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理想一点时间: 精选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给理想一点时间: 精选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8 20: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理想一点时间: 精选集读后感精选10篇

  《给理想一点时间: 精选集》是一本由李志题 / 刘瑜 / 柴静 / 张维迎 / 朱大可 / 许小年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理想一点时间: 精选集》读后感(一):李志题:群魔乱舞的时代我们依然坚守理想

  2011年的盛夏,骄阳似火

  彼时微博如日中天,从各界名流到贩夫走卒,无论床上、厕上、路上、车上,还是饭桌上,人人都在埋头苦干刷微博。众人皆言微博时代已到来,信息碎片势不可挡博客已死。

  时任凤凰博报负责人的李小鸣,却执拗地认为,自媒体时代,无论互联网产品怎么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对世事深入分析独到见解都是互联网媒体上最有价值的永不过时的信息,而这是限制在140字以内的微博所不能承载的,博客仍大有可为

  正是这一份坚守,凤凰博报在"缺粮少枪"的不利局面下,仍持续策划了"寻找中国人的信仰"、"青年中国说名博校园行"、"纵议院"高端视频对话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活动栏目。在各大门户因为微博的牵制导致博客式微的情况下,凤凰博报坚守阵地,明确方向,开拓思路,加大推荐力度,巩固并扩大了与广大博主的沟通合作,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令业界刮目相看

  在一次饭局上,著名专栏作家、出版人老愚提议,凤凰博报集结了当今互联网上最活跃的一大批写作者,他们发表的大量有见解、有思想文章如果很快就淹没在互联网上而不为更多人所知,实在可惜了,何不挑选出来结集出版?经他一说,李小鸣当即点头认可,并安排操作

  和新星出版社编辑徐蕙蕙沟通好出版时间表,凤凰博报的第一本博文精选集计划要在2011年的12月底与读者见面。说这话时已经进入九月,各种活动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而我们手里却连一篇文章都没有准备好。那段时间,我只好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从一年来推荐过的近万篇优秀博文中,逐一筛选,除了参考浏览量和网友评论意见,更注重文本质量和生命力。许多优秀博文虽然写得很好,却因为时效性太强,也无法选入书中。就这样到了九月底,我已经选出大约一百篇的初稿。

  距离出版社截稿的时间越来越近,博报频道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多,再加上人手有限,每个人工作量都已经超负荷,我只好安排编辑利用十一长假,加班加点完成编辑工作。就这样,我再一次将自己的长假变成了工作日,甚至比工作日还要辛苦,每天早早来到公司离开时已是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十一长假一结束,我们就将选编好的文集交给出版社,走出版流程。而这还只是开始。等出版社定稿后,还要逐一寻找博主的联系信息,征得出版授权。再到后来的给入选博主快递样书、支付稿费,所有的流程走下来,工作量之大让我们这些没有出版经验的人都有些后怕。即便如此,还有少数博主未能及时联系上,只待日后补上。

  12月下旬,首届凤凰网名博颁奖盛典时,我们的第一本博文精选集《给理想一点时间》也呱呱坠地,一出印场,就被送往活动现场。那晚参加活动的上百位嘉宾,也成为我们新书的第一批读者。

  说实话,不但我们,连出版社对这样一本博文精选集能否赢得读者的认可,能够让多少读者愿意下单购买心里也没底。我们一边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推荐,一边小心翼翼听取读者的意见、建议,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我们都静心听取。随后的几个月里,从出版社传来的都是好消息,书加印过几次,也有不少网友在网上表达了希望我们的书能继续出下去的愿望,还有网友将书买来送给亲友特别是正在上学的孩子,希望他们能从这类书中读到和教科书完全一样的新思想。

  鉴于已有的出版经验,在第一本书热卖的同时,我们的第二本书也在从容地准备着。和第一本书集中选稿不同,第二本书所有的稿件都是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下来的,每隔几天,总能遇到一篇适合入选的好文章,就这样大约半年的时间,第二本书的书稿就初选完毕。而集中的编辑时间,还是只能选择休息日,因为工作日有千头万绪事情要打理。

  就这样一路走来,《给理想一点时间》迈过2,又跨到了3,出到了5,如今又有了五年精华版,市场销量越来越大,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越多的人读到我们的书,我们越要精心选编不辜负大家的信赖和期望

  除了《给理想一点时间》,五年来凤凰网博报的各项业务同样也蒸蒸日上,名博校园行先后走进全国20所高校影响数百万精英学子年度名博颁奖盛典200位知识精英济济一堂,共同见证博报的辉煌;十天一期的纵议院高端视频对话,邀请知名专家畅谈国内外热点话题……

  回首过往,这五年的每一天都值得铭记。这五年,我们要感谢成千上万的博主和网友,正是因为你们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内容才会越来越丰富声势越来越浩大,影响力越来越广泛。也要感谢和我同一条战线上每天辛勤服务着广大博主和网友的编辑团队,正是因为你们的超负荷付出,才换来博报今天的影响力。互联网是劳动密集产业,互联网的编辑是当今都市里苦逼人群之一,虽然收入不算多,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但是你们却为了理想坚守着,付出着,等待着收获季节

  《给理想一点时间》已经出了五年,许多朋友都说,已经给了他们够多的时间了,什么时候,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才能真的有质的改变走向民主自由进步呢?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努力,不悲观气馁地推动,那一天就一定会到来;我们不能期待什么都能一蹴而就,因为这个社会各个角落都有张牙舞爪的"怪兽"在阻挡着时代的进程,只有将他们打破、碾碎,才能赢得未来。自由民主不是等来的,而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地推动,没有人是旁观者。不要怕个人的力量薄弱微不足道的,只要每个人都做好本职工作,不媚俗,不做恶势力的帮凶,一切皆有可能。今天的理想,就是明天的现实。时至今日,技术更新换代,自媒体依然如火如荼,今天我们选择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印在纸上,明天的历史将以我们今天的工作为傲。

  喜欢文章就转给朋友们

  喜欢作者就关注 liztifeng

  《给理想一点时间: 精选集》读后感(二):一圈(juan)特立独行的猪,在沉默等待屠宰

  文/几画

  杂文历来都是多批少颂,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杂文就应该是上帝派来的‘牛虻’”,不能当频传“捷”报的家雀。

  由李志题主编的这本杂文《给理想一点时间:精选集》中选题具有普遍性。书中博文多反映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在有限的篇幅里将国人一些认知文化的弊端伤疤,决绝地撕开。

  鲁迅曾说:“讽刺”的生命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从《给理想一点时间:精选集》中,有心的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年来众多事件后遮羞的嘴脸可谓五彩斑斓。就像书中摘录博主郭老学徒的那篇“铁腕首脑为何对媒体毫无办法?”中体现世界上国情政治公众知情权的不同——“BBC只对英国人民负责,而一个媒体对人民负责最关键原则就是真实性选择。”“让人民知道真相,而不是让人民相信结论,这是民主制度下媒体的道德底线职业守则。”

  中国自古不乏为民请命者,那种悲天悯人人文主义精神,彰显了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社会良知。历来众多言论桎梏多靠杂文挣脱。杂文说出了大众想说,说不出,不敢说的话。例如书中摘录李吉明博主在2011年写得那篇“中国教育丰富多彩”。五年后的现在读起来依然血淋淋不容回避——“学校成了一个大大的生产车间,将教师变成了工人,将学生变成了产品甚至是道具……”

  更有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的教育者说:“我们没有理由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既不为人师表又不教书育人,只是在教育岗位上发自己的财。”

  而博主杨佩昌的那篇“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深刻揭示了中国教育的短视与自闭——在德国大学没有围墙和门卫,也没有所谓的闲杂人员。在德国,任何人都有权利去大学参观、访问、听课。

  曾有人说,武侠仗剑,文侠恃笔,正是这种精神,使杂文赋予文人“一剑既出,力无虚发”,剑锋必带寒光饮血的凛冽。博主韩浩月的那篇“密集恐惧症,人人都有的‘中国病’”中赤裸裸地揭示人性无知自私——“我们需要信仰,却急功近利在拜佛的时候一拥而上眼睛里看不到虔诚只有焦灼;我们需要理想,却不懂得理想是什么……”

  “密集的劳动力创造城市文明,但在城市文明展示它魅力一面的时候,却无情地抛弃了为它输血的人群。制度的藩篱仍然在区分着人与人的差别制造着种种不平等……”

  如果一篇杂文能让盲目跟风,习惯普天同乐的国人从沉醉中醒过来,那才是真正越过圈养,获得自由。博主陈平的那篇“烧钱的代价”以亲历后的相对论述,“无情”地戳破国人暴发户的嘴脸和精神世界贫瘠——“家长们何曾想到,孩子们应该先把中国的文化精髓书法学好,汉字写清楚,搞明白,再去读英语,考八级。”

  “家长们趋之若鹜,把孩子送去学钢琴、学小提琴,却不想让孩子先去听听古琴,了解一下昆曲、皮影、秦腔和京戏。”

  “孩子们什么时候可以在学校的组织带领下,先去走走西藏的天域,看看新疆的风土人情,去内蒙古呼伦贝尔,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是怎样走来的,先去了解一下我们祖国博大与精深?”

  “当你并不富有也不有钱,你却跟来自哥廷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以及世界上更有名的大学教授攀谈关于老子、庄子、孔夫子以及古老中国洋洋大观的时候,他绝不敢对你有半分的鄙视,因为他们不如你更懂得老庄的境界和心怀,因为你拥有民族自己的文化。”

  博主杨佩昌的那篇“德国民富国强的逻辑”从环境、教育、官员行为准则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讲述一个真实的德国——铺路的小石子一颗颗拿来研究如何摆放,然后像艺术品那样搁在某个地方;书很贵,大概每本书约三四百人民币;吃的很便宜,一袋很长的面包才一元人民币,够一个人吃很多天;经济部长用经济部的信签纸做私事就属于有谋私利或侵占国家资源的嫌疑;德国教育首要的是开心,然后才是基本常识,学生时代是教会你如何思考,没有教材教学完全是根据老师喜好专业背景确定……

  杂文是一腔碧血、一颗丹心,是良知的呐喊、是理性精灵;杂文是爱心责任心及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恨其不醒的综合晶体。博主李银河的那篇“人活着应当要什么”中剖析人性之贪婪,乐于享受“炫耀性的消费”——“温饱舒适之上的需求就是贪婪了。”

  博主柴静的那篇“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中,其借鉴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论自由》的这句话:首先,那些被迫噤声者,言说的可能是真理。否认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假设自己永远正确。

  博主傅国涌的那篇“只有‘聪明人’的世界是没有希望的”写出了这个世界上“傻瓜”的匮乏与“聪明人”的多余

  以前曾读过一段让我沉默的话——在美国波斯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镌刻着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我们总是信奉“明哲保身”,我们从不明白,对一个人不公就是对全体威胁

  如今,每个人都活在各式各样的圈里,成了特立独行的猪,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给理想一点时间: 精选集》读后感(三):给理想一点时间

  中国啊,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首先,那些被迫噤声者,言说的可能是真理。否认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假设自己永远正确。不论在任何意识形态下,假设自己永远正确的人,思想都是单一僵化的。而智慧清明的人,总是意识到思想是在不断认识发展的。

  要摆脱过去的泥土,就先要摆脱僵化的自我封冻。思想的本质是不安的,它对表面上或多或少的统一总保持警惕,不停地主张更多的细节要求更多机会作出鉴别,完成精神的不断更新,一切陈旧东西依据新的线索来重估再建。人人如此,一个民族新的思维线索就会浮现其上。“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不会错的想法”。

  所有的幸福都基本相似,而不幸却各不相同。

  人心的事,没有经受过的人,往往想不到,所以还是留些敬畏,如得其情,哀矜为宜。如果褒贬相激,都只依据简陋的事实轻易批评他人,流于武断,有了戾气,话像车轮子一样从人心上辗过去了。时间长了,把心都硬化了,碰上什么事都进不去,像在水泥地上一样流过去了。

  别因为觉得自己手里攥着牛逼的道理,就拿别人的祸福荣辱来打比方。世间不缺你这个比方。咱们行走世间,靠的就是心软,心软能拯救世界。要是我们也练得心硬,能拿别人下棋,拿别人打比方,那,就太可惜了。

  《给理想一点时间: 精选集》读后感(四):给思想打一剂强心针

  博客2000年进入中国,大约在2005年开始起,各大网站博客开始火了起来。十年来,从草根里走出了多位名博博主,也有多位行业大咖开播畅谈公共事务。没有具体查到凤凰博报出现的年份,但是《给理想一点时间》出版了5年,起集结了凤凰博报中的精彩博文,亦畅销了5年。

  之前读过不少名博博文,但是系统的读《给理想一点时间》,还是第一次。虽然博文归属于杂文名目,但是网络时代的博文到底和传统的杂文有稍许不同 ,能够被广泛传播,更能和作者进行交流,这是鲁迅时代那个杂文最好的年代无法想象的。然而,一篇文章被人自发转发,被广泛评论绝非仅仅取决于博文的质量和博主的名气,更重要的是,《给理想一点时间》博文畅议的都是我们国民关注的公共事务。

  国内知名学者展江致力于研究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他曾经说过,中国出现真正的“公共空间”只能寄希望于网络。在凤凰博报这片平台上,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哈氏“公共空间”的构想,虽然我们言论自由,从来都是有限制的“自由”,在中国这片国土上更是如此。正好看到柴静写的《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倒也从反面再次诠释了“自由”的意义。

  给你绝对的“自由”,你能去做什么?也许你也想过这些问题。

  如果给你“自由”,你可以攻击任何你看不惯的人和事,哪怕这种攻击有失偏颇,空虚来风,这是一种“自由”;可是阻塞这些也许是谬论的言论,又是另一群人的“自由”。在一个真正的“公共空间”里,“自由”的利益总会因为相悖,而让“自由”看起来并不“自由”。

  即便是一个人素质低下,大放厥词,那也是人家的权利,人家的自由。就算是错误的,也只有说出来被检验之后才可能说是“错误”。——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制的社会,都应当充分发挥传媒的监督作用。

  我们其实都并没有评判何谓“正确”的资格。柴静的文章让我想到了,如今虽是哈氏寄予厚望的网络年代,但是这个年代经常遭遇的“一言不合就撕逼”的现状哈氏还没有完全想到,更加没有深入探讨过。网络上的观点,经常是和自己的观点相悖,就会展开毫无根据的人身攻击,明明在现实世界中是陌生人,在这个空间内却因为观点之争厮杀的恨不得骂出对方祖宗十八代。

  真正的给你“自由”,这个局面,当年哈氏还是没有考虑到的,因为一切自由,都应该是建立在包容并蓄之上的,一切的观点才能碰撞才能融合。

  柴静说道的CNN主播侮辱中国人,中国人就群起攻之,然而西方人对于他的侮辱,却只能摇摇头作罢,因为你有说话的自由,不管对不对。甚至柴静姑娘都不敢明说,anti-CNN这种运动到底有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种话毫无疑问会招致网络暴民“不爱国”的盖棺定论。我个人认为,中国这一代知识分子很清醒,他们知道这种运动和到中国街上去砸日本车一样,并不代表爱国。真正的爱国,是用心去接受、认同自己的同胞,接受和尊重这个世界上不涉及道德的“不同”。

  任何粗鄙化的社会行为都不会产生进步的正能量,徐贲说“粗鄙是社会的癌症”,深以为意。

  怀疑的年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讲礼貌的日本人为什么不让座?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输不起”?我们国家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敢“晃荡”?“聪明人”构成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吗?

  学者行五洲、见闻日本,横向对比大陆与台湾,《给理想一点时间》的确是一本很好的博文杂文文集,还会追。软糯的文字读久,人的思考似乎也变得绵软,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字,像针扎在身上,却让思考变得锐利。

  《给理想一点时间: 精选集》读后感(五):内容丰富,营养全面

  《给理想一点时间》,这个书名是相当励志的。在打开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本《给理想一点时间》就像书的名字一样,是一本相当励志的书。不过打开这本《给理想一点时间》看过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给理想一点时间》是一本杂文集。不过这个集子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好多好多人。换句话讲,这本《给理想一点时间》其实是凤凰网博报的年度文集,是博报中精选的一些博文。这些博文的博主不乏一些名人,比如柴静、张鸣和李银河等等。有了这些名人效应,再加上这本《给理想一点时间》中绝大部分入选的文章都是相当具有干货潜力的博文,着实是令此书的内容颇为实在。

  全书三百一十三页,二十二万字,内容的确可以称之为干货。凤凰网的博客,自辟蹊径,叫作“博报”,是“博采众家之言,报闻公民心声”之意,以强调自身的媒体属性与内容品质。自创建以来,凤凰网博报紧紧关注中国的当下,始终坚持风骨,尽力担当,胸怀温度,流露着真挚性情。无论自称凤凰,还是被命名为其他的鸟类,他们都乐为中国的进步而欢鸣、飞翔。的确,这本《给理想一点时间》绝对做到了这点,书中虽然并不像我们想像中那般是一本励志文的集子,但是却都不约而同的写到了我们国家的当下,给理想一点时间中的理想其实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更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梦想,我们的中国梦。中国梦必将会实现,只要给它一点时间。

  尽管这本《给理想一点时间》不是一家之言,但是读多家杂文,免受一家之言,也是颇为有益的。我们读者绝对可以因此书而延展了阅读面,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考维度。因为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太多的方面,作者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和精英。我们汲取了他们最优秀的思想,自然是受益颇丰。我们从这博采众长的“百花蜜”中汲取到了多种营养,令人欣慰。

  可以说,这本《给理想一点时间》集凤凰网博报之大成,内容丰富,营养全面。作为一个同怀中国梦,同样拥有同样一个理想的中国人,这本《给理想一点时间》真的是值得一读,甚至可以反复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