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吃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吃茶》的读后感10篇

2018-05-25 20:0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吃茶》的读后感10篇

  《吃茶》是一本由刘恒均 / 张智强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彩色平装+茶食谱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吃茶》读后感(一):品味茶香

  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可怡情、可明目、可清谈、可交友、可益思、可论道、可养性、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茶的文化精神同禅的哲学意境非常自然融合在了一起。品茶可以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进而体验到物我两忘的宁静。这茶,穿越万水千山,沾着晨露,染着朝曦,带着天上的星光大地呼唤,来到眼前,在小小的盏中,快乐舒展

  《吃茶》这本书是由有150余年历史的五代制茶世家,易锟茶堂的主持人刘恒均先生与张智强先生写的一本关于品茶时尚的茶文化的书。从茶的起源发展、以及茶种,以详细的解说为读者讲述品茶器具特性、冲泡手法时间知识,向大众传递了茶的静心方式,教读者透过视觉嗅觉味觉认识茶。

  你喝过台湾茶吗?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台湾茶吗?作者基于一个想要改变台湾茶的信念,将台湾茶带到另一个境地,让社会能重拾美好价值,在短暂生命中用力感受到真正的美好。刘垣均感受到传统制茶与风味的日渐消逝,为乡间长辈走过的台茶风华怅然惋惜。于是决定与食的幸福力量,以一己之力分享茶的知识,让更多的读者品味到茶之精髓

  自紫砂壶冲沏而出的茶汤,就是一个富有美感故事开始,开始让茶回到生活之中。让我们跟着这本书,漫游茶文化,重新认识台湾茶好味道。浅尝一口茶香,让浓醇而带有韵味滋味入喉记忆,第一口让人恋恋不忘的,在这本书里以短篇文字,配以大量精美图片,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起品茗、一起沏茶。从文字进入台湾的茶的文化、茶的产业深入了解的茶世界。读过这本书就想着喝一杯真正的台湾茶。

  茶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艺术,读茶书,学到很多茶叶知识,有些是在其他茶文化书籍看不到的。没有什么东西比茶更难以说清楚了,是香是苦是涩,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茶更容易明白了。一杯茶,问它茶味,若不是亲口尝过,绝对体味不出,想象不到,只有饮过之后,才知茶味如何。人们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一种自身体验,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你手捧茶杯,看着杯中的茶叶翩然浮沉,品味着香甜苦涩,领会着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禅境。

  让我们从这本书里领略沁人心脾的茶之美!学茶史、游茶园、泡茶饮、品茶道、配茶食,对茶及其茶文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和探讨,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真正学到吃茶、品茶。

  《吃茶》读后感(二):当身体的百分之七十是茶

  作为宜兴人,其实我比较懂壶,但作为一个几乎没有在宜兴长期生活过的宜兴人,关于茶及和茶相关的一切,我始终一知半解

  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吃茶其实在福建,高中毕业旅行在武夷山才比较完整地看到茶艺表演,当时迷迷糊糊,只记得当地最有名的顶级大红袍曾是“贡品”级别存在,然后闻香杯递过来的时候真的很香,紧接着就是不能免俗的推销环节,可以理解啊,这总比之后推销蛇鞭好一些是不是……

  我同朋友说,总觉得宜兴的思路比较浪费,因为更在乎“养壶”,很多茶汤不及细品就立刻拿去浇壶,为了尽快“包浆”。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是什么特别可惜的东西,在广东,吃饭时喝茶再自然不过,它作为日常饮品已经普通到令人无觉知,甚至约等于水。

  上班之后,好像喝茶也变成某种例行功课,当然还是会喝短命水(碳酸饮料)、果汁等等,但茶比较像饮料中的“永动机”,一直喝一直有(当然也有很多品种只能冲一泡,那就多泡几袋咯),而且茶比较好分享,我有一个上次过生日朋友送的壶,配着几个茶杯,就直接呼唤同事来喝就好,大家可以自己添水再续杯,总觉得这样来来往往走动起来的下午茶,会比点一堆塑料包装网红奶茶要快乐些。

  这本书里最喜欢的图片是大喇喇的左右开弓印着不同茶叶的茶干与茶汤状态,有些看着真让人咽口水啊,会觉得为什么叫“吃茶”呢,除了生活里的大口吞咽样子真的很像“吃”的状态,还立刻能想到的就是龙井虾仁这道菜。

  没错,书的最后附了一些用茶做的料理,觉得中国人的智慧真的不是体现在吃珍禽异兽,而是体现在吃各种花草树木吧,云南的花料理,这边厢的茶料理,植物的汁液香气进入动物肠胃,非要拔高来说,这算一种天人合一吧。

  作为一本台湾作者写的书,作者对故园的茶产业也是颇有感情,宝岛也是不负美名,真的就有几十种不同品种的茶产出,其实台湾的地貌并不简单,又被海包覆,又有山林,冻顶乌龙和各种红茶已经是赫赫有名,其实我更留意的是那款屏东港口茶。作者这样说:

  过去两百多年来,港口茶一直不在名茶之列,少有人听闻。但港口茶却是一个有别于现今太过于狭隘商业口感,能够真实尝到风土气息的茶。

  粗犷、带涩、微苦、厚实强烈,是初尝港口茶的深刻印象,茶干带着沧桑感的白霜状,带着海风、海苔、砾石与粗盐巴味,入口苦后却强劲回甘,有着能化开的涩感。

  这样的茶,作者称之为“糙汉”,但很有个性,也很睿智生长地理特色,是普通人可能第一次难以欣赏,但一旦欣赏大概就很难忘的存在。这样的茶也被他建议搭配咖喱饭,感觉这才是属于亚热带爽快啊。

  茶其实就是这样,不需要捧太高,不必要成为特别的谈资,但它一定可以淌过每个人的生命,成为血液汗水眼泪,和我们的悲欢甜酸同在。

  《吃茶》读后感(三):最重要的是一个“品”字

  喝茶的人多,喜欢悠悠然不厌其烦地用一组茶具来一番所谓“茶道”的人也很多——但他们真的就会喝茶、懂喝茶吗?恐怕,这里的问号不止是一个问号那么简单,而且还非常有必要浓抹重彩。酒有酒文化,茶也是有茶文化的。不懂得茶的真谛,喝不出茶中的那一种神来之意,那就不叫喝茶,而只是比喝水略好一点罢了。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从唐代起就有讲究。陆羽在《茶经》中不仅论述了有关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方面的知识,而且他还勤于实践,与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陶醉于茶的精神享受道德规范之中,并将茶道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同时深入融合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喝茶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简约中有冗余:不但要懂得鉴别茶的优劣,还需要一些神思遐想。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喝茶早就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品茶,这才能弄明白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提出的所谓“香甘重滑,味之全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好茶。

  所以一般来说,品茶需要创造环境,于是也显得越发复杂。但奇怪的是,往往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的复杂环境里,方才能体会到一种别致安静清新舒适干净真意

  所以,一班以喝茶为己任的茶友们,如果想要使得自己向着真正的懂茶人靠近一些,就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茶的知识,知道如何才能泡出一杯好茶、如何才能品出一杯好茶——这些知识当然不会不请自来,非得需要像小学生一样,规规矩矩回到“课堂”上,捧起一本《吃茶》,老老实实一页一页看下去,最好还要做一些笔记。到“规定学时”满了的时候,大概内心中才会有一种志得意满之感,才能明白“品茶品心,有滋有味”到底是何等的一种境界

  《吃茶》一书作者之一的刘垣均在书的“自序”中认为:“吃喝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好好进食是人赖以为生的根本,不仅要吃得美味,还要吃得健康。”这句直白话还真是说到了点子之上。什么是“此中有真意”?这就是了!所谓“茶文化”者,多半都是一种概念,心诚则灵,觉得好就可 称之为好茶——毕竟,人才是茶文化中最有灵性、最具决定意义的那一个。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茶固然不妨讲究,但另一方面也不妨更加超然洒脱一些。真正懂茶的人,大抵如此。这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本来就都是硬币的有机组成,实在没必要有所偏废,不顾一切坚持“于我心有戚戚焉”的那一种才是所谓的“真知灼见”——这就未免有些犯了机械主义嫌疑了,其实呢,锦衣玉食固然堪称妙极,天马行空不也是非常好吗?!

  《吃茶》读后感(四):不如聊天吃茶去

  讲茶叶的书有很多,但条理清晰内容详实的也就这一本了。

  作者是台湾人,所以当然对于台湾茶叶更有感情,讲起来都是浓浓的自豪感,当然从书中我们也知道他家确实是几百年的老茶园,怎么吹都不为过,不过其实作者一点也没有吹,而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写茶,从全局出发把茶叶的历史和来龙去脉讲的清清楚楚。从什么是茶叶、茶叶的流行和发展开始讲起,浓浓的历史厚重感便扑面而来

  这些知识很多书里都有提到,所以作者明显简略很多,而把中心放在了各个朝代不同时期茶叶的具体制作方法上面,唐宋明清,娓娓道来。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用枯燥的文字来叙述,而是用图画流程图来表现,哇,茶叶是如何从采摘一路到成品的一目了然,我也是第一次如此轻松的就知道了各个朝代的茶叶制作方法,然后还有点小雀跃,好想自己动手来还原一下,那岂不是喝的茶都是历史啊,美滋滋。

  当然我也就是想想而已,其工艺的复杂和繁复让人望而生却啊,感叹我们祖先还是会生活,当然,说起来茶叶在古代社会一定程度上还是上层阶级专属的饮品,是一种层次高雅象征,不是谁都喝得起的,甚至于高峰时期同等重量的茶叶要贵过黄金,简直不能想象。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茶叶的盛行和人们对其喜爱的程度。

  书中还用了近百张彩色图鉴和趣味插图来展现茶叶干燥时和泡开时的不同状态,那种循环往复的自然之美和绚丽颜色让人叹为观止。也更清晰的让人牢记茶叶的种类和特色,再聊起茶叶来相信每一个看过本书的都是行家呢!

  接下来该说重点了,一起来感受台湾茶叶的风骚,那一小片茶叶曾经两次改变世界版图,而台湾如今的茶叶,依旧能看到一丝传承了百年的风华。更别说如今还跟饮食联系到了一起,真正的把喝茶变成吃茶。在书的结尾处作者附录了很多用茶叶作为辅料制作的精美食物,看着无比诱人,真正的色香味和健康俱全。

  关于茶,我个人主张形式主义去掉,作者到是没有强调他的意思。喝茶也好吃茶也好,能带给你片刻的悠闲时光就足够了,三五好友聊聊天,喝喝茶,何其乐也。

  《吃茶》读后感(五):台式茶食 味道百年

  五月,当南方已经是盛夏时,哈尔滨才迎来短暂的春天,几场春雨过后,沉睡的大地彻底醒来。夜里,依然很冷,睡不着,醒来,读一首诗,赋一首词,夜深人静,把自己感动一塌糊涂

  书和茶,是我生活里的必需品,成了我私人空间里最常交流知己。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却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一切。与书为伴,与茶共舞。生活可以这样简单的,极简的人生,不需要有太多的点缀

  这是一本关于台式茶食的书,让我全方位地领略了百年台茶的风华,感受了中华茶学的新知识。作为一名高级茶艺师,日常生活中,我一直在精习中华茶文化,茶文化,是一生学问修炼,作为仅次于水的人类历史上喝的最多的饮料,茶一直在书写着它的现在进行时。

  本书分为两大部门,前四部分讲述了茶的基础知识、茶叶的门道、如何选茶、买茶以及喝茶、茶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一部分是茶食提案,大量的彩页配图,详细记录了茶食的食材和制作方法。

  茶叶,南方之嘉木。现在已经是人们忙碌生活中静定禅韵的内心力量。学茶与茶学中所蕴含的农业科学、文化、历史、美学,千年来赘述不完,也许几个世纪后,人类对于这个充满神性的产物依旧会拥有好奇心,也就是茶的奥妙之处。

  柔软的茶叶,细腻的茶汤,好的原茶叶,没有任何的添加,是极大营养宝库,一口好茶充满着天地精华。中国六大茶类,简单地说,就是六大茶系以发酵程度为主轴,而每个茶系都有不同的制造工序,而台湾茶是全球重要的乌龙茶产区之一,台湾地区拥有先天的生长茶树的的优势,纬度和山峦海拔高度都相当适合制造乌龙茶。优越的多元的地理样貌形态,众多的高山丘陵环绕,雾气加上海岛型气候,提供了相对温度差异较大的环境,有利于茶树生长,而台湾地区的农业技术高超,台湾茶农更是勇于精进,制茶技术世界一流,因此造就了“台湾茶 世界香”的美誉。从鲜爽宜人绿茶浓烈丰富的红茶,在台湾地区都能享受到。

  本书还用大量的笔墨重点讲了如何选茶,买茶,泡茶,很详尽,可以慢慢学习,再应该到生活中。事实上,茶和酒咖啡亦有共通性,茶食间的搭配,就像一曲美好的协奏曲,能让你五感层次再往上推,许多台湾地区的好茶也能与许多好食相配。书最后的部分,即是茶食,品茶离不开茶点和茶食,这一部分有图有真相,美食极具诱惑,读完垂涎三尺不为过。

  浮生若茶,生活就像是一壶茶,随着盛装茶叶的不同而给人的味感也不同。茶,也讲求缘份,每一品的不同味道,回味中便知泡茶的人的心性。“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木兰沉静安稳,秋菊孤傲高洁,也许就是生活最理想的状态吧。苏东坡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女人似茶,极品的茶就如极品的女人,可遇而不可求。喝茶可以解渴,品茶却是一种清福。其香、其色、其味,值得细细,慢慢,花一点心思、时间去品味。片片茶叶,在热情似火的沸水中,慢慢地舒展开了生命的笑容,于是,原本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就这样被茶叶所浸润,以至让自己也变了味道,适度的高温会让茶叶里的精华灵魂出窍。

  前生今世里,不知道与茶结下怎样的缘,我常常惊喜交集,究竟是茶在水的抚摸下,将它所经历的沧桑倾诉给了水,还是水在茶的舞动中,汲取了茶的精华而将自己的浮躁退去,渐渐地进入了一种能够包容的宽大的境界?总说日子平淡似水,或许加点茶,就可以让它变得与众不同了。或许可以拥有花茶的芬芳,或许可以拥有红茶的浓郁、绿茶的清淡、乌龙茶的醇厚……日子虽然平淡,但是历经桑沧后的每一件事,细细品味,又怎能说不是回味无穷呢?

  茶性发于水,我愿是一股清泉,泡出一壶壶人间好茶。然而生活中每个人都想将茶的所有经历省去,却将它的精华去分享,可是世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呢,莫不如我们吃茶吧!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