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10篇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是一本由王伟 / 曾珈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一):努力成为懂孩子的父母

  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当今越来越受重视,家里所有人几乎都在围着孩子转,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操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学习问题,很多家长恨不得孩子什么东西都会,还暗自互相比较,真是没有硝烟战场……这些家长却忽略了孩子最想要什么,该玩儿的年纪不能玩,该疯的时候不能疯,被压抑、被管教地学这学那,家长们却不在意他们到底想不想学。

  王伟、曾珈所著的《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告诉了我们这些家长很多事情,对于家长来说,这不单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育己书,跟其他育儿书不同,这本书的教育主体是家长,告知我们这些家长如何用平等态度跟孩子接触交流,帮助这些“幼苗”们健康成长

  本书中所讲内容都是家长们日常会遇到的一些事情和问题,作者讲述了一些事例,在这些事例中我们也许看到了自己影子,是不是也对孩子说一样做一样,是不是对孩子没有耐心,有没有每天都跟孩子交流等等现象,作者告诉了我们在这些误区中应该怎么做才是对孩子好,真的很试用,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利用这些建议,也许会有良好效果

  要教育好孩子,作为家长的我们必须身体力行,做个好榜样,检讨、改正自己身上的不足,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快乐成长,家长做个合格的指引者就好!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二):所谓教育,其实是家长的自我修养

  说起蒙台梭利教育法,很多父母其实都有所耳闻,许多父母也都被蒙台梭利培养孩子独立性、自信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力以及创造力,让给孩子具有社会性并充满激情所吸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总是尝试各种教育方式,希望我们的孩子优秀,但是对于优秀的定义却又很模糊,似乎孩子成绩独占鳌头,父母就很骄傲突然有一天发现,我们的孩子除了成绩,没有其他能力的时候,又尝试换一种教育方式。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理所当然的吸引我们的父母。但是在践行的时候,似乎效果并没有理想的那么好,这是为什么呢?

  王伟女士,这位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通过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实践形成了这本《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她将教育的重心指向了父母,这本书不再是指导父母教育的方法,而是告诉父母,孩子们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教育的方式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所处的时期,耐心而有智慧地教育。

  在这本书中,懂孩子成为了前提。书中的确罗列了一下婴儿气质类型,也说明了孩子的成长期的特点,但是读了这些,就懂孩子了吗?王伟女士用实际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懂孩子,需要长期的观察,需要父母认真注意孩子的小细节。而只有观察也是不够的,还需要父母真正的能够尊重孩子,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自主个体,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

  王伟女士在书中提到,现在有很多家长只是在养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孩子。而她对着养育和教育之间区别只是,养育就是在孩子探索的时候,直接告诉孩子,成年人经验,而不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了解尝试完的后果。而孩子的探索过程,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

  我们总是说言传身教言语教导身体力行,为孩子做榜样,当然是一种方法。但是看完这本书后,家长将要学习一种新技能,那就是信任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在探索中成长。

  其实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太难,毕竟孩子那么小,怎么可能放心呢?抱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并不了解孩子成长特点的原因

  王伟女士用实例告诉我们,懂孩子是明白孩子的成长特点,是知道孩子有能力规避风险。恰恰是我们家长的做法在某些时候,阻止了自己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教育,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的自我修养。父母需要放弃一颗焦虑担忧的心,去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在探索中成长。即使孩子失败了,也有着一颗平常心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安全环境继续他们的探索。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三):陪伴孩子的成长

  《评论嘿,你懂你的孩子吗》的作者王伟、曾珈分别为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伊顿家长大学第一任校长,在关于儿童领域积累和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教育经验。书中的教育方法值得去不断的学习和借鉴

  虽然看上去是为已经有宝宝的爸爸妈妈们准备的,但同时也是为单身或者未婚的人们所准备的,透过其中对孩子的成长与心理分析,也让我们对自身的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找到根源

  比如我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容易被打断,可能是在小的时候父母不正确的方式所造成;或者对父母或者他人过度依赖,或许在开始能够独立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包办了一切;又或者自己一直难以摆脱的自卑情绪,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因为事情做得不够好而遭到周围人无意的打击,加上父母没有及时的给予安慰和鼓励。。。

  这些都会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充分的耐心与细致的观察,去发现孩子的天性中所擅长的东西,并及时的为他们提供相关条件保护这一特质。每一个成长时段都会存在一个敏感期,书中已详细指出,父母需要认识到所属的敏感期并正确的加以对待。允许孩子在成长中所犯的小错误,以及真正的从心底里将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个体去尊重。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所反复强调的!

  现代父母工作压力以及因为时间的限制而不得不由老人来带孩子,同时给教育孩子提高难度,同时需要年轻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和父母与老人多多沟通,来达到这一共同的目的,无疑这也是一项艰难而又

  我是在不停的画线,抱着学习的态度,读完了本书,阅读后才发现自身很多不足的地方似乎在某找到了根源,得到了答案。改变却很难,至少现下能够意识到,并在今后慢慢的改进,本书将也在以后的生活中将本书作为参考和借鉴!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四):弄懂孩子不容易

  弄懂孩子不容易

  ——读《嘿,你懂你的孩子吗》

  滁人也

  你懂你的孩子吗?看到这个问题,很多父母会“切”地一声回应。很简单,大多数父母都会说:“知子莫若父(母)。父母不懂孩子,谁懂?”可事实上,很多父母真的不懂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随着年级升高,很多家长都会抱怨:“我家宝宝原来那么乖,今天怎么变成这样了——情绪不稳、叛逆或者沉默阴郁等。”由开始的“懂”到后来越来越“不懂”,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不懂。《嘿,你懂你的孩子吗》一书,两位作者以自己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告诉读者该怎样真正懂得自己的孩子,该怎样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好该有的角色,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强的家教宝典。

  该书的作者王伟,是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她的引领下,伊顿已经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国际教育品牌之一。另一位作者曾珈,获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硕士学位,是伊顿家长大学第一任校长。她们都无比推崇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提出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而这本《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则是她们在伊顿十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结晶。她们在伊顿用一件件成功的教育案例证明,要懂孩子,还得学习经验和讲究技巧

  该书共分九章进行介绍,分别是:创造力是上帝慷慨礼物;注意:观察是件顶重要的事;警惕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怎么说,孩子才肯听;孩子的天性需要呵护;创造机会,让孩子越来越独立;请你这样去爱他;没事,放手让孩子去失败;警惕,你是否破坏了孩子的学习过程。从这九章的方向可以窥见该书的全貌。

  不用担心该书只是泛泛而谈。应该说,该书对问题的分析还是相当深刻透彻的。以书中提到的合群教育为例(第五章),作者是从呵护孩子天性来论述的。当下,有不少论著都强调合群教育的重要性,如黄琼先生主编的《合群的孩子更快乐》,但《嘿,你懂你的孩子吗》的作者在肯定合群教育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凡事都有特例,“不合群也许意味着更超群”,因此,作者为读者具体地介绍了婴儿气质的九维度、婴儿的三种气质类型,然后提出,作为孩子,应该让他们“做自己性格主持人”。

  该书还有一个显著亮点是,该书介绍的内容,并不只是教学案例,而是有着非常丰厚理论作为支撑。如第二章介绍发现、培养孩子尤其是幼儿观察能力的内容,作者就引用了不少有关心理学中“敏感期”的内容,旁征博引令人信服

  当然,该书所介绍的了解孩子的方法和策略,也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如有的幼儿在家长带着来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很可能会不断地哭闹,让家长误认为孩子“不懂事”,而事实上,则可能是因为孩子因为新环境打破了孩子内在的秩序性而导致强烈不适造成的,如果父母了解这些,就能够想出对策,安抚孩子不安的心;很多幼儿独立性差,甚至连自己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表面看是孩子太懒或者动手能力差,而实际上更可能是家长没有放手让孩子从“失败”中反复锻炼结果——一旦将饭粒弄出碗外,就去喂养,孩子很难很快学会自己吃饭,道理就如此简单。因此,作者说,当孩子自己抓饭勺吃饭而将一大半的饭弄到桌子上的时候,大人不应该指责:“你把碗里一半的饭都掉在了地上。”而应该说:“你能自己吃完碗里一半的饭了!”一个孩子开始自己做事,就是开始在减轻父母的负担了,这就是事实。

  的确,要由外而内,打心底里弄懂孩子不容易。“爱”更多时候需要耐心、智慧、策略和方法。弄懂孩子其实是项艺术,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如果家长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应该会少很多困惑,多享受到一些与孩子相处的快乐与幸福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五):如何做,我们都不是孩子

  经济急速增长的今天,也带来了各种知识的喷涌而出,我们每天会选择自己关注信息进行阅读,有时还会不断寻找佐证试图证明自己坚信的的确是正确的。在众多信息中我们会迷茫,在选取了一个相信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相信的好像没那么值得信赖。

  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这么多年以来,一个孩子成为一家人中心,他们从他的孕育就开始期待,到他的降生,总想将自己拥有的最好的全部都给予他;或者希望他可以独立自强,学着不管他,放任他;希望他有一个美好童年,但又担心他就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输在了起跑线上,是不是应该不能让他未来后悔自己父母的选择,所以尽可能的给他规划未来的路线

  培养一个孩子不是栽种一株植物,我们不可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随意修剪,在适当的时候浇灌营养,选择一个适合的方式真是有些让人发憷。害怕得太多,担心得太多,就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伊顿国际教育集团的董事长王伟以及伊顿家长大学第一任校长曾珈在她们共同编写的《嘿,你懂你的孩子吗》一书中,就长时间里大家存在的教育理念的误区进行了剖析,不同于一般的纯粹说教强硬灌输理念,文中穿插了很多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的例子,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提出的不同教育方式,在打破固有的模式基础上,为阅读者提供值得信赖的教育方向。

  基于书中所涉及到的方面,无形中扩大了他的阅读人群,也许你还没有养育一个小宝贝,但是周围一定会有朋友正在经历他们最烦恼甜蜜时刻,作为本书的阅读者,就会在无形中套入书中所涉及的点滴,不自觉地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氛围,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行歪解了孩子的意思

  孩子,他成长需要家长的参与,但不是干涉,所以尊重他爱护他,不强求,莫担心,他会变得更有主见,远甚于你的想象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六):来读孩子这本书

  早在二十世纪初,蒙特梭利教育法就已经进入中国,但是随着社会衰败、战争、政局等因素影响,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教育日益得到重视,蒙特梭利才随着早教等幼儿服务机构遍地开花被家长们熟知。

  听说过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一回事,真正懂得蒙特梭利教育法又是一回事。很多早教机构、幼儿园打着蒙特梭利的旗号招揽小朋友,自己却说不清蒙特梭利到底是什么,自然也无法给家长传递正确的观念。加之家长这一群体覆盖面广,具有多样性,能真正从阅读专业书籍方面了解这一教育方法的人很少,因此,一本以生动亲切易懂的文字讲述蒙特梭利渊源和理念的书就显得极为重要。《嘿,你懂你的孩子吗》是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伟和伊顿家长大学第一任校长曾珈合著的一本书籍,具有专业知识和多年实践经验的她们明白家长最需要的是什么,也了解当前幼儿教育中的陷阱和误区,由这两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引路,相信家长们在对于幼儿择校、教育等方面能少走很多弯路。

  全书的九个章节各有主题,从创造力、观察力谈起,分析孩子的天性和能力,细说家庭教育的不足和误区,帮助家长和孩童搭建良好沟通的桥梁,教家长用正确的方式去爱,而不是以爱之名揠苗助长。书中可爱的排版、插图,小朋友们童真的照片都增强了阅读体验,读起来十分轻松。行文中没有专家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只有朋友般亲切的话语,在这样对等的沟通和交流中,读者会逐渐明白并体会到——将对方,哪怕只是幼儿平等的视为一个值得尊重的独立个体是多么重要。

  阅读这本书,可以按既有顺序去看,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书中的小案例可以讲给孩子听,用以启发,也可以和其它家庭成员分享,在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家庭教育中存在家长不回教养的问题,也会出现太注重教养导致各执一词,互相争吵拆台的现象,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自在家庭范围内共享这本书,共同学习,目标一致,理念一致,方式一致,不仅能减轻家长的负担,更能给孩子塑造一个统一和谐的教养环境,于成长有益。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和台湾资深幼儿教育顾问李坤珊老师广受好评的的系列丛书类似,避开了说教和纯理论的讲解,而是以实践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点滴、细节、案例为切入点,将道理与方法娓娓道来,易于读者理解,容易引起共鸣,继而产生行之有效的影响。这样的书不找噱头,不挖情感,单单纯纯讲最实用的知识,放在床边案头,着重学习也好,闲暇翻阅也好,都可使人受益良多,若能加上身体力行的实践,是孩子的幸运,也是家长的幸运。

  文|团团花哚 2016.04.27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七):读《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干货摘录

  一字一句读完了伊顿国际教育集团推出的《嘿,你懂你的孩子吗?》,我有很多收获,很多我一度困惑不解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心得一:在家中创造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小书架,小书桌,给孩子提供形式多样的材料,比如旧杂志、旧衣服、瓶瓶罐罐等,带孩子多旅游多参加各种活动。

  心得二:多问孩子为什么,坚持每天和孩子对话聊天。

  心得三:蒙台梭利博士的敏感期理论,3-4岁是语言敏感期,儿童的九大敏感期包括:语言、秩序、感官、对细微事物感兴趣、动作、社会规范、书写、阅读、文化敏感期。

  心得四:家长不要轻易打破自己制定的规则;三岁之前,右脑对孩子起着支配性作用;要区分孩子的怒火是上层怒火还是下层怒火;家长不妨用一些简单的词语代替唠叨,如“孩子,灯!”“孩子,门!”

  心得五:对孩子的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个性格真正健全的孩子有控制自我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安静状态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节奏。

  心得六:0-2个月,你要多跟孩子肌肤相触;3-5个月,他想更好地认识世界;6个月,出现“分离焦虑”,离开你孩子会觉得不安全;9-10个月,孩子想要的还是你的关注,他喜欢上扔东西的游戏;12个月,开始不按你的要求做,你需要给他明确的要求;12-15个月,他需要空间向你证明,他能够应付一切;15-18个月,开始发现镜子里的“我”;18-24个月,表现出“占有欲”,这非常正常;24-36个月,他的口头禅变成了“不”。

  心得七:如果要夸奖孩子,就一定要说出你夸奖他的理由;拒绝孩子时,多加一句“让我想想”;孩子天生的本能就是学习;为孩子制造失败。

  你的孩子是灵魂,有星盘,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劣势,有今生要学习的功课。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八):做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要懂你的孩子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这本书的书名,真的问到我的心里。这也是我最近常想的问题。我家宝宝有个小朋友,刚上幼儿园,在他上幼儿园之前,我几乎预知了,他受不了幼儿园的约束会产生不想去幼儿园的念头。主要是怕约束,这是我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结果现在每次见到他,他时常会说,我不想上学。上幼儿园必然会经历一段痛苦适应的过程,他的妈妈开始疑惑,上学对孩子来说到底对不对,我觉得她还没有弄懂孩子。我把我的感悟给她分享,我就觉得,做父母的有很多不安,焦虑,怒火完全源于不懂孩子,不知道他要什么,他想什么,所以做不到孩子希望的被理解。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我从这本书里所梳理出的触动我教育理念和提醒:

  1.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我们父辈对待我们孩子的态度。

  2.孩子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

  3.每天45分钟对话,真正强调得是“每天”而不是45分钟。

  4.3~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5. 语言、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书写、阅读和文化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最影响孩子心理或生理反应。

  6.教育需要的是温和的耐性。家庭教育本身最不该重视得是结果。“教育是一种生活的过程,而非为未来得生活做准备。”

  7.内心再强大的孩子也是孩子。

  8.不仅在沟通中,在日常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如果能够从内心将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与自己地位平等,只是尚处于幼稚阶段得人,那么孩子也会相应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与爱。

  9.沟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信任和尊重得问题。

  10.唠叨是逆反的导火索。

  11.关注孩子内心世界,准确了解孩子,以便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12.拒绝无底线的夸奖和惩罚。

  13.孩子5岁左右,会在文字、阅读方面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记得我刚做妈妈时,有过几个阶段,非常焦虑,我的天,这个小不点会自己走路了,他怎么老爱去那些看起来很难走的地方探索呢?我的天,该说话了,为什么我就是教不会他呢?更有甚的,我发现了好多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迫不及待地介绍给孩子,他怎么没反应呢?我觉得初为父母的那种急切心理简直控制了我。我好像从来也没有想这样急切过。我甚至不知道我为什么那样急切。直到我对孩子失望了,与其说我对孩子失望了,不如说我对自己失望了。我只想看看这个小不点他究竟什么时候开口说话。我决定挑战一下我的耐心。

  我从一开始关注自己的孩子,只是想要弄清楚他什么时候才能懂我,我一路遇到了好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妈妈那里也得到了不一样的角度,但在这个过程里,我越来越觉得孩子真的是很特别的生命个体,对他真的需要功夫观察、研究,才有可能真的懂他。《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得完美实践,说真的,我在最初还真的跟风似的读了一些关于蒙台梭利的教育书籍,不知道为什么,我更青睐他给孩子提供的环境,教具和自由空间,但是我觉得孩子的环境很难达到那个标准。直到我看到了关于孩子敏感期的理念,我找到了观察孩子的具体方法,《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这本书对于孩子的九大敏感期也有详细的介绍。

  九大敏感期确实能够帮助家长观察孩子的行为,进而理解他的小脑袋里在想些什么。语言、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书写、阅读和文化敏感期。孩子的成长具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的各种敏感期表现不同。我对秩序敏感期是最有直观感受的,孩子一旦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如果你能够意识到并且给于理解,是非常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的,因为懂了孩子的行为,做妈妈的那种焦虑也会自然减退。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里倡导不干扰孩子,给孩子自由、宽松的空间 ,平等的交流方式。事实上每次看到巴学园里的孩子们,我都觉得那里的孩子们很幸福,可是巴学园毕竟不多,但如果家庭能够营造出这种氛围,我想也是非常有爱的。孩子的教育要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万不可把教育寄托在学校,再好的学校也只是学校,家庭才是孩子的真正港湾。

  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搞不懂我的孩子,他突然的情绪发作是怎么回事?他突然心情沮丧是什么原因?但读了这本书,可以借助这书中的角度和某些具体方法,观察孩子,的确容易发现问题。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九):不做伸手党,知难行更难的漫漫育儿路

  关于育儿,我们的身边总是充满各种错综复杂甚至针锋相对的论点,新手父母既担心自己跟不上最新的育儿理念、又害怕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再加上每个孩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和表现,家长们总是在战战兢兢中与孩子、与父母、与专家斗智斗勇走过漫漫育儿路。

  事实经常蒙蔽双眼,越急迫越如此,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明白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对策,关键点就在找出原因。育儿同样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也同样急迫解决问题,可是我们总想把伸手党的坏毛病也延伸到育儿的领域,我们不明白也不想去寻求问题的根源所在,只想得到干脆利落的解决方案。于是,就有许多所谓的砖家出现,告诉你一些真假难辨的育儿法则,别的领域或许还有挽救措施,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你确定还要继续做不求甚解的伸手党拿孩子的未来和幸福做实验吗?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书名就直指问题根源:懂,然后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本书作者王伟和曾珈分别是伊顿国际教育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和第一任校长,本书秉持蒙台梭利教育法,从知-行的角度全面解读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给家长提供最全面和最详细的育儿解答。

  本书共包含九章,虽然各章节名称看起来无甚章法,但读完会发现各个章节的顺序大有文章,全书从介绍孩子的天生创造力、观察发现孩子到具体对策、注意误区。各个章节中,更是辅以具体案例全面剖析,使读者能更直观的理解和践行理论不至于纸上谈兵。

  蒙氏教育的精髓在于追随孩子,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追随孩子的前提是懂得孩子,懂得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且要明白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孩子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比如孩子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发现和捕捉这些敏感期并正确对待他们,无疑会事半功倍。比如介绍了孩子区别于大人的脑部剖析。就在不久前,一个如何对待哭闹孩子的方法盛传朋友圈,即在孩子哭闹地时候不予理睬让他明白哭闹是没用的,许多父母纷纷表示终于get到了终极杀器。且不说这个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不明白究竟是多狠心的父母才能在孩子哭到撕心裂肺的时候还能无动于衷。许多时候,人类发自本能的做法就是最大的正义,人类的本能是父母爱孩子,违反本能的做法会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呢?我当然不是说要事事宠溺着孩子。本书在“孩子的脑部解析”部分就为我们分析了孩子未完善的大脑构造。以孩子无理哭闹为例,尽管原因是无理的,但是大部分孩子分不清愤怒、委屈种种情绪,特别是引起哭闹地原因在他们陷入崩溃时经常已经不重要了,坐视不理会让许多孩子从渴望得到某个玩具的渴求变成爸爸妈妈不爱我不理我的绝望,这种做法也许会控制住孩子无理取闹,但是你希望你在孩子的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你希望孩子对本该最亲近的父母也失去信任和依赖吗?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陷入崩溃无法处理自己的情感时适时的安抚孩子使孩子尽快脱离情绪失控状态,然后以同理心告诉孩子你懂得他的难过和需求,再晓之以理告诉他不准的原因或者替代方法进而达成一致。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我们都是未经培训就上岗的父母,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撒手不管或是胡乱做为,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发自内心的去深爱孩子懂得孩子,然后在懂得的基础上选择对孩子最好而不是你最喜欢的道路。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十):为了未来一个温馨有爱的家,我选择了读它

  曾经看到过台湾作家九把刀的一份有趣的困惑,大致意思是:小孩没做过大人,可以不理解大人。大人都做过小孩,为什么不理解小孩?是啊,为什么呢?若是要全球人一起投票评选人类之间最难解开的迷,这个问题恐怕顺利入选是毫无难度的。

  再者,婚期将至,生子的事情也被排上了日程,忽然间焦虑了不少, 怕太太怀孕之后我能不能照顾好,也怕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做的不会好, 毕竟,自己现在也只是爸妈的孩子而已。 年华易逝,试错成本太高,不想给自己太多的借口。 所以,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也是时候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打基础了。

  为什么从这本书开始打基础?

  百度一下“蒙台梭利教育法”和“伊顿国际教育集团”,

  你也像我一样对这本书充满期待的。

  更何况这本书封面上赫然写着:

  “伊顿国际教育集团首次重磅推出”、“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完美实践”

  当翻开这本书,收获更是如潮水一般涌来——

  孩子的创造力培养、特长观察、家庭教育的误区、沟通的注意事项、呵护孩子天性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受挫能力的技巧、给孩子完美学习过程的必要……几乎包含了我作为一个育儿小白的一切求知所需。

  如果把每个学科的入门级好书都类比成武林高手修炼的基本心法,

  那么毫无疑问,本书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如果说这个时代亲子关系可能遭遇的最悲哀事情,我想,最难过的莫不是彼此有付出,却彼此不理解了吧。这是九把刀式的困惑,也是这本书想要解开的迷惑。知道一些,总是好的。

  这本书不是一本育儿学科的经典明珠,也不单纯是一本爸爸妈妈育儿经,若非要给它下个定义,我想,它也许该被称为亲子教育防范未然指南吧。给已经有孩子的爸妈一次修整自己教育方式的机会,也给即将有孩子的准爸妈们一剂很好的预防针注射。

  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话当然不能是说说而已,

  与其早已经准备好了给孩子未来报一堆补习班、兴趣班,

  不如从现在开始

  多预备些好的指南,

  毕竟,机会都是给早有准备的人的。

  以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