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素手红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素手红尘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30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素手红尘经典读后感10篇

  《素手红尘》是一本由伊北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素手红尘》读后感(一):民国·女性·历史

  伊北写民国是一把好手。第一时间入手这本书,用了两天读完。我的感觉是,没有失望丝丝入扣情节,妥帖雅致文字烘托出了民国的动荡感,但是其中又有一丝优雅韵味。不得不感叹,民国是一个了不起时代,伊北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时代。小说是写家族故事,从晚晴到1949年,这个家族经历了一种凤凰涅槃式的蜕变。素手红尘的深刻在于写出了这种蜕变的复杂性,在变动不居的大时代,女人经历内心痛苦往往比男人还要多。但是她们有这能力消化掉。小说中女主角, 第一喜欢三妹,第二喜欢四妹,老二在开头就死了,老大是个可叹的角色,为了孩子,为了丈夫完全没有了自己。小说中的三部,各有各的韵味,第一部写晚晴到民国头十年,是一种古朴的感觉。第二部写大上海,那种旖旎出来了。第三部乘风破浪,非常犀利,像一把尖刀。但又有一种别致和令人无法呼吸精彩。喜欢这本书,在这个特殊日子里,读这本书,遥想另一个时代。

  《素手红尘》读后感(二):留人间多少爱,迎浮生千重变

  如果说精致,民国女人各有各的精致,那是一个博大的时代,但如果说再过一百年,民国女人里还能被拿出来说的,除了宋家三姐妹。恐怕也只有张爱玲和陆小曼算得上一代风流。张爱玲靠的是文才。陆小曼靠得是对于恋爱突破

  谈民国,恋爱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民国的恋爱具有反封建性质。尽管现在很多人认为陆小曼出轨徐志摩,那是奸夫淫妇,罪无可恕,但在当时,陆和徐具有先锋作用,陆小曼和王赓离婚,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都是开天辟地事情。尽管最后两人的恋爱是失败了,因为婚姻和恋爱毕竟不同,但对于后世的垂范作用,依旧不可忽视。

  看过《半生素衣》,素衣比喻清白的操守。 前蜀韦庄 《酬吴秀才霅川相送》诗:“夫君别我应惆怅,十五年来识素衣。” 金元好问 《自邓州幕府暂归秋林》诗:“归来应被青山笑,可惜缁尘染素衣。”这是作家伊北“民国传记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全书从不同角度为切入点,叙写了陆小曼的一生传奇。素衣比喻清白的操守。

  有趣的是,陆小曼在徐志摩去世之后,却和翁瑞午在一起,肉体上谈不上清白,但在精神上,她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徐志摩的前妻。她和翁瑞午也说明过这一点。

  在放浪与单纯之间,陆小曼没有选择中间道路,而是走在两个极端,她的信仰曾经爱情。这是她伟大地方。她的痛苦,恰恰因为信仰的破灭——爱情的失落。伊北的这部陆小曼的传记《半生素衣》,可贵就可贵在有态度,是一个文人写的传记。他后来写《蚤满华袍》,写张爱玲的后半生,避开了前半生,也是着力于张爱玲对于文学执著,立意巧妙

  更值得探究的,是陆小曼和翁瑞午的私生女的关系。这个私生女是翁瑞午和一个跟他学戏曲的女学生生的,生下来之后,没有名分,最后是陆小曼抚养她,一直到陆小曼去世。这个私生女现在应该还在世,她的故事,又是一段传奇。

  所以说伊北写的民国故事都有趣,因为你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不一样视角,不一样的民国,不一样的民国女性。他只写过一本虚构题材的民国故事,就是这本《素手红尘》,题记很有意思,叫“最美不过,凭一双素手,劈开那红尘”。素手劈红尘,多么有趣的比拟。民国,真是一个混沌的时代。红尘的提法也特别好,旖旎有味道,人间如果有情,就应该是红色烟尘

  《素手红尘》读后感(三):聒碎乡心梦不成

  以军阀时期,大家族尚家四个女儿,在乱世中各自不同的人生遭遇线索,《素手红尘》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满溢民国风土人情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大姐代表传统礼教下温顺女子形象。二姐以其坚韧不挠的性格成为一名勇敢革命者。三姐一直向往新女性生活,并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的精神。四妹则经历着从懵懂天真到爱恨分明的性格裂变。四个女儿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军阀混战、硝烟四起的年代,走着属于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

  三姐,后名罗筱秋,挣脱了封建家庭束缚,她说她想要的,“也只不过是遇到一场平等的、给予对方充分发展空间的爱情,然后,携手走入婚姻,相伴一生,但她也知道,这一切在眼下的环境中,是那么难,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恋爱中的自由,本身就带有革命性质。”为了寻找这个平等的爱情,和在爱情中的平等感,她像娜拉一样勇敢出走。她刚正不阿、肯吃苦、为了理想不妥协,筱秋确是新一代杰出女性的代表人物

  筱秋向往新女性生活,想要出去求学、渴望独立,而此刻,剧烈的家变,让一切成为泡影。在卓越的理想和薄凉的现实面前,她挣扎着在困境中闯到一条出路,想挣钱养活自己。成功入学时,她感觉“她是修行的蛇,褪去了皮,世界对她来说就是新的……头顶上有梧桐树叶,手掌似的交叠,阳光则仿佛从手指缝露下来,洒在筱秋脸上,一星,半点,都是时光印记。”生动描绘了筱秋轻快愉悦而对未来充满希翼的心情

  筱秋邂逅了爱情,但,她的爱情却是不平等的。在爱情与人性的平等之间,她决然得地选择了后者。筱秋毅然地出走,有着她深刻的哲学意义。同样的,在谣言四起的社会和追求平等的人性之间,她还是艰难地选择了后者。

  筱秋成为了一名璀璨的电影明星,“轮到她谢幕了,还是穿旗袍一身素黄,只是这旗袍尤其短,所以冶艳得不同寻常,梅卿低头,轻轻地鞠了个躬,观众鼓掌,再鞠一躬,又鞠一躬。观众差点涌到台上来。梅卿微微地摆手,享受着拥戴与荣耀。”一种戳清涟而不妖的气质,与台下狂热的拥戴相应程辉。读者不禁为她出污泥而不染纤尘品格叫好!

  另外,文字作为小说的载体,在本书中似一个个跳动音符,充满了灵动感。作者有着惊人观察力,比如描写欧阳夏—— “欧阳主编仍在改稿,趴在桌子上,握着一支钢笔,唰唰唰写着,他的头发跟戴眼镜的男人一样,耷拉下来一绺,这不但没有破坏他的形象,反倒增添了几许倜傥的色彩,她惊奇发现,欧阳夏的侧脸也那么有韵味,颧骨高得刚好,衬得瘦瘪的脸颊特别硬朗,嘴边的胡子,尽管寥寥草草,但格外有种男人气息,他微微探着头,眉头时不时皱起,像三叶草,还有他的眼睛睫毛那么长,对着光看,一根是一根,一夜的疲劳也阻挡不住这些小东西挥动翅膀。”这样精彩的素描,不但描绘出欧阳夏俊朗的外形,更衬托出筱秋对他的缱绻爱慕之情。

  之后在浩荡的革命生涯之中,她又重拾爱情,让生活之舟扬帆远航。

  我喜欢这句“文学是永不疲倦的流刑地”。在这部情节紧凑跌宕,文字简洁优美的小说里,读者体会到的不光是一个时代的再现,几个爱情交错、悲喜交加的人生片段的重演,更体会到在那段刀枪剑戟、烽火漫天的乱世中人们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彷徨与坚韧之心。

  最后想套用纳兰性德的这首词:“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献给那些曾经坚持理想而不顾风一更、雪一更,执着追求者、殉道者们。

  祝大家阅读愉快! 碧蓝天

  《素手红尘》读后感(四):一颗素心,半生艳异

  时光深处,风雨飘摇灯光打下来,尚静若惊鸿一瞥,款款登场,“那身段凹凸有致,虽然一身旗袍是最朴素的布面款式——淡棕色仿土布的,只不过料子细点儿,剪裁合体点儿,——可就那么一点儿,一下子把她给捧出来了,极素,却是极艳。”

  不知道眉是什么眉,眼是什么眼,是否唇如樱桃,齿如珠贝,看完整本书也找不到一丝具体描述古人推崇书画最高境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伊北写人物烘云托月但求神似,清淡一段话语滋味丰富,尚静若这个形象,从外表灵魂呼之欲出。极素却是极艳,这样矛盾因素在她身上交融得体自如,翻手覆手之间,行云流水

  尚静若低眉浅笑,淡淡光辉自顶至踵笼罩全身。这个形象光彩照人,不单在于她的人生遭际堪称传奇,时代的风潮中稳稳驾驭一叶扁舟高峰低谷泰然自若。让她更血肉丰满荡气回肠的,却是她百转千回曲折心路,可以说她几乎穷尽了一个女性,从蒙昧中觉醒,到实现自由独立之路的所有可能性,千般辛苦,万般磨难,直到雕琢淬炼成光芒璀璨的钻石,迎着光,透着亮,风华绝代,不惹一粒尘埃

  尚静若出生于辛亥革命来临前风云激荡的年代,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随母亲从六安小城投奔天津舅父家寄人篱下聪颖如她,目睹亲历变故艰辛,滋生自立念头,纵然思想的底子是旧的,却不断向着新思想奋力生长,只身前往北平求学,顺利考取女师大,这是她人生第一次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走向。走在校园中,她欢快自信,觉得自己像是修行的蛇,褪去了皮,获得新生,整个世界都是明亮的。遇到欧阳夏,注定与她纠葛一生的人,无意中卷入暴力革命,一路逃亡,安顿于南京。先是自谋职业成为小学教员,困境中去翠华宫穿高开叉旗袍当导客员,始终两袖清风不卑不亢,不依赖欧阳夏帮助,坚持自力更生。后来在光怪陆离声色犬马的大上海,历经极度繁华与极度落寞风光无限的女明星也好,为生计在舞厅伴舞也好,都自顾自朗如明月沉静自持。时局混乱战火濒临,洛阳纸贵的当红女作家,勤恳朴素的打字员,人生跌宕起伏的过山车中,或许身不由己,心,却可以修炼宠辱不惊祸福不变的一颗素心,到底是多舛人生纵使颠沛终能平缓向前的所有力气源头

  一个人通透,在于他不执迷,能够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挫折会来,也会过去,荣耀会有,也会散去,在起落得失之间并没有过多纠缠,只管淡然走下去。尚静若的身份不断变幻,心却始终不迷离,守住一颗素心,如她所说“信仰自己一份清简日子”。高如女明星、女作家,低如舞女、打字员,普通如女教员、战地护士,尚静若化身尚筱秋、白梅卿、春灵女士……褪一层皮,换一种身份,命运线蜿蜒迤逦,一颗素心只是坚守“还是要向上,保一个尊严”,红尘滚滚,不失本性,内心笃定且有一股坚韧的力量。任何境遇之下,高贵的灵魂总能不卑不亢。当红女明星难免要应酬化名白梅卿的尚静若面对政界商场显赫权贵济济一堂,只是淡然一笑,“男人女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都是混一口饭吃,谁又比谁高贵些,谁又比谁能耐些,我出来拍点电影,不为名,不为利,只不过跟众人一样,找一点事情做,不使人生荒废罢了。”这等气度,博得那些自诩人中龙凤的男人们一致赞赏英气逼人。女人不是玩物,不是附属品,是和男人一样的独立自由的人。这是尚静若思想的底子。

  鲁迅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娜拉出走之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尚静若给出了另一条道路,她不但在女性自我解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繁华红尘中轻倩而过高洁淡然,走出了一条风光月霁的新女性之路。在这个意义上,尚静若的存在改写了女性走出牢笼追求自我的结局,她不是标签式的人物,她鲜活丰富在于她灵魂的深度,她的痛苦、矛盾全都那么真实,她的胆识行为全都那么果敢。她挣扎,“好像要把所有女人要经历的苦都经历一遍”;她迷惘,“她的新女性理想,她的恋爱理想,她的婚姻道德观,在新旧交替的时刻,变得如此模糊,充满阵痛”;她了悟,“凡事不能强求,过去我总想逆流而上,现在,不说随波逐流,但顺流而下,也是大势所趋”……静若不如二姐静之激进坚定,毅然投身暴力革命,也不如四妹静素大胆热情,为事业为爱情勇往直前不计后果。这就意味着静若的心路历程必然兜兜转转百折千回,她经历一切,体验一切,在痛苦中反省,蜕变,努力前行。

  即便是在五四百年之后,踩着高跟鞋自信行走在高楼大厦之间的当代女性,形式上各种高端时尚心理上却未必比尚静若走的更远。时代大抵轰轰烈烈向前,每代人的认知却必须回到起点,重新来一次。在这个意义上,尚静若走过的路,就具有了普遍性的借鉴意义,照见自我,听取一种回音,得一点沉思。

  尚静若固然光彩夺目,小说中其他的人物也不是单调绿叶,他们各自带着光环,生动,丰富,在时代的风云诡谲和命运的波澜壮阔里奋力挣扎,做自己人生当仁不让的主角。民国时期风云变幻,时代在大的变化之中,每个个人都被波及震动。尚家四姐妹,和江家两兄弟,乱世中的情爱纠葛纷繁离奇,烙刻着时代的印记和各自命运的光影,没有绝对善恶是非,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生命逻辑前行,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夹缝中扎挣。

  伊北小说的好看,就在于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扁平的、软塌塌的,全部立体鲜活,都有一股子不屈不挠的韧劲,荆棘密布,刀山火海,只管一横心走下去,成败得失都如尘埃落定,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欲望与目的之间的一段段路上。

  《素手红尘》不满足于写一个丰富动人的情爱传奇,作者伊北有着更宏大的视野和气魄,从辛亥革命前夕一直到新中国解放,场景不断转换于天津、北平、南京、上海、重庆,在如此庞大的时空跨度上把控相当自如,历历如在目前,读者仿佛跟着亲历了一番壮怀激荡的民国岁月。

  这是一部翻开第一页就根本停不下来的精彩小说,四十万字的一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而它内容的饱满充实几乎涨破了书页,在手掌上兀自生长延伸,氤氲成一部波澜宏阔、艳异纷呈的民国历史画卷。

  文/牧羽

  《素手红尘》读后感(五):摇曳在红尘中的女人花

  已故香港影视歌三栖女星梅艳芳在《女人花》中曾唱道:“我有花一朵,种在我心中,含苞待放意幽幽。朝朝与暮暮,我切切地等候,有心的人来入梦。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只盼望有一只温暖手,能抚慰我内心的寂寞。”

  本书中的尚家四姐妹,就是如梅艳芳歌中唱道的女性,命运飘摇,欲求难得,表面的轰轰烈烈总是难掩内心的孤独寂苦。

  晚清末期,尚家在安徽六安还算不错,随着尚老爷的突然病故,迫于家族构陷,四个女儿中,除了大女儿静安早已出嫁,其他三个女儿静之、静若、静素一下子被迫脱离优裕的环境,不得不将自己送进那个变化多端的时代机器中。

  本书题记上书,“最美不过,凭一双素手,劈开那红尘”。如果这是一种美,那么也是一种饱含人间凄凉的病态美。四位女性性格各异,静安传统,静之反叛,静若聪颖,静素开放。作为本书“女一号”的静若,三位姐妹就像她的三个不同镜像:大姐静安在四姊妹中看似家庭最为稳定,但她那极端式的传统妇道选择,实已亲手种下个人悲剧结局;二姐静之虽然极早便能独立自主,拥有一身不凡武功,但生于乱世,非凡武功亦未能保住如花性命;四妹静素倒是豁达且敢爱敢恨,但见一个爱一个,使其总是无法逃离自我构造的情感陷阱,最后非但未能寻得真爱,连唯一的亲骨肉——女儿罗子静也以最为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她这位母亲最强烈的不满。

  与三个姐妹的不同,静若不仅更加漂亮,还是一位沐浴新知识的时代女性,敢爱敢恨,爱不顾一切,恨亦果断决绝;敢作敢为,作不畏世俗眼光,为不惮千辛万苦。在努力挣脱传统妇道束缚的同时,她渴望以一位女性的方式独立生活。然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尽管一路上“贵人”不断,但女性的生存总会面临着比男性多得多的不幸。

  静若除了这个本名外,先后有罗筱秋、白玉兰、白梅卿、春灵等。每个名字都有着特殊的内涵。罗筱秋代表静若对封建传统礼教的彻底割裂,白玉兰则是她人生短暂迷失的一次伤痕印记。白梅卿三个字意义独特,除了“白”字是对前一名字姓氏的顺延外,“梅”本身象征一种百折不屈,“卿”字更像是她试图立足于上层社会的某种折射。最后一个名字春灵也并非信手拈来,“春”是去旧后的新生,“灵”是一种冷静,所以此时作为作家的静若,特别渴望脱离激烈的状态,回归于冷静与理智。

  作为民国时代的女性,静若与四妹的个人情感多有交织。许多时候,四妹是静若身边的一个情感竞争对象,先是表哥罗茂松,后是欧阳夏,每一次,静素比三姐投入更多,但要么她自己一肚子的不如意,要么无法得到他人的垂爱。与其说是命运的捉弄,不如说静素始终未能真正明白什么是爱。

  本书作者伊北,一直以来对民国女性用功至伟,此前推出过多部反映林徽因、萧红、张爱玲等三十多位民国女性的厚重著作。在伊北看来,民国女性在乱世走上社会前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结局却各有不同,其中不乏萧红和张爱玲这样难以承载人生苦悲的案例。或正因此,我们从本书中读到的不像是合肥“张家四兰”那样的斯文,而是有着民国著名女性的诸多痕迹:知识女性、敢爱敢恨、敢作敢为。

  经过一番浮沉,静若与四妹静素最后的一段对话颇耐人寻味。当静若指责四妹这个“罗意浓”的名字过于俗气时,四妹马上回敬道:“俗才是人生”。什么是“俗”?是像大姐那样对旧礼教的百依百顺,还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是对世事的不闻不问,还是小家璧玉乱世偷生……

  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再如何强调人性的坚韧,也无法撼动时代的根本格局。尚家四姐妹虽然个个知书达礼,但无法挣脱世代的束缚,充其量她们只是一朵朵摇曳在红尘中的女人花:期盼,有时是一种力量,有时是一种无望的误导。

  《素手红尘》读后感(六):摇曳红尘的四朵尚家女人花

  已故香港影视歌三栖女星梅艳芳在《女人花》中曾唱道:“我有花一朵,种在我心中,含苞待放意幽幽。朝朝与暮暮,我切切地等候,有心的人来入梦。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只盼望有一只温暖手,能抚慰我内心的寂寞。”

  《素手红尘》一书中的尚家四姐妹,就是如梅艳芳歌中唱的女性,命运飘摇,欲求难得,表面的轰轰烈烈总是难掩内心的孤独寂苦。

  晚清末期,尚家在安徽六安还算不错,随着尚老爷的突然病故,迫于家族构陷,四个女儿中,除了大女儿静安早已出嫁,其他三个女儿静之、静若、静素被迫脱离优裕的环境,不得不将自己送进那个变化多端的时代机器中。

  本书题记上书:“最美不过,凭一双素手,劈开那红尘。”如果这是一种美,那么也是一种饱含人间凄凉的病态美。四位女性性格各异,静安传统,静之反叛,静若聪颖,静素开放。作为本书“女一号”的静若,三位姐妹就像她的三个不同镜像:大姐静安在四姊妹中看似家庭最为稳定,但她那极端式的传统妇道选择,实已亲手种下个人悲剧结局;二姐静之虽然极早便能独立自主,拥有一身不凡武功,但生于乱世,非凡武功亦未能保住如花性命;四妹静素倒是豁达且敢爱敢恨,但见一个爱一个,使其总是无法逃离自我构造的情感陷阱,最后非但未能寻得真爱,连唯一的亲骨肉——女儿罗子静也以最为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她这位母亲最强烈的不满。

  与三个姐妹的不同,静若不仅更加漂亮,还是一位沐浴新知识的时代女性,敢爱敢恨,爱不顾一切,恨亦果断决绝。在努力挣脱传统妇道束缚的同时,她渴望以一位女性的方式独立生活。然而,在那个混乱时代,尽管一路上“贵人”不断,但女性的生存总会面临着比男性多得多的不幸。

  静若除了这个本名外,先后有罗筱秋、白玉兰、白梅卿、春灵等名,每个名字都有着特殊的内涵。罗筱秋代表静若对封建传统礼教的彻底割裂,白玉兰则是她人生短暂迷失的一次伤痕印记。白梅卿三个字意义独特,除了“白”字是对前一名字姓氏的顺延外,“梅”本身象征一种百折不屈,“卿”字更像是她试图立足于上层社会的某种折射。最后一个名字春灵也并非信手拈来,“春”是去旧后的新生,“灵”是一种冷静,所以此时作为作家的静若,特别渴望脱离激烈的状态,回归冷静与理智。

  作为民国时代的女性,静若与四妹的个人情感多有交织。许多时候,四妹是静若的一个情感竞争对象,先是表哥罗茂松,后是欧阳夏。每一次,静素比三姐投入更多,但要么她自己一肚子的不如意,要么无法得到他人的垂爱。与其说是命运捉弄,不如说静素始终未能真正明白什么是爱。

  本书作者伊北,一直以来对民国女性居功至伟,此前推出过多部反映林徽因、萧红、张爱玲等30多位民国女性的厚重著作。在伊北看来,民国女性在乱世走上社会前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结局却各有不同,其中不乏萧红和张爱玲这样难以承载人生苦悲的案例。或正因此,我们从本书中读到的不像是合肥“张家四兰”那样的斯文,而是有着民国著名女性的诸多痕迹:知识女性、敢爱敢恨、敢作敢为。

  经过一番浮沉,静若与四妹静素最后的一段对话颇耐人寻味。当静若指责四妹这个“罗意浓”的名字过于俗气时,四妹马上回敬道:“俗才是人生。”什么是“俗”?是像大姐那样对旧礼教的百依百顺,还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是对世事的不闻不问,还是小家碧玉乱世偷生……

  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再如何强调人性的坚韧,也无法撼动时代的根本格局。尚家四姐妹虽然个个知书达礼,但无法挣脱世代的束缚,充其量她们只是一朵朵摇曳在红尘中的女人花:期盼,有时是一种力量,有时是一种无望的误导。(禾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