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告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告白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3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告白读后感精选10篇

  《告白》是一本由[日] 凑佳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白》读后感(一):无题

  是不是人越思考就会越迷惘,越学习就会越愚笨?

  一如读着生科博士的麦当劳哥哥,一日复一日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思想唯一的作用似乎就只有将自己埋入文献堆成的坟墓中。哲学之光一寸寸被消磨,余下的一点麦田里的守望者式的颓丧气质却一尺一尺地生长

  本来只想找一本轻松的推理小说以稍作消遣,却意外与这本社会书籍相遇。书中不乏带着哲思的金句和思想的闪光,也许哪天我不是拖着偕然疲累的身心与满脑子的全然建立在现象、而不是逻辑上的自然科学再次拜读的时候,会把这些记录下来吧,现在的我连全然领会都做不到,思考的过程甚至影响流畅阅读体验实在惭愧

  每一个角色人性以及动机都被剖析得清晰残忍。由表及里的观心,都是只能隔着那一层围心腔膜远观的。但创作机会让凑佳苗塑造人物方式,恰与现实世界相反。由里及表,先有人格缺陷,再有人物。以冷静笔触勾勒整个事件同时,她用最锐利的解剖针锋,将所有的丑、抑或是伪装成美之丑,赤裸裸地全盘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真正地洞悉每个人物,使她可以将原本唯有风影可捕捉的东西,具象化与放大化,让这种灵魂的扭曲愈加丑恶,以至于不可相信不可接受。也许我需要了解世纪日本的社会背景才能理解这种twisting,才可以明白它具有落在实处的社会意义

  作者的叙事方式略微教人有些不适应:大段大段都是以独白或是日记形式,并且以六个人的截然迥异的视角讲述了同一个故事。也许与翻译也有关系,读来略微有些无趣,但不同人的口吻以及理解确实十分值得玩味,正如扉页所说:“对于同一件事,因角度不同,看法天差地别情况在这世上比比皆是。”读者甚至也能从自己人性中找到某些类似于六者之一的人格,与这些角色有着同样的疯狂也未必不可知。

  这是一本算不上差的书,但也称不上是一本会让人看的舒服的书。并不能给人带来即时快感的同时,其深层次含义还显得过于极端,小说的主题也显得过于偏狭,故因此同时失去了美感

  不能给人快感与美感的文学,称不得是多好的文学的。

  《告白》读后感(二):《告白》并非一代人问题

  早就听闻凑佳苗《告白》的大名,就找来看了下,不过我是先看电影,中岛哲也导演的电影大量采用慢镜头,使整部电影有种变态的美感,在电影的震撼还未消散下我读完了原著

  全文内容简单,就是森口老师校园游泳池内发现自己的四岁女儿意外溺毙,经她私下调查发现,原来是班上两位学生谋杀的,他们的杀人动机荒唐至极。于是老师选择辞职,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学生告白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划,在学生们的心底种下恐惧种子并最后实现复仇的故事

  读完后我常常问自己,这就是森口想要的复仇吗,这样的结果她满意吗?无法回答,因为无法判断对错。这也是全书最具争议的一点,即结局这样是否合理,不过我认为重点不在于看是否合理,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扭曲的心理产生的扭曲的伦理正义,凑佳苗写这本书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在针对少年法的漏洞,更是点出了当今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先看少年B:下村直树,直树的家庭教育的问题相当重要母亲优子是无条件相信着自己的儿子并且溺爱着他,这爱是一种变了形的爱,当期盼儿子成才和儿子现实的样子发生冲突时,她最终选择两个人共赴黄泉,但她没想到被最爱的儿子给杀了。对直树父亲描写只有几句话,但仍可以看出其常工作繁忙,无意照看儿子,教育儿子的重担成了母亲的,问题初显。同时,从其姐姐的话里可看出儿子遗传了父亲的懦弱,正因为懦弱直树一直忍受着学校的不顺,他几乎没有朋友

  少年B:渡边修哉,他是书里的重头戏,因为一切源头都在他这里,他甚至杀害了唯一理解他的北原,但他的目的竟是如此可笑甚至荒谬——他只想吸引母亲的注意。于是重点又落到了家庭上,母亲对他的期望很大,但少年的修哉无法让母亲满意,母亲常打骂他,打完后又安慰他,这样的行为被其父认为虐待儿子,于是离婚。修哉无法体会母爱,他认为都是自己做得不好才使母亲离开的,他拼命学习母亲曾教给他的一切,搞出新发明就是为了再见到母亲,再一次被母亲拥抱。当他听闻母亲已经再婚并育有生命时,他内心已经崩塌了,长久以来坚信的一切都坍塌了,所以他最后选择在大爆炸中死去吧。

  其他人暂且不论了,整篇文章最后引起我们思考一点是这并非是书里的问题、并非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在我们国家里,家庭关系的疏离也越来越突出。大人们要为生活而奔波,孩子们要刻苦学习,每天不断重复行程早已使我们不堪重负想想我们多久没和家人坐下一起来吃顿饭了,想想多久没和亲人们一块旅行过了?这些全成了奢侈!当孩子好不容易回家和老人们在一块时,他们往往拿出手机迅速逃离到另一个维度,尽管身体办法逃离,但他们的心早不在饭桌上了。是我们太注重物欲,而忽视了亲情培养吗?我不知道,但毫无疑问的是,在现在的社会里物质是非必要的。

  我不禁慨叹,在这样已经有些扭曲的世界里,我们真的能教育好孩子们吗?

  现在患上自闭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孩子都觉得自己很孤独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老师,不应该努力做好榜样吗?还是想要他们成为少年A和少年B呢?

  法律总有漏洞,但许多时候教育可以改变心灵

  我不评价森口老师,或者说我无法评价,家庭教育是一方面,但学生待得时间最长的还是学校,但学校的问题我不置可否

  世界已经脱节了,这是多么一个被诅咒了的因果啊,希望在未来的努力下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件,我也不想看到真实的少年A和少年B。

  《告白》读后感(三):应该列入十八禁的好书——关爱少年

  每一个人都不正常⋯⋯森口失去女儿之后的变态报复;下村喝了牛奶之后的被害妄想症以及故意杀死爱美激情杀死母亲;渡边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而策划的谋杀;同班同学的“制裁”(如果说渡边和下村的行为是一种极度恶意,那么他们只是打着正义的旗号,换了一种方式的恶意);美月的病态崇拜(这大部分是社会大背景以及法律的“不制裁”造成的),最后招致杀身之祸;下村母亲和渡边母亲的两种错误母爱都是导致他们最后步入歧途的始作俑者⋯⋯

  全篇在病态的社会大背景下,演绎了几位主角绝望⋯⋯森口只是想让女儿平安幸福地长大渡边只是想得到妈妈肯定渴望妈妈回到他身边,下村呢,他平庸沉默寡言,并且自卑,他也只是想要个朋友罢了⋯⋯可是呢,森口的女儿被杀死了,渡边的妈妈因为他的报复再也见不到了,下村没有得到朋友而且失去了唯一陪在他身边的最爱他的妈妈,虽然妈妈并不理解他⋯⋯

  他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正确的伦理道德观,渡边和下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他们陷入低迷迷惘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支持和理解;森口其实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母亲,并且非常慈爱,但是当她最爱的人死去后,尤其被人刻意谋杀后,她崩溃了,她一定要为女儿做些什么,但是法律并不制裁或者说几乎不制裁少年杀人犯,那么怎么办呢?那就只能自己动手了,站在女主角的角度上看,换做是我,可能也会选择自己报仇,但我对于这样做而引起的后果不敢恭维——她不应该另他们陷入绝望,至少要让他们留的一线希望,教育他们,让他们发自真心忏悔效果不是更好?在渡边得知森口把炸药放入了母亲的办公室并且被炸死后,在下村亲手杀死母亲进入监狱,得知幕后真相以后,他们真的会忏悔么?渡边难道不会转而报复女主?妈再不好,那也是妈啊⋯⋯

  少年的心智健全,小说中的很多角色除了他们的价值观,也表现得非常幼稚青春期的小孩过于敏感家长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更深地去理解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真的不该放任不管呐~

  总体来说,这部作品有点毁三观,以后教育小孩子真的要谨慎呀(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列入十八禁哈哈)

  《告白》读后感(四):是法理学讨论还是人性探讨

  不得不联想到罗生门,只是每个人的叙述并非美化的而已。看前两章时有一种法理学案例的既视感,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矛盾的问题,随着信息的爆炸,未成年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元化,小孩子越来越早熟,我们国家14岁的年龄界限是否需要调整也需要考虑。还有一段印象深刻的话,做惊天动地好事太难,所以谴责坏人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往往大家又不愿意做第一个谴责这种高风险事情,所以跟风,但是最终也忘了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力。这让我想起美人为馅里面的一幕:商场里面的众人被告知所有门都已经被锁,而商场里正在散发毒死,钥匙在一个身上绑上了炸弹的人的肚子里,只要按下遥控器炸死那个人就可以拿到钥匙,所有人都想别人去炸死他却绝对不愿意自己动手,因为罪恶都不愿意自己背,自己只想做一个无辜受害者,自己永远都是正义的。全书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可怕,作为一个母亲、教师公民,在面对自己的女儿被未成年学生杀害,法律无法给自己一个交代的时候,三种身份的选择冲突让森口做出了极具反转的报复;本来只是吃瓜群众班长却在旁观者、真相发现者、报复者、被害者之间切换着;默默无闻软弱少年竟然因为需要认同感而走上了不归路,而她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不了解也只能让人觉得够了,将孩子看成自己的失败作品而要除掉却被反过来干掉也是充满了轮回的报应的感觉;从小母爱的缺失让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变得偏执而无情,不论是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生命都只是获取母亲关注工具,谁知最终竞搭上了母亲的性命。。。一环又一环的告白让人不断去思考究竟怎样才是正确与错误。

  《告白》读后感(五):没有人一尘不染

  这次的书评想自己把故事叙述一遍。 故事第一章从一个老师的告白开始,发现自己的女儿溺毙在校园游泳池内,后来逐渐发现凶手居然是班上的同学。 作为一个老师,是应该保护学生的,给予学生希望,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但作为一个母亲,她恨不得将杀人凶手碎尸万段。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她选择辞职,逃离老师这个角色,并予以复仇。 渡边修哉在我看来是一个天才少年,他拥有我从小就崇拜的高智商。可能是看海尔兄弟长大的缘故,那时立志嫁给海尔哥哥,后来知道海尔哥哥是不存在以后,喜欢上的所有男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商碾压,对于我。他是个可悲的少年啊,是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以至于他的心理发育并不是很健全,他并不懂得敬畏生命,总是觉得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母亲一定会回来守护自己。 我喜欢男孩子,一定是心智健全的人。 直树的母亲觉得自己只要不断表扬直树,让直树有自信,就能像自己的弟弟一样耀眼。可能她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想法,在成绩不够突出的时候,总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为了表扬,不停表扬孩子善良。 在高中阶段的我是相信这个的。有人说,人的成长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第二个阶段是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的平凡,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之后依然努力上进。 可能与国家文化有关系,可能有些片面,但是日本的全职女性,真的比较多。她们选择把自己的梦想放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她会成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东野的《秘密》。 下村直树,他有恶作剧之吻里江直树的名字,却没有江直树的脑子。厌倦了母亲的表扬,以及自以为是。 直树和修哉的家庭都是病态的。 美月,形象不是很鲜明。她是善良的吧。但是这也涉及到了自己喜欢的“下村”。才会对修哉表示好感吧。 没有人是一尘不染的。 所有的人,都是病态的。 喜欢一个人,就会不断为他推脱,不断为他找借口。 讨厌一个人,她吃口饭你都觉得烦。 越来越繁忙的社会,大家一起坐下来,无忧无虑的吃顿饭好像都是奢侈。 最后,这是一本优秀的悬疑小说,在不同的人的叙述中,会体会到每个角色的不易。 不明了背后的故事,不去评判别人。 不喜欢的人,不理就好了。 这本书结束之后,没有人一尘不染,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憾,或多或少的悲伤。 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不能完全责怪一个人。 请你善良。

  《告白》读后感(六):人性中的残酷世界

  尽管看过了电影,但是还是一字一句地读了书。毕竟,电影不能拍到人的心里。作为老师,首先想说说老师与学生这对永恒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老师和学生好像天生就存在一条看不到的沟壑。尽管每个老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但是好像一旦站在了讲台上,学生时代就变得陌生而遥远,老师们也会突然忘记了自己的青春。

  坦然地说,并不是忘了。当我们还是学生坐在下面听讲的时候,思绪好容易飘走啊。肚子饿了,中午吃什么比较好;昨天看的电视剧里面的男主角好帅;教室里好闷,中午要不约朋友到河边走走……啊,好像该听课了……咦?老师怎么发火了呢?他好爱发脾气呀,赶紧假装低头,再想想中午吃什么比较好。

  成为老师以后,自己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看着底下的学生眼神飘飘荡荡,好受挫啊!用尽力气一拍桌子,“咣”的一声,果然,所有的学生都清醒了呢!自己又开始滔滔不绝起来。不过看上去,他们也只有清醒了五分钟而已。

  老师们不是忘记了曾经,而是因为所在的位置不同,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割裂。

  如今,有那么多的老师试图抚平这裂痕,但是,这裂痕是永远无法弥合的吧。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看起来天大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但是回头望去,那些无关风月的烦恼和现实的重压比起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终于,彼时的自己变成了曾经仰望的大人,大人的世界里却又很难容得下孩子的期许与烦恼了。

  森口老师是尽责的,也是冷酷的。她是一名班主任,却武断地听信了别人的流言,心底为其盖下邪恶的印章。她忘记了,少年时期的自己是多么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是多么想让别人接纳自己。也许,森口老师再多问一句修哉的曾经,尝试着打碎他身上无数谎言织就的盔甲,也许……徘徊在黑暗中的人,并不是每一个都幸运地有一盏别人为他点亮的灯。

  不过,人生终究是要自己负责的,他要为小爱美的生命负责,要为他试图杀掉全校师生的企图的负责,孩子的身份并不是一切罪行的挡箭牌。森口老师的制裁,是最原始的正义。这正义,让旁观者畅快无比,却也从心底里感到隐隐的恐惧。

  善?恶?

  丢掉修哉的妈妈,奔向自己远大前程的聪明的工程师。

  不断原谅着妈妈、包容着妈妈的修哉,杀死小爱美的终极凶手修哉。

  坚持叫美月名字的善良孩子直树,将醒来的小爱美丢弃在水中的少年罪犯直树。

  尽责而温柔的班主任森口,将艾滋病的血液加进学生牛奶复仇者森口。

  如果真的有一个人,能够看透所有人性,他会选择原谅,还是会疯狂?

  《告白》读后感(七):无路可走的选择

  对于同一件事,由于角度不同,其看法天差地别的情况这世间比比皆是。

  这样不同视角的推理小说不得不说极度吸引了我的眼球,开始读森口老师的告白时我以为事情已经大概了解,可之后每位主人公的告白都让我再次震惊,意想不到的人性扭曲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表面上看起来都貌似正常的人,内心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病态扭曲的心理。

  我认为文中的主人公大概是女老师心理还算是健全些,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报复,因为无法原谅凶手对小爱美的罪行,作为一名母亲,在法律可能没有办法,而凶手又绝无悔过之意的情况下,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我可以理解。如果我有女老师的聪慧,我大概也会这样做甚至更绝。有的时候,法律也无法解决一些事情,这是毫无疑问客观存在的事实。

  美月的死算是比较冤枉吧,毕竟从头到尾她并没有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情,因对直树有初恋之情而对寺田维特极度不满,之后与渡边修有暧昧情感,事末揭穿阿修恋母情结而招致杀身之祸。

  文中较复杂的主人公主要是下村直树与渡边修哉,下村我认为其原因归根应该为母亲所营造的教育环境,逼他奔溃的无非是五个字,“失败的作品”,这是渡边完成对小爱美的计划后对下村的总结,也是下村母亲拿着菜刀对直树最后的遗言。下村优子总的来说算是一位合格的母亲,但她一昧的将之前自己应对环境的方法套用在直树上,造成直树压力过大而形成胆小懦弱又极度好面子,被人看轻而拼命想被人看重的性格,这才发生他因自己破坏了渡边的计划而洋洋得意的行为,而之后直树陷入了心理恐惧的病魇中,整日无法安心,最后精神崩溃。而下村优子也因无法接受儿子故意杀人决定和儿子共赴黄泉。其中最戏剧的一点是,直树并没有去医院做检查而确信自己感染得病,美月本来可以告诉直树实情却机缘巧合被下村优子和寺田阻饶了。这就导致了后边的悲剧,不过这大概是森口乐意看到的了。

  再说说渡边修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所有人在他眼里都是笨蛋除了他母亲,然而他母亲抛弃了他而他最终也用炸弹杀害了他最想见的人,其实我觉得如同文中最后一句话,这才是他人生的开始,如果按他之前的思想,确实活着没多大意思。现在想想这种人是最可怕的,他脑子里有自己制定的生存规则而忽视别人的存在,对生死看淡,对制度道德都不屑一顾,他见不得在宠爱环境下的小孩,只因他得不到。还有他对自己才能得盲目自负,容不得别人有半点看清,因为在他看来所有人都是笨蛋。这样一说我就开始恨他的母亲,本来这么一个聪明的孩子该有多么明媚的未来,却因为她自私的抛弃而使他变为现在不惜以杀人为乐更甚于以自杀为乐的,额,我甚至找不到词来形容他,只是想想便有阵阵冷意。他的存在仅是为了取得母亲的关注,所做的一切和脑海的目的,最后森口的那通电话大概足以让他的心理崩溃。

  不得不说森口老师的心理战打的很不错,首先就是要观察对手的弱点,当你真的痛了,你才知道痛是什么,深深赞同这句话。

  文中提到少年法,还有校园暴力的情节,同样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有句话叫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下,少年们光明正大的为非作歹,我们一昧的通过仁慈与宽容试图感化行凶之人,却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确实应该反省这些法律的漏洞,以及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改正孩子们的三观。

  最后不得不赞扬一下本书的写作技巧和故事构思,我在读的时候是深深地陷进去的,情节的安排很勾人心。我们一般会希望有悲剧或喜剧的结尾,我本以为看完之后我会有种完美报复的快感,可是结束后并没有这种感觉,就像有人所说,其实谁都没有被救赎,我们都还挣扎在苦海里。

  《告白》读后感(八):我写我输,你看你也会输! ——因作者险恶的用心

  有人的书评说书里的人都是变态,有人又说里面都是平常人!

  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案例!是给我们的范本!

  是作者劳心劳累一个细胞一个细胞解剖切片的实体,

  是围观人士动员所有脑细胞精心勾画出来的虚体。

  小说里主要的两个事件,露娜希事件和爱美事件。

  前者是贯穿整个故事的引子和基石,后者则是作者为我们解剖的案例。

  先说说露娜希这个引子,这个被书里的围观人士在探究、在猜想,甚至模仿,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为自己和他人勾勒出的虚体。

  在这里我把书里的围观人是大致分为两大类:无具体利益相关人士和利益相关人士。

  无具体利益相关人士:

  怎么回事?

  肯定有原因!

  应该是这个!

  看!我猜对/错了!

  这人怎么这么坏!

  这人没错,都是谁谁谁的错!

  利益相关人士:

  老师:

  我们的境况越来越不利!

  无论学生犯了多大的错,结果都是我们和受害者承担!

  我们根本管不了学生!

  学生:

  凭什么杀人还能够那么好听的称谓!

  凭什么风头都让她抢了!

  我不甘心!

  我也可以!

  ……

  以上这些心理都被作者运用在了爱美事件里的人物和我们围观人士身上。

  我们先是被第一篇章的描述所吸引,在以为整个故事逻辑已完整,进入围观人士的心理了,却又被后面的利益相关人士的故事勾着走。

  在作者精心策划的篇章里,我们被一个个相关人士的心情和经历所震动,并开始为TA的无心、为TA的可怜可悲可叹、为TA的情感残缺、为命运的阴差阳错……为各种各样日常的、貌似不可控的,却有充满逻辑的故事背景所震惊或感慨。

  然后我们这些书外的围观人士就开始像爱美事件里的人那样根据我们与故事人物的相似性或利益性开始动员我们的智力细胞和情绪细胞来构建属于自己的虚体。

  故事从小说延伸到现实中,让我们不得不去细想自己是否是其中一员,自己是站在哪一方的,或仍然是旁观者……这也就难怪评为那年最想讨论的小说。

  其实,每一部小说都是这样,只是这部的用心更险恶一点,她用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很切身的例子来做实体,而且还是两个!

  露娜希案例就像是那些刚播报出来的新闻!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细观察探究,她抛出了另一个新闻,而且还是都解剖好了,调查得一清二楚的案例!

  露娜希事件里没有细说的部分,她用爱美事件完整地捧到你眼前!

  你是其中的哪个部分?你将会站在哪个立场?你可能是怎样的心理?

  她给了一个个相关的范例,让你被勾着去代入,然后你顺着她为你精心准备的范例去构建属于你的虚体。

  她既抛出问题,又解决了问题,最后还问你——你是不是也是这样?

  《告白》读后感(九):众所周知,重(众)罪难逃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 HIV这个让人避之不急的名词。众所周知,这是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但真正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我们如何面对。爱护?逃避?唾弃?自弃? 事情的原由是俩个青年在一实验中误杀森口爱美。而正是森口爱美母亲是这俩青年的老师,老师知道事情的原委,计划这一层层的报复行动。 人物性格 森口悠子 上帝的给了她黑色的眼睛,还让她去寻找光明。在漆黑的潭水之中隐藏的是不可告人的柔弱还是强撑的坚强?一心只为给女儿报仇,用HIV的借口,来回应俩个孩子。带来的不是反省的时间差,而是在喂养睁着眼睛的仇恨。孩子的死去这,是母亲心中的柔弱,这被抛弃的柔弱,粉碎的柔弱,消逝的柔弱从此变成刚强的“信念”。用hiv的借口让她的仇人活在嘲笑,欺辱,自欺的生活中。用一种仇恨去报答,你的回应无非只是更深的仇恨。也许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是过去经历的囚徒。 下村直树 你是一个执迷于自己不行的人的一句嘲笑之中。其实你本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你看见她,醒来了。你没有拿起你那份善心,只为了一句话语执念放开了手。从此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只因你的岁数,逃避了法律的谴责,但逃避不了自己回忆。就这样一直,一直活在回忆之中,跳不出来,逃不出去。背负着骂名与嘲笑。每一场自杀都是有预谋的谋杀,没有人想死,只是不想活了。 渡边修哉 从未活过自己,一直把自己活成给别人看到的样子。从未活在自己心里,而希望常驻别人眼里。哪怕这眼是最亲近他的人。在一个单亲以至于举目无亲的家庭之中的孤岛。从未掩饰,总是展示。展示一些他认为重要的东西。展示为了他们而付出哪怕其余的生命。生命在他手中不过是钟表的零件,拆卸了,还会有新的来代替。虽具有钟表的功能,还不具备钟表的报时,提醒。提醒他一直想告诉的人,他的血液循环中有她遗传的知识和表现力。从头到尾他一直为了个能报时提醒功能的闹钟,这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提醒她注意时间,注意关注他。但他忘记了,仇恨的指针如何报善良的时间? 学生 他们总以数量众多,千夫所指,代表着大众,代表这主流思想。牛奶里的血液,HIV病人的接吻,书本的图写,逃避的动作。无不说明他们的恐惧。这学生无非是事情的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正是因为无知的引导,把渡边修哉,下村直树的恐惧心理复仇心理放大了数倍。让树木成长最快的不是给树施肥,而是记得每天给树木浇水。真是着份坚持让仇恨发芽,开花,结果。他们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下村直树,渡边修哉,森口悠子都只是吃果子的人。而浇水的从来的不负任何责任。

  《告白》读后感(十):告白背后的堕落灵魂

  日本似乎异常关注校园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变化总有许多作品加以诠释,在推理小说中校园推理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那些校园中的学生看似无害单纯却往往诡异异常。凑佳苗的一本《告白》将校园里的将青少年的真实心理进行最充分的展现,一个个堕落灵魂的背后其实蕴藏的不过是个极小的契机,不得不说人的教育不能有丝毫懈怠。

  《告白》是日本当红推理小说家湊佳苗的经典之作,日本销量逾340万部,获奖无数,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好于92%的剧情片,好于98%的惊悚片;曾代表日本角逐奥斯卡。这些荣誉足以看出这部小说的经典之处,而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也将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回味无穷,这不仅仅是一部充满推理的作品,也是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对青少年教育的反思。

  故事开始于一场中学女教师在班会上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却在学校游泳池内发现四岁的女儿意外溺毙,经过私下调查,她发现女儿是被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杀害的。痛失爱女的女教师辞去教师职务,在班会上的一番告白其实是自己复仇计划的开端。随后小说从不同人的角度展开,将层层揭开事件真相,将故事推向高潮。女教师的复仇计划在不同人的推动下一一实现,最终杀人者受到了制裁,而受害者又反成了复仇者,故事在高潮处的反转更是令人震惊。

  “对于同一件事,因角度不同,看法天差地别的情况在这世上比比皆是。”为了对应作者的这句话小说的每一章都以不同人的角度来写的,从神职者开始,到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和传道者每一个标题都充满了神圣的意味,但其中涉及的故事却充满了人性的丑陋和讽刺。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解释,即使对别人造成的是不可磨灭的伤害,也只有自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女教师放弃了自身神圣的心灵导师的角色,走下神坛化身成了一个复仇者,为女儿的死亡将所有凶手一一找出并惩戒。也许是身为老师的缘故,她才能对校园里的学生心理拿捏的极其到位,这些在随后同学和老师的反应里都能得到证实。

  和老师这个最终的大boss相比,将老师女儿害死的凶手就显得弱了许多,无论是从性格弱点上,犯罪动机上都是一个小孩子无知无畏的愤怒和道德的缺失。随着真相被老师揭穿,这个半路出现的凶手变得诚惶诚恐,最终崩溃犯下了更大的错误来逃避对这个世界的忏悔和愧疚,他的悲剧源于家庭的溺爱和性格上的懦弱,家人的漠不关心和一味迁就让他变得怨天尤人,有时候慈爱者也能变成悲剧的缔造者。而幕后的真正的凶手,虽然没有真正下手杀了孩子,但所有的结果都源于他的极端性格。在这个故事里,作为天才学生的修哉君的所作所为都出自于对于爱的渴望,因为缺失所以向往,我们在惊叹他才华的同时也在感慨他被母亲抛弃的凄凉,但最终却震惊于他极端偏执的性格。

  一个人的学生时期是性格及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到底哪个更为重要,很多人都会选择道德,但在实际过程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青少年敏感而脆弱的内心变化,一个微小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巨大的悲剧,因此“极善与极恶只在一念之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告白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