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30 21: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精选10篇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是一本由李参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一):《 小强升职记》作者邹鑫为本书写的序言

  关于这本书,我想跟大家讲个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李参2011 年和我一起参加幸福行动课程时候,写下了自己的五年目标,也就是2016 年前要做到的事情,分别是:

  成为自由培训

  生一个宝宝

  写一本书

  这个似乎没什么特别,几乎每年我们都会写下很多类似的目标,有人还会画成漂亮图画或者从十几本杂志里剪下能代表自己目标的东西,贴成一张“梦想板”,对吧?

  不一样的是李参把五年目标全部实现了:

  2011 年就从公司出来,成为一个时间管理和TTT 课程(Training the Trainerto Train,培训培训师的课程)的自由培训师。

  2015 年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

  2016 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也就是您手中的这本。

  我们的目标也都实现了吗?也许都已经找不到了或者放到衣柜顶上落灰了?

  这就是我把李参当作良师益友原因,她是一个自己的舰长和指挥官,有梦想,又能够把梦想实现,而不是一个空想家,只有天马行空想法,或者回应者,每天蝇营狗苟唯唯诺诺

  时间管理虽然看上去很宽泛、深奥,但落地到工具上其实只有三类:清单日历资料,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兵马和粮草,清单+ 日历是兵马,每天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制订计划、实现目标,就靠它们。资料就是粮草,有一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我们要写篇论文,但论文相关的资料都不齐全,那么写论文这件事在清单上写100 遍,标上10 个高优先级也搞不定。所以平时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是非重要的。

  我和李参是多年的好友,据我所知,她把使用印象笔记管理资料变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一次我问她:市面上、网络上已经有这么多印象笔记的资料,看都看不过来,你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本呢?她半开玩笑认真地说:“因为它们都不是我写的!”,我借着写序的机会通读了一遍书稿,的确感受到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

  1. 不是印象笔记怎么用,而是怎么用印象笔记。教科书的写法是怎么新建标签、怎么建立笔记本、怎么搜索笔记,就像指着一个人的头说:这是他的头,这样做就可以使他晃动,这是他的手,这样做就可能使他拿起水杯,这根本不是重点,李参这本书写的是为什么要记录?为什么要对信息分类?如何用印象笔记管理自己的人脉?资料除了收集之外,如何加工和整理?谈到了更加核心的东西。

  2. 不是标准用法,而是私人用法。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李参自己总结出来的用法,这些经验我们可以拿来就用,节省不少时间成本比如说:用印象笔记写晨间日记,又方便、又安全,还有用印象笔记做周回顾,让我们每周重新审视一下手头的事情和资料,确认自己的方向,其实这些“私人用法”的背后,是李参多年实践时间管理方法的经验和感悟,只不过通过印象笔记呈现出来而已,所以读完之后,不仅掌握了这个工具,内力也提升不少。

  3. 不仅是管理资料,还是管理自己。比如书里提到的:建立信息的秩序、记录人生轨迹、个人任务管理,等等,我们都是在借假修真,不是为了要把印象笔记用得多好,多牛,如果我们能够把书里的方法应用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就像李参说的,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平静同时创造出更多想象的空间。

  最后,关于这本书,我还想跟大家讲个你们可能不知道的事情,这本书是在李参怀孕、生宝宝的这个阶段花了6 个月完成的,这是女人一生当中最重要、最忙碌的阶段之一,她是怎么做到忙而不乱的?书里面有写,请继续阅读这本书吧!

  邹鑫 ,《 小强升职记》作者,时间管理讲师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二):不会管理资料怎么办?用这三个工具就够了!

  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自己学习写作需要,我们搜集了很多有用的资料,但因不会保存或管理不当白白浪费掉了,到第二次想要利用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曾经见过这资料,但这些资料早已不见踪影后悔不已。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我是如何保存和管理自己的资料库的,如果你在这方面,还是不知所措相信我的方法可以给你一些借鉴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三):驾驭"大象",根在知识管理

  由于承担了家庭装修包工头的重大任务,不得不收集各类信息,奔波于各大建材市场。忙忙然中,就想用印象笔记整合各类信息,于是在推荐下拜读了李参老师的书。

  书的立足点很巧妙,非操作说明的堆砌,而是从自身经验分享如何利用“大象”来进行知识管理。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印象笔记对知识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及需要关注要点。对在职人员,特别是项目制为主要工作任务的人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针对自己,最大的收获在于对知识分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工作流、经验库及知识体系。一步一步将进行中和结束的任务转化为知识经验,并加入标签有效分类和后期随时提取。其实这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帮助我们超越日常重复的工作,真正将任务化为经验而非年限。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四):让你的大脑只专注思考体验

  这两年日本的整理热潮在国内流行起来,我也开始关注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物品整理、收纳,实践了大半年后感到一种油然而生轻松,慢慢地我开始想:物品可以整理、收纳,那每天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该如何断、舍、离呢?是否存在一种信息和知识的整理收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头脑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并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信息收纳体系,让我们既能保持进步又拥有零态清爽状态

  时间管理培训师李参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中提供了这种信息整理、收纳法。与一般介绍印象笔记如何使用的技能技巧书籍不同,这本书更多的是讲述如何培养对各类信息、知识的整理吸收习惯,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而印象笔记在她运用下成为辅助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全书内容共6章,大致分为个人成长、与他人协作以及人生管理三部分,层层递进,而且“当头棒喝“类的金句不时出现,句句锤击我的旧有观念

  1. 记录是为了让大脑更好地遗忘

  我曾经有一任领导属于什么事情都可以记住、做事思路清晰厉害人物,即使是再细枝末节小事经过很久她还是整个部门记得最清楚、最准确的那个人,而且在大家偶尔集体失忆时还能快速找出当时的邮件文字资料出来。而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每天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热点事件、杂事,以及充斥大脑的杂念情绪,想要练就一个好记性,真的很难而且很好奇该怎么练就。但在书中,李参给我们的第一个当头棒喝却是:记录是为了更好地遗忘——让我们先放弃对大脑不切合实际幻想。实际上,大脑本身是一个用来思考、也擅长思考的人体工具,记忆非它的长项,储存海量信息的任务也不应该是它的本职,应该交由其他辅助工具来完成。在与海量信息打交道中,每个人的大脑应该只负责为这些信息建立一套“存 or 弃“的标准规则,然后就专注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做事和如何更好地体验人生上面。

  但是我们每天浏览过的信息、脑中一时划过的想法、杂念确实又挤在大脑中,那该怎么办呢?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收集箱”,利用物理上的“收集箱”把大脑中无形的信息和想法赶出来,使用的工具是最常见便利贴,具体方法是:把干扰自己的想法、杂念或是怕遗忘的信息每一条写在一张便利贴上,当天内抽出时间对他们做分类、筛选,只留下需要记住或者跟进的事务,然后一键拍照保存入印象笔记中,而用过的便利贴当天就处理扔掉。随着扔掉便利贴,我们也就把它们从大脑中排空出去了。这样的方法也适用于群体讨论学习时,自己主动去大脑中搜索想法、创意并用笔记录下来,努力把平日里的积累给“逼”出大脑。通过类似的练习,每个人可以为大脑清理出来更多空间,去专注思考、体验生活

  2. 围绕你的目标去建立知识体系

  实际上,信息混乱、遇事思路不清、创意枯竭的背后是我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缺乏完整个人知识体系的表现,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我们输入了多少信息并不重要,能为他人输出多少有价值的信息才重要“。

  而想成为每个领域意见领袖几乎是不可能的,生命有限决定我们的时间精力资源永远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对接收到的信息做“断舍离“。那么哪些内容应该被留下,哪些应该被舍弃,留下的那些信息又如何整理、吸收呢?李参的原则是:围绕着个人目标来决定,即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建立相应的关注领域,并集中主要的精力来收集、处理这些领域相关的信息,这也是我们近年来流行的“刻意练习“概念。但是关注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如何持续关注并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书中推荐了一些实用技能,而与其说是技能,不如说它们更是一种思维习惯。

  第一个习惯是:所有的信息在储存之前,都应该先经过你自己的加工、整理。

  这是书中给我们的第二个当头棒喝:存储不等于掌握。我们平时刷微信微博时,经常会一键顺手收藏感兴趣或者感觉价值文章,然后他们就彻底沉淀在我们的收藏夹中,从此不见光日了,甚至如果不特意去看,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已经忘记了都收藏过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在浏览过后,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和整理,而“没有被加工过的信息是没有办法被利用的,没有办法被利用的信息是没有价值及储存意义的。”

  第二个习惯是:运用好”标签“功能,培养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印象笔记支持用户为储存的内容加上多个标签,搜索时用户除了通过标题外,也可以通过标签来搜索内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标签“其实就是阅读一段文字时,你大脑中除了原作者想表达观点之外,所联想到的其他知识点、个人经历、独特见解等等,所以为一段储存的信息添加标签时,标签不能是它本就有的字眼或观点。比如,书中作者列举的例子是她阅读村上春树《当我在跑步时我在谈什么》中类比跑步和写作都需要建立起节奏感、持之以恒的一段话时,作为培训师的李参想到的是”番茄工作法“并加了这个标签,这样这段内容就可以变成她讲解和学习时间管理课程的素材,而更妙的是,当她通过标签搜索”番茄工作法“时,将会出来很多个类似这样从不同途径、领域积累到的素材,形成她独一无二的”番茄工作法素材库“。通过对信息建立标签这种加工方式,我们正是在培养自己多维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而且因为所建立的标签大多是与我们亲身相关的、经过我们思考的,就容易被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中,更容易被运用到。

  第三个习惯是:努力把碎片式的浅阅读转变主题阅读。

  想要在个人关注领域内有所建树,需要长期进行主题阅读,以培养深入全面的个人见解,但是智能手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把我们原本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加碎片化了。前段时间有位公众号的作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个人发现,他曾非常喜欢某个公众号的文章,后来也购买了那个公众号集结历史文章所出版的书籍,结果当他完整阅读全书时,完全没有了之前每天单篇阅读公众号文章的愉悦感受,不成体系、内容重复等问题让人无法顺利读下去。这个事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碎片式的阅读很难帮助我们形成完整、成熟的个人知识体系。但是时代已然如此,能拥有大块时间常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办?书中推荐了一种方法:首先,尽量能在固定的时间来刷各种社交APP并完成必要互动;其次,在”刷“的过程中如果看到感兴趣、有价值的文章,一键保存入印象笔记相应的笔记本中,但不要立马看,等完成必要的各种回复、互动、转发后,关掉这些APP,打开印象笔记来集中阅读、并做加工处理。这个习惯其实是在培养我们面对大量信息时应有的自律,即延迟立刻阅读的满足感,而把相关信息集中一起后进行主题阅读训练,努力培养对一个事物或领域全面的认识。

  3. 让印象笔记替你分担记录信息、协同工作的任务

  当我们逐渐养成以上的良好思维整理习惯以后,就可以使用印象笔记更好地为我们的大脑服务了。云笔记类的应用最大好处在于多种终端设备可以实时同步,不用担心电脑上存入的信息临时需要时,在手机端看不到的尴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型信息(纸质资料、文档、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各种来源的信息(微信微博、电话、短信、网页、手机APP),都可以根据我们的个人关注领域进行断舍离。对于确定要储存的信息,努力训练自己先完成加工、整理再收纳入印象笔记中,并作定期做二次清理、更新状态,以保持自己对所存信息知识的敏感性。李参甚至把她的家庭健康资料、人脉信息、图书资料都存入印象笔记中,形成一个随身携带的个人信息库,让生活更便利。

  除了记录信息,对于需要团队合作的人来说,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信息平台,让大家保持在同一进度上协同工作。有了微信以后,我们工作时的状态经常会变成:在公司上班期间跟同事老板使用邮件、公司内部交流工具沟通,下班后又使用微信沟通,如果过程中涉及资料的多次修改,有时候大家不全在同一进度上,就搞不太清楚到底哪一版才是最新的了。印象笔记支持团队间的资料共享,可以把它作为平台来沟通,大家都统一在同一笔记中,上传、修改资料、同步信息等等,让所有人都可以对工作进度一目了然,步调一致地合作。

  4. 它也可以是一项心灵记录工具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跳离“信息”"知识"层面,介绍了她使用印象笔记来做晨间日记、时间花销日志、每周复盘回顾的实践,让印象笔记记录她一路走来的人生轨迹。在信息爆炸,容易迷失的今天,这种记录让人时时可以看到自己。但单纯的只记录不反思是没有意义的,记录的背后应该代表着行动,通过每日的自我内心关照,我们可以逐渐看见自己对人生的真实期待。当我们通过白纸黑字般的记录看到自己距离人生目标越来越远时,我们自然会及时反思、调整人生选择,慢慢地,我们会越来越喜欢上自己,敢于去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

  就这样,印象笔记在李参数年的实践运用中从“信息储存”上升到思维、人生层面,逐渐变为一个集信息管理、思维工具、心灵工具于一体的多面能手,她在书中的真诚分享让我对信息、对知识的思维得到刷新,也学到了很多高效、实用的技能,已经开始摩拳擦掌投入日常实践中。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五):这本书给我的启发

  1.利用便利贴功能把大脑清空,并整理成系统的秩序

  2.标签功能可以分级,对笔记贴标签和命名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重要过程

  3.纸质材料电子化—建立工作流(未完成的,正在做的工作或任务单独拎出来)—经验库(完成后清空工作流,放到经验库)—建立工作模板(为常用的事件建立工作模板,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晨间日记、每周回顾(检查点),不断重复年月计划出现在眼前的频率,通过回顾把握自己的整体进度。(梦想是用来实现的,而不是用来祭奠的)

  5.建立笔记本,分类仔细不是目的,方便查找才是关键。

  6.读书笔记可以拍下重点的和笔记的部分。“重点不在于我们看到什么,而在于我们想到什么)

  7.待试用evernote功能:邮件,提醒,二级标签,快捷功能,离线笔记,声音和视频,合并笔记,imemo,工作群聊

  8.照片最好存在云相册,但在evernote中建立索引

  9.其他用法:记录个人病例、说明书管理、证件信息备份、简历更新

  10.任务组成:(1)任务清单:三要素:动词,场景,人物;(2)参考资料

  11.任务完成后的行动反思很重要(建立经验库、标准化流程、常用资料库)

  12.9宫格日记的内容:月度目标、最重要的三件事、财务状况、成功日记、今天是什么日子(起床就寝纪念日等)、人脉联结、坚持打卡、健康与饮食、工作学习创意

  13.被他人占用的时间:对这个时间有所掌控,提前放到计划日程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六):行动改善

  用好标签。大脑是用来思考而不是记忆的,在书籍比较匮乏的古代,把一本书背下来很有技术含量。而现在通过网络,随时可以查询各种知识,我们要学习的是用标签组织起个人的知识结构。标签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立体,可以根据关注点找到相应的文档和知识。

  扫描批注的页面。读书笔记经过扫描、添加标签后,才会进入到我们的知识库,成为我们是想的一部分。虽然印象笔记扫描非常方便,但是扫描只需要对有批注的界面进行。扫描的原则是一个页面一个笔记。

  云盘是印象笔记的有力补充。大量的视频和图片可以保存在云盘里面,把链接放在笔记里,这样笔记的功能会得到拓展。也许将来视频搜索和网络进化以后,视频的上传也会跟现在上传一张图片那么容易。

  用清单破解复杂任务。把行动的过程先记录为清单,书面化,然后根据行动产生的经验进行丰富和修改,并在下一次行动中使用。再艰难的任务,也要遵循用清单来破解的规律。清单建立以后要不断更新,不断使用。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七):印象笔记留给我们的空间

  最近刚读了李参老师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再次把自己和印象笔记之间的关系梳理了一遍。书中虽然讲的是印象笔记,但是并没有像其他工具书那样从怎么保存怎么新建讲起,而是结合作者自身的使用经验,将工具背后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整本书读下来更像是听了一场诚意满满的分享会,让人获益良多。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八):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没加工过的信息是没法利用的

  1、总体评价:

  使用印象笔记进行知识管理,作者强调无纸化,充分利用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适合经常写文档、编辑、培训、写书的人。

  2、干货章节:

  便利贴、晨间日记、建立收集箱

  信息加工:命名、分类、标签

  书库目录:我的书库,读书笔记,推荐书单

  3、金句:

  存储不等于掌握。

  可能用到等于永远用不到。

  没有被加工过的信息是没有办法被利用的,没有办法被利用的信息是没有价值及存储意义的。

  我们周围的物品会时刻影响我们,也会牵制我们的精力,你的物品越多,你用在它们身上的精力就会越多。

  如果想培养一个好习惯,最重要意一点,就是做的这件事情要足够简单,如果这个事情的准备工作过于麻烦,那么在做的过程中就有失去乐趣。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九):只有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

  1.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①建立收集箱,存放平时收集的零碎信息(包括微博,知乎,微信等);

  ②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三要素:命名,分类,标签;

  ③定期对信息进行整理。

  2.建立个人信息库:

  ①将各种纸质资料电子化,选取需要部分并进行加工;

  ②根据需要建立信息库,如人脉管理系统,个人图书库等。

  3.建立任务管理系统

  首先,明确关注点;

  进行任务时,建立当下工作流:当下进行任务时需要的各种资料(笔记,纸质资料电子化等),行动清单等;

  完成任务后,归入个人经验库:完成任务后的反思,整理后的资料,形成的模板等;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后感(十):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有用

  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有用——记李参老师《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作者:闪电(90后,热爱阅读,喜欢挑战,斜杠少年,卫星设计师)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一个微课,是李参老师讲《如何用印象笔记快速建立个人知识库》。之前就听说过老师的大名,在知识管理领域很厉害,于是果然报名参加。听完后很有感触,然后又拿李参老师的新书《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拜读。

  好多人喜欢阅读,读了很多书却不知道怎样应用?记了很多笔记最后不知道去哪儿?怎样通过读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本书将给你答案。

  1、思维方式的改变

  很多人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导致学到的知识当时还有印象,往后脑子里就记不住了。把大脑当成cpu而不是硬盘,经常把大脑里的东西清空,输出后这样会运转很快。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如果读完一本书,没有吸收或者做笔记,相当于做无用6功。李参老师一书告诉我们,核心是我们找得到有用信息,还得用得上。碎片信息来源有几个方面:手机,平板,电脑,书籍等,其类型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可以说信息的碎片化让我们的知识整合变得困难。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思维,将碎片化信息存储起来,利用时通过搜索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2、信息的高效管理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一书中介绍了通过给信息分类,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可以不用分那么细,可以通过内容就可以搜索。下图是我利用印象笔记对碎片化知识的分类。对信息高效管理注意几个步骤:1-建立暂存区(多个,没有整理的信息);2-明确意义;(不同信息存放不同位置,可以以个人关注点)3-定期整理(个人工作完成后整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