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10篇

  《食光深处的温暖》是一本由凉酱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一):美食都是跟回忆有关

  我不得不先说一句,最初打动我的就是封面上的那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历久弥香的味道。是食物,也是念想。可以满足味蕾,也能慰藉灵魂

  我只能说,它的封面文案很对我的胃口

  于是,拿到书后,我直接就在乘坐两个多小时地铁路途中,就把书看完了。(别问我为什么要坐这么久的地铁,在回程的路上,无聊足以把我弄哭。)

  回到正题,一如我所料想的一样作者结合生活中遇到的点滴事情,将她做过的美食分别归类成几大类。这对于处女座来说,是个福音啊——清晰整洁

  不得不说,我很喜欢作者的文字风格平淡细腻,有着一股亲近、温暖的感觉

  我一直都觉得美食是跟回忆有关的。而我最爱的食物都是与回忆有关的。

  清炖排骨

  爷爷的牙不好,准确地说,他一口都是假牙。所以,他的食物都是易嚼易消化的。排骨切好,洗净,放上几个拍好的蒜头,滴几滴麻油,拌上酱油,用文火在煤气炉上慢慢熬上个把小时。这时候的排骨,软、烂、味足,再舀点里边的排骨汁浇在饭上。通常,我和弟弟都会吃上满满的两大碗饭。

  爷爷做的清炖排骨,就如同他的性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鸡肉醋

  我是客家人,“鸡肉醋”是我们这儿的有名的一道客家菜。

  奶奶做的鸡肉醋,在大家族里边都是排第一的。奶奶自己酿造的客家黄酒,她自己喂养的鸡,当然这道菜一定少不了的就是姜,也是她从菜园里自己种的姜。这三种食材经过奶奶的手,就成了人人喜爱吃的美食了。无论是在炎热、没胃口的夏天,还是在大鱼大肉发腻的春节,这道“鸡肉醋”都能让大家胃口大开。

  蒸玉米

  春换夏的季节,正是我们这儿玉米最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家的午餐就会成了蒸玉米。妈妈爸爸喜欢糯玉米,我和弟弟喜欢甜玉米,一起放到高压锅里放点盐蒸。妈妈做的蒸玉米,再配上大骨玉米胡萝卜汤。鲜汤的甜美,就着热腾腾的玉米,就是简单满足的一顿。

  记忆中的味道是任一种食物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有着美好回忆的重量

  恩,我最近中意的食物,就是我闺蜜用心研究制作的红烧排骨。甜中带点儿微酸。大清早,她和一些家庭主妇挤破头买的新鲜排骨。一遍又一遍地清洗排骨,严格按照食谱的步骤,在窄小的不到3平米的厨房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做出来的处女作——红烧排骨。

  她说:“美好的食物是需要时间精力的。”

  不知道怎么的,我想起了凉酱的那本《食光深处的温暖》。

  嗯,下次,可以让闺蜜就着那本书的食谱做,里面这么多选择,我们两个慢慢研究好了。

  我想,一本书,能引起读者共鸣,并能让她思考,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就是一本不错的走心的书了。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二):一食一味我爱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味道/是食物/也是念想/可以满足味蕾/也能慰藉灵魂。凉酱在书的封面如是写道。

  美味的食物,于我们而言,并不仅仅是一餐一食,仅仅为了果脯。它能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饱含记忆与情感。它是在外的游子怀念家乡味道;它是内心深处某个人的独属记忆;它是梦想打击时重拾勇气力量所在;它是困境中依旧保持战斗力的精神支持。再孤独落魄的时候,只要想到还有好吃的,对于明天,就有了更多的勇气。

  凉酱在书里,讲了跟食物有关的,普通人生活故事平凡但温暖。因为这些故事,每一种食物,都被赋予了特别意义,不再是简单的食物,更成为了某种回忆的去处,情感的归宿代表的,是生活中点点滴滴却一直都在的关爱和温暖。

  每一篇小故事,都能感受到凉酱的真诚和用心。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后面具体详细的食谱,堪称专业水平的配图,可以想象,这背后是多大的工作量。一个人,如果不是真的热爱美食,怎会有如此大的动力,把这么繁琐工作打造成这样令人赏心悦目的一本书。凉酱书中食物所涉及的食材非常广泛,不管你是爱各类日式炸春卷、炸鸡块、炸猪排,还是爱各类甜点、咖啡,亦或是各类馄钝、各类面、各类盖饭,也不论是中式、日式还是法式、西班牙式,在这里,你都能找到自己的所爱。每个人中意不同,但总有一款,是你心之所向的。比如我看到红汤辣馄饨的时候,默默地咽了咽口水,新鲜的馄钝与火辣的红汤,想想都太有食欲了。

  我妈最爱问我的问题,就是你想吃什么啊。以前不觉得特别,现在细想,这其实是最强烈的爱的表达啊。我们爱一个人,才会愿意做饭给对方吃,才会希望对方吃到自己喜欢的,这是满满的爱的付出。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才会引起我们那么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食物,是不论我们身在何地,慰藉与连系我们的,最好的方式啊。也好比我现在的他,大热天的闷在厨房里,耐心地洗菜切菜,又是炒又是煎的,忙的不亦乐乎,只为食物端上来那一刻换来我的满足与开心。凉酱告诉我们,一食一味,都是生活的温暖,每一次用心做的食物,都是在传递我爱你。

  所以,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第一想法就是,挑选里面几个妈妈和男朋友喜欢的菜,照着食谱准备食材,然后按着食谱一步一步自己去做,做出美好的饭菜,传递给他们我的爱意。而且书中有很多非常特别的,我从来没尝试过的菜品、甜品、果酱等等,以后都可以慢慢去研究,一一做来,想想就觉得生活何其美好。

  不管你是有家人朋友在身边,还是独自一个人在外,都要记得好好吃饭,好好善待自己学会享受美好温暖的生活。我想,这就是凉酱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毕竟,这个世界上,唯有爱与美食,不可以被辜负。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三):分享食物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在临近午夜的十一点钟,我趴在书桌上打开这本书,真正的美食都要留在夜深人静饥肠辘辘时刻看,一张张慢慢翻看,想象着声音和味道,享受着肚肠翻搅、胃里焦灼快感

  这是一本适合放在灶台边的书,一个关于吃什么和创造吃的日记全书共分为十一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由一个关于美食的散文引领,然后就是实打实的美食制作方法。你可以先选图片,找出想做哪道,打开火一步一步按照书中方法按部就班尾声需要小火慢煨或是等待开锅的时候,就可以斜倚着灶台,看这一篇篇浸美味的文字,将世间烟火与点点情怀烹成味道细细吞下,满足味蕾,慰藉灵魂。

  冰心在她的小诗《成功的花》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意思是说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辉煌结果,而忽视了辉煌结果后面所隐含的艰辛过程

  美食其实也是如此,尤其是美食拍摄,大家都看到了光鲜诱人的美食,深夜里拿来YY,你可知道拍摄过程?不必说不停的调整反光板方向,景深与布景的关系,也不必说反复试验布景与美食的颜色搭配,“做一道菜要拍十几张步骤图,一个人打光,做道具,将黑棉布做背景,在三脚架和工作台之间来回奔跑。拍完还要修图。”单说为了追求食物的最好状态和最佳上镜效果,将同一种菜色做几遍甚至十几遍,就完全够对美食产生深深恐惧心理。我只能说,其实,分享食物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怀着感恩的心虔诚的打开这本书,慢慢感受这般温暖与幸福感的食物。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四):慰藉灵魂的食物

  作者/凉川v

  在寒冷的夜里,喝下滚烫的热汤,滑过喉咙的烧灼感刺激着滚烫而寒冷的肚皮。屋内顿时香味四溢,食物,总能那么轻易地就治愈人心。

  好的食物,能充分表达制作者蕴含其中的心意,有着慰藉灵魂的力量。

  凉酱爱好美食,也是位手工爱好者。居住于日本横滨,是个尝尽自己亲手做的美食的高级吃货。她不仅会做日本料理、家常饭、西餐、甜点等,还在豆瓣上建立了39个相册。那些可爱诱人的点心,让人看着照片有点不好意思地舔嘴。

  作者简介上身着红裙的凉酱,普通的草帽下黑发及肩,白皙手臂宽大手掌上捧着红润西红柿。配着绿色的背景,顿时让人消除厨师都是肥头大耳的刻板印象。我不知道这个在日本独自留学的姑娘,是如何日复一日坚持自己的爱好。在每日的反思与坚持细节中,将这件事越做越好。

  看到做日式炸猪排时,问我妈是否会做?她并未回答,只是说做饭要从最基础的做起,我迟早要自己学会做饭。我了解到他们从小时候开始做饭了,一开始也会做咸做淡。我听了这话,对做饭这件事,突然就有了信心

  开始想要学做饭,是在半年前。断断续续做过几个月的饭,但只是停留在不难吃的情况下,算不上美味。后来有事忙忘记做饭也会有人做给我吃,就索性不做了。于是这个伟大计划就一直耽搁着。而我一直觉得做饭不算难。直到我翻开凉酱的书,看着里面貌似简单步骤,却要付出十分专心才能成功,想起自己以前做过几回焦糖布丁却仍是甜得发腻时,才明白美食的来之不易

  记得小时候最讨厌吃蘑菇,总觉得细细长长的会咬人。也不喜欢吃肉,就喜欢吃青菜萝卜。现在却渐渐地不如以往那么挑剔,即使面对难吃的食物也能忍住下咽。从何时开始,吃饭不再是那么享受的事呢?看着书中颜色各异的食物,忍不住让人想细细品味它的味道。

  上学时每次寄宿,吃够了食堂的大锅饭,也吃够大街小巷的甜点小吃,却仍抵不上妈妈亲手做的青菜好吃。里面没有食堂里无法下咽的盐块,没有色素香精的甜腻,也没有什么辣得舌头发麻的独门偏方。只需要一勺油,一点盐,一把青椒,放在锅中迅速翻炒,不久之后一盘水嫩的青菜就能及时享用。

  我回味着着那道菜清香的味道,不由得列好了明天的计划表,从明天开始,做饭也成为每日必做之事。不再让母亲每日操劳后还要忙着赶回家做饭给我吃,与其肆无忌弹挥霍亲人在食物中所蕴含的爱意,还不如自己学会在每日坚持做美食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灵魂的味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即使时光流逝,仍残留在味蕾上挥之不去。而有些食物总能在深夜慰藉我的灵魂,即便是那样的普通,却仍历久弥香。

  本文为笔者原创,若需使用或转载,请豆邮,谢谢

  微信公众号:凉川读书斎:lc1780889078 欢迎关注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五):唯爱情和美食不可辜负

  美食像一阵夏日的凉风,在炙热天气里带来阵阵凉意;美食像是治愈失恋良药,在痛苦的时候带来片刻的慰藉;美食想是冬日火炉,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带来暖意;美食像是恋爱中的蜜糖,在快乐同时为你带去更深幸福。唯爱情和美食不可辜负。凉酱的《时光深处的温暖》带来的美食加上美文犹如锦上添花,给我们带来了舌尖上和视觉上的温暖。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生活在有着最多夜市的古城汴京。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却有着密集的夜市,你逛完汴京之后就会发现走不出2公里就会发现有一处夜市,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慕名而来。由于夜市之多,小吃之多,也把汴京人的嘴养刁了,走在街道上和夜市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某一家店前面拍着一道长龙,跟春运买车票似得,甚至连早上卖包子小摊上也排着队,不明的观众还以为有什么好礼品要领呢。

  我在这样的环境成长,对美食有着特殊的执爱,对于我爱吃的,我总觉得就算我哪天我看不见了,我依然可以按味索食。美食给我留下的不仅仅是味蕾上面上的享受,美食更像记忆深处灵魂的慰藉。

  爱情是永恒话题,有恋爱就有失恋,就会有辜负。爱情和美食都能带给人们幸福的感受,但爱情却也能带来伤害和痛苦。爱情和美食,只有美食不会辜负你。

  我喜欢品尝美食,更喜欢制作美食,我会在网上或者书上找食谱,然后一遍一遍的去制作,去琢磨,最后很艰难的才能做出来可口的。制作美食的过程的艰辛的,但是当看到美食呈现出来的时候就会觉得所有的艰辛都是值得的。如果品尝美食是一种简单的幸福感,那么制作美食就会是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当自己做的美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的时候是一种特别高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凉酱这样的大美食家应该会深刻的感受。

  凉酱的《食光深处的温暖》里面70多道美味的美食食谱,配有很多精美的美食图片,美食也是从中式到日式,从主食到零食,从烘培到饮品,从米饭到面食,从街头小吃到宫廷御宴,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到,真是从心底里佩服这个女孩对美食的专研,这俨然不是对美食的爱了,而是美食已经成为凉酱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如封面写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历久弥香的味道,是食物,也是念想,可以满足味蕾,也可以慰藉灵魂。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六):味蕾记得我爱你

  “为什么你做的菜那么好吃呀?”

  “因为我加了满满的爱进去。”

  每当四毛吃到一些美味的时候就会想到余小鱼说的这句话。可惜,现在四毛即使吃到很美味的食物也再感受不到那种心情了。因为余小鱼再也回不到她的身边了……

  四毛是个怎么吃都不会胖的姑娘,这是她身边所有朋友对她的印象。然而,直到一个人出现后,这条“铁律”仿佛不适用了,那个人就是余小鱼。

  有一年北京的雪下的特别早,特别的冷,四毛一个人蜷缩在没有暖气的出租屋内喝着开水啃着硬馒头。四毛心里想的是热腾腾的麻辣火锅,一口毛肚下肚,似乎也不那么冷了,再一口蘸着满满麻酱的羊肉,温暖又重新占据了胃。可越想越饿,越饿越睡不着,就这样反反复复熬到天亮,迫不及待的窜进早点摊,喝完一大碗热豆浆,又吃了两根油条,才觉得身子是自己的了。

  上班的路上,人们都裹的严严实实的,只有她一身单衣,她并不怕寒冷的天气,却怕周围的人投射过来的目光,那目光仿佛再说:“姑娘,怎么穷的连衣服都穿不上了呢?”

  事实上,四毛就是穷的衣服都穿不上了,前两天打电话让妈妈从老家把以前的冬衣邮寄过来,谁成想,天突然就冷起来了呢。

  四毛的工作是面试不下百家之后,意外得来的惊喜,靠的是同学介绍而来,虽然薪水少的可怜,可总算能糊口了。毕竟是穿的少,头就有点发热,整天都是昏昏沉沉的,下午弄错了课程表,被家长打电话骂了一个小时还不依不饶要找她上司投诉,四毛一边哭着认错一边苦苦求原谅,结果还是徒劳,被上司知道后,就留下一句话:“不能干,就滚蛋!”

  多年后,四毛说出这件事的时候,身体都是颤抖的,眼泪不争气的往下掉。余小鱼对她说:“你就应该大吼一声,去他妈的,老子不干了,爱谁谁!”四毛说是,可是当时就是没敢。

  四毛就在最绝望最扛不住的时候,余小鱼用一顿火锅就收获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余小鱼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瘦的姑娘能吃这么多。余小鱼也是北漂中的一个穷屌丝,他那时一个月拿1500块薪水,除去300块房租200块交通费,他用剩下1000块钱给四毛买了一双500块钱的鞋,剩下的钱都拿给她吃饭了。这双鞋四毛穿了3年,直到后来发福再也穿不上了,但后来搬了N次家这双鞋也一直留着。四毛说有钱人给你花钱买点东西不算什么,没钱的人把全部的钱给你,这就是爱了吧?四毛说,那时有个男孩原来那么爱她。

  不久,他们就住在一起了,理由是两个人搭伙还能省点钱,四毛彻底被余小鱼的厨艺征服了,无论做什么她都觉得好吃,后来两个人有点钱了就经常下馆子,吃到好吃的,余小鱼就认真记下,回家之后凭借自己的理解再做一次,有时候甚至还偷饭店的调料回来做,四毛把余小鱼敬若神明,但体重也开始直线上升。后来在四毛胖的不像样子的时候哭着对余小鱼说:“我怎么胖成这样了?我要是你肯定也嫌弃现在的我。”余小鱼笑着说:“我不会,永远都不会。”

  每当四毛心情低落的时候,余小鱼就会做一次麻辣香锅,吃过后又让她重新燃起斗志,笑面生活。每当四毛压力大睡不好觉的时候,余小鱼会做一大碗酸汤鱼,都会让她吃的连汤都不剩,然后再美美的睡上一觉,第二天又精力充沛的去工作。每当四毛到了那几天特殊的时期,余小鱼都会煮一碗红糖姜水,她一口喝下,不仅身体暖了,心里更暖。

  四毛说:“我的嘴都被你养馋了,我的身体都被你养胖了,哪天你要是不要我了,我该怎么办啊?”

  余小鱼说:“真到了那天,我想我们也是携手白头了。”

  可是最终四毛和余小鱼还是没能携手白头。

  那天是四毛的生日,余小鱼特意提前请假下班,准备了一大桌饭菜,特别是一道野山菌炖土鸡,光是野山菌就花了好几百块大洋,这个汤足足煲了4个小时。

  四毛推门的一刹那,一股扑鼻的香味让她食指大动,连鞋都没顾上换就冲进厨房,映入眼帘的是躺在地上的余小鱼,那一刻,四毛的脑袋一片空白,足足有懵了有一分钟的时间,才手忙脚忙的扶起余小鱼,打了120电话……

  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四毛泪流满面,余小鱼,男,28岁,食物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现在,四毛是一个人,体重已经减回当初的样子了。一起和朋友吃饭,有些菜吃到嘴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好像缺点什么,也许忘放了盐,也许缺少了花椒大料,也许……

  也许,只有味蕾还记得爱的那个人。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最佳拍档小康,祝新书《食光深处的温暖》大卖!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七):美食能串联起来的,不单单是享受

  文 / 安珺

  第一眼看到凉酱《食光深处的温暖》的宣传封面和内页,兀自沦陷了,果断想读。也幸运地,在几天后收到了这本心之念之的美食+故事指南。

  “无论时光怎样变迁,我所追求的是能给我带来温暖和幸福感的食物。”凉酱如实说。只身在日本生活和工作的她,孤独自然会不时袭来,能给她带来温暖和幸福感的,当之无愧的是能和胃亲密接触的食物。因为,把胃填饱了,心就暖了,孤独自然远远遁开。

  犀牛做的序让我看到了一个坚韧得让人心疼的姑娘:她这么坚持地找能给她带来温暖的食物,她会因烤失败南瓜派而继续烤,她会因构图不对重做杏仁茶,她会重做炸猪排以弥补炸猪排的原片……正是在反复的重做和重拍中,凉酱的进步和自信就显而易见了。

  读着每章节开头的故事,看着每种菜式的食材搭配、做法步骤以及各步骤的配图,嘴和胃开始开启自动的咀嚼和蠕动模式。

  尤其是在看到Part 4 《漂洋过海的美味》时,凉酱怀念家乡的馄钝而自制馄钝时,让我自然忆起在印尼那段清苦的日子。那是2012年,国内的冬至快到了,在热带久吃冷食和咖喱食物的我,异常思念家乡的饺子。对一个北方姑娘而言,香菇猪肉馅的饺子是冬至最美味不过的食物了。印尼是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主要吃鸡肉和牛肉,猪肉并不多见。于是,我必须提前去家乐福买做饺子的相关食材——猪肉、香菇、葱、姜、蒜、面粉、生抽等。要知道,在家里的时候我只是看过老妈做饺子的过程,做的最多的是帮老妈擀饺子皮,老妈教了我好几年,也没固定地包出一种形状的饺子,所以我包出来的饺子形态各异。食材拎回来后,经过一番清洗和切制,根据网上的食谱教程,我开始调制馅料、和面、切面疙瘩,没有擀面杖,只能拿瓶子暂时代替,用瓶子擀出来的面皮不规则,加上我拙劣的包法,出来的成品饺子,不外乎又是千奇百怪。下锅煮,烂了几个,所幸多数还完好,调制了简单的蘸料。开始大快朵颐,只是吃的时候,眼泪却大把大把地往下掉。这是怎么了?味道好吃得感动,还是想念妈妈包的饺子了?我说不清楚,应节应景的饺子散着热气,像极了我远远的雾蒙蒙的思念……

  看到《舌尖上的小时候》,又激发了同感,吃面对北方人来说不是难事。臊子面、阳春面、无锡拌面的做法,看了觉得简单。看到意大利面和乌冬面,倒是心里痒痒,于是果断在网上买来了意大利面和乌冬面,还搭配买了酱料,准备大干一场。

  前天回妈妈家,顺便把做意大利面的材料带去了一部分。如犀牛所说,“分享”是食物存在的意义之一——也许是最重要的意义。本想着自己好好露一手,把美味分享给家人们。弟弟回来了,看我忙碌的样子,就凑过来一起准备。作为医生的弟弟,刀工比我好,效率还高;我只负责洗菜和动嘴皮子,配合得很是默契。那么热的天气,厨房里的油烟丝毫没有影响我俩做菜的热情,没有买来cheese,所以意面就凑合着按北方的做法入乡随俗了。 做好分给家人们,看着家人们的笑脸,我体会到了分享的意义。

  看到《无辣不欢的人生》里,凉酱有说:把菜练好,把钱攒好,过个十年开家自己的小店。希望凉酱能越来越好,早日实现自己的小梦想。

  所以呢,由美食串联起来的,不单单是享受,还有回忆、亲情、理想、艰涩、思念……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八):随心而跳的食物

  每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姑娘,总会在那么几个好友约会的春光里,冒出开一家特色甜品店的想法。这个甜品店不一定要装潢奢华,但一定要古典静谧;这个甜品店不用要定位在人潮涌动的商业区,但一定要个性鲜明引人入胜……看着亲手创作出来的一个个提拉米苏、巧克力慕斯、布朗尼在客人的舌尖上跳舞,感受着奶油的细腻,烤箱的温度,手腕搅拌的力度……制作过程中所有的小心思都在极尽所能刺激着客人的味蕾……想想就觉的生活真美好!

  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食光深处的温暖》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你看这封面,不就是刺激我们分泌多巴胺的生活场景吗?邀上三五好友来到家中聚会,摆上一桌好食物,人手一杯热饮,谈天说地博古论今。身边有狗,有花架,还有窗外。美食专栏作家凉酱写的这本《食光深处的温暖》,是食谱更是故事。每一种食物的背后都有一个刺激味蕾令人心颤的美文:深情的爸爸因为妻子爱吃杏仁,给女儿起名杏仁并开了一家杏仁酥店;无人问津的蓝莓派就像失恋的女子,然而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在默默守护着;多年来不肯碰南瓜一下,仅因为小时候被南瓜压了个骨折;精通抹茶会做松茸饭,这些技艺都是前恋人为那位娴静古典的女子留下的……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一个或让人揪心或让人开心的故事。在这一篇篇味觉和视觉的盛宴中,食物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化学混合物,而是一个个控制着心跳节律的神经束。

  《绝望的主妇》中,优雅漂亮的主妇Bree是位烹饪爱好者,烹饪于她不只是事业,更是排解情绪的出口。当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的时候,她做了咖啡蛋糕缓解心痛;当她的第二任丈夫进监狱的时候,她做了小甜饼排解自己的苦闷;当十几岁的女儿未婚先孕的时候,她做了法式炖蛋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当内心摇摆不定的时候,她做了草莓蛋糕送到教会……食物是储藏情感的容器,每一粒面粉都有自己的感情。

  我又想起了李安导演的家庭三部曲之一——《饮食男女》。《饮食男女》中的朱爸爸也是一个酷爱做菜的人。一手拿手好菜能为国宴应急,能和女儿联络感情,能为小学生提供午餐……食物,是救场的武器,是联络感情的丝带,是老一辈人的信仰。每一锅鲜汤,都在沸水中书写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

  食物,于做的人来说,是情感的倾注和心血的成就;于品尝的人来说,则是把制作人那份感情细细嚼碎,在舌尖打转,在味蕾上弹跳,百转千回后把那份味觉的享受传给心脏。有人说,抓住爱人的心就要抓住爱人的胃。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位心灵通透的生活智者。

  凉酱美女的书中,共介绍了11类74种食物的做法,涵盖了油炸食品、甜品、盖浇饭、面食和川菜。每一种食物都有详细的食帖,每一个步骤都有对应的高清图片。不像其他的食谱书那样冷冰冰地列出一个机械的步骤附上一些高冷的图片,凉酱的食帖在每一个步骤中都加有自己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以及一些小技巧。如制作好的草莓酱在装瓶后,她提醒你要趁热把瓶子放进热水煮10min,这样能排走果酱中的空气延长保质期。这些小细节远不止这一处而是篇篇都有,从这些细小的经验和感受中就能感受到凉酱在制作过程中的热情和温柔,以及食物带给我们的温暖。

  食物在口中的每一次咀嚼,都牵动着一次心跳加速。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九):唯有温暖与美食不可辜负 ——《食光深处的温暖》书评

  纯粹把凉公子这本书看作一本食帖也不能抹杀它给带给我们的惊喜和启悟。样样都是亲自做出来,照片中食物呈现的“法相”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那种天然,从容。恐怕每道菜都经过多次试炼,充满文艺气息的摆盘也让人觉出作者独有的匠心。把一个南瓜,一把杏仁,或一捧蓝莓做出不同品类的食物,在惊叹作者可以让一种食材生出多样“色相”的同时,体会到食物满足的不仅是我们的胃,安抚的不仅是我们的味蕾,食物还连接了我们生命中的情感和思考。

  而作为一本特别的“食帖”,也许只有在尝试书中各菜式的做法之后,它隐藏而饱含的对于生活的极大探索热情才能被读者完全体会出来。因为单纯是“吃”,也许还不能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美食所蕴藏的美感。所以在一道菜面前,喜欢做菜的人永远比吃的人感觉更幸福。这本书中的各菜式所用的食材均不复杂,少而精,做法也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风格,却能做出韵味,特别适合在家里尝试。日常,但同时是艺术的。

  每个章节开首的文章可以看作给这个章节的食帖做序言,不多的篇章构成本书精致的核心,美文和美食的交融让这本书构成一种复调。味蕾的心灵和心灵的味蕾在本书中对话,让人感到食物是如何通过味蕾连接着我们的深情的,放肆地吃炸鸡不是对自己的纵容,而是一种情感的释放,炸鸡不仅增加不容小觑的卡路里,也安慰了文中友人不安的心。就像“味蕾记得我爱你”的章节标题所明示的,一杯抹茶留存的并不只是一种沁心心脾香气,更是一种侵骨入髓爱情回忆。“他留给我的,倒比我留给他的东西多”道出的遗憾比茶香更浓。

  作者常住在重洋之外的日本,一碗小时候爱吃的混沌让她稳住身心,即使缺乏相同材料,也不妨碍她通过“山寨”一个自己的版本,把家乡的味道搬过山和海,于是就有了凉酱版的新式馄饨,这样算来也是别有所获吧。凉酱说:“人在外面,最重要的是吃饱,吃饱了就不想家了。于是锅安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家乡的美味是一种乡愁,而异乡的吃食却是安抚乡愁的最佳伴侣,或许异乡人才更能体会个中“滋味”呢。

  读过几篇“帖序”之后,我才了解扉页上的那句心声:“无论时光怎样变迁,我所追寻的是能给我带来温暖和幸福感的食物。”食物带给凉公子的温暖和幸福感,在食物本身,更在做菜的过程之中。“在熬草莓酱这件事上我是只求过程不要结果的人,大部分做好的果酱都用来送人,只留一罐在早上涂抹吐司。粘稠的果酱被刮刀用力按捻在烤得脆脆的吐司上,我能听见果酱渗进面包组织里的声音。”做菜的过程是食物与人的交流,也只有亲自用心烤制面包和制作果酱的人才能听见这两者之间微妙的耳语了吧。而在不怕麻烦地给切好的每一小块南瓜削边角这样的细碎活中,一种日式的对生活的敬重感打败了我们。或许没有这种敬重感,是做不出书中这些精致的菜式的吧,没有这种敬重感,又如何能把油腻琐碎的生活变得清爽有致?

  也许食物就真的是生活本身一个具象,否则我们怎么会说去经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而修炼厨艺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人生活态度的修炼过程。把做菜这种日常变成艺术,柴米油盐就多了仪式感,幸福就悄然而至了,不是吗?凉公子这本书,就是日复一日的做菜“做”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凉公子也自称成长不少。这本书,是我们吃货们的福音书,或者也是进阶“高端吃货”的修炼手册吧。毕竟,不会做菜的吃货不是好厨师,最后想说,从这本通过爱美食的方式爱生活的书中,我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爱美食的人一定爱生活。

  《食光深处的温暖》读后感(十):温暖的所在

  一开始,我把她当作一本食谱,对其中的中日混杂的味儿有些兴趣,像其中的关东煮,天天在7-11里有卖,想想若是自己试做,该如何动手。凉酱,人称凉公子,我也是因这本《食光深处的温暖》才识得她的文字。在当下的市场中,食谱太多,日式美食也非常多,或者像文人名人红人们的个性食谱之类也不在少数,分类细致,图片精美,步骤清晰,要点明了。或者像《深夜食堂》之类的暖心漫画,自成风格,爱好者众多。如何在众多美食,好食中别开生面,拥有一席之地?凉酱有心得,不过两个词:真诚,用心。真诚以文字结友,以文字传达心中那一种“历久弥香的味道,是食物,也是念想,可以满足味蕾,也能慰藉灵魂”;以用心的拍照,排版,一步步严谨的操作,皆是一丝不苛。这两次轻飘,但做得到,做得好的不容易。

  《食光深处的温暖》10余篇美食记忆,是旅日独自生活的她距离产生的思念,她回忆妈妈的打卤面,回味家乡的小馄饨,也想念小时候遇美食的快乐和渴望。她的文字浅淡,琐碎,却是真实,透着真诚。这文字里也是一个人最贴心,最能深藏于心的性情。回忆不可回,唯有美食廖以慰籍。

  曾看过一些日本人写的食谱书,食材分量都非常精确,纯日本人的菜式里,也多有些奇异的口味之处,比如角田光代的私房菜,其中有一道是茄子水饺,非常奇特,拿茄子作馅,很容易软濡成一团,就像蒸香蕉一样,甜是非常甜,可是实在太腻了,有点难以下口。我试过一次,再不尝试。凉酱因为旅居日本,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学习了许多日本菜作法,也因其本人也不太爱日式的甜软,将之自行改良,反复试验,成功才得以分享。这点改良,相信也更符合国人的口味。

  以前看深夜食堂的漫画,很为这间小小的但是温暖的所在感动,也向往身边也有这么一个可以暂时栖身一刻,可以温暖五脏腑之地。《食光深处的温暖》让我想到这样的地方,其实就在自己的心里,心里有温暖,有明亮,所在就有光,有阳光,有欢笑。美食之所在,家之所在,心之所在,而更是温暖的所在。食光深处熨贴的我们的好心情。如果不开心,去吃顿好吃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