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缉凶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缉凶录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9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缉凶录读后感精选10篇

  《缉凶录》是一本由葛若凡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缉凶录》读后感(一):血色英雄

  当丁墨大大在言情界掀起一股推理风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爱上这种烧脑的玩意了,随后对所有和推理有关小说都成了我的心头好。那么,这本《缉凶录》亦然呀!

  该怎么形容这本小说呢?它没有执着于去描述凶手是多么多么的穷凶极恶,也没有试图去渲染整体氛围是如何如何的惨绝人寰,似乎更多的是在讲感情人心。当然,不要误会,我这里说的“讲感情”可不是我前文提到的“言情”哦!感情嘛,分很多种的——爱情友情,甚至于整个工作团队同事之情。

  葛森对楚汐萤不可言说的爱情,萌芽在心底,扼杀在摇篮,随着楚汐萤的去世彻底掩埋于心。“老大”和葛森之间惺惺相惜势均力敌般的互补跟合作,如果回到古代,那一定会有种红颜知己般的既视感。然后便是整个团队相互配合,大家一起一步步抽丝剥茧地找到真相,虽然重头戏依然在葛森和“老大”身上,而团队里面的一些角色或许戏份少得可怜,或许重要性微乎其微,但你要相信,如果没了他们,那么这本书将是多么的乏味呀!正如文末所说,“没有人的成功是一个人的成功,破案和做任何事都是讲的团队合作。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托举他的人,才能让他像看起来那样高大伟岸。”

  至于人心,破案的过程中随着一步步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我们可以一点一滴地去了解罪犯内心。而随着案件深入主人翁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慢慢呈现在我们眼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葛森还是“老大”,他们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探,他们都不过是凡人。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有自己的不可言说,他们都曾跌在坑里,也曾踽踽凉凉艰难前行。他们的主角光环不在于永远不会受伤,而在于他们的使命——与罪犯抗战到最后。毕竟,他们是血色英雄啊……

  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对侦探警官啊这样的角色心怀敬佩,看推理文最大的感受便在于此吧,一开始注意力在于案件本身和破案的过程,可看完全篇,内心便有种难言的起伏跌宕,不免对那些血色英雄肃然起敬

  现在,再说回文中那些案件本身吧,毕竟是篇悬疑推理的文呀!由于是系列文,所以这本书有种承前启后承上启下效果。不过并不影响阅读,毕竟前文都有介绍,而后文也给了一个结尾,只不过故事仍在继续。

  如果单单从这一个故事来看的话,文章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一个伏笔——警署内部有卧底。那么卧底是谁?潜伏又是意欲何为?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寻找卧底的过程中,两位警署人员相继牺牲。案件在升级!而卧底依然是个谜!正在这个时候,“堕落的女神”“连环”凶杀案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中。

  那么,问题又来了——

  凶手的动机是什么?凶杀案的共同点是什么?这……真的是连环案件么?凶手又是谁?传统刑侦手段和犯罪心理学相结合亦无法拨开云雾重见朝阳。谁都可能是凶手,连故事的主人公葛森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Non sainte femme doit ê tre la punition de Dieu(没有节操的女子一定是上帝惩罚。)”这句话就像是一个魔咒,无法破除,像是一个密码,待人破解。而现在,所有人的神经都像是一根弦,只要在弦的如何一处轻轻一点,整个弦都会颤动不已。

  幸而,主人翁们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在大家都以为案件陷入了死胡同的时候,他们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答案。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别忘了,故事的开头早就给我们埋了一个深坑——卧底。卧底是什么?卧底就是在蛰伏中沉默,在沉默中爆发的一类可怕生物。就像是定时炸弹,总有炸的时候。

  为了对付卧底,主人公将计就计,全靠演技。揪住大boss势在必行。随后是惊险刺激的对抗。相信我,只有自己看才足够带感,别人描述不来。

  不过,那还不是尾声哦!当我们以为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文章末尾神来一笔——“老大”出事了!

  那么,欲知后续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我想大约就是这个意思了……

  《缉凶录》读后感(二):烧脑书才是现在最受欢迎的!

  比起言情小说来,我更喜欢看的就是这类悬疑推理的书,我想不仅仅是我,大多数人的也都是追这类小说的,此类题材网剧的火爆就能看出来,大家还是更喜欢烧脑的文。

  也许是现在社会压力比较大,也许是刺激的,具有神秘感内容更让人充满着好奇,大家都想做解密者,所以这类题材才会一直经久不衰

  再来说说《缉凶者》这本书吧,是作者葛若凡的系列小说,大侦探葛森的探案故事集,之前的书,我也有读过,总的来说,虽然不能说算是经典著作吧,但是故事结构也好,情节也好也都是不错的,毕竟这类书吸引人是最重要的!

  可能因为我是学影视的,所以在选择书的方面更注重情节,也愿意联想一些内容,脑海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画面,这样看着看着自己像编了一部电影一样,也是很过瘾的。

  为什么喜欢看这类破案的书呢,可能因为笔者心中一直认为正能量的,代表光明一方的才是永恒胜利吧。

  这本书里的警长与许多模板化的警察形象不同,这本书里塑造的葛森不是个“完人”,有着一身不怎么好的“臭毛病”。但是比起来,更胜在真实,警察也是普通人吗,也会有坏脾气,高大全的只存在理想化的社会里,绝对的不接地气

  而且这本书里除了葛森外,几位女性警员可谓是成为了“主角”,性格各异的女性在现实的警察队伍原本少见,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随大流,而是着重刻画了这几位女性的形象,可以说是个现代社会对女性存在偏见的一种强有力的抨击。

  女人不如男人,女人抽烟就不对,女人就不能破案,种种的误解,让警察职业中鲜有女性,实际上大家都发现了,里面的乔黛泠是个敢爱敢恨,做事利索的人,很多男人应该都不如她,既有男人的果敢,又有女性的认真细腻

  文中大篇幅的描述,让人对这位女性充满着敬佩,小说的人物塑造可以说是一大特色,性格更为鲜明有血有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的点就是文章的开端部分,以一个正在发生的案件开端,采用了一种悬念式的开头方式引入全文,一个女尸跳楼了,出人意料设定,让人联想翩翩,增加了阅读的精彩性,这样的设定更有趣。也是很多小说所缺少的,伏笔埋得好,读者才愿意跟随文章的发展来推理,解密,更好的增加这种互动性,让故事丰富起来,单纯的文章其实是很单薄的,只有让故事增加互动性,让会让故事产生新的生机,更多的可能性

  推荐大家可以来读读这本小说,开脑洞,来破案,你就是主角!

  《缉凶录》读后感(三):看完打卡,照惯例来说一说对这本书

  先来说一说,缘何看这本书。

  拜读过《密室之不可能犯罪》之后,对“零距离惊悚”的表现手法非常感兴趣,于是一路追着葛若凡的书看,看完这本书对“零距离惊悚”这种悬疑推理类书籍的表现手法又有了理解

  对于没有写作基础的人来说,用最通俗易懂的解说“零距离惊悚”,就是让读者感觉到惊悚恐怖气氛就在周围。

  在这本书中一张普通桌子,一本书,一个背影都有可能成为引发读者内心产生恐惧的原动力。为什么这种恐惧会如此真切,因为这些东西都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这本书的继承了葛若凡一贯的风格巧妙的将中、美元素有机结合,让我了解到了很多真实存在于异国他乡的元素。尤其对作者对枪支的研究表示叹服,不明觉厉啊哈哈。

  咳咳....言归正传,这本书承接了上一部书的故事主线,血腥变态的杀人艺术线索推理,巧妙地运用。让我这样胆小的人在感觉惊悚的同时,又忍不住跟着线索一起打开脑洞跟着“猪脚”一起抽丝剥茧探寻真像,看完之后还是意犹未尽

  不得不说,读了两本书了,感觉书中很多主要人物都有血有肉,都有自己独特爱好的性格,具有十足的真实感。

  这样看来,作者非常注重他所描写的世界——汉都市。个人猜测原型有些类似温哥华或者旧金山这样的北美洲华人聚居地,警局的阶层管制、市区的主要建筑介绍,甚至微小到一颗子弹的型号编码,都做了合理完整的设定。

  通过百度搜索,了解到作者还是一名编剧。这样很多东西就迎刃而解了。阅读本书系列的时候,感觉作者与很多悬疑作者的不同在于从来不是直击要害。惊悚的传达并不是开作者的描述或者人物的对话,相反他注重人物表情的描写注重环境的衬托,花费大量的文笔来协助读者的大脑创造书中所描写的环境。

  从剧情来讲,除了太烧脑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颠覆三观!看着看着,主角死了!你能相信吗?!不得不吐槽一下作者的“胆大妄为”,就是任性!就是要让读者们猜不透曲折的剧情设计,当然不排除故意要烧断读者的脑细胞的嫌疑。

  总之,作为一部悬疑惊悚推理类的小说,这本书的阴谋设计不仅体现在书中,也体现在了现实生活中。作者或者说是主角,不仅在书中玩弄着尔虞我诈游戏,也时不时会顺便将我们这些读者给算计一次。在这里奉劝大家,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时刻警惕开动脑洞!

  最后送上一句书中提到的话,我非常喜欢!

  “怪物和鬼,都其实存在。它们存在于我们的体内。有时候胜利属于它们。”

  《缉凶录》读后感(四):甘愿做一个被此文通缉的“读者”

  说实话,我以前并没有看到这位葛先生作品,尤其是这部作品的第一部,但是这本书却让我认识了他。

  那天百无聊懒,忽然想看一本侦破类,能抓人心的作品,于是我就向朋友问起,结果竟然有两个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他们说这本书是喜欢悬疑类读者的必读之物,让你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零距离惊悚”,这引起了我强烈好奇心

  真的有他们说的这么“神”吗?带着疑问,我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

  其实我对作者葛先生并不了解,但看了这本书后,我却想走近他的生活甚至是他的内心。

  这种感觉无以言表,就像是浪迹天涯的千里马,终于找到了能够发觉它的伯乐。我才知道,世上真的有那么一本书,可以深深地抓住读者的心。

  很难想象,葛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忽然有了写这样一篇故事的灵感,那些个日日夜夜,他又是怎么在写作煎熬中度过的?没错,我用“煎熬”这两个字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

  一部好的作品,作者不光是在用心写,而是写着写着,他就是故事中的男主角,所有发生的匪夷所思事件,都仿佛发生在他的身边。解开层层的纱,一步一步地迈向真相,面对生离死别,那种想要“解脱”的决心,怎么不是一种煎熬呢?别说葛先生写这样一本作品时算是煎熬,就连作为我这样的读者,看着都为故事的主人公深深地捏了把汗,真的是一个“煎熬”!

  于是,在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又回过头去看了第一部,连带下来,果然是一种享受

  故事中人物刻画细腻,情节丝丝入扣,我还在想,看了之后是否会做噩梦呢!

  我甘愿被此文“通缉”,也愿被此文“俘虏”。

  我想,我会再给朋友们推荐此书。

  《缉凶录》读后感(五):谋杀的艺术

  从读缉凶录到大侦探葛森系列,很明显的《缉凶录》是3:33的续集,并且还会有下一部,也就是3:33第三部。原谅我这里老想着2333333哈哈哈

  此书评有略凌乱的剧透嫌疑。

  我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这个系列首先吸引我的是系列的第二部——缉凶录。从本书标题“打造中国首部犯罪心理学术视角本格悬疑推理系列小说”,直到翻完本书最后一页,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本书没有辜负心理爱好者的期待。于是搜索了本书作者百科名片之后,明白一件事,术业有专攻。

  本书故事情架构在一个虚拟国际化华人大都市,然而时代背景紧紧反映我当代社会主流思想神秘案件更迭让主角们深陷泥沼,对手在明还是在暗让人不得不对信任二字产生怀疑。当受害者一个个倒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将主角一步步逼近敌人设下的陷阱;直到心里最深处、身边最近的那个人也从这个世界上离开,内心的煎熬、纷乱头绪生命威胁……压力从四面八方野兽一样毫不留情撕扯主角的心脏,最后一秒,承受着心理疾病的主角会像野兽一样反击。为了不剧透太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主角葛警督竟然在自己管辖的案件中被指为犯罪嫌疑人,随着谜团一层层解开,主角在朋友的帮助下洗脱嫌疑,与此同时展开对敌人的猛烈追踪,随着事件的发展,调查逐渐深入,身为心理学家的主角从各个方面犀利剖析凶手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从罕见的物证中抽丝剥茧,暗中与凶手展开心理的较量。

  事情在发展过程中能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线索少的可怜,除了凭借主角心理专业发挥专长破案意外,还有绝对不相信心理学的搭档辅助破案,这在以往的悬疑小说和推理剧中比较少见,可以用画风清奇这个词形容,同时它与lie to me等美剧不同的是,在心理学知识丰腴的同时,故事人物是清一色华人面孔,唯一的Jeo作为第一个连环案件的受害者死于非命;而且女性人物设定颇丰,不要为作者这样的设定吓到,整个故事读完之后会发现,案件中凶手手书“没有节操的女人就去下地狱”,这指向故事中的女权思想,凶手与女权主义作对便是强烈的发社会行为,于是作者将女权思想带入到故事的发展中,从身边的同事中可以看出,这些女性都是出色优秀的一群人,对于当代社会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影响。

  读这本书最主要的就是不要被其中晦涩高深的专业术语打扰,也不要被文中频繁出现的外国文学作品和人物阻塞,这都是很好带领读者领悟故事思想的方法。

  另外缉凶录还有进一步发挥更好的余地,这是鼓励作者继续创作的动力。

  任何一条意见就像魔法,都能让人变得更好,如果变坏,是没有正确使用它。如果能读到最后一页,我想你应该还有想读下一本部的欲望,跟着葛警督继续心理破案之旅吧。

  《缉凶录》读后感(六):颇见功力的好书

  看完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实在是难得的悬疑小说的一股清流

  在许多故布疑阵,故弄玄虚的众多悬疑小说当中,这本书无疑是良心之作了。平辅直叙的语言描述,没有刻意使用的什么形容词汇,但恐怖的气氛却如织网般细细密密地织就,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纵观情节设置,既制造了局部悬疑,一开篇就成功抓住了读着的眼球,继而增砖加瓦,一步步巧妙地完成了整体架构的层层铺垫。布局可谓精心,手法更显得老练娴熟,不愧是零距离惊悚的创始人。

  再看书中的人物,几个主角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看过一部分之后,再纵观人物对话,即使不看说话的人是谁,都能准确猜到这段话是哪个人物说的。这就是鲜明的人物特色。不同性格的人物,就会有不同的语言。这些人物,各自有着不同的鲜明个性和语气。这些细节的把控实在是令人钦佩,不像现如今的许多小说,所有人说话都一个语气,毫无特点可言。听说作者还是编剧,这就难怪了,塑造鲜明的人物这种功力,果然是编剧所擅长的。

  看完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部小说透着一股看似漫不经心但却处处匠心的营造出的一种神秘感与极度生活化的亲切感。这应该是一般悬疑小说本该有的气质,贴近生活,但略高于生活,既要把书中虚拟的城市写得如同我们身边的真实的城市一般亲切,又要在这种接地气的亲切之中把握好一种神秘感和惊悚感的节奏,实在不容易。

  写悬疑小说,难点在于:开篇或中途设置的一个个悬疑包裹,到底该在什么地方亮给读者?亮出多少?尤其是长篇,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给少了,读者看到最后,丝毫理不出任何头绪,就会产生一种郁闷和不满,感受不到阅读的快意,甚至会有一种挫败感,从而丧失继续追捧的动力和热情。给多了,故事失去张力,基本没有了悬念,读者自己便能轻松猜到结局。这应该是很多悬疑小说作者共同的心结。

  而我以为,一般的解决方法,也无非就是主线索和次线索的统筹兼顾,枝蔓故事和内核情节的权衡。另外,事件的神秘度,人物的个人魅力,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委实不易。如何把握一个度字,这就要考量每一个作者的天分和功力了。本文作者显得做得非常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