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斜阳》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斜阳》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8 20: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斜阳》读后感精选10篇

  《斜阳》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斜阳》读后感(一):折木奉太郎(米泽穗信)的读《奔跑吧梅勒斯》有感

  我们的传说之作 读完了《奔跑吧梅勒斯》,非常有趣小说。最后梅勒斯和希伦提屋斯能够得救真是太棒了。狄欧尼斯国王也洗心革面,实在可喜可贺——如果这份决心能够坚持下去就更好了。 梅勒斯本来并不需要奔跑。梅勒斯的村庄距离王城十里,也就是四十公里,走路的话只要十小时就可以到达。离开村庄的梅勒斯,一开始是为了切断对故乡眷恋而奔跑,但在跑出一段距离后,他就开始像平常一样走路。 最后他之所以拼尽全力也要跑完,有两个理由。一是前一天晚上的暴雨冲毁了桥。另一个理由——这点更加重要——就是他遭遇了山贼的袭击。梅勒斯虽然被山贼围攻,但还是打倒了少说四人并且逃脱。我认为他非常强悍一般来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样。然而,这之后的梅勒斯就因为体力不支不小心睡着了,所以才不得不拼命奔跑。 梅勒斯身上并没有什么值钱东西。他也说过“我除了这条命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一点应该是从他的穿着上就能看出的。那么,山贼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对说了“我除了这条命之外什么都没有”的梅勒斯,山贼的回答是“要的就是你这条命”。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山贼,而应当是刺客。虽然实力很弱。是谁派出的刺客?梅勒斯问“是国王的命令吗?”的时候,刺客们没有回答。他们不能泄露委托人的名字。 不过,梅勒斯认为是国王派来的刺客,这个想法真的是正确的吗? 我认为不是,但是除了国王,一时间想不到会有谁想杀掉梅勒斯。 狄欧尼斯国王完全不相信他人。他根本不认为梅勒斯会回来。正因为如此,当梅勒斯回来的时候,他才会因为受到震撼而做出改变。不相信梅勒斯会回来的人,是不会为了妨碍他而派出刺客的。 那么,刺客到底是谁派去的呢?如果刺客成功杀掉了梅勒斯,会有谁觉得高兴? 从暗杀成功的情况考虑的话,如果梅勒斯在日落前没有回来,那么希伦提屋斯就会被处死。国王也肯定会露出悲伤表情,说“所以我才不相信他人”。 在那之后,如果梅勒斯的尸体发现,他是被山贼袭击刺杀身亡才不能回来的消息就会传开。人们在害怕国王的同时,也会认为他处决人质的判断非常愚蠢。如果尸体被藏起来了,那么国王就会坚信梅勒斯确实像自己预想的一样逃跑了。错失了这个让国王信任他人的机会,他就会变本加厉地进行处刑,国家也会衰落下去。 总而言之,梅勒斯被刺杀的话,等着这个国家的必然不好结局。这样考虑的话,派出刺客的人,一定是不希望在梅勒斯回来后,国王会洗心革面,从而获得民众支持的。在梅勒斯回来之后,这个人一定会咂嘴表示不满。 这么说来,梅勒斯回到王城时,明明处刑还没开始,有位自称是希伦提屋斯徒弟的石匠却这样告诉梅勒斯:“你来迟了!”“别再跑了!”这位年轻的石匠,可一点也不像是在帮助师父样子。他必然不是希伦提屋斯的徒弟,恐怕派出刺客的人正是他。梅勒斯没有被杀害,而且回到了王城,这个人才只好满口胡言阻止他继续前进。 小说中写道,狄欧尼斯国王认为“人不值得信任”。我觉得他的疑心是理所当然的。国王身边总有敌人。只是,经过这次梅勒斯的事情,国王也没能认清自己真正的敌人。盯上梅勒斯的家伙,为了离间国王和他身边的人,今后也许还会更加不择手段。 狄欧尼斯国王能够洗心革面,我觉得是好事。然而,这种改变应该很难坚持下去,这是我在读完《奔跑吧梅勒斯》后所想到的。

  《斜阳》读后感(二):姐弟

  这对姐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弟弟直治在过去的贵族生活中沉浸得太深,当繁华不再后无法与周围这个倾覆的世界相容。和上原先生夜夜笙歌的众人都是与这个战后骤变的世界格格不入的,然而曾为贵族的直治与他们又无法相互理解,甚至连这个“丧”圈都融入不了。心中旧贵族的自负骄傲无法强行掩饰,更要命的是他又是个无法拒绝他人、不安于给他人带来负担本性懦弱善良的人——可以说直治就是叶藏即太宰治的心理形象了。

  而“我”不仅愿意承认这个世界的改变,更会学着随世界改变自己。“我”比弟弟直治的心理更强韧,脚步也更扎实。当然,也许是因为一直陪伴在身边的母亲给了“我”力量勇气,更是“我”的楷模榜样,我们相互扶持相互依存。

  更巧妙的是,“我”是个女人

  “我”十二年前向朋友借书的行为是一个契机,让我知道自己对于生存的两大期望爱情革命。从这一点上我已经和对生存全无希望的弟弟有了本质的区别。

  期望和上原先生孕育孩子正是一种爱情与革命相结合向往。弟弟自杀后“我”坚强地活了下去,因为身为一个女人,可以清晰感知腹中孕育生命微妙,这又是一种冥冥的力量的指引。“我”最后对上原的请求更是一种决心,“我”不仅要好好地活,“我”更要将这个生命作为贯彻革命、向这个过分荒诞的世界挑战动力

  然而,不论如何,这对姐弟都要比上原高贵得多。

  《斜阳》读后感(三):化不尽内心颓废冲突,避不开“斜阳”式的命运

  二战后,日本政府施行农地改革拥有田地大地主变成了被革命、被批判对象,很多贵族阶级因为被收走了土地失去了经济来源,名门意识受到前所未有冲击,贵族的身份感顿时土崩瓦解

  同时日本国内各种新思想泛滥,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洗牌,无数民众如同大海失去方向船只,变得迷茫不知所措空虚且不安。

  太宰治的《斜阳》正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小说中的姐姐和子、弟弟直治、他们的母亲代表了二战后没落贵族的生活状态精神转变,而作家原则代表了广大普通百姓在战败后的生活百态。

  母亲是个优雅的贵族,浑身上下举手投足之间都是贵妇人该有的风范,她喝汤是优雅的,面对丈夫的离世是优雅的,儿子直治吸毒堕落、女儿和子不小心引发一场火灾,她不打骂、不责备,仍是温婉优雅的,甚至连她死去的样子都是优雅的。

  太宰治在描写母亲的时候,花尽了心思,每一笔每一画都似要表现出这个“日本最后的贵妇”身上,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

  和母亲的优雅不同,姐姐和子在小说中是一个带点反叛的人物

  和子曾经有过一次短暂婚姻,也有过一个孩子,但孩子还没出生就胎死腹中了,和丈夫离婚之后,就和母亲一起生活。

  迫于生计,她和母亲不得不卖掉日本东京的豪宅,转而搬到伊豆的一个小山村,显然,农村的生活和以前佣人伺候的生活是一个天一个地,但和子并没有抱怨,她下地干活,并乐在其中,让人完全看不出,她以前是一个“千金小姐”。

  后来和子通过弟弟直治遇到了小说家上原,上原开启了她“爱和革命”的道路,也是她人生悲剧的一个转折点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半醉半醒的上原就在黑暗楼梯口对和子搂搂抱抱,许久未体会到爱情的和子,顿时感受到一种朦胧情愫,于是两人干柴烈火发生肉体关系。但自此之后,六年未见过面。

  和子通过上原的作品,读到了他狂放不羁、堕落放纵外表下,有一颗反抗世俗的心,这在和子看来是一种崇高真实品质

  在这样的“自我催眠”下,和子自顾自地陷入了爱恋,中途不断地给上原写信,表达心意,但上原一封也没有回复过,甚至可以猜想,上原每天风花雪月,也许连看都没有看过,和子完全就是一厢情愿作茧自缚

  但在和子的心里,这样有些“畸形的爱恋”是一种对旧传统道德的反叛,并且决定她要反抗到底,于是萌生了和上原生一个孩子的念头

  弟弟直治出场戏份不多,但很多人认为,直治的内心世界其实就是太宰治在贵族没落之后的一个真实缩影

  小说中的直治,在大学期间因太平战争被应召入伍,却不幸染上毒瘾,杳无音信了几年之后,终于在战后归来,但此时的直治基本是个废人,不仅不找工作,反而还到处借钱和他所谓的亦师亦友上原,在东京今朝有酒今朝醉,堕落的不亦乐乎

  母亲搬来伊豆之后不久便生病去世,他也是一副冷漠事不关己姿态;姐姐和子不断变卖首饰帮他还毒品债、还酒债,甚至因此还影响到了第一次婚姻关系,但直治仍旧执迷不悟,在放纵的生活中越陷越深。

  全书中直治这个角色是最揪心的,他简直就是一个不孝顺母亲、不体谅姐姐、喜欢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一个小混混形象,如果家里有这样一个亲人,真是让人无比心寒,但读完他的书信遗书之后,又令人不免心生同情

  直治堕落的根源是不会处理内心的冲突。

  在当时,失去经济来源以及社会批判的双重压力下,走向没落的贵族阶级,不得不根据当前形势作出必要选择,要么选择接纳战后的新价值观,成为随波逐流的广大民众中的一份子;要么就对抗主流思想,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完整性。

  姐姐和子毫不拖泥带水地选择了后者,所以即使面对像上原无赖一般的恋人,她也满心接受,并且试图为上原和自己开脱,坚定地为她所谓的“爱和革命”而活。她最后也奔赴日本,和上原见面,并成功地怀上了上原的孩子。

  而弟弟直治则是在这两种选择的夹缝中生存,直治身为贵族,家族没落是不争的事实,在社会上,他的身份无法再被认可,为了不被社会排挤和孤立,他跌跌撞撞地尝试融入平民世界,融入社会新的、主流的价值观,但他敏锐地察觉,所谓的新思想和新价值观,是换汤不换药,终其根本,背后隐藏的还是一种利己主义,这让他无比失望,于是陷入深深挣扎困惑

  直治也曾经反抗过,但是太过拖泥带水,不如姐姐和子反抗的那么彻底,和子的价值观完全是个人的价值观,和子不在乎,甚至无视社会、众人对她的看法,也不寻求所谓的集体归属感,她对自己要走的路、坚持的信仰如同岩石一般坚固

  而直治不一样,他在乎社会、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一方面想要保持精神上的高贵和特立独行、一方面又想要获得平民的友谊和理解,所以在反抗的过程中,他无法像姐姐和子那样轻装上路,他的身上有两条脚链,无论抬起哪只脚,他都无法走远,这两条脚链成为了他的桎梏,成为了他无法冲破自我的枷锁

  直治在姐姐去东京和上原见面的时候,选择了自杀,最终在遗书上留下“我是贵族”的宣言,他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勇敢地坚持真实的自我,显得有些懦弱;但他又以无比决绝的方式来宣示他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

  直治身上有很多太宰治的影子,太宰治同样面临身份的大洗牌,他内心的矛盾、挣扎、无力感、孤独感和直治一样强烈,一样根深蒂固,最终太宰治也跟直治一样,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最后来说说上原。上原是一个颓废的、失败的作家,家里有老婆孩子,但却不管不顾,不仅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还是一个喜欢沾花惹草,喜欢抽烟、吸毒、喝酒、泡吧,有着一大推坏毛病的中年大叔,从小说中几乎看不到他半点优点

  直治也颓废堕落,也通过花天酒地的形式来获得短暂的昏沉,从而逃避内心的苦闷。但直治的颓废堕落,是因为他想保存,内心那一份高贵的贵族精神,或者说一种真实的理想主义价值观而不得。

  但上原没有这样的挣扎,他的脚上没有任何脚链,他是直接跳到了污泥里,并且在里面似乎玩的不亦乐乎。

  也许上原以前有过,也许直治是他的“前世”,在体会到一切都是徒劳和无能为力之后,上原最终在挣扎中选择了随波逐流,选择了轻快的堕落。如果直治没有自杀,也许上原的生活,就是他的“后世”。

  《斜阳》这部作品是太宰治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发表后,在日本反响剧烈,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斜阳”的意思是一抹正在下沉的夕阳意味着颓废、衰败之意,后来还演变成了“斜阳族”一词,成为了没落、衰退的代名词。日本的国旗是一轮红日,但现在这轮“红日”好似一抹斜阳,日薄西山,也暗示了太宰治对国家未来担忧

  《斜阳》读后感(四):何必更斜阳

  读太宰治的《斜阳》,想到卡夫卡的一段话:“凡是活着的时候不能对付生活的人,都需要有一只手挡开笼罩在他命运上的绝望,用另一只手记录下他在废墟中的见闻,因为他所见所闻比别人更多,且不尽相同。毕竟,他生时已死,是真正的幸存者。” 因为《斜阳》里的故事就是一片废墟,没落的贵族、预告死亡的蛇、困顿的生活、绝望的爱情、戒不掉的瘾,人生怎么会支离破碎成这个样子。好像也是日本文学常有的调子。前些日子唐汝学长和我讨论港剧日剧的差别,港剧里一个背负着秘密或者被人误解的人,最终这个秘密一定会为大家所知、误会也必然要解开,而在日剧里,人要带着误解走向剧终的,没解开就是没解开,一地鸡毛到了谢幕也还是一地鸡毛。 听完心有戚戚焉,原来大家到这世上一趟,就是你误会我,我误会你,然后带着这些误会分开走啊。《傲慢与偏见》里面伊丽莎白的父亲说,生活不就是你讲邻居的八卦,然后邻居讲你的。嗯,难怪大家说奥斯汀是甜点心,一般来讲有才华的人总会偏刻薄,对自己也刻薄得毫不吝啬,说话往往像剪指甲剪得太苦露出了肉,相比之下奥斯汀要宽厚得多。 废墟并不总是一片破碎在斜阳中的断壁残垣,有时候就是一地落叶,或者一朵干枯的花。你通过它们看到一种消亡感。 有些树爱惜自己的叶子,秋风吹过来就抖下一两片意思意思,有一些就大把大把地落(像考研党的头发……),仿佛摇下去的不是自己的叶子。我看到叶子落在泥土上就很欣慰,觉得它们准备好化作春泥了,看到落在马路上的就要叹息,怎么死了之后还要劳碌困顿,继续奔向适合它腐朽的地方。但是我也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偏颇,岁华瞬息,终点和方向算什么,它原本是土里的东西,不过暂借得一袭筋脉,看这世间的暮云飞度,秋光老尽。 错的是我的叹息。为什么我会觉得它就该永远蹲踞在枝条上,不疲惫,不悲悯,不消退呢。波伏娃在《独白》中借一位女儿之口说:你错在不该相信爱情能够永恒。我们错在不该相信有永恒吧。更何况我们自己长大老去的过程,就是成为一个寒蝉的过程,逐渐噤去声息。 吴兴华在诗里说,在这冷的世上凋亡的不只是花。我猜应该还有生命,还有热情——对于理想或者对于感情,我常觉得一切感情的消减都是来自误会,有时候误解一开始就存在,有时候是逐渐来到的。 我多想在重逢的时候向你解释一切,然而重逢遥遥无期,我们就会等待,时间的流逝将替我们选择遗忘,可往往我们会抗拒这种遗忘,那么就会在大风到来的时候奔跑,在大雨落下的时候写信,在虚空之上建立虚空。 你看这座废墟,斜阳正笼罩在它上面。有人在沉没,有人要远走。有人选择了遗忘,然后他们飞离了地面,而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 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泪下,何必更斜阳。

  《斜阳》读后感(五):斜阳无限好,无畏近黄昏

  对于《斜阳》这本书,如果将这本书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方式(中心思想和写作风格)来思考,那绝对是对作者的极大不尊重,我只想说说我看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慨。

  《斜阳》这本书写于作者自杀前一年,它代表的是生命中最后的阳光。

  作者是日本作家太宰治,他笔下的内容可以用一个色调来形容——灰暗,他书中的人物癫狂中透露着绝望,平静中又有无限哀伤。单就这本《斜阳》来说,书中主要表现的是战后日本家庭的生活状况,从四个主人公着手,不拿捏做作、没落贵族的母亲,失去亲情和爱情、在精神上近乎赤裸的姐姐和子,对生活绝望透顶的弟弟直治,可有可无的舅舅,麻木颓废的上原先生。从大多数人的角度讲,除了舅舅是正常人外,其他人就是一群疯子。可能我们大多数人读完这本书后,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深深地伤感,对母亲、姐姐、弟弟和上原的无限同情。但我认为,仅仅将同情这一单调的感受反馈给太宰治,未免过于残忍。我想我们应该给予的是理解。又有人不同意了,颓废还有理了?我们没经过这样的磨难,怎好意思开口指责他们什么,引用知乎网友评论《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一句话:“你向往美好,充满热情,野心勃勃,只是因为你没被生活怼过,你如果被生活怼过一次,就需要吸白粉来寻找生活的意义了。”虽然过于绝对,但是细读感受主人公的生活后,特别是在了解太宰治的一生过往后,我们也许能理解为什么直治会自杀,太宰治会自杀5次。

  书中五个主人公,除了姐姐和子继续在颠簸的生活中继续颠簸外,母亲因病去世,弟弟直治绝望自杀,正常的舅舅继续过着他的正常生活,上原先生继续在醉酒中酒醉着。全书无处不在的绝望,似乎让人喘不动气,特别是直治给姐姐的那封信,淋漓尽致地将所有的哀痛一股脑的倾倒出来,痛苦的气息如烟雾弹一般四散开来,呛伤了姐姐,更呛伤了读者。主人公在面对惨烈的生活时,不是没有挣扎,谁不想拨开云雾见晴天?只是挣扎着挣扎着,力气渐失,身心逐渐被这些伤心透顶的事包裹的严严实实,但是,即使即将消逝,也努力抬头,最后望一望天边的斜阳,说出:“我是贵族。”

  生活不易,我们都在艰难前行,有的可以跨过这座山、迈过那道坎儿,可以翻山越岭无所拦阻,而还有一些人只能极为吃力地应对着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如果用坚强者的标准去责备弱小者,本身就是不公平,就像我们不忍心责备不愿与过去和解的钱德勒和被嫌弃的松子一样。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要感谢曾经奋力抵抗阴郁的自己。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对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人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要坚强起来。这让我想到郭德纲相声里的一句话:“你死不死啊,你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对于旁观者,给予正在经历苦痛的人理解和发自内心的关爱最为重要。

  作为每个个体,游历世间,最美好的不过每天都可以看见明媚纯净的阳光,感受到温暖。即使被忧伤弥漫,我希望我们也愿意努力抬头去感受光的温暖,哪怕只能驱散10%的灰暗。我们总喜欢給与希望的晨光和热烈奔放艳阳,总觉得傍晚的斜晖纵有千好,无奈即将落幕。但是,黄昏的斜阳,它也可以成为气势磅礴的火烧云啊!斜阳无限好,无畏近黄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最有有一句话:“生而为人,对不起”,我想,无畏结局,只要拼尽全力诠释一句“生而为人,我愿意!”

  《斜阳》读后感(六):苟活于世的丑陋,或求存的幸福

  昨夜读完了《斜阳》。现在想来,如果我是两年前先读《斜阳》再读的《人间失格》的话,恐怕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大致类似于先读《地下室手记》还是先读《白痴》的区别)。

  这本书给人的痛楚和希望是同等的。不如说比《人间失格》更成熟一些,也许是写作的时候心态更冷静吧。

  太宰本人其实是熟谙人情世故/知晓该怎样活下去的——也是熟悉《圣经》到出口成章的这一看透生死的人。然而世俗的和宗教的都救不了他。

  可见救赎这种东西,大概也是命中注定。

  之后看了些考据文,知道了和子的原型——太田静子的故事。不知为何深感欣慰。某些时候,似乎还是女性更具有生命力。

  (然而自己作为女性,好像并没有这样的力量。不,有时候比男性更加脆弱也很难说。)

  恋爱和斗争那样的事情,就交给和子这样的人来完成好了。

  我们这样的呢,只是那一类懦弱的、闭上一只眼睛在暗夜里行路的人,大概不会打扰提灯的瞎子,也不会搅扰放烟火的市民。

  我现在也许懂得了一点。为什么一定要用自私的定义来界定“幸福”呢?

  “如果有人因为我的缘故曾经感到过一点幸福,那就是自己的幸福了”

  (不必像像宫泽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里说的那样极端:

  “只有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那也就是死而无憾了吧。

  啊,每天都能怀着这样的心情活下去就好了。

  偶尔能感到自己对于别人有用就好了。

  所以他们说,阿叶是“神一样的好孩子”——他的确是的。

  因为文学能给人带来幸福。这已经足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