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職業小說家》读后感10篇
《身為職業小說家》是一本由村上春樹著作,時報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450,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為職業小說家》读后感(一):如何成为职业小说家?——小说家养成记
如果要将作家这个职业进行分类,无疑有多少种文学类型,就有多少种分类。村上春树虽然也写随笔、短篇,进行翻译工作,但他给自己的定位或主战场安排在长篇小说领域。手边的这本《身为职业小说家》,可以看到他对长篇小说、对小说家这个职业的独到体会。
虽说这本书可能会作为“自传性随笔”来宣传处理,但实际上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描写却很少、不全面。这本书里无疑也有近一个章节是他对小说写作的具体描述,却又与大多数教你小说写作技巧的书迥异,因为他坦言自己没有学过小说写作技巧,不知道所谓的小说该怎么写,他只是将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出来罢了。
如果你依着这本书的12回章节顺序来阅读的话,会觉得内容稍显凌乱。下面是Looka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的重新分类整合。
一、写小说前的准备
二、如何走上作家之路
四、题材和体裁
七、职业小说家的日常
一、写小说前的准备
村上说写小说需要适度的才能、运气,他并没有直接谈有关才能的话题,但他在本书“第八回 学校”里面谈到自己并不热衷学校学习,在学校里面也没有学到写小说的任何实质技能。他从中学开始大量阅读“闲书”,大学时代大量阅读英文小说原著。我们也可以从整本书中看到他对其他作家只言片语的评论中感到,他在成为作家之前就积累了非常多,并具备了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所以他走上小说、翻译之路并非偶然。
二、如何走上作家之路
第一次感到想写小说的冲动,感到“或许我也能写小说看看”的情形,村上对此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当他兴冲冲地买来钢笔和稿纸,酒吧打烊后就着饭桌上昏暗的灯光开始一笔一划写起来的时候,他也感到“这是写的什么垃圾”的挫败。但30年的人生阅历、阅读经历告诉他,他需要找到新的文学风格。在坚持尝试多次,失败多次后,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学语言和文体。当他用新的表达方式重新讲述这个原来的故事后,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于是就这样写出了一部自己看了不打算扔掉和还算勉强满意的作品,于是就去投稿了。
三、文学奖意味着什么?
文学奖只是一张作家进入擂台上的入场劵而已。村上先生做了一个比喻,小说家这个圈子就像一个擂台赛,天才的作家如过江之鲫一般,但很多人发现“原来写小说这么枯燥无聊啊,还是去做更有趣的事情吧”,于是坚持下来的更多的是都是勤劳的中位份子。既有才能,又能坚持一直创作的人,就成为了我们整个文学阅读圈子所期待的优秀职业小说家。
但文学奖真的仅仅将作者送上擂台就好了吗?这本书用了很多篇幅在谈论日本文艺界对村上作品的攻击,以及他的应对,虽然有点大叔式的啰嗦,但也体会到他承受的压力非常大。读这本书以前,我没想到村上先生要承担这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随着名气逐渐递增。村上一心想当一个纯粹的作家,他不愿意参与写作之外的活动,也让很多人对他产生误解。所以他为了静心写作,孤注一掷地搬家到欧洲去写《挪威的森林》。好在这本书最终大卖,有惊无险。而日本国内的中伤也促使他决心将自己的作品带到美国,乃至全球,最终扩大了自己的出版版图。
四、题材和体裁
关于寻找题材,他说是将自己下降到意识深处黑暗底部,寻找自己需要的某个养分,拿出来回到意识上层,转换成拥有形式和意义的故事。是透过意识原本的形式,和新形式的落差,以此为动力来讲述故事。有一些人将轮廓鲜明的讯息直接转化为语言加以表述,比如演讲出来,似乎更加容易理解。但转化成故事的形式,就是将讯息放进一个模糊的、莫名其妙的“容器”里,甚至放缓表述,用多层的复合结构来表述出来,所以写小说是一个效率奇差的作业。
体裁上,村上选择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主要体裁。对于短篇和中篇小说,村上说虽然很喜欢,但这种形式却不具备足够的空间让他尽情倾注所拥有的特质、风格。但中短篇可以作为长篇的补充,去承载长篇中被删掉的部分,或作为他文学实验的载具,或者作为调整写作状态的工具。
村上除了小说一概不写。因为他一旦开始认真做什么就会无法顾及其他事的个性,他不想让其他工作打扰到他写小说。当他的小说写作需要其他工作调节时,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步调做翻译和写短篇作为脑筋的平衡,而这两者都是没有截稿日期的。
五、创作长篇小说的步骤
写小说时他是没有草稿和大纲的,他总是让故事自然而然的发生。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写作的规律性,他规定长篇小说的初稿自己每天写4000字左右,无论是多么没有灵感,他都会达到这一要求。如果特别有写下去的冲动,也要刹车不写。
关键在于完成初稿后,他会将稿子放1个星期左右,进入修改的阶段。他至少有6个修改阶段,每一次修改的目的都不一样,(1.大幅度修改2.细致处的描写3.宏观把控4.细部5.妻子意见6.编辑意见)直至让自己和审稿人满意为止。他说,无论再优秀的稿件都一定有改良的余地,我想很少有人能花费如此多精力坚持这样严格的修改方式吧。
六、设计故事中的人物
他不会用现实中的人物,一定会改造后再写进故事里,后出场的人物多半是在故事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他会思考这个人物会做什么、会说什么,当他思考这些的时候,曾经的素材自然而然地就会组合成需要的小说内容。
那么平时生活中对各种各样的人物的观察就必不可少了。在观察的时候不能带入自己的个人偏好去评价他们。一本小说里面要有各种不一样的人才能具备广度,他也是在写作过程中慢慢摸索,才加入了负面角色。
写小说的一大乐趣是:只要我愿意,就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经常有读者感叹,为什么作者可以这么了解我的心理呢?村上说,其实自己在现实中是个迟钝的人,只有写小说的时候才可以把握每个人物的心理变化。而神奇的是,这些角色们也自发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甚至支持着作者的人生。
七、职业小说家的日常
为了保持写作实力,他会坚持锻炼自己的体力,他每天都要长跑或者游泳。这样一位每天勤勤恳恳,不是在写作就是在锻炼的人,用他的话说,公布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确很需要勇气。因为读者若是知道了,“什么嘛,村上的生活这么无聊啊!我才不要看无聊的人写的小说呢”可就糟了!但他就是如此坦诚,如此可爱。
如果你读了感兴趣,那建议读读村上的原文。因为在书里你可以看到,他用他的“村上式”文笔将这些问题娓娓道来,对于一个村上迷来说,非常过瘾!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村上对自己写作秘密的坦诚和“他理应获得如此成就”的感叹。虽然他谦虚自己是个“经常被服务生带到差劲座位”的平凡人,但他在小说领域日复一日的付出,给自己新作设定新的挑战目标,对自己作品的高标准要求,让我认为他“理应如此”获得今天的成就。
小说家的工作是漫长的、孤独的,但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这些职业小说家,读者该多么寂寞?郝明义说,工具书用一个段落明确表达出一个道理,而小说是用一本书让读者自己去悟或多或少的感悟。虽然工具书、随笔也有其魅力,但没有了故事,那将是多么寡淡的阅读世界啊!小说总是有它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去打开一本新的书,去发现他人身上的那些感同身受,去拥抱那无尽的未知。
《身為職業小說家》读后感(二):不錯
村上春樹寫了一本關於寫小說的小說⋯⋯ 是蠻好玩的,不過對於一些想要對作家生活的讀者來說應該是蠻有幫助的。書中描述了他從事小說家的生活習慣,一些個人歷史以及他對生活一些比較大致的哲學。如果讀者看這本書是為了得知寫作技巧等知識,你將會非常失望-不過這也是在書名中就釐清的:《身為職業小說家》,本來就感覺比較像生活的各種縮影,不是什麼小說作家的聖經。
裡面提起一些蠻有趣的想法,比如說他對於寫小說通常是哪種人的理論—只有腦筋動得比較慢的人才能寫出小說,因為腦筋動得快的都已經想到別的地方去了,不適合花長時間坐在桌子前寫長篇小說-很好玩,仔細想一想也好想也有些根據。畢竟人家是作家嗎,當然是有些許智慧的。
前幾章節比較井然有序,提供較多見解,到後面反而有點雜,感覺亂掉了,不過整體上來說還是一個讀起來令人愉悅的書-其實寫關於自己的文章反而通常是最亂的,因為自己其實很少在想自己,要不然就是想不出自己到底是怎樣,反正最後都是亂亂的,感覺亂七八糟,所以他寫成像這樣也是可理解的。
想想以前古代作家的生活習慣,寫作模式要靠旁人的觀察才能發現,現在乾脆就直接出書了—資本主義實在是太厲害了。
《身為職業小說家》读后感(三):追别人的前半生,不如跟大叔学习经营后半生
在大家热追《我的前半生》,并就婚姻、事业、朋友、导师等话题无限制联想、讨论的这段时间,不看电视的我二刷了村上大叔的自传体随笔《身为职业小说家》(台版)。
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成为村上迷,他的书读了不少,那些文字对我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大叔的小说充满中产阶级的孤独感,有一种令人心痛又痴迷的调调。书中的人物大都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困郁于自己精神的世界中,故事情节离奇,读者跟随着主人公的内心走入不平常境况,经历重重险阻,却永不轻言放弃。他们是自由的,依着自己的节奏缓缓行走、寻找,终会寻到那黑暗中的一道裂隙,有光影在前方。
村上大叔书在亚洲以外的地方突然急速畅销,都是基于“大事件”之后。比如在俄国和东欧地区,是在原体制崩溃这巨大的地盘变化之后;在德国,是柏林墙戏剧性的倒塌之后。社会基础和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之后,会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强大的影响,混杂着希望和不安的“柔软的混沌”哗啦哗啦地涌上来,大叔所提供的故事,在这种时候带有像新的自然现实般的意味。而在亚洲地区,他的书很早就被一般读者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亚洲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经济极速成长,人们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交流与调节,不是经过像欧美那样有所谓的“大事件”的急速社会性变动,而是花更长时间柔性地滑,使得这种交流与调节成为恒常性的持续状况,人们在这种状况下,很容易地接受了大叔所创造的故事中的“隐喻”。不知有没有表达清楚,我认为这正是大叔书籍的吸引力所在。
村上大叔不仅是小说家,更是名符其实的人生赢家。他严格自律,意志坚强,几乎不接受采访,没有绯闻,自带诙谐,与世无争。在某种程度上与物欲横流的浮躁世界划清了界限,同时又有大格局,积极发展欧美市场,作品畅销全球。大叔自由而紧凑的过着他的生活,而今67岁的高龄,仍保持着三四十岁的容颜和身材,富有却不奢侈,神秘而不隐秘。有什么理由不爱大叔呢?
大叔在《身为职业小说家》这本书中,分十二章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原本经营一个小酒吧,举债开业,艰苦度日,所幸在此期间收获了很多后期写作的素材和快乐。
29岁那年一个晴朗的下午,大叔到神宫球场去看棒球赛,他是养乐多燕子队的球迷。斜躺在球场外野的草坪上,喝着冰得透透的生啤酒,天空万里无云,非常舒服。养乐多队的一位打者在一局半后,击出一记漂亮的二垒安打,球棒碰到球的声音清脆悦耳,响彻神宫球场。突然之间,大叔毫无根据,毫无脉络可循的起了一个念头“对了,说不定我也可以写小说。”于是他立刻到纪国屋文具店买了新的稿纸和钢笔。每日酒吧关门后,独自坐在厨房的小桌前字字累积,终于写出了他的第一本书《且听风吟》。
这一记二垒安打的清脆响声,真乃天降神笔,天空中说不定有什么epiphany(显灵),将一位酒吧老板,推向了小说家的行列。这有一点魔幻之感的启始,给我提供了巨幅的联想:每个人都有可能性。无论是村上大叔写作,还是摩西奶奶画画的故事都告诉我们,成功不一定要趁早,反而要抵抗洪流,安稳的积累,永不放弃,若有才华,自有盛放的一天。
在我看来,他所书写的这不只是一位小说家的成长,更是获得自由与寻找自我的重要清单!大叔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如何获取内心的丰盈并经营好自己。
首先,保持“赏味期限”。小说家写一两本小说容易,但要长久的继续写下去,并以小说家的身份存活下去,却并不容易。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要上到某一行业的擂台很容易,要长久继续留在上面却不简单。和人生其他事情一样,灵活的头脑,好的运气和际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某种类似“资格”的东西。
换句话说,过了某个时间点后“剃刀的锋利”就必段转化成“柴刀的锋利”,而接下来“柴刀的锋利”又必须转换成“斧头的锋利”,才能更好的存活下去。
第二,把握机遇。村上大叔成为作家的经历就像神话一般,一记漂亮的二垒安打,在他的头脑里打出了一个清晰的灵感。更重要的是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了群像新人奖,这个奖项成了他成为小说家的“入场券”。村上坦言,如果当时没有获奖,可能再也不会写小说了。谢天谢地,群像奖评委们的英明决策,挖掘了一位天才(虽然村上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只承认自己有写小说的某种资格),使得世间多了这么多美妙的书籍。
对我来说,那些记忆意味的是,相信自己心中应该拥有某种东西,并且梦想那是可以培育的可能性。自己心中还留有这种触感,真是太美了。
第三,不被名利所困。谈到这个话题有点想笑,想到近几年每次诺贝尔文学奖开奖前,媒体都会沸沸扬扬的将村上大叔搬出来,对他中奖的几率各种分析、猜测、评估、制造话题,但结果总是落选。可能因为大叔喜欢跑步吧,网友戏称“万年陪跑员”。大叔的文章虽然没有明说根本不care此奖,但用对日本国内其他奖项的无感,表达了对利用此事把他推入话题颠峰的反感。奖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某些机构赚钱的工具,真正重要的是作品本身。
能留到后世的只有作品,不是奖。
第四,具有原创性。村上大叔认为,原创性要具备3个特点,我直接摘录给大家,套用我们身边的产品、作品种种,有多少能达到原创的标准呢?
1、和其他表现者明显不同,拥有独自的风格(无论是声音或文体或形式或色彩)。必须只看一眼(听一下)就能(大致)瞬间理解是那个人的表现才行。
2、此人的风格必须凭自己的力量升级改进。随着时间经过,风格也必须成长。不可一直停留在原地不动。拥有这种自发的、内在性的自我改革力量。
3、随着时间经过必须标准化,必须能让人们的精神吸收,成为价值判断基准的一部分。或成为后世表现者丰富的引用来源才行。
如果您希望自由地表现什么的话,与其问“自己在追求什么?”不如问“没有追求什么的自己本来是什么样子的?”
第五,与时间为友。越是长篇,越需要与时间为友。村上的长篇小说基本都是在国外完成,没有干扰,孤独地书写。作家就像是故事与世间的媒介,那故事借助他们的手,缓缓流出,与世人相见。但小说与棒球不同,初稿完成之后,才开始真正值得花时间的美味部分。村上详细的讲述了他如何与时间为友,我们不妨来看看。
1、初稿完成后,稍微放一段时间,喘一口气,大约一星期左右,进入第一次改写。
2、结束后,再搁置一星期左右,进入第二次改写。
3、结束后,再稍微休息,又开始下一次改写。
4、写长篇小说时,工作的时间固然重要,但什么也不做的时间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让小说躺在抽屉里睡觉养生,让空气流通起来。
5、养生之后这个阶段意义重大的事,第三者的意见。
经过这么多次改写后,才能交到出版社手里,再由出版编辑提出意见和建议,再修改。打样后再修改几次后,才能上得台面。我的敬佩之心由然而来,作为一名坊间传说“上厕所时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有人给出版”的作家,能一直保持这样的严谨与激情,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应该学习的。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真实感”。不管周围的人怎么说,那些没有关系。对写的人来说,和读的人来说,都没有比“真实感”更确实的基准。
第六,锻炼身体。少有作家能够做村上这样规律生活。早上4点左右起床,用大马克杯泡上一杯咖啡,吃一点点心,就立即开始写作。写五、六个小时,到上午十点钟为止,每天写10页。然后立刻停笔,出去跑步,每次跑十公里。大叔参加过大大小小种种马拉松、铁人三项比赛。绝对是作家圈里身体最好的,跑者圈里写作最棒的超级选手。大叔说“所谓十全地生活,是指某种程度要确立支持灵魂的框架肉体。”
肉体不努力不懈往前迈进,只有意志,或只有精神魂魄积极地保持坚强,我认为,现实上几乎不可能。人生说起来并没有那么轻松。
第七,阅读,阅读,再阅读。
村上大叔上学时不是学习特优的学生,成绩只是一般。大学时还赶上学生运动,几乎没上什么课。他不认为学校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不喜欢机械化的管理方式。这并不是忽悠学子们支持知识无用论,只能说大叔在某一方面有早慧,很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虽然他的成绩中等,但一直保持着阅读,阅读能拿到手里的任何书籍,有经典的,也有口水的,只要能搜集到的,都认真的去读,慢慢在其中提炼出只属于自己的东西。
大叔从高中时期就开始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到神户港口的旧书店,买了一大堆平装本的英文书回家,不管懂不懂意思,就从头开始胡乱啃读下去。最初是好奇心驱使,然后不久就习惯了,可以一整本书从头到尾用英文读。然而大叔的学校英文成绩并没有因此而提升。或许很多考试只是为了考试,并不是为了让你真的学会什么吧。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早点知道自己本来的样子。
我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有兴趣的事,性格中会很专心地彻底投入。
第八,格局。村上大叔很早就开始开拓欧美市场。大叔很认真的选择翻译、找出版商,在美国、在欧洲,身体力行的去开发市场。虽然他在日本几乎不在媒体露面,但在美国会去参与演讲、签名售书,即是基于身为日本作家在海外的责任感,也为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做好了充分的工作。
我从一开始就决定采取不同方式进军美国市场的决心可能也有帮助。
所以,生活方式极其简单的大叔,其实是特别不简单的人。大叔关于写作的list,可以用在任何地方。
我们经常看着别人的故事,想着自己的境况,很多担心与困扰由此出发。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真的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了嘛?还是浅薄的停留在别人看法里呢?
《身為職業小說家》读后感(四):作家的一点人生经验
最近两个月读了两本作家的自传体书,一个是这本,另一个是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
怎么说呢?读来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学习学习这些作家都是怎么开始自己的写字生涯的,或者一点方法论可供借鉴也好。但是,自传里却很少讲这些东西,讲了的也往往一笔带过。马尔克斯的读起来亦真亦幻,小说是他自传的影子一般的感觉。而村上呢?毋宁说在介绍自己的一点人生经验。
大学混过,开爵士酒吧维持生计,后来开始在厨房的桌子上写作,一不小心大家竟然非常喜欢。写作之后,维持规律的生活,阅读和跑步。看起来和他之前的散文集里写的生活也如出一辙。至于为什么开始写作了么?只不过是一个晴朗的天空下的一时冲动的感觉,感觉如果不写出来些什么人生也就没有意义了吧。
写作,如果一开始就带有目的性了,那写作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吧。
《身為職業小說家》读后感(五):仅以一个脑残粉的身份表达对此书的爱
一年前才开始读村上先生的作品,就立马被其独特的文风和文字间流露出的社会情感和生活方式所吸引。或许就是村上先生提到的原创性,那种异于其他作家的精干,快节奏的描写方式却像大麻一样让人上瘾。没有一丝赘肉的文干正是我喜欢的。
有时候心情不太好,想着拿起一本村上的小说,心情就能缓缓地平复下来。相比于我阅读其他作品来说。村上的书更能带给我的一种平静的力量。
而对于这本书来说,虽然自己不写小说也不打算把它当作职业。但是读完之后感觉身体有很通畅的感觉,收益良多。这里的村上先生不再作为一个小说家,而是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引导我们探索他的人生轨迹,在此刻他更像一个教育者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那个“智慧的老人”毫无保留地输出了他成功的密码,但他依然在鞭策自己不断前行。让大家不忍心停下来去破坏那规律节奏感。
这正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上个世纪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依然受到世界各地年轻人的追捧,超越了时效性,跨越了年龄阶层和语言障碍。一个世界级小说家就这样用闲聊的方式输出了他想表达的观点,他说他没有很多写小说的天赋,只是恰好把握住了时机。这种谦卑的日式性格在这本书里表达的到了一种极致。感谢书籍让我更加了解这位优秀的小说家。
他花了六年的时间泛泛而谈如何成为一个小说家,而恰好他想表达的我都很受用。于是彻底把我变成了一个村上脑残粉.....
《身為職業小說家》读后感(六):认识一个小说家
读了村上老爷子的这本书。可谓感受颇多。评述一些内容,与大家分享。书评的索引,试图以村上老爷子书的目录为主干,一一展开。
第一回.小说家是宽容的人吗?
它人对村上老人家的批评,着实伤了他老人家的脑筋。这伤脑筋的过程,正是一点点消化掉这些杂音的过程。的确是相当费力的过程,单是看看声音的来源就觉得透不过气了。
它人,包括读者的批评,评论家的批评,更有来自各种声音交织而成的社会的批评。可谓多维一体形成全方位的压力啊。
面对浩如烟海的声浪,村上老爷子的做法颇具禅味。他说‘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试着实际去丢进水里,看看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
无论面对是小潭还是大海,试着丢出去吧。
当然,如果真只如题目所讲,只是在阐述如何宽容的话。那么村上就不可谓之村上了。
从面对压力的过程中。村上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用于感受的比喻。那就是我钟情的‘剃刀,柴刀,斧子’的比喻。那比喻大致是在论述三种锋利。
剃刀最为锋利,却只能斩断胡须。柴刀锋利程度次之,却可斩断比胡须强壮百倍的柴木。而斧子的锋利程度或许最低,却可以砍断大树。
痴迷于自己小小天赋的同僚们,是否有幡然悔悟的感觉呢?
第二回.刚成为小说家的时候
那是剃刀向柴刀转化的过程。
虽然村上将他忽然获得灵感创作小说,这一过程写的神乎其神。但似乎所有的事情起始在暗地里准备着。在棒球场外,忽然获得写小说能力这件事儿。就如同幸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一样,不过是一个时间点。
当然,村上老人家也明白这个道理。不然直接写这个时间点就好了。不必赘述自己早期开店如何艰辛,在这种艰辛中仍不停的阅读。
所以啊,不要期望,甚至不要相信。命运是一扇门,猛地推开,你的人生就能焕然一新。即便命运真的是一扇门,那么那扇门一定在一条相当幽暗的走廊的尽头。走廊到底会有多幽暗呢?幽暗到你甚至看不见自己的脚步。
所以确信自己的脚步,和前进的方向吧。
第三回.文学奖
我愿意将这个过程,想象成柴刀向斧子转化的过程(虽然有一些牵强)。
要想砍断更粗的树干,锋利次之更需要的是力量。而面对文学奖这一样一根又粗又硬的树干,村上力量的源泉,来自于真诚。
我在他文章中感受到真诚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个样子吧:
所谓真诚,或许就是相同的问题,问上一千遍,也是相同的答案。当然一千遍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当然,也不可能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而这漫长而又崎岖的人生路上,总是相同的答案。纵然换了说法,但内核仍然是矢志不渝的。这就是真诚吧。
所以真诚的面对自己,拷问出自己的真诚。我想,你将获得力量。
第四回.关于原创性
或许变成了斧子的村上,开始更多的拷问自己了吧。
在这一篇的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句辛波斯卡的诗:我必须向旧时的恋人道歉,我遇到新人如同初恋。世间万物大概没有什么可以像爱情这般合理的喜新厌旧吧(扯远了)。
这世间没有一个委员会或者神奇组织,可以担当裁定原创性吧。
读过的书,经过的事儿。既是让我产生故事的源泉,也是要让我们避开的雷区。或许正是如此,人类才可以如此蹒跚前进,创造出更多的事物吧。
与其把注意力集中在村上老爷子如何遭遇创新质疑的事情上,还不如仔细想想原创来自何处,又将前往何方。
当然,不得不感谢村上老人家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药引子。
第四回.那么,写什么呢?
如果上一副药你获得良好的消化,或者说整个人都跃跃欲试那新获得的方法论。那么好好看看这篇吧。
当我们开始行为的时候,必须明白一件事儿。时间,空间,精力,能力是有限度的。明白了它的界限,也明白了它的珍贵性。那么就大胆的去投入吧。去搞清楚自己最在乎的问题。
当然搞清楚问题的方式,并不只是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准确本身就带有相对性。与其盲目的下结论不如给出问题可以健康生长的土壤,任世间在它身上肆虐。总能结出漂亮可爱的果实。
把漂亮的比喻句形象化。当我们在考虑一个人是否真诚的时候,我们或许会给出答案。他是真诚的,那么新的问题的又产生了,他真的真诚吗?如此会产生一层一层的覆盖。一个结论的诞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问题的开始。不如,我们放弃这循环。去寻找,他的真诚从何而来。论述他的真诚从而来。那么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时间吧。忽而真,忽而假的不确定性。或许正是美丽的所在。
不得不再引用一句辛波斯卡的诗:这样的笃定是美丽的,但是变换无常更为美丽。
(未完待续)
《身為職業小說家》读后感(七):【第四十九頁書】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
作為一名作家,村上春樹在其三十五年的職業生涯裡面創作了十多本小說。自從處女作《聽風的歌》一炮而紅,他出版的每一本書,幾乎都能登上暢銷書榜,他也成了普及文學的旗幟性人物。
村上春樹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日本本土,且不說數量龐大的大中華區讀者,就連前幾年俄羅斯國家隊的頭號球星安德烈·阿爾沙文,也在球隊的替補席上閱讀村上早期的短篇小說集《旋轉木馬鏖戰記》。
《身為職業小說家》读后感(八):不推荐。。。
并不推荐这本书。除非你想知道村上君的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或者想知道某些写小说的方法。而那些方法,其实有点像人生经验,在你摔倒之前,知道那些总结出来的句子,没什么意义,至于摔倒以后,嗯,也就是心灵鸡汤罢了。
他的很多观点,在这么多年的散文中多多少少会提到,比如关于跑步写作家的关系,还专门出过一本书。比较新鲜的可能是关于《听风的歌》,他在写完第一稿后,用英文打字机重写了第一章,然后,再用日文翻译出来,从而找到了一种风格和方式。这个好像以前没有说得这么详细。另外是关于在美国跟出版商打交道的那一篇,我也没看过这么详尽的。
《身為職業小說家》读后感(九):成为职业小说家
文:MK
村上春树又出新书了。不过这本书竟然不是我一直在等待的那本网络问答文集,而是他作为职业小说家的一本 “自传随笔 ”:《身为职业小说家》。
这本书一共十二章,只看目录的话会让人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小说写作技巧的书:
第一回 小说家是宽容的人种吗 ?
第二回 刚成为小说家的时候
第三回 文学奖
第四回 关于原创性
第五回 那么,写什么好呢 ?
第六回 和时间为友──写长篇小说
第七回 从头到尾是个人的体力行为
第八回 学校
第九回 要让什么样的人物出场?
第十回 为谁而写?
第十一回 到海外去。寻找新边境
第十二回 有故事的地方?回忆河合隼雄先生
后记
可它偏偏就不是。它和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技巧指导或者文学理论书迥然不同,如果你是怀着窥视村上写作秘密的心情来读这本书,大概只得悻悻而归。 其实它也没有多少自传的成分 ,绝大部分和他自己相关的故事也早在以前的随笔和几次长访谈中出现过,没有多少新奇的八卦故事。尽管如此,假如你不属于村上的重度书迷(也就是说没有读过他之前出版的所有随笔集和长篇访谈),这本书倒是一个了解他的创作起源、基本写作方式和创作理念的好渠道。而且它的优点在于它比以往任何一篇村上提到自己创作经历的单一随笔要深刻、全面。此书的推荐语上写着这么一句: “上述一切问题,关于「作家-村上春树」的种种,诚实而强壮的思考轨迹,尽在于此。 ”
“诚实而强壮的思考轨迹”形容得十分贴切,把这本书的整体气质一语道尽。村上是在用他写长篇小说的姿态 ──深入到幽暗深井的态度──切实地挖掘小说创作的节奏、小说家身份、文学奖、人物设计以及读者的面貌和意义。而且它是如此富含村上春树的独特风味,以至于你能从文章的各个片段一眼看出村上的签名。
所以这本书应该更准确地称呼为 “村上谈村上春树小说创作相关的随笔集 ”。
如果你读得仔细,你还应该能敏锐地从这十二篇文章中读出前后不同的写作气氛。这种前后不太协调(前面像同一炉烧出来的青花大缸,后面突然变成了形状颜色不一的花釉小碗)的感觉在本书的后记里就能解开 ──原来这十二篇随笔并不属于同一批次的创作,前六章自成一体,后五章以及最后一篇演讲稿又是不同背景下的创作。而我偏爱的恰恰是前半部以 “小说创作 ”为专题的、脉络清晰、带有明确问答节奏的思考:小说家有什么特性?开始写小说的契机和痛苦;文学奖为什么对村上来说并不重要?原创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标准?村上写小说的时候如何积累和选材?以及村上进行长篇小说创作的作业流程。
我最喜欢读的一章是他在第一章里讨论职业小说家和业余作家的不同。
“要写一本小说并不太难,要写出一本优秀的小说,对某些人来说,也不太难。虽然不至于说简单,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不过要一直持续写小说这件事却相当困难。不是谁都能办到的 ……必须要有特别资格,那恐怕是和「才能」不同的别种东西。 ” ──这样的说法,比他在书的一开篇说的那句 “小说什么的,如果想写的话,几乎谁都会写 ”还要让人心塞,但是却更加无法反驳。
作为一个从事文字创作三十五年的作家,村上已经出版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十余本短篇小说集、近二十本随笔集、四本游记、三本非虚构文学著作,还有大量的翻译作品。要论勤奋和创作的持久性,大概没有哪位从事文学艺术的作者能与之一较高下了。以小说家,特别是长篇小说家作为自我身份认定的村上春树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体会什么叫做“一直站在拳击擂台上”的那份坚持。
好玩的是村上说写小说并不需要特别的才能,甚至头脑太灵活或者拥有过人的丰富知识的人可能都不适合写小说(想写但就是写不出小说的朋友们,别错过了这句未来的名言)。小说家并不是一个报酬丰厚的职业(普遍意义来说),也不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工作。实际上,每次都要深入意识深渊的黑暗之处,挖掘故事原型,和混沌中的“什么东西”交手的体验,似乎带着浓郁的苦修意味。这种自寻痛苦的状态和广大文青心目中的浪漫而忧郁(或优雅)的美态相去甚远。
从我自身所尝试过的、有限的创作经验来说,写小说的确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创作时的痛苦既来自挖掘人性矛盾的那种“刻毒”,也来自不时纠缠我们的对“自身才能不足”的恐惧和失望。而一直坚持创作所需要的纪律性和韧性更是需要巨大的投入。我的朋友中有几位天分奇高的作者。和绝大部分的天才一样,他们在创作时毫无压力,文采出众,天生就是会说故事的人,但是他们都陆续放弃了写作。倘若追问他们为什么不再写小说了,答案不会令你惊讶。谋生的压力、对创作的厌倦、成家立业的责任,以及对小说这种形态的怀疑。有些时候,他们甚至不会去追究自己为什么会放弃写作。就好像某一天突然那个写小说的开关被谁关掉了,对写作的爱“哗啦“一声就消失不再。
天才的作家多爱虚掷他们的才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勤劳的中位份子。既有才能,又能坚持一直创作的人,就成为了我们整个文学阅读圈子所期待的优秀职业小说家。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这些职业小说家那该多么寂寞?虽然随笔和学术书也有其魅力,但没有了利用原型结构反映人生冲突和追求的故事,那将是多么寡味的阅读世界。哪怕村上离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是永远的咫尺天涯,也毫不妨碍我们享受或者吐槽他从意识世界的黑暗深井中带回来的故事;哪怕我们总爱抱怨一本小说的种种不足,也毫不妨碍我们再打开一本新书。但愿某一天,我也能找到在混沌中游荡的故事,把它们写出来,让它们成为陌生人在地铁、在旅途、在书舍可以耐心翻阅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