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血疫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血疫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9 21: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血疫的读后感10篇

  《血疫》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疫》读后感(一):热带雨林的病毒地球人类启动的免疫系统

  纪实。

  马尔堡和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和致死情形触目惊心。试想身体血液中充满了病毒的感染者在地铁医院学校广场银行咖啡厅活动,随时可能被病毒攻破,“从局部的肿胀感开始恶心、高烧、呕吐、眼珠深红、暴躁易怒,活像一具僵尸。病毒迅速扩散,动脉血涌出鼻孔全身每一处缝隙都开始渗血。最后,病毒炸裂身体,内脏鲜血流尽”,再试想出现了扎伊尔埃博拉和雷明顿埃博拉的结合体埃博拉(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展现了至高的杀伤力:50%—90%,雷明顿埃博拉病毒展现了至高的传染性:空气传播),那么,沿着人体病毒炸弹行动轨迹,一个个群体感染消失,轻而易举,甚至会是整个人类的毁灭,毕竟,“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虽然,埃博拉目前还不能证实具有空气传播与高致命性的结合,埃博拉病毒出现了又停止了,“埃博拉曾在这些房间里兴起,闪现身影,进食,然后回归森林”,但是,它始终在那儿存在着,伺机就会卷土重来,甚至可能兼具空气传播与高致命性同时出现。

  因为,埃博拉代表的是这样的现象:“艾滋病、埃博拉和其他雨林病原体的显现,无疑是热带生物圈遭到破坏自然结果。这些新出现的病毒从生态被破坏的区域浮出水面,其中许多来自热带雨林破损的边缘区域,还有迅速被人类蚕食的热带稀树大草原。热带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病毒储备池,因为所有活物都携带病毒。病毒走出一个生态系统之后,往往会在人类群体中波浪式传播,仿佛是正在衰亡的生物圈的回声。”

  “可以说,这些病毒就是地球对人类启动的免疫系统。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也许生物圈并不“喜欢”容纳五十亿人类。也可能是一百年间人类的极度增殖突然产生了海量肉类,这些肉存在于生物圈的每个角落,面对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种生命体,很可能无法保护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

  更恐怖的是,这是纪实,不是电影

  更恐怖的是,埃博拉代表的是这样的现象事实:“艾滋病、埃博拉和其他雨林病原体的显现,无疑是热带生物圈遭到破坏的自然结果。这些新出现的病毒从生态被破坏的区域浮出水面,其中许多来自热带雨林破损的边缘区域,还有迅速被人类蚕食的热带稀树大草原。热带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病毒储备池,因为所有活物都携带病毒。病毒走出一个生态系统之后,往往会在人类群体中波浪式传播,仿佛是正在衰亡的生物圈的回声。”

  “可以说,这些病毒就是地球对人类启动的免疫系统。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也许生物圈并不“喜欢”容纳五十亿人类。也可能是一百年间人类的极度增殖突然产生了海量肉类,这些肉存在于生物圈的每个角落,面对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种生命体,很可能无法保护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

  更恐怖的是,埃博拉代表的是这样的现象事实:“艾滋病、埃博拉和其他雨林病原体的显现,无疑是热带生物圈遭到破坏的自然结果。这些新出现的病毒从生态被破坏的区域浮出水面,其中许多来自热带雨林破损的边缘区域,还有迅速被人类蚕食的热带稀树大草原。热带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病毒储备池,因为所有活物都携带病毒。病毒走出一个生态系统之后,往往会在人类群体中波浪式传播,仿佛是正在衰亡的生物圈的回声。”

  “可以说,这些病毒就是地球对人类启动的免疫系统。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也许生物圈并不“喜欢”容纳五十亿人类。也可能是一百年间人类的极度增殖突然产生了海量肉类,这些肉存在于生物圈的每个角落,面对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种生命体,很可能无法保护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

  《血疫》读后感(二):丝状病毒是大自然“人类灭绝计划”的第一步吗?

  这是我看过最惊心动魄小说情节却全是事实。

  这是我看过最惊心动魄的纪实,情节却堪比小说。

  一、

  第一次听到埃博拉这个名字是看了黄秋生的港剧《人肉叉烧包》,年代久远消息闭塞,当年的我一直以为这是个被杜撰出来的可怕病毒,不然人类不早就死光了?

  过了这么多年当我发现有《血疫》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时间买到手,一气呵成的读完,被书中的一句话震撼和折服:“大自然在试图清除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清清除步骤的第一步。”

  不由得脊背发凉。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是一名英语文学博士,这本《血疫》一经出版就盘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畅销书榜榜首长达61周。他凭借本书获得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在读过《血疫》后评价道:“这本书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章节。”

  本书以当事人回忆对话蓝本,描述心理活动是以对当事人的采访基础,不但把病毒的爆发症状、传播路径、人类的反应描述得细致入微,还介绍了病毒的种类、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血疫》“代表”埃博拉带给人类的深刻启示

  二、丝状病毒

  丝状病毒是生物安全4级高危病毒(我们之前谈之色变的HIV是二级),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马尔堡和埃博拉,其中埃博拉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亚型共有三个苏丹、扎伊尔、雷斯顿。

  1、马尔堡病毒

  虽然被誉为“最温和”的丝状病毒,它的致死率已经高达25%,它会对大脑中枢神经发出骇人的攻击,使人变得像是丧尸一样患者就像是遭遇了被核辐射,全身的组织都受到损害,头发掉光,皮肤脱落,睾丸和眼球尤其容易受到攻击。

  2、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跟麻疹、腮腺炎、狂犬病是远亲,并在演化中获得了这些远亲最凶残的一面,它会像麻疹病毒一样,使全身出麻疹,像狂犬病毒一样让人精神错乱、狂躁,还会表现出感冒的症状。埃博拉对大脑的攻击更是恐怖,它不但会摧毁人的全部意识使人格解体,它可以让患者在临死之前发生剧烈的抽搐,让四肢拼命舞动和拍打将血液喷洒出去,让病毒寻找到新的宿主。

  ·苏丹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是50%,跟中世纪的黑死病差不多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是90%,它会攻击除骨骼肌和骨骼之外的所有器官和组织.

  ·雷斯顿埃博拉是最恐怖的一种埃博拉病毒--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暂时来看只会使猴子丧命,人类及时感染了这种病毒也不会发病,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最恐怖,没人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发展出新的亚型,那时候通过简单咳嗽就可以把人类消灭干净。它的存在就像是定时炸弹一样。它源自菲律宾的猴子,从亚洲到非洲的距离让研究人员以为它会跟其他亚型差异巨大实际上,它的模样和扎伊尔完全无法凭外表区分。研究者有理由相信,雷斯顿是从非洲传播到亚洲的。这真是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结论

  一方面,丝状病毒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对其治疗和免疫!它是握在死神手里的镰刀,高悬于人类的头顶

  另一方面,因为致死率过高,所以在小范围爆发后,宿主快速死亡,病毒没有来得及传播下去——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告。

  三、

  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度开发和滥用,终于让大自然做出反击的姿态。新亚种雷斯顿的发现,让人类开始有了危机感,如果有一天,它进化出致死率高的亚型,就可以像黑板擦一样,把人类从地球上抹掉,只是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我们是不是只能坐以待毙,也不知道,如果人类真的灭绝,地球的主宰将会是谁?

  是到了我们该做出反省的时候了!

  《血疫》读后感(三):让你更清醒认识自然

  女朋友作为一名正在学习传染的医学生,想对她所从事的事业有些了解。就读了这本书,给人印象深刻。

  现实就是这样,危险无处不在, 作者引领我们经历了一场埃博拉从发现到处理过程文字记录非常朴实,但就是这些被朴实记录的事实,才更让人内心剧烈的波动,会让人去想:“天啊,如果我处在那样的情况....”,然后就不敢继续想象了。

  不管你品格高尚还是卑劣,傲慢或是谦卑,这都不重要,自然时刻提醒着你,回到现实吧,你仅仅是个渺小的生物。可能前几天还在谈论人生远大理想幻想着自己今后美好生活的的人,几天后就被埃博拉变成了“肉泥”。有时你会随着书中人物当时的感觉,去幻想病毒通过身体里面某个小破口进行疯狂复制,一点点占据自己的全身....

  随着对疫病了些初步了解,对那毅然的主动穿上防护服走进4级隔离区的人们,内心多了许多的敬佩。感谢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有生命、有时间去谈论理想,去追逐未来、去享受生活

  “emmmm~月子,想买神马~买买买~以后碗我也刷啦~做些家务享受生活嘛~”

  《血疫》读后感(四):走近埃博拉

  抱着对埃博拉病毒的好奇之心阅读了这本书,甚至将电脑桌面由金钟国变更为世界地图以便我更好理解书中所提到的方位,在这个凉爽的午休翻开它的第一部“埃尔贡山的阴影”,之后食欲全无。

  本书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67年到1993年间,从本书开篇的夏尔-莫内病例到后面的第四部“奇塔姆洞”,这是一次说不清阅读感受的阅读,恶心、恐怖、敬畏......乱七八糟无序的混在一起,不吐不快==

  更糟糕的是这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部纪实文学,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次次的感到不可思议,又一次次的心内生寒,作者其生动讲述所引发的后果是它会在你的脑子里刻下让人难以抹掉的四个字——”未完待续“.......

  这真的是一场”未完待续“的战争,看不见却又活生生血淋淋的在这个世界上发生。

  人说恐惧多来自未知,可是埃博拉病毒,却是了解以后更感恐怖的存在。

  (2016.7.18)未完待续......

  《血疫》读后感(五):《血疫》:我们因何恐惧

  单从非虚构类写作角度来看,《血疫》这部作品有着教科书般的写作技巧。如果有这样一本“非虚构文本写作教程”,那么理查德•普雷斯顿和他的《血疫》或许可以作为“如何充分调动阅读者兴趣”这一章的主要案例。他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自己要书写的主题——埃博拉病毒——的特点:恐怖。尤其那个著名的第一章,是连恐怖大师斯蒂芬•金都要感叹的“这辈子读过最恐怖的内容”。

  其实关于恐怖,那往往不是人们亲眼所见的内容可能带来的主观体验。恐怖的根源在于想象,就像是那个著名的“刑讯手段”:将人绑在密室之中并蒙上眼睛,用刀轻轻划过被审讯人的手腕(不要划破),然后给他听持续不断的水滴声,使其相信自己正处在失血过程中。人的心理真的会因此而崩溃——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就是比起实在打击,我们想象的灾难其实更会令人崩溃、丧失理智

  所以《血疫》的第一章,所采用的无非也是这样的机理——想象一下一个目光呆滞面部肿胀出血、形容枯槁几近僵尸的路人,他体内携带着不计其数的致死病毒。他正在前往医院的路上,为了求生而行走在人群之中,但他体内的病毒好似正在积聚力量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喷薄而出,炸掉这个已经濒临衰竭的宿主,寻找下一个归所……我们不知道这恐怖何时会结束,“爆炸之时”反倒是最庆幸的时刻。

  事实上,这种恐怖不仅仅出现在第一章的叙述里,而是遍布了整部作品,使得原本篇幅不长的叙述始终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阴霾之下。作为一种致死病毒,埃博拉病毒的危险性是人所共知的。最生动的描述,是它可以像黑板擦一样,“有效地”成比例削减人口。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九十都可以实现,而这种不确定性同样是可怕的原因之一——它的每次爆发都毫无征兆,而结束又往往悄无声息,譬如书中叙述的玛英嘉护士的案例:她因救助一位病患而染病,最后死在金沙萨的恩加利埃马医院。在感染后,跟她有直接面对面接触的就有37人,最终却无一人被感染埃博拉病毒,包括一名和她分享一瓶汽水的人。这就好像是死神已经举起了屠刀,但是不知为何,又自顾自地放了下来。

  这可怕的随机性也给人们研究解决它的途径制造了非常大的困难。人们至今仍说不清它的传播途径:常规的体液传播必然会导致病毒的蔓延,但是也不乏被沾有患者血液的针头扎伤却不曾染病的案例(约瑟夫•麦考米克医生);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空气传播的情况——它忽而可以轻易感染相距甚远的另一笼猴群,忽而又心慈手软,不愿轻易改变宿主。

  因为这种捉摸不定,人们对于埃博拉病毒的恐惧其实要远大于其他疫情的(其迅速扩大的传播范围和病患状况之惨烈同样也是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埃博拉病毒也许会是一种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反而导致其危害性大大增强的瘟疫。它原本只存在于非洲大陆的某一区域,而且由于相对闭塞的环境,疫情即使爆发也相对容易控制。但当人们可以“将所有大陆连成一片”,事情的可能性便陡然增加——可真正解决问题的可能,至今仍没有被找到——这像极了潘多拉带来的尴尬。

  归根结底,我们的恐惧并非是由于事物本身,而是针对那捉摸不定的下一秒可能。这捉摸不定反倒是一种“混沌的意识”,仿佛有意在捉弄人类,给人类某种警示。或许事实真如作者普雷斯顿所言,“埃博拉病毒是自然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走了,可它还会回来。”

  《血疫》读后感(六):地球母亲的免疫反应

  高危病毒不像寄生生物,像是猎食者,无声无息地潜伏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暴起袭击。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可能就在感染者的一声咳嗽中,你身上的一个小伤口上,甚至会有空气传染。

  埃博拉、艾滋病和其他雨林病原体的出现,是热带生物圈遭到破坏的自然结果。在开发作为物种储备池同时也是病毒储备池的雨林时,无数的新显病毒正在被开发。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免疫反应,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过程的第一步。这个观点非常有趣,人类可能只是地球的一个巨大数量的肉类寄生者,在寄生者已经开始要危害到本体的时候,地球本体就像人类自身一样,要开始采取措施清除寄体了。

  读过《血疫》一书,忍不住多洗了几遍手,决心不再用手揉眼睛,洗澡的时候也胆战心惊地害怕流出的水中的细菌会侵入我的体液中,对于医生行业洁癖的习惯可以理解。看完本书再看封面,从心底佩服无国界医生在埃博拉病毒爆发时的无私奉献,在随时会夺取你性命的病毒面前,能仍然无畏前行,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

  《血疫》读后感(七):被惊扰的远古暴虐猎食者

  被惊扰的远古暴虐猎食者

  文:蓝文青

  新近阅读的《血疫》,有个的副题:《埃博拉的故事》,即便不知道何为“埃博拉”,单看这书名,“血疫”二字,便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惧。特别是面对封面配图,更仿佛有一个隐身的绝情死神,正无声无息地在一位怀抱幼儿、身着层层防护医护人员身后,步步紧逼,那废弃的村庄,仿佛燃烧的火焰。不禁让我想起那首歌德作词,舒伯特作曲的《魔王》叙事歌曲。

  本书中,埃博拉病毒正如“魔王”一般,悄然突袭,这个奇异的物种,时不时以惊心动魄的方式,迅捷地夺走生命,又不留任何痕迹地撤离,而人类,便是那被威胁的孩子。

  那么,真的是埃博拉在步步逼近人类么?

  在病毒学家的研究之中,埃博拉病毒有一种令人惊异的诡丽:它是一种界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物种;一种几乎与地球历史一样悠久的古老物种;一种人类发现的第一种丝状病毒和唯一的环状病毒;一种冷酷无情地灭绝生命,号称“生命黑板擦”的物种;一种不断被追踪,却从未发现储存宿主的物种;一种只有一条单一遗传密码RNA的古老物种;一种高致病、高致命的病毒,死亡率从50%一直到90%居高不下;一种目下没有疫苗和药物可杀死的病毒;一种可以跨物种传播的病毒;一种在无宿主的情况下,在水里可以存活三天以上,依然能传染宿主的病毒;一种可以空气传播,生物防护等级高达4级的高危病毒(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一种源自大自然的,灭绝灵长类生灵的,天然致命“武器”。

  当读者打开本书,开篇几页,标注着接近埃博拉病毒所需的权限、防护措施,看着渗人,即将质疑作者故弄玄机之时,见到了一位女病毒学家的名字,南希•杰克斯上校,当我们再次见到她和她丈夫在华盛顿参与追击埃博拉病毒的时候,我们方才明白,面对埃博拉病毒为何需要如此高规格的防护。

  就在你做好心理准备,要面对“埃博拉”这个魔王之时,本书的第一章,清平明晰讲述的却是这样一段看上去很平淡无奇的假日旅行——埃博拉的受害者莫内,协同女伴,进入埃尔贡山奇塔姆洞探险。

  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在这一段文字中,描写手法生动,笔触客观老练,加之他曾亲临其境,其笔下所见所闻各种奇异生灵,带着古老非洲大陆的奇诡,清晰完整地展示着古老的埃尔贡山,这个曾经是非洲最高的山,一座“死火山”,一个诡奇的地方,它的奇塔姆洞据说是大象开凿出来的,里面藏着古老动物化石,各种各样热带雨林的生灵。就在这时候,他笔锋一转,莫内出现头痛、呕吐、肤色改变、意识消失、记忆消退、人格分解、直至血管破裂而无法施救、全身流血不止而亡,读者方才惊悟,正是来自那个神秘山洞的埃博拉病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毫无征兆地迅捷入侵,同时暴虐凶残地夺走了莫内的生命,顺带轻易地感染了施救的穆索凯医生。

  书页一页页翻过,埃博拉病毒悄然无声地蚕食受害人的身体,不仅带来令人惊恐的痛苦,更给了他们一张张“僵尸”的面孔,紧接着吞没他们,令其变得暴躁、自私,直到粉碎,将之尽皆化为血泥。我们惊恐地发现,作者已经如此生动真实地将埃博拉病毒的来源、特征一一展示给我们了。正如当今美国最著名的惊悚作家斯蒂芬•金所说:“《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这也就是本书连续61周雄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的原因之一。

  沿着书中的轨迹,惊现作者精巧的布局,从莫内和彼得对奇塔姆洞的探秘,揭示埃博拉病毒的几个亚属;从南希等病毒学家对病毒的追踪研究,揭示了人类对非洲热带雨林的惊扰:百万年来,在“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之后,生机勃勃的人类“豪气干云天”,不断拓展自己的活动地域,不断入侵大自然的空间,终于,在与绰号“艾滋病公路”的金萨沙公路比邻,中非乌干达埃尔贡山的奇塔姆洞里,与埃博拉病毒,这暴虐的猎食者,整个灵长类的生命“黑板擦”相遇了。它本来悄然隐匿、甚至是沉睡在地球亿万年的尘埃里,假如人们不去惊扰它们,它就一直隐藏在那里。

  审视埃博拉病毒,它一直静悄悄隐匿着,一旦被触发,则目标直接明确,行动迅猛。做一个书中定位的“埃博拉”的假设题:如果莫内不去埃尔贡山的奇塔姆洞,是否不会感染马尔堡埃博拉病毒?如果原著居民不去猎取捕杀感染病毒的灵长类,是否不会给整个村子带来灭顶之灾?如果救护的修女们能消毒针头,病毒是否就不会杀死那么多人?如果欧、洲、亚洲的富豪如果不是出于各种私利,猎取那么多灵长类,以供试验、豢养、猎趣等等,埃博拉病毒就不会离开非洲,跑遍全球?

  作者在书中时不时提到的“人类的天谴”艾滋病病毒,它与埃博拉病毒同来自非洲的热带雨林,如同艾滋病毒一样,埃博拉对人类生殖器官的攻击,也同样异样地冷酷,并且更为暴虐。特别是当作者亲自去探秘奇塔姆洞之后,他有一段震耳发聩的思考,令读完本书的读者共鸣——埃博拉、艾滋病,这些几乎可以灭绝人类的病毒,是否真的是地球自己的“免疫”系统?它们如地球一样古老,而且也如地球一样简单,同时野生得桀骜不驯。那么,地球,这个同样界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我们的依赖,是否已经不能承受人类如此飞速的发展而开启了减压?

  掩卷之时,那个类似“牧羊人手杖”的病毒已经看不见;那些感染病毒之后的各种惨状也渐渐远离;那句“埃博拉病毒离全人类只有一个航班距离”的紧迫,也已经消失;那些一直坚持着阻止、消灭可怕猎食者的人们,也渐渐回到他们的生活中。所有惊涛骇浪都回到了书里,那么,我们是否该安静平静地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不要去惊扰那些不属于我们的领域,我们是否要珍惜自己现在的所有,不要贪婪地去猎取不属于我们的生命?

  这些问题都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但给出正确与否的判断,依然是我们自己。就像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所言:“没有比人生更难的艺术,(因为)其他的艺术都有教师。”

  2016年4月1日星期五上海

  【原文地址】

  网易 :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63224216625/

  天涯:http://blog.tianya.cn/post-150117-113948666-1.shtml

  《血疫》读后感(八):一场刚开始的战役

  读《血役》的感觉其实很复杂,有恐惧有担忧更有忍不住的思考。这些都是旁观者的感觉,亲身经历的人当时肯定会被恐惧笼罩,久了之后恐惧感离开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正如书中第一章开头,就很详细的讲了一个病人从发病到死亡的过程。仿佛置身事外的描述,让人读起来更加不寒而栗。

  第二部分,主线讲了猴舍发生的异常,当事人的各自处理应对的方式。死神来临前夕看起来那么阴森压抑又那么“寻常”。

  第三部分 高潮来临,一次有可能让人类灭顶的灾难是如何控制住局面然后消灭的。穿插着人性和现实。

  第四部分 尾声。把故事从埃博拉病毒由点到面,把问题引到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非典之后的几年,我跟外地同学讲起我们佛山闹非典的时候,传闻说有个护士长一线照顾病人,不幸被传染后就直接跳楼自杀了。我那个外地同学就反问了一句,这样细菌不就更难处理,直接户外传播开了。对啊,我们都被感情困扰了,没有想这些理性的部分。

  当年新闻没有公开非典的消息,在便利店听到人们讨论,现在有种很厉害的病。传说吃板蓝根能预防,现在佛山哪还能买到板蓝根。回家赶紧跟爸妈分享这件事。但是又担心爸妈会阻挠自己去广州玩的计划。到后来学校天天煮白醋,用消毒水拖地。每天回家新闻公布有多少人确认,多少人死亡。所以每天气氛都很压抑,但是生活又不得不进行。直到有一天跟小伙伴憋不住了。我们偷偷去电影院看《下一站天后》,电影院里面人就那么几个。但是灯一关,被黑暗封闭笼罩心理又开始紧张,看到一半我们就受不了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们就讨论会不会看完我们就得病了。或者我们会不会已经得病了,但是我们都没跟家里说偷跑去看电影的事,这些可能给家人带来危险的事,你看,这就是人性。

  当然这些都是小时候受不住压力,又渴望新鲜事物的一次不负责任的举动。不过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会思考每天走过的街道,用过的公共设施,接触过的人,呼吸过的空气都可能带来死亡。也是知道人类除了白血病,艾滋这类难以医治会导致死亡的疾病外。我们会对一种看起来像感冒or肺炎的疾病,束手无策。

  但是现在回想,当初的思考也太肤浅片面,只看了自己,却看不到众生。就跟病毒想繁殖一样,我们人类也想更好的活着。我们对待实验动物生命,虽然可能为他们的死亡感到难过。但是相对于人类的损失,人类的获益,我们做了“正确”的选择,还认为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就像我们面对有可能带来传染病的动物群体一样,我们做了“正确”的选择。甚至在疾病爆发的人类里面。不同的地区国家人种文明,我们都做了看似“正确”的选择。就这样,这些看似每步“正确”的选择会不断暂时推迟并不断引导我们人类走向灭亡。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地球几十亿千年初步形成,生命可能出现于几亿or20几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出现在240万年以前。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过无数的霸主,我们就地表(不谈深海)而言,虽然给地球每天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论好坏),但对地球而言我们只是脆弱且短暂的过客而已,终究会离开;本质上我们人类跟动物一样简单,永远都在做有利于自己的“正确”决定。丛林法则不曾从我们的血液中离去,就如同病毒想不断地繁殖那般简单。按照这种路线发展,如果地球持续运作,我们终究会遇到能够摧毁我们的存在。失去所谓的霸主地位,任人鱼肉,甚至带来灭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在现实中比在语文课本上学到的残忍得太多太多。我们除了一次次战斗直到末日来临,还能做些什么?

  《血疫》读后感(九):人类的探索力量

  “鲜红色的眼珠,发黄的面部皮肤,像极了僵尸,随之个性改变,最后崩溃并流血而死。”这样人类死亡的惨状正是《血疫》呈现给我们的,它隐藏在的热带雨林,“古老的生物”,罕见的4级高危病原体,没有疫苗和治疗方法的致命病毒。就算这样,一旦沾染就可能丧生,人类还是不断地探索着它,挑战着大自然的“极限”。

  作者查理德•普雷斯顿,美国非虚构作家,首部非虚构作品《第一道光》,而本书也属纪实类,是他十年之后的又一力作,获得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2015年非洲爆发了埃博拉疫情,传播速度似乎要危及全人类,可是到了今年埃博拉又在黯然地消退,埃博拉到底是什么,它的来源在哪里。《血疫》将给读者一个埃博拉病毒的真相,同时在寻找来源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人类探索的力量。

  1976年—1979年之间埃博拉曾两次到访非洲,造成大面积的人类死亡,从此人类认识了这个古老的生物,它属于丝状病毒,单由RNA链复制,只有7种蛋白质组成,尚未明确结构,它的致死率为50%—90%,潜伏期7-21天不同,本以为能危及全球,但埃博拉却在两次肆虐之后“隐退”了。人类开始寻找这种可怕的病毒,它隐藏在热带雨林之中。

  书中的吉恩•约翰逊等人一直在寻找着埃博拉、马尔堡等丝状病毒的来源。他们要穿着吼吼的密封防护服进行工作,每个细节的忽略都不能忽略,否则有生命的危险。南希,身为两位孩子的母亲,曾因为在实验中发生手套破洞事件而远离埃博拉,却在猴瘟肆虐时重新回到这里,继续探究埃博拉,寻找着它的存在。可怕的丝状病毒并没有阻止人类前进的脚步,甚至人类着迷于它。

  1980年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的猴舍发生了埃博拉疫情,众多猴子相继发病死亡,惨不忍睹,当时的汤姆•盖斯伯特还是一名实习生,当他在负片中看到“状如长蛇的病毒粒子,仿佛像美杜莎的头发,恐怖的女神”时,尽管他知道这可能是致命的马尔堡病毒,但是他还是沉迷在赞叹和欣赏之中,病毒没有吓倒汤姆。同样,照顾猴子们的达尔加德也一直在一起,他并没有被传染。众多的研究者们聚在一起谈论埃博拉的猴子们,但关于丝状病毒的来源、传播途径依然迷茫,人类不会放弃对它的追逐,因为它仍然存在着,藏在大自然中。

  埃博拉病毒等存在也许只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种警示,地球生物圈被人类破坏,地球系统会逐渐清除。人类也只不过是地球中很小的物种,只有保护了地球,保护了大自然,保护了生态平衡,才能保护人类。人类是具有探索能力的生物,只有早点醒悟,才能保护家园,心安理得的生活!

  《血疫》读后感(十):在与埃博拉的交锋中,人类每次都没有少作死

  一、死神之镰 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号称人命黑板擦。它是人类已知最危险的病毒,BSL4级。BSL是一个生物安全分级标准,代表生物性的传染媒介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真实或潜在危险分类等级。级数越高,表示越危险。麻疹病毒和腮腺炎属于第1级,流感和艾滋病毒是第2级,第3级已经包括像炭疽、鼠疫、狂犬病毒这类让人闻风丧胆的成员,而挨博拉病毒在第4级。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是最致命的出血热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体的长度在790-970纳米,形如杆状或丝状。

  埃博拉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和分泌物等体液传播,感染埃博拉者,埃博拉在宿主还活着时,就能杀死大量组织,这意味着,你人还活着,但内脏已经坏死、腐烂。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会死得很痛苦,并且死得很难看。病毒会攻击人体内除骨骼和骨骼肌外的所有器官,使之坏死、腐烂和液化。病毒首先会造成斑状坏死,随后扩散到所有内脏器官。

  肝脏膨胀变黄,然后液化,最后崩裂、彻底坏死和腐烂。凝血和死细胞会堵塞肾脏,使肾脏停止工作并衰竭。脾脏会变成一整个棒球大小的坚硬血凝块。血液会灌满肠子,肠壁组织死亡后脱落进入肠内,与大量血液一同从失禁的肠道喷涌而出。

  皮肤从底层开始坏死和液化,皮肤表面冒出无数白色小水疱,然后自发裂口,因为凝血细胞已经被完全破坏,裂口将会流血不止。鼻孔、眼睛、耳朵、牙龈、甚至唾液腺、人体的每一个孔窍,无论多么细小,都会开始流血不止。舌头表面为得鲜红,随后腐烂剥落舌头上的皮肤会在黑色呕吐物涌出时被撕掉,喉咙和气管外壁也会腐烂脱落。病毒最后会彻底催毁大脑,引发癫痫般的痉挛---整个身体抽搐震颤,四肢胡乱踢打,含有病毒的血液将洒得到处都是。

  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首次出现在苏丹南部以来,人类与这位“人命黑板擦”的接触中,每次都少不了作死的举动。能侥幸活到现在,简直可以说要“谢埃博拉不杀之恩”。

  二、埃博拉与人类的作死之旅

  首次接触

  1976年7月6日,苏丹南部,位于中非热带雨林的指状边缘处的恩扎拉镇,第一枚多米诺骨牌倒下了。

  镇上一家棉花加工厂的仓库管理员YuG先生死在自家院子里的一张吊床上,他没有去医院,死时全身所有孔窍都淌出鲜血。几天后,YuG先生的两名同事也突然因为出血休克倒下,病毒如野火,一路烧到邻近的马里迪镇。

  马里迪镇上有一所医院,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村民因为初期的头疼和发烧而前往镇医院,按照平时的习惯请护士打针治疗。在这家镇医院,人类就开始作死了。

  镇医院的医护人员显然没有为注射器针头进行任何消毒处理,更别说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了。这种被称为埃博拉-苏丹毒株的病毒死亡率为50%,几乎可以和鼠疫并驾齐驱。病毒通过针头迅速在患者间传播,随后扑向医护人员,感染瞬间传播整个医院,医院变成停尸房和地狱。病人不是在床上抽搐,化成一滩血水,就是被病毒破坏了大脑,发狂、精神错乱、人格解体,垂死者脱光衣服,浑身淌血,漫无目的地徘徊于马里迪镇的街道上。

  幸存的医护人员从没见过这般恐怖的场景,吓得全部逃进森林。这到成功的阻断了病毒的传染琏,至少没人再帮病人打针了。埃博拉迅速清空了整个医院,然后像一条毒蛇悄然无声地消失在热带雨林的边缘。

  重装登场

  2个月之后,1976年9月,一种埃博拉的新毒株又在马里迪镇以西五百英里的扎伊尔北部邦巴区出现。这种病毒被命名为埃博拉-扎伊尔毒株,比苏丹毒株厉害近1倍,死亡率高达到90%。

  扎伊尔埃博拉的感染者起初在埃博拉河南岸零星出现,在该地区有一所比利时教会开办的医院--杨布库医院。医院的修女每天会为数以百计求诊患者进行注射治疗,猜猜修女们每天总共使用几个针头?

  答案是5个,至于消毒嘛,就是一盆热水偶尔洗洗针头上的血液,大多数时候连洗都懒得洗,直接给下一个人注射。于是,扬布库医院俨然成了埃博拉接种站,感染者们打完针一个个回到自己的村子,没几天病毒同时在医院周围的55个村落爆发。首先杀死接受注射的那些人,然后在家庭内传遍,杀死家庭成员,荡平周边村落。

  和马里迪镇医院一样,接下来病毒当然会扑向扬布库医院的医护人员,修女们接连病倒。有人叫M.E.修女的护士染病后,决定到大城市接受治疗。于是,她坐上一架小型飞机直接去了金沙萨,金沙萨是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港口,人口200万,金沙萨恩吉利机场有飞往肯尼亚、法国、德国、安哥拉等国的定期航班,俨然是病毒向全球传染的理想中转站。

  M.E.修女到达金沙萨后,住进一家瑞典修女开办的私人医院。鉴于扎伊尔毒株90%+的死亡率,M.E.修女当然也没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且把病毒传染给照顾她的护士,一位从现在来看,极可能成为引发世界级大瘟疫爆发的关键携带者----玛英嘉护士。

  玛英嘉护士是个年轻美丽的非洲姑娘,二十来岁,鲜花般的年纪,还有大好前程。她刚刚申请到奖学金,得到去欧洲念书的机会。玛英嘉护士感觉自己身体出了状况后,脑袋里唯一的念头就是:“我要出国!我要去欧洲读书!”所以,玛英嘉护士直接去了扎伊尔外交部,在护照申请处的人堆里排了整整一天的队,希望能办好她的出国文件。第二天,她又去了金沙萨最大的医院,在挤满贫民和儿童的临时病房等了几个小时,其间还有一位病人分享了一瓶饮料。

  玛英嘉护士最后死在金沙萨的恩加利埃马医院,全身孔窍流血不止,医生给她输了三次全血,仍然于事无补,最后她死于埃博拉引发的心肌梗死。玛英嘉护士感染后,跟她有直接面对面接触的就有37人。扎伊尔病毒这次明明已经向人类举起了镰刀,但又一次,不明原因的,它又突然掉头,转身走掉。这37人被找出进行了两周的隔离观察。无一人被感染埃博拉病毒,包括那名和她分享一瓶汽水的人。

  关于本书

  《血疫》是一本非虚构类文学,书中除了部分人物采用化名,所有的故事都是根据真实历史还原而成。上市后曾61周雄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TOP1。

  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是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这位老师可能在国内还不出名,不过他的得意门生,也是本书作者的同门师兄就是大名鼎鼎的何伟(彼德·海斯勒)。

  推荐理由

  埃博拉病毒本身就充满神秘感,加上作者流畅的叙述,追求对事件线索的真实还原,使本书读来让人既心惊肉跳,又有意犹未尽之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血疫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