终的主线。

  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中,玛戈王后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法兰西文化的特质,也成为了法国文化中张扬自由与喜好浪漫的另外一个表现方式。玛戈王后一次次为了自己承担的责任而牺牲自己的感情,所以她的一生只能是一场悲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