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兵仙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兵仙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4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兵仙读后感精选10篇

  《兵仙》是一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著作,39.00元出版的34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10-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兵仙》读后感(一):《兵仙》的魅力

  第一次看到此书是在当当网上,就一个封面,便把我吸引住了——哲学思辨、传统兵法、现代管理职场晋升、个人奋斗人生体验——这是一个多么庞大复杂思维系统

  当我慎重地翻开扉页,就在杨权老师的《序》中看到了一个好学善思、思想独立的谦谦君子潜心修炼,最终为我们展现了这本难能可贵的力作。对《兵仙》的期待便由十分升至十二分。

  在《自序》中,“一以贯之”给我极深的触动生活中,有时候遇到了不能解决困惑,而所学的知识也没有直指困惑的领域,但当你领悟了“一以贯之”,便可以通过发现自然界普遍规律,从另一个层面思考、解决问题。由此我知道,在《兵仙》中一定会有我要的感悟灵感。由此,十二分的期待便演变至亟不可待。

  从前言开始作者沉稳而又幽默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他像一个仙人般,执着读者的手,牵引着我们穿梭回到楚汉的风云中,他从容引导我们在时代的高空中往下俯视全局。但,单是俯视还不够,作者还要我们和他一起身临其境地随着韩信从窘迫成功,再到最后的灭亡。

  我们应该感谢李肖肖先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人会看清自己的全局,更多的人也都只是过着单调平凡的人生,而《兵仙》就是李肖肖先生给我们的人生福利,他在带领我们看清全局的情况下,又让我们感受了一把“兵仙”的奇幻多彩的人生。由解剖“兵仙”的人生来提高我们有限格局,去思考我们人生中无尽的繁琐

  《兵仙》读后感(二):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杨权老师为本书写的序言

  对“韩信”这个名字,想来没有人会感到陌生。别说斯文之士,哪怕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多多少少也会听到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样的话语;而今天我们使用的许多成语俗语、熟语,诸如“一饭千金”、“背水一战”、“胯下之辱”、“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独当一面”、“拔旗易帜”、“推陈出新”、“大丈夫能屈能伸”、“置之死地而后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类,也都与韩信相关。这位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的惊天动地惊心动魄事迹,他为高祖刘邦打天下江山所创立的盖世功业,在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与班固的《汉书·韩信传》等篇中有详实而传神的记载,后来更因小说家戏剧家的不时演绎学者文人的反复论评与墨士骚客的无尽吟咏而广为人知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韩信真可称得上是一位广袖长舞、收放自如的“兵仙”,一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一位驰骋天下、所向披靡的“奇帅”。他似乎就是为了在战场纵横捭阖降生到这个我们世界的,而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则恰好为他叱咤风云提供了一个绝美的舞台作为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军事家,他从被刘邦高坛拜将的那一刻起,就显示了非凡的作战指挥才能。他用兵奇险诡谲、出神入化,从明修栈道到暗渡陈仓,从进袭章邯到经略三秦,从擒魏灭赵到降燕伐齐,从困死项羽到全歼楚军,数载之中,指挥战役战斗无数,居然自始至终无一败绩!试问当时英雄能与争锋者谁?后世将帅可与比肩者几?但是这位军事天才却不懂生活哲学,更不懂王霸政治,是以在天下初定之后便受到了主子的疑忌,最终更因“谋反”而惹来“族诛”之祸,在历史上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永久哀叹。然而也正由于其人生的戏剧性,韩信才成为了古往今来人们百说不厌的话题——无论是在历史著述里还是文学作品里,是在官方表达中还是民间叙述中。

  现在,读者在李肖肖先生的《兵仙——楚汉风云中的韩信》这部作品中,又看到了对韩信故事的新演绎。

  《兵仙》以秦汉易代的历史为背景,用时下颇为流行网络文学表达形式从容不迫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楚汉战争的宏大场面,并以此为背景活泼生动地述说了韩信的一生,故事内容包括宾萌寄食、胯下之辱、投奔项梁、扶助项羽、投奔刘邦、获荐萧何、登坛拜将、进袭关中、击败章邯、出兵东征、渡河败魏、出师破赵、背水而战、破齐之役、澭水之战、击败龙且、请封齐王、决战垓下、罢王封侯、获罪族诛等等,所涉人物则有陈胜、项羽、刘邦、张良、萧何、陈平、曹参、章邯、周勃、樊哙、张耳、陈余、彭越、黥布、郦食其、广武君、蒯通、田横、吕后……,几乎全覆盖了楚汉战争期间的所有重要的人与事。作品通过政治的冷酷、战争的惨烈,凸显了“兵仙”的奇谲、“战神”的从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军事家韩信是怎样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成就盖世功业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在秦汉易代过程中所曾发挥过的重大影响。一部历史文学作品,自然首先应当具有历史性,也就是说它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它所依据资料必须是可信的、它对人物与事件的论评必须是有据的;一部历史文学作品,同时还应当具有文学性,也就是说它的人物必须色彩丰富性格鲜活,它的故事必须曲折回环、一波三折,它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我们看到,《兵仙》这部作品,应当说大致达到了这二者的统一。作品所记录的历史本身是沉重的、残酷的、血腥的,但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却是调侃的、嬉戏的、有趣的,因此我们阅读这部作品时,不会因为历史本身的沉重而产生被挤逼感,反倒觉得书里所写的一切都那么引人入胜。作者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史实常有自己的独特解读;他很喜欢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讲故事,在述说历史时融入自己对人对事的推理、判断,有时甚至还会有一点发挥、杜撰。但作者的议论并不会妨碍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反而会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因为他的议论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他对若干问题的推理、判断合乎历史逻辑。比如他对韩信有可能是韩非子遗腹子的考证虽有戏论成分,却不见得全是捕风捉影。他在叙述垓下之战时,曾提到战前韩信被刘邦授予指挥作战的全权一事,其中有若干想象成分。作者解释说:“这段情景出于我个人的发挥,它借鉴了三国演义的部分情节,意在说明战争前的形势。虽然系发挥,但绝对是在对历史事实、人物性格和当时情景充分尊重基础上,按历史逻辑演绎的。”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分析,是作者夹叙夹议的主要内容之一,作者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显然是成功的。作品对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原因的分析,对各次战役的双方主帅的心理活动的分析,对刘邦与韩信微妙关系的分析,对萧何、张良辞封户原因的分析,对韩信在纵横家蒯通的策反攻势面前的心理分析,都相当深入精当。笔者认为,对一部历史文学作品而言,这样的心理分析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它往往能对事件的发展走向做出某种合理解释,并使故事的过程与人物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

  作者在讲故事时很重视还原历史的真实,并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使人物脸谱化,这一点给人的印象深刻。例如,项羽虽然是楚汉战争的失败者,但是作者并没有丑化他,反而在许多地方表达了对他的好感,说就综合素质而言,他是一个“好同志”、“好将军”、“好男儿”、“好丈夫”,之所以在历史舞台上成为失败者,是因为本身不具备领导的素质却坐到了领导的席位上。同样,作者对刘邦也做了合乎事实的评价,说他并没有什么过人本领,“武不能杀敌,文不能抚众”,而且为人秉性不好,是一名“江湖无赖”,在各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但他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懂得识人用人,所以能在逐鹿天下中胜出。

  《兵仙》给作者印象很深刻的一点,还在作者对历史的叙述似乎是没有时空边界的,他写作也像韩信用兵一般,长袖广舞,享有很高的自由度。在《兵仙》的叙事框架中,似乎存在着一条可以贯通古今中外的“时空隧道”,作者可随意穿越其中而不受任何限制。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讲述秦汉之争的作品,居然会出现商鞅、赵奢、孔子这样的前代历史人物,出现诸葛亮、关张赵,水浒梁山一百零八将这样的后世文学角色,出现毛主席语录,出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言论,出现德鲁克的管理学,出现传销的概念,出现房地产开发,出现swot模型,出现希特勒的闪电理论,出现……,而奇特的是,这些人物或元素在书中的存在,并不让我们觉得有什么唐突!

  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作者并非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而是通过写历史来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揭示社会人生的真谛。作者与其说是在写韩信,不如说是在借韩信这个载体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心灵感悟。因此,读者阅读本书,就不仅仅是一个了解历史、体验文学、享受娱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理解社会、研究管理、思考哲学的过程。

  肖肖几年前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在学期间曾修习过我开设的课程,在课外与我也有较多接触毕业后与我的联系更为密切。他对我执弟子礼向来甚恭,不过在我的心目中他更多的是我的忘年友。我喜欢与他交往,首先是因为欣赏他的上进心。《周易·乾·文言》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他是把此语作为座右铭的。他平时好学善思,一旦被某个什么问题吸引住,便会一门心思钻入其中,非探个究竟不可。这种品质,在他在学时期便显露出来了。记得有一次,他曾把自己撰写的论文《〈古诗十九首〉研究》送来,请我“斧正”,文章有好几万字长,厚厚一大叠,我尚未阅读,已先为他的钻研精神感动。我喜欢与他交往,还因为欣赏他思想的独立性。2011年他硕士毕业时,本来是既有机会在上海就业、也有条件在广州深造的,但是他却选择了到新疆去当志愿者,在一个为戈壁沙漠包围的西陲边城一呆就是三年!这段独特的社会经历给了他许多人生体验,使他在开阔视野磨砺意志锻炼能力的同时,也潜心研读了一些著作,思考了许多问题,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与对现实的感悟。这部《兵仙》,便是他在援疆期间的业余创获。

  《兵仙》是肖肖的处女作。既然是处女作,就难免在生气勃勃的同时,也会有生涩幼嫩的一面。在我看来,后者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文字打磨不够,有粗糙冗长之嫌;二是网络写作手法用得过滥,有欠节制;三是作品因围绕人物展开,故事轮廓不够清晰。对作品的不足之处,我想肖肖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曾在自序说到:“我只是一个总结着,一个传布者,切不可因为我轻看了古人,更不可因为古人高看了我。”

  因为是《兵仙》这部作品的最早读者,所以我接受了肖肖的请求,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写出,用为本书的序言。相信读者在阅读肖肖的作品后,会有比我更深的见解

  杨权于中山大学沁庐,2015年7月4日。

  《兵仙》读后感(三):《兵仙》

  可能是家庭环境原因吧,对历史和军事比较兴趣。之前读过不少历史和军事的书,一般都会显得有些乏味枯燥吧。《兵仙》的作者李肖肖是本人大学老师的弟弟,最初读这本书,是受老师所托,帮忙给找书中的校勘错误。所以,最初的完全是完任务心态去读。在读了序言部分后,知道了作者是放弃了很多机会后毅然去新疆参加援疆,并在工作之余写了这本书,对作者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虽说主要是以找错为主。但其实更多的是学习吧。在读《兵仙》之前,对韩信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影视吧。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少年的胯下之辱等等。在读过《兵仙》后,对韩信算是有一个更广角度更深层次的认识吧。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把韩信的军事才能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原本有些枯燥乏味的历史军事变得生动有趣。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揣摩,让人觉得,好像作者就是处在楚汉风云中的一位世外高人,对一切都能了如指掌。。。

  当然,一切看起来完美的总有不完美,可能是有点强迫症的缘故吧,对《兵仙》校勘中出现的几处本不该出现的错误表示遗憾,希望再版时的《兵仙》能够更加完美。

  《兵仙》读后感(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韩信也不例外

  从来就没有螺丝钉的精神,更没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事业耐心,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晰:三军统帅。

  没有任何拼爹的资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极品屌丝一个……

  怀抱不切实际理想,却最终成就了一代伟业,大汉江山没有他会走很多弯路,楚汉历史没有他会黯然失色……

  他,就是一代兵仙——韩信。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韩信也不例外。

  早年穷困潦倒,各种窘境,没有任何凭籍,却在一夜间成名,逆袭近乎传奇,但并非没有原因,也遵循客观规律。

  这本书一方面写他神奇的往事,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试图揭开这种规律。

  《兵仙》读后感(五):序:孙子兵法,一以贯之

  在我们身边,似乎总有这么一类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常常惊怪他是如何能的,因为在知识如海的世界里,随便一个领域都够我们学习一生。

  孔子正是这样的一类人,包括老天下雨,女人生娃,他似乎都能精准地预测,以致在他仙逝之后,那些陈年往事还能成为热门话题被学生们一再提起,他的得意弟子子贡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疑问。

  子贡有过人的天分,学习也非不用心,却总是达不到老师的高度。孔子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曾特意问他:“赐(子贡名赐,在传统文化中:长辈呼晚辈,直呼其名;晚辈称长辈,要尊其号;同辈想及,要称其字),汝以予为多学而知之乎?”

  子贡一脸茫然地说:“是啊,难道不是吗?”

  孔子意味深长地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就是问题的根本,甚至比仁更能体现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明白了这个,你就知道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道理,是无法通过无休止的学习得来的。

  孔子一生曾多次专门对弟子说起这个词,可惜他的高徒们身在庐山难识真面,今天有幸站在历史的高处,超越神州的界限,探寻宇宙奥秘,并见识新科技的威力,尤其是在学科分野越分越细并逐渐感受它带来的危害时,我们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感受,审视这句话,才知道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

  他所谓的“一以贯之”,就是说:虽然术业有专攻,技能有类别,学科分文理,知识无穷多,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遵循普遍的规律。一以贯之,就是要寻找那个核心,掌握那种规律,从而达到万物咸通的终极目的。什么都学,什么都会,注定缘木求鱼,得非所愿。

  在这种语境下,我们再去看历史上的一些故事:为什么频频有从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农民一跃而成为日理万机的皇帝,还做得像模像样,江山一立就是数百年?为什么两袖飘然的书生,国难当头,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赫赫有名的将军,并将指挥艺术发挥到极致?为什么落魄的秀才,可以很快成为富可敌国的商人?成为妙手回春的医生?甚至专业的地理学家?为什么孔子一人门下,却可以出现当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甚至企业家?这里面都遵循一个普遍的规律,离不开那个神奇的名词:一以贯之。

  学问,并不一定和知识挂钩,到一定程度乃是相通。所以,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却可以掌管整个阿里巴巴帝国,让无数人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电脑进入他的世界。所以,我们专业经营一个店面都会忙得喘不过起来,人家一个外行运作成千上万个商场却可以闲庭信步。只用知识去衡量,注定我们的高度永远只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是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最宝贵的财富。

  曾经因为特殊的机缘,我学习过一段时间西方管理学,用的是通用的教材。看到分工理论时,还豁然开朗,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当我看到各种模型在复杂的理论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已然认定那不是一本可以传世的书。

  因为大道至简,它违背了哲学最根本的原则,复杂得将一部分人(包括我)拒之门外;而真正的哲学,大公无私,不因为任何原因遗弃任何一个人。所谓一以贯之,不光是贯通学科,还是贯通全人类,所以先天残疾的贝多芬可以成为一代宗师,目不识丁的惠能可以顿悟成佛,一生坐在轮椅上却并不影响霍金的成就。于是私下里,我另外找起了教材,德鲁克的书进入了我的视野,他看似无用的论述,却让我找到了久违的盛唐感觉,索性再往前追溯,追到了《孙子兵法》。

  虽然《孙子兵法》是一本军事学著作,但大道相通,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军事管理比经济管理更能体现人类的智慧。因为军事以兵力为筹码,经济以金钱筹码,金钱失可再得,人死不能复生。所以,相对于经济学的著作,军事的总结可能会更严谨一些,更深刻一些,更能挖掘到人性更深处的东西、社会更隐秘的规律,更能接触到事情的核心与本质。读懂了,触类旁通,经济亦是军事,军事亦是经济。

  但并非因此,军事艺术就代表人类最高的智慧。因为按照古人的领悟和科学的研究,人在清静无为与无意识的状态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佛教的静坐、道教的吐纳就是试图引导我们进入那样的境界,而军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斗争的艺术,和无为无关,但孙武又是一个例外。

  他出生在当时的一线城市齐国,却离开大城市远赴边疆;和身怀毁家杀父之仇的伍子胥这样一位仁兄处事,并有脾气暴躁、争强斗胜的阖闾那样的人做上司,却能飘然世外;伍子胥鞭平王尸,含冤受死,死后化作怒涛,同在一个屋檐,他却与世无争,世间罕见有关于他的故事流传,足见他的从容与自在。他一生功业不多,只有兵法一部,和同等影响力的著书人相比,无论建功立业还是著作数量都大大不如,但他的书却是世人公认的军事理论的最高著作。

  《孙子兵法》,字并不多,但其旨甚远。这些年,尤其进疆三年,我一直在读,从不间断。从薄读厚,从厚读薄,从前读到后,从后读到前,虽然永远弄不明白一些东西,思维似乎永远停留在对前几章的认识上,但自以为可以稍得其神韵,便想试试自己读书的功力,选来选去,选了韩信。

  韩信,死时才三十六七,平生功业也集中在三十岁左右,并且只在数年间,而他接触战争的时间也不过数年。所以,他的成功,无法像曾国藩那样仰仗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更不能像王阳明那样寄托于深刻的人生体悟,更多依靠的是对兵法的领悟和天生的禀赋;而他所经历过的著名战役,每一战都成为了经典,涵盖了长江以北中国几乎所有的著名战场,包含了兵法中所说的几乎所有地形。所以,从他身上更能看出兵法的精髓,更能全面地领悟兵法的神韵。所以,我选择了他。

  在梳理他的战役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突破边界,并非好事者为,实在不得已也。因为,从这位年轻的战略家身上,我深深体会到,战争不是纯粹的战争,管理也非单纯的管理,管理中有性格,战争中有人生,人生中更有一个特定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而这所有一切,都统筹在历史的大车轮下。如果只是就战争谈战争,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他的成功,更无法理解兵法的精髓。只有当你从战争中看到他的性格,从他的性格中看到他的人生,从他的人生中看到和他并肩作战的人们,并再一次拓宽外延追溯到整个时代,以人生的真诚和时代的视野去审视他的每一次战役,才有可能真正领会每一次战役的深意。毛泽东正是领悟了这一点,瞬间从一个政治委员、宣传干事、军事票友,一跃而成为超越那个时代所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军事家的领袖人物。

  于是,写着写着,从一个几千字的分析,变成几万字的故事,再成为如今摆放在你面前二十多万字的读本。这并不是贪多务大,而是随着故事的脉络和时代的纹理自然的演变,正符合本文开头“一以贯之”的论述,那也是我在此书写作过程中突然的领悟。

  算来今年已到而立之年,韩信此时已经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即将创造人生也是世界最辉煌的时刻。可是,寂寞空虚冷如我,还在办公桌前,利用业余时间,忍着双眼的苦涩,敲打这些和自己生命轨迹无关的话。

  如此迟暮的领悟,也恰如我的迟钝的人生,总因为那么一点半点的原因错过了世界上最绚丽的时刻,只能拥有一个暗灰色且毫无艺术感的镜头。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东西,更不容许有孤立的眼光,这大概就这我一直错过美好画面的根本原因吧,好在现在已经明白。喜欢兵法深谙管理的朋友,可与我一同欣赏这位年轻的军事家的经历,并思考自己的人生,明白一些东西。即使明白得太迟,人生不会因此而改变,起码知道以前错过的原因,落个明白死吧。

  最后再次声明一点,这是古人的智慧,而非我的创造。我只是一个总结着,一个传道者,切不可因为我轻看了古人,更不可因为古人高看了我。而归根到底,是一以贯之中的那个核心,那个需要我们见到了就义无反顾拼命抓住的客观规律、根本智慧。

  是为序。

  《兵仙》读后感(六):可以说,这是不得不读的一本关于韩信的书

  作为一个对历史人物并不大感冒的人,我是不愿意将我宝贵的时间用在一些无关痛痒甚至不吹水就不能下笔的现代历史读物的,我觉得那样太假,太造作,写一个人,所有的好事和巧合就都莫名其妙发生在他的身上,也不管他本人愿不愿意,所有的赞美和善意的诽谤都给了他,也不管他本人有没有意见,反正写书不会把死人写活。而大家又都喜欢听好听的话,所以即便乱写,也没人找他算账,但是我总怀疑,这样会把活人看死,把聪明人看笨。

  但看到这本书,我觉得有点意外,他并没有这样,而是呈现给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这个人可能也有作者想象的成分,但是,他不是好人好事的收容站,也不是巧人巧事的处理场,而是一个至少在我们看起来正常的人,甚至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他的言行举止,没有被过分描摹的痕迹。我觉得这样的是恰当的。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一个人,只有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身边的人物,才能真正了解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做到了,虽然写其他人,有时有点越俎代庖的嫌疑,可能没有处理好。但是,通篇下来,我们看到的还是韩信,他有时如飞龙在天,又是如草灰蛇线,你看到他没了,他又无时不在,你看到他出现了,并不一定是他最好的时候,这样才符合生活的逻辑。

  可以说,他不完全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也不完全是一本关于韩信的书,他有点四不像,但它让人喜欢历史,让人认识韩信,

  喜欢韩信的人,推荐读一读这本书。相信读完这本书,你对韩信会有一个相对客观的了解,就像卓越网上那个看起来想抠脚大叔的人物的唯一的评论:

  可以说“这才是现代人应该看得书,很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兵仙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